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教學設計11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8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鷸蚌相爭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11篇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生字新詞,自主積累詞語。

2、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對話內容,明白寓意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退讓。

3、能根據課文內容續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

重點:

感悟故事內容,感情朗讀對話

難點:

感悟故事內容,懂得與人相處要互相退讓。

資源應用: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課件出示:戰國時代的七個國家分佈圖。同時師講述:在這七個國家當中秦國實力最強,因此秦王有吞併其他六國的野心。這時趙國與燕國發生點矛盾,趙王想要攻打燕國,燕王趕緊派大臣蘇代去勸說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阻止了戰爭的發生。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麼故事具有這麼大的力量能阻止戰爭的發生呢?想不想知道?(想)讀完課文我們就知道了。

(二)、初讀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查一查工具書。

2、同桌互讀、互幫互學。

3、指名回答:是什麼故事阻止了戰爭的發生?(師板書:鷸蚌相爭)分析鷸的字形,據形說意。

4、出示課件鷸:瞭解鷸的外形特點。

5、出示課件蚌;瞭解蚌的特點。

6、文章哪幾段寫了鷸蚌相爭的故事呢?快速地瀏覽課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鷸和蚌為什麼相爭呢?指名讀課文(第三段)。

9、出示課件:蚌正在懶洋洋的晒太陽。讀句子再讀詞語“懶洋洋”。

(1)、指名解釋詞語並演示(懶洋洋)

(2)、怎樣記住“洋”字?並給組詞

師:蚌正在晒太陽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呢?

10、出示課件:鷸用長嘴去啄棒的肉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字“啄”。

(2)、解釋字義、怎樣記住這個字。

師:接下來看蚌是怎樣對付鷸的?

11、出示課件:蚌夾住了魚的嘴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夾”。

(2)、給“夾”擴詞。

師:鷸被夾住以後它會怎麼樣?

12、指名讀文(第四段)

13、出示課件:鷸怎麼也擺脫不掉蚌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擺脫”。

(2)、指名解釋“擺脫”並給脫擴詞。

師:指導朗讀這一段要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14、再指名讀

師:鷸這樣大發雷霆看看蚌怎樣?

15、出示課件:蚌毫不示弱

(1)、讀詞語並指名解釋。

(2)、用“毫不示弱”練習說話。

師: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把蚌毫不示弱的語氣讀出來

16、指名讀第五段

17、練習讀鷸和蚌對話的內容並指名分角色朗讀,讀後相互評價

師:我們能不能把鷸和蚌相互爭鬥互不相讓的過程演出來呢?注意表情和語氣。

18、同桌練習演

19、指名戴頭飾到前邊演(兩組)

師:鷸和蚌這樣爭鬥下去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20、指名讀第六段

指名解釋“毫不費力”並板書(漁翁得利)

師:這時困在漁翁網中的鷸和蚌會怎樣想呢?

21、指名回答

師:那我們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2、指名回答

師:同學之間一定要和睦相處,有矛盾時要懂得退讓,“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那麼趙王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3、指名讀第七、八段

讀後回答:趙王怎樣做的呢?

師:趙王醒悟了,攻打燕國只能讓秦國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看圖續編故事,多年以後鷸和蚌的子孫在海灘邊見面了會說些什麼?怎麼做?發揮想象把故事編完整。

2、指名讀故事。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

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

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麼?(“寓”字裡面有“道理”,“言”字裡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麼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麼?再學什麼?(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彆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麼?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彆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麼說,怎麼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追問:你為什麼要這樣讀?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隻鷸?你就是這隻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麼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說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說些什麼?(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說些什麼呀?

4、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裡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說?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麼做?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

續寫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肌腸轆轆"."反脣相譏""輕而易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重點: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在我們祖國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時期,中國被分割成七個國家,知道是哪七個國家嗎?對,這就是戰國其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發生在七國時期的故事.播放課件:鷸蚌相爭的故事.你感覺這個故事有趣嗎?,那我們就一起學習25鷸蚌相爭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環境怎麼樣?

2.瞭解故事是怎麼發生的.

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出河蚌的生氣,鷸鳥的後悔.

3.瞭解故事的發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麼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瞭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麼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四.聯絡生活,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麼?

五.作業

六.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鷸蚌相爭》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五單元《寓言二則》中的一則。這則寓言通過鷸和蚌相互爭吵誰也不讓誰,最後雙方都被漁夫捉住這個小故事,說明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文篇幅不長,語言通俗易懂,題目直接點出了寓言的內容,同時巧設懸念,激發讀者的興趣。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接觸過一些簡單的寓言,如《鄭人買履》《葉公好龍》等,也明白這些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一些學生也可能聽過《鷸蚌相爭》這個故事。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等特點,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讓他們明白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寬容、謙讓,與人和諧相處。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認字3個,寫字3個。

2.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寓言。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是重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寓言是難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互動:

1.搶答:說出下列圖片所表示的故事的題目。(課件依次出示四張寓言圖片)

2.這四個故事有什麼共同特點?

二、揭示課題,自主質疑。

1.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則寓言《鷸蚌相爭》。

2.師生共書課題,隨機強調“鷸”書寫時的間架結構。

3.同學們,看著課題這四個字,你想知道什麼?

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什麼是鷸?什麼是蚌?(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自己猜哪個是鷸,哪個是蚌,並說出理由。)

②《鷸蚌相爭》出自哪本書?(問題拋給學生或者引導學生看課文旁邊的小資料。)

③鷸和蚌為什麼爭?

④怎麼爭?

⑤爭的結果怎麼樣?……(答案全在課文中,只要我們能將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讀通讀順。

第一關:我能讀正確:

1.逐句指名讀,正音後齊讀。

2.對子互讀,糾錯。

第二關:我能讀流利:

1.男女生代表賽讀。

2.男女生賽讀。

三、感情朗讀,感悟寓意。

第三關:感情朗讀我最棒。

1.怎樣才能將這篇文言文讀得有感情?

(①先理解文言文②注意停頓,讀出文言文的音韻美。)

2.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言文?

3.回顧五年級上冊的金鑰匙:學習古文要一邊讀一邊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譯。

4.運用金鑰匙:①對子文白對讀。②師檢查:師讀譯文,生讀古文。

5.給出停頓,生自主練習讀一遍,要求讀得有感情。

6.教師與自高奮勇者賽讀,師生互評。

7.丟擲第二把金鑰匙: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或與文章相關的)角色,設身處地的想一想,讀一讀。

8.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鷸和蚌。(氣勢洶洶的、氣急敗壞的、蔑視對方的……)

7.小組內練讀背誦,分角色帶動作背誦表演,一組展示。

8.如果你是鷸或者蚌,此時此刻,你心裡是怎樣想的?揭示寓意。(完成板書)

9.短短一個小故事,卻告訴我們如此深刻的一個道理。而且,這個故事還平息了一場戰爭。關於鷸蚌相爭這個寓言的一個小典故誰知道?(講述典故)

四、拓展閱讀,佈置作業。

1.短短59個字的小故事就平息了一場戰爭,沒有費一兵一卒,卻使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免於生靈塗炭,得以安居樂業。這就是中國寓言的魅力,這就是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像這樣的故事還想不想讀?

2.出示“狐假虎威”圖片,拓展閱讀文言文《狐假虎威》,給出停頓,提示用上今天的金鑰匙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3.推薦書籍:《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4.佈置作業:

①用現代漢語續寫這則寓言。

②從《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選擇一篇最喜歡的,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下週五舉行寓言朗讀比賽。

板書設計:

相爭漁翁得利()

蚌 

(注:括號處根據學生闡明的寓意隨機寬容、謙讓之類的詞語。)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5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在我們祖國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時期,中國被分割成七個國家,知道是哪七個國家嗎?(生答。)對,就是戰國時期的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結果如何?秦滅六國統一了天下。六國是如何被滅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故事中。(板書課題。)

二、解題,明確學習目標

三、達標新授

(一)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小黑板上的自讀要求。

(1)輕聲自由讀課文,遇到生字,多念幾遍,念會了,再往下念。

(2)勾出課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應該積累的四字詞語,藉助工具書或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這些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思。

(3)默讀課文,自主思考,再與周圍的同學交流:“鷸蚌相爭”這個故事是怎樣發生的?過程如何?結果怎樣?

2.學生根據自讀要求,自讀自悟,相互交流。

3.檢查自讀情況,教師根據學生彙報的學習情況作補充、指導。

(二)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瞭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感情朗讀指導。

(1)過渡:“鷸蚌相爭”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請大家默讀課文。

(2)學生默讀,找出時間和地點,彙報。

(3)指導朗讀:這麼美的景色,我們應該怎樣朗讀?(要讓學生帶著一種欣賞陶醉的情感,用優美舒緩的語氣來朗讀,邊讀邊想象這幅優美的畫面,想象水鳥和河蚌們的自由自在,並試圖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

2.瞭解故事是怎樣發生的。

(1)默讀課文第3~5段,然後與周圍的同學交流:通過閱讀,你發現了什麼?

(2)全班交流,瞭解:和暖的陽光、柔柔的微風,是河蚌張開蚌殼,在舒適愜意中進入夢鄉的原因。正因為河蚌張開了蚌殼,又睡著了,所以才沒發現身邊的危險,使得鷸鳥有機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導學生用恰當的語氣,讀出河蚌的舒適愜意、心曠神怡,讀出鷸鳥看到鮮嫩的蚌肉時迫不及待的心情。

3.瞭解鷸蚌相爭的過程。

(1)過渡:陶醉在美夢中的河蚌遭到了突然襲擊,疼痛使它本能地合攏蚌殼,鉗住了鷸鳥的長嘴。此時,河蚌是怎樣想的?

(2)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另一組朗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要進入角色,讀出河蚌的生氣和鷸鳥的後悔,讀後評議。

(3)出示句子:“時間慢慢地溜走,太陽的脣已經吻住了山峰。”學生邊讀句子,邊結合課文插圖,想象鷸蚌相持的畫面,感受相持時間之長。

(4)讓學生默讀、思考:鷸蚌為什麼要一直相持下去?再彙報自己找到的原因,教師同時出示寫有重點句的小黑板: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肉吃。”河蚌反脣相譏:“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隻死鷸鳥留在沙灘上。”引導學生從鷸蚌的語言和心理語言描寫中瞭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們都只想傷害對方,打敗對方,沒有想到會兩敗俱傷。

(5)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抽三個學生來讀,一個讀9,10段,一個讀11段,一個讀12段,或者分男女生和全班讀,再交換讀,在反覆的朗讀中加深瞭解。

(三)瞭解故事的結果,昇華理解,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基礎上獲得思想哲理的啟迪。

1.鷸蚌就這樣相持下去,結果如何?讀最後兩段。

2.引導學生思考:鷸蚌有沒有想到它們相持不下會是怎樣的後果?為什麼?然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鷸蚌相持的結果讓你想到了什麼?要求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在充分的討論交流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生活中如果像鷸蚌那樣互不相讓、爭執不下,只會落得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教師補充介紹《鷸蚌相持》這個寓言故事出自《戰國策燕策二》,謀士蘇代用這個寓言來比喻燕國和趙國之間的相互爭鬥,就像鷸蚌相爭,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強秦坐收漁人之利。用這個例子啟發學生,讓學生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不必苛求學生舉的例子與課文完全相似,只要有相似之處,就說明學生獲得了一定的思想啟迪。最典型的例子有:兩隻小羊迎面走來過獨木橋,互不相讓,結果都掉進河裡淹死了。還可啟發學生結合課文插圖,感受景物的優美、生活的美好,如果鷸蚌都退一步,不就海闊天空了嗎?何必弄得兩敗俱傷。生活中有許多悲劇也都是因為賭一口氣,爭執不下而發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們固然需要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時放棄,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凡是涉及這些,教師都應充分肯定,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

四、指導課後練習

(略)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方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點燃興趣 。( 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一段時期,各個諸侯紛爭形成了許多國家,其中有齊、楚、燕、韓、趙、魏、秦實力較為強大,稱之為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可一舉吞併六國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為了出這口氣,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就委託當時著名的遊說家蘇代,去勸阻趙王出兵。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說說課文給你什麼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麼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闢、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於探索的心,才能發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二、 激勵自學,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學方法:

(1)讀文:多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2)質疑: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3)理解:聯絡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後齊讀。

2. 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麼。(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4、歸納條理。

後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麼?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

為什麼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 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

這個故事在今天同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它可以警示我們什麼?(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

四、指導誦讀,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學懂了學透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

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隻厲害的鷸鳥,一隻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五、總結、拓展: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願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六、作業:

1、給文中的鷸、蚌設計一個合理的結局。(相爭則死;相助則生)

2、蒐集古文,運用學法,感受快樂。

板書: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權衡利弊

教學反思:

《鷸蚌相爭》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鬥,兩敗俱傷,最後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穿插到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發學生興趣。課堂伊始我用故事匯入,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將孩子們的目光、思緒吸引過來。後在學法提示下鼓勵孩子們自學研究,討論交流、小組合作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引導學生誦讀、自學古文。接著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鼓勵他們背誦,積累優秀的古詩文。後再進行拓展實踐,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模式:

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通過建立考古小分隊,激發學生探究古文的興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引導學生自學研究,討論交流,誦讀古文。教給學生自學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整體感知內容,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教學流程:

一、創設返古情境,點燃學習興趣

師板畫戰國七雄形式圖,生動地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可一舉吞併六國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為了出這口氣,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就委託當時著名的遊說家蘇代,去勸阻趙王出兵。他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種情境中有感而發。能夠點燃作者創作熱情的往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大螢幕上出示古文《鷸蚌相爭》。)大家看一看,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麼大的作用,真是一字千金啊。古文乍一看不懂,可細研究起來還挺有意思。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還是想建立考古小分隊,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二、建立古文學習小分隊,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興趣,學生一定想知道“在這個情境中,作者寫了什麼”?讓學生自主理解文意。此時我給學生提示自學方法:這樣吧,你們前後4人組成一個考古小分隊。先自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把你覺得難寫的或者容易寫錯的字在本子上練會。聯絡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然後再讀課文。注意:一定先自己學,聽懂了嗎?開始吧,給大家8分鐘的時間。咱們比一比,看哪個考古小分隊的考古能力強。(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裡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他們自學方法。立足於使學生學會學習,具備基本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對學生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各位小考古學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考古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他讀的時候大家認真聽,聽他是不是在讀古文,聽他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2.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考古小分隊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麼。(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

如果還有問題,教師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歸納條理。

後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麼?鷸蚌相爭。(板書:鷸)“鷸”字最難寫了,誰來講一講,你是怎麼樣記住它的?我也有個好辦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換個“矛”,右邊站只“鳥”。就念“鷸”。(板書:蚌相爭)誰來講一講這個題目?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師板書:鷸啄蚌,蚌夾鷸。互不相讓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板書:智者蘇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你從這個故事受到什麼啟發?(板書:警後人)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要牢記。)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板書:《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設計意圖:這段教學的設計,我本著“整體感知”的原則,重點在於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能力。“學生輕鬆地學,學生學得輕鬆”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冊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在對本學年古詩文的教學輔導時說:“對詞語的講解是必要的,講講詞語過去和現在的異同。但是無論怎麼講,這種講解不要落到實處,不要忘記整體感知。至於它的本義、它的引申義,它是怎麼發展的,對國小生來講,他還不可能發展到這種程度,不可能一時學透。它是一種文化的積累。”)

四、指導誦讀,感受祖國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

掃除字詞理解的障礙後,再回歸整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古文學懂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指4名學生,一人讀一句。教師指導。各自練一遍)。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隻厲害的鷸鳥,一隻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指導。同桌兩人練一練鷸和蚌的對話。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師關掉大螢幕上的古文。)

(設計意圖: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也說:《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個學段都提出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漢語的特點是它具有音律美。它的音律、它的節奏,它四聲是帶調的。它用聲音來表達情感。我們應該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體會、領略漢語的特點。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肢體的動作,通過一些聲調來激發他們這種感情。)

五、拓展:試譯古文《狐假虎威》,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同學們的進步可真大!能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穫嗎?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願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我還為咱班每位同學都準備了一份小禮物,想知道是什麼嗎?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狐假虎威》。發給你們課下去閱讀。學後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和我交流,(告訴學生聯絡方式)歡迎大家和我聯絡。我會想你們的。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學生學習古文的目標是: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積累和習得的方法自己去解決實際問題,相當於拿著漁具,運用方法自己去“釣魚”。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鷸蚌相爭》一課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六冊24課《寓言二則》中的一則。這則寓言通過鷸和蚌相互爭吵誰也不讓誰,最後雙方都被漁夫捉住這個小故事,說明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文篇幅不長,語言通俗易懂,題目直接點出了寓言的內容,同時巧設懸念,激發讀者的興趣。三年級的學生在一、二年級時已接觸過一些簡單的寓言,如《狐狸和烏鴉》、《狐假虎威》等,也明白這些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一些學生也可能聽過《鷸蚌相爭》這個故事。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低、中年級學生認識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淺性、情感性等特點,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讓他們明白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詞,能借助字典、生活實際和聯絡上下文理解“威脅、毫不示弱”等詞語的意思。

3.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品讀課文,懂得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準備:

1.課前每生準備好《新華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張戰國時期的彩色簡易地圖,鷸和蚌圖片,詞語卡片等。

教學流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課

(一)歷史故事引入。

戰國時期,趙王要出兵攻打燕國,蘇代以一則寓言故事打消了趙王這個念頭。這則寓言故事和兩種小動物有關。

[設計意圖: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先生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發展。”以歷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學生注意並激發學習興趣。]

(二)出示圖片,認識鷸和蚌。

1.出示鷸的圖片。

(1)板書:鷸。

(2)指導學生觀察圖,看看鷸的外形最突出的特點。

(3)指名說鷸的外形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鷸的嘴巴又尖又長)

(4)師簡介鷸的生活習性。

2.出示蚌的圖片。

(1)指導觀察,說說蚌有什麼特點。(蚌有堅硬的外殼兒)

(2)板書:蚌。

[設計意圖: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對鷸和蚌的動作描寫準確生動,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畫,瞭解鷸和蚌的外形基本特點,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有助於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揭示課題,猜想質疑。

1.揭示課題,齊讀。

2.根據課題猜想,你瞭解到什麼?(鷸和蚌相互爭吵)

3.再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麼?(預設:鷸和蚌為什麼會爭吵?它們是怎樣爭吵的?結果怎樣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題目著手,質疑問難,引起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由讀課文,要求: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檢查讀書情況。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切實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導學生先概括段意,然後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鷸去啄蚌的肉,蚌把鷸的嘴巴牢牢地夾住了,後來互相爭吵,誰也不讓誰,結果被漁夫一齊捉住了。)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讀書,讓他們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檢查了學生的讀書情況,又教給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三個維度中的“過程與方法”,省時高效。]

三、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一)品讀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二、三自然段,分別畫出鷸和蚌說的話。

(1)品讀鷸說的話。

①通過指名讀、學生評議、老師的示範朗讀,引導理解“威脅”這個詞語的意思。

②指導感情朗讀,讀出鷸當時說話的語氣。

(2)指名讀蚌說的話。

①指導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來體會蚌當時說話的神態和語氣。

②出示詞卡:毫不示弱

a.指導讀準生字:弱

b.指導書寫生字。

c.通過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聯絡上下文準確地把握“毫不示弱”這個詞語的意思,理解這個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是語文學習最基礎的目標要求,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識字學詞,能有效地培養中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符合語文學習規律。]

(3)指導同桌分角色朗讀對話,感受鷸蚌相爭的激烈場面。

[設計意圖: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爭吵的激烈場面,培養語感,領悟故事蘊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讀第四自然段

(1)在師生共同表演時順勢理解“相持、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2)辯論:你覺得鷸和蚌到底誰厲害呢?

[設計意圖:低中年級學生認識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淺性、情感性等特點,在表演中觀察辯論,既讓學生理解了詞語,又讓他們有所思考。]

(3)齊讀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結:鷸和蚌就這樣相持著,誰也不讓誰,直到彼此都筋疲力盡,最後都被漁夫捉住了,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板書:漁翁得利)

2.齊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設計意圖:通過初讀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品讀理解課文、分角色朗讀體驗鷸和蚌相爭的激烈場面這幾個環節,揭示寓意已經水道渠成。]

四、迴歸文字,總結昇華

1.齊讀課文。

2.思考:此時此刻,你就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心裡會怎麼想?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故事已經有了全面的認識,明白了故事所蘊涵的道理的基礎上,讓他們遷移運用,站在歷史人物立場上思考問題,進一步受到情感的薰陶,使寓言的主題得到昇華。]

3.總結拓展:你們看,這就是寓言,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讓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說說你曾經讀過的寓言故事。

4.老師這有一本《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現在贈送給大家。課後大家可以去讀一讀,多讀這些故事,你會變成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另外一則寓言故事——《揠苗助長》。

[設計意圖:告訴學生寓言的特點,讓他們談談自己讀過的寓言故事,啟用他們的閱讀積累,給學生推薦課外的閱讀篇目,讓他們的目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鼓勵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做有智慧的人。同時,揭示下節課的學習任務,簡潔實在。]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8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表演《鷸蚌相爭》。

4、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點: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利的道理。

查閱資料:兩則寓言的原文。

板書設計:

26寓言二則

鄭人買履 鷸蚌相爭

量——尺碼——忘 鷸——啄

| 蚌——夾

-寧信尺碼 ,不信腳 被捉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瞭解《鄭人買履 》的故事,理解內容,懂得不要墨

守成規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 寓言二則》

2、我們學過那些寓言?簡單說說內容。“寓言”?“則”?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讀課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讀準字音。

2、讀一讀(小黑板)集市 鄭人買履 匆匆忙忙 尺碼 寧

問:“鄭人”指哪的人?“履”?“尺碼”指什麼?

3、同桌互讀,檢查讀書正確、流利。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朗讀,其他人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再讀思考:這則寓言先講了什麼?後講了什麼?(事情發展順序)

3、用自己的話講這則故事?

4、讀寓言故事。

5、鄭人能不能買到鞋?為什麼沒有買到鞋呢?你覺得這個人怎麼樣?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小組討論)

四、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

2、表演故事,以小組為單位。

五、 課堂小結: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學習寓言《鷸蚌相爭》懂得兩人一味相鬥,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讀一讀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啄 夾

鷸 蚌、啄、夾各是什麼意思?

3、同桌互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讀課文,其他人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講故事。

3、有感情朗讀。

4、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5、討論: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如果你是漁夫會怎麼想?被捉後得鷸和蚌又會怎樣想?

四、練習。

1、 朗讀課文。

2、小組表演課本劇《鷸蚌相爭》

五、小結。 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肌腸轆轆"."反脣相譏""輕而易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重點: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在我們祖國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時期,中國被分割成七個國家,知道是哪七個國家嗎?對,這就是戰國其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發生在七國時期的故事.播放課件:鷸蚌相爭的故事.你感覺這個故事有趣嗎?,那我們就一起學習25鷸蚌相爭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環境怎麼樣?

2.瞭解故事是怎麼發生的.

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出河蚌的生氣,鷸鳥的後悔.

3.瞭解故事的發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麼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瞭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麼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四.聯絡生活,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麼?

五.作業

六.板書設計

25鷸蚌相爭

相爭漁甕得利

互不相讓

兩敗俱傷第三者得利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11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書讀好了,就能變成自己的語言。怎樣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蘊含的大道理”呢?教師要讓語文課程富有創新活力,通過不同方法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在反覆誦讀過程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潛移默化的培養人文精神,提高語文素養。

2.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前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並學習正確的運用語言。並注重引導學生想象,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二﹑教學背景

1.教學內容分析:

《鷸蚌相爭》講的是河蚌剛剛張開蚌殼晒太陽,一隻鷸看見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緊緊夾住了鷸的嘴。它們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誰,結果一起被漁人捉去了。這則寓言生動地說明兩人一味爭鬥,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

2.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讀懂故事內容,而且對寓言有很大的興趣,如此淺顯易懂的故事從語言和情節的理解上來說,對他們都不是難事。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與領悟能力還處於初級階段,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真正理解簡單的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也並非易事。

3.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

4.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學生事先查詢鷸和蚌的相關資料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及多種形式的朗讀等學習活動,理解重點詞語,並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瞭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展開想象表演故事。

教學重點:瞭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出示鷸和蚌的圖片)

1.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瞭解鷸和蚌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

2.學生就鷸和蚌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兩方面進行介紹。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鷸和蚌的圖片,瞭解兩種動物的外形特點,交流課外資料,瞭解鷸和蚌的生活習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給了他們直觀感性的體驗,讀書時就能帶著這樣的形象走進故事中去,為學習課文做鋪墊。]

3.談話:這節課我們就學習《鷸蚌相爭》的故事。

(二)瞭解故事內容,理解寓意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讀一讀: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啄 夾

啄、夾各是什麼意思?

3.再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4.請學生按提示說一說:

河蚌剛張開殼晒太陽,鷸( ),蚌( ),雙方( ),結果( )。

(課件逐步呈現每一步)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整體感知。接著請學生說一說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提高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

二)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1.默讀課文,思考:(1)鷸和蚌為什麼會爭鬥起來呢?

(2)它們是怎麼爭鬥的呢?

(指答讀文)

2.展示課件:鷸蚌相爭時的對話內容的文字片

3.指導學生朗讀

(1)問:鷸被蚌緊緊夾住了,如果你就是這隻鷸,你會怎麼想?

追問:你要是這隻鷸,你會怎麼生氣地說?

感悟,有語氣朗讀

(2)問:鷸這樣生氣,蚌害怕嗎?它表現得怎樣?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幫助學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問:“毫不示弱”你怎麼理解?

(生說說自己的理解,師小結:“毫不示弱”表示一點兒不比對方弱。)

[設計意圖:實現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的目標,為造句做準備。]

(4)指導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麼地方比較合適呢?

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

(5)指導:你要是這隻蚌,你會怎麼毫不示弱地說?

(6)分角色朗讀,同桌互讀。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讀出鷸“生氣”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語氣,使他們初步體會雙方“互不相讓”的態度。]

4.鷸和蚌誰也不肯放開誰,誰也不肯讓著誰,雙方互不相讓,結果怎樣呢?(被漁夫捉去了。)

5.請學生戴上鷸和蚌的頭飾進行表演。

[設計意圖:再現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課本劇表演,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鷸和蚌此時的心情,為揭示寓意做鋪墊。]

三)迴歸整體,揭示寓意。

1..展示課件:鷸蚌相爭的完整動畫片。

[設計意圖: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觀看動畫的過程中,對故事有個完整的瞭解。]

2.指名分角色朗讀全文,請學生思考:鷸和蚌為什麼會一起被漁夫捉去了?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3.討論: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把教學活動推向高潮,朗讀全文,使學生的認識與課堂教學具有完整性。最後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謙讓的重要性。]

(三)練習

同桌互相演一演“鷸蚌相爭”的故事。

(四)小結: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五)作業

1.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鷸——啄 (生氣)

互不相讓——>被捉

蚌——夾 (毫不示弱)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學生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我理解了( )等詞語的意思。[評價要點:啄 夾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讓等詞意的理解]

2.我會用“毫不示弱”說一句意思完整的話。

3.我能講述故事的內容,知道了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是因為( )。

4.通過學習我知道“鷸蚌相爭”的故事告訴了我們( )的道理。

[注:每項評價內容都分為“優秀﹑良好﹑達標”三個等級。]

(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表演課本劇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指導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學語文的境界。

六﹑本節課設計亮點: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兩人一味爭鬥,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故事雖小,道理深刻。我認為自己在此次教學設計中以下兩方面做得不錯:

1.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把教學內容聲情並茂地呈現於學生面前,激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情,全身心地參與學習過程,使他們樂在其中,學得自主、有效。

2. 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覆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象和情感,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字主題的認識,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