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3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

《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積累文言常識,學會辯證性地分析人物,評價人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和人物對照的方式,體會鮮明的人物性格,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司馬遷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理解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領悟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角色扮演和人物對照的方式,體會鮮明的人物性格,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難點:學習司馬遷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理解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領悟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道理。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玩過象棋嗎?(多媒體出示棋盤的圖片)我們會發現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楚”代表的是項羽,“漢”代表的是劉邦。我們瞭解歷史知道:劉邦是屬於一個貪財好色之人,而項羽是一個驍勇善戰之人,按理說楚漢戰爭應該是項羽取得勝利稱帝,但是結局卻是項羽失敗,自刎烏江,劉邦稱帝。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司馬遷先生筆下的《史記》,去深入瞭解一下劉邦和項羽兩個歷史人物,一探究竟吧。

(二)整體感知

1、介紹作者,作品及相關史實。

(1)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辯護,入獄遭受宮刑,但他沒有自我放棄,後發憤著書,歷盡艱辛,著成《史記》。

(2)《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八書、十表。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三千年的歷史;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鴻門宴”的故事發生在陳勝吳廣起義後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雲起響應,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民出身的劉邦。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作了楚王,也叫楚懷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說劉邦已入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這樣,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便開始了。

2、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播放音訊。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註釋閱讀課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結構。思考“在鴻門宴這個故事中地點上有什麼改變”?”

明確:①(第1、2段),交代鴻門宴的由來(宴前)。

②(第3、4段),寫鴻門宴上的鬥爭(宴中)。

③(第5、6、7段),述會後餘事,包括劉邦逃席,間道至軍;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而范增破鬥;劉邦誅殺曹無傷(宴後)。

(三)深入研讀

1、同學們對文章的哪一部分感興趣?(預設:學生宴中對感興趣)

(1)請同學們大聲朗讀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並思考:劉邦在鴻門宴上謝罪的語氣是怎樣的,為什麼他的語氣是這樣的,項羽又是怎麼對待劉邦的?

明確:劉邦的語氣謙卑的,這種謙卑讓項羽放下戒備,原本設鴻門宴想殺劉邦,卻因為這種謙卑放過了劉邦一馬。說明劉邦百般迎合,深謀遠慮,能言善辯,忍辱負重。項羽驕傲自大,毫無遠慮。

(2)在宴席上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文章情節的三起三落分別指的是什麼?

明確:一起:范增舉玦一落:項羽不應

二起:項莊舞劍二落:項伯以身翼蔽

三起:樊噲闖帳三落:項羽不僅不怒,還稱“壯士”,賜酒、賜彘、賜座。

從中可以看出項羽是個優柔寡斷、不善用人才和驕傲自大之人,也為後文劉邦尿道逃跑,為劉邦勝利、項羽失敗埋下伏筆。

2、綜合全文看,請同學們以語文小組為單位合作思考:從實力上看項羽想殺劉邦輕而易舉,但是最終沒有殺成反而失敗,請品析文章,找出你認為影響劉邦成功,項羽失敗的關鍵性人物進行品析。

明確:

①項伯:從文章的第一個自然段可以知道項羽因劉邦有稱帝的想法而想攻打劉邦,而從實力上來看,如果項羽攻打劉邦,劉邦必敗;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項伯夜訪、張良獻計、劉項指婚、項伯具言使得整件事情有所轉機,交代了劉邦要去赴宴向項羽道歉。所以說如果沒有項伯的獻計,也許項羽就會殺了劉邦;但是項伯屬項羽一方,卻向劉邦告密,從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他是個背信棄義之人;另一方面,從原文中我們得知,項伯只是間接性的告訴了劉邦項羽要殺他的訊息,當他知道項羽要攻打劉邦,於是去找張良,是想告訴他的好朋友張良逃跑,所以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所以總結得出:項伯既是個背信棄義的小人又是個重情重義的人。

②張良和樊噲:張良當收到項伯告密的訊息後沒有逃跑,反而是給劉邦獻計,從中可以看出張良是個不貪生怕死之人,也看出了他對劉邦的衷心;樊噲在宴中不畏項羽,從容不迫協助張良幫助劉邦逃脫,從中可以看出樊噲是個有勇有謀,赤膽忠心之人。

③劉邦:縱觀全文,在宴前禮遇項伯,信任張良,從中可以看出劉邦是個知人善任,審時度勢之人;在宴中,懂得能屈能伸,巧妙的使項羽放下殺心,從中可以看出劉邦是個深謀遠慮、忍辱負重之人;從張良和樊噲對待劉邦的態度上來看,可以看出劉邦是個知人善任,善用人才之人,才會使得他們忠心耿耿;在宴後處決告密之人曹無傷,可以看出他是個不優柔寡斷之人。因此,雖然劉邦貪財好色,但他懂得審時度勢、懂得善用人才,在樊噲、張良和韓信的輔佐下最終取得成功,榮獲帝位。

④項羽:縱觀全文,在宴前,聽了項伯的話,決定不殺劉邦,從中可以看出項羽是個優柔寡斷之人;在宴中,被劉邦的卑躬屈膝所矇騙,放過劉邦一馬,並且在范增示意、項莊舞劍後錯失殺劉邦的時機,從中可以看出項羽是個驕傲自大、有勇無謀、不善用人才之人。因此,雖然項羽豪氣沖天,但是有勇無謀,為人優柔寡斷、不能唯人善任,最終失敗,自刎烏江,霸王別姬。

(四)拓展延伸

1、請7名同學分別代表項王、項伯、劉邦、張良、樊噲、范增、項莊按照書中情節,分角色扮演。注意文章人物性格和語氣,從而讓學生更深入理解人物及文章。

(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並佈置作業:課下蒐集有關詩人刻畫描寫項羽的詩作,下節課分享。

《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2

一、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項羽在鴻門宴中所表現出的貴族義氣。

2、品味文中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項羽、項伯、劉邦、樊噲等人物描寫的分析,理解項羽的貴族義氣。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請同學們回顧“鴻門宴”情節,並引出“鴻門宴”誰設之問,藉此引導學生重新認識項羽、劉邦和這場鴻門之宴。

(PPT展示:項羽: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項梁,樑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劉邦: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項羽:彼可取而代也!

劉邦: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

項羽出生於一個楚國舊貴族家庭,雖為將門之後,但生不逢時,其家族隨著楚國的滅亡而敗落。劉邦平民出生,早年曾為沛縣泗水亭亭長,整天與衙役們戲弄耍笑,喜好酒色。面對秦始皇出行儀仗,他們所表現出的胸襟氣魄也有很大區別,出身平民的劉邦多是仰視的歆羨,而貴族出身的項羽更多則是俯視的輕蔑。一位沒落貴族,一位草莽平民,這對曾經攜手反秦的“盟友”之間為何會有這場鴻門之宴呢?

二、文字解讀

(一)宴緣何起

1、無傷告密,項羽大怒,“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曹無傷告密,一是因為無傷告密之事切中項羽復楚稱王之要害,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鉅鹿之戰後,大敗秦軍主力的項羽在行至函谷關時,被先破關入秦的劉邦軍隊拒之關外。

(PPT展示: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

2、項伯報恩,項羽許諾,“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項伯夜見張良,是為報當年救命之恩,見劉邦並不是計劃之中。面對項伯私會張良、劉邦之事,項羽並未表現出應有的憤怒,一方面是出於尊重,更重要的是他認同項伯的'“恩義”,且項伯的“不義”之理深中項羽之心,因此許諾善遇劉邦。貴族之“義氣”躍然紙上。

與此同時,劉邦在此時的說辭也頗具深意。面對張良,六神無主的劉邦承認了自己稱王的野心,“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而在面對項伯時,劉邦對同一事情卻有了另一番說辭,“待將軍”“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特別是“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一句,生動刻畫出劉邦的圓滑。

項伯的從中撮合,劉邦的緩兵之計,項羽被設了“鴻門宴”。

(二)宴中如何

1、劉邦“道歉”,項羽留飲。

劉邦赴鴻門向項羽請罪。面對項羽,劉邦自稱為臣,卻並不稱項羽為王,而稱將軍。在謝罪之始,劉邦就打出了“情義”牌,“臣與將軍戮力而功秦,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沙場征戰,沒想到能活著再見到將軍,雖未名言,但言語之中已經向項羽表明了自己的功勞,再打“道義”之牌。最後將自己“距關,毋內諸侯”這一舉動用“小人之言”帶過。項羽的“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一句也並非一時糊塗。曹無傷是叛徒,是典型的不忠小人,在項羽的眼中,根本沒有保護的必要,因為“忠義”也是是貴族義氣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2、范增舉玦,項羽默然不應。

范增數次舉玦,目的明確,希望項羽能夠像聽到曹無傷告密時一樣,拍案而起殺劉邦。但項羽根本沒有誅殺劉邦之心,范增一句“君王為人不忍”,或許說明了從頭至尾,貴族出身,行事磊落的項羽從沒想過暗殺劉邦,暗算前來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

3、項莊舞劍,項伯護邦,項羽默許。

項羽同意項莊帳中舞劍,是對亞父范增的尊重,范增所做的一切項羽都看在眼裡。同時他又默認了項伯保護劉邦,這既是對項伯許諾善遇劉邦的“信義”,也是自己坦蕩的表現。

4、樊噲闖帳,項羽未有以應。

樊噲闖帳,面對劉邦,有一番精彩的說辭。說辭以“亡秦”殺人如麻開場,意在提醒項羽不要走秦國滅亡的老路,隨便殺人。接著又拿出懷王之約。劉邦無論在項羽還是項伯面前都未敢提及懷王當年“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一約,但樊噲卻毫不忌諱的講出來,項羽既不能怪罪劉邦,同時又被推到了“道義”的面前,項羽只能也只有“未有以應”。

這一席話其實就是劉邦“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的翻版,卻被一個赳赳武夫說的別具一格。粗人樊噲答話絕無粗相,說話得體又字字暗藏硬骨頭,理直氣壯的責之以“義”。

這段闖帳的說辭既是寫樊噲的場面,也是寫項羽的場面。樊噲乃屠夫出身的莽漢,他為劉邦辯護的說辭,說明他不只是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細之處。他之所以受到項羽嘉賞,不僅是因為他能飲、健啖、忠心護主,與項羽相投;更重要的還是他這段剛中有柔、亢中有卑,責中含敬的話的講話。這除了是對樊噲的生動描繪,也是對項羽“英雄惜英雄”性格的表現。也正是劉邦、張良、樊噲君臣三人的默契配合,使劉邦得以抽身離席,從小路逃遁。

(三)宴下安排

1、劉邦脫身,張良留謝。

2、項羽受璧,范增怒斥。

請學生結合前文分析,自主賞析。

三、課堂小結

鴻門宴究竟是誰而設?項羽、劉邦,還是范增,張良?每一個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民間的坎坷,讓劉邦養成了遊走江湖的歷練,命運的沉浮,練就了他與時推移的圓滑。平民本來一無所有,更無過多的精神負擔,輸得起,也沒有所謂“面子”的顧慮,所以便顯出拿得起放得下的“豁達”。

我們看到的是,項羽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傳統社會貴族階級的一些典型特徵。項羽以“力拔山兮氣蓋世”自詡,“氣蓋世”其實就是基於道德價值的浩然之氣。他重情義,重恩義,更重信義、道義,在他看來,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貴族出身的項羽有的是對貴族道德的恪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性”性格,讓他不屑與小人為伍,更不會在自己的軍營中用暗殺的方式結束與劉邦的較量。劉邦、張良、樊噲在與項羽的正面交鋒中,緊緊抓住了項羽身上的“義”,成功挫敗了范增、項莊的暗殺企圖。

四、作業佈置

司馬遷在《鴻門宴》中巧妙的利用座次塑造了幾個人物形象,總結本課所議所學,結合資料,談談你對座次的理解。

《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3

【教學目標】

1.掌握相關文言常識;

2.瞭解鴻門宴過程;

3.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徵的寫作方法;

4.科學評價相關人物。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方法】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象棋的楚河漢界引出楚漢爭霸,從而匯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司馬遷及《史記》。

(師生共同回憶。)

2.相關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當時劉弱項強,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3.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心中的項羽、劉邦形象。

4.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正音正字。

5.學生看《鴻門宴》錄影片斷,引起興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學生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7.學生默讀課文,藉助註釋,初知文意。

8.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進行的長達五年的楚漢鬥爭的開端,本篇課文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鬥爭和會後餘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劉邦和項羽在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中所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運籌謀略,使楚漢之爭的結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後。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合作探究

1.鴻門宴的鬥爭具有怎樣的'深層背景?

明確:劉邦、項羽都有南面稱孤的野心。當年劉邦看見秦始皇,曾十分羨慕地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也曾自負地說: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滅後,劉、項矛盾日趨激化,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則拼死相爭。

2.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關係是如何轉換的?

明確:宴前(非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是導火線,戰雲密佈;項伯夜告卻是一個轉折點,緩和氣氛。項羽攻劉的決定是一時之氣,不久風正雲散;劉邦見項羽的決定卻是深思熟慮之舉,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三起。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爭鬥不可避免。但樊噲受賜、慷慨陳詞竟讓項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劉邦的藉故逃席更是將危險消彌於無形。

宴後(非正面交鋒)劉主動項被動,兩毀兩受。藉故離席畢竟是權宜之計,毀約逃席脫身回營則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項羽受璧既預示了情節的徹底緩和,也更強烈地體現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至於張良受託,是其忠心之舉,范增毀玉,則為憤怒之為。

3.感受人物形象。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1)項羽

明確: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驕矜自負,不聽人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優柔寡斷,沽名釣譽,缺乏深謀遠慮。

(2)劉邦

明確:出身農家,不務正業,貪財好色,一心稱王。

有膽量有氣魄,而又卑躬屈節。

善聽人言,有心計,處事果斷。

(3)范增

明確:根據劉邦入關前後的變化,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提出了策略;說明範增對項羽的思想還不甚瞭解。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其後果是被劉邦利用。

(4)張良

明確:對劉邦忠誠,運籌帷幄,沉著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

(5)項伯

明確:講哥們義氣,為救友不顧失節。

(6)曹無傷

明確:項強劉弱,密報項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機未成丟了小命。

(7)項莊

明確:沒有頭腦,劍術不佳,刺殺劉邦未成,笨拙無能。

(8)樊噲

明確:忠誠,勇猛。

4.司馬遷是怎樣描寫人物的?

明確:(1)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對比烘托刻畫人物。

5.鴻門宴上的座次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說明了什麼?

明確: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増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古代禮儀,宴會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為侍坐。可見在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是首席,範増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是侍坐。

宴設於項羽帳中,劉邦雖為賓客,卻得不到尊位,可見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也可見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劉邦處境堪虞,但劉邦卻能泰然處之,可見起能屈能伸。而項氏集團內部,謀士範増的地位還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謀,已初見端倪。

6.課文中劉邦對張良、項羽稱謂的變化體現了說話人怎樣的心理動態?體現了人物間怎樣的關係?

明確: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還有字、號、齋名等等,還由於不同的關係和場合,另有不同的稱謂。通過某些稱謂,我們就可以窺探說話人的心理狀態,看出人物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

文中劉邦對張良稱呼了五次,三次在宴會前,兩次在宴會後。

宴前,項羽即將大軍壓境,三次稱張良為君。君是對對方尊敬的稱呼,且常常用於平輩之間。而劉邦是主,張良是僕。很顯然,這裡的稱呼是極盡屈身拉攏之能事,降低身價,進一步密切雙方關係,以求得張良獻計為目的。

宴後,經歷了鴻門宴上的驚心動魄,心有餘悸,但還未脫離虎口,想借故逃脫。若不留下張良搪塞,恐難如願以償,而留下張良,張良可能要冒殺頭危險的,不好好相求,誰願留在這是非之地?故而劉邦改換以前稱謂,兩呼張良為公。公也是尊敬稱呼,且往往用於尊長者,很明顯,再降身價,語氣近乎哀求,是為了活命要緊。

再看劉邦對項羽的稱謂,本來兩人同為反秦大將,地位本無大的差異;再者,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今劉邦先入關,即便王關中也無可厚非。可如今,項羽兵四十萬,而己十萬,即使想王關中,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忍氣吞聲方為上策。

在文中,稱項羽,一連幾次將軍,稱自己,口口聲聲臣下,甜言蜜語,一副小人嘴臉。

對張良,用尊稱,是為了問計,是為了活命;對項羽,用尊稱,貶自己,是抓住項羽沽名釣譽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線。不同的人,不同的稱謂,可謂八面玲瓏,圓滑之極。

7.討論:你如何看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

(教師引導:人物性格、品質、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積累

1.一詞多義。

(1)如

殺人如不能舉 (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到去)

(2)舉

殺人如不能舉 (全、盡)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舉起)

舉大計亦死 (發動)

(3)謝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感謝)

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 (道歉)

乃令張良留謝 (兼道歉和告辭義)

使君謝羅敷 (告訴)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圖)

然不自意先入關破秦 (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態)

(5)為

使子嬰為相 (動詞:做)

為擊破沛公軍 (介詞:替、給)

約為婚姻 (動詞:成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 (動詞:認為)

客何為者? (動詞:幹、做)

人為刀俎 (動詞:是)

何辭為? (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

吾屬今為之虜矣 (介詞:表被動)

(6)以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介詞:把)

軍中無以為樂 (介詞:用來)

樊噲側其盾以撞 (連詞:而)

以待大王來 (動詞:來)

(7)因

因擊沛公於坐 (介詞:趁機)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副詞:於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採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為壽(奉通捧)

3.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婚姻 古義:結為兒女親家 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係)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 古義:不同一般的事 今義:副詞,很、非常)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河南,河北 古義:黃河以南,黃河以北 今義:河南省,河北省)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駐軍)

籍吏民(造戶籍冊或登記)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數目項王(使眼色)

若入前為壽(上前)

刑人如恐不勝(用刀割刺)

道芷陽間行(取道)

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2)名詞用狀語

於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象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樣)

頭髮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3)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從百餘騎(使跟從)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使進來)

拔劍撞而破之(使破)

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使回去)

樊噲側其盾以撞(使側過來)

(4)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詞用作名詞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急事)

君安與項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用也表示判斷

此天子氣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斷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斷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④無標記表示判斷

此亡秦之續耳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詞結構後置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貪於財貨

具告以事

長於臣

因擊沛公於坐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得復見將軍於此

(3)被動句

①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矣

②無標記

珍寶盡有之

(4)省略句

為擊(省介詞賓語之) 破沛公軍

加彘肩(省略狀語於盾) 上

(5)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麼呢,為是語氣詞)

五、作業

1.熟讀課文,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2.課後瞭解楚漢爭霸,從中汲取古人智慧。

《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4

教學目的:

1.瞭解文中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的表現手法;

2.認識“鴻門宴”這一斗爭的性質,注意本文情節起伏的結構特點,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3.重點學習“軍、擊、內、如”等實詞和“其、而、則、乃”等虛詞,瞭解課文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

1.瞭解文中人物性格特點,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

2.掌握“軍、擊、如、信、謝”等文言實詞和“因”、“為”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做到讀文為主而兼顧讀史,二者做到相輔相成。

2.注意作者運用對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根據本文重點、難點,總體上採用誦讀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從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匯入課文。

二、讓學生自己整理有關《史記》的知識,快速讀課文,做到整體感知。

三、問題設計:

①全文按鴻門宴的前的前後過程分為幾部分?

②宴前共寫了哪幾件事?用精煉的詞語概括。哪件事是“導火線”,這一部分在情節發展上有什麼作用?

四、學生帶著問題②誦讀(1─2)節,教師指導學生不懂之處。

五、作業佈置:請學生在理解(1─2)節的基礎上誦讀(3─4)節。

第二課時

六、學習(3─4)節

七、問題設計:

①宴中這部分共寫了哪幾件事?它圍繞對劉邦的'態度反映了項羽、范增之間什麼矛盾?

②文中的項羽、劉邦、范增、張良、項伯、樊噲分別具有什麼性格的特點?通過他們的哪些言行表現出來的?

八、學生帶著問題①②讀(3─4)節,並讓同學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佈置作業:⑴背誦(3─4)節

⑵完成練習(二)P91

第三課時

十、先檢查學生背誦(3─4)節情況。

十一、先齊讀(5─5)節,然後和學生一起解決其中問題。

十二、再齊讀(5─7)節。

十三、問題設計:

文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

十四、整體把握全文的寫作特色,並要學生自己分析項羽、劉邦的形象。

十五、作業佈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