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5.55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記敘文章中的情事論理及其評略安排,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重點: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教學難點: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策略:

淺顯的故事,深刻的人生啟迪,是這篇文章的可貴之處,也是此文的可學之處。怎樣讓學生更好的把握課文的精髓,我認為應以學生讀為主,以學生說為主,在讀、說中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味,提高學生對挫折、困難的認識程度,提升他們在生活實際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課文的複數,人物的分析,提高學生對是非的判斷。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閱讀。多角度閱讀是這堂課學習的難點。同學們學好方法在以後的閱讀過程中可學著運用。它不僅可以讓我們讀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閱讀質量,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創造性閱讀能力,拓展我們的思維空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教學程式教法學法

一、故事匯入

教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

1945年1月,正是二戰期間。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他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 鍾,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 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援。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能夠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 的啟示。

師:這個人就是莫頓亨特,他當時在領獎會上講了自己只所以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侯的一段經歷所留下的啟示。於是他就開始講了一段故事,這故事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文章。

聽故事,興趣匯入,學生容易進入情境,併為後面學生自己複述課文奠定基礎,樹立模仿的榜樣

二、檢查預習

1、辯字組詞: 聳與慫 灌與罐 屢與簍 峭與俏

2、讀詞釋義: 訓誡 啜泣 納罕 嶙峋 小心翼翼 炫目 (教師糾正)

對學生的預習情況瞭如指掌,同時,為下面閱讀課文,理解課文排除障礙

三、整理結構

1、默讀(或聽讀),理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2、默讀(或聽讀),把握故事情節結構。

指導學生重點總結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師生共同歸納六要素)意在培養學生聽讀的能力,並學會篩選文章的主要資訊,讓學生掌握六要素的知識 。

四、複述課文

一、複述準備:

1、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4、故事情節可以分成哪兩個部分?其起止分別是在哪?

5、“我”爬懸崖時遇到哪些困難?

6、“我”是怎樣脫險的?

二、開始複述

甲:複述“遇險”

乙:複述“脫險”

要求:切忌背誦

反饋:學生評價,並就不足之處進行復述。1讓學生學會有意識的利用記敘文要素整理文章結構,為下面複述打好基礎。

2 先自由複述給他們在書中提煉複述素材的機會,為當眾複述打下基礎。同桌互相複述意在彌補複述中的缺漏

3鍛鍊他們的口才和應機語言組織能力

五、合作探究一、內容探究

討論:

1、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麼心理?

2、“啜泣”是什麼意思?課文中幾次寫到“啜泣”?含義有什麼不同?

3父親指點“我”爬下懸崖時,“我”的心理有什麼變化?、

4、、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啟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

5 、父親是怎麼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課文中幾次寫到傑利?是詳寫還是略寫?能否略去不寫傑利?為什麼?

二、主旨探究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4、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1、心理描寫是本課時的目標,培養學生能夠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並不忽視細節,指導他們能夠注意景物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

2、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所以重點分析。特別是要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文中的哲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因勢利導,允許學生有獨到的感悟,提倡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六、啟示1、面對困難,不畏懼害怕,要冷靜分析,循序漸進,克服困難。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小事做起,小進步會積累成大成功。水到渠成的感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有利於創造性思維。

七、當堂反饋

1、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形容十分恐懼不安。( )

②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

③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喪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 )

2、給下列紅色的字注音:

①訓誡( ) ②屢次( )③迂迴( )

④啜泣( ) ⑤聳立( )⑥納罕( )

⑦顫抖( )⑧瘦骨嶙峋( )

⑨頭暈目眩( )落下( )著眼(

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對基礎的掌握情況

八、家庭作業

品味《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心理描寫

1、圈點勾畫。把句子中真切細膩地表現人物心理變化的詞語找出來

2、批註心得。把自己對這些精彩詞語的理解寫下來,如果感到有疑問也應該及時寫好批註。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時那地,自己會怎樣想會怎樣做,通過比較體會文章心理描寫。

有助於對教學目標更好的達成。

板書設計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毫無信心

走 一 步(詳)

爬下懸崖 萌發信心

(記事)

再走一步(略)

信心大增

啟示:

1、面對困難,不畏懼害怕,要冷靜分析,循序漸進,克服困難。

(說理)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小事做起,小進步

會積累成大成功。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教學程式教法學法

一、複習匯入你能不能只用一句話概括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它,最終一定會戰勝困難和挫折。意在讓學生再次熟悉課文內容,鍛鍊學生高度概括的能力,注意語言的簡練

二、多角度閱讀一、父母角度:父親為什麼不直接把孩子抱下來?他不怕孩子失足嗎?從中看出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如果是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你能想象一下嗎?

二、傑利的角度:傑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嗎?他為什麼拋下我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當時的心理嗎?

三、四個孩子的角度:四個小孩子的行為你欣賞嗎?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會怎麼做?

1、意在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多角度理解人物的行為特點,能夠分清父母的溺與愛,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偉大

2、二、三題的設計,意在鍛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及主觀評價能力,因為,交朋友是他們這個年齡最感興趣的事,在有話可說的基礎上,既鍛鍊了口才,教師又可以給予是非對錯的引導

三、拓展思維擴充套件遷移練習:假如……

(考考你的智慧和能力,也是練口才)

1、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2、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本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培養患難與共的愛心,同時激勵勇敢精神。

四、教師寄語教師配樂朗讀王國真的經典散文詩兩首

《旅程》和《走一步 再走一步》

深情演繹,再次感染,激勵學生。

五、思想昇華

欣賞完這兩首小詩,同學們最新的感悟是什麼?

路盡天絕處

不妨嘗試著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於最初的那一步

用詩感悟,讓學生邁好人生的每一步

六、佈置作業1寫一篇隨筆《我怎麼不膽小了》。

2、蒐集勇敢無畏的名言警句10句。

3、 完成練習題

4、預習下一課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消化課文,加深對文章的感悟,並能夠把文章的哲理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去

板 書 設 計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多角度閱讀

父親:明智、教子有方

母親:慈母多敗兒

傑利:“我”真正的朋友

四個孩子:不是真正的朋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2

【指導思想】

1、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1、讓一個同學讀“導語”。

2、“導語”補充:

“導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麼,是什麼險呢?怎麼會陷入險境的呢?又是怎麼能脫險的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次經歷呢?說“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是什麼哲理呢?

二、默讀

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看完。到時說“時間到”。默讀後要請同學複述故事情節,複述的難點往往是時間、地點、人物、數字,默讀時要注意看清楚。

三、複述故事情節

1、複述前的準備搶答:

⑴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⑵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⑶ 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⑷ 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後一部分可謂“脫險”,請一個同學複述“冒險”,一個同學複述“脫險”。

3、根據複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讀應該怎樣改進。把經驗記下來。

四、字詞教學

看課本列出的詞語,看註釋,查詞典,讀一讀,講一講。

五、朗讀訓練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六、課文主旨研討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4、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七、小結這次研討的經驗

八、課外作業

“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多角度閱讀

1、學習方法指導: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閱讀,這樣讀就不至於老是往一個方面去想,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關鍵也在於確立角度。怎樣確立角度呢?可以著眼於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於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舉個例子說,評論傑利什麼地方做得對,什麼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個角度。這樣的角度課文中很多。

2、確定角度學生先說,教師啟發、整理:

⑴ 父親怎樣教孩子脫險?

⑵ 評論傑利。

⑶ 評論四個孩子。

3、探究問題:

石架大約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來要保險得多,也簡單得多,父親為什麼不這樣做?他的辦法有什麼普遍意義?

⑴ 哪些地方寫到傑利,請一一加以評論。

⑵ 請評論四個孩子的行為。

⑶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⑷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二、語言運用

學習語文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運用可以從模仿開始,不會說的學著說,堅持不懈,語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請利用下列格式,在橫線上補出詞語,表達自己想說的一個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時隔年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直牢記著____叫我不要的____訓誡。

3、向____攀爬。

4、______有人啜泣。

5、______正納罕。

6、暮色開始四合,__________。

7、暮色蒼茫,__________。

8、__________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9、帶著__________的口氣說 。

10、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

11、____我的信心大增。

12、____產生了一種成就感。

三、練筆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一個片段或一篇短文。

當堂沒有完成的,課外完成。組織同學佈置專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並會複述課文;

2、理解我從脫險經歷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3、學習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課文內容;

4、引導學生體會並學習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複述課文和多角度理解課文

教學方法:

讀、說、議結合,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匯入: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主人在魚缸裡養了兩條魚,鯊魚和美麗的小魚。為了防止鯊魚吃掉小魚,他在兩條魚間夾了一塊堅固透明的玻璃板,鯊魚一次次衝向小魚想把它變成一頓美餐,但它一次次地被玻璃板撞的頭破血流,這樣經過幾十次的撞擊後,鯊魚已經筋疲力盡,它終於選擇了放棄,可是它不知道,玻璃板已經被主人移走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要輕易放棄,要善於嘗試和總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也教給了我們一個如何面對困難的經驗,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整體感知:

1、搶答: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

文中有幾個孩子?他們為什麼要去爬懸崖?

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爬懸崖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意外?結果呢?

2、同學把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連線起來同桌間互相複述課文。

3、(過渡)通過複述課文我們知道這篇課文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歷險經歷,故事情節包括冒險和脫險兩部分。請同學們在書中標註好自然段序號和劃清層次並快速記憶課下生字詞。

4、用生字詞卡片提問詞語注音解釋。

5、這篇課文作者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思考與探究:

(過渡)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學可課文時也是這樣,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會有不同發現。下面我們繼續深入理解課文。

出示問題:

1、有感情讀出描寫我冒險遇險途中表現的句子並說說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2、我是怎樣脫險的?(結合課文內容回答)

爸爸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幫我脫險?你怎樣看待爸爸的做法?

3、從我脫險的經歷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注意多角度引導學生回答)

4、這篇文章有哪些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拓展與交流:

交流你解決困難的經驗教訓。

名言佳句推薦:

困難只能在軟弱者面前存在,擋不住久經鍛鍊的士兵。——謝覺哉

許多設想起來困難的事,實際做起來卻很容易。——約翰遜

結語: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作者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過程中感悟到了一個生活哲理:用化整為零的方法來分解困難,他在這其中收穫了信心,實現了目標。我想對大家說的是:深秋走一步就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挫折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希望同學們以後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學會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能實現你理想的目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學會多角度複述課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人生哲理並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多角度的複述課文。

2.理解故事表達的哲理。

難點

1.以“父親”的視角複述課文。

2.領會文章中的哲理。

【預習任務】

1.查詞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三遍。

2.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此項作業在第一課時結束時佈置)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生活中經常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我們往往能獲得一些收穫。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在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身上發生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這件事給了作者怎樣的啟示。

二、【多角度複述】

(一)快速瀏覽,提煉要素。

1.對國中生默讀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5分鐘看完。請你注意計時,結果你用時____________分,速度為每分鐘___________字。

2.默讀不能只顧速度,還要注意抓主要內容。本文為記敘文,默讀時要注意記敘文的基本要素。請在默讀過程中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明確】

時間:七月裡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費城一座山的懸崖處;

人物:“我”、父親、傑利、內德等五個小夥伴;

起因:孩子們想玩新花樣一起去爬懸崖,而我一直有病。

過程:“我”在懸崖上十分恐懼,父親趕來教給“我”下來的方法。

結果:“我”終於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時間”不能總結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 。從註釋中可以看出這篇文章選自《當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發生,對這個故事的情節影響不大,所以這個要素可以省略。而“一個悶熱的日子”卻是個重要要素,因為它烘托了人物煩躁的心情,為下文孩子們爬懸崖的情節作鋪墊,因為夏日悶熱帶來了煩躁,為了排解煩躁,才會想找些新花樣來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懸崖,而且懸崖上又比較涼快。

“地點”不能總結為“費城一座陡峭的懸崖”。因為文中寫到,這座懸崖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層樓高,孩子們都能順利攀爬,只是因為“我”體弱膽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認為它是險峰,所以它不應該被認為是陡峭的懸崖。可是卻可以總結為“垂直的懸崖”,因為文中第7節有這樣客觀的描寫。

(二)分組複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為四組,第一組以“我”的視角複述;第二組以傑利的視角複述;第三、四組以父親的視角複述。全班帶著任務再次瀏覽課文,先複述給同學聽,再推選一位同學複述給全班同學聽,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複述得好。在開始準備複述之前,教師提醒學生注意複述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1)在複述過程中覆蓋到記敘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於表現力的詞語(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驚肉跳、頭暈目眩)複述;

3)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加工;

4)注意不同視角複述的差別。

2.分組彙報:

第一組從“我”的視角複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學生按照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的前三條複述,教師按照前三條的要求點評。

2)討論:“我”從這件事中得到的經驗是什麼?

【明確】

文章第18小節寫道“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這是爸爸對我的鼓勵。第22小節“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從“我”的實際行動的角度寫“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辦法解決問題,取得成功的。第23小節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應了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義是分解困難,克服一個個小困難,最終就能取得成功。(教師指導學生在文字中篩選資訊並出示板書)

第二組從傑利的視角複述,揣摩傑利的性格。

1)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①是傑利去找父親的還是父親去找傑利的?

【明確】

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最好設計為是傑利去找父親的,因為文章第13節寫道“傑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傑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體情況,正因為他很擔心“我”,才會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沒有。傑利不會丟下“我”不管的,因為他本性善良,是不會讓“我”父親四處亂找的。這樣的設計能更好地表現傑利的同情心。

②學生複述可以在傑利回家後的內心矛盾上加以展開,如擔心“我”是否已經回家了。還可以描寫一下父親得知孩子情況後的表情變化和行為表現。如先緊張後平靜,因為開始父親得知這樣一個訊息時有些擔心,但很快地變得從容而鎮定了。聯絡下文情節還可以補充父親在傑利來時正在準備晚飯,在忙亂之中父親還不忘帶上手電筒等。

2)討論:傑利和文中別的小夥伴有什麼不同?

【明確】

傑利雖然一開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後來他又和父親一起來找“我”,說明他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義感、有責任心這些詞來形容傑利。因為一個有正義感、有責任心的孩子是不會丟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從文字出發,準確把握人物性格。

總結:傑利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角度複述,理解“父親”的性格,評價“父親”的教育方法。

1)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①把“父親”角度的複述當作全知全能視角複述,一開始就把“我”改為亨特,然後其它內容都和原文一樣。這個錯誤的產生是因為學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之間的區別。全知全能視角是敘述者處於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場景等無不處於其主宰之下、排程之中。敘述者凌駕於整個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隨時對人物的思想及行為做出解釋和評價。這種視角可以使作者隨意地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進行加工處理。而用“父親”的視角敘述是第三人稱視角,他了解的內容要從傑利到他家時開始,前面發生的事情要由傑利轉述。可以對父親的心理活動加以想象,補充。

②第四組可在此基礎上加工,對父親得知孩子被困的訊息後的心理進行描寫。父親的心情既慌張、生氣又有點兒高興。父親剛開始聽到這個訊息,有點忙亂、焦慮,後來逐漸想到自己的`孩子那麼體弱也敢爬懸崖比以前有進步,又慢慢想到這也是個鍛鍊孩子能力和膽量的機會,於是有點高興。

2)討論: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父親?

【明確】父親處理事情鎮靜而富於智慧。他能給予“我”最貼心的安慰。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還用手電筒幫“我”照路。他能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他沒有直接到懸崖上去把孩子抱下來,而是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他為我分解了困難,設定了一個“我”力所能及的目標——石架下面的岩石,“我”小心翼翼的試探著去做,而且踩到了它,這讓“我”頓時有了信心。父親又“乘勝追擊”,為“我”設立了另一個“落腳點”,讓“我”信心大增,就這樣,在父親的幫助下,最終“我”爬行了懸崖,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親抓住了這個時機教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父親 教子有方:①抓住時機,展開教育

②給予安慰,給“我”信心

③讓“我”獨立解決問題,教“我”方法

三、【應用拓展】

交流課前佈置的作業——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一類:個別同學的家長說,那我早就嚇死了,我還能知道怎麼辦呀?

第二類:大部分同學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己下來,因為他們平時是很強調孩子的獨立意識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鍛鍊。

第三類:叫110。

分析討論:第一類家長的表現顯然有些無能,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

第二類家長的表現比第一類好,能讓孩子獨立鍛鍊。不足就是沒有指出孩子用什麼方法鍛鍊,如果能適當地做些方法指導,孩子就會知道該怎麼做,特別是考慮到孩子的身體條件和當時的環境,家長及時有效的指導,能夠改變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而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叫110,似乎是一種保險的方法,但其實是費時,費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決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決問題應注意輕重緩急,按照事情的嚴重程度的不同去區別對待。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如果孩子解決不了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告訴他解決的辦法,如果還不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家長、孩子都解決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這件事家長和孩子自己能解決就沒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課堂小結】

相信同學們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親的處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文中父親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呢?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獨立面對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學習文章中作者領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難分解為一個個小困難,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課後作業】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樣的困難,你是如何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

【教學反思】

這個教案是在我第四次上這篇課文時寫下的,第一次的教學設計是先複述課文,總結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後說說自己遇到困難後處理的方法,有什麼經驗教訓。由於複述的角度單一,我又沒有做有效的指導,學生對複述課文這個教學環節不感興趣。所以第二、三次上這篇課文時我放棄了複述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讀課文,總結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後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最後說說自己遇到困難後處理的方法,有什麼經驗教訓。這樣的課堂學生興趣盎然但是複述這種能力學生就沒有得到鍛鍊。最近一次備課時,我仔細研讀了教材,課後練習裡有明確的複述要求。相關研究也指出,複述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重新組織語言把課文內容敘述出來的一種教學方式。複述,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和研究複述的教學,讓學生學會複述的方法,提高複述的能力。這種因為學生不感興趣就有意避開的教學方法是不恰當的。那麼,怎樣讓學生對複述有興趣呢?我想出了上面的這種多角度複述的方法,並且在複述過程中穿插對課文重點研討。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在進行以複述為中心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的地方:

一、加強複述方法指導

在第一組複述課文用的是詳細複述,看似要求最低,難度最小,但實質上這個教學環節非常重要,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實踐過程中學生往往在這個環節中表現得並不出色,記敘的六要素,學生一般都能在複述中涵蓋,但是還不夠流暢,由於是第一個彙報發言,多少還有點兒緊張。在複述指導是可以預先引導學生找出故事發展的線索:冒險——遇險——脫險;找出時間轉換的詞語,分析每一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編寫簡單的複述提綱。這樣第一組的複述就會更流暢一些,為下面變換人稱複述打好基礎。

二、靈活運用多種複述方式

第二組從傑利的視角複述,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視角複述都屬於變換人稱複述,如果第三組已經能夠出色的完成從父親的視角複述的任務,那麼還可以考慮讓第四小組嘗試創造性表演複述,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課堂氣氛會更活躍。

三、關於複述學習方法的總結

這是學生在國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複述這一教學方式,而且複述的是一篇記敘文或者說是一個故事。在學習結束後可以和學生一起來總結一下複述記敘文的方法。如:熟讀課文找出記敘六要素;編寫複述提綱,找出記敘的線索;分析每一部分之間的關係;根據課文內容組織語言,用自己的語言說而不是背誦原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速讀,把握記述文六要素,訓練學生準確地複述課文的能力。

2、學習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3、聯絡生活實際,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瞭解記敘文的六要素,複述課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剛,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挺努力,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別人搞好關係,人家卻不理你等等,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莊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樣一篇文章,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二、檢查預習

字音悶熱(mēn)玩彈子游戲(dàn)不能動彈(tán)全身顫抖(chàn) 著眼(zhuó)

卜卜亂跳(bobo)連攀帶扒(bā) 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詞語訓誡迂迴凝視啜泣嶙峋心驚肉跳頭暈目眩小心翼翼

三、記敘文的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四、默讀課文,複述大意

1、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閱讀方法――默讀。默讀就是要求帶著一定目的,不出聲、非常快速地閱讀。它是我們今後學習中用到的主要讀書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書,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裡小聲叨唸;因為“出聲”就影響閱讀速度,“手指”同樣影響眼睛的掃視速度。

回憶故事要點:

(1)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的還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2)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 故事發生在什麼地點?

(4) 故事發生的起因是什麼?

(5) 故事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

(6) 故事的結果又是怎樣的?

2、我們現在根據歸納的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複述這個故事,注意複述時在事情的經過部分要詳細一些。

五、整體感知

1、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玩遊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3、“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麼?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4、父親為什麼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鍊“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5、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後者有複雜情感,有歷險的餘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兩個“啜泣”與奧運會劉翔、王義夫等運動員獲得冠軍後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實現知識轉化、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啜泣、納罕、迂迴、訓誡、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詞語。

⑵理解作者從“脫險”經歷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2、能力目標:

⑴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⑵鑑賞課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3、德育目標: 在閱讀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勵戰勝艱難險阻的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文意,研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及生活哲理。

【教學難點】

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課文內容,獲得教益。

【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

1、朗讀複述法:本文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作者從童年的一次“脫險”經歷,感悟到戰勝艱難險阻的人生哲理。通過朗讀感知文意,朗讀以“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三點要求給予指導和評價。複述故事情節,體味記敘的周密。

2、設疑研討法: 通過有創意的設疑,引導學生多角度閱讀、研討,拓展思維空間,提高朗讀質量。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磁帶、投影儀、列印好的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複述把握課文情節,設疑探討文章主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播放歌曲《愛拼才會贏》錄音)

同學們,恰如歌曲所啟示我們的,人生的路途總是從坎坎坷坷中走過來的,“試一試就能行,拼一拼就會贏”是應對一切艱難險阻的積極有為的心態。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從自己童年時一次“脫險”的人生體驗,獲得了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一同走進他講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中,去獲取豐富的教益。

二、朗讀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故事情節。閱讀過程中,既要特別留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重要資訊,又要把握閱讀速度,大致在5分鐘內完成。先看完的同學,請舉手示意。

就故事情節要素組織學生搶答,以鞏固識記。

⑴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提示:費城。

⑵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提示:七月裡一個悶熱的日子。

⑶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提示:和我一起的五個小男孩;內德、傑利。

⑷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提示:約20米高;約7米。

2、課文“導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故事情節分作“冒險”和“脫險”兩部分,指名學生分別敘述兩部分的內容,師生共同評議複述中的得失。根據評議,改進自己的默讀習慣,積累經驗。

3、學生輕聲朗讀課文,勾畫出文中出現的生字詞,並結合註釋和詞典疏解:

投影:

⑴根據拼音寫出詞語並解釋:

①línxún( )________________

②chuòqì( )________________

③dàhǎn( )________________

④sǒnglì( )________________

⑤níngshì( )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別寫出與下列各形聲字同聲旁的字,並組詞:

侍( )啜( )漫( ) 踩( )

( ) ( ) ( ) ( )

( ) ( ) ( ) ( )

⑶造句:

①高不可攀: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⑴①嶙峋形容人瘦削

②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納罕驚奇,詫異

④聳立高起,直立

⑤凝視聚精會神地看

⑵侍候峙(對峙)恃(恃才傲物)

啜泣綴(點綴)掇(拾掇)

漫長慢(慢待)幔(布幔)

踩點睬(理睬)彩(彩旗)

⑶略。

4、學生大聲朗讀課文。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教師範讀課文片斷,如“如果你想待在那裡,就待著好了。”有個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氣。”

三、研討主旨

1、學生聽讀課文錄音,思考:

⑴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⑶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⑷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歸結:聯絡結尾的議論語言,題目的含義可以這樣理解: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來。

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

2、學生集體誦讀全文。

四、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1、下面各句中都有一個錯別字,請在這個字下面畫橫線,並在括號內寫出正確的字。

⑴我的心在瘦骨鱗峋的胸腔裡鼕鼕直跳。()

⑵我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慢長。()

⑶我聽見有人綴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

⑷你若有一個不曲的靈魂,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2、在下列句中括號裡填入適合的量詞:

⑴我們最後來到一()空地。

⑵我們就朝一()懸崖飛跑而去。

⑶那是費城七月裡一()悶熱的日子。

⑷我們打算從崖頂沿著一()迂迴的小路下山回家。

3、按要求寫成語:

⑴表達愉快心情的.:______

⑵成語中帶“綠”字的:______

〖參考答案〗

1、⑴鱗──嶙

⑵慢──漫

⑶綴──啜

⑷曲──屈

2、⑴處

⑵座

⑶個

⑷條

3、⑴如:歡天喜地眉飛色舞喜氣洋洋

⑵如:綠水青山綠肥紅瘦綠樹成蔭

五、課堂小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更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齊讀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我的祈禱》結束這節課的學習。

多媒體顯示:

我的祈禱

〖印度〗泰戈爾

讓我不要祈禱在險惡中得到庇護,

但祈禱能無畏地面對它們,

讓我不乞求我的痛苦會靜止,

但求我的心能征服它。

讓我在生命的戰場上不盼望同盟,

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讓我不在憂慮的恐怖中渴念被救,

但希望用堅忍來獲得我的自由。

允准我,我雖是一個弱者,

只在我成功中覺到你的仁慈,

但讓我在失敗中找到你的手緊握。

六、佈置作業

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敘寫一下自己的一次“冒險”經歷。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藉助工具書學習本文的生字詞的讀音和含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說出記敘文六要素。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正確閱讀課文,能複述從冒險到脫險的經過;

通過合作探究,能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精讀重點文段,理解作者悟出怎樣的人生經驗,對我們有何啟示。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三、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四、教學過程

1、匯入

人生會面臨許多困難。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終於到達勝利的彼岸,這樣世界也就有了弱者與強者。今天我們學習一篇一個孩子,在父親的幫助下終於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故事,希望能對我們有所啟迪。

2、整體感知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複述作者從冒險到脫險的經過。(複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提示:時間:七月的一天。地點:空地邊的懸崖上。人物:“我”,小夥伴們。起因:玩其他遊戲玩厭了,很久沒去爬懸崖了。經過:“我”爬上懸崖後不敢下來,經父親的啟發,終於戰勝困難。結果:順利爬下懸崖。

3、合作探究

教師出示課文主旨研討題: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3)故事蘊含了什麼生活哲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教師給出的問題,並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

4、教師總結

在人生道路上,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都可以化整為零,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步一步戰勝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3、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二、學習字詞

1、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2、投影出示練習:

⑴給加點字注音。

⑵按拼音填空。

⑶結合語境解釋詞義。

三、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課文。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⑴課文主要記敘了什麼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⑶“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著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⑷“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⑸後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⑴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⑵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⑶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四、討論

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五、佈置作業

1、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一、朗讀思考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2、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

⑴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⑵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⑶“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⑷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⑸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1、討論:

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2、討論:

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3、繼續組織討論:

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三、總結全文

1、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2、教師小結:

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3、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四、佈置作業

1、練習:一、二、

2、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1、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品味重點詞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從“脫險”經歷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情節,整體感知文意。

2、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體味人生哲理,聯絡實際,加深認識。

【教學難點】

1、領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

2、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設計及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歌曲《愛拼才會贏》匯入。

同學們,正如歌曲所啟示我們的,人生的路途總是從坎坎坷坷中走過來的,“試一試就能行,拼一拼就會贏”是應對一切艱難險阻的積極有為的心態。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從自己童年時一次“脫險”的人生體驗中,獲得了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一同走進他講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中,去獲取豐富的教益。

二、作者簡介(參看註解)

三、朗讀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故事情節。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既要特別留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重要資訊,又要把握閱讀速度,大致在5分鐘內完成。

就故事情節要素組織學生搶答,以鞏固識記。

(1)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提到名字的是哪兩個?

(4)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事情的結果怎樣?“我”怎樣脫險的?

2、課文“導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故事情節分作“冒險”和“脫險”兩部分,指名學生分別敘述兩部分的內容。

複述提示:要抓住記敘的六要素來複述,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複述要求:不能照著課文讀,要用自己的話來說,儘量做到尊重原文,繪聲繪色。

3、學生輕聲朗讀課文,勾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藉助工具書和註解解決。

◎學法指導:

○1要養成讀書勤動筆的習慣。

○2讀書方法:圈、點、勾、畫、評、注

4、教師範讀課文片斷。

5、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6、作者在這次“脫險”中得到了什麼感悟?請在文中劃出來。(此即為全文的主旨句)

四、討論交流:讀完後,你有什麼感想?

五、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六、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進一步預習“脫險”部分,思考:○1我的信心是怎樣變化的?○2你同意文中父親的做法嗎?為什麼?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所記敘的事件,初步領悟了的主旨,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研讀最精彩的部分,再進一步領會主旨。

二、重點研讀“脫險”部分。

1、集體有感情地朗讀。

2、思考、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1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的語句,想想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第16自然段“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烘托我恐懼的'心理,為下文寫“脫險”作鋪墊。)

○2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提示:不要小看這“一小步”,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父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從嘗試中獲得成功,獲得信心,變得勇敢起來。我們在困難面前要敢於挑戰,敢於嘗試,才能克服困難。)

○3“我”心理是怎樣變化的?劃出有關語句。

(提示:“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害怕)(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功後的喜悅)

○4文章分析到這裡,誰能說說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提示: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一小步一小步地解決,困難就不大了。)

三、拓展探究。

1、你同意文中的父親的做法嗎?為什麼?

(學生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關鍵在於言之有理,一般傾向於同意父親的做法。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來,陷入絕望、恐懼,父親並沒有用梯子上去救護,而是鼓勵、指導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獲取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2、如果當時來的不是父親,而是母親,試想像一下,她會怎樣做?為什麼?

3、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傑利值得“我”稱之為“最要好的朋友”?

4、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樣對待的?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四、課堂小結:

“我”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獲得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由此可見,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義的,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做人也好,學習也罷,如果像作者那樣,不斷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將會閃現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將擁有一個高質量的人生。

五、佈置作業:在心理描寫上值得我們借鑑的,尤其是“脫險”部分,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結合在一起,把作者的心理變化刻畫得非常精彩,請同學們寫一段心理描寫的話,例如發試卷前的心理,來學校報到前的心理等,寫在隨筆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的行文結構特點;

2.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去正視並積極地克服困難。

教學流程:

(一)匯入:

板書名言——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請學生試著理解這兩句名言的含義,並說說它們的共同之處。

老師小結:獲取成功需要著眼於眼前的每一步。古人尚且有這種認識,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有這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勇氣呢?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

(二)閱讀: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行文結構。

提出要求:聽字音是否準確;本文主要講述了作者一次怎樣的人生經歷。

(明確:在這種經歷中,作者領悟到怎樣的人生哲理。作者用哪句話結束了人生經歷的講述。)

2.瀏覽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用三分鐘的時間瀏覽課文,複述課文,提出明確要求:

①交代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起因、經過、結果);③儘量用自己的話。

3.分析語言,形成理解。

跳讀課文,文中共有幾個人物?他們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我”---軟弱、堅強 父親---沉穩、教導有方 傑利---有同情心

內德等四名男孩兒---不顧友情、嘲笑別人、品質低劣

(此處為本課重點,注意引導學生,幫助其提高品析語言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認識了文中的不同人物,學會了很多,從中領悟了人生哲理。送同學們一首小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每一步

請同學們結合文章內容及小詩,聯絡現實生活談談你從中受到的`啟發。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生經歷 是我永遠忘不了的人生經歷複述要求:

①交代時間、地點、人物;

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

③儘量用自己的話。

人生哲理 善待每一步

教學反思:

因為是用本班學生講課,雖然他們剛入學不久但有一定的瞭解,所以教學設定比較流暢。

教學目標的設定針對七年級學生,主要考慮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重在複述課文內容,至於主題把握儘量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不做過多要求。

在教學程序中,同學們在討論人物印象時出現了分歧,主要出現在對“我”

這個任務形象的把握上。有的同學說“我”自不量力,明知自己身體不好還去爬懸崖;有的同學說“我”逞能、不聽大人勸告;有的同學說“我”過於軟弱,別人都能過去就他過不去;有的同學說“我”很堅強,自己在父親的指導下克服了困難---

同學們回答問題很有激情,而且有理有據,能為自己的觀點找理由,這一點很好,是難得的教學契機,就在於老師怎樣把握,我認識到了學生過於關注了隻言片語而忽略了整體的理解,我引導學生去把握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特有的好奇心、天真,引導他們關注文章中背景的介紹---我從小體弱多病,解決了問題。但在過後的反思中,我覺得我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對於中心的認識,文章主要講了“我”的經歷,在此次經歷中我認識到困難的克服方法,這證明了我是堅強的、是善於反思的。

所以,在以後的課堂中我還應注意把握關鍵問題的處理。

此外,我發現把課備充分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老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在把握課文內容主旨的基礎上,練習生活,深入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

2、學習體會記敘文的寫作技巧。

【學習重點、難點】

聯絡實際,揣摩人物內心世界,並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課前學習】

一、回顧課文內容,不看課本,你能儘量用課文中的詞語,試著在橫線上填出相應的內容嗎?

1、時隔年,我還記得那個的日子和一起玩的個小男孩。

2、我一直牢記著的訓誡,可和卻叫我去。

3、我跟在他們後面,爬上岩石架,嚇得,幾乎,他們卻

4、我困在岩石架上,感到,我不敢上,也不敢下,我聽見有人哭泣,發現

5、暮色開始四合,使我。

6、暮色蒼茫,我聽見帶著的口氣說。

7、我地按照父親的引導爬下懸崖,先是,然後心裡產生了一種。

8、由此,我獲得了一條寶貴的人生經驗:我提醒自己,不要,而要,,直到

。這時,我便可以,。

二、品味人物,揣摩心理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岩石。”寫出了“我”怎樣的心理?

2、“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我先是啜泣了一會,然後,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兩句話中的“啜泣”含義一樣嗎?為什麼?

3、從教育孩子的角度思考:父親為何不直接上去救孩子?

4、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5、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三、你覺得本文的寫作方法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嗎?選擇你感觸最深的一點談談。

【課堂學習】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交流課前預習一,齊讀課文最後一段。

二、小組交流課前預習二1——5題,由此可以看出:

“我”是一個的人。

父親是一個的人。

三、交流課前預習三。

四、小結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

冰心,這位當代文學巨匠,這位世紀老人走了。她一生都在享受著自己對別人的愛。這種愛,已融入了這個世界,永遠不會離開我們;冰心奶奶一生給我們講了無數個平凡而美麗的故事,那麼也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冰心奶奶小時候那些平凡而美麗的故事吧!

1900年10月5日的夜晚,月光如水,萬籟俱寂。子夜時分,福州隆普營謝家宅裡突然傳出嬰兒的呱呱哭聲,那就是冰心來到人世間的第一聲啼哭。

冰心自幼聰慧好學,特別喜歡聽故事。為了鼓勵她用心學習,當時擔任她家塾督師的舅舅楊子敬常對她說:"你好好做功課吧,等你做完了功課,晚上我給你講故事。"舅舅給她講的第一部書是《三國演義》。那曲折的情節,鮮活的人物深深吸引了小冰心。等講完一段,舅舅總是再講一回。為了每天晚上都能聽"三國"的故事,她學習更認真了,功課總是做得又快又好。可是,舅舅晚上常常有事,不能給她講"三國",有時竟停了好幾天,這可把小冰心急壞了。不得已,她只好拿起舅舅的《三國演義》來看,這時她才7歲。最初,她大半看不懂,就囫圇吞棗,硬著頭皮看下去,不懂的地方,就連猜帶蒙,有時,居然被她蒙對了。這樣,她慢慢地理解一些書的內容了,她越看越入迷,看完《三國演義》,又找來《水滸》、《聊齋志異》……母親見她手不釋卷,怕她年紀過小,這樣用功會傷了腦子,便竭力勸她出去玩,她不肯。母親只好把書給藏起來,可不知怎麼搞的,那些書總是神不知鬼不覺地又被找了出來。

有一次,母親讓她洗澡,她就在澡房裡偷看書,直到洗澡水都涼了……,母親生氣地奪她手中的《聊齋》,撕成兩半,扔到牆邊,小冰心望望母親,又看看那本心愛的書,膽怯地挪到牆角,撿起那本書,又接著讀了下去。這一來,倒把生氣的母親逗樂了。

冰心不但把讀過的書都用心記住,還時常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別人聽。假日時父親帶她到軍艦上去玩,水兵們聽說這個七歲的孩子會講"三國"的故事,就紛紛圍住她,當小冰心神氣而又一本正經地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時,眾人被她那稚氣的神情逗得捧腹大笑。聽完故事,水兵們拉著她的手,稱讚她聰明伶俐,並把他們在航行中用來消磨時光的小說包了一包,送給冰心作為"講書"的獎品。回到家裡,小冰心迫不及待地開啟那包書,那都是些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早期翻譯的歐美名家小說,這些書令小冰心愛不釋手。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書,大都在書後印有書目,她從書目中看到了林紓翻譯的其它歐美名家小說,就按書目去尋找別的小說來讀,於是,她開始接觸外國文學作品。

十歲時,冰心又學了《論語》、《左傳》、《唐詩》。她對唐詩抱有興趣,很快就能背誦許多有名的詩篇,並開始學做對聯。有一回,老師剛說:"雞唱曉"。她就脫口而出:"鳥鳴春"。老師一愣又說:"榴花照眼紅"。她略思片刻,便從容應道:"柳絮籠衣白"。這可把老師樂壞了,連連稱讚說:"對得好,對得好。'榴花照眼紅'只是描寫了石榴花開的景象,只是靜物,而'柳絮籠衣白'除了柳絮飄揚的景象外,還出現人物"。

祖父謝鑾思見冰心很有出息,從心裡感到欣慰,但從不當面誇她。一天晚上,祖父對她講起了貧寒的家世。原來謝家先輩世居福建長樂橫嶺,清朝末年,冰心的曾祖父為災患所迫,來到福州學裁縫謀生。一年春節,曾祖父去收工錢,因不識字被人賴了帳,兩手空空地回家來。正等米下鍋的曾祖母聞訊,一聲不吭,含淚走了出去。等到曾祖父去找她時,她正要在牆角的樹上自縊,曾祖父救下了她,倆人抱頭痛哭。他們在寒風中跪下對天立誓,將來如蒙天賜一個兒子,拼死拼活也要讓他讀書識字,好替父親記帳、要帳。他們一連生了五胎,才得了個兒子,夫妻倆克勤克儉,終於讓謝鑾思成為謝家第一個讀書人,而四個女兒卻因家裡貧窮不能讀書。說到這裡,祖父撫摸著小冰心的頭說:"你是我們謝家第一個正式上學讀書的女孩,你一定要好好地讀啊!"小冰心張大眼睛,久久地望著祖父。那個夜晚,祖父那期盼的.眼神,那語重心長的話語深深地烙進了她的心裡。

《繁星》《春水》選讀

嫩綠的芽兒

和青年說

“發展你自己!”

談白的花兒

和青年說

“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

和青年說

“犧牲你自己!”

我們都是自然的嬰兒

臥在宇宙的搖籃裡

我的朋友!

為什麼說我"默默"呢

世間原有些作為

超乎語言文字以外

言論的花兒

開的愈大

行為的果子

結得愈小弱小的草呵!

驕傲些罷

只有你普遍的裝點了世界

零碎的詩句

是學海中的一點浪花罷

然而他們是光明閃爍的

繁星般嵌在心靈的天空裡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空中的鳥!

何必和籠裡的同伴爭噪呢

你自有你的天地

冠冕

是暫時的光輝

是永久的束縛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母親呵!

我的頭髮

披在你的膝上

這就是你付與我的萬縷柔絲

我知道了

時間呵!

你正一分一分的

消磨我青年的光陰!

青年人!

信你自己罷!

只有你自己是真實的

也只有你能創造你自己

流星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2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課文的結構和詳略安排。

2、能找出課文中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並理解其作用。[藉此對“我”的性格進行分析]

二、教學過程:

(一)分析結構

1、按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啟示把故事分成三個部分,並在課文中標出。(板書)

2、概括每一個部分的大意並用一句簡短的語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

3、記敘的順序是什麼?(順敘)

板書設計:

(二)分析描寫心理的詞語並理解其作用。

1、從第一部分中我們可以得知“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親“不要冒險”的訓誡)或“乖、懦弱、膽怯”

2、齊讀第二部分,劃出描寫“我”的心理狀態的詞語。

(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裡面撲撲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3、這些詞語描寫出“我”當時的一種什麼狀態、心理?

(有被拋棄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該冒險的悔意;然而最強烈的是恐懼感)

4、如何理解“我聽見有人在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卻是自己”。為何不直接寫“我”哭了?

(一是真實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連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寫法的需要,這樣寫更能將“我”當時的恐懼心理描寫得真切、生動。)

5、分析“我”爬下懸崖時心理經歷過幾個變化過程?

最初:毫無信心 “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信心萌發 “這似乎是能辦到的”

隨後:信心大增 “我”能辦到

最後:激動啜泣

8、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還給你哪些啟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將怎麼辦?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③傑利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

④你覺得文中父親的做法與父親直接爬上去把“我”抱下懸崖,那種比較好?為什麼?

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明確]重點討論④:

父親是為了能讓“我”學會自己面對人生中的困難,他救得了兒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輩子。

父親教給我好方法,讓我一輩子受用。

[小結]: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父親並沒有責備不聽話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飯;給“我”鼓勵,給與信心和勇氣,“你能辦得到的。”;他還誇“我”,說“好”,讓“我”不要擔心;當“我”踩到了岩石後,他又一次誇“我”,說“很好”,並告訴“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見“父親”指點有方,給“我”信心和勇氣,終於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經歷!

[總結]本文是美國作家莫頓? 亨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作者把這一經驗推而廣之,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

這篇課文,特別是“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說的是困難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個大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了。這篇課文,它啟發我們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個什麼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就成為一筆精神財富。善於感悟,寫作文,也有東西可寫,在不起眼的題材上也能寫出好文章。

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進入國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國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1、瞭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正視困難並積極地克服困難。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2、引導學生正視困難並積極地克服困難。

【教學過程】

一、課堂積累,開拓視野

師出示名言,生齊讀:

1、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二、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佈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處處都會有坎坷。那麼,面對困難,我們該怎麼辦,是放棄呢還是迎上去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希望同學們在學完這篇文章後,能夠從中受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啟迪。

三、檢測字詞,掃通障礙

1、找一位學生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生領讀,師糾正。

2、教師點出一些詞語,由學生造句:心驚肉跳、啜泣、頭暈目眩。

四、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先大聲朗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講述了作者一次怎樣的人生經歷?作者又是用哪句話來結束這一人生經歷的講述的?試從文中找出。

2、從這一經歷中,作者領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體現在哪個段落上?

五、研讀課文,培養能力

1、生默讀講述“脫險”經歷這一部分,準備複述。

2、師引導學生如何複述故事性文章;師出示複述要求:

⑴ 交待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⑵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

⑶ 儘量用自己的話。

3、複述課文,師生點評。

4、師找出一些語句:

⑴ “嗨,慢著,”

⑵ “我沒法──”

⑶ “再見!”

⑷ “如果你想待在那裡,就待著好了。”

⑸ “不用客氣。”

⑹ “我下不去!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⑺ “看見了。”

然後指導學生如何朗讀,出示朗讀要求:

⑴ 用普通話,做到字正腔圓。

⑵ 明曉詞語和片語,做到停頓恰當。

⑶ 揣摩人物內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

5、生朗讀,師點評。

六、延伸拓展,開發思維

1、師提問: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件事雖已過去了,但作者卻從中領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試用文中的話表明這一哲理。

2、怎樣理解這一哲理?

啟發學生聯想:以爬山為例,將爬上山頂的大目標化為爬山途中一個個不小目標;以學習為例,樹立短期目標,進而連綴成為長遠目標……

3、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什麼困難?你是如何克服的?從中受到了怎樣的啟發?

生分組討論2、3問。

七、課後小結,提出希望

1、師送學生一首詩:

一步

一步走不完長征路

長征卻少不了每一走

一步登不上高山頂

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請珍重你的每一步。

然後提出希望。

2、佈置作業:

按六⑶題寫成書面小文章或一篇讀後感。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故事:遇險──脫險

哲理:把困難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4

學習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認知)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寫作的意圖。(能力)

3、進行多角度的閱讀。(能力)

4、聯絡自己的生活實踐,感悟人生哲理。(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材分析

課文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使我們感受到了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課文思路清晰明瞭:通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立意高,是記敘文寫作的一篇很好的範文。而且本文語言淺顯易懂,生動細膩。“我”的心理描寫很傳神,值得揣摩學習。這都為不同角度的探究提供了生動的語言材料。

學習重難點

重點:2、3、4

難點:4

教學設想

學習方法

1、啟發談話法;教師通過向學生提出具有啟發思考性的問題,在師生之間平等、民主談話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獲取知識。

2、朗讀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圈點勾畫法;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符號或顏色圈點勾畫出多角度閱讀時的課文依據。以及課文蘊含深刻的最後一段。

媒體設計

1、幻燈顯示“爬懸崖”的圖片;全文總結板書設計;多角度閱讀的導航語;課堂討論、談話的背景音樂;課文錄音示範;預習檢查。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式匯入

1、談談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2、為什麼最深刻?有無打算寫篇文章?

3、師講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先講述後總結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4、幻燈顯示“多一份經歷,多一份明智”。生暢談看法。師明確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總結經驗。

5、過渡:讚美式過渡。然而我們的經歷畢竟有限,還可通過聽別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書課題、作者。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情況。

2、自由散讀課文,思考:莫頓·亨特先生給我們講了一件怎樣的往事?

(a)。詳盡地複述。

要求:口齒清楚;生動具體流利;完整、符合原文意思;儘量用課文詞語。

(b)簡潔概括。

檢索資訊:時間是八歲那年;地點懸崖上;人物有“我”、傑利、其他夥伴、父親;事件為爬懸崖陷入困境(冒險),在父親指點下爬下懸崖(脫險)。

將檢索出的資訊重新排列組合,形成一個簡潔但又表意完整的句子。記敘文材料概括的一般格式是“誰”(或‘什麼’)幹了什麼(或‘怎麼樣了’)。重新組合資訊時,地點可忽略,資訊重組的結果是“八歲那年與夥伴一起玩耍,‘我’爬上懸崖陷入困境,然後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的往事”。

通過複述與概述讓學生真正對這件往事瞭然於胸。

錄音示範7~22段,聽讀模仿語氣,聽後讀給同桌聽。

3、這是一件小事,但在莫頓·亨特先生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時隔五十七年,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為什麼會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1)暢所欲言。

(2)明確最後一段。

三、定向研習課文最後一段。

整體感悟部分為這部分蓄勢。

1、先自主自讀質疑,後四人合作共同解疑,師點撥。

2、各組暢述解答了哪些疑問。

3、熟讀成誦。

4、課文悟讀,師暢談自己的理解:面對巨大的困難,往往心怯了。其實只要不要想著這巨大的困難,勇敢地腳踏實地邁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繼續走下一步,堅持不懈;當某天驀然回首時,困難就已化為烏有。莫頓·亨特先生從懸崖上習得的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

5、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你以往遇到困難都是怎樣處理的?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啟發?

四、課堂小結

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要失去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這堂課在與莫頓·亨特先生心靈的對話中,我們結交了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們只有把這份智慧化為下一刻的實際行動,才算真正汲取了這份營養。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7~22段。鞏固背誦最後一段。

2、選課後讀一讀,寫一寫至少三個造一段話。

3、課外薦讀繁星春水中“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檢查7~22段的朗讀。

2、這堂課我們對《走一步,再走一步》進行多角度閱讀。

二、學法指導

1、讓我們先看一個材料。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老師對達·芬奇談自己畫蛋的體會,他說:“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形狀便立即不同了。”(幻燈顯示,生讀)另一則材料。我國宋代偉大詩人蘇軾也談過類似的體會,他仔細觀察過廬山,然後作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生背)這兩則材料告訴我們,無論繪畫還是觀景,都要選擇不同的角度。這樣,才能發現事物、景物的不同特點,畫畫,才能畫出新意;觀景,才能觀出新意。對一些意蘊豐富的文章也應如此,應從多個方面去想,讀得有創意,提高閱讀質量。

2、多角度閱讀關鍵在於確立角度。怎樣確立角度呢?可以著眼於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於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也可擬一箇中心話題。舉個例子說,從傑利這個角度來讀,中心話題可以是傑利什麼地方做得對,什麼地方做得不太好。由這個中心話題幫助閱讀。可以用“傑利是一位……的朋友”的句式來回答。

三、多角度閱讀

1、確定角度

兩兩對比著來讀,可從兩個大角度(教子、交友)來深入閱讀。

父親

母親

傑利

四個孩子

2、中心話題

(a)父親為什麼不直接孩子抱下來?他不怕孩子失足嗎?從中看出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如果是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你能想象一下嗎?

(b)傑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嗎?他為什麼拋下我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當時的心理嗎?

四個小孩子的行為你欣賞嗎?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會怎麼做?

3、師生多角度探究學習過程

父親角度

這是一位真正愛自己孩子的父親,他不像別的父親,爬山石架把兒子抱下來,而是讓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這是為鍛鍊孩子的勇氣和毅力。如果他對孩子百依百順,那只是讓他更加嬌氣,一生一世都軟弱無能。有句話說:“打是親,罵是愛”,只有在磨練下才能成好鋼,沒有磨練的只是土塊、鏽鐵。所以這位父親是對孩子負責的真正愛孩子的父親。

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親。父親完全可以憑自己的實力抱孩子下來,但他不這樣做,而是引導孩子憑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實,父親這樣做是想給孩子一份經驗,一次鍛鍊,一個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難的勇氣。這是父愛的一種多麼明智的體現,是真正的父愛。他在父親的眼裡,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為,父親知道,溫室裡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雨的,同樣,被溺愛的孩子是經不起考驗的。

母親角度

慈母多敗兒。這位母親一直告誡我不要冒險。在母親的庇護下,“我”變得非常懦弱。如果傑利通知的是母親的話,可能她會聲嘶力竭地叫我別動,嚇得臉色蒼白,神經兮兮的叫了一大幫人來。之後母親可能不允許我跨出家門半步,不准我與傑利玩。從此,世上多了一個廢物,少了一個作家。

師總結:哪一位父親不愛自己的子女。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親以獨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瓊漿,熔鑄了“我”直立的腰桿。他給孩子的不只是一個健康的軀體,還給了孩子一個自信的靈魂。這對孩子的一生無疑是最寶貴的財富。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在感受偉大母愛的同時,也要多理解這份嚴厲的深沉的父愛。

傑利角度

如果我是傑利,我會感到左右為難,一邊是最要好的朋友,一邊是更多的朋友。四個孩子一定不會讓傑利幫“我”,而傑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這幾個玩耍的朋友。所以傑利雖然“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這也說明傑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為這麼點懸崖,“我”總會下來的。再說,他一時也幫不了“我”。天越來越黑了,見“我”沒回來,傑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訴了“我”父親,尋求大人幫助,把“我”從危險的邊緣救了回來。傑利雖然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個孩子的角度

我感覺四個孩子的人品有問題。當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難的時候,他們不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諷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險的石架上,這也是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他們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簡直可惡之極。

師追問:患難見真情,好朋友應當有難同當。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三、課堂小結

多角度閱讀是這堂課學習的重點。以後在閱讀的過程中同學們可學著運用它,它不僅可以讓我們讀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閱讀質量,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創造性閱讀能力,拓展我們的思維空間。

四、作業佈置

1、試著多角度閱讀《信念的力量》。

2、熟讀全文

附:信念的力量

魯西南深處有一個小村子叫姜村,這個小村子因為這些年幾乎每一年都要有幾個人考上大學、碩士甚至博士而聞名遐邇。方圓幾十裡以內的人們沒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學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國小校,每一個年級一個班。以前的時候,一個班只有十幾個孩子。現在不同了,方圓十幾個村,只要與村裡有親戚的,都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這裡來,人們說,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於把孩子送進大學了。

在驚歎姜村奇蹟的同時,人們也都在問,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祕訣嗎?還是別的什麼?

假如你去問姜村的人,他們不會告訴你什麼,因為他們對於祕密似乎也一無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國小調來了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教師,聽人說這個教師是一位大學教授,不知什麼原因被貶到了這個偏遠的小村子。這個老師教了不長時間以後,就有一個傳說在村裡流傳。這個老師能掐會算,他能預測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說,老師說了,我將來能成數學家;有的孩子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音樂家;有的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錢學森那樣的人,等等。

不久,家長們又發現,他們的.孩子與以前不大一樣了,他們變得懂事而好學,好像他們真的是數學家、作家、音樂家的材料了。老師說會成為數學家的孩子,對數學的學習更加刻苦,老師說會成為作家的孩子,語文成績更加出類拔萃。孩子們不再貪玩,不用像以前那樣嚴加管教,孩子也都變得十分自覺。因為他們都被灌輸了這樣的信念:他們將來都是傑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惡習的孩子都是成不了傑出人才的。

家長們都納悶,也將信將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師道破了天機?

就這樣過去了幾年,奇蹟發生了。這些孩子到了參加大學聯考的時候,大部分都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這個老師在姜村人的眼裡變得神乎其神,他們讓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測自己的命運。可是這個老師卻說,他只會給學生預測,不會其他的。

這個教師年齡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預測的方法教給了接任的老師,接任的老師還在給一級一級的孩子預測著,而且,他們堅守著老教師的囑託:不把這個祕密告訴給村裡的人們。

我的幾個好朋友就是從姜村走出來的,他們說,他們從考上大學的那一刻起,對於這個祕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們這些人又都自覺地堅守起了這個祕密。

聽說完這個故事,我一直在被這位可敬的老師感動著。人世間還有什麼力量能超過信念的力量呢?他通過中國最傳統的方式,在這些幼小孩子的心靈裡栽種了信念啊!

閱讀指導:

從“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種成功的教育理念。

從“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適宜的教子方略。

從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導樹立堅定的人生信念。

教學反思之新教材下的備課

本課設計側重於多角度閱讀。學生的潛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學相長”。在多角度閱讀中,學生創見性地從母親的角度來談自己的看法。這在備課中我根本就忽視了,藉機順勢讓學生想象如果是母親來救“我”,那會是如何的情形?學生結合母親的教育方式繪聲繪色的談了母親的歇斯底里的表現,並預測到母親的這種教育會讓“我”一輩子沒出息。繼而與父親的教育方式作比,體驗到嚴厲的父愛背後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學生結合自己家的教育來談。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教學環節預料不到,但在課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課堂不再一成不變,僵死固定,而是靈動多變,較難把握。老師只有精心全方位備課尤其是備學生的“可能”,才能遊刃有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