淺析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2W

對於什麼是知識經濟,國內外許多專家都有不同的說法,但對其本質的認識還是一致的。按照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對知識經濟下的定義,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為此,知識經濟在本質上是以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和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及消費(使用)為重要因素的經濟,它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工業經濟,是一種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經濟形態,它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和深刻的。

淺析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

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徵是:

(1)知識經濟中最基本報生產要求是知識,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力量轉移:臨近21世紀時的知識、財富和暴力》中認為知識已灰為土地、資本、勞動和時間的最終替代物。

(2)知識經濟是在日益枯竭的自然資源下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態,以富有的資源替代稀有的資源,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和全球網路的完善,使財務會計所處的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而作為實用科學的會計學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一、知識經濟的時代意義

按照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資訊的生產、儲存、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

從我們所看到的不少資料表明:人們在強調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區別於物質、資本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物質經濟和資本經濟而言的。與依靠物資和資本等這樣一些生產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相區別,現代經濟的增長則越來越依賴於其中的知識含量的增長。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的創造中其功效已遠遠高於人、財、物這些傳統的生產要素,成為所有創造價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識經濟的提法可以說正是針對知識在現代社會價值創造中的基礎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認為知識經濟僅僅是區別於所謂的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

其一,人類經濟時代的劃分有自然經濟、工業經濟,但沒有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的提法。

其二,一個經濟時代的劃分重要的不是生產什麼而是用什麼生產,這裡包含一個重大的區別,即一定社會的主導生產工具及由此形成的產業,這顯然不是物質經濟或資本經濟所能反映的。而知識經濟不但從知識在生產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資訊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經濟增長的知識性產業已經形成。對此美國經濟學家羅默提出,要求在計算經濟增長時,必須把知識列入生產要素函式中。因此OECD定義知識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正是揭示了知識對現代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並準確地反映了知識經濟的現實。所以,我們從經濟時代的角度來認識知識經濟,才能切實地反映社會財富創造形式的歷史性變化和人類社會已進入一種嶄新的生產方式這一偉大現實。我們認為知識經濟是繼自然經濟、工業經濟在人類財富創造形式上的嶄新時代。我們稱之為知識經濟的,就必須使這種稱謂有相應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這需要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顯然不是目前報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證知識經濟的提法,而應是論證知識經濟何以可能的理論基礎,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二、知識經濟對經濟學基礎理論的衝擊

知識經濟的出現使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必然要合理解釋和反映這種社會經濟生活的新本質,從而在更新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基石上構建指導人類新的經濟實踐的經濟學。事實證明,經濟學的一些研究領域已經初步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著這種新經濟的衝擊。尤其突出的是貝克爾的人力資本論、發展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及一些管理性經濟學科,這不斷地加大著部門經濟學科和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分離。我們已經看到了知識經濟的現實,但我們用以解決問題的`理論並非建立在這種現實基礎之上。這便是舊理論無所作為的必然。

縱觀人類社會全部的經濟活動無外乎這樣兩個內容,其一是社會財富的創造問題,其二是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這裡我們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第一個問題,形成這一問題的核心內容是一定社會的財富是什麼?如何實現這種財富的增長?對這兩個問題的認識集中地形成了該社會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即價值理論以及增長理論。我們從經濟學角度考察一定社會所追求的新的社會財富是什麼,如何創造出來,不能不看到,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總是受制於當時社會的生產方式。從古代社會的錢物積累表現出的社會財富,及與之相應的注重農牧和戰爭掠奪的財富增長形式,到威廉·配第實質性地揭示出農業經濟條件下的社會財富創造中“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裡的勞動成果是直接地表現為社會所認可的社會財富。隨著自由資本主義萌芽的到來,重商主義堅定地認為商業貿易創造價值、增進社會財富。事實上商業貿易只是轉移現實的社會財富,並不能在根本上創造新的社會財富。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類經濟的核心,揭示了生產創造價值這一人類社會財富增長的實質。

在資本主義進入典型機器大工業化生產條件下,馬克思完善和發展了勞動價值學說(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資本主義財富增殖的剩餘價值學說)。這些理論集中說明的是在一定經濟時代裡新的社會財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聯絡的。自然經濟時代,創造新社會財富(價值)的主要是人的勞動力,勞動也主要是人的體力勞動;工業經濟時期創造新社會財富(價值)的主要是先進的機械力,尤其是工業經濟的成熟期,以機器為主的機械力勞動成為社會財富基本的創造形式。新增加的社會財富完全是表現為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價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會認可的多少都直接地決定於生產它們所使用的技術的先進性。這使工業經濟時代的勞動價值論典型地表現為價值的技術決定論。當人類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反映工業經濟時代社會財富創造的勞動價值理論在新的生產方式中表現出明顯的侷限性。

首先,在現代化的企業生產中,人們認識到外在於勞動過程的知識性的管理也成為創造商品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經濟學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創造價值的第四個要素。而管理正是隨著人們對企業自身性質認識不斷深化所形成的知識和資訊,管理人員正是運用這些知識和資訊,服務於生產過程而現實地增加產品的價值。美國德爾福集團甚至提出企業知識管理,認為這是現代企業成功的關鍵。指出“雖然知識管理的首要目標不是技術,但是公司將發現,它們在知識經濟中如果離開了知識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競爭力。”(《參考訊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場自由競爭中企業所投入非生產性領域的大量廣告費、贊助費及各類社會投入,都不是用於直接生產領域,按勞動價值理論是不會創造價值的。現在恐怕沒有企業界的朋友會否認這方面投入的豐厚回報,在這些非生產性領域的投入極大地提高了處於自由競爭市場中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些知識和資訊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對商品無論在價值大小以及實現多少上都起著關鍵的作用。

第三,現在主要讓我們來看使工業經濟時代躍升到知識經濟時代的先導產業———資訊產業。美國人不無自豪地指出資訊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最大的新的經濟增長源,約佔近年美國經濟增長的40%。如果你對這個數字還缺乏敏感的認識,那麼你對這組數字肯定會感興趣:一個發展才十幾年但已擁有資產2000億美元的微軟電腦公司和已經發展一百多年才擁有400億美元資產的通用汽車公司,後者曾是美國工業經濟時代的象徵之一。微軟所要做的工作,並不是給你直接可以消費的麵包、汽車或實實在在的鋼鐵。它提供給社會的只有處理資訊的計算機和載滿了能滿足你對知識管理需要的各種軟體,這裡幾乎沒有辦法用勞動價值理論來分析,最高階的知識在這裡直接轉化為最大的價值,過時的知識在這裡也一文不值。同樣的程式設計人員、同樣的工作強度,但可能所創造的價值相差懸殊。這裡價值形成的唯一基礎是以其知識含量的高低來比較的。其他如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光電子產業等等高新產業中,知識是與他們所能創造價值的大小、所能實現價值的多少直接地聯絡在一起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