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後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9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課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1

這節課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分清組織,器官和系統的概念,形成這麼一種有層次的結構感覺。因此,在器官的教學中,讓學生舉儘量多的器官例子,然後進行總結和分類,從而自然引出系統的概念,同時也清晰的將結構層次顯示出來。

講述生物體的結構與層次時,最好結合學過的概念,這樣學生理解的會更深。具有分生能力的`細胞,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生長和分化,可以形成形態。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群,即組織。不同組織間的細胞形態和功能有明顯的區別。不同的組織又可以依據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形成一定的結構,具有一定的功能,即器官。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在一起,能夠完成一項或多項生理活動,即系統。不同的系統相互聯絡,協同工作,使生物體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適應環境。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2

(1)使學生有了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向別人提問,向別人解釋自己的看法,這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可以促進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增加他們重新整合思想的機會,還可以使他們接受不同的觀點,擴充套件他們的視野。

(2)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小組合作學習不同於強調競爭的班級授課。它使競爭環境轉向合作環境,組內的每個同學都有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他們或作為集體的一員為完成任務而自豪,或代表小組為展現小組的成功而驕傲。它使參與學習的小組成員人人體驗到成功的愉悅,使“失敗者”重新得到自信。

(3)學會了和別人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為組員奠定良好的友誼基礎。在組織相互切磋的過程中,大家互相勉勵、共闖難關,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可以通過組員的互勉互勵,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在共同商討解決難題的過程中,學會如何關心和幫助他人,提高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學會了與不同背景、不同性別、不同能力的人一起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時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時,以小組的共同進步為標準,一個人在小組中被同伴們認可的程度為標準,在優化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同學們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

(4)拓展了班級授課制條件下的學習空間

曾經有人把課堂上學生座位的方式變化作為對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的一個方面來研究,在較為寬鬆的學習空間學習,會增加交流機會,促進人際合作。譬如,把目前學生全部對著講臺坐的方式,改變成圍成小組坐。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沒有要求座位上的變化,但卻起到了調劑學習空間的作用。它不僅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的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係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係,還將傳統教學中的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而且還將學生的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3

由於本節的知識比較概念化,可以通過直觀的圖片來顯示,因此,我用李宇春和她母親的照片、成龍父子的照片比較引出生物遺傳和變異的概念後,直接開門見山,讓各小組統計出幾組較為熟悉的自身的性狀(學生對此很感興趣,表現的積極踴躍)。再用多組生物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描述性詞句,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匯入問題——什麼是性狀和相對性狀?在後半部分教學中,由於“轉基因超級鼠”實驗對學生而言有些陌生,這時我發揮教師的主導性,給學生詳細的講解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最後以推論“傳種接代中傳遞的是基因”、“性狀還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和轉基因技術為拓展延伸,串聯整節教學。我注意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程序來設定問題,層層推進;輔以多樣化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練習題,希望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弄明白基因和性狀的關係。但在四班上完課後,檢測結果令人大失所望。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這節課對我來講,內容非常少,但是我忘記了一點: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基因、性狀的學習,這部分內容對他們來講非常的抽象、難懂,所以在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完所有的內容後,集中做練習,效果就不太好。找出毛病後,我在其他幾個班上課時,把方案進行了調整: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部分的內容後,同樣也讓學生列舉了性狀與相對性狀的例子,隨後,馬上讓學生進行這部分的反饋練習。後面的資料分析也採用同樣的方法處理,效果非常不錯,課後的調查也非常令人滿意。

通過這節課的對比課,我認識到: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好教材,更要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備好學生,備好教法,才能夠真正地利用好課堂每一分鐘。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4

備好課,上好課,是教學常規的基本要求,那麼什麼是好課呢,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科應該有所差異,在高一生物課的現行課標的要求下,我認為一堂好課的標準應定位在“ 不是看教師有無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學生有無出色的表現” ,應該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能體現出來,有張有弛的節奏,一切以學生思維的互動、能力的訓練、情感的培養為主。

高一《蛋白質》是教學難度相對較大的一節內容,又是非常重要的考點。在這節教學中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己製作圖片,演示蛋白質的形成過程來體會事物的變化過程,發現知識內在的規律的.教學策略。在課前做好卡片每四人一套( 為節省時間教師自己做好給學生) ,在卡片上寫有-NH2 ,-COOH ,-CH3 ,-R …等基團, 在課堂上讓學生四人一組找到相關基團組成書上給出的幾種氨基酸並比較這些氨基酸異同點, 得出氨基酸的定義。 再將拼出的氨基酸脫水縮合開成二肽、三肽與四肽讓學生找出水分子是怎麼產生,有關原子來自哪個基團,肽鍵指的是哪部分是由哪些基團組成, 在脫水縮合中與哪些基團沒有太大的聯絡等問題的答案,並數出有關肽鏈數與肽鍵數與水分子數,為後面找找規律作好準備。再由幾個組的同學合作拼出形成更長的肽鏈,並計算有關肽鏈數與肽鍵數與水分子數的關係,以及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最後全班同學把所有的肽鏈一起形成三條長的肽鏈(形成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再一起計算情況的分析基團變化、分子變化及相關計算得到相關規律。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這些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自己講出來,這一方面又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又可以解釋其他同學可能存在的疑問,當然也會暴露出學生思維的欠缺,問題能得到及時的反饋與彌補。這樣一來就基本上可以由學生自己解決這一節中的重點與難點,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和總結規律的能力,切實體會物質的變化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記得以前有一位英國科學家的一個研究結論:我聽(記住20% ),我忘記;我看(記住40% ),我記得;我做(記住80% ),我學到;我教(記住96% ),我掌握。放手讓學生自己體驗那不就OK 了!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5

上這課之前我對學生的學情進行了分析,在實際的教學中,怎麼要讓學生去聽你的可很重要,同時,對於不同的學生也要注意,所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去主動學習。

這節課我是通過首先對前面的知識進行總的回顧,讓學生對本節知識願意去探討。並且大都採用讓同學們比較,然後進行總結。這節課講過之後,我覺得收穫有:能讓同學展示自己的總結結論,讓雪生自己敢於去做,歸納,總結,最後變成自己的`東西,不易忘記。

本節課不足之處在於:我感覺到:這節課我講太多,主動權沒有放心教給學生,否則情況可能會更好,應劃大力氣來調整自己,另外我也應該不斷充實自己其他方面知識,把自己的課上生動活潑。其次,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但給學生留下的思維空間較少。

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講起來學生不易理解,特別是種子植物的分類: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們並沒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最好是讓他們通過實物來作對比,從而概括出兩種植物的不同。好在我們的學生大都是農村的學生,對一些種子有些熟悉,可那只是表面的認識,內部結構的名稱不知道,我又想能否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清楚呢,比如用橙子來作例子,讓他們說出它是被子植物還是裸子植物,但這裡又牽涉到果肉,這麼多的內容怕學生一時消化不來,所以講得比較吃力,學生也比較難理解。所以,最後把這些內容作一個系統性的總結很重要,讓學生理順這節課的思路,也可以通過練習題來作為鞏固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6

【摘要】教學反思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不斷進行反思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情境作為認知物件,對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批判地、有意識地分析與再認識的過程。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性質。

【關鍵詞】教學反思反思教學理念反思教學程序

我國學者熊川武教授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inghowtoteach)與學會學習(learinghowto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當代國內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師即研究者”。教學反思中的“反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教學活動、教學為日趨優化的過程。

一、對教學理念的反思

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新課程背景下,生物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而這樣的教學所蘊涵的課堂文化,有著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特色。那麼,在教學中如何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呢?即在教與學的互動活動中,要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

生物新課標不僅對生物知識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學生必備的生物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物觀。

二、對教學程序的反思

教學反思從教學程序來看,可以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三個階段。

1、課前反思。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2、課中反思。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有較強的調控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3、課後反思。課後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緻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後的教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

3.1記錄教學靈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如講解伴性遺傳和常染色體遺傳的區別時,可以引入“無中生有是隱性,隱性遺傳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這樣的口訣,這就有助於學生記憶,深受學生歡迎。這些做法顯然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得意”之作。記錄它們的目的是供以後教學使用,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教師在教學後及時地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恆,並把它們進行歸類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帶有規律性的內容,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這樣對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起到促進作用。

3.2記錄創新火花,吸取教訓積累經驗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如講授“運動性失語症”和“聽覺性失語症”時,學生經常混淆“S區和H區”,課堂上有一位學生說“Speak”的意思是“運動”,可與“運動性失語症”聯絡,即S區受損傷,造成的疾病為“運動性失語症”。另外還說了書寫中樞W區,視性語言中樞V區。這樣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於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加以反思,有助於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督促我們更加認真地備課,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3.3記錄教學疏漏,使教學趨向成熟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後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於“完善”。例如講授“種群”這個概念時,看起來學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一個池塘中的全部的魚組成一個種群”。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同一地域,同

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的意思。對這些疏漏失誤之處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借鑑的教訓,有利於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於生物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學反思對生物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生物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生物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教師。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7

一、設計意圖:

班上的孩子對身邊的事物特別感興趣,特別是我們們中班年級外圍的環境創設,深深吸引孩子們的目光,美麗海底生物引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因此我抓住幼兒的需要和關注點,讓幼兒延伸到課本以外一些海底生物自我保護的`知識,進一步激發探究興趣,讓幼兒自己交流、豐富幼兒的課外知識,即培養語言能力,又發展了思維能力。

二、教學亮點:

1、根據中班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藉助色彩鮮豔、新穎獨特及生動活潑的“藍貓被鯊魚追趕”的情節一下吸引幼兒,以觀察性、開放性的提問為中介,以透發積極思維、大膽自主表達為核心,讓幼兒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識。

2、在進行角色遊戲環節中,不僅解決了目標點,還巧妙從動畫片中獲得自我保護經驗,轉化到實際中,讓幼兒體驗遇險時如何自救,更能激發幼兒園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敏銳地捕捉到表面資訊背後據點所蘊藏的教育價值。

三、教學不足:

遺憾的是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時間上有些急躁,我想在今後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幼兒己有的經驗,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充分發揮師生互動的功能,成為幼兒自主學習的發展途徑。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8

 摘要反思性教學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師成為學者型教師的主要途徑。該文主要從教學設計,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情感形成,教師寫課後日記幾方面進行教學反思。

關鍵詞反思生物課反思性教學

我國學者熊川武教授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inghowtoteach)’與‘學會學習(learinghowto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1]面對新課程理念的挑戰,這需要教師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從教學程序來看,可以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三個階段。

1、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2]這就必須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物件分析。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人員之一,也是教學發展的基本物件。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域性;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如在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時,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順序做適當的調整。如“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結合,“減數分裂”再與“遺傳的基本規律”結合,選修本的“光合作用”與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結合等。③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④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3]

2、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有較強的調控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

2.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生物知識的學習採用問題來激發互動。如在複習有關呼吸作用內容時,筆者和學生圍繞有氧 呼吸的場所在哪裡?過程如何進行?哪些型別生物能進行有氧呼吸?等問題展開互動交流,當有同學提出“細菌屬原核生物沒有線粒體,為什麼有的細菌是好氧細菌”?問題時,互動的內容就更進一層。

2.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思維等能力。如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時,學生髮現用毛細吸管不容易把濾液細線劃細劃勻,甚至有時還會把紙劃破,此時筆者提問:“你能找到替換毛細吸管的更合適的劃線工具或劃線方法嗎?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

等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老師要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生物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如:“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筆者先輕鬆愉快地說:“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蕭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裡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悅,那種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心情沉重地說:“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汙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這裡,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優化。

3、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緻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後的教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下面談談對課後日記的反思:

3.1記“敗筆”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後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於“完善”。例如講授“種群”這個概念時,看起來學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一片森林中的桉樹苗組成一個種群”。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同種生物”既包括幼體還包括成體的所有集合。

3.2記課堂的成功之舉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如在複習“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情況,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筆者在教學中,把複雜、繁瑣的知識用簡明的字組成口訣:“有絲同源不配對,減Ⅱ無源難成對;聯會形成四分體,同源分離是減Ι”。這就有助於學生記憶,深受學生歡迎。這些做法顯然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得意”之作。記錄它們的目的是供以後教學使用,並在此基礎上發展。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9

匯入技能是教師採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絡的一類教學行為技能。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緊扣學生心絃,激發學生求知動力,使其自覺地學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匯入,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能動性,進而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如何做到成功地匯入呢?本文就教學匯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1.採用多媒體手段匯入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影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說等等,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中轉入正題。

2.借教具匯入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麼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匯入新課。

3.通過設問匯入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為什麼我們家裡陽臺上種植的花卉總是朝著光源方向彎曲生長呢?”在學生初步討論之後,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麼生長素與這種現象有關呢?”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10

培訓的時候,聽老教師說在部落格中寫教學反思,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大部隊。覺得這個反思總應該和人交流交流,相互探討,也許大家商量著就會有新的方法。

作為新教師,在一個新建的學校,不可避免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學校新建第三年,我是第一正式的生物教師,之前的生物課都是其他學科老師代上的,如今學校有了正式生物老師後,七年級八年級都給我了。實在壓力山上,新教師,自己編制導學案,遇上學校課改,之前老師的學案也不知道怎麼參考了,之前的老師和我們理科備課組長也比較尊重我,對我編制的內容也沒有提出很多的異議。這對我更是個巨大的挑戰,什麼都是自己來,也不知道什麼樣的好,什麼樣的不好。一切全靠自己來。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新教師來說,我有點手足無措。

在備課上,剛剛說的導學案就是一個問題,例如,我在編制八年級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時,特地展示了一些植物圖片讓學生判斷它們屬於哪種植物類群,這對學生來說,就無異於瞎猜,所以導學案也就瞎寫甚至不會寫。我設計這題的初衷是讓學生說出植物的主要類群,上了兩個班,第一班實在一片混亂,學生在這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對於後面的問題都顧不上了。第二個班,稍微調整了下,時間上沒有佔用很多時間,可是和我的想法差的十萬八千里。第三個班我實在覺得不行,就當堂修改了題目,問植物的主要類群有哪些?效果稍稍好些,可是還是有學生空著,我問他為什麼空著,他說要沒看到圖片不知道怎麼寫。總之,還是因為我這個設計的問題。此外導學案還有情況,我的設想是想讓學生聯絡生活,設計了很多開放性的問題,學生貌似不知道怎麼寫,空著的很多。

上課,第一天上課的時候,規規矩矩的,一直在看錶,控制時間,也按著要求,學生討論,老師只能講十分鐘。整個給我的感覺就是課堂很散,貌似學生一直在照著書本念,當時是可以回答出我的問題,可是我擔心不等到考試,一下課我這堂課說了什麼,學生一點沒記住。說好的記憶基礎,變成了一句空話。在課堂展示環節,有個常見問題,總是那一兩個同學在發言,甚至我在七年級課堂遇到一個問題,小組長指定他去展示,那個小男孩賴在座位上就是不去,任我怎麼鼓勵他,什麼話也不說埋著頭。可能是我缺乏技巧處理這種事情,在這個班的另外一節課,集體發言的時候,這個孩子說了好幾個正確的答案,我出於鼓勵的角度,及時的給他加了分,希望能慢慢的.鼓勵他發言。還有七年級八年級都有的一個問題,有同學上課走神,貌似不想聽一樣,一直很遊離,七年級的同學更多些。明明強調了,明明覆述了很多遍,導學案依舊空白,也有特地提醒他,總是敷衍的說知道了,懂了。細問他什麼都不知道,在哪一頁都不知道。有時候,發現學生在走神,或者很吵鬧沒有認真聽我點撥或者別的同學發言,我就會注視著他,讓發言的同學等等,或者慢慢地重複我剛剛說的那句話,大多數學生能夠反應過來,有時我還要點出他的名字,才知道。課堂上還有一個問題,在教案上是這麼設計的,上課的時候,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意外,就偏離了教案上的順序,雖然至少知識點都講到了,但是課堂效果一般,比如在講藻類的時候,想拓展下水華和赤潮。在一個班我是講完藻類就拓展水華和赤潮,在另一個班我是在最後歸納總結的那張PPT上展示,才把水華和赤潮講了。第二種我感覺明顯效果沒第一個好,而且那時候已經接近下課,講的也比較匆忙。在上八年級的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時,我特地找了青苔、海帶、鳳尾蕨讓學生看一看,各類植物都有哪些特徵。實驗室還有些標本,是甲醛泡著的,課前我還特地培訓學生,千萬注意安全,別摔破了,觀察青苔的時候,讓學生用解剖針看看,注意安全(我沒有找到鑷子)但是課堂真心有點亂,有的學生要爭著要材料。在展示的時候,有個組展示的很好,不僅介紹了各種特徵,還把材料展示給大家看,展示的很好。可是又有擔憂,學生別隻是留下了一場熱鬧,本節課的知識啥都沒學到。在七年級的第一節課,剛介紹生物、生物學的時候,我選擇的比較簡單粗暴,單刀直入,什麼是生物,生物學又是研究什麼的?這個學期我們一起來探索下。學生並沒有對這門課有很好的印象。感謝白校,他跟我說,我們生物要體現生命性和生活性。他舉了很多簡單的生物學的例子,這讓我聯想到我聽的鄭老師物理的一節課,她就是舉了很多物理的例子,最後引出什麼是物理。我覺得這樣很好,很適用。我在另一個七年級的班用了,舉了塊根、塊莖,花發育成果實、種子、莖的結構等例子,試圖把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跟學生介紹出來,把我們要學習的生物學結合具體例子說清楚,可是最後在導學案上,還是有學生空著。是不是我語速太快?始終沒有和學生在一個頻率上。

在反饋上,我堅持一份導學案看兩遍,上完課立馬收上來,看看大家課堂上的即時反饋,批改之後讓大家再完善,在下節課的時候再收上來,雖然有點批起來有點多,比如在週五的時候,我批了一天的導學案,桌子上從早上一直亂到晚上,還有沒有批完的。儘管我想的很好,可是學生貌似不領情啊,我怎麼批的,還是那樣,沒有任何變化,甚至空著的還是空著的。從導學案上的出來,貌似有的是抄的,那組錯的一模一樣。而後面的幾道簡單選擇題,也感覺有抄襲的痕跡,學生都沒認真看題。生物不給留課後作業,所以我對導學案上的題目,也沒做要求,在課上好幾次都沒來得及講,有的學生也就空著,但是我好像又違規了,一旦要學生完善導學案勢必要佔用課餘時間。

不僅領導跟我說,很多場合都聽到,要對學生做好培訓,對學科班長培訓,對小組長進行培訓,也不知道這個培訓,怎麼培訓法子,要跟學生交代什麼。另外要把握學情,如何把握學情我也感覺無從下手?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11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物件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國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國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麼地方容易捉到”“什麼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麼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定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匯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讓學生學習自主學習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1)舉例說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2)舉例說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著採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閱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著,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通過反饋瞭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資訊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資訊,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通過總結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並且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12

昨晚對這節課件估了充分準備,但今天上課從學生互動和反饋上,在開頭上引入和分類上這點值得肯定,能積極調動學生積極性,師生互動效果明顯,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踴躍。並且能根據學生討論情況引入到這節課重點上,但在重點由於沒有充分估計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認為學生能回答出老師所舉例十種動物分類,以導致學生回答不十分明確,根本不懂如何分類,所以回答內容千奇百怪,不著邊際。所以我只能先歸納脊椎動物分為五類,然後描述其特徵,然後根據其特徵,再叫學生分類。這樣學生就能回答出,但是還有些學生不知如何下手。縱然馬上調整教學情況,但是時間上不允許,以導致這節課時間不夠用。

想改進這節課冷場,充分調動學生回答問題,在設計問題上指向要明確,不能籠統 ,範圍不能太大。如把十種動物通過幻燈片形式播放以讓學生進行分類,本身目的是讓學生能兩兩分類,兩棲動物,魚類,爬行動手,哺乳動物鳥類、這個問題受了前面影響,所學生回答不著邊際,這就是老師提問指向不明確,如果改進設計方法,以表格形式來描述兩棲動物,魚類,爬行動手,哺乳動物鳥類特徵,然後再要求學生對號入座,這樣就大大降低難度,然後再叫學生總結出動物特徵。這樣有足夠時間完成教學進度。

雖然這節課不十分理想,但也給了有益教訓,首先在課前設計中有充分預見在課堂上出現問題和採取有效措施才能使互動可能出現的'問題能按原有目標和方向發展。第二對於不可控制的新問題在課堂中出現,就必須依靠教師積極引導、保護和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慾望。並能夠及時靈活除理教材設計方案,這需要老師有紮實功底。第三在提問要切中要害,指向性明確、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思考,從而激發學生自我的問題意思和探索精神第四常犯獵誤就是互動性單一,只有老師和學生之間互動,少了整體互動。第四忘記了對學生自我評價,老師評價。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13

設計理念:

舊教材這一部分重在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講授的知識點較多;而新教材重在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如何讓學生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情感成為本節課的重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由此我把本節課設計主線定位成:

個人

小家

大家

圍繞設計主線藉助現代資訊科技輔助本節課課堂教學。

 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

在本節課中對生態系統概念的認識及對各個生態系統的認識是完全通過學生課下調查和收集資料,課上通過活動交流來獨立完成的,這時教師及時給予補充和糾正。而在探究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分析討論來共同完成。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完全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可以盡情的展示自己,盡情的與同學交流,教師給予指點,讚許和鼓勵。

教學過程:

一.開篇是播放一首歌《我想有個家》,畫面是一幅幸福美滿的家庭匯入新課,讓學生認識到家的重要,自然和諧地匯入本節課題,學生同時也把自己認可成生物系統的一個成員。

二.認祖歸根,走進新課教學。古人常說落葉歸根,現在你們只帶著一點的線索來尋找自己的根,現在就請你們開啟手中的票,那裡面就藏著線索,試著找一下自己的家門.由於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已經佈置課下自學,每個學生手裡的票實際上就是不同生態系統的一個特徵,把它歸屬特定的生態系統,教師再利用課件圖片文字描述和視訊解說兩種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每個生態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對學生的自身掌握的知識補充和糾正。

三、活動+結論評論+書本資料展示:探討個人、小家和大家。

活動一:請你來參與。我作為家中的一員倍感自豪,你們請聽我說…

活動二:找親戚。骨肉相連、血肉親情、三千年前是一家,本是同根生,今天就來攀親戚。

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我們都是一家人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書本:河流生態系統與哪些生態系統有關聯?

活動三:想想議議。

1、生態系統中哪種生物對生物圈的影響最大?

2、談一談在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為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資料展示:國民的好壞做法及國家的重視

活動四:暢所欲言。“環保大家行”,保護我們的生物圈,我們可以做哪些力所能行的事?

請你來評論:你怎樣評論生物圈Ⅱ號?它的成敗說明了什麼道理?

通過此種設計學生很自然總結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增強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的信心和決心,又可以讓學生對保護環境達到共識,在思想上產生共鳴。

四、學以致用,服務生活。垃圾再利用。

五、結束語:一個基因可能蘊含著一個民族的美好未來,一個物種可以濃縮一部完整的生命發展史,一個生態系統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社會文明。

作為一個一直呼喚人與自然走向和諧的國度中的一員,我們應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儘自己應盡的努力。

【自我點評】

一、課的選擇具有很強的目的性

本節課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只強調知識技能(雙基)的培養。

 二、師生關係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本次課程改革倡導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鬆、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係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設計思路具有很好的邏輯性

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是一環扣一環,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無論哪種手段、哪種形式、哪種方法都充分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為環保獻計獻策

 四、教學敗筆應以重視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於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後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教師本身的應變能力需要加強提高,電腦處於半癱瘓,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時應該靈活機動隨機處理,而不是出於尷尬境地。

5、多種原因導致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後半節匆忙點到,沒有完成設計要求。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14

 一、夯實基礎,注重學科內的知識聯絡,形成知識網路

近幾年來大學聯考試題強調以能力立意、加強能力測試,但不是說我們可以忽視和放鬆基本知識的教學,恰恰相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規律和原理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離開了知識的積累,能力是很難形成的。

在這幾年大學聯考試題中,立足基礎的指導思想十分明顯。基因突變、食物鏈、營養級和種群的概念,線粒體、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等基礎知識都有涉及。而每年評卷都反映出學生的基礎知識並不牢固,對基礎知識的教學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在基礎知識的複習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主體知識,注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要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構建生物學知識的網路體系。在複習課中,不少教師喜歡用括號的形式把知識點的有關內容括起來,認為這就是知識網路,我認為那只是概括了一個知識點的內涵,是某個知識點或某方面知識的具體化而已。要把它擴充套件為一個知識網,應該是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儘量聯絡與此有關的知識點,並使它們有機地連成一體。例如光合作用是一個知識點,它的內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條件、場所、意義和過程、反應式等。把光合作用與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與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水分代謝及礦質代謝(從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組成、ATP的組成等方面看)等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才是一個知識網。這個網還可以進一步擴充套件與農業生產中作物增產、社會熱點問題(如溫室效應)等聯絡起來。

這種知識網路的構建在大學聯考複習中十分重要。因此,對基礎知識的.複習要達到精確(要使學生準確地掌握知識)、精巧(學過的知識要用得上、用得準)、精煉(要形成知識網路,使書本由厚變薄,最後要變成屬於自己的東西,同化到自己的觀念中)。

二、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

跨學科命題是大學聯考命題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其目的是通過學科間的知識綜合,考查學生對中學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應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中學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面對這種改革,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生物學教師,首先要搞好本學科的教學,“種好責任田”。在此基礎上,應努力介紹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相互聯絡,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但從本學科,而且儘可能聯絡、各類相關學科。例如涉及到葡萄糖時,不但要從生物學的角度讓學生了解葡萄糖的分子式及其作用,瞭解葡萄糖如何分解釋放能量的過程,瞭解葡萄糖是如何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還可以聯絡到化學知識,讓學生複習葡萄糖的化學性質,進而瞭解如何鑑別葡萄糖。

 三、在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時候要主要注意以下9大環節:

1、從生物科學角度出發提出可以探究的問題;

2、闡明與解決該問題有關的的概念;

3、確認變數(注意準確、科學、合理性原則),該變數必須是探究問題的關鍵(這也是我們在這幾年大學聯考中碰到的對照實驗的重要原則:單一變數原則);

4、必須作出科學假設和預期結果,結果的預測也是實驗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5、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注意可行性,必須聯絡實際;

6、進行實驗,收集資料;

7、運用數學方法(圖表等)處理資料,得出實驗結論;

8、用準確的術語描述實驗方法、闡明實驗觀點;

9、運用證據與邏輯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解和必要的修改。以上9個環節在考試中一般不會全部涉及但是在實驗設計題目中往往就會考查到其中某一個環節,因此我們在複習工作應該注意從這9大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而且應該開設的實驗必須盡一切方法開設。

四、幫助構建學生學科知識體系

由於是大學聯考,所以它不可能單純考知識點,因此在複習時要注重前後聯絡比較密切的知識點的複習,這便是學科內綜合的支點,但注意不必太深。這幾年全國統一考試大學聯考的試題難度不大,對知識的掌握主要由學生自己融會貫通不要在偏題、難題上下功夫,那樣會浪費太多的精力,又給學生造成了不必要心理負擔和對考試方向的誤解。因此我們在高三生物複習過程中應注意加強學生本學科內知識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打破原來的章節知識形成自己一套新的學科知識網路體系。

生物課後教學反思15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2.性狀:生物體所表現的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和行為方式統稱為性狀。

3.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與白毛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

5轉基因超級鼠的啟示: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同時也說明在生物傳種接代中,生物傳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6.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

第二節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樑”。

2.基因位於染色體上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段。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

3.染色體: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46條),也就包含了46個DNA。

5.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而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時,染色體又恢復到親代細胞中染色體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體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如圖:課本P31

第三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2)實驗過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給高豌豆(或相反),獲得了雜交後的種子,結果雜交後的種子發育的植株都是高杆的。孟德爾又把雜交高豌豆的種子種下去,結果發現長成的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為3:1)。

(3)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矮豌豆)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一種,表現為顯性性狀(高豌豆)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

基因型比例:DD:Dd:dd=1:2:1

表現型比例:3:1

2.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近親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比例較大,其後代患該遺傳病的機率就增大。

第四節人的性別遺傳

1.性染色體是指在體細胞中能決定性別性別的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2條。

2.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男:44條+_Y女:44條+__)。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1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為_Y,女性為__)。

3.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精子(22條+Y或22條+_),卵細胞(22條+_)。

4.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比例為1∶1.

第五節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變異。

3.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

4.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良品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