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環境的反思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8.68K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與環境的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合集15篇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1

本單元教材內容主要圍繞生物同環境的關係組織教學,這章內容主要講了二者之間的四層關係:即生物依賴於環境、環境影響著生物的生存、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但從前幾節課題來看本節課題顯得和《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似乎矛盾,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怎麼生物又能適應環境呢?在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時,我並未有所深刻的思考,只是就教材中提到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在閱讀本節教學參考時提到這樣一句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暫時的適應而不是永久的適應。因此在教學時,我就這句話給學生做了板書和強調。在理解二者關係時沒有認真思考,這點做的很差勁,這說明自己在對教材的深入研讀還不夠深入。但本節課在教學中,也有做得較好的地方,就是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處理的比較好。

在教學中,我運用達爾文的'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意義引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達爾文提到:“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我給學生講到:當今的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大家未來面對就業問題也是如此。我們怎樣才能成為競爭中的強者?從眼前出發,從我們的學習著手。在現在各科任老師的教學方法下,你們怎樣快速適應教學環境,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同時學會思考,學會除錯自己的情緒,快速適應學習環境,使自己的學習得以穩步提升。本節在教育學生情感方面做得較好。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2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往往會有所混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是關鍵點。

本課中通過讓學生提前採集鼠婦並觀察其生活的環境特點,為探究實驗奠定了理論基礎。課前進行了分組,安排每組準備十隻鼠婦、一個盒子(或用礦泉水瓶自制成圓盒)、溼土,將盒子設定成明亮以陰暗的兩個對照的環境。探究式的學習激活了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本節課成功之處在:

一、啟發、引導學生初步嘗試了探究性實驗,充分利用了課程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按照自己設計的計劃和方案實施實驗。教師發現學生在探究中遇到的困難,及時予以指導、點撥。如:在實驗中有個別小組由於沒有抓到鼠婦,僅準備了一隻鼠婦,也想做實驗,我便因勢利導:只用一隻鼠婦做實驗的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說明問題。又如:有的學生會問為什麼每個組觀察結果要計算平均值?最後還要取多個小組實驗結果的平均值?我便及時告知學生這樣可以減少實驗誤差,使結果更接近真實情況。在進一步探究中學生提出:假如在明亮和陰暗的兩個環境中,用乾溼度不同的土壤,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嗎?引導學生繼續探究,讓學生從探究實驗中知道如何控制變數和理解對照實驗的概念。學生在主動探究的氛圍中動手操作實驗,顯示出學生主動求知,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二、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的教學理念。

通過學生探究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在整節課學生都能完全動起來,懷著極大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本節課老師發揮了主導作用,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為學生提供了探究活動的平臺。分組活動中,老師巡迴指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活動,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並及時點撥,幫助學生消除障礙,體現了師生在教學中的角色轉變,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理念。

三、有效地利用了學生互助探究的教學平臺,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組織,適時恰當的點撥,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了發展。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

一、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保護生物的意識做得不夠。學生在實驗完畢沒有將鼠婦放歸自然。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中尚有欠缺,有待日後在教學中不斷加強。應在教學最後提醒學生把鼠婦放回大自然中,並教育學生懂得關愛我們身邊的生物,關愛我們身邊的生物就是關愛我們自己。

二、由於這是七年級生物上冊的第一個探究活動,教學目標雖然順利完成,但是整節課創新思維還不夠突出。而且從學生個人的角度來說,有個別學生沒能從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這可能會給以後的學習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反思,使我想到如何上好實驗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同時,如何評價實驗課也是不能忽視。按教材要求完成實驗很重要,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重要。師生圍繞實驗探究主題有關的內容,提出問題進行探究,讓實驗課有更大的活動空間。更有利於學生手腦並用,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也更符合學生好奇、好動表達自己的心理特點。更能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3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然後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學習中借鑑了別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認為必須從教學實踐出發

分析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獨立完成作業,讓新課程理念下的生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提高教學效率。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從一個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生物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換,表面上看似乎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生物教學只是告訴學生“是什麼”和“如何做”就行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的。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總之,在國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教學反思,一切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為指導。

第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

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讓學生在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第四:生物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主線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在動力,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眾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被公認為“鍛鍊思維的體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就成了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以“問題中心”的心理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啟用狀態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路,交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4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有兩點。其一,要注意及時而客觀的學習及實驗評價;其二,必須要求學生盡力備好鼠婦,對於我這裡的學生,捉鼠婦的好奇心有,但極少學生能捉夠10只以上,更多的是根本不知那裡有,捉不到,一個班有時只有一兩個同學抓到三五隻,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改用了學生很容易準備的材料——小鯪魚,這樣保證了每組都能參與。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些同學就會對生物課有失落感,一節課盡是看別人學習探究,改材料後學生也很喜歡小鯪魚,很有成功感,氣氛熱情高漲,更自覺地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提高生物學的興趣。

課前還讓學生把採集小鯪魚或買魚的過程用相機錄下來,讓學生體驗小鯪魚的.生活環境,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捉魚買魚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事半功倍。生物學貼近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在學生知識儲備還不夠,還不具備完善的生物科學探究的技能時,要用實際生活中的事例,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手段,循序漸進地逐步引導,漸出真知,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以達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5

在本節課中,始終貫竄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教學引入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知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圖片資料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列舉大量有關的例項和各自收集的相關資料,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探究實驗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合作探究,動手動腦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過程,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同學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對“生物適應環境”的'處理中,學生不僅例舉了生物的形態結構對環境的適應,還例舉了生物的生理和行為對環境的適應,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這部分佔用時間較多,後面的內容處理起來較緊張。我採用代表發言和資料整理相結合,課後把整理的資料辦成“生物趣聞樂園”板報,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達到較好的效果。

在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開拓創新的教學中,學生也會提供許多資訊和資料,若把握不好,也會超時,並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全校搞一個“人與生物和諧共存”的倡議,這不僅鍛鍊了他們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素質。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6

多媒體在現代教育中的作用已經不言而喻,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和提高課堂效率,我特地把高中生物第二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的有關內容製成課件,利用多媒體給學生上了一堂課。從課後學生的反應來看,效果要好於原先的那種課堂上的單獨的講述討論模式。由於生物學科的特殊性,多媒體教學可以發揮更大的優勢。在這堂課中,聲音、影象、影片、文字各個角度的刺激,使學生可以全方位的去體會和理解所學內容。並以此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

一、利用案例引入新課

在新授課的教學中,好的引入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與實際相關的一些案例材料來引入新課,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我首先由事物的兩面性來承接上一堂課的內容(有關生態因素),同時匯入本節課的內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然後利用一些錄象資料介紹昆蟲的採粉過程、獵豹的捕食過程以及植物的種子形態、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熱帶雨林植物等,通過這些形象的案例引發學生興趣,並因勢誘導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生物對於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從而為本節課開了一個好頭。利用這種方式來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剛開始就抓住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還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利用案例展開討論

在通過這種靈活的方式匯入新課後,不是帶著能夠層層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問題留給學生,並展示了一些與要學習的內容相關的一些案例,通過這些案例層層設問,來引導學生看書,自己總結知識上,解決問題。如:在介紹生物的保護色時,展示三幅相關的圖片,然後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總結出保護色的概念。然後進一步提供螳螂捕食蒼蠅、北極雷鳥的保護色等,讓學生圍繞其討論保護色的意義。這樣的方式使的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學生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見解各有不同,最終通過看書又獲得了一致的意見。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得到一些進一步的結論,如保護色的侷限性,當北極雷鳥冬季換羽後,卻沒有下雪,這時對它的生存反而是一種危險。

三、利用案例材料進行檢測

在學生結合問題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後,我改變了通常的先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的做法,而是採用相關的案例或檢測題,來檢測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情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學習完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三個概念後,提供給學生黃蜂、毒毛毛蟲、北極熊、枯葉蝶、蝗蟲等各種生物的圖片,分析他們在適應環境方式上的'區別,從而得出三者的區別。通過填表的方式完成檢測,既讓學生動了起來,又檢驗

對於知識的理解程度。

四、利用案例材料進行點撥

通過上面的檢測,找出學生上在知識、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後,需要進行點撥及反饋糾正。這時我通過一些典型的例子,幫助其進一步加深對各個概念的理解。例如:通過蜥蜴體色隨不同環境而改變、雷鳥在降雪前就換上了白羽、震動枝條,竹節蟲跌落不動、蜂蘭花瓣吸引雄黃蜂幫其傳粉幾個例子的分析,指出在這幾個概念的理解關鍵是體色和外界環境的關係。

五、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

生物學本來就是一門生命科學,是和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學生掌握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認識到這個世界是人類生存的家園,我們應當愛護我們的這個家園。

總之,通過這次多媒體課,我再次認識到了多媒體上課的優勢,當然也認識到了這種新的教學方式的弱勢,比如說沒有傳統的板書教學在學生心中的印象更深刻,不利於相關知識點的落實等,所以我以後還要更加強對這種新出現的教學方式的研究,多向組內其他老教師請教,儘量在最合適的時候採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去產生最好的教學效果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7

經過我們一年的訓練,學生在設計探究實驗方案上幾乎沒有困難。雖然有的同學還不能將所有的步驟都描述得很嚴謹,但在大家的討論和補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實驗操作上,由於我們要求學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學生由於沒有適當的.實驗材料(特別是新鮮的種子,糧店裡買的豆子等發芽率太低)而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在有的班級裡,我們為學生提供了新鮮的小麥,試驗效果就很好。

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願的檢驗。從我們的實踐上看,部分同學不願意思考,遇到缺乏試驗材料等問題不願意努力解決,“等、要”的情緒比較嚴重。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8

過去的課堂教學,我習慣於"講授",面對所有的問題更多使用講授法去解決,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感受,主體與主導關係不清;而學生也習慣以"聽"為主的學習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爛漫的孩童逐漸"僵化""老成",隨之而來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泯滅。本學期教學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師生位置轉換,從過去的"權威"位置,轉換成組織者、引導員,似乎像旅遊團中的導遊,帶領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去感受發現和創造後的`愉悅。

本次課的教學先安排學生"給生物找個家"的探究活動,主要是為了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自己總結得出結論:生物與環境是相適應的。提高資料分析和探究活動,得出生物能夠影響環境。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重新審視。

希望通過長期的努力,使生物課堂教學營造寬鬆、活躍、愉快、平等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學生、教師良好的溝通,使學生直接或間接體驗到科學的魅力。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9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臺(其實老師回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說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資料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10

一、教學的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有效的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並且自我創新大膽設計的探究實驗,也讓學生得到良好的鍛鍊。

2、新課開始利用視訊《從外太空看美麗的地球》讓學生感受到地球的美麗,讓學生有了保護地球的願望。新課結束用一首環保公益歌曲《為未來吶喊》讓學生深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3、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材料,正確的設計並完成模擬酸雨對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到酸雨對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能夠再一次體驗探究實驗的基本過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多為學生提供探究的因素,讓學生體驗知識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感悟。深刻的認識到環境汙染問題危害的嚴重性,解決了本課教學中學生設計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模擬實驗操作上並沒有什麼困難。通過教師分析,學生能夠清楚地觀察到模擬酸雨中的種子萌發的情況,學生交流的非常好。這樣有一定的視覺衝擊,能極大激發學生興趣。

二、教學的不足之處

通過教學回顧,梳理,感覺到存在一些不盡人意地方。

1、教學上的時間控制應加以注意,特別是實驗課的時間。今後要在這方面多研究方法。

2、實驗中模擬酸雨的值選擇上不太嚴謹,我選擇了一組ph=3,而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

3、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願的檢驗。從我們的實踐上看,部分同學不願意思考,遇到問題不願意努力解決。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11

教後記新版生物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把舊版兩節的內容合二為一,部分內容有縮減,但學習目標沒變,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課本上的途徑的探究以及在實際教學中的實踐,讓學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動手意識和實驗操作能力的學習。學生能力自覺動手主動尋找實驗材料。學生動手操作對生物學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增強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學生的勞動觀念增強了。

雖然如此,實踐中還是面臨著很大的困惑。在實驗課教學中,雖然我們十分重視“動手”的訓練;但由於教學進度等原因,有時也只限於教學生學會教材中給定的一種方法,或者驗證一個已知的事實。這樣,一堂實驗課下來,學生只有把前人做過的實驗依樣畫葫蘆地重複一遍,收穫很小。這種模式顯然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其次就是在新課程實施中面臨著硬體“跟不上”的現象。由於經費緊張,學校的生物儀器裝備還停在不年的普實的驗收標準上,特別是新課程中的創新實驗的儀器更是缺口更大。教學裝置的`陳舊,老化無法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無法進行必要的演示實驗,學生無法動手實驗研究,探索。

再加上課堂實驗又受時間,空間,人數,器材等限制,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機會大為減少,學生的創新意識難以培養,主動探究能力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這將成為我們下一步研究的新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12

七年級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合作意識淡薄,但學習熱情高,對本節內容瞭解不夠,但是對於統計資料的方法(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在國小有所接觸,只是運用得少,從沒接觸過乾溼計,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學生有室內養花等經驗常識。

我們的探究結果是:裸地一天內的溫度和溼度變化最明顯,中午溼度最小;草地、灌叢的溼度較大,灌叢的溼度大於草地的溼度;草地、灌叢中午溼度較大。中午裸地溫度高於草地溫度高於灌叢溫度。我們的探究結論是:植物影響空氣的溫度和溼度。

同學們對她的彙報報以熱烈的掌聲。她謙虛地說:“同學們對我們的探究有何問題,請批評指正。”思維敏捷的孟月說:“你們調查的是植物對空氣的影響,為什麼還要測量裸地溫度和溼度?”王曉貞說:“這是與草地和灌叢作對比。”於是我趁機指出科學研究應有對照實驗,才能保證結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實驗前應確定變數而且保證變數只有一個。你們組是如何保證變數只有一個呢?”“出發前我們共同對錶,定好測量時間、間隔時間和次數。”“不同的組所測的資料不太一樣,那麼以誰為準呢?”孫子豪問。這時我沒有說話,而是用鼓勵的目光看著同學們。活潑的張明朗說:“每一個組的資料都可能有誤差,應該計算小組的平均值,這樣誤差會小些。”他的觀點得到同學們的認可。我乘機引導“那麼全班的測量結果呢?”於是各小組紛紛彙報資料,並很快計算出全班的平均值,並得出結論。“同學們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分析處理資料是科學工作者必須有的科學態度。處理的方法很多,同學們用圖表、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等進行處理,老師要祝賀你們又掌握了一項本領。為什麼草地、灌叢中午的溼度大於早晚?哪位同學能解答?”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觀點。於天樂說:“是因為植物會吐水。”“因為植物會吸收光。”同學們爭論不休。於是一場討論又開始了。經過老師的引領和激烈的爭論最後形成結論,即植物通過蒸騰作用由葉子散失水分,中午溫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氣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氣溼度大。

我接著又真誠地說:“同學們,於天慧是一個非常善於觀察的學生,讓我們來聽一聽他們小組的論點。”於天慧等來到講臺前,她說:“我們測量的結果與前幾個組大體相同,但是在我們測量探究的時候發生一件事,請同學們幫我分析一下原因。上週六我組準備到市一中校園測量,我們剛出教學樓,一陣大風颳來,塵土飛揚,夾雜著紙屑。頓時校園內一片灰暗。我們趕緊捂著嘴跑到了學校對面的市第一中學,那裡卻是另一種景象――幾乎沒有風,而且空氣讓人覺得很舒服。而我們自己的校園呢,校門前風沙卷著廢紙、廢塑料袋打著旋,我們往返兩次對比兩處的場景。我校與市一中只一道之隔,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呢?誰能幫我們分析一下?”同學們躍躍欲試,高舉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希望於天慧能叫到他。我沒有阻止。這時榮宇迫不及待地自己站起就說:“那是因為我校校園內沒有植物,而一中校園內四周都是植物。”於天慧高興地說:“你說對了。那麼如何解決呢?”孟繁志說:“多植樹,多種花草。”“你的建議很好。”“我組除測量乾溼度外,因以上原因又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我校與一中的植被差異:

通過調查我們進一步瞭解到植被除增加空氣溼度外,還可防風,綠化環境。為此我們設計了未來校園的綠化方案。”於是他們把未來校園模型抬到臺前,並描繪未來的校園,重在突出環保理念(綠草地、隔音牆、體育館、生物園等),並體現了中華民族龍的精神(龍頭噴泉)。同學們為他們的執著精神所感動。我也激動地擁抱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第6組的代表樑雪來到臺前說:“我同意以上各小組的觀點。我組的測量資料就可以證明。我們的題目是測量室內空氣溼度和溫度與植物的關係。我們分別測量了不同居室的溫度和溼度,結果如下: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植物能增加空氣的溼度。我建議居室內應放些植物。”張強突然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們的觀點,據我所知居室內養花並不好,花與人爭奪氧氣。”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反對,有的贊成。那麼究竟好不好呢?我靈機一動,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通過巡視發現學生對植物是吸氧還是放氧搞不清楚,於是適時點撥,最後終於達成共識,認為白天臥室內可以放植物,因為植物不僅能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而且還能增加空氣溼度;晚間不放植物是因為植物晚間只進行呼吸,與人爭奪氧氣。心靈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師生關係,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我激動地說:“我祝賀你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懂得尊重他人,並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你們逐漸成熟了。”“老師,我還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植物不僅能影響空氣的溼度,還有許多作用。”“那好,你來說一說吧。”“我在少兒百科全書中看到圓柏這種植物能分泌殺菌素,能淨化空氣。”張文軒的觀點又啟發了更多人的思維……

〖小結

同學們又將自己收集的資料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和分享。然後歸納出植物能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塵、殺滅細菌、阻降噪音等。學生通過親自測量、質疑、討論,認同了生物影響環境的觀點。最後通過開放式作業(常聽人說:齊市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6個月,你如何認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留下了進一步探究的空間。

〖教學反思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設計並實施了本節教學,使我對探究式教學及對學生都有了新的認識。我的感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點。

第一,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著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又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要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必須徹底更新觀念,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使自己成為幫助者、指導者。教學就是使學生更好地生活。

第二,不要低估學生的潛能,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可塑性極強,而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學生潛能發揮的前提。應給他們充分的空間和時間,積極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讓他們進入社會、接觸自然、感悟人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第三,在使用教材上應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應多層次開發教學資源,本節課開發和挖掘了學生生活資源(居室內空氣與植物的關係)、社會資源(本市及我校氣候乾燥現象及解決辦法)及教學資源中潛藏的人文資源等,尤其是課堂上新生成的資源更是可貴。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研討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形成了許多新的觀點,並從不同的層面探究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處理測量資料。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教學的空間,使學生增長科學知識的過程也成為人格健全、發展和塑造的過程。

〖教學點評

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本教學設計課程資源是豐富且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資訊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探究。教者從探究“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溫度和溼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課程資源,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家庭背景和知識積累――家裡養花與空氣溼度的關係、對第一中學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調查、感受和建議等基礎性的課程資源,特別是教師注重捕捉在互動質疑中生成的問題、觀點和方法――草叢和灌叢中午的溼度為什麼大於早晚的溼度、有誤差時怎麼辦、實驗變數的設計、資料統計的方法和同一風力下的兩種環境等等新生成的課程資源及挖掘潛在的人文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兩個世界的交匯,使學生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植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的意義構建,形成解決“校園風沙乾燥”“室內乾燥”等實際問題的心向和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聯想、生成創意――合理化的建議等,更使他們深深地意識到自己學習的責任和價值。在探究第一中學校園植被對空氣的溫度和溼度的影響時,卻發現“成旋渦的風沙校園”,這個問題促使學生參與探究,實地進行對比觀察、交流討論、尋找解決的辦法,這無不說明孩子們學習的責任和已形成的環境意識,這不就是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嗎!這定會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習不再是枯燥無味必須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見,教師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和探索,在愉悅的體驗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環保道德價值觀。

二、科學探究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生命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親歷科學,這成為本教學設計的突出特點。案例中石老師引領孩子們親歷探究的過程,而不是在意其結論,她關注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操作將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識,獲得哪些探究的方法,體驗哪些情感,提升哪些價值觀。這樣學生在探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問所解均在討論與交流、批判與質疑、經驗與享受中展現出來,不時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園環境問題、中午草叢和灌叢的溼度等問題的發現、辨析及解決……這樣的一個“過程”經歷,不僅會使他們感受和理解“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探究“測量不同環境的植被對空氣溼度和溫度的影響”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樣的探究、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進入到了生命領域,沒有孩子們親自去嫩江公園、第一中學等地的探究,沒有開發與孩子們生活實際相聯絡的課程資源,又怎麼能撥動情感的琴絃,引起心靈的共鳴,感受探究與創造的快樂呢?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13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網路資源愈加豐富,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範圍也變得越來越廣。在生物學教學中,大量的網路資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有絲分裂的過程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教學,將抽象的內容動態化、直觀化,並受到了學生的讚揚。但是,當筆者在批改作業時,卻發現上課時通過多媒體呈現的一道極其簡單的題目,竟然只有幾位學生做對了。驚訝之餘,筆者開始反思:一堂深受學生歡迎的多媒體課堂,為何教學效果會如此不理想?

一、內容多不等於大容量

筆者執教的是高二生物,它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全部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不僅內容多、課堂容量大,而且課時有限。多媒體教學可以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這正是教師所需要的。但是,教師不能把內容多與大容量等同起來。首先,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師生之間共同探究,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然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可以真正參與到教學當中,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實現教學相長。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容量。如果一堂課中,教師傳授的知識點太多,每個知識點便很難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學“有絲分裂”時,筆者預先設計的教學思路是既講有絲分裂的內容,又涉及一些相關知識。但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的內容。所以,筆者得出一點體會:真正的課堂大容量就是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上不停地思考、探究、總結,不斷地有所收穫,並不是內容多就好。教師不如選擇某一個重點問題,引導學生挖深、吃透,讓學生充分領悟,完全掌握。

二、整合多種課程資源

雖然教學課件具有表現力強、資訊量大等優點,但是從網上下載的課件並不完全符合教師的教學思路,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所以教師應適當地自主開發課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資源。如在教學細胞分裂、光合作用時,教師用動畫、錄影或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辯證地看待傳統和現代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有一個優點,就是呈現板書的速度較快,但是這對學生來說有個缺點,因為幻燈片呈現的時間太短,學生往往來不及記筆記,這容易造成學生只聽不記,或只記不聽的惡性迴圈,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放慢速度,多留給學生動腦筋、動筆頭的時間,並且開展討論式教學。筆者發現,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採用“粉筆+黑板”的模式,讓板書發揮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回憶和識記知識重點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會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答案,充分展現學生獨特的見解或者暴露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的問題,然後引導全班學生一起訂正,其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弄懂。經過教學檢驗,這種教學方式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雖然多媒體在創設問題情境方面有其他教學工具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也有它的弱勢。如它完全依賴於前期的教學準備,靈活性較差,無法記錄師生互動交流建構的知識結構,而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所以,教師應辯證地看待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係,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的來說,雖然現在新的教學工具層出不窮,但教師還是應該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正確指引下,努力開發和利用網路課程資源,並不斷完善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使其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14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生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標》的重要理念精髓。傳統數學教學方式過分單一、枯燥,強調講練結合,缺乏生機與活力,而現代數學教學則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經歷體驗,自主構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猜測探索,體驗成功,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我們贏了》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時、分、秒》中的第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鐘面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中,我首先提供給學生的是不同的情境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給學生出示北京申奧,成功的畫面,通過令人振奮的喜訊畫面,從這個情景入手,提出"你知道北京成功申辦奧運的確切時間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新知。一年級時已經學過了鐘面的簡單的`知識,所以首先讓學生說一說對於鐘面都瞭解什麼?這部分讓學生暢所欲言回答,喚起學生的經驗。然後運用鐘錶模型中的時針和分針同時走,同時停,且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圈,體會到1時=60分。最後,幾時幾分的讀法,這部分內容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討論中自己總結出規律,培養了學生觀察、合作、探討、交流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鞏固練習。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做遊戲的方式來體現鞏固練習的。小朋友們都比較喜歡玩遊戲,"我撥你讀"和"我讀你撥"兩個互動遊戲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深化所學知識,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以自主式學習達到教學目的。。

總之,學生真正動了起來,不僅動手,而且動了腦,動了口,讓學生在動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基本達到預期效果。但是,我發現有部分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只能跟著老師及同學完成一些活動非常缺乏創造性。另外部分學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

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鑽研教法,更加深入領會編者意圖,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15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是構建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匯入,問題提出的策略,探究實驗的設計,知識檢測的方法,都能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

談談我自己在《環境對生物影響》一節教學中所採用的,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的方法。

一、課題匯入

本節課所要講的新知識是,第十六章《生物與環境》,第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課題到匯入,我採用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切入課題,以及利用多媒體效果進入教學主題的方式。

1.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課前我的導言是,“五一長假,去你們哪兒了?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同學都會思考他五一長假去哪了?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色?在他們的頭腦中就會自然形成,“生物,環境”相關內容。這樣一個思維情境的創設,吸引了每一位同學,使學生的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到課堂來。

2.採用多媒體匯入:請同學們欣賞幾幅自然風光,“水中,遠處帆船,盛開的荷花”“東北虎在森林覓食”“土壤中的蚯蚓”欣賞後提出問題,“圖片中的生物離開他們的環境,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學生回答“生物離不開環境”,進一步提問“三者的生活環境有那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導引出課題:第十六章生物與環境,第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利用多媒體匯入教學,圖片鮮明,環境真實,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望。

問題情境的創設,設計了分層。所有同學都能答上來“生物離不開環境”,但三者的生活環境相同點和不同點不是所有學生能根據現有圖片分析出來的。利用分層問題的創設,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每一位同學都有問題可思考,無論是學習優秀的學生還是學習有困難學生,都能產生相應的學習效果。

二、探究活動的設計

播放東北虎森林捕食的視訊。請學生分析東北虎的棲息環境的組成因素,完成相應的分層思考題及《實驗報告冊》。

利用視訊為學生創設一個參與觀察探究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有可能去探究,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也設計了分層,問題由簡單到複雜,鼓勵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提問,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探究,都有事可幹。對複雜問題的探究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為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創設了平臺,提升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深度。

三、教學檢測擴充套件知識

我們往往要採取課後檢測來檢查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掌握程度,我在這節課沒有采取往常的檢測題的形式,而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理論運用實際的檢測情境。將一株生長狀況級差的盆栽花卉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為我的花卉設計一個拯救方案,並談談方案設計的依據,全班討論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這一檢測情境的創設給學生一個將理論知識用於實踐的機會。這樣不僅檢測了學生對當堂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鍛鍊了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面對美麗的花卉即將死亡這一事實,每一位學生都情不自禁的憐惜它,都想改變它的生活狀況,所以方案設計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非常高,表現了對這件事的極大興趣。這一件檢測過程又是學生的一個積極的參與學習的過程。所以我想,我們的課後檢測有沒有效果。還需要有心的教師認真的設計創設情境來達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需要我們教師用心的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用您創設的教學情境引領我們的學生,讓他們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