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說課稿範文(通用1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認真擬定說課稿,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三生物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生物說課稿範文(通用12篇)

高三生物說課稿 1

一、說課標

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最主要依據,課標對本節的知識點表達為: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概述”屬於理解水平,理解水平的要求比了解水平要高,比應用水平低,所以要求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難度,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說教材

第一,本節在教材中的作用。

蛋白質生物說課稿必修1整體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知識是重點部分。本節較全面的介紹了蛋白質的分子組成和結構,為後面學習載體蛋白、酶等知識做鋪墊。物質的結構決定其功能。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對理解細胞的結構基礎有著重要作用,為必修2關於基因的表達部分奠定基礎。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識,我計劃利用2課時來完成。

第二,教學重點、難點和三維目標。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鏈、蛋白質的過程。難點: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知識目標為: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能力目標:教材中並沒有直接給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而是讓學生觀察4種氨基酸的結構,通過思考與討論,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點,加深對氨基酸結構的理解。這種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得出結論的處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落實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關於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教材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豐富的資訊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節內容恰好說明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的重要方面——許多生命活動是靠蛋白質來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就確定了“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誕生,是我國科學家在生物學創造的奇蹟。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的又一項大規模的國際性科技工程,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領銜國際重大科研協作計劃。科學史話和科學前沿分別介紹了這兩項重大科研成果,讓學生在瞭解蛋白質研究有關的科學史和前沿進展的同時,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說學生

第一,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高一學生還沒有學習有機化學,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而細胞的分子組成是微觀、抽象的內容。考慮到分子水平的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加強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編入了聯絡生活的內容。如:“大頭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關這些內容學生都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如果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教學,有助於增加教學內容的親和力。

第二,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

蛋白質的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內容比較多。在學習時介紹甲烷的結構式,從甲烷的分子式進行推導分析出α—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從易到難逐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脫水縮合反應。再由結構到功能循序漸進,從而逐步理解掌握。第三,學生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四、說教法

本節課氨基酸的脫水縮合的過程,抽象難懂,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仔細設計教學過程,加強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尤其是分析圖中的關鍵資訊的能力,另外加強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具體做法:

第一,設計問題情境,層層設疑。

第二,運用多媒體技術,適時展示動畫過程,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第三,將抽象複雜的過程及時進行比較、歸納和總結。

  五、說學法

利用學案幫助學生理解書本知識及知識點的聯絡;幫助學生正確閱讀和分析圖表,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逐步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前準備。

因為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和功能,是以往沒有接觸過的,所以課前佈置預習是有必要的,通過預習學生能對這一節的知識有部分了解,同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使他們對進一步認識蛋白質產生興趣,但是要給出一定的題目,否則學生預習的質量不高或者不預習。我的題目是:以課本P20上給出的四種氨基酸畫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鏈的圖形。這一個題目比較明確的提出了這一節知識的重點。

第二,匯入新課。

提供素材:20xx年阜陽市出現全國有名的事件——“大頭娃娃”,案件中多名兒童因食用劣質奶粉,嬰兒出現四肢短小、身體瘦弱、頭部浮腫甚至死亡等症狀。劣質奶粉除生產過程中毫無衛生可言,就是蛋白質含量極為低下;20xx年又出現“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質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嬰幼兒出現病症。

提問:同學們如何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呢?從我們人體生理方面出發能得到什麼結論呢?參考:我們的食物中應該富含蛋白質,蛋白質是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等。(學生也可能得出關於法制、道德問題)

引出本節課的標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第三,學習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P20的思考與討論,找出四種氨基酸的結構特點,請一位學生上講臺,伸開雙手,兩腳併攏,面向同學演示,如果我們人體來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頭是一個氫原子,下肢則是R基團。然後要求同學們把教材上的四種氨基酸上的R基團標示出來。檢查一下。再請一位同學總結氨基酸的結構特點。抽出三位同學板演氨基酸的結構通式,並加以點評。

通過課堂的模擬,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過程。

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及有關計算,是教學一個難點。同樣利用學生的動作模擬過程(或使用課件)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提問:我們的左右手分別代表什麼?參考:一個是氨基,一個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學分別代表P20的四種氨基酸。準備三條有水的溼巾,要求學生相互握手的那一隻手拿著,當一個學生手握著他的手,用力將紙巾中的水擠出,表示脫水過程。

提問:反應過程有什麼產生?原來的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形成了什麼?參考:水、肽鍵。

提問:什麼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鏈呢?

7個同學手拉手形成一個多肽鏈,脫去多少水分子呢?12個同學拉手形成一個多肽鏈,脫去多少水分子呢?要求同學們總結歸納出P22的旁欄思考題。

參考:n—1,n—1,n—m。

通過現象直觀的模擬,學生非常容易掌握計算方法和規律。

順便提出一個更高的思考題: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了一個環狀的分子,脫去多少個水分子,形成多少個肽鍵呢?

結合學案上的練習,分析兩個例題。

第五,蛋白質的功能。

蛋白質功能具有多樣性,由學生對照教材,進行總結。為什麼蛋白質有那麼多功能呢?根據我們學習生物學的經驗可知道:生物的結構決定功能。再要求剛才的那四個同學上臺組合多肽鏈。以不同位置組合,就會形成很多種多肽鏈,進而形成很多種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質具有多樣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樣性。

第六,總結。

蛋白質是細胞和生物體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多樣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絢麗多彩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可以由學生總結)

第七,教學評價。

由於只有一節課時間,課堂上對重點、難點知識的解析還不能做到舉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儘管學生課堂反應熱烈,對知識點的接受程度也達到了預期的要求,但在做課後練習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傳統的講練結合還是要結合起來運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為此本節內容需要2課時來完成。

七、說作業設計

我印發了本節課的學案。學案既包括主幹知識的網路圖,也包括基礎題和一般提升題。學生可以進一步鞏固知識點。

高三生物說課稿 2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內容。《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於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麼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

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氣,那麼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麼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裝置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組成細胞的元素: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鋅導致DNA複製和RNA合成不能正常進行,胰島素裡有兩個鋅;缺鐵會貧血;碘、硒甲狀腺激素不可少)。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麼?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含有什麼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麼?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麼(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4、板書設計

5、佈置作業。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三生物說課稿 3

一、教材分析:

1、學習主題的位置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人教版《生物》第3冊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3節“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2課時。(包括實驗的組織和準備0.5課時)

教材第5章是以生態系統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迴圈、資訊傳遞及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巨集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5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穩定性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併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實現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該節內容與必修1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細胞的能量利用和供應有聯絡。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生態系統結構和能量流動的知識,對這部分的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對於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容易停留在簡單識記水平,難以建立起結構功能間的聯絡,通過本節學習,可以深入理解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關係,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觀點。通過做實驗,引起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以碳迴圈為例,分析生態系統中物質迴圈的基本規律。

2、說明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關係。

能力目標:

1、進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嘗試探究。

2、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並完成相應的功能。當系統執行發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使自己的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帶領學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實驗,學生能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通過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加深對生態系統物質迴圈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探究問題的樂趣。

2、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可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從而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3、關注碳迴圈平衡失調與溫室效應的關係。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迴圈。

教學難點:

說明能量流動與物質迴圈的關係。

三、教學設想:

本節課從“問題探討”匯入,既與上一節內容相聯絡,又從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執行規律與能量流動規律的差異入手,便於激發學生興趣。隨後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關注碳的來源和去向。然後以碳迴圈為例闡述物質迴圈。在該部分引導學生畫出碳迴圈過程圖,明確碳迴圈的主要環節及主要形式。“溫室效應”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迴圈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迴圈的形式;同時對實驗設計的.等量對照原則再次鞏固。

關於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關係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四、理論依據:

依據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是生態系統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並掌握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才能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從巨集觀的角度去理解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論聯絡實際,把本章的前後知識串成線、聯成網,為進一步的學習和解題打下基礎。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匯入

不少學生會認為與消耗能量一樣,生物也在不斷地消耗著物質,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問題探討生態系統依靠太陽不斷地提供能量,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卻都是由地球提供的。為什麼維持生態系統所需的大量物質,如氧、水、氮、碳和許多其它物質,億萬年來卻沒有被生命活動所耗盡?”,引起學生認知衝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在討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石油等資源難道不能被耗盡嗎?”等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1)煤、石油等是人類從事工業活動的物質資源,而非生態系統中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資源;

(2)煤、石油等資源是有限的,這些資源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消耗它們所需的時間卻要短得多。

2、新課

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聯絡自己的身體,關注體內碳氧這兩種元素的來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來去形式。關於碳迴圈的過程,指導學生識圖,讓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識進行討論,進而深入理解參與碳迴圈的生物類群和各生物類群的具體功能。啟發學生歸納出碳迴圈的形式和範圍及特點。概述物質迴圈與能量流動不同之處:在物質迴圈中,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覆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方向的流動,而不是迴圈流動。引導學生畫出碳迴圈過程簡圖,搞清楚兩個問題:

(1)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的迴圈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內部的迴圈形式

關於生態系統物質迴圈的概念,主要講清楚以下要點:這裡所說的“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也就是要讓學生明確生態系統物質迴圈的範圍;這是所說的“物質”主要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而不是指由這些元素組成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生物體內所特有的物質;這裡所說的“迴圈”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運動,其中伴隨著複雜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並不是物質的單純移動;生態系統物質迴圈離不開能量的驅動。

聯絡生態環境的實際,如濫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對碳迴圈的影響,引出溫室效應這個話題。“溫室效應”是近年來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的詞彙,學生並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溫室效應的存在。對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包括溫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對策)。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

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迴圈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迴圈的形式;尤其是物質迴圈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複習前面的物質鑑定知識,進一步深入理解實驗設計的控制單一變數原則、等量對照原則等。

關於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關係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高三生物說課稿 4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設計構想。

一、教材分析

《 》選自於北師版國中生物教材第單元第章第節,本節內容我安排由課時完成,本節課主要學習第一課時的內容,(具體內容自己寫,以及這個內容的作用,簡單的分析學情)。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依據新課標要求。我確定了本次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夠順利的達到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我確定了本次課的重難點如下:重點:難點:

四、教學教法、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課的教法主要是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討論法、探究法為主,學法將以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為主,力求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

五、教學過程

課前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教學所需的材料器具。學生預習我把本次教學分為五個環節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對上次課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接著利用多媒體播放關於的視訊。通過多媒體直觀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 》

(二)自主學習、明確目的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學習目的。同時也為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三)合作探究,探討問題

在這個環節我安排了一個活動“ ”具體活動過程如下:

1、分組分工

我把學生分為5人一組,選定組長,各組確定中心發言人。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合作。

2、活動準備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找出活動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驟。在學生閱讀的同時,我發放活動報告單(自己展示你設計的活動報告單)。在這個時候我會強調課堂內完成報告單,下課前各組統一上交。這份活動報告單很好的反饋了本次活動的效果。

3、開展活動

根據教材中的方法步驟,各組展開活動。

活動結束,各組中心發言人根據討論題,發表本組的觀點,我做點評。

然後全班進行討論,相互交換意見。讓大家相互評一評,相互比一比,選定最佳活動組。這個時候我會針對平時比較內向、不愛表現的學生來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既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會在各組間巡迴指導,引導學生解決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對於出現錯誤的情況,及時的加以改正。對學生的發言積極地給予評價和鼓勵。同時著重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群體與群體的合作,對於今天的中學生來說,我們更應該培養他們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4、活動總結

我會對本次活動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四)、總結昇華

總結本次教學的知識點,指出重點。學生做好筆記接下來學生自疑、大家釋疑、老師釋疑。

新課標指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

因此,我要多聽聽學生的呼聲,多指導、多鼓勵、少批評、多實驗、少說教。力求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

(四)、佈置作業

(作業自己佈置)這道題既能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又能......

六、板書設計本次課我將採用。(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總之,在教學中,我必須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隨時瞭解學生學習的動態,及時的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同時我注重對學困生的關注,做到課堂教學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團隊合作、共同進步。讓學生在我的生物課堂中享受平等的快樂、合作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各位評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敬禮)

高三生物說課稿 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②瞭解細菌的形態型別、基本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特點。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巴斯德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探究細菌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②通過細菌與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細菌營養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標:

①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②重視搞好個人衛生。

二、重點和難點:

①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②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一)細菌的發現

1、過渡:為什麼我們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卻又不瞭解細菌呢?

2、學生閱讀課本58—59頁。

3、知道了解巴斯的實驗。

(二)細菌的形態結構:

1、過渡:細菌很小,卻看不到,那麼它們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呢?

2、細菌圖片展示。

(三)細菌的生殖:

1、過渡:我們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樣繁殖的?

2、課件展示。

(四)課堂練習:

(五)作業:

附板書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形態、球形、杆形、螺旋形;

2、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高三生物說課稿 6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

3.說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措施。

4.參與一種珍稀動物或植物保護的辯論和協商活動,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讓學生體會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和艱鉅性。

2.協商和辯論這樣保護白頭葉猴。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6-3-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一、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1、瀕臨滅絕

2、生存環境的破壞與改變

二、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

三、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

五、作業

1、如果一個物種的所有個體都在地球上消失了,那麼這個物種已經

A、滅絕B、瀕危C、受到威脅D、再生

2、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

A、遷地保護B、建立自然保護區

C、克隆D、法制管理

3、數千年前我國黃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後來卻成為荒山禿嶺,植被減少的原因是

A、地殼運動頻繁B、北方寒流長期侵襲

C、長年乾旱,赤地千里D、過度開發破壞生態平衡

高三生物說課稿 7

教學目標:

1、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染色體的大變化,

2、描述生物的生長現象與細胞數目的增多,體積增大有關。

3、說出染色體的大致變化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1、3

電教手段:投影(幻燈片)

實驗教具:顯微鏡、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玻片標本

教學過程:

[回顧]

1、播放幻燈片:回顧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主要結構是什麼?

[問題情境]

播放投影:參天大樹,一頭老牛

T:參天大樹是由一粒種子長大的,一頭老牛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的。那麼生物體為什麼會由小到大呢?

S:自由發言,小組討論

T:(總結)是由於生物體的細胞的數目增多和體積的增大。

[新研究]細胞的分裂(板書)

T: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細胞是怎樣增多的

S:(討論)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就是細胞的分裂,細胞的分裂導致細胞數目增多。

T:我們來看看細胞的分裂過程

[觀察]P34

T:請同學們閱讀該部分的目的`、器材,然後用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分裂的玻片標本。

[指導]

1、正確使用顯微鏡。

2、目鏡用16X,物鏡用10X。

3、移動載玻片,找到細胞分裂的區域。

4、觀察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大致變化。

5、在實驗冊上大致畫出細胞分裂過程中1—2個典型的影象。

6、小組對照(前後兩組),看誰能找到書中的圖4—1上a、b、c三個細胞。

高三生物說課稿 8

一、教學目標

1、參與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2、舉例說出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生物反應器、仿生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3、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的實踐活動,培養實踐能力。

難點:調查活動的組織、開展與落實。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寫有調查活動內容提示的幻燈片。學生:收集生物反應器、動物與仿生的有關資料。

四、課時分配

兩個課時

五、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動物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

1、動物與生物反應器

2、動物仿生

閱讀探討課文資料分析的討論題;閱讀討論有關動物與仿生的內容,提出疑問,相互交流,分析動物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

參與小組討論,並進行適時的啟發和點撥。鼓勵學生積極提出疑問,學會交流,學會傾聽。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分析動物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

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並制定調查計劃,編寫好調查提綱,並在課上進行交流,小組之間對展示的調查計劃進行質疑和評價,從而完善各組的調查計劃。

課外調查。各組同學根據分工,認真收集材料,做好調查記錄。

調查報告交流會(第二課時)。各組敘述展示各自的調查報告,並與其他組進行交流。

調查報告展覽。課後各組整理調查報告及圖片資料,以板報形式展出,同學之間互相觀摩,從中吸取知識與經驗。

幻燈展示調查內容提示,鼓勵學生自主確定調查內容,參與小組討論,巡視、指導學生編寫好調查計劃。在交流調查方案時,鼓勵學生質疑,相互評價,完善調查計劃。教師強調調查時應注意的安全問題。

教師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導、幫助的作用,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師生共同總結動物與人類關係。

高三生物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1、概述人體通過眼等感受器官獲取外界環境資訊的情況。

2、眼球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和視覺的形成過程。

3、通過教師指導,利用眼球模型、書中插圖,學生自主學習瞭解眼球結構

4、教師設疑,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明確眼球成像過程。

5、近視的成因及預防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

2、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3、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

4、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習慣,樹立愛護眼睛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課件展示幾張照片,讓同學們說說看到了幾張照片都是什麼?

二、推進新課

學習目標一:眼和視覺

1、眼球的結構

自主學習瞭解眼球的結構;

考記憶 說出眼球的三個結構名稱及其特點;

對對號 將眼球名稱對號入座;

猜猜看 下列變化是由眼球哪一結構引起的?

2、視覺的形成

探究:

(1)外界的光線依次通過眼球的哪些結構並最終在什麼結構上成像的?

(2)眼睛是通過哪一結構的調節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

學生彙報

課件展示視覺形成過程

真實的物體與所成的物像有什麼差別?

那為什麼我們通常看到的物體都是正立的呢?

明確:視覺形成於大腦。

學習目標二:近視及其預防

1、近視、遠視形成的原因

課件展示近視情況,學生概括近視形成的原因

2、怎樣矯正?

3、預防近視的措施

“三要”“四不要”

三、分析資料,迸發情感

我國僅角膜損傷致盲患者就有400多萬,其中青壯年約佔70%,兒童約佔15%,這些人只要換上健康的角膜就會立刻復明,但我國每年只能約700人做角膜移植手術,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同學們我們怎樣儘自己所能關愛身邊的盲人朋友呢?

四、寄語學生

六月六日是愛眼日!它的設立在於提醒我們每個人要愛護好自己的眼睛,因為它是心靈的視窗,我們只有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地探索大自然的奧祕!

高三生物說課稿 10

教學目標:

1、瞭解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常見型別。

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方式,並概括魚類主要特徵。

3、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4、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重點:探究魚類水中生活的特點。

教材分析:

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 一個課外實踐等活動,來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呼吸的,從而總結出魚適於 水中生活的特徵。

電教手段:

多媒體觀看錄影片斷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回顧“生物圈Ⅱ號”實驗,分析其失敗的原因:

2、生物的多樣性(觀看錄影片斷)

③將你熟悉的動物分別填入下表:

二、新課:水中生活的動物

1、觀看錄影片斷:《海洋中的生物》及《淡水生物》思考:

如果陸地上的'生物(如貓)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魚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 決這些問題的?魚類等在水中生活須具備哪些條件?(游泳和呼吸)

2、游泳

①觀察與思考(課本P3)

②由上可知有些問題僅憑觀察難以得出結論,這時就需通過實驗來探究。

③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㈠提出問題

㈡作出假設

㈢討論探究思路

a、用捆紮魚鰭的方法進行探究

b、用模擬實驗的方法

㈣制定並實施計劃

(用捆紮魚鰭的方法進行探究由課後學生自己完成,注意:捆紮時不要過於用 力,以免使魚受傷。)

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教師演示,學生認真記錄和分析探究過程和結果,得出 自己的 結論)

㈤表達和交流

①以小組為單位,將各小組的結論在全班進行交流,並對同學提出的質疑給予 答辯。

②總結出魚的各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

⑷完成課本P6“討論”

3、本課小結(略)

三、作業:用捆紮魚鰭的方法進行探究並寫出實驗報告

四、教後感:

高三生物說課稿 11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用顯微鏡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

科學知識

1、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分佈廣泛、種類繁多的生物。

2、知道細菌、黴、病毒等不同種類的微生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2、體驗到探索微觀世界觀的快樂。

二、教學重點:

引領學生利用顯微鏡深入到微觀的生命世界——水滴裡的微生物家族。

三、教學儀器:

圖片資料和掛圖。

四、教學過程:

1、匯入揭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叫生物和微生物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一單元第1課《水滴裡的生物》。

2、第一部分:觀察採集來的水樣,引出用顯微鏡觀察的活動。

先讓學生憑藉肉眼和放大鏡直接觀察水樣,由此,激發學生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願望,產生認識微觀世界的好奇心。

3、第二部分,用顯微鏡尋找並觀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①認識顯微鏡,瞭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及其主要部分的功能。

②顯微鏡觀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4、第三部分,認識微生物,瞭解微生物種類及分佈。

①通過閱讀課文資料,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的教育。

②藉助資料,指導學生認識微生物的分佈及種類,並知道細菌、黴、病毒等都是微生物,為後面幾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③觀察牙縫和木質菜板上的微生物。

二、科學探究:

5、填一填:把顯微鏡的各個部分的名稱填寫在相應處。

猜一猜:水滴裡有什麼呢?我想可能有:

看一看: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把看到的不同水滴裡的生物畫下來。

池塘水井水溝水

雨水

用顯微鏡觀察了水滴以後,你有什麼樣的感想?

議一議:學生交流,教師指導,師生共同總結。

三、全課總結:

6、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這次活動中,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7、佈置作業:完成實驗冊上有關內容。

高三生物說課稿 12

一、教學目標

1.概述DNA分子的複製。

2.通過討論交流DNA分子的複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探討DNA複製的生物學意義;體會證明半保留複製的實驗的巧妙之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DNA複製的條件、過程和特點。

【難點】DNA分子複製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提問:

1.一份重要的檔案,要留下完全相同的副本,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2.作為遺傳物質的DNA,在傳遞遺傳資訊的時候是如何由一份變成兩份傳遞給後代的呢?引出課題——《DNA的複製》。

(二)新課教學

1.播放DNA複製的視訊,並提出要求仔細觀看,在視訊結束之後要描述DNA複製的大體過程。

2.同學們自學課本內容之後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一下問題:

(1)DNA複製過程的特點有哪些?

(2)DNA複製需要哪些條件?

(3)DNA複製的場所在哪裡?在什麼時間進行的?

教師補充:DNA複製所需要的酶有多種,教材中介紹的“DNA解旋酶”、“DNA聚合酶”只是其中主要的兩種。

在大體瞭解DNA複製的過程之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敘述整個過程,同桌兩人為一組進行敘述。

3.教師補充:結合教材經典實驗中大腸桿菌的半保留複製圖例,計算在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含15N-DNA分子的'個數及所佔比例,進一步強調DNA半保留複製的特點。

讓學生分析子代DNA與親代DNA的鹼基序列的特徵。提問:DNA自我複製有何生物學意義?。

(三)鞏固提升

角色扮演小遊戲:10名同學組成DNA分子一條鏈,兩條鏈共20名同學。扮演複製一次形成的DNA分子。

(四)課堂小結

組織學生分享本節課的收穫。

(五)佈置作業

蒐集基因的資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