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2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合集15篇)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1

在教學中以親身實踐或以具體事物、現象以及事物、現象的逼真描繪來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物的表象,從而促進對知識比較全面、比較深刻的掌握和理解的教學過程,稱為直觀教學。荀況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直觀教學是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為了使學生獲及較全面、正確而牢固的`生物學知識,不能只從抽象概念和定義出發,更不能抽象地講授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必須通過各種直觀手段使學生獲及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再上升到理性階段,形成各種概念和原理。同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學生可以感知傳統直觀教學中無法表現的事物和現象。

(2)、直觀教學是使學生加快學習速度,提高學習效率的手段。在生物學教學中正確地組織和運用最合適的直觀教學手段和方法,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走近路,走直路,起到“百聞不如一見”的作用。

(3)、直觀教學是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組織以學生為主體學習活動的手段。這樣就把教師的活動目的轉化為學生的活動目的,把教師所施加的影響構成學生活動的手段和物件,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如生物學教學中的實驗教學。

(4)、直觀教學是發展學生智慧的有力手段。在中學生物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是十分重要的。通過觀察,學生可以獲及大量的感性材料,為進一步思維打下基礎,進而掌握規律性知識。生物教學中,通過正確的直觀手段,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和分析能力。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2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強對教學情節的回顧、反思和分析,總結教學得失,改進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教學實踐更趨合理。

1、深入、細緻、全面、系統地解讀課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

課程標準是學科教學的依據,教材是教學的參考,教材不限於課本,還包括各種其它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改變以往過分依賴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的習慣,在深入鑽研課本文字的基礎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在教學目標設計中,目標分析,能力目標的第一點應該放在知識目標中。情感目標要具體落實到具體章節和事情,不能泛泛而談大的目標,應該提及通過什麼方式達到這個目標。在一節課中,並不是每一項三維目標都要重視,而應該結合具體內容有所偏重。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以免目標過高不能實現或目標過低不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或不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效率低下,達不到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學中要逐漸加深,不能在某一節課,使知識一步到位,超越應學的內容,由於“難”既嚇跑了學生又完不成教學任務。

2、教師應具備課堂的研究能力。

教師應少講精講,講慢一點,不要只顧自己講個不停,多留些時間給學生思考,講時注意複習舊知識。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進行了討論,方法值得提倡,但要注意討論的有效性。第一,討論的問題要值得討論,第二,要關注小組的討論活動,要讓討論活動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一個過程。課堂上適時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是一種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也是培養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在學生獲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結論時組織學生討論,互相啟發,分析綜合,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的主體參與能提高學生自主活動的質量,充分發揮其自學能力,從而發展

3、生物教師要加強對自身各種素養的提高。

大家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提高自身的一種自主意識。教師應該出去看看,體會一下自然和人文環境。生物教師需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素質,多關注周圍的生物和生命現象,為教學不斷積累素材。在教學中,才可以給予學生引入一些社會關注的生物學事件作為課堂拓展內容。教師的工作範圍應擴大。要以自己的行為來爭取自己的地位,學校評價一個教師不僅僅是大學聯考考多少分,還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比如優秀的研究性課程,輔導學生獲獎等等。教師應該根據自己學生和學校的特點拓展自己的工作範圍。

學校的教研組、備課組應該建立融洽的組內關係,構建一個友好和諧的.教學集體。在個人方面,應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總結自己不足。在組內交往要相互尊重,在業務討論上則需要多相互切磋,不斷相互促進大家的業務能力。如每位老師一個學期精心準備1-2節課,共全組教師共同學習和探討。加強和外界的聯絡。多加強和上級部門和周圍的聯絡,可以獲得多方面資訊,為發展提供契機,如各種創新大賽和競賽的輔導平臺。能以積極的心態參加各級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和講座。要注意每次活動資料的記錄和積累,對於個人及教研組的成長很有必要。

4、對教學過程,進行了課前和課後的反思。

人們常說教學是藝術,是成功及遺憾的藝術,再精彩的課,回頭反思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還應當認識到無論採取什麼手段,著力點還是應該放在學生身上,平常關注不多,研究不夠,認識不到位,遇到大場合,就會力不從心。重大場合下的公開課是否能上得好,取決於平時常態課的積累,為此。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3

國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國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掌握概念,並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採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範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絡,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

(5)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4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設計一些情境,尤其是問題情境,能更好地觸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營養繁殖”時,可設計這樣的情境:有人種了一棵蘋果樹,上面結了許多蘋果,竟然有不同的外觀和色澤,吃起來口味也不同,這個人是怎樣種出這棵與眾不同的蘋果樹的呢?引導學生帶著饒有興趣的問題去閱讀“營養繁殖”,學生會積極思考,認真在書中尋找答案,必然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情境的.創設有時非常簡單,如:教學“種子萌發的條件的探索”,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實際的情境——兩組種子萌芽的標本:一組萌發狀態良好,另一組則種子沒有萌發。這充滿矛盾的情境,自然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5

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2.觀察並認識常見的真菌;

3.描述真菌的營養方式和繁殖形式;

4.瞭解食用菌養殖的一般過程。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真菌的主要特徵、真菌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2.難點:真菌的主要特徵、真菌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課前準備

1.有關真菌的圖片和視訊資料

2.用麵包、柑橘培養的真菌

3.常見的食用菌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匯入:生長中的真菌錄影觀看錄影提供錄影資料,引導學生產生興趣認識真菌的細胞結構特徵觀察青黴或麴黴的菌絲,嘗試分辨兩種菌絲;觀察酵母菌的圖片,總結真菌細胞結構的共同特徵提供資料,指導學生觀察、比較認識真菌的營養方式觀察發黴的食物,解釋黴菌的營養方式提供實物資料,指導學生觀察認識真菌的繁殖方式觀察圖片,解釋黴菌的營繁殖方式提供圖片資料,指導學生觀察認識常見的食用菌,鞏固對真菌主要特徵的理解辨別各種常見的食用菌,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徵和繁殖方式提供圖片和實物資料,知道學生觀察和分析孢子印的製作和食用菌的栽培操作提供資料,指導學生操作教學過程設計

匯入: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在生物界裡,還有一種菌類,它的樣子和細菌有很大差別,這就是真菌。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經常被我們忽視的生物吧:(放錄影)

學生:觀看錄影。

主要教學過程:

教師:從錄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構成真菌的軀體的主要是什麼結構?

學生:菌絲。

教師:真菌的菌絲長得都一樣嗎?(指導學生觀察根黴和青黴)

學生:不一樣,有的透明,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黑色的。

教師:雖然菌絲的結構不一樣,構成菌絲的細胞結構卻是一樣的,讓我們比較一下構成黴菌菌絲的細胞和細菌的細胞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細胞核。

教師:對,真菌的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但沒有葉綠體。另外,黴菌還是多細胞的生物,而細菌的每個細胞都是單獨的生命體。不過,也有單細胞的真菌,例如酵母菌。(示圖片)它雖然是單細胞生命,但是它的細胞結構也是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的,而不具有葉綠體,所以也是真菌。

教師:摸一摸真菌菌絲扎進麵包(柑橘)的地方,和沒長黴的地方比較,有什麼感覺?

學生:很軟。

教師:這是為什麼?錄影裡是怎麼說的?

學生:菌絲分泌的物質將麵包(柑橘)分解了。

教師:可見,真菌也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教師:為什麼菌絲的顏色不同呢?我們放大看一下(展示圖片)。

學生:是菌絲頂端一個個小圓球的`顏色不同。

教師:這些小圓球也是一個個細胞,不過它們和構成菌絲的細胞不同,這些細胞可以隨空氣散放到各處,一旦遇到適宜的條件,每個細胞都可以發育成一個新的黴菌個體。這些細胞就叫孢子。總結黴菌的繁殖方式。

學生:孢子繁殖。

教師:除了酵母菌和黴菌以外,你還知道其他的真菌嗎?

學生:蘑菇。

教師:讓我們認識一下各種好吃的蘑菇(展示實物和圖片)

學生:積極發言,分辨香菇、口蘑、木耳等;

教師:為什麼說蘑菇是真菌?你能從這張圖片中尋找出支援蘑菇屬於真菌的證據嗎?(出示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並回答)多細胞的,也是由菌絲構成的,也有孢子,也有細胞壁、細胞核等。

教師:(播放蘑菇孢子散放的錄影)不同種類蘑菇的孢子形狀和排列方式是不一樣的,可以通過孢子印來觀察(指導學生製作孢子印)

教師:蘑菇也是由孢子繁殖的,我們收集蘑菇的孢子,不也就能繁殖蘑菇了嗎?確實可以。但是等待孢子萌發實在太慢了,我們有更節省時間的方法(指導學生操作或提供資料讓感興趣的學生課後操作)

學生:選擇製作孢子印或食用菌栽培。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6

匯入技能是教師採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絡的一類教學行為技能。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緊扣學生心絃,激發學生求知動力,使其自覺地學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匯入,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能動性,進而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那麼,如何做到成功地匯入呢?本文就教學匯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1.採用多媒體手段匯入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影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說等等,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中轉入正題。在講授“生態系統的概念和型別”這一節時,便可採用這種方式匯入。

2.借教具匯入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麼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匯入新課。

3.通過設問匯入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為什麼我們家裡陽臺上種植的花卉總是朝著光源方向彎曲生長呢?”在學生初步討論之後,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麼生長素與這種現象有關呢?”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

4.以名人軼事或科學家生平匯入

例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規律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孟德爾的生平,由此引出高二階段所要學習的兩大遺傳定律,即基因分離定律及基因自由組合定律。這樣,學生不但明白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而且也會想知道孟德爾當時是怎麼進行遺傳實驗的,由此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課。

5.以舊拓新,“啟發式”匯入

高中生物內容較多,知知識間的聯絡較為緊密,系統性強。教師在授課時,往往採用這種方式匯入。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7

做開發課程資源的有心人

我認為這節課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課程開始時播放的一段錄影。對於真菌的結構,學生們最不容易理解的就是"菌絲"的概念。由於菌絲和我們熟悉的動植物的器官、組織相差很遠,在缺乏感性認識的情況下,就很難產生深刻的'理解。另一位老師為我提供的這段錄影,非常生動形象,極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點。讓我感嘆:如果能有適宜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收穫會更多,教師講起課也更省時省力。

收集課程資源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這段錄影的獲得是一個很偶然的機緣,但也是由於我每時每刻都注意收集才能將它很好地儲存下來。曾經聽到一個故事:"有人向一位剛上完一節出色的公開課的特級教師提問:’您準備這節課用了多少時間?’這位教師回答:’要說時間短,我準備了十五分鐘,要說時間長,我準備了一輩子。’"我覺得每一位有志於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老師都應當如此。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8

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如何選擇多媒體,它有哪些依據呢

 1.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多媒體

中學生正處於一個求知慾強,接受新鮮事物快的年齡時期,因而多媒體具有對聲覺、視覺、聽覺的綜合刺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注意。但心理學也表明,中學生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容易使身心疲倦;經常性地使用電腦,也容易使學生視力下降。因而,多媒體在生物課堂的使用,要注意兩點:一是介面製作要平和自然;二是要適時適度,否則其結果必然事與願違。中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加上國中生物的部分與化學相關的內容接觸較早,給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也帶來了麻煩。

 2.根據內容選擇多媒體

多媒體的設計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在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意味著並不是所有的生物課都能運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與效益,其展示的知識內容必須與教材相適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高中生物學中有很多內容是學生能夠看得懂,或通過自學能夠掌握的,或其社會實踐和生活經驗已經具備了的,或只需要教師作簡單指導便能融會貫通的。這部分知識是根本用不著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的,否則就是“畫蛇添足”。而像一些微觀的現象或暫時觀察不到的現象,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再現,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一目瞭然。如《細胞的分裂》中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的過程,我們通過微機模擬,分步展示各個時期的變化特點和整個過程,使學生有直觀的感受,而且通過三者的比較,能夠熟練地把握三者之間的根本區別。

3.根據實驗性質選擇多媒體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主要陣地。因則,我們認為,可以用實驗展示的現象或實驗本身一般是不適宜選用多媒體來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應該結合實驗本身。如一些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演示實驗或現象,以及在現有的條件下無法完成的一些經典實驗,則可以通過電腦模擬來實現,幫助解決問題。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過程、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根據課型選擇多媒體

新授課,一般根據以上幾個原則來進行,主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複習課則可選擇多媒體來擴大容量,濃縮教學內容,建立系統的科學認知體系,強化重難點。確定好使用多媒體後,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來設計和製作多媒體課件。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多媒體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起來。

 二、課件設計的思路和原則

筆者認為:課件設計的思路有兩種:

一種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課件設計,這是當前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的主要思路。其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只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我們簡稱為“輔教”。用這樣的課件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少,大部分時間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揮,更不利於創造型人材的成長。在這裡不作深入的探討。

另一種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件設計,這是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是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未來占主導地位的設計思路。現代教育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並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可見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其設計原則可以概括為:(1)明確以學生為中心。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資訊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2)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我們應當創設一種與學習相聯絡的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絡,並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3)強調“合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其目的是使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學生完成意義建構。打個比方,這就像你有一條資訊,我有一條資訊,交換一下每人就有兩條資訊。(4)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即學習者利用各種工具和資訊資源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自己的學習目的。

 三、設計的方法與步驟:

1.選擇主題

確定一個鮮明的可以用多媒體來表現的主題,能夠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是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解決或不可能達到此效果的。如上文中所舉例若干。

2.情境創設

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情境。如《環境保護》中,模擬出酸雨的現象及其危害,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9

一、引入要新穎

生物學科是一門趣味性強、知識廣博、與生活聯絡密切的學科,所以在課堂上應該是愉快地、具啟發性。要把一堂課上好,新課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經過實踐證明,引入可採用詩、視訊、歌曲、動畫、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以下是教學中的一些例子:

1、用詩(散文)匯入

“季節向前發展了,成熟了。在新的一年裡,鮮花、樹葉、夜鶯、畫眉、金翅雀,以及諸如此類的生命短暫的生物,都出現在它們各自的崗位上了,僅僅在一年以前,這些位置都被其它的生物佔據著,而它們不過只是一些胚芽和無機體的分子。在朝陽的光照下,苞芽滋生了,長出了長條,汁液在無聲的溪流中奔湧,花瓣綻開了,在無形的噴吐和呼吸中把香氣散發出去。”節選——《苔絲》在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的新課匯入時我選擇了這篇文章,並帶著“這段文章描述了一個什麼景象?”因為學生一開始學習生物學還很陌生,腦海中沒有構建出學習的模式,用一些生動的語句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個生機勃勃的生物領域。引出什麼是生命?進而怎樣區分生命?

2、用視訊匯入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這一節中第一個知識點是我國有七大生態系統,而用《生態系統》的視訊引入,能很直觀的給學生展現不同生態系統的特點。還能使學生記憶猶新。

3、用歌曲匯入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這一節重點是學習“什麼是病毒”、“病毒的結構”、“病毒與人類的關係”而病毒很小,我肉眼不能看到,所以用了一個歌曲《我不想說—我是雞》這個改編的歌曲引入。對學生而言,單調乏味的開場白往往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豐富多彩、求新的活動才能使學生胃口大開。

4、用角色扮演匯入

在《愛護植被,綠化祖國》這一節教學中,其中一個知識點是關於我國什麼植被情況,可以課前引導學生搞個小品劇,學生自己扮演深林中的小動物,用動物的方式去講述我們的.森林在不斷減少,其中面臨了什麼問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音訊於一體,具有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是同學感到有話可說。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並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使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互動式的教育技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條件,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狀況,實現了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求知識的轉變,為新課匯入提供了直觀的、高效的、互動式的輔助教學。

二、注重實驗課教學

新課改也包括教材的改革,生物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實驗內容,其中有探究實驗、演示實驗等等。由於學校的裝置有限、課時有限,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有4個大實驗、假如不作實驗,學生在理解上會有障礙,所以在儘可能開展實驗的同時,教師也要熟練課堂講授實驗。以下關於學習實驗內容的例子:預習實驗內容:這看似簡單的工作一定要提前佈置給學生,生物學的實驗內容比概念內容難記、 解,所以要讓學生大概知道實驗的目的、要求、步驟是什麼。不懂的在原文找答案,還是不懂的做好標記,上課認真聽講,並提示學生這往往是考試的難點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學生提出問題:在課堂上先讓學生再看一遍實驗,然後簡要的講解實驗的目的和要求(也可以提問)。後就實驗的步驟大家提出問題(也就是不懂的地方)。用這種形式能使不敢回答的學生也積極回答。學生自己找答案:當問題提到一定的時候,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答案,然後能解決前面學生問題的學生可以舉手。這樣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興趣。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起到指導修正答案的作用。

三、嘗試多種教學方式

生物學的趣味性不只是在內容上,因為生物學是所有學科中能運用教具和教學方式最多的學科,生物新教材中也是嘗試放入多種教學方法。可以總結為兩種:一種是在教室就可以完成,如資料分析、觀察、討論、演示實驗等,第二種,如調查、實踐實驗等。教師可以按照課本的提示適當選擇完成,而且以上幾種都可以作為開發教材的線索,找到每一節課到底適合什麼教學方法能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

四、每節知識的連貫

新課改的教材特別重視章與章、節與節的連貫,只有連貫才能很好的構建知識,體系,學生也能更好的記憶、理解,而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每節課書本中的位置和重要性,特別是與前一章的聯絡。以下是教學要特別注意的:1每個新課匯入或知識點匯入可以用以前學過的知識。2可用聯絡的形式,用以前學過的知識。3設計提綱,知識網路圖。

五、與學生的互動

新時代的教學,在課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在新課改中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已經發生了改變,多與學生進行互動,把教師講變為學生回答,多用設問,讓學生回答。特別注意:1越是課本的重點知識,越要讓學生自己說出來。2較難的知識可先閱讀,學生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回答。3用討論的方式得出答案,可促進落後生積極主動的學習。4利用好課本的探究實驗。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10

在國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三部分:

一、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物件是面象全體學生,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今後的進步學習打下最基本的基礎。從這個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學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中心思想。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瞭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那些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做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教學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可以通過防寫生物的倡儀書、知識竟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這樣,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11

推薦聽了國中生物學科的優質課之後,受益匪淺。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在學習反思中不斷前進。

一、注重理論聯絡實際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絡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例項,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例項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方法引導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定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在教學裡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對教材講述的內容已經非常熟悉有的則很陌生有的則完全不感興趣在這樣的課堂上要關注全體學生的感受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情況下對知識比較淵博的部分學生邀請他們發言可以使這部分學生能夠保持關注。但有時也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因為學生的很多認識模糊不清的他雖然知道但講不明白甚至有錯誤反而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於我儘量把同樣的知識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比如本節課講“化石年代順序”時用的標圖比賽的方式通過同學的動手活動使已經具有這部分知識的同學積極參加競賽對這部分知識比較陌生的同學可以通過觀摩來學習知識我也經常會精心引進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既保持了新鮮感又達到了同樣的教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統一,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紮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12

在生物教學中巧妙地輔以一些與生物知識有關的妙語,往往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能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

下面就簡單列舉幾例在生物教學的妙語妙用。

(1)詩詞

在生物課堂中適當穿插運用,可為學生創造出一種詩情畫意般的教學情境,這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陶冶學生情操。如在“生物與環境”中,匯入時可引用“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喚起學生珍惜美愛護環境的意識;還可以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峙桃花始盛開”來突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又如用“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來引出“植物的向光性”。

(2)成語

與生物學相關的成語往往蘊涵著一定的`生物學原理。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它把生物的捕食形象地表達了出來。還有“飛蛾撲火”——昆蟲的趨光性、“葉落歸根”——生態系統的物資迴圈、“望梅止渴”——條件反射等等。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時機靈活運用,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抓住知識精髓,理解知識的效果甚佳。

(3)迷語

把生物主要特徵或本質規律概括起來,形成生物學謎語,或收集民間相關生物學謎語,在課堂中抓住契機,適時應用,能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教學中會產生“投石激浪”的效果。如“不勞而獲”——寄生、“玉帝聖書”——神經、“三教九流都來往”——雜交等等。又如用花生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裡面坐個白胖子”,可以使學生很容易抓住果實與種子的本質特徵,從而不易混淆“果皮”和“種皮”兩個概念。

(4)諺語

諺語是前人用精練、押韻的語言歸納而成,反映事物或現象的本質、規律,並廣為流傳的妙語。課堂中適當選擇運用,能增強學生的無意注意,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如“一山難容二虎”——種內鬥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條件反射、“大樹底下好乘涼”——蒸騰作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生物的遺傳等等。

(5)順口溜

一些零散難記憶的知識內容,抓住其知識重點,編成具有一定的音韻和節奏感的順口溜。在課堂適當運用,既可縮小記憶容量,便於記憶,又能活躍課堂氛圍。如幾種無機鹽缺乏症:“鈣、磷不夠疏鬆症,小兒還患佝僂病;成人缺碘甲狀腫,幼兒必患呆小症;嬰兒缺鋅食不振,生殖發育要緩行;血紅蛋白鐵組成,缺少就患貧血症”。這樣把幾種常見無機鹽缺乏症歸納在一起,利用押韻特點,使無機鹽與相應缺乏症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較持久的聯絡。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學會探究的一般過程,通過探究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引領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指導教學,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

(2)教學過程包括課前充分準備,課題的選擇,實驗方案的設計、實施,記錄結果,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的成果展示、彙報、提高,課後實驗探究的延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責任感與團隊精神;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設計思路〗

1、設計理念

在新課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指導下,教師要以引領者、促進者、合作者的角色為學生實驗、探究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凸顯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真正的張揚與提升,學生不僅將成為學習和教育的主人,而且還將成為生活的主人,成為獨立的、積極參與社會和有責任感的人,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目的。

2、設計思路與意圖

課前,學生自願分成8個探究實驗小組,組員有分工,共同商定本組的探究課題並收集相關的資料、資訊,研究設計完成實驗探究,做好記錄,以備課堂上彙報展示。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注意協調,將能力稍差的學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組。

課堂上分三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是設計一個小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同時點明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以小組為單位的探究成果展示彙報,其他組同學認真聆聽、積極思考、勇於質疑,形成一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在學生們互動、展示、交流、質疑的過程中,使實驗設計得到進一步完善與創新,增強學生們的合作意識與創新精神,敢於質疑、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教師以引領者、合作者的身份適當點撥,調控時間的程序。

最後一個環節是以學生自主閱讀,歸納整理最後一部分教學內容“生物因素的影響”這樣學生能更全面地理解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整個教學的重心放在第二環節上,讓學生在展示交流中增強自信,在實驗探究中培養能力,在提問質疑中有所創新,真正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目的。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二十八中原是齊齊哈爾市熱點校之一。生物實驗室是學生們進行實驗探究的空間,兩個微機室為學生上網查詢、下載資料提供了方便,電子備課室是教師經常光顧的場所。這些都為新課程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絕大部分來自城市,機關、幹部、知識分子家庭的學生相對較多,所以相關資料多,如《十萬個為什麼?》《少年百科全書》等,也有條件在家裡上網,查詢、下載資料、資訊、圖片等。學生通過國小自然常識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知道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中食物容易長毛髮黴;也見過橘子皮、麵包上長的黴菌。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心強,動手能力稍差,但勇於回答問題,好表現自己。這些都為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奠定了基礎。

〖教學過程〗

在同學們企盼的目光中,老師捧著魚缸走上講臺。同學們帶著滿腦子的問號看著老師從魚缸中往外取水。隨著水越來越少,魚幾乎遊不動了,學生越看越著急。這時老師將水又都重新倒回魚缸中,魚兒又歡快地游來游去了。學生們也鬆了口氣。

師:從剛才的現象中,你們悟出了什麼道理?

生1:魚兒離不開水。

生2:環境的改變影響生物的生存。

師:對。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分佈的因素叫生態因素。那麼大家分析一下,影響魚的生態因素有哪些?哪些屬於生物因素?哪些又屬於非生物因素呢?

生1:水草、魚蟲、人。

生2:水、溫度、氧氣、陽光。

師:好,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探究非生物因素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雖然課前我們都以實驗小組為單位進行了分工,但在彙報之前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請大家幫助明確:

1、日常生活中見沒見過發黴?

學生不假思索地說:見過。

2、在哪兒見過?學生們爭著搶著發言。

生1:饅頭放時間長了就會長黴。

生2:我在家裡倉房中的舊皮鞋上見過黴菌。

生3:放久了的橘子皮上愛長黴菌,我見過。

生4:我家的牆角上長了一片很難看的黴菌。

3、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中物品容易長黴菌?

生1:夏天,尤其是下雨天。

生2: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中,即使是冬天也會長毛髮黴。

4、誰知道影響黴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1:水、空氣。

生2:還有陽光、溫度、溼度。

師:哪一組同學願意彙報你們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共同分享呢?

彙報結束後,其他組成員可針對他們的實驗設計或結果進行質疑、評價。

第一小組率先登場,組長張揚利用實物投影邊展示邊講解。我們組的研究課題是:探究空氣對黴菌生活的影響。作出假設:空氣影響黴菌的生活。實驗材料:兩塊鮮饅頭。具體做法是:將饅頭分別裝在兩個塑料袋中,一個有通氣孔,另一個隔絕空氣。再把兩個裝置放在廚房的窗臺上,進行觀察記錄。前三天,每天作一次觀察記錄,兩袋中都沒有什麼變化。第四天,通氣袋中饅頭上長出了白毛狀物(黴菌)。第五六天白色變成綠、黃、黑色斑塊。最後連成一片黑了。而真空袋中的饅頭都七八天了,也沒什麼變化。根據分析結果,我們得出結論:空氣影響黴菌的生活。

同學們聽得認真、仔細。

張亮:請問你們實驗設計的變數是什麼?

記錄員劉鵬自信地答道:空氣。

鄧林同學:我想請教個問題:你們是怎樣將塑料袋做成真空的?

計時員高萌萌說:這並不難,首先用蠟將塑料袋口封住,然後用注射器將袋內空氣抽空,最後再用透明膠帶將針孔封上就行了。

王宇瑩若有所思地問:放在真空袋中的饅頭多久也不會長黴或壞掉嗎?

這個問題問得第一組同學措手不及,有的同學說會長黴或壞掉,有的說不會。其他組的同學也參與到爭論中來,這時老師對提出問題的同學投以讚許的目光,並沒有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將球又重新拋給了學生:開動腦筋,再想想辦法,看誰的想法最有創意。有人說上網查,有人說問專家,這時王菲說:超市裡的許多密封很嚴的食品袋上都標有保質期,如果時間過長,食品就會變質,但會不會長黴我不知道。不如讓第一組同學接著將實驗做下去。劉偉紅搶著說:讓事實說話吧!大家都認為這個提議最好。王菲同學話音剛落,教室裡就響起熱烈的掌聲。

第四組同學說,我們與第一組同學的課題、實驗設計及結果都相同。只不過我們選擇的實驗材料是米飯。其他的就不多說了。

第三組王琳同學代表小組做彙報發言。我們的課題是: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假設是:溼度會影響黴菌的生活。實驗材料是用烘乾的饅頭片和潮溼的饅頭片。實驗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將幹饅頭片和潮饅頭片分別放在透明塑料袋中,紮緊口。再將裝幹饅頭片的裝置放到溫暖的廚房裡,另一套裝置放在比室溫低6℃的冰箱裡,結果三四天過去了。兩個塑料袋中都沒有出現我們預期的結果。誰能幫助我們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裡?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裡立即沸騰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熱烈討論。最後一致認為:這個探究實驗的變數應該只有一個――溼度。所以兩個裝置都應該放在溫暖的環境中,這樣也有了對照實驗。就在第三組同學情緒低落時,老師不失時機地說,有一句話要送給你們: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注重的是探究過程,而不只是結果,相信你們在大家的共同幫助下,實驗設計會更加完善。你們一定會將探究進行到底。

第七組同學代表王輝發言:我們選擇的課題是: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作出的假設與選擇的實驗材料、方案設計都與教材上是一致的,雖然大家會誤會我們照本宣科沒有新意,但我們在記錄實驗現象時搞了點創新:我們認為利用表格和文字來記錄這個實驗現象不形象也不生動,所以我們採用照彩色照片的方法來做記錄,實驗材料每有一點變化就照一組照片。請看這是我們組記錄員劉紅的傑作。同學們在搶著看照片的'同時沒忘了報以讚揚的掌聲。

師:由於時間關係,實驗方案與彙報的小組相似的,我們課下抽時間再來探討。下面大家把書翻到第16頁,快速閱讀16頁至17頁的課文,思考從書上的文字和圖片中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生:這部分內容介紹了有關生物因素的知識。

生:同種生物間的影響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相互鬥爭。

生:不同種生物間,或是互惠互利,或是捕食關係。

師: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對環境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適應。

師:通過本節課的《《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第一課時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學習,根據我們所做的實驗探索共同歸納一下:

1、實驗法應包括哪幾個步驟?

2、進行實驗設計時最關鍵的是要注意什麼?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體會與收穫?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然後選代表發言。

生1:我們認為我們所做的實驗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生2:我們組認為實驗設計時應注意的是,實驗的變數應該只有一個,而且要設定對照實驗。

生3:我們同意前兩組同學的觀點,下面我談談我們的感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但掌握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實驗中鍛鍊了能力,同時體會到了合作探究的樂趣。

師:同學們談得都非常好,通過實驗探究掌握了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對神祕的生命世界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希望同學們繼續探究食品種類不同對黴菌的生活有沒有影響,這也是我們的課外探究課題。

〖教學反思〗

課程改革與新教材的運用,為老師提供了一個提升自我的平臺,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節課是學生進入國中學習新教材的第一堂探究實驗課,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合作探究的方法,體驗探究的過程而不是隻重探究的結果。所以,課前學生自願分組,自主選擇探究課題,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課堂上以組為單位彙報展示探究成果,同時其他組同學傾聽、互相交流,探討更加完善、創新的實驗設計。在這一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少發言,多參與,少講解,多指導,多觀看,多與學生合作。所以課堂氣氛融洽,輕鬆愉快,學生樂意上這樣的探究實驗課。

同時注意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是對學生個性的張揚及精神世界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如學生自願分組時,老師不過多參與意見,但注意做好將能力稍差,又不愛動手,不愛表現的學生分散到各個小組的協調工作,讓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合作、探究中培養自信,增強能力。

由於班額大,課堂上真正將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確實是件難事,所以教學中難免有一些設計不周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加以改進不斷完善。

〖教學點評〗

本節課是新教材中的第一節探究實驗課。探究實驗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複雜的、主動的學習方式,有其特殊的學習條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對教師而言,在組織教學時,要注意考慮全域性、審時度勢和精心組織,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資源。高老師在課的引入時就注意了全域性性,演示實驗使學生悟出環境的改變會影響生物的生存,進而引入主題。由於課前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願分組,主動設計並實施實驗,所以學生很輕鬆就總結出探究實驗的步驟。學生的彙報體現出高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活動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時也給了學生了解自身能力的機會。學生真實地記錄了觀察到的、有價值的現象、資料,學生面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敢於大膽地猜測分析,敢於面對困難,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

探究活動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探究過程中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很多,高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及時適度地具體指導,對於學生明確探究目標,準確到位地完成每一探究步驟,達到較高的探究水平,奠定了基礎。

學生的疑問:放在真空袋中的饅頭多久也不會長黴或壞掉嗎?高老師在教學中的處理使我們看到,她早已認識到,一個問題、一次挑戰、嘗試新事物的一個願望,都是推動學生優化設計活動方案的動力。“開動腦筋,再想想辦法,看誰的想法最有創意”“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中容易長毛髮黴,那麼我們大家能否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食品的種類對黴菌的生活有沒有影響?”她用這些話語讓學生明確:探究實驗只是一種學習方法,而學習是一段旅程,對知識的探求永無止境,而這段旅程可以從任何時候開始;探究實驗也許不會得到完全的答案,只要不放棄,不斷地探究下去,不斷積累知識,到那時我們就會成才。看似簡單的教學無處不滲透著教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建議:由於班額大,不可能每一組(每一位學生)都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或疑問記錄在成長筆記(檔案袋)中,便於教師瞭解學生和改進教學。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14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差異不在於他們掌握學習內容的能力,而在於學習的速度,”“只要肯改善教學過程,照顧學生學習速度的差異,那麼會有95%以上的學生的成績是優良的。”因此,正確認識和把握教學速度,使教學速度適應大多數學生的認識和鞏固知識的速度,對於提高教學質量,減少大面積差生的出現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影響課堂教學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課前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課能否順利地實施教學,完成教學任務,課前準備十分重要。課前準備包括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兩方面。如老師方面包括備課準備、傳授知識的思想準備、心理準備、教學手段準備等;學生方面包括課前預習準備、接受知識的心理準備、思想準備,教室安排佈置等。“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正說明了課前準備的重要性。

二、教學語言

優秀的教師,十分重視教學中的語言速度,恰當安排語言技巧,精心設計語言意境,成功把握語言速度,積極創造語言氛圍,如講授“環境問題”時,宜採用語言較低、語速較緩的方式,引起學生對環境知識的重視,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形成正確的環保行動。而講授“愛護植被,綠化祖國”則宜採用簡潔明快的語言,達到既傳授知識,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之目的。同時,在教學中,要使用正確、精煉的語言,防止拖泥帶水。

三、提問

學習就是從不知到知,從不懂到懂,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就必須遵循教育規律,由淺入深地設計課堂提問。從不同方向將思維“聚集”到“中心”上,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利於獨創見解的產生。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 15

從20xx年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在我省全面展開至今已有兩年多的時間。眾多的高中生物教師已經接受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並在努力的進行課改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一定的經驗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點和困難,影響新課程的推廣。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聽課交流和調研,對生物教學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並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討和進步。

一、對教學方式的轉變與教學效果的思考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改的一個重頭戲,課程改革強調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應注重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資訊交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自學輔導法、探究法等百花齊放。這些教學方法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對探究性學習等的倡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通過合作討論與參與的各種教學方法廣泛出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這對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卻很容易走入誤區,不能辯證的看待各種教學方式,或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麼,我們任何看待這些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的關係呢?

“每種教學方法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但解決另一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於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引導發現法,在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優勢,但難以保證學生在短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而且對於陳述性的知識,也沒有探究的必要;討論法具有多向資訊交流、針對性強、便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特點,但往往使知識缺少系統性;自學輔導法,有利於學生獨立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但只適合於較簡單的學習內容;而講解法雖然具有資訊量大、系統、邏輯性強的優點(這些優點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對於知識接受為主要目標的課型,講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教學系統本身的複雜性、教學客觀條件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使得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於一切教學環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公式,一種方法的優點,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克服其劣勢,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與組合,使方法結構協調、合理,各種方法優勢互補,長短相濟,立體結合。

例如,關於發酵工程的生產例項,我們可以味精的生產過程為例,讓學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產穀氨酸需要解決哪些。

問題,然後讓學生嘗試設計一個發酵的裝置;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發酵裝置圖,分析討論發酵裝置中各個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類似於對技術的創造發明過程,適合於能力較強的學生,可採用引導探究的方法;後者類似於對一項新技術的消化過程,相對難度較小,適合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採用討論法。我們很難說這兩種方法誰優誰劣,但對具體情況,卻有合適與否之分,對於基礎與能力均較弱的學生而言,採用前一種方法顯然是難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學生的思維活動也難以開展起來。再如,對於伴性遺傳的學習,我們也可以有兩種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給出學生伴性遺傳的具體例項,讓學生結合學過的遺傳規律的相關知識,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質;二是首先給出性染色體及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然後要求學生分析這些基因可能怎樣傳遞,基因的這種傳遞可能使後代的性狀遺傳表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和規律。第一種方法採用的是分析歸納的思路,第二種方法採

用的是演繹推理的思路,兩種方法都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各有側重。因此,有效的教學應該是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化與有效組合,應該與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性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環境相適合。多元的教學目標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達成,單一的教學方法是難以與多元教學目標的實現相適應的。我們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但如果將探究泛化,將之用於一切教學情境,那是有悖於有效教學的。

有效的教學方法還應有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這種參與應以思維的參與為核心標準。課堂上看似熱鬧非凡,學生個個參與,而學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參與,思維活動停留在淺層次上,這樣的參與是低效或無效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也不會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課堂學生看似沒有太多形式上的參與,但卻是積極地在進行深層的思考,有其思維的參與,這樣的教學卻是高效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