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55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中數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5篇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

20xx年寒假期間,我讀《國中數學創新教學設計》一書對我很有幫助,感想很多。

教學設計作為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工作之一,對教學起著先導作用,它往往決定著教學工作的方向;同時教學設計的技能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已成為教師從師任教必備的基本功。所以教師瞭解國中數學教學設計的內容很有必要。新理念下的國中數學教學設計的內容可以包括:

(1) 教學目標。

在新理念下,教學目標一般包括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兩個方面,也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多方面。

(2)任務分析

進行任務分析的重點在於關注幾個要點:

一是關注學生的起點;二是關注學生主要的認知障礙和可能的認知途徑;三是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四是研究達成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在這裡,有兩個問題十分重要:第一,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基礎,第二,要正確認識教材。對於前者,意味著不僅要考慮學科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科學習的心理規律;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國中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對於後者,意味著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本次新課程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教材是極其巨集觀性的一個藍本,覆蓋著非常廣闊的時空,主要對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起到指向作用。但教材僅僅是教師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素材,使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平臺。新理念下的教材給教師留下了比較大的創造空間,進行任務分析,就必須改變“以教材為本處理教材”的現象,根據學生實際、教學實際和當地實際,模擬教材,重組教材,編制教材,消減技巧性訓練,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現實性的成分,為實施開放式、活動式的探究、合作、參與等新型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事實上,對國中生來說,喜好數學問題,對有關的數學活動充滿好奇心,這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首要前提和發展動力。

(3)教學思路。

主要考慮具體的教學過程,包括創設的情景、活動的線索、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可能的情況下必須附設計說明。

(4)教學反思。

主要針對如下一些問題開展反思:

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如果沒有達到,分析其原因,並提供改進的方案。有哪些突發的靈感,印象最深的討論或學生獨特的想法?哪些地方與教學設計的不一樣,學生提出了哪些沒有想到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些問題?

瞭解了教學設計的內容,為我們以後教學設計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今天,李老師帶著我們去看舞劇《羚羚的故事》。到那裡以後,先是主持人講話,之後是大隊輔導員李老師講話,她帶我們一起回顧了羚羚的故事的精彩鏡頭,看完了我覺得他們太辛苦了!

第一幕講的是在美麗的可可西里,有很多很多的羚羊在玩,羚羚和妹妹跟媽媽在說話,媽媽說:“你們看,藍藍的天空多漂亮啊!”羚羚說:“是啊,你看那朵雲彩多像我啊!”媽媽說:“這美麗的一切是很多很多媽媽的犧牲換來的!”之後,一位來西藏旅遊的少年來了,她和小羚羊玩耍,對小羚羊特別好。

第二幕講的是羚羚聽見“砰”的一聲,她問媽媽是怎麼回事,媽媽說:“這是槍聲,咱們趕快跑吧!”羚羚說:“妹妹呢?”她們到處找,突然發現妹妹已經被擊中了!羊媽媽剛想去救她,但是來不及了,偷獵者來了!妹妹被偷獵者帶走了,羚羚非常傷心!

第三幕講的是小羚羊們又累又餓,走不動了。羊媽媽說:“孩子,堅持一下吧!”羚羚問:“媽媽,我們要去哪兒?我們為什麼要離開可可西里?”媽媽說:“我們要去一個沒有人類的地方,因為現在的可可西里已經不是我們的家園了。”羚羚問:“媽媽,您不是說人類是我們的好朋友麼?我們為什麼要遠離他們?”羊媽媽說:“因為現在來可可西里的人是魔鬼,他們要殺掉我們,用我們的毛皮做衣服,我們要離開這裡!”小羚羊們走著走著,大雪來了,大雨來了,大風來了,羚羚實在受不了了。這時,她們的面前出現了一片沼澤地,小羚羊們很著急,怎麼過去呢?羊媽媽說:“我們已經沒有選擇了!”說著,所有的羊媽媽都跳了下去,她們揹著小羚羊過去了,但是羊媽媽們卻被埋在了沼澤地裡。羚羚和小羚羊們大喊著:“媽媽!媽媽!”這時少年來了,她正在尋找小羚羊,小羚羊看到她,跑了過去。少年說:“羚羚,是你嗎?你身上怎麼這麼多傷?你的媽媽呢?”羚羚傷心地說:“媽媽死了,妹妹也死了!”

第四幕講的是少年帶著她的朋友們來了,他們都是動物保護者,他們同小動物們一起打敗了偷獵者。小羚羊們又有了新的家園。這時候羚羚也當媽媽了,她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這個故事,我想說:“可惡的偷獵者,不許再殺害小動物了!”因為中國的珍稀動物越來越少,比如大熊貓、揚子鱷、白鰭豚,我必須要保護小動物,我們每個人都要保護小動物,它們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讓我們每個人都做環保的小衛士!

研究教學方法的組合運用這一課題,對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有重要的意義。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適用範圍。師生在教學中可以也應該自主選擇不同的教和學的方法,努力創造新的教和學的方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教學時必須注意方法選擇。我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演講法、發現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 、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複習測驗式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演講法,其優勢在於:

(1)演講法可以說明一些原則,可以敘述一些事實,解決高中政治教學當中某些內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和概念。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政治教學目的在於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從而讓學生具備正確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具有在現實生活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高中政治是一門與時事關係非常密切的學科,但是它同樣具有抽象性和矇蔽性,這些僅僅靠學生的自發理解是解決不了的,這時候,演講法就具備了相當的優勢。通過演講法,教師可以將政治學科當中難以理解的問題結合時事和例子深入淺出的講述清楚,插入有趣的例子和時事,這樣就可以將時效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既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對政治這門學科的興趣,讓他們明白,這門學科對他們而言具有相當的實用性,而又不顯得課堂空蕩蕩。教師就可以通過“演講法”,把教學內容和例子相結合,就可以解決這些對學生而言非常抽象的概念和理念,畢竟,高中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挖掘發展當中。

(2)可以節省教學的時間,在高中政治教學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教學任務繁重在一節課當中,這個時候,“單向式”的演講法就可以節省時間,能夠順利完成當節教學任務;

正如之前所說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演講法有其優點,自然也有它的缺陷。它主要是在於「單向教學」的問題,教師不易掌握學生對教材的接受情況與瞭解的程度,同時也容易發生灌輸式教學的危險,如果教師對課堂出現的問題處理能力不強或者語言表達能力不夠,那麼在使用演講法時就很容易陷入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的情緒當中,因為畢竟來說高中政治這門學科對於學生來說已經有“枯燥無味”和“學了也沒什麼用”的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了,所以這時候對於高中的政治老師的課堂處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使用演講法來說。因此,當高中政治教師在使用演講法之時,應當配合其它一些可以使學生參與的方法來使用,譬如:討論式、問題式、遊戲式等等,儘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同時通過語言的渲染力提高學生上課的情緒。

比如在講述到“公民的政治權利”這個概念時,就可以提出當前社會當中易讓人困惑的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通過這樣的設問討論,學生的情緒就非常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再通過演講法由教師進行總結,這樣既可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也可以調節課堂氣氛,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彌補了演講法本身的缺陷。教學的重點並不完全在於將一大堆的知識或材料傾倒給學生。學生積極、熱切地參與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多有運用手及腦的機會是有益處的。對高中這些年紀稍大一點的學生而言,他們自主性很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愈給他們參與的機會,就學習得愈好。

在教學目標的落實方面需要改進的主要是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因為不管多好的方法,只有能被學生有效分享,為學生的學習提高助力,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2

近年來,命題改革中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核,特別是閱讀理解題成了會考數學的新題不僅在各級各類的命題改革中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核,對數學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從人的發展、人才的培養角度思考,也需要加強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閱讀理解題成了會考數學的新題型,具有很強的選拔功能。因此,在國中數學教學中,應當重視閱讀教學,充分利用閱讀的形式,加強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加強廣大師生對數學閱讀重要性的理解

數學教科書是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徵、教育教學原理、數學學科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閱讀是“人——本”對話的數學交流形式。在這種形式中,學生能通過教科書的標準語言來規範自己的數學用語,能有效地促進數學閱讀水平的發展,準確敘述解題過程中有關的觀點和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因此,數學閱讀不僅能促進學生數學語言水平的發展,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另外,每年一度的會考試題中都設定了數學應用題,閱讀理解題,而學生每遇到應用題的問答便覺得困難重重,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閱讀數學的方法。因此,數學教學有必要重視數學閱讀。

二、國中數學閱讀教學的教學原則

在國中數學教學中進行閱讀教學,應當遵循如下的教學原則:

1.主體性原則。從根本上承認和尊重受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動地參與到數學閱讀活動的全過程中來,將自己進行的閱讀活動作為意識物件,不斷對其進行積極的監控,調節;規劃閱讀程序,獨自獲得必要的資訊和資料;不斷培養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習慣,逐步學會探索地進行數學閱讀與數學學習。

2.差異性原則。學生在個體發展區、學習方式、知識基礎、思維品質等多種因素上的差異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也決定了教師必須對不同層面學生給以不同的關注,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獨立閱讀的過程為教師提供了充足的課堂巡視時間,使教師能夠將統一學習變成個別指導,重點對個別閱讀能力較差進行指導。

3.內化性原則。內化的基本條件是對數學語言的感知水平,不僅包括對數學學科本身的概念、法則、定律、公式等的理解,而且包括學生的元認知水平的控制和調節。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要不斷地使學生充分實踐監控的各種具體策略和技能,進而逐步內化為自我監控能力,使其能在新的條件下,靈活運用這些策略和技能進行自我監控。

4.反饋性原則。個體的自我反饋,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及時、準確、適當地對學生的自我監控做出評價,指導他們逐步學會對學習方法,策略運用及結果進行反饋和評價。同時,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對自己的閱讀監控過程,所用的策略及結果進行調控和改進,不斷提高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從而不斷髮展與完善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

5.建構性原則。閱讀過程是數學建構的過程,是通過對數學材料進行部分與整體的交替感知去構建數學結構,領悟形式化運動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索,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特有的邏輯性和數學內容的結構特點,不斷在課文的適當地方由上文做出猜想、估計,再通過與已知相對照,加以修正,從而獲得新知識。

三、實施數學閱讀教學的具體途徑

1.預習的閱讀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存在這樣的現象:部分學生認為,沒有預習的必要,反正教師都要講,上課認真聽就是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預習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能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有利於他們更好地做課堂筆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那麼,怎樣指導學生預習呢?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首先選擇好預習的時間,指導學生迅速地瀏覽即將學習的教材,然後讓他們帶著問題詳細閱讀第二遍,並在閱讀過程中做好預習筆記,以便於接下來學生能有目的地聽課。

2.數學教材的閱讀指導

(1)閱讀目錄標題。目錄標題是課本的綱目,是每一章節的精華。閱讀目錄標題就等於瞭解了全文的框架結構。閱讀了課本內容就使目錄標題具體化了。逐步養成“標題聯想”的習慣。

(2)閱讀概念

我們所希望達到的指導效果是:讓學生在閱讀概念時能夠正確理解概念中的字、詞、句,能正確進行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互譯,並能注意到聯絡實際找出反例或實物;學生能弄清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既能區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適用範圍。

(3)閱讀代數式

大多數學生在閱讀代數式時,只是按照代數式的順序去讀。教師應教會學生用多種方法讀同一個代數式,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式子本身的特點及其普遍性。

(4)閱讀例題

對於國中學生例題閱讀的指導,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首先,要讓學生認真審題;分析解題過程的關鍵所在,嘗試解題;其次,要讓學生比較例題和教材解法的優劣,對一組相關聯的例題要相互比較,著力尋找,領悟解題規律,掌握規範書寫格式。並使解題過程的表達即簡潔又符合書寫格式;最後,還要引導學生總結解題規律,並努力探求新的解題途徑。

(5)閱讀公式

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公式,關鍵是要讓他們看清教材是怎樣把公式一步一步推匯出來的,要提醒學生注意認真閱讀公式的推導過程。同時要讓學生明白公式的特徵並能設法記住,另外還要讓他們注意公式的應用條件,弄明白有關公式的內在聯絡,瞭解公式的運用、通用、合用、變用和巧用。

(6)閱讀數學定理。注意分清定理的條件和結論;探討定理的證明途徑和方法,通過與課本對照,分析證法的正誤、優劣;注意聯絡類似定理,進行分析比較、掌握其應用;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廣及引伸。

(7)閱讀提示與說明

教材中相關知識及許多習題的後面都附有說明或小括號式的提示語。例如,代數式概念中的“運算子號”,教材特指加、減、乘、除、乘方運算;要告訴學生對於這些說明或提示語,千萬不可忽視,往往解題的某一條件或關鍵正隱藏在這裡,同時對選學內容,教師也應在自習課上給出相關的閱讀材料。

(8)閱讀章頭圖和小結

章頭圖讓學生對本章要學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明確要學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而認真閱讀小結,則能教學生學會自我總結,這是一個歸納、總結、提升的過程。

3.加強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知識

近年來應用題的考試情況告訴我們,數學閱讀不能僅僅侷限於教材。教師應向學生推薦適宜的課外閱讀材料,給學生提供一些數學應用題讓學生閱讀,不一定要求他們全會做,但必須弄清題意,對於當今社會實踐中出現的新名詞有所瞭解,如“低炭”、“環保”、“利息稅”、“利潤”、“毛利潤”等。

四、數學閱讀教學的價值

重視數學閱讀,培養閱讀能力,有助於個別化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他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得到落實,使學生不再感到數學難學,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教學。教師應加強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強調學生對數學課文的閱讀和理解,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即終身學習的能力。這將在整個中學數學教學中形成一種以培養自學能力為目的的教學風氣,同時有利於轉變數學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優化過程,提高技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拓展教師的視野及知識結構。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3

★目標預設

一、知識與能力

藉助生活中的例項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能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二、過程與方法

1、過程:通過例項引入負數,從而指導學生會識別正負數及其表示法,能應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2、方法:討論法、探究法、講授法、觀察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資訊,願意談論數學話題,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理解正數和負數的概念,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應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二、難點:負數的意義,理解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準備

帶有負數的例項若干

★預習導學

在生活、生產、科研中,經常遇到數的表示與數的運算的問題。例如,

⑴天氣預報20xx年11月某天北京的溫度為-3~3℃,它的確切含義是什麼?這一天北京的溫差是多少?

⑵有三個隊參加的足球比賽中,紅隊勝黃隊(4∶1),黃隊勝藍隊(1∶0),藍隊勝紅隊(1∶0),如何確定三個隊的淨勝球數與排名順序?

⑶某機器零件的長度設計為100mm,加工圖紙標註的尺寸為100±0.5(mm),這裡的±0.5代表什麼意思?合格產品的長度範圍是多少?(問題1-3友情提示、全班交流、教師點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談話引入

在國小裡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型別的數(自然數和分數),它們都是由實際需要而產生的,由記數、排序產生數1,2,3……,由表示“沒有”“空位”,產生數0,由分物、測量產生分數 , ,……,但在預習導學中表示溫度、淨勝球數、加工允許誤差時用到數

-3,3,2,-2,0,+0.5,-0.5。

二、精講點撥,質疑問難

這裡出現了一種新數:-3,-2,-0.5。在前面的實際問題中它們分別表示:零下3攝氏度,淨輸2球,小於設計尺寸0.5mm,像-3,-2,-0.5這樣的數(即在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前面加上負號“-”的數)叫做負數。而3,2,+0.5在問題中分別表示零上3攝氏度,淨勝2球,大於設計尺寸0.5mm,它們與負數具有相反的意義。我們把這樣的數(即以前學過的0以外的數)叫做正數

數字前的“+”,“-”分別讀“正”,“負”。

正數前的“+”可加也可省略。

數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把0以外的數分成正數和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三、課堂活動,強化訓練

小組討論:生活中你們見過帶“-”的數嗎?(代表發言,教師適當表揚學生)

例1:下面哪些數是正數,哪些是負數。(學生獨立思考,個別回答,教師點評)

-11,4.8,+73,-2.7, ,- ,-8.12,100

例2:在知識競賽中,如果用+10分表示加10分,那麼扣20分怎樣表示?(個別回答,學生點評)

練習:見書本P5練習(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四、延伸拓展,鞏固內化

例3:(1)一個月內,小明體重增加2千克,小華體重減少一千克,小強體重沒變化,寫出他們這個月的體重增長值(減少值呢)?(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點評)

(2)20xx年下列國家的商品進出口總額比上年的變化情況是:

美國減少6.4%,德國增長1.3%

法國減少2.4%,英國減少3.5%

義大利增長0.2%, 中國增長7.5%

寫出這些國家20xx年商品進出口總額的增長率。(學生獨立思考,教師點評)

(3)一潛水艇所在高度為-50米,一條鯊魚在潛水艇上方10米處,鯊魚所在的高度是多少?

(4)向北走-20米所表示的意思是什麼?

(5)某銀行職員在一天內經辦了五筆業務:取出10000元,存進25000元,取出5000元,存進8000元。求該職員在一天內使銀行變化了多少元?

(6)在一次數學競賽中,成績在120分以上為優秀120分到119分為合格,100分以下的不合格。老師將他班上的十位競賽成績簡記為:-10、-5、0、-28、+10、20、-3、+15、+8、-23,則這十位同學中優秀的有幾名?

(7)判斷下列各題:

①正數就是自然數

②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數不存在

③帶正號的數為正數帶負號的數為負數

④零是最小的整數

⑤-a是負數

練習:見書本P6(獨立完成,教師巡視,適時指導,得出結論)

五、佈置作業,當堂反饋

見書本P7 《當堂反饋》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4

課題

正比例函式

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案例理解正比例函式,能列出正比例函式關係式 2.教會學生應用正比例函式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函式的概念

三 教學難點

利用正比例函式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四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

《阿甘正傳》是一部勵志影片。片中阿甘曾跑步繞美國數圈,假設他從德州到加州行進了21000千米,耗費了他150天時間。

(1) 阿甘大約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

(2) 阿甘的行程y(km)與時間x(天)之間有什麼關係?

(3) 阿甘一個月(30天)的行程是多少千米?

【生】 列算式回答 【師】 點評總結

2.寫出下列變數間的函式表示式

(1) 正方形的周長l和半徑r之間的關係

【進一步抽象問題讓學生思考】

(2) 大米每千克四元,則售價y元與數量x(kg)的函式關係式是什麼?

(3) 下列函式關係式有什麼共同點?(小組合作)

【分析共同點和不同點,找出規律】 (1) y=200x

(2) l=2∏r (3) m=7.8V 【生回答,師點評】 【引入新課】

1.正比例函式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 (k≠0)的函式,叫做正比例函式,其中k叫做比例係數.【板書概念,引導學生分析正比例函式的定義】

2 【例題講解】

例1 在同一座標系裡,畫出下列函式的影象: y=0.5x y=x y=3x 解: 【略】

【掌握函式影象的畫法:列表,描點,連線】 3.練習

(1)已知正比例函式y=kx.當 x=3 時 y=6 。求 k的值

(2) 一種筆記本每本的單價為3元。則銷售金額y元與銷售量x之間的關係式是怎樣的? 當銷售金額為360元時,則售出了多少本這種筆記本?

四 小結

五 課外作業

【反思】

由於函式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而理解函式的概念是教學的重點。這節課首先通過例項,回顧函式的概念,其次抽象提出正比例函式關係式,由學生觀察得到特點,然後引出正比例函式的概念和特點,再通過練習加以鞏固,最後通過小組討論利用正比例函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5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不利用工具,請你將一張用紙片做的角分成兩個相等的角。你有什麼辦法?

如果前面活動中的紙片換成木板、鋼板等沒法折的角,又該怎麼辦呢?

設計目的:能聚攏學生的思維為新課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動一)探究角平分儀的原理。具體過程如下:

播放美訪問我國的錄影資料------引出雨傘-----觀察它的截面圖,使學生認清其中的邊角關係-----引出角平分線;並且運用幾何畫板對傘的開合進行動態演示,讓學生直觀感受傘面形成的角與主杆的關係-----讓學生設計製作角平分儀;並利用以前所學的知識尋找理論上的依據,說明這個儀器的製作原理。

設計目的:用生活中的例項感知。以最近大事作引入點,以最常見的事物為載體,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其中設計製作角平分儀,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成就感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很輕鬆的完成活動二。

(活動二)通過上述探究,能否總結出尺規作已知角的平分線的一般方法.自己動手做做看.然後與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組完成這項活動,教師可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及時發現問題,給予啟發和指導,使講評更具有針對性。

討論結果展示:教師根據學生的敘述,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作已知角的平分線的方法:

已知:∠AO B.

求作:∠AOB的平分線.

作法:

(1)以O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作弧,分別交OA、OB於M、N.

(2)分別以M、N為圓心,大於1/2MN的長為半徑作弧.兩弧在∠AOB內部交於點C.

(3)作射線OC,射線OC即為所求.

設計目的:使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畫法,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議一議: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於MN的長”這個條件行嗎?

2.第二步中所作的兩弧交點一定在∠AOB的內部嗎?

設計這兩個問題的目的在於加深對角的平分線的作法的理解,培養數學嚴密性的良好學習習慣。

學生討論結果總結:

1.去掉“大於MN的長”這個條件,所作的兩弧可能沒有交點,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線.

2.若分別以M、N為圓心,大於MN的長為半徑畫兩弧,兩弧的交點可能在∠AOB的內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們要找的是∠AOB內部的交點,否則兩弧交點與頂點連線得到的射線就不是∠AOB的平分線了.

3.角的平分線是一條射線.它不是線段,也不是直線,所以第二步中的兩個限制缺一不可.

4.這種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過全等三角形來證明.

(活動三)探究角平分線的性質

思考:已知一角及其角平分線新增輔助線構成全等三角形;構成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這樣的三角形有多少對?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加深對全等的認識。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1.這節的重點為:去括號。因此,本節所學的知識實際上就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一個鞏固和深化,要突破這個重點,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通過一定的練習來掌握。

2.去括號是整式加減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礎,也是今後繼續學習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式等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1.去括號法則是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時會經常出現錯用法則的現象。實驗表明:完全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號法則.這是由於:(1)“去括號法則”,增加了記憶負擔和出錯的機會,容易出錯;(2)去括號的法則增加了解題長度,降低了學習效率;(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號的學習是同化而非順應,易於理解與掌握;(4)用乘法分配律去括號是迴歸本質,返璞歸真,且既可減少學習時間,又能提高運算的正確率。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去括號時符號的變化規律;

2.能正確運用去括號進行合併同類項;

3.理解去括號的依據是乘法分配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去括號時符號的變化規律。

難點

括號外的因數是負數時符號的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問題

青藏鐵路線上,列車在凍土地段的行駛速度是100千米/時,在非凍土地段的形式速度可以達到120千米/時。

請問:(3)在格爾木到拉薩路段,列車通過凍土地段比通過非凍土地段多用小時,如果通過凍土地段需要t小時,則這段鐵路的全長可以怎麼樣表示?凍土地段與非凍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解:這段鐵路的全長為100t+120()(千米)

凍土地段與非凍土地段相差100t-120()(千米)。

提出問題,如何化簡上面的兩個式子?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探索新知

1.回顧:

1你記得乘法分配率嗎?怎麼用字母來表示呢?

a(b+c)=ab+ac

2-(-2)=(-1)*(-2)=2+(-3)=(+1)*(-3)=-3

2.探究

計算(試著把括號去掉)

(1)13+(7-5)(2)13-(7-5)

類比數的運算,去掉下面式子的括號

(3)a+(b-c)(4)a-(b-c)

3.解決問題

100t+120()=100t-120()=

思考:

去掉括號前,括號內有幾項、是什麼符號?去括號後呢?

去括號的依據是什麼?

三、知識點歸納

去括號法則:

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正數,去括號後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同;

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負數,去括號後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反.

注意事項

(1)去括號規律要準確理解,去括號應對括號的每一項的符號都予考慮,做到要變都變;要不變,則誰也不變;

(2)括號內原有幾項去掉括號後仍有幾項.

四、例題精講

例4化簡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五、鞏固練習

課本P68練習第一題.六、課堂小結

1.今天你收穫了什麼?

2.你覺得去括號時,應特別注意什麼?

五、佈置作業

課本P71習題第2題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式是國中階段所要學習的三種函式中的一種,是一類比較簡單但很重要的函式,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反比例函式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式的概念與意義的教學是基礎。

二、學情分析

由於之前學習過函式,學生對函式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們學習過分式的知識,因此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的一定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反比例函式意義;能夠根據已知條件確定反比例函式的表示式.

解決問題:能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反比例函式並確定其表示式. 情感態度: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反比例函式模型的過程,體會反比例函式來源於實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函式意義,確定反比例函式的表示式.

難點:反比例函式表示式的確立.

五、教學過程

(1)京滬線鐵路全程為1463km,某次列車的平均速度v(單位:km/h)隨此次列車的全程執行時間t(單位:h)的變化而變化;

(2)某住宅小區要種植一個面積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長y(單

位:m)隨寬x(單位:m)的變化而變化。

請同學們寫出上述函式的表示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為常數,k≠0)的函式稱為反比例函式,其中xx(1)v=

是自變數,y是函式。

此過程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反比例函式模型的過程,體會反比例函式來源於實際. 由於是分式,當x=0時,分式無意義,所以x≠0。

當y= 中k=0時,y=0,函式y是一個常數,通常我們把這樣的函式稱為常函式。此時y就不是反比例函數了。

舉例:下列屬於反比例函式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過程的目的是通過分析與練習讓學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式的概念 問已知y與x成反比例,y與x-1成反比例,y+1與x成反比例,y+1與x-1成反比例,將如何設其解析式(函式關係式)

已知y與x成反比例,則可設y與x的函式關係式為y=

k x?1

k已知y+1與x成反比例,則可設y與x的函式關係式為y+1= xkxkxkxkx2x已知y與x-1成反比例,則可設y與x的函式關係式為y=

已知y+1與x-1成反比例,則可設y與x的函式關係式為y+1= k x?1此過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瞭解反比例函式的概念,為以後在求函式解析式做好鋪墊。

例:已知y與x2反比例,並且當x=3時y=4

(1)求出y和x之間的函式解析式

(2)求當x=1.5時y的值

解析:因為y與x2反比例,所以設y?k,只要將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間的函式解析式。之後引導學生書寫過程。能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反比例函式並確定其表示式最後學生練習並佈置作業

通過此環節,加深對本節課所內容的認識,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六、評價與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現有的認識基礎上進行講解,便於學生理解反比例函式的概念。而本節課的重點在於理解反比例函式意義,確定反比例函式的表示式.應該對這一方面的內容多練習鞏固。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8

新課程標準指出:“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知識、新方法的種子。”有問題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發展、有創新。學生思維的過程受情境的影響。良好的思維情境會激發思維動機,喚起求知慾望;不好的思維情境會抑制學生的思維熱情。因此,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在數學教學中就顯得十分重要。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善於在好的問題情景下主動建構新知識,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發展創新意識。

一、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實踐證明: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展開教學,有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菱形性質時,匯入時是這樣設計的:

1、我們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菱形圖案?(看誰說的多)學生爭先恐後地說:

(1)吃過的菱形形狀的食物

(2)春節時門上貼的剪紙花

(3)居室裝飾地板磚

(4)中國結

(5)菱形衣帽架等。

2、為什麼把這些圖案設計成菱形呢?

3、菱形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性質和運用呢?(板書課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之後大家可以總結出來。

然後通過畫圖和電腦顯示,讓學生去猜想,去探究,去發現,去論證。從而弄清了菱形的定義、性質、面積公式及簡單運用,然後讓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菱形性質方面的應用。

這樣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一種好奇,一種對知識的渴望,為探究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本節課的成功創造了條件。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讓學生多留意身邊的事物轉化成數學問題。但教學中要注意從實際出發,創設學生所熟悉的喜聞樂見的東西。同時不是為情趣而情趣,要注意增加情趣的內涵。注意經常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培養學生數學問題意識。

二、變更表述形式,創設問題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直觀形象的具體材料,創設問題情境,設障布疑,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種教學方法——有時可通過變更問題的表述形式,引發學生興趣。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教學,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通常提出問題:“如圖(1),△ABC要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

BC A有哪些方法呢?”這樣出示問題顯得單調又乏味。為了同樣的教圖(1)學目的(引導學生獲得判定定理),教師若能根據“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的內在聯絡,在引導學生性質定理後,提出這樣一個實際問題“如圖(2),△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因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塗沒了,只留下一條底邊BC和一個底角∠C,試問能否把原來的△ABC重新畫出來?”不僅引發了生動活潑的討論形式,而且也收到良好的引發效果,(有的先度量∠C度數,再以BC為邊作∠B=∠C;有的取BC中點D,過D作BC的垂線等)。由此可見,在定理或概念性較強的性質的教學中,應盡力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認識到所學內容的意義,使他們產生學習需要,形成學習的內驅力,誘發學生積極思維,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主動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猜想驗證法,創設問題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利用猜想驗證的課堂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可以積極的促進學生有效的參與課堂教學,學生興趣高漲,主動的進行猜想驗證。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先請同學們試先量一量自己準備好的三角形的每一個內角的度數,然後告訴我其中兩個內角的度數,我迅速的說出第三個內角的度數。同學們都感到很驚訝!為什麼老師能很快的說出第三個內角的度數呢?通過觀察他們發現: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我問他們是不是任何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呢?他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說這只不過是你們的一個猜想,下面就請同學們利用你手中的學具來驗證你的猜想。於是,同學們立刻想到了手中的三角板,積極的行動起來證明自己的猜想。

總之,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創新思維,是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有助於學生積極地建構數學知識,在情境中自主的參與探究和相互交流,從而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教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讓我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爭取更打的進步。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9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一)內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數軸上表示簡單不等式的解集.

(二)內容解析

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關係,也存在大量的不等關係.本節課從生活實際出發匯入常見行程問題的不等關係,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再通過對例項的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幾個概念.前面學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過類比教學、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幾個概念不難理解.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又進行數形結合,用數軸來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這樣直觀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對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幫助.基於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與解集的意義,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確地表示在數軸上.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與解集的意義,理解它們的區別與聯絡3.瞭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數軸來表示簡單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標解析

1.達成目標1的標誌是:能正確區別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數式.

2.達成目標2的標誌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個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組成的一個集合.

3.達成目標3的標誌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個過程.

4、達成目標4的標誌是: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數形結合的又一個重要體現,也是學習不等式的一種重要工具.操作時,要掌握好“兩定”:一是定界點,一般在數軸上只標出原點和界點即可,邊界點含於解集中用實心圓點,或者用空心圓點;二是定方向,小於向左,大於向右.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本節課實質是一節概念課,對於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過類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類比教學,學生不難理解,但是對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義以及在數軸上正確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學支援條件分析

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課前引入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動畫演示情景激趣多媒體演示:兩個體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蹺蹺板上做遊戲,現在換了一個大人上去,蹺蹺板發生了傾斜,遊戲無法繼續進行下去了,這是什麼原因呢?設計意圖:通過例項創設情境,從“等”過渡到“不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立足實際引出新知

問題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在11︰20距離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車速應滿足什麼條件?

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然後小組反饋交流結果.最後,老師將小組反饋意見進行整理(學生沒有討論出來的思路老師進行補充)

1.從時間方面慮:2.從行程方面:<>50 3.從速度方面考慮:x>50÷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習慣,使他們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並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對問題解決方法的梳理與補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緊扣問題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設問1:什麼是不等式?

設問2:能否舉例說明?由學生自學,老師可作適當補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設問1:什麼是不等式的解?設問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嗎?由學生自學再討論.

老師點撥:由x>50÷得x>75說明x任意取一個大於75的數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設問1:什麼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設問2:不等式的解集與不等式的解有什麼區別與聯絡?由學生自學後再小組合作交流.

老師點撥: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個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組成的一個集合.

4.解不等式

設問1:什麼是解不等式?由學生回答.

老師強調:解不等式是一個過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意識、有計劃、有條理地設計一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知識.老師再適當點撥,加深理解.

(四)數形結合,深化認識

問題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麼在數軸上如何表示x>75呢?問題2:如果在數軸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師講解,注意規範性,準確性.老師適當補充:“≥”與“≤”的意義,並強呼叫“≥”或“≤”連線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

設計意圖:通過數軸的直觀讓學生對不等式的解集進一步加深理解,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五)歸納小結,反思提高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並請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什麼是不等式?<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麼是不等式的解?

3、什麼是不等式的解集,它與不等式的解有什麼區別與聯絡?

4、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設計意圖:歸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交流心得,不斷積累學習經驗.

(六)佈置作業,課外反饋

教科書第119頁第1題,第120頁第2,3題.

設計意圖:通過課後作業,教師及時瞭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對教學進度和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

六、目標檢測設計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屬於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

②x≥ y + 2 = 0

③ 5x + 7

設計意圖:讓學生正確區分不等式、等式與代數式,進一步鞏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① a與5的和小於7

② a的與b的3倍的和是非負數

③正方形的邊長為xcm,它的周長不超過160cm,求x滿足的條件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審題能力,既要正確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如“大於(小於)、非負數(正數或負數)、不超過(不低於)”等等,正確選擇不等號,又要注意實際問題中的數量的實際意義.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0

公式

教學目標

1.瞭解公式的意義,使學生能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公式來源於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

教學建議

一、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例子瞭解公式、應用公式.

難點:從實際問題中發現數量之間的關係並抽象為具體的公式,要注意從中反應出來的歸納的思想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人們從一些實際問題中抽象出許多常用的、基本的數量關係,往往寫成公式,以便應用。如本課中梯形、圓的面積公式。應用這些公式時,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義,以及這些字母之間的數量關係,然後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數求出所需的未知數。具體計算時,就是求代數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藉助運算推匯出來;有的公式,則可以通過實驗,從得到的反映數量關係的一些資料(如資料表)出發,用數學方法歸納出來。用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決一些問題,會給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帶來很多方便。

三、知識結構

本節一開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見的公式,接著三道例題循序漸進的講解了公式的直接應用、公式的先推導後應用以及通過觀察歸納推導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整節內容滲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證思想。

四、教法建議

1.對於給定的可以直接應用的公式,首先在給出具體例子的前提下,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清晰地認識公式中每一個字母、數字的意義,以及這些數量之間的對應關係,在具體例子的基礎上,使學生參與挖倔其中蘊涵的思想,明確公式的應用具有普遍性,達到對公式的靈活應用。

2.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認識有時問題的解決並沒有現成的公式可套,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嘗試探求數量之間的關係,在已有公式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和具體運算推導新公式。

3.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應觀察哪些量是不變的,哪些量是變化的,明確數量之間的對應變化規律,依據規律列出公式,再根據公式進一步地解決問題。這種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認識過程,有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公式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能利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理解公式與代數式的關係.

(二)能力訓練點

1.利用數學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導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數學來源於生產實踐,又反過來服務於生產實踐.

(四)美育滲透點

數學公式是用簡潔的數學形式來闡明自然規定,解決實際問題,形成了色彩斑斕的多種數學方法,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公式的簡潔美.

二、學法引導

1.數學方法:引導發現法,以複習提問國小裡學過的公式為基礎、突破難點

2.學生學法:觀察→分析→推導→計算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利用舊公式推匯出新的圖形的計算公式.

2.難點:同重點.

3.疑點:把要求的圖形如何分解成已經熟悉的圖形的和或差.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者投影顯示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圖形,學生思考,師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啟發學生求圖形的面積,師生總結求圖形面積的公式.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景,複習引入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代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用字母表示數,用字母表示數有很多應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在國小裡學過許多公式,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公式,教法說明,讓學生一開始就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後面利用公式計算感到不生疏.

在學生說出幾個公式後,師提出本節課我們應在國小學習的基礎上,研究如何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板書:公式

師:國小裡學過哪些面積公式?

板書:S=ah

(出示投影1)。解釋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

【教法說明】讓學生感知用割補法求圖形的面積。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1

一、案例實施背景

教材為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下冊)。

二、案例主題分析與設計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章第3節內容——5.3.1平行線的性質,它是直線平行的繼續,是後面研究平移等內容的基礎,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孩子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本節課將以“生活?數學”“活動?思考”“表達?應用”為主線開展課堂教學,以學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活動,並在活動中激發學生認真思考、積極探索,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形成,同時通過小組內學生相互協作研究,培養學生合作性學習精神。

三、案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平行線的性質,能應用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2 .數學思考:在平行線的性質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聯想、分析、歸納、猜想、概括的全過程。

3.解決問題:通過探究平行線的性質,使學生形成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團結合作、勇於探索、鍥而不捨的精神。

四、案例教學重、難點

1.重點:對平行線性質的掌握與應用。

2.難點:對平行線性質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學用具

1.教具:多媒體平臺及多媒體課件.

2.學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⑴播放一組幻燈片。

內容:①供火車行駛的鐵軌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欄;③橫格紙中的線。

⑵提問溫故: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平行線,你能說出直線平行的條件嗎?

⑶學生活動:針對問題,學生思考後回答——①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②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③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⑷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並提出新問題:若兩直線平行,那麼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麼關係呢?從而引出課題:7.2探索平行線的性質(板書)。

2.數形結合,探究性質

⑴畫圖探究,歸納猜想。

教師提要求,學生實踐操作:任意畫出兩條平行線(a∥b),畫一條截線c與這兩條平行線相交,標出8個角。(統一採用阿拉伯數字標角)

教師提出研究性問題一:

指出圖中的同位角,並度量這些角,填寫結果:

第一組:同位角( )( ) 角的度數( )( ) 數量關係( )

第二組:同位角( )( ) 角的度數( )( ) 數量關係( )

第三組:同位角( )( ) 角的度數( )( ) 數量關係( )

第四組:同位角( )( ) 角的度數( )( ) 數量關係( )

教師提出研究性問題二:

將圖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組剪下後疊合。學生活動一:畫圖—剪圖—疊合—猜想學生活動二:畫圖—剪圖—疊合—猜想讓學生根據活動得出的資料與操作得出的結果歸納猜想: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師提出研究性問題三:

再畫出一條截線d,看你的猜想結論是否仍然成立?

學生活動:探究、按小組討論,最後得出結論:仍然成立。

⑵教師用《幾何畫板》課件驗證猜想,讓學生直觀感受猜想

⑶教師展示平行線性質1: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養創新

教師提出研究性問題四:

請判斷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麼關係?學生活動:獨立探究——小組討論——成果展示。

教師活動:評價學生的研究成果,並引導學生說理

因為a∥b(已知)所以∠1=∠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對頂角相等)∠1+∠4=180°(鄰補角的定義)

所以∠2=∠3(等量代換)∠2+∠4=180°(等量代換)

教師展示:平行線性質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平行線性質3: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4.實際應用,優勢互補

⑴(搶答)課本P21 練一練

1、2及習題5.3

1、3.

⑵(討論解答)課本P22 習題5.

32、

4、5.

5.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⑴學生總結:平行線的性質

1、

2、3.⑵教師補充總結:

①用“運動”的觀點觀察數學問題;(如前面將同位角剪下疊合後分析問題)。

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如我們前面將同位角測量後分析問題)。③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問題(如平行線的性質

1、

2、3的表述)。

④用邏輯推理的形式來論證問題。(如我們前面對性質2和3的說理過程)

6 .作業。學習與評價: P 2 3 6 ( 選擇);P24

7、12(拓展與延伸)。

七、教學反思

數學課要注重引導學生探索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不單注重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因為“過程”不僅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還能夠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識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絡,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體驗。這節課的教學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轉變:

1.教的轉變

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教師成為了學生的導師、夥伴、甚至成為了學生的學生,在課堂上除了導引學生活動外,還要認真聆聽學生“教”你他們活動的過程和通過活動所得的知識或方法。

2.學的轉變

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跟老師學轉變為自主去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的層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簡單地“學”數學,而是深入地“做”數學。

3.課堂氛圍的轉變

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徵,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徵,整節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對話”“討論”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中自主選擇獲得成功的方向,判斷髮現的價值。

總之,在數學教學的花園裡,教師只要為學生布置好和諧的場景和明晰的路標,然後就讓他們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2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和求知慾,抽象思維趨於成熟,形象直觀思維能力較強,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實踐操作、合作交流、歸納概括等能力,能進行簡單的推理

二、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第十八章第一節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勾股定理公式的推導、證明及其簡單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勾股定理是幾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係,將數與形密切聯絡起來,為以後學習四邊形、圓、解直角三角形等數學知識奠定了基礎。它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在數學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通過對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角三角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三、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

探索勾股定理的內容並證明,能夠運用勾股定理進行簡單計算和運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分析,大膽猜想,探索勾股定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邏輯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過程,並體會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增進數學學習的信心,感受數學之美,探究之趣。

(2)利用遠端教育資源介紹中國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和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鑽研精神。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探索和證明勾股定理

教學難點

用拼圖的方法證明勾股定理

五、教學方法

(學法)“引導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

六、教具準備

課件、三角板

七、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1

教學過程: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教師活動:出示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徽的圖案向學生提問

(1)你見過這個圖案嗎?

(2)你聽說過“勾股定理”嗎?

學生活動:

學生思考回答

設計意圖:目的在於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趙爽弦圖”,進一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同時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實驗操作獲取新知歸納驗證完善新知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引導學生探索

學生活動:猜想實驗合作交流畫圖測量拼圖驗證

設計意圖: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為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動手拼出趙爽弦圖,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成就感。通過拼圖活動,使學生對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體會數學中的數形結合思想,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討論、交流,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教學環節3教學過程:解決問題應用新知

教師活動:出示例題和練習

學生活動:交流合作,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運用勾股定理對實際問題的解釋和應用,培養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抽象出幾何模型的能力,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數學的本質:數學來源於生活,並能服務於生活,順利解決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求直角三角形邊長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環節4

教學內容:

課堂小結

鞏固新知佈置作業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小結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自由發言

設計意圖:既引導學生從面積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從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關注學生對課堂整體感受,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體會收穫的喜悅.

通過佈置課外作業,給學生留有繼續學習的空間和興趣,及時獲知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適當的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並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與指導.

八、板書設計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分別為a和b,斜邊為c,那麼a2+b2=c2。

九、習題拓展

如圖,將長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牆上,BC長為6米。(1)求梯子上端A到牆的底端B的距離AB。

(2)若梯子下部C向後移動2米到C1點,那麼梯子上部A向下移動了多少米?

十、作業設計

1、收集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下節課展示、交流.

2、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樹(選做)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3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學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圍繞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問題,圍繞所設計的問題開展教學活動。這樣,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問題該怎樣設計?圍繞問題該怎樣進行教學,才能使教學效率得以提高?這是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本文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問題設計的策略及反思等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

著名數學家費賴登塔爾認為:“數學源於現實又寓於現實,數學教學應從學生所接觸的客觀實際中提出問題,然後昇華為數學概念、運演算法則或數學思想。”這一觀念既反映了數學的本質,同時說明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有理數的加法》一節的教學匯入時,我首先出示了一週來本班的積分統計表(表中的得分用正數表示,失分用負數表示,)讓學生觀察: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計

積分 +3 -2 -4 -2 +2 +4

然後提出問題:“誰能幫我們班算出這一週的總積分呢?”結果我發現大多數同學能用“抵消”的方法統計出這一週本班的總積分。然後我出了一道算式題:“(+3)+(-2)+(-4)+(-2)=?”發現學生不知道該怎樣算。當學生產生這樣的認知衝突時我便引入了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最後我用表中的資料分成了幾種型別,如正數加正數、負數加負數、正數加負數等,展開新知學習,教學效果較以前有明顯改觀。

本節課成功之處在於:(1)匯入的情境問題貼近學生的現實,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2)情境問題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引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當然,情境問題的創設不當,會直接影響教學。比如,在《函式》一節的教學時,我用遊樂園中的摩天輪引入,當我提出問題:“同學們,當你坐在摩天輪上,隨著時間的變化,你離開地面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我發現學生幾乎沒有反應,只是偶爾聽到:“摩天輪?”“很危險……”本來是一個很典型的函式問題,只因為農村學生對該情境的認識模糊,一時沒有進入到虛擬情境中來,導致課堂開端出現“僵局”,也影響了後面的教學工作的勝利開展。

2、教學重點、難點處的問題設計

國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重點與難點的處理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通過設計好的問題串可以強化重點與突破難點。例如,《結識拋物線》一節的教學重點就是做二次函式y=x2的影象並根據影象認識和理解函式的性質。而作圖過程又是一個難點問題,要從所畫的影象中發現並歸納性質,首先得畫出較準確的函式影象。在學生畫影象的過程中,我抓住學生的幾種錯誤畫法提出了三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1)根據你畫的影象,給自變數x任取一個值,函式y有唯一的值與它對應嗎?(2)自變數x的範圍是什麼?(3)在0

3、例題或課堂練習中的問題設計

例題教學具有及時鞏固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雙重功能,隨堂練習是檢查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和培養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之一。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優選例題,精心設計層次分明的練習,能夠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去思考並解決問題,獲得問題解決的成就感和快樂感。例如筆者在《反比例函式的影象與性質》一節的教學中設計了一道這樣的問題:已知A(-2,y1)、B(-1,y2)、C(2,y3)三點都在反比例函式y=k/x(k>0)影象上,(1)比較y1、y2、y3的大小關係。(2)若D(a,y1)、E(b,y2)、F(c,y3)三點也在反比例函式y=k/x(k>0)的影象上,其中a0判斷y1、y2、y3的大小關係。教學中我發現多數學生對問題(1)採用了直接代入計算的方法得到結果,對問題(2)顯然用代入法難以得到結果,這時,我讓學生小組討論來解決。經過討論後,學生A回答:“因為k>0時,反比例函式y隨x的增大而減小,而ay3。”學生B回答:“我們組用特殊值檢驗得出y20,所以y3>y1>y2。”學生C回答:“我們組根據反比例函式的影象和性質得到:當k>0時,在每個象限內,函式y的值隨自變數x的增大而減小,由此可得y3>y1>y2。”經過對以上不同做法的比較和鑑別,學生對反比例函式影象的性質中“在每一個象限內”這一條件有了徹底的理解。可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例題或練習問題,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解決,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到了解決問題後的快樂感和成就感。

4、在學習反思中的問題設計

國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相對欠缺,學生“重結論,輕過程”的現象較普遍,對學習結果的反思意識淡薄,自我評價不徹底,做錯的題目一錯再錯。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徹底分析錯因,讓學生在錯題中有反思的機會。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解含有分母的方程時很容易出錯,針對學生做錯的題目,我設計瞭如的表格:

通過引導學生對錯因徹底分析與校正,學生明白了產生錯誤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我出了幾道解方程的練習,結果發現,學生確實重視了錯誤,效果明顯有所好轉。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學問題的設計確實是一種學問,是一種藝術。要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問題情境中去親歷體驗,在對問題的分析、探索與交流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與人分享成果,來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4

我在這次國培中學習了“國中數學概念課堂教學設計”。雖只有短短的時間,卻讓我受益匪淺。

數學概念是數學命題、數學推理的基礎,數學學習的真正開始是從對數學概念的學習開始的,作為一名國中數學老師,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進行概念教學?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鐘,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通過這次國培,給我們今後的數學概念教學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鑑的教學模式:即“創設問題情景,歸納共同特徵——建立數學模型,抽象出概念——在交流中深化概念,辨析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鞏固、應用與拓展。”概念教學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的每一個概念都是一個數學模型,老師們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了許多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現實背景與材料,極大的鼓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概念的得出注重了探究過程、分析過程,體現了活動主題。

通過一組例項,分析共性,找共同特徵。

3、鋪墊匯入恰當,讓預設與生成合情合理。

課堂教學的優秀與否,既要看預設,又要看生成。做到了新知不新,新概念是在舊概念的基礎上滋生和發展出來的,她們這樣的引入,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需要,教師適時搭建了一個新舊知識的橋樑,然後引導學生分析、觀察,學生就會印象深刻。

4、注重了數學陷阱的設定。

把學生對概念理解中的易錯點、易混淆點列出來,讓學生判斷、研究可以讓學生對概念理解更深刻。

5、注重了學科間的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形成數學概念,正確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極為重要的,這是學好數學的基礎之一。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要把握好以下三點:一要注重聯絡生活原型,對概念作通俗解釋,體驗探究數學問題的樂趣;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質,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三要注重概念的實際應用,實現知識的昇華。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15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資源和教育需求也隨之增長和變化。我校進行了國中數學分層教學課題研究,而分層次備課是搞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應在吃透教材、大綱的情況下,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好分層次教學的全過程。本文將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對分層教學教案設計進行初步探討。

1教學目標的制定

制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先要分清哪些屬於共同目標,哪些屬於層次目標。並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具體的要求。

2教法學法的制定

制定教法學法應結合各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如對A層學生少講多練,注重培養其自學能力;對B層學生,則實行精講精練,注重課本上的例題和習題的處理;對C層學生則要求要低,淺講多練,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教學重難點的制定

教學重難點的制定也應結合各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4教學過程的設計

4.1情境導向,分層定標。教師以例項演示、設問等多種方法匯入新課。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料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為各層學生呈現適合於本層學生水平學習的內容。

4.2分層練習,探討生疑。學生對照各自的目標分層自學。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實踐,自覺地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

4.3集體回授,非同步釋疑。“集體回授”主要是針對人數佔優勢的B層學生,為解決具有共性的問題而組織的一種集體教學活動。教師為那些來不及解決的、不具有共性的問題分先後在層內釋疑即“非同步釋疑”。

5練習與作業的設計

教師在設計練習或佈置作業時要遵循“兩部三層”的原則。“兩部”是指練習或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三層”是指教師在處理練習時要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A層學生有練習的機會,B、C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展的餘地。

分層教學下教師不能再“拿一個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手段,瞭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關心他們的進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形成成功的激勵機制,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所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