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說課設計範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W

樑?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第二國小

《青松》說課設計範文

內容摘要:針對課文《青松》,說教材、學情、教法教學設想和學法輔導從“初讀知大意”“識寫解字義”“細讀悟詩情”“品讀明言志”這四個層次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同時對學生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關鍵詞:青松 教學設想 學法輔導

  一、說教材、學情、教法

《青松》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其中的一首詩歌。這首詩選自陳毅元帥的《冬夜雜詠》,詩中寫到: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全詩描寫了大雪重壓下青松毫不畏懼,蒼翠挺拔的形象,讚頌了青松堅強高潔的品質。課標指出:低年段的閱讀要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在誦讀中能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青松》這首詩語言生動,畫面鮮明,字少句短,讀起來朗朗上口。但這首詩年代久遠,青松所蘊含的精神是二年級學生難以理解的。結合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學會本課5個生字,學會正確美觀在田字格中書寫“壓”“挺”兩個生字。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壓”“挺且直”“高潔”的含義,體會青松的不畏嚴寒、純潔高尚的品格,體悟詩情。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有效的課堂教學是使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我打算用一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

  二、教學設想和學法輔導

我將通過“初讀知大意”“識寫解字義”“細讀悟詩情”“品讀明言志”這四個層次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同時對學生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1.初讀知大意。一開課,出示一副“青松”圖引入課題,讓學生認識大自然中的青松,隨機板書課題(板書:青松),使影象與文字結合。再讓學生說說對青松的瞭解,引起閱讀期待。隨後,老師範讀《青松》激發學生朗讀的,引導學生走入文字。讓學生結合書中插圖瞭解詩歌描寫的是在大雪重壓下的青松形象。初讀課文時,首先,讓學生藉助拼音,同伴互助等方式通讀課文。接著,檢查生字的讀音,落實到每個孩子都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此,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習的引導者。

2.識寫解字義。本課的字詞,我把它分為三類。一類是生疏的詞,如:“且”“待到”。二類是有深刻含義的詞,如:“壓”“高潔”。像“壓”字,所描寫的不僅僅是青松所受雪的重壓,也代表中國人民在自然災害面前所承受的壓力。第三類是比較難寫的字,如:“挺”“壓”。識字寫字是閱讀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中我採取讀書與識字交叉進行的方式,以識字來促進讀書,以讀書來保證識字任務的完成。首先,讓學生在自讀質疑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不解的字詞,提出疑難問題。對於“壓”的理解,先讓學生說說“壓”的意思,然後出示“大雪壓青松”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理解“壓”的意思;接著,讓全體學生演一演,通過做動作體會青松所承受的壓力(邊讀詩句,邊做動作)最後,迴歸文字,誦讀“大雪壓青松”這句詩。隨機教寫“壓”。(老師範寫)對於“挺且直”的理解,以個別表演的形式讓孩子感悟青松的“挺”和“直”。通過學生親身參與,理解“挺”“直”的意思。讓學生用換詞法來理解“且”的含義。引導認清“挺”的字形,觀察結構,學習寫字。(範寫“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仿寫、互評,紮紮實實進行寫字訓練。讓學生在讀中識字,讀中體驗,從而保證識字寫字任務的完成。在識字寫字環節的設計上,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進行自我學習。

3.細讀悟詩情。這首詩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前兩句字面上理解不難,但青松所蘊含的堅強品質是學生不易體會的。另外,對於南方的孩子而言,沒有冰天雪地的生活經驗。所以,我創設了一個北風呼嘯、漫天飛雪的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充分展開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可能會說:“雪好大,好厚呀”“這麼大的北風,好冷呀”,甚至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大雪把青松壓彎了,但青松仍然直直的挺立”……老師隨機小結“雖然大雪層層覆蓋,但青松依然挺立著,它多麼堅強啊”。此環節的設定運用動情的語言和聲像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自由想象之下自然能流露出感人的話語。從而達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當學生有了個體思考和感悟之後,再讀詩歌的前兩句,感受青松的堅強就水到渠成。詩後兩句抒情,重點理解“高潔”的含義。(邊說邊板書“高潔”),對於“高潔”的理解,我先出示一個紅彤彤的太陽,設問:“太陽出來了,冰雪融化了,這時的青松跟大雪壓著時的青松有什麼不同呢?”學生展開想象,自由描述。這樣,學生的語言表達在自己的想象中得到錘鍊。隨後,老師巧妙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雪化後的青松圖,讓蒼翠欲滴的青松直觀的影象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生動的表象,從而進一步感知青松的“高潔”之處,在讀中收到情感的薰陶。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悟出詩情。這樣的設計,有學生自主體悟的空間,也有教師智慧的引領,學生是學習的發現者,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

4.品讀明言志。這首詩是通過寫青松傲霜鬥雪的品格歌頌在困難勉強不屈服的中國人民。雖然學生要領悟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很難,但教學是一種課程開發,在孩子的已知上起步,儘可能引導他們最大限度的走向未知是語文教師的責任。所以在設計時,我首先設問:假如我們把青松比成一個人,那它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堅強的人,不怕困難的人、遇到困難不退縮的人……)綜合學生的理解,我此時再引入課文的寫作背景,讓學生再次體驗這首詩是借青松來比喻在困難面前不屈服的中國人民,從而達到與作者共鳴,使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

總之,本課力求讓聽說讀寫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讓課堂縈繞濃濃的語文氣息,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獲得體驗的同時,提高語文素養。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教學設想,我的板書力圖簡約、美觀、實用。板書重點詞語,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