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與死》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7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設計與死》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設計與死》讀後感

這本書是我讀黑川雅之的第二本書,最初選擇這本書的原因之一是它的書名——《設計與死》

黑川雅之被稱為“東京的達芬奇”,作為日本建築和工業造型設計界的代表人物,黑川雅之本身就像是一部活的工業設計文明發展史。“生命與性”的哲學理念是他設計的永恆主題,他如同一個詩人,在時間與空間中不斷探索,尋找著人類靈魂的棲息地。本書以日記形式的設計感悟,讓讀者從黑川雅之的思緒中體會他對設計與生命的理解,是奉獻給所有那些在“深不見底的不安感”和“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的夾縫中生存,並有志於進行創意與設計的人們。

這本書和其他的書不一樣的一點是他目錄,並沒有分章節,而是像日記一樣的心靈感悟,不僅僅有關設計,更關乎態度,讓我受益匪淺。黑川雅之對生死的考量留給自己,也讓他對設計和生活的觀察有所啟發。他的隨筆,帶給我最大的幫助並不只是想獲得得新的靈感,更是看到他所分享的困惑也是自己的,他思考的過程會讓我覺得自己也經過了前人的坎,增加了對自己的重新審視的角度,比如會問自己如果是我在這種情況下會如何做呢的問題。他的許多想法會讓我有茅塞頓開的感覺,這是一本兼具設計與人生哲學的心靈雞湯。

對於設計:

一般來說設計範圍是指,用物品的形式來滿足各種各樣的慾望和需求,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設計範圍就是“完善創造物品的條件”。 ……所謂“慾望的收斂”,如果換個方式說,其實就是“美”的生成問題。

“產品就是自我的表達”,一味的迎合不如展示自己,吸引來有相同想法的人。只有從特殊的“自己”出發,才能與他人產生真正的共鳴。

並不是說為別人做事就能算作是提供服務,邀請他人進入自己當前的生活,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共鳴,這才能算作是提供服務吧。

對世界上隨處可聞之物,以及各種語言認真聆聽,你就會漸漸感到美聲入耳,動人心絃。

“人的語言”幫助我們進行思考。詞彙不僅僅具有理性,而且還具有感覺上的、空間上的特性,“物的語言”也具有理性及感情色彩。

對人:

我本人之所以喜歡一個城市,一定是因為那裡有我喜歡的人。首先與人相識,然後開始喜歡這個人,接著開始喜歡這個人居住的城市。人是一個城市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說對於一個城市的感情是從巨集觀開始的,那麼對人的愛則是從某個單獨的人開始的。這種單一性相當重要。

也許因為過於進步,過於發達,人類可能會自我毀滅。死會在追求生的完美中降臨,這真是發人深省的話題。

在死亡這種通常的宇宙形態下,出現了生命這樣一種異常現象,我們人類只不過是從屬於這種異常現象而已。所謂的死亡,就是成為灰塵,成為煙雲,重新成為原子。在這裡,生命存在之前的原子狀態可謂是廣闊無邊的。如果說出於一種完全的巧合,原子世界裡出現了生命,那麼死亡才是自然而然的,才是生命的唯一歸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