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反思優秀(集合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8.37K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反思優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集合14篇)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1

在國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緊緊抓住三部分:

一、國中生物的教育物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說,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絕毒品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通過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教學反思。近幾年來,我們在教學中,注意了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培養生物學能力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了一些創新的啟蒙教育,本學期我仍堅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認真落實課程計劃,落實教學改革措施,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從而爭取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更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生物教學情境中,從社會實踐、情感價值觀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必考,對於實驗必須專題複習。目前來講還未發現原原本本的課本實驗作為大學聯考試題,而且大學聯考是考試驗不是動手做實驗,因此,根據我們目前條件,對課本實驗有條件儘量做,沒條件看來可以不做,但必須讀和講,講清原理和設計,講清技能的要點,講清方法和結果。對於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我藉助錄影片、照片。比如,我們生物教研組曾去錦繡大地參觀,用數碼相機留下不少影像資料。比如,二氧化碳發生器、組培裝置及流程,課堂上都能發揮不小的作用。複習中更重要的是總結中學生物實驗的技能和方法。我精選了不同型別的大學聯考實驗題,讓學生分析知識點,考的形式、角度,從而對大學聯考試題沒有陌生感和恐懼感。

由於時間的原因,在最後階段對一些城區的考卷的利用上還不夠充分,選題也不夠精練,顯得過多、過雜,使學生茫然。我覺得最後應做一套難度適中,比較基本的試題,有利於學生增強自信,對考生考試的心態會有幫助,這是我們今後要注意的。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加強積、總結、反思,是教學水~平和教學成績上一新臺階。

一、教學觀念的反思。

以前,教師的教育觀念往往是在非主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的實踐反思,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如:“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筆者先輕鬆愉快地說:“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蕭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裡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悅,那種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心情沉重地說:“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汙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這裡,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優化。生物新課標不僅對生物知識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學生必備的生物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物觀。

二、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具準備、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並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學習“應激性”概念時,我先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用黑板擦敲打講臺桌發出聲響,結果學生循聲觀望,這一情景引入後,我分析實驗現象,學生很容易得出應激性概念,“聲響”是刺激,“觀望”是反應,生物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現象就是應激性。事實證明,這種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級授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絕大多數同學,課後不僅要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輔導,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記得有人說過“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時間花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教學、輔導的重心自然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從而造成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差的學生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所以,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群體”。

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有充足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角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那種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錄音錄影、多媒體課件,特別是製作複雜生命現象演示動畫等視聽裝置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現在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資訊能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內容。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研究能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內容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五、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第一,語言優美。教師的語言應是科學的、優美的。語言是意識的外化形式,抑揚頓挫的語調,優美動聽的語言,既使學生享受美妙的語言,又對物理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聲情並茂的描述,言簡意賅的講解,靈活多變的教法,再加上對語言的靈活操作,恰當地運用比喻、借代、比擬、誇張、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增強了教學效果,又能使學生在心靈上產生愉悅的感受。

第二,板書精緻。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讓學生感到教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書要佈局合理、提綱挈領、層次清楚、端莊大方。這樣學生就會受到激勵和鼓舞,學生會愛屋及烏,學好生物。

第三,課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選課件內容。發揮其優勢,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感染力,例如神經興奮的傳導,神經衝動以電流的形式傳導,雖然電流是真實存在的(生物電),但它卻看不見,摸不著,學生是觀察不到的。如果靠學生自己去想象,難度是較大的,而藉助多媒體課件用電影的形式展現,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從而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神經衝動的傳導”這一知識點,突破本節的難點和重點。

六、教學課後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還要通過課後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資訊。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知識的獲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進行的積極、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回顧多年來的的生物教學,經過教學反思,留自己之長,取他人之優,踢自己之短,豐富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開闊了理論視野,促成了個人特色教學風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斷成長,儘快從經驗的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2

今年我所帶班級升入九年級同時我擔任了七年級四個班的生物教學任務,由於七年級生物的教材更換了新的教材,使我要重新針對《課標》和更改的教材進行備課。這一個月可謂非常充實,九年級的班主任工作也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備課組每週的備課都非常認真。

七年級的生物課是國中階段生物學習的起始階段,這一個月的教學主要是如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知道一些學習生物學的方法,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的具體知識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第一章認識生命涉及到很多的活動特別是觀察活動,所應用的方法也是觀察法,在學生不是深入理解觀察法的前提下先實踐對於下一章學習觀察法會有感性的認識。這一章的難點在於第三節認識生物圈,這一節是有關生態學的`知識,只能是讓學生有個瞭解,因為八年級會深入學習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從上課的結果來看,學生對於生態系統的理解不是很容易,教師又不能深入展開,所以這一節的內容還需要在詳細的備課,想出好的教學設計,使學生能充分理解生態系統的相關概念。

在學習第二章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法時,有幾個較好的活動,學生興趣濃厚。一是讓學生描述自己愛吃的水果特徵,其他同學猜答案,二是在不透明的紙袋中裝一些學習用具等,讓學生閉眼用手摸才是什麼?三是觀察一盆植物學生描述其特徵。通過這三個小活動,讓學生體會什麼是觀察法。教材中提供了一個活動是觀察與描述生物標本,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就是課堂教學的組織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過於興奮,看起來有些亂,還需進一步的組織和完善,使課堂的教學活動學生積極而有序。

對於第二章生物學研究方法的學習重點是實驗法的教學,如果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這節課可以讓學生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生物學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些不適合用實驗法,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科學研究方法很多,根據問題選擇最適合的研究方法。我選擇有操作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應用實驗法去解決,可能學生一開始不知道實驗應該如何設計,我們老師可以提供幾種實驗方案,讓學生自己分析哪一種實驗方案設計的更合理。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實驗法的幾個重要環節,設計實驗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這樣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使難理解的實驗法由難變易。最後,我提出一個問題:螞蟻喜歡吃甜食還是鹹食?讓學生作出假設並設計實驗,學生們經過討論,逐漸完善了實驗,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明確實驗法的基本環節和設計實驗應注意的問題。

這個月的課堂教學活動較多,因此課時進度好像有些慢了,因此下個月要安排好課時進度。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3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課改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需更新教學觀念,迎接新課改的挑戰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改的一個重頭戲,課程改革強調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應注重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資訊交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自學輔導法、探究法等百花齊放。這些教學方法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對探究性學習等的倡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通過合作討論與參與的各種教學方法廣泛出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這對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有效的教學方法還應有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這種參與應以思維的參與為核心標準。課堂上看似熱鬧非凡,學生個個參與,而學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參與,思維活動停留在淺層次上,這樣的參與是低效或無效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也不會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課堂學生看似沒有太多形式上的`參與,但卻是積極地在進行深層的思考,有其思維的參與,這樣的教學卻是高效的。

二、教學方法的優化與組合

“每種教學方法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但解決另一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於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引導發現法,在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優勢,但難以保證學生在短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而且對於陳述性的知識,也沒有探究的必要;討論法具有多向資訊交流、針對性強、便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特點,但往往使知識缺少系統性;自學輔導法,有利於學生獨立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但只適合於較簡單的學習內容;而講解法雖然具有資訊量大、系統、邏輯性強的優點(這些優點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對於知識接受為主要目標的課型,講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教學系統本身的複雜性、教學客觀條件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使得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於一切教學環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公式,一種方法的優點,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克服其劣勢,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與組合,使方法結構協調、合理,各種方法優勢互補,長短相濟,立體結合。

三、正確處理課標、教材中的活動和實施條件之間的矛盾

新課標設定了大量的探究實驗,幾乎每章、節的內容都是以學生探討活動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出發點在於通過探究活動的設定和開展,使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充分發揮其創新意識,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發掘知識,使學生在探討過程中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存在很多困難,如怎樣開,開設條件缺乏,開展用途不大,甚至完全沒有必要開設某些活動等,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呢?正如課程專家趙佔良所說:“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應當追求活動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我認為對每一個活動,首先要考慮它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價值。在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分別去考慮,價值不高的就不要做。對教材中的活動進行精選,價值相對不高、可行性差的要刪去。課改一開始出現矯枉過正的傾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糾偏。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內化新理念,切實、有效地開展校本教研,並且要勇於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課堂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不斷嘗試反思中教學,在不斷地分析誤區、克服誤區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建立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課堂,為實現全面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而教。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4

與以往相比,本學期在課堂上更加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深有感融:

1、學生看書的習慣沒有養成,存在以下的問題: (1)看書慢,大部分學生平時不愛看書,閱讀的能力較差。(2)很容易走神,因為沒有定力,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3)看書時沒有作記號,劃重點的習慣。

2、教學進度慢。預習導學部分放在課堂上,有弊也有利,好處是慢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可以杜絕抄襲的現象,暴露學生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手段、方法等。但課堂預習起碼要用15-20分鐘,導致後面的基礎題、延伸題完成不了,把尾巴留到下一節,結果下節課又完成不了,造成惡性迴圈。

3、部分學生行為習慣較差,比較浮躁,靜不下心來聽老師講課。

4、部分學生還沒養成思考的.習慣,不管你如何調動,他就是不動。

5、相當一部分優生表面上懂了老師的講課,但還沒真正深入去理解書本內容,知其一不其二。4周過去了,才完成了5節課的內容。

這兩週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實驗,第一個是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本實驗難點在於取鼠婦,也可以用蚯蚓來代替,部分學生在課外去採集,但採回來的不多,影響實驗的開展。大部分學生怕髒,也沒有去採集。第二個實驗是《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需要買乾溼計,要求去測量,因沒有器材,只能讓學生課外去完成。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5

第一、生物學的概念──生物的變異應該通過讓學生觀察、發現建立起感性認識後,請學生歸納總結。學生參與到概念的描述之中,容易把概念理解到位。本節課教材設計探究活動的.目的突出對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方法的訓練,訓練學生處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第二、本課的教學設計應該緊緊圍繞“生物的變異為什麼會普遍存在”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問題的解決,通過學生遊戲和探究活動來實現。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對於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通過啟發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設計上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需要和學習特點,真正體現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既有發散思維,又有集中思維,有利於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6

一、教材不熟

國中的生物雖然是介紹了一些自然常識,但是對於剛開始進行生物教學的我來說,教材不熟是我的一大不足。

這樣的現狀,根本就談不上如何根據教學資料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我在進行《種子的構成》教學中,自己都沒有弄明白是怎樣一回事,在教學中,只能照本宣科,把教材讀一遍完事,也就談不上引導,啟發學生學習,也就沒有知識講解,學生聽課時,也就是一臉的茫然。

由於個人在社會中還有一些事務,而且又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七年的數學上了,所以在生我教學中常常出現,在上課前,還沒有來得及看教材,只能在上課中邊度邊看邊想邊講,就連我自己有事都過意不去,更不用說進行備課了。

二、生物是副科

在農村國中,由於教學觀念及教育現實等原因。我把生物當成副科,同時生物又不是會考的科目,所以能上就算實在高標準的實施素質教育,這樣的主導思想,在生我教學中抱著上一節課就少一節的心態,有時上課還帶有糊的跡象。

三、課上的太快

七年級上冊生物課本很厚,資料多而雜,教學任務十分的繁重,在開始進行教學時,我就詢問了學校的老生物教師,他們帶有警示意味的口吻告訴我改冊的教學一點也不能耽擱,不僅僅不能耽擱,而且還有快馬加鞭,否則,稍不留神,這一學期的生物教學任務就完成不了。

我在進行生物教學時,就是時時刻刻注意到了這一點,在課時上一點也沒有耽誤。

我的計劃是,趕快把全書給學生們通講一遍,然後留下超多的時間,有學生自己去複習,其實這點和我的主導思想是相通的,天真的認為,國中生我背一背、記一記就能學好。

但是,從期末考試的結果來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四、沒有及時、有效的檢查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鞏固生物教學成果的有效手段就是就是有效的檢查,我在進行生物教學中,這一學期總共檢查只有三四次,這樣根本就不能督促學生及時有效的鞏固所學知識。

五、改善方法

針對上一學期,生物教學出現得問題,我準備採取以下措施:

1、熟悉教材:要保證自己首先將教材的全部知識弄明白,然後才能上課。

2、備好沒一節課。只有備好沒一節課,才可能上好課。將每一節課都認真備課,雖不要求有規範的詳案,但是要有知識點脈絡,體現每節課的教學資料,到達最起碼的'教學要求——————心中有數。

3、講好課。生物教學不是教師的想當然,而是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上課,每一節課、每一個知識點、重難點,就應有輕重、有區別,使學生弄明白為什麼,至少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4、持之以恆、行之有效的教學檢查。對於像國中生物這樣的課程,就應每節新課開始之前,都要有將近10分鐘的時間來提問,檢視學生的掌握狀況,像這樣最簡單的教學檢查就應持之以恆,保證每節課都要有,這樣才能到達“積跬步,而致千里”的目的。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7

我認為,生物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更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生物教學情境中,從社會實踐、情感價值觀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教學觀念的反思。

以前,教師的教育觀念往往是在非主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的實踐反思,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2.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具準備、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並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學習“應激性”概念時,我先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用黑板擦敲打講臺桌發出聲響,結果學生循聲觀望,這一情景引入後,我分析實驗現象,學生很容易得出應激性概念,“聲響”是刺激,“觀望”是反應,生物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現象就是應激性。事實證明,這種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3.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級授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絕大多數同學,課後不僅要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輔導,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

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有充足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角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那種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4.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現在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資訊能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內容。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研究能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內容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5教學課後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還要通過課後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資訊。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知識的獲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總之,教師要努力調整課堂結構,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天地。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8

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的這一節課,需要解決的是生物個體的性狀與基因關係的問題,而基因和性狀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見,摸不著.不過教材設計的比較好,以基因為線索,深入淺出地介紹基因與性狀的關係,例如:通過觀察與思考,使學生從比較熟悉的動植物和自身性狀的具體觀察入手,抽象出什麼是性狀性狀包括哪幾部分通過轉基因超級鼠資料分析的.討論,獲得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基因和性狀的關係,課前我認真閱讀,鑽研教材,精心設計練習題,希望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弄明白二者的關係。

但在三班上完課後,結果令人大失所望:課後調查,班上有一半的學生稀裡糊塗,不知雲裡霧裡.課問的十分鐘我進行了反思:這節課對我來講,內容非常少,一個觀察與思考,一個資料分析也就結束了,但是我忘記了一點: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基因,性狀的學習,這部分內容對他們來講非常的抽象,難懂,所以在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完所有的內容後,集中做練習,效果就不太好找出毛病後,下節我在一班上課時,把方案進行了調整: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部分的內容後,同樣也讓學生列舉了性狀與相對性狀的例子,隨後,馬上讓學生進行這部分的反饋練習.後面的資料分析也採用同樣的方法處理’效果非常不錯,課後的調查也非常令人滿意。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9

一、分好實驗小組

實驗小組是實驗課中的活動單位和評價單位,因此,科學劃分這小組是成功的生物實驗課的關鍵。分組前應向班主任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水平、智慧情況、性格特點、操作能力等因素,然後再進行劃分。本校實驗室一共有28張實驗桌,分為四大組,一般前後桌4人構成1小組。每個小組中有小組長(主要負責督促小組成員預習,組織成員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共同研究拿出具體方案並監控整個實驗程序)、監督員2人(監督實驗過程中的紀律、動手、合作情況,並負責對成員的活動作出評價)、記錄員1人(記錄共同研究方案過程中的奇思妙想並最後形成方案以便交流)。每個實驗中要明確各個成員的責任,輪流擔任各種不同的角色。這樣,學生不再只是面視教師,也可以面視同伴,保證了小組成員的多樣性,從而使小組活動中有更多、更豐富的資訊輸入和輸出,既有師——生交流、生——師交流也有生——生交流。可以激發出更多的觀點,使全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

二、以學生的興趣來做動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錯,沒有興趣,學生是被動的參與,或是不願意參與,而如果有了興趣,他將能主動參與其中。所以,實驗課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對生物實驗課的興趣。

正巧高中學生學習生物的第一個實驗是必修1中——使用高倍物鏡觀察幾種細胞,我就利用此實驗去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實驗前的一個星期,我就告訴學生可以自帶生物材料來做實驗,想觀察什麼就帶什麼來,學生高興極了,都在積極的準備著。終於到了上實驗課的時間,只見學生手中拿的時應有盡有,有的是蔬菜類的,有的是水果類的,有的是家裡魚缸裡撈來的水草,有的是外面的樹葉、野花、小草,有的是發麵的酵母粉,甚至還有的是自己的頭髮等等。我用了簡短的15分鐘對實驗做了要求和解析,並告知學生桌面上還有老師準備的'永久裝片,可以對比觀察各類細胞。學生開始動手操作,他們都在爭先恐後的製作臨時裝片,積極的在顯微鏡下觀察,明白了不透光的物體無法直接利用顯微鏡觀察,掌握了不同生物細胞的相似和不同。

三、加強實驗課前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

每節實驗課的前一週我便佈置學生進行預習,此時我會及時提出該實驗的特點及往屆學生在完成實驗時可能出現困難的地方,使學生明確實驗的原理、步驟的同時,提出本小組的相應的探究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後寫出相應的方案,並相互進行評價,力圖有所創新,提高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趣,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實驗過程中真正讓學生獨立操作

在學生獨立操作階段,我認為教師應注意五個方面:一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操作能力;二是要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操作機會,例如可以課後開放實驗室讓操作未熟練的同學能有機會單獨操作;三是實驗中,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要代替學生解決,而是要注意啟發點撥,讓學生自己處理解決。四是要對學生某些錯誤的操作動及時指出,保證練習動作的準確性;五是評價學生的操作水平不單針對某個學生而且也要對整個小組的水平進行評價,促進小組成員間的相互合作。

五、引導學生善於分析實驗程式和實驗現象

學生實驗,不單是通過實驗結果來證實課堂知識,也不單單是為了學會某種儀器、器具的使用方法,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培養研究生物學的能力。一個較複雜的實驗程式是設計人員長期辛勤勞動的結晶,它往往要經過幾十次以至上百次的反覆探索。所以,學生實驗中,不能單純用實驗指導進行“按方抓藥”,出現結果就完事大吉。而要指導學生去分析實驗中每一步驟的作用,每個處理的意義,以及各步驟之間的聯絡,從中學習解決問題、研究事物的方法。因此,在實驗中,應根據學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難易不同,由教師講清,或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使學生既知道實驗方法怎麼做,也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例如: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我引導學生思考:①在洋蔥根尖培養時為什麼要把裝置放在溫暖的地方並注意經常換水?②解離的目的是什麼?③為什麼漂洗後才染色?④染色時間為什麼不能過長?⑤用顯微鏡觀察根尖分生區時能否看到動態分裂,為什麼?⑥所看到的裝片中是分裂期的細胞多還是分裂間期的細胞多,為什麼?讓學生邊動腦邊動手,做到手腦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總之,要想上好一堂高中生物實驗課教師必須要進行精心設計,並事先使學生在小組操作實驗之前就能對問題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實驗課上教師作為實驗的直接組織者,既要對實驗進行必要和有效的組織和調控,還要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實驗中,實驗後教師還必須對實驗課進行反思有助於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10

在國中生物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三部分:

一、國中生物學的教育物件是面象全體學生。

目的不是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才,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今後的進一步學習打下最基本的基礎。從這個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學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

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中心。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專題講座,在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瞭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

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那些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做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

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教學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可以通過防寫生物的倡儀書、知識竟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這樣,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11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物件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國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

(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

(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

(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

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國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

第二,嘗試——讓學生學習自學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

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

(1)舉例說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2)舉例說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

(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資訊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

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資訊,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三,總結——化零為整以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並且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七年級生物優秀教學反思3

“學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本章節的教學中,我無時無刻不體會到這一點。經過我們多年的教育、媒體輿論多年的宣傳,再加上北京學生關心大事的傳統,學生在環保教育中投入的熱情是很讓人鼓舞的。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都能侃侃而談,講出很多環境保護的故事和措施來。這使得課堂的討論很活躍。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有很多缺憾:

首先,很多學生缺乏精確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問題的分析往往只憑借感覺。這使得調查報告很不深入,甚至根本不能說明問題。更有一些同學是由於懶惰,所以完全憑藉猜測拼湊的報告。這就需要教師審查小組的調查提綱,幫助小組完善提綱,還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小組分工合理落實。

第二,只會坐而言,不願起而行。有的同學在訂立環保公約的時候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卻缺乏行動。建議課任教師應該聯絡班主任,在班級訂立環保公約應該得到班主任的支援,隔一段時間應該組織自我評價和集體評議。這是培養學生品德的一個好機會,所有的教師都有責任。

第三,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程。轉變人們的思想是環保的關鍵。為了使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需要爭取學校的支援。

一來要形成全校的宣傳輿論,

二來可以提供必要的硬體設施(如環保共約宣傳欄),

三來應該將環保工作和優秀集體、優秀個人的評選結合起來,四來可以為學生創造參與環保行動的機會。

環境保護是百年大計,任何一個真正關心國家、社會前途命運勝過關心自己的人必然關心環境問題。一個真誠的教師可以感染無數學生。讓我們滿懷熱情,講好這一課,影響更多的人,這是我們教師能為環保事業貢獻的最大的力量。

這周講的是《流動的組織——血液》。學生對血液有一定的瞭解,但對於血液的組成成分的瞭解比較欠缺。學習這節不僅要了解血液的組成和功能等知識,還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這節課安排了三處小組合作學習。第一處是利用課本的“資料分析”,教師先給予學生引導,然後學生組成四人小組,根據課本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然後發言交流。

第二處是介紹血細胞,教師先以“紅細胞”為例,從“形狀、特點、功能”三個方面來分析,給學生做示範,然後要求學生參照教師的分析方法,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觀察課本的圖片,閱讀分析課文的資訊來掌握白細胞和血小板相應的知識點,並完成表格,課上交流。

第三處是在學完整節的內容後,讓學生來當“小醫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血常規化驗單”。

通過這三個環節的合作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點,而且對能力也有一定的培養。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12

以往的生物教學主要讓學生背誦課本知識,因此學生只是機械性地死記課本內容,一碰到理論聯絡實際地問題就無從下手。為此我從傳統的教學方法、觀念中解脫出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勇於探索,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強化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以下是我個人對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即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

二、教學中“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自主式學習。

要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習基本功,並在學習中不斷地實踐和應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必須改變傳統教學的重教不重學,重記不重做等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方式、教學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應做到“學生自主學習,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13

生物複習課,與新課是有明顯區別。會考的趨勢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不拘泥於教材,強調以能力和教育價值立意,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本地實際和環境問題,考試涉及的內容比較廣,資訊量大。因此,上好總複習課,提高複習質量,才能最大的限度地取得複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中,複習課卻顯得枯燥無味,令教師頭痛,也令學生厭煩。究其原因,一是複習內容簡單重複,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二是複習形式單調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實,就生物複習課來說,只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潛心設計,努力使“重複”變為生動積極的“再現”,同樣可以更好地體現新課標精神,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所以,我重在讓學生自已將知識梳理,學生能夠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提高整合度,使學生在複習本章內容時能形成知識體系。經過這樣的'歸納,使學生所學的學科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從而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設計練習時,題型的選擇上要側重於有辯析作用的“選擇題”。練習的設計還可以抓住學生常見的一些錯誤設計練習,這樣針對性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生物複習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既要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加深理解,系統掌握,全面提高,綜合運用,還要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習慣和態度的形成、學生的價值觀念與情感態度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積極思考中溫故而知新,就能收到理想的複習效果。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14

教學反思從教學程序來看,可以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三個階段。

我國學者熊川武教授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1、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必須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①物件分析。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人員之一,也是教學發展的基本物件。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

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域性;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如在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時,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順序做適當的調整。如“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結合,“減數分裂”再與“遺傳的基本規律”結合,選修本的“光合作用”與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結合等。

③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

④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

2、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有較強的調控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

2.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生物知識的學習採用問題來激發互動。如在複習有關呼吸作用內容時,筆者和學生圍繞有氧呼吸的場所在哪裡?過程如何進行?哪些型別生物能進行有氧呼吸?等問題展開互動交流,當有同學提出“細菌屬原核生物沒有線粒體,為什麼有的細菌是好氧細菌”?問題時,互動的內容就更進一層。

2.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思維等能力。如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時,學生髮現用毛細吸管不容易把濾液細線劃細劃勻,甚至有時還會把紙劃破,此時筆者提問:“你能找到替換毛細吸管的更合適的劃線工具或劃線方法嗎?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老師要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生物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如:“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筆者先輕鬆愉快地說:“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蕭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裡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悅,那種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心情沉重地說:“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汙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這裡,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優化。

3、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緻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後的教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下面談談對課後日記的反思:

3.1記“敗筆”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後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於“完善”。例如講授“種群”這個概念時,看起來學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一片森林中的桉樹苗組成一個種群”。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同種生物”既包括幼體還包括成體的所有集合。

3.2記課堂的成功之舉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如在複習“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情況,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筆者在教學中,把複雜、繁瑣的知識用簡明的字組成口訣:“有絲同源不配對,減Ⅱ無源難成對;聯會形成四分體,同源分離是減Ι”。這就有助於學生記憶,深受學生歡迎。這些做法顯然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得意”之作。記錄它們的目的是供以後教學使用,並在此基礎上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