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W

上學期間,說到知識點,大家是不是都習慣性的重視?知識點是指某個模組知識的重點、核心內容、關鍵部分。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15篇)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1

一、限制細胞長大的原因:細胞體積越大,其相對錶面積越小,細胞的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低。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係限制了細胞的長大。細胞核控制範圍(核質比)大→cell小。

二、細胞增殖

1.細胞增殖的意義: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真核細胞分裂的方式: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有絲分裂是真核生物進行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細胞週期

(1)概念: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2)兩個階段:

分裂間期:從細胞在一次分裂結束之後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為前期、中期、後期、末期

(二)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期的主要特點:

1.分裂間期

特點:分裂間期所佔時間長。完成DNA的複製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結果:每個染色體都形成兩個姐妹染色單體,呈染色質形態

2.前期

特點:①出現染色體、出現紡錘體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體特點:1、染色體散亂地分佈在細胞中心附近。2、每個染色體都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

3.中期

特點:①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最清晰

染色體特點:染色體的形態比較固定,數目比較清晰。故中期是進行染色體觀察及計數的時機。

4.後期特點:①著絲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並分別向兩極移動。②紡錘絲牽引著子染色體分別向細胞的兩極移動。這時細胞核內的全部染色體就平均分配到了細胞兩極

染色體特點:染色單體消失,染色體數目加倍。

5.末期

特點:①染色體變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現。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並擴充套件成分隔兩個子細胞的細胞壁

參與的細胞器:

間期:核糖體,中心體

前期:中心體(複製形成紡錘體)

末期:高爾基體(細胞壁的合成)

線粒體全過程。

有單體出現時,DNA與染色體數目相同,單體消失時,DNA數目為染色體的2倍。

三、植物與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的比較

不同點:

植物細胞前期紡錘體的來源由兩極發出的紡錘絲直接產生末期細胞質的分裂細胞中部出現細胞板形成新細胞壁將細胞隔開

動物細胞由中心體周圍產生的星射線形成。細胞中部的細胞膜向內凹陷使細胞縊裂

相同點:1、都有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後、末四個階段。

2、分裂產生的兩個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和組成完全相同且與母細胞完全相同。染色體在各期的變化也完全相同。

3、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分子數目的變化規律。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完全相同。

五、有絲分裂的意義:

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複製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從而保持生物的親代和子代之間的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六、無絲分裂:

特點:在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絲和染色體的變化。但是有遺傳物質的複製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紅細胞。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2

1.細胞週期概念真核細胞的x式有幾種

2.有絲x個時期的特點:間期、前期、中期、後期、末期

3.各個時期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及DNA含量的變化

4.植物細胞有絲x動物細胞有絲x區別

5.無絲x特點無“絲”指什麼哪些細胞通過無絲x方式形成新細胞

6.細胞分化的概念

7.細胞全能性的概念,舉例說明

8.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係

9.細胞衰老的特徵及原因

10.細胞凋亡的含義,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11.癌細胞的特徵

12.常見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惡性腫瘤的預防與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關係。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3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什麼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什麼是豐富度?

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3、什麼是種間關係?

是指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棲、寄生、競爭、捕食。

4、什麼是捕食?

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

5、什麼是競爭?

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互相爭奪資源和空間的現象。

6、什麼是寄生?

指一種生物(寄生者)寄居於另一種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維持生活。

7、什麼是互利共生?

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麼是群落的垂直結構?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

9、什麼是群落的水平結構?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帶現象。

二、應會知識點

1、群落中物種越多,豐富度越高。

2、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豐富。凍原的豐富度很低。

3、競爭的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佔優勢,另一方處於劣勢甚至滅亡。

4、寄生只對寄生者一方有利,對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兩種生物一旦分開,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現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是因為與光的利用有關。

7、動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與食物有關。

8、群落的水平結構與地形變化、土壤溼度、鹽鹼度以及動物和人的影響有關。

9、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10、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佈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種內關係: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之間的關係。包括種內鬥爭和種內互助。

12、互利共棲: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賴,彼此有利,即使分開,都能很好生活的現象。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4

體液調節(激素調節)

人體內主要內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

[解惑] (1)激素既不組成細胞結構,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調節作用。

(2)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種消化酶;又有內分泌腺——胰島分泌調節血糖的激素。

(3)體液調節並非激素調節:在體液調節中,激素調節起主要作用,但不是的,如CO2、H+等對生命活動的調節也屬於體液調節。

易錯警示動物激素化學本質的歸納

下丘腦:促激素釋放激素、抗利尿激素??(1)多肽和蛋白質類激素?垂體:促激素、生長激素

??胰島:胰島素、胰高血糖素

(2)氨基酸衍生物: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

(3)固醇類激素:性激素。

7、激素調節的例項

(1)血糖平衡的調節

?血糖的來源和去路?參與調節的主要激素有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

(2)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3)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資訊調節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稱為反饋調節。

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非常普遍的調節機制,它對於機體維持穩態具重要意義!

8、體溫調節

(1)人體熱量的主要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放能。

(2)主要的產熱器官:骨骼肌和肝臟。

(3)炎熱環境中體溫調節的效應器:汗腺、毛細血管等。

9、水鹽調節

(1)調節中樞:下丘腦。

(2)調節途徑

①渴感的產生與飲水: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大腦皮層→產生渴感,主動飲水。

②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作用於,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減少。

10、激素調節的特點

①微量和高效;②通過體液運輸(故臨床上通過抽取血樣來檢測內分泌系統的疾病) ③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

注:(1)靶器官、靶細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細胞即為該激素的靶器官、靶細胞。

(2)激素一經靶器官、靶細胞接受並起作用後就被滅活了,因此體內需要源源不斷地產生激素,以維持激素含量的動態平衡。

11、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係

體液調節:激素、二氧化碳等調節因子,通過體液運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的調節。(激素調節是其主要內容)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5

1、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緩衝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

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6

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

(1)滲透壓:

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主要與Na+、Cl—有關。

溶液滲透壓:溶液濃度越高,溶液滲透壓越大。

(2)酸鹼度:正常人血漿接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3)溫度: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易錯警示與內環境有關的2個易錯點:

(1)內環境概念的適用範圍:內環境屬於多細胞動物的一個概念,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以及植物沒有所謂的內環境。

(2)血漿蛋白≠血紅蛋白:血漿蛋白是血漿中蛋白質的總稱,屬於內環境的成分;而血紅蛋白存在於紅細胞內,不是內環境的成分。

內環境的穩態

(1)穩態:正常機體通過神經系統和體液免疫調節,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2)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

(3)內環境穩態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7

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3、反射發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條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傳入神經,③神經中樞,④傳出神經,⑤效應器,⑥神經節(細胞體聚集在一起構成)。

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傳導形式: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電訊號的形式傳導。

(2)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3)區域性電流:在興奮部位和未興奮部位之間存在電位差,形成了區域性電流。

(4)傳導方向:雙向傳導。

下圖所示的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過程易錯警示與興奮產生與傳導有關的3點提示:(1)神經纖維上興奮的產生主要是Na+內流的結果,Na+的內流需要膜載體(離子通道),同時從高濃度到低濃度,故屬於協助擴散;同理,神經纖維上靜息電位的產生過程中K+的外流也屬於協助擴散。(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區域性電流或電訊號的形式傳導。(3)離體和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興奮傳導的差別:①離體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是雙向的。②在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的神經衝動只能來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體內,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單向傳導的。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突觸的結構

(2)突觸間隙內的液體為組織液(填內環境成分)。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單向傳遞的原因: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內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於突觸後膜。

[解惑]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是特化的細胞膜,其結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選擇透過性,與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性分別相同。

易錯警示有關神經傳遞中的知識總結

(1)突觸和突觸小體的區別

①組成不同:突觸小體是上一個神經元軸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構成突觸前膜,是突觸的一部分;突觸由兩個神經元構成,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

②訊號轉變不同:在突觸小體上的訊號變化為電訊號→化學訊號;在突觸中完成的訊號轉變為電訊號→化學訊號→電訊號。

(2)有關神經遞質歸納小結

神經遞質是神經細胞產生的一種化學資訊物質,對有相應受體的神經細胞產生特異性反應(興奮或抑制)。

①供體:軸突末梢突觸小體內的突觸小泡。

②受體:與軸突相鄰的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膜或細胞體膜上的蛋白質,能識別相應的神經遞質並與之發生特異性結合,從而引起突觸後膜發生膜電位變化。

③傳遞: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組織液)→突觸後膜。

④釋放:其方式為胞吐,該過程的結構基礎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動性,遞質在該過程中穿過了0層生物膜。在突觸小體中與該過程密切相關的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的含量較多。⑤作用:與相應的受體結合,使另一個神經元發生膜電位變化(興奮或抑制)。

⑥去向:神經遞質發生效應後,就被酶破壞而失活,或被轉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為下次興奮做好準備。

⑦種類:常見的神經遞質有:a.乙醯膽鹼;b.兒茶酚胺類:包括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羥色胺;d.氨基酸類:穀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這些都不是蛋白質。

4、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幹: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階中樞

5、大腦的高階功能:言語區: S區(不能講話)、W(不能寫字)、H(不能聽懂話)、V(不能看懂文字)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8

一、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生物適應環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發達(如圖),冬天法國梧桐樹落葉而松樹不落葉,蛇和青蛙等動物會冬眠,燕子冬天南飛而春天北歸等。

水對生物分佈的影響比較明顯,一切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水分的多少對生物的生長髮育有明顯的影響。

(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夠影響環境。例如:森林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的溼度,進而影響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種植物能防風固沙(如右圖所示),還能調節氣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氣體,從而淨化空氣;蚯蚓在土壤中活動可以使土壤疏鬆,它的排洩物還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對農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壞作用;藻類植物迅速大量繁殖會形成赤潮等。由此可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二、生物群落的構成

生態系統總能量來源:

生產者固定(同化)太陽能的總量

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營養級≥2)

能量來源:上一營養級

能量去處: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傳給下一營養級

特別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糞便,蜣螂並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態農業中,沼渣用來肥田,農作物也並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無機鹽(即肥)。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9

免疫調節

1、免疫系統的組成

(1)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

吞噬細胞等

2)免疫細胞 T細胞淋巴細胞 B細胞

遷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殺菌則為第二道防線。

(2)消化道、呼吸道及面板表面等都是外界環境,在這些場所中所發生的免疫都屬於第一道防線,如胃酸殺菌等。

3、特異性免疫

(1)體液免疫(抗原沒有進入細胞)

①參與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漿細胞。

②免疫過程

③結果:多數情況下漿細胞產生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沉澱或細胞集團,進而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2)細胞免疫(抗原進入細胞)

①參與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

②結果:效應T細胞可以與靶細胞密切接觸,使其裂解死亡,釋放出抗原,最終被吞噬細胞吞噬。

效應T細胞作用:使靶細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會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調疾病

(1)免疫過強自身免疫病類風溼、系統性紅斑狼瘡

過敏反應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

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2)免疫過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艾滋病屬於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機理是艾滋病病毒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特別是能夠侵入人體的T細胞,使T細胞大量死亡,導致患者喪失免疫功能,各種病原體則乘虛而入。所以,導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惡性腫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壞免疫系統。

易錯警示與免疫細胞有關的4點提示

(1)T細胞和B細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細胞不僅參與非特異性免疫,還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質並非都由免疫細胞產生,如唾液腺、淚腺細胞都可產生溶酶菌。

(4)有關免疫細胞的“3個”:能產生抗體的細胞是漿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都不能產生;沒有識別功能的細胞是漿細胞;特異性免疫中除漿細胞外,沒有特異性識別功能的細胞是吞噬細胞,其餘免疫細胞都有特異性識別功能。

5、下圖是初次免疫反應和二次免疫反應過程中抗體濃度變化和患病程度曲線圖,據圖回答相關問題

(1)記憶細胞的特點:快速增殖分化、壽命長、對相應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點:反應快、反應強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將其消滅。

(3)由圖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過程中抗體的產生特點是既快又多。

易錯警示與免疫過程有關的4點提示

(1)只考慮到胸腺產生T細胞,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忽視了T細胞也可參與部分體液免疫,是解答相關試題容易出錯的主要原因。(2)對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來說,初次免疫只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僅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分化,而且記憶細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漿細胞或效應T細胞。(3)由淋巴細胞到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的增殖分化過程中細胞的遺傳物質並未發生改變,分化只是發生了基因的選擇性表達。(4)在再次免疫中,記憶細胞非常重要,然而抗體不是由記憶細胞產生的,仍是由漿細胞合成並分泌的。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10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種群有哪些特徵?

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

2、什麼是種群密度?

指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3、種群密度調查方法有哪些?

⑴、標誌重捕法(調查取樣法、估演算法):

①、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範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後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後

再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體數佔總個體數的比例,估算種群密度。

②、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並標誌數×第二次捕獲數÷第二次捕獲中有標誌數

⑵、樣方法:

①、在被調查種群的分佈範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算每個樣方內個體數,求得每個樣

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樣方法: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

4、什麼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⑴、出生率: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如:1983年,我國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

⑵、死亡率: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種群大小和密度變化的主要決定作用。

是預測種群發展趨勢的主要依據。

5、什麼是遷入率和遷出率?

⑴、遷入率:單位時間內遷入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⑵、遷出率:單位時間內遷出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⑶、遷入率和遷出率是種群大小和密度變化的次要決定作用。

遷入率和遷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變化不可忽視的因素。

6、什麼是年齡組成?

⑴、年齡組成是指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

①、增長型:幼年個體較多,年老個體數目較少的種群。

②、穩定型:各年量期個體數目比例適中的種群。

③、衰退型:幼年個體數目較少,年老個體數目較多的種群。

⑵、年齡組成預測種群密度變化趨勢的重要指標。

7、什麼是性別比例?

⑴、性別比例是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比例。

⑵、性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群密度。

二、應會知識點

1、種群密度調查有什麼必要性?

農林害蟲的監測和預報、漁業捕撈強度的確定、草原載畜量的確定等都依賴種群密度的資料。

2、種群密度調查方法注意事項

⑴、標誌重捕法(調查取樣法、估演算法):適用於活動能力比較強的生物種群密度的調查。

重捕時間的確定要注意:間隔不可過長,以免因種群內部個體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誤差。

⑵、樣方法:適用於活動能力較弱的生物種群密度調查。

樣方多少、大小的確定: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過密集或稀疏。

⑶、具有趨光性的昆蟲,可以採用黑光燈燈光誘捕的方法。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11

1、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調節的試劑:緩衝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12

減數絲

同點1.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連續次1.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只次

2.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出現聯會、四分體、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等現象2.有同源染色體,但不發生聯會

3.一個精原細胞形成4個精子或一個卵原細胞形成1個卵細胞+3個極體(退化)3.一個體細胞形成2個體細胞

4.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比親代細胞減少一半4.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與親代細胞相同

相同點1.細胞程中均出現紡錘絲

2、染色體在細胞程中都只複製一次

3.都出現有同源染色體

5.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

精子的形成卵細胞的形成

不同點1個精原細胞可形成4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變形作用形成4個精子由於細胞質不均等1個卵原細胞只形成1個卵細胞,3個極體逐漸退化消失;無變形作用

相同點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相同:即染色體複製發生在減數第一次間期;在減數第一次,同源染色體發生聯會,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減數第一次束時,同源染色體分開,染色體數目減半;減數第二次著絲點姐妹染色單體分開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13

1、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

2、生物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3、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4、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易地保護(動物園)

5、全球問題: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14

1、定義: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迴圈過程。

2、物質迴圈2。特點:具有全球性、迴圈性

3、舉例碳迴圈:

碳迴圈的形式:CO2大氣中CO2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

減少溫室效應的措施:

1、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使用新能源。

2、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兩者關係: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質迴圈是能量流動的載體,能量流動作為物質迴圈動力

5、實踐中應用:

a、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

b、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極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幫助人們合理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物理資訊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資訊,如光、聲、溫度、溼度、磁力等可來源於無機環境,也可來自於生物。

6、資訊傳遞①資訊種類化學資訊通過資訊素傳遞資訊的,如,植物生物鹼、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行為資訊通過動物的特殊行為傳遞資訊的,對於同種或異種生物都可以傳遞(如:孔雀開屏、蜜蜂舞蹈)

②範圍:在種內、種間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③資訊傳遞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資訊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資訊傳遞。資訊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係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④應用:

a、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如:模仿動物資訊吸收昆蟲傳粉,光照使雞多下蛋

b、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蟲,用不同聲音誘捕和驅趕動物

7穩定性

①定義: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能力抵抗力穩定性抵抗干擾保持原狀

②種類兩者往往是相反關係,但也有一致的如:北極凍原恢復力穩定性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③原因: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能力大小由生態系統的組分和食物網的複雜程度有關,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多和食物網越複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但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自我調節能力限度的干擾會使生態系統崩潰

抵抗力穩定性越強恢復力穩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穩定性越弱恢復力穩定性越強(如:草原、北極凍原)

④應用:

a、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b、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的投入保證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高二必修三生物知識點15

1、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種群密度的測量方法:樣方法(植物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動物)、標誌重捕法(運動能力強的動物)

3、種群: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稱。

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

生態系統: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與無機環境。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4、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

(1)“J”型增長曲線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

(2)“S”型增長曲線條件: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

5、K值(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的數量,選擇在K/2時捕撈資源,在K/2之前進行蟲害殺滅(降低環境容納量)

6、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一、細胞與穩態

1、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2、內環境的組成及相互關係

(1)毛細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細血管沒有盲端,這是區別毛細淋巴管和毛細血管的方法。

(2)淋巴來源於組織液,返回血漿。圖示中組織液單向轉化為淋巴,淋巴單向轉化為血漿,這是判斷血漿、組織液、淋巴三者關係的突破口。

3、內環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質

(1)存在的物質主要有:①營養物質: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維生素等。

②代謝廢物:CO2、尿素等。 ③調節物質:激素、抗體、遞質、淋巴因子、組織胺等。

④其他物質:纖維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質主要有:①只存在於細胞內的物質:血紅蛋白及與細胞呼吸、複製、轉錄、翻譯有關的酶等。 ②存在於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內環境中發生和不發生的生理過程

(1)發生的生理過程①乳酸與碳酸氫鈉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實現pH的穩態。 ②興奮傳導過程中神經遞質與受體結合。 ③免疫過程中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地結合。 ④激素調節過程,激素與靶細胞的結合。

(2)不發生的生理過程(舉例) ①細胞呼吸的各階段反應。 ②細胞內蛋白質、遞質和激素等物質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環境所發生的澱粉、脂質和蛋白質的消化水解過程。

技法提煉

內環境成分的判斷方法

一看是否屬於血漿、組織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漿蛋白、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脂質、O2、CO2、激素、代謝廢物等)。若是,則一定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屬於細胞內液及細胞膜的成分(如血紅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載體蛋白等)。若是,則一定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屬於外界環境液體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淚液、汗液、體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則一定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

(1)滲透壓:

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主要與Na+、Cl-有關。

溶液滲透壓:溶液濃度越高,溶液滲透壓越大。

(2)酸鹼度:正常人血漿接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3)溫度: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易錯警示與內環境有關的2個易錯點:(1)內環境概念的適用範圍:內環境屬於多細胞動物的一個概念,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以及植物沒有所謂的內環境。(2)血漿蛋白≠血紅蛋白:血漿蛋白是血漿中蛋白質的總稱,屬於內環境的成分;而血紅蛋白存在於紅細胞內,不是內環境的成分。

6、內環境的穩態

(1)穩態:正常機體通過神經系統和體液免疫調節,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2)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

(3)內環境穩態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7、組織水腫及其產生原因分析

組織間隙中積聚的組織液過多將導致組織水腫,其引發原因如下

1、染色質:在細胞核中分佈著一些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這些物質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在細胞分裂間期,這些物質成為細長的絲,交織成網狀,這些絲狀物質就是染色質。

2、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期,細胞核內長絲狀的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就形成了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見的染色體。

3、姐妹染色單體:染色體在細胞有絲分裂(包括減數分裂)的間期進行自我複製,形成由一個著絲點連線著的兩條完全相同的染色單體。(若著絲點分裂,則就各自成為一條染色體了)。每條姐妹染色單體含1個DNA,每個DNA一般含有2條脫氧核苷酸鏈。

4、有絲分裂: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的體細胞,以有絲分裂的方式增加數目。有絲分裂是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親代細胞的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分裂兩次。

5、細胞週期: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這是一個細胞週期。一個細胞週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間期:從細胞在一次分裂結束之後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間期。分裂期:在分裂間期結束之後,就進入分裂期。分裂間期的時間比分裂期長。

6、紡錘體:是在有絲分裂中期細胞質中出現的結構,它和染色體的運動有密切關係。

7、赤道板: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的著絲粒準確地排列在紡錘體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無絲分裂: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的變化。例如,蛙的紅細胞。

公式:1)染色體的數目=著絲點的數目。2)DNA數目的計算分兩種情況:①當染色體不含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只含有一個DNA分子;②當染色體含有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含有兩個DNA分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