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語文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8.95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1.掌握字詞的正確讀音。

2找出病句的病因並進行改正。

3.熟記勉勵人的名言,俗語,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 4.瞭解《精衛填海》故事的內容及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1.找出病句的病因,並能正確進行修改。

2.積累勉勵人的詞語,名言,俗語等,並懂得恰當運用。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勉勵人的詞語,名言,俗語,並記錄下來。

教學流程:

一.匯入

師:德國詩人席勒說:“只有恆心,可以使你達到目的。”的確,一個人在確定了奮鬥目標以後,若能持之以恆,始終如一的為實現目標而奮鬥,目標就可以達到。挑山工如此,愚公移山如此,滴水穿石的小水滴亦如此,而《白色金盞花》中的老奶奶用20年的時間培育出白色的金盞花更是如此。

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語文七色光七,再次走進“持之以恆”這個主題。

二.新課

(一)知識窗

師:我國著名教育家謝覺哉曾說:“萬事從來貴有恆”,而這句名言在一隻小小精衛鳥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1)指生讀,讀準,讀流利。

(2)默讀,思考:你從精衛鳥身上受到了那些啟發?(3)拓展

師:精衛鳥那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讓我們為之震撼,同學們課下讀一讀原版的“精衛填海”,感觸一定會更深。

(二)日積月累

師: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人們都意識到樂“持之以恆”精神的可貴之處,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名言俗語。

(1)指生讀名言俗語。(2)齊讀。

(3)結合蒐集的資料談談對這三句名言俗語的理解。(4)再讀(5)練習背誦

(6)交流課前蒐集的名言俗語。

師:還有比名言俗語更簡潔的語言形式,同樣能免勵我們向上。(1)指生讀詞語

(2)你讀懂了那個詞語,跟大家交流一下(3)你能用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說個句子嗎?(4)你還知道那些勉勵人的四字詞語?

師:同學們能通過蒐集資料豐富自己的認識,這樣堅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會走進更廣闊的語文天地。師:豐富的積累有助於我們學習語文,紮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對於學好語文更重要。

(三)練

完成練1你能讀準這些字音嗎?在書上把錯誤的讀音畫掉。(1)生畫

(2)開火車讀出正確讀音(3)齊讀完成練2(1)(出示)學生找病因,修改(2)交流(3)拓展三.總結

讀準每一個字音,把每一個字音讀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和別人交流時能用通順的句子,表達準確的意思,這兩項同學們要持之以恆的去做。根基紮實了,你在語文方面才會有所發展。

最後送給同學們一句名言:萬事從來貴有恆,希望同學們用此來勉勵自己。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昆蟲記》是法布林耗盡畢生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記下的筆記。後來編寫成書,共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他懷著對渺小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去描寫,甚至歌頌,微不足道的昆蟲。這本書語言生動有趣,詳略得當。閱讀它,讀者絕對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就像步入了童話世界,能充分領略昆蟲世界的神奇。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國小生年齡尚小,他們活潑好動,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尤其喜歡一些小動物、小昆蟲,所以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從他們最常見的昆蟲入手,激發他們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走進昆蟲王國,領略神奇世界,感受自然魅力。

2、結合《昆蟲記》選文,瞭解把握昆蟲的習性,體會法布林的文筆及其觀察力,感受他對大自然與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之情,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3、瞭解法布林傾其一生研究昆蟲、撰寫《昆蟲記》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領悟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林精神”。

【教學重難點】

結合《昆蟲記》選文,瞭解把握昆蟲的習性,體會法布林及其觀察力,感受他對大自然與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之情,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策略】

討論交流法、師生問答法

【課前準備】

上網蒐集作者的相關資料及寫作背景

【課時】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這有一個謎語請大家猜猜好嗎?(出示謎面“一飛嗡嗡嗡,做事有分工,手提小花籃,整天忙不完。”)

同學們很聰明,像蜜蜂、蝴蝶、蜻蜓這些小動物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昆蟲,你們身邊都有哪些昆蟲,能說說你對他們的瞭解嗎?(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的知識很豐富,其實有一本書,裡面介紹了許多的昆蟲,敘述了昆蟲世界許多有趣的故事,他就是法布林的《昆蟲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昆蟲記》,去探索昆蟲的奧祕吧。

(二)出示目標(ppt展示)

(三)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交流蒐集到的資料,教師明確:

1、簡介作者

讓·亨利·法布林(1823—1915),出生在法國南部山區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作家。他小時候飽受貧苦,曾經流浪街頭,靠賣汽水、做零工等掙點兒錢。經過刻苦的自學,他進入一個食宿免費的師範學校,畢業後,當上了中學教師。他沒有進過正規的大學,但他以頑強的意志,不懈的努力,自學了大學課程,並取得了博士學位。不管自己生活多麼艱苦,工作多麼繁忙,法布林從沒間斷過對昆蟲的研究。他深入昆蟲世界,懷著無限的熱情對昆蟲進行觀察和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鉅著。1885年,《昆蟲記》3卷本出版,直到1910年,《昆蟲記》10卷本才出世。

2簡介寫作背景

法布林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偏見”,二是“貧窮”。他想“登上大學講堂”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開闢獨立的昆蟲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援。教育,科學界權威們,骨子裡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虛偽,庸俗,妒嫉的心理合拍,長期構成對法布林的偏見。然而,法布林沒有向“偏見”和“貧困”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蓄,堅持不懈地觀察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擠出一枚枚錢,購買壇,罐,箱,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進行研究,化教書匠之“貧困”為昆蟲學之“富有”。

3、老師還找到了幾個有關法布林的小故事,想不想看看?出示,交流。

曾經有這樣一個小男孩,在他八九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去放鴨子。他把鴨子趕進池塘以後,就去水邊逮蝴蝶,捉甲蟲,或是蹲下來靜靜地觀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殼、來回穿梭的游魚、五彩繽紛的蠕蟲……

有一次,他正在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一切,忽然,一隻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小甲蟲從他眼前掠過。“嗬,真漂亮!”他邊叫邊用小手撲過去,敏捷地捉住了它。這隻甲蟲比櫻桃還要小,顏色比藍天還要藍。他高興極了,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裡,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後再好好欣賞。這一天,他還撿了好多的貝殼和彩色的石子,把兩個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走在路上,他又發現許多螞蟻正在搬運幾隻死蒼蠅,就伏在地上,用放大鏡全神貫注地觀察起來。汗水溼透了衣服,手腳都麻木了,他一直觀察了4個小時才離去。

長大後,有一次,他爬到一棵樹上,觀察螳螂的活動。把周圍的一切都忘了。結果,別人誤把他當成了小偷,要抓他,他才從觀察中驚醒過來。(讓學生認識法布林,從事例中感受法布林對昆蟲著迷的程度)

(四)走進《昆蟲記》

1.出示不同版本《昆蟲記》的封面圖片,請同學們欣賞。

2.介紹目錄。

目錄是書中內容的高度濃縮,通過看目錄,我們就可以把書本讀薄了。咱們一起來讀一讀目錄,同學們說說,目錄中都有哪些內容?

同學們從這些短短的標題中能獲取了哪些知識呢?能猜出書中寫了哪幾種昆蟲呢?有哪些是你認識的或者聽說過的呢?

3.出示《昆蟲記》的內容精要,看看法布林還對哪些昆蟲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描述吧。

《昆蟲記》是法布林以畢生的時間和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本書共10大卷,每捲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瓢蟲、蜣螂、螢、蟬、螳螂、蚱蜢、螞蟻、蟋蟀、孔雀蝶、松毛蟲、天牛、狼蛛、綠蠅、蟈蟈、朗格多克蠍子、石蠶、豌豆象……

(五)、自由閱讀

第二課時

一、激趣匯入:

1、談話匯入:孩子們,上週我們共同讀了一本書——《昆蟲記》,這是一部世界昆蟲的史詩,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一部值得傳給下一代的書。讓我們一起繼續走近法布林,走進《昆蟲記》,去領略昆蟲界的神祕吧!

二、自由閱讀

三、交流內容及感悟

1、片段比較,感受寫作風格。

孩子們,你在品讀的過程中有自己喜歡的或感受深的精彩片段嗎?願意讀給大家聽嗎?(精讀)

片段一——第一卷 第一章 聖甲蟲

聖甲蟲有哪些特點?聖甲蟲的生活習性如何?聖甲蟲是如何工作的?

想讀這個故事嗎?來,我們來讀讀這個故事,和法布林一起感受聖甲蟲的可愛吧!怎麼讀這個故事呢?

(出示提示)把書翻到這一頁,去讀讀這個故事吧!注意,這本書的頁碼在書的旁邊,而一般書的頁碼在書的下方。

片段二——第一卷 第十五章 砂泥蜂

當你們聽到“蜂”這個字的時候,會聯想到什麼呢?是香甜的蜂蜜?還是六角型形狀的蜂巢?或者是蜂尾上可後的毒針呢?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蜜蜂吧,不過,事實上蜂的種類非常多,像長腹蜂、胡蜂、節腹泥蜂、砂泥蜂、大頭泥蜂、黃斑蜂、切葉蜂等等,而且每種蜂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性。法布林仔細地觀察每一種蜂,有時是親自飼養那些蜂,有時是坐在樹林裡或草地上連續觀察幾個小時,因此還發現了許多新種類的蜂。

被達爾文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的法布林一生致力於昆蟲研究,他的《昆蟲記》堪稱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在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為一爐,娓娓道來,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讀的世界經典名著。

片段三——第一卷 第十九章回窩

2、小結:正是因為法布林把昆蟲當作人來寫,讓他們擁有了人的喜怒哀樂,人的善惡美醜,所以才更加引人入勝。讀這本《昆蟲記》,你彷彿就是走進了一個小小的童話般的昆蟲世界。

四、激發閱讀興趣,繼續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現在你一定喜歡上了這本《昆蟲記》,就請大家繼續走進《昆蟲記》,走進法布林,美美地去享受書的樂趣吧!

第三課時

一、猜謎引入,感受閱讀樂趣

老師這裡有一段對某種昆蟲的描寫,你能根據這段描寫,猜出這是一種什麼昆蟲嗎?出示片段:它有纖細而優雅的姿態,淡綠的膚色,輕薄如紗的長翼。它的頸部柔軟,頭可以任意轉動,看起來溫柔可人。現在它半身直起,立在青草上,表情很莊嚴,寬闊的輕紗一樣的薄翼,像面紗一樣罩著。它前腿彎曲,伸在半空,好像修女在祈禱。

討論,猜猜這是什麼昆蟲,並說說自己猜測的依據是什麼。說說這段文字寫得怎樣?

二、欣賞書中片段

孩子們,讀書只瞭解內容——知道這本書寫了什麼還不夠,還要精品細讀,對書中的精華要細細地品味、咀嚼,進而能積累運用,才能把書中的精華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片段一——讀著這些描寫蟲子外形的句子,你有什麼感受?

它半身直豎,立在被太陽炙烤的青草上,態度莊嚴。它那寬闊的綠色薄翼如亞麻裙般的拖曳在地,前肢形狀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禱。)

這個奇妙的小動物尾巴上像掛了一盞燈,炎炎夏夜,它們在草叢裡遊蕩,既像是一對對情侶在提燈夜遊,又像是從滿月裡瀉落的銀輝。它的長腿笨拙地向前移動,紅棕色的觸角像扇子似的張開,一副饞涎欲滴的樣子。頭上是寬闊扁平的頂殼,上面有六個尖細的鋸齒,這帶齒的扁形頂殼像個耙子,既是挖掘工具,也用來剔除和拋棄糞便中無養分的植物纖維。

片段二——蟬和螞蟻(課件圖)

說說看,你見過蟬嗎?在你印象中,蟬和螞蟻之間會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聽故事:整整一個夏天,蟬不做一點事情,只是終日站在樹梢上歌唱,而螞蟻則忙於儲存食物。冬天來了,當螞蟻把儲存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陽下晒時,一隻飢餓的蟬前來乞討,結果他遭到了難堪的待遇。

螞蟻驕傲地問:“你夏天為什麼不收集一點兒食物呢?”蟬回答到:“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

“哈哈,你夏天唱歌嗎?”螞蟻毫不客氣地回答,“好呀,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最終,這隻可憐的蟬餓死了。

告訴你,這個寓言當然是造謠。事實上,蟬從來不需要依靠別人的施捨生活,它從不到螞蟻門前乞食,相反的倒是螞蟻,雖然他們把一切可以食用的東西都囤積起來,可有時還會飢腸轆轆地去向蟬哀求。它剝削蟬,掠奪蟬,簡直就是一個強盜。

沒想到吧,讓法布林來告訴你吧。(出示文字)

七月的午後,熱浪滾滾,讓人窒息。我們這裡的昆蟲如同受難的平民,乾渴難忍,打不起精神,他們失望地在已經枯萎的花朵上轉悠,徒勞地尋找一點點能夠解渴的汁液。可蟬卻對這水荒一笑了之,它尖尖的嘴像一種微口徑鑽孔器,刺進自己飲之不竭的酒窖。它停在一根灌木的樹枝上,一邊不停的唱歌,一邊在堅硬光滑的樹皮鑽孔。它紋絲不動,聚精會神,完全沉浸在歌唱和瓊漿之中。

品讀片段,說感受。(從內容和文字)

法布林用詩人的語言,描繪這樣鮮活的生命,昆蟲在他的筆下是生動、美麗、聰明、勇敢的,他說他在“探究生命”,要使人們喜歡它們。法布林為蟬平反了,蟬是生產者呢。這本書裡還向我們描述了蟬的習慣、蟬的洞穴、蟬的幼蟲呢!

片段三——紅螞蟻 回家的路

猜猜看,紅螞蟻是怎麼回家的?靠嗅覺?法布林做了好幾次實驗呢?

實驗一:我取出一把大掃帚,把螞蟻的去路掃出一米左右的寬度,路面上的粉塵啊石塊啊都被我清掃得乾乾淨淨。我一共掃了四段,每個地方相隔幾步遠。

猜猜紅螞蟻會怎麼做?(生猜測)

紅螞蟻來到第一個被截斷的地方,明顯地猶豫了起來。有的走開,有的徘徊,有的朝兩側分散。越來越多的螞蟻擁過來,亂哄哄的,不知所措。終於有幾隻螞蟻冒險走過了掃過的那一段,與此同時,另一些螞蟻從側面繞了一圈,也終於走上了原路。

讀到這,你有什麼話想說?(引導從螞蟻回家本身和描述的文字說起)

實驗二:實驗似乎肯定了嗅覺的作用,但法布林還是決定開始新的計劃。我開啟平常用來澆園子的帆布水管,螞蟻的歸途頓時被一條綿延的激流沖斷了。水很多很急,把地面沖洗得很徹底,帶走了所有的氣味。

猜猜紅螞蟻會怎麼做?(生猜測)

這一次,紅螞蟻們猶豫了很長時間,連拖在隊伍最後一隻也趕了上來。有幾隻踩著幾顆露出水面的卵石走進了水裡,幾根麥秸成了搖搖晃晃的浮橋,好幾只螞蟻爬了上去,而橄欖枝的枯葉則成了木筏,載著一群螞蟻乘客……有好些螞蟻則完全不借助任何工具,半是莽撞半是手忙腳亂地到達了對岸。當然也有許多紅螞蟻被水捲走,可它們仍然固執地銜著獵物,隨波逐流,擱淺在最突出的地方,重新尋找可以涉水的辦法。(P30)

生說感受。

實驗三:我用新鮮的薄荷葉擦地面,然後把它們蓋在不遠處的路上。歸隊的螞蟻們在經過被擦過的區域,似乎毫不在意;在蓋著葉子的地方,它們稍微猶豫了一下,然後還是走了過去。(P31)

實驗告訴法布林,嗅覺應該不是指引紅螞蟻原路返回的原因。法布林會就此罷手嗎?後來,他又做了實驗,做了什麼實驗呢?不告訴你,自己去看。

從剛才讀的這一系列的實驗中,你想到什麼?

布林眼裡,這些昆蟲雖然是渺小的生命,卻充滿了靈性。他的研究是充滿詩意的。

三、總結:

幾個小故事就已經把我們深深地吸引住了,書的序言裡面有一句話:齊讀

一塊地,就是我的全部夢想。(說附錄《荒石園》)

四、活動設計(作業)

1.昆蟲選美大賽。嘗試製作昆蟲名片,獲取並交流昆蟲的圖片,然後介紹昆蟲的習性和特徵。

2.昆蟲故事會。觀察或者通過查詢資料,瞭解幾種昆蟲的特徵和習性,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寫它們的生活,寫一寫自己和它們之間的故事。(最好借鑑作者的寫作方法。)

第四課時

一:匯入:

同學們,《昆蟲記》咱們已經閱讀完了,你有什麼話想說嗎?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回顧一下這本書,看看同學們的收穫如何吧。

二:梳理昇華:

1、外形描寫:《昆蟲記》描寫了幾十種昆蟲的外形以及生活習性,光蜜蜂就有11種之多,其實這些蜜蜂都是大同小異的,如果讓我們來區分肯定會一頭霧水,想看看法布林是怎樣區分他們,描寫它們的嗎?出示幾個蜜蜂描寫的片段,對比區分它們的不同。

舍腰蜂:它的身體很有意思,中間部分非常瘦小,但後部卻是非常肥大的,而這兩個部分之間是由一根長線連線起來的。

礦蜂:這是一種細長型的蜜蜂,腹底有一條明顯的溝,溝裡藏有一根刺,這根刺可以沿著溝來回地移動,它的身上有紅色的斑紋。

赤條蜂:它身材小巧,身段玲瓏,細細的腰,腹部分成兩節,上面小,下面大,黑色的肚皮上圍著一條漂亮的紅色腰帶。

無翅黃蜂:它身上長著紅、白、黑相間的條紋,它沒有翅膀,形狀就像一隻難看而又多毛的大螞蟻。

樵葉蜂:樵葉蜂是白色的,身上帶著條紋,通常寄居在蚯蚓的地道里。

金蜂:它全身閃耀著金色、綠色、藍色和紫色的光芒。

法布林對昆蟲的好奇為他的《昆蟲記》開了好頭,他的細膩與耐性成就了《昆蟲記》的精彩。

2、思想描寫:

在法布林的筆下,昆蟲世界和人類世界一樣有美有醜,有善有惡,有勤勞有懶惰,有熱情也有冷酷。小昆蟲們也和人類一樣,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所以我們就喜歡閱讀了。

三、延伸:

同學們看得又認真又仔細,老師很佩服大家。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夠像法布林一樣仔細、認真、用心,一定會做出一番成就的!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朗讀課文,讀出重音和勾連。掌握課後生字詞及課下註解,並能運用。重點理解比擬手法及作用,兼顧品味運用對比、反覆、設問、排比的語句。能夠區分實寫與虛寫的語句。會寫200字的家鄉冬景,寫出景物的特徵。

二、藉助解讀富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或關鍵句,理解蘊含句中的美好情感。藉助想象讀懂文中的詩情畫意的具體體現。

三、課前預習,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問題,教師點撥,課後閱讀四季寫景文。

【教學安排】兩教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檢查預習作業:

1、學生誦讀,能讀出重音和勾連。

2、出示抄寫本,備查。檢查關注學生的書寫和標音。教師點撥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認並識記。

二、作者簡介(略)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預習作業:

1、學生誦讀,能讀出重音和勾連。

2、出示抄寫本,備查。檢查時關注學生的書寫和標音。教師點撥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認並識記。

3、從文中找出運用比擬的句子,並說說它們對寫景和抒情起到怎樣的作用。(教讀過程中回答)

二、作者簡介(略)

三、解讀課文

1、誦讀全文,注意讀出重音和勾連。(完成積累拓展四)

2、課文主要寫了哪幾種景物,反映了濟南的冬天什麼特點?(完成思考探究一)

3、文中運用比擬等多種修辭手法,對描寫景物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分別起到什麼作用?

4、“理想的境界”蘊含什麼意思?作者為什麼說冬天的濟南是理想的境界。(完成思考探究二)

5、借鑑課文寫家鄉冬天的景物,不少於200字。(完成積累拓展五)

四、佈置作業

1、完成校本作業

2、閱讀輔助資料

3、預習新課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4

  學情分析

鑑於學生的鑑賞水平,對於詩歌的寫作手法不宜深究;時代背景略知即可;重點是理解人物形象,讀背詩歌。

  教學方法:問題法為主。

  教學目標

1.瞭解作品內容,理解敘事的詳略,體會詩歌對我國古代女英雄的讚美。

2.初步瞭解樂府民歌的特點,以及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詩歌的朗讀和背誦。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簡介作品。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名篇。它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樂府民歌,這首敘事詩閃爍著現實主義的光輝。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它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後代文人作了加工潤色,但基本上保留了易誦易記的特色。

二、根據預習回答問題(出示小黑板)。

1.A木蘭之歌B木蘭出征C木蘭從軍

由此你認為本詩重在表現人還是表現事?

(板書: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2.文中那些文字表現了木蘭的少女特點?哪些文字表現了她是一位女英雄?哪些是正面寫她的?哪些是側面寫她的?(板書:詩歌內容)

3.你認為詩中哪些語言體現了本詩是北朝樂府民歌?

4.指兩名同學一個讀加點字的音,一個寫。(見“閱讀提示”。)

三.領讀兩遍課文,學生自瀆一遍,然後明確:

1.“唧唧”註釋說是“蟲叫聲”,大家說可能是什麼蟲叫的?(蟋蟀)這種蟲叫聲表明了什麼季節?(蟋蟀古人叫它“促織”,意思是天氣開始冷了,它催促人們快點織布做寒衣,在這種情況下“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更加突出了事體的重大。)下文哪一句詩與這裡照應?(朔氣傳金柝)

2.“問女”四句看似贅文,實則細膩地表現了木蘭當時心事重重的樣子。“昨夜”如換成“昨日”,意思有什麼變化?木蘭是在什麼情況下從軍的?“從此”二字表達了她的什麼心情?

3.“十二卷”與下文的“十年”、“十二轉”、“十二年”都怎樣理解?

4.東南西北各句排比互文,怎樣解釋?

5.“旦”、“暮”二字表明瞭什麼?“不聞”、“但聞”句表現了木蘭的什麼心情?

6.第四段六句以極其凝練和諧的語言,形象地概括了木蘭從離家出征到凱旋迴朝的全過程。為什麼這部分不做大肆渲染?(因為這裡不是重點)

7.詩裡是怎樣描述戰後人們對木蘭的熱情?木蘭的表現怎樣?

8.“問所欲”可否換成“問所需”?“願”為什麼不說“欲”?“千里足”是什麼修辭?(借代)“兒”為什麼不說“女”?

9.“相扶將”說的誰扶誰?

10.第七段以兔為喻,讚美了木蘭“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氣概。

11.詩中對偶句與排比句有幾處,請找出來。

四.如有時間,教師說白話,學生說原文;然後教師說原文,學生說白話。

五.結課,作業。

本詩通過對木蘭離家從軍—征戰沙場—勝利歸來的生動敘述,塑造了一個為國立功而又不圖名利富貴、叱吒風雲而又感情細膩的女英雄形象。反覆誦讀後,在練習本上抄寫全詩,翻譯成白話;做課後練習一、二。

附板書設計

木蘭詩

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1.代父從軍(詳),征途思親。

2.艱苦征戰,十年凱旋(略)。巾幗不讓鬚眉

3.辭官回鄉,親人團聚。

4.吟唱附文,隱喻讚頌。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在詞句訓練中,抓特點,找規律,培養語感。

2、積累名言,從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瞭解章回小說。

4、瞭解民間傳統傳唱藝術,熱愛民間健康的藝術式樣。教學重、難點

在詞句訓練中,抓特點,找規律,培養語感。教學過程

一、引入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語文七色光七的內容,希望大家認真學習。自學提示:獨立或者合作完成練習。學生自學: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彙報,檢查自學效果(含討論)。

二、日積月累

1、自讀自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

2、小組交流自己的收穫。

3、說說自己對這三個名人的瞭解。請學生在小組內熟讀這些名言。互相學習。

看誰一口氣背得多。

三、知識窗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些短文。

請同學們說一說這篇徵文與其他文章有什麼不同?你在哪裡還見過這樣的小說?這叫什麼小說?這樣的小說有什麼特點?

四、開心一刻

自讀這段快板,說說你在什麼時候聽過這樣的快板。你喜歡嗎?為什麼?讀出這段快板的感覺與韻味,你會讀嗎?用課件補充民間傳唱藝術,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

五、當堂作業基礎練習

A、寫出下列詞語。

第一組的詞語小組內四個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組完成得快。第二組同學自己獨立完成。

B、讀兩組句子,體會每組句子的寫法有什麼不同。要在語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

C、仿寫句子。從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描寫喜怒哀樂的一種心情。

六、全課總結

說一說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理解聯想和想像手法的運用。

2、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3、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4、熱愛生命和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1、大膽而新奇的想象。

2、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神話動畫片匯入。

二、出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三、作者簡介

袁珂,神話學家。

四、關於神話

五、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六、全班集體朗讀課文

七、探究品味

1、複述課文,對照《風俗通》中關於女媧的記載,找出課文中豐富了哪些內容,哪裡最見作者的想像力。

2、對女媧形象的認識:她哪裡是神,她分明是人。

3、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悅感;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

4、想像是神話的亮點,馬克思關於神話的論述。

八、放《女媧造人》動畫片總結課文主要內容

九、拓展運用

讀神話《盤古開天地》後回答問題。

十、放神舟五號飛船記錄片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十一、佈置作業

1、收集有關神話,講給別人聽。

2、閱讀綜合性學習中,關於人類起源的資料。

3、想像出一種女媧造人的新辦法。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7

一、授課內容

11、《愚公移山》

課 時

2課時

授 課 時 間

20xx年6月

教 學 目 標 ( 知 識 , 技 能 , 情 感 態 度 、 價 值 觀 )

1.知識與技能

(1)能夠有感情地、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藉助工具書,準確翻譯文章內容。

(3)分析人物和寫作特點。

(4)領會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現實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藉助工具書把握文意。

(2)小組探究,對比人物言行,分析人物特點。

(3)探究、分析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愚公精神,正視生活中的困難。

二、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匯入新課

教師談話匯入:《列子》是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典籍,這是列子及弟子以及後學著作的彙編,一共八篇,一百四十章,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善於用寓言來表達精微的哲理。《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預習準備:1、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2、藉助工具書初譯課文,劃出疑難。

課堂交流:1、朗讀比賽。

2、介紹生字詞。

3、介紹列子。

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師學友藉助工具書,通譯全文,探討疑難。

2、從文中找到橘子來回答:

①愚公為何要移山?

②愚公移山面臨著哪些困難?③愚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1、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按要求口譯課文,

探討有疑問的句段。教師適時點撥。

3、尋找、分析,回答提問,學生整理成板書。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查詢工具書的習慣。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對比課後第二題,同樣是對愚公年齡大和挖出的土石無處安放存在疑問,兩人的用詞、態度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學生探討、交流。

學生彙報探究結果。

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4、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小結:概括事件主要內容。

學生自由交流。

第 二 課 時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回顧匯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

學生回顧生字詞;快速口譯課文

鞏固基礎知識。

2、分層提高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梳理本課一字多義現象和通假字。

一字多義:且、始、其

2、愚公的和智叟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是什麼?你如何評價愚公和智叟?

3、對智叟和愚公的妻子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學生按要求整理,交流。

探討兩個問題

(愚公挑戰遠勝於己的自然界困難,儘管自己享受不到自己努力的便利,但他有遠見,大智若愚;智叟從現實利益出發,目光短淺。)

培養學生的整理習慣和理解能力。

3、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小結:

1、看課後第三題,你怎麼看待愚公移山的行為?

2、這個故事給予你什麼樣的啟示?

學生自由表達。

參考:文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下定決心、不懈奮鬥才能克服困難的道理。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4、拓展提高

教師安排任務:

1、收集表現“困難”的名言警句。

2、以《困難》為題,完成作文。

學生收集整理,完成作文。

學生展示。

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三、板書

愚公 畢力平險、達於漢陰 勇於挑戰

聚室而謀曰 發動群眾 正面描寫

愚公移山 箕畚運於渤海之位 思慮周全

愚公妻 疑 君 其如土石何 (關愛、擔憂)

智叟 笑 汝 甚矣,汝之不惠(嘲諷) 側面襯托

四、反思

列子,本名列禦寇(“列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著有《列子》。 “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他一生安貧樂道,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列子故事:杞人憂天、薛譚學謳、疑鄰盜斧、高山流水、楊布打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4、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5、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6、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克服困難:知其不可而為之!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8

目標:

1.在詞句訓練中,抓特點,找規律,培養語感

2.積累關於美德的名言,養成摘抄的好習慣。

3.對社會公德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模範遵守

4.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重、難點:

教法:

練習法:

流程:

一、組織教學

二、遷移練習:

1.比一比,再組成詞語,

(1)先讓學生按照題目要求獨立完成,訂正校對。

(2)學生根據本單元學過的生字設計組題

(3)互相測評。

2.比較每組句子中兩句話的表達效果。

(1)學生反覆品讀

(2)結合課文內容,自讀自悟,體會課文原句的準確、形象和表達意思完整。

3.回顧課文,完成練習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完成這道題目。

三、日積月累:

自主閱讀課文,瞭解社會公德的基本知識和內容。

四、知識窗

側名言的教學可先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交流對名言的理解和體會,最後熟讀成誦。

五、窗外事

指導學生採取以下步驟組織,參與這次語文實踐活動。

六、小結:彙報這節課的收穫。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9

一:《濟南的冬天》第一課時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繼朱自清的《春》之後的第二篇優美的散文。作者老舍細緻觀察濟南的冬景,把心中對濟南冬景的喜愛以及對自然山河的讚賞之情通過筆墨描繪出來,創作出這麼一篇優美的散文。本課文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大自然。通過反覆朗讀本課文,在學習《春》之後繼續加強朗讀水平的提升。同時,也加強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認識,閱讀更多的文章來加深體會文中細膩的描寫,進一步體會寫景抒情的文學創作方法。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新生在上一節課瞭解了文學作品中自然的描寫,賞析了優美的語言,發揮想象,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重點學習了比喻對文學語言的潤色功能,一定程度上鍛鍊了理解文學語言的思維能力。對於朗讀方面仍需加強學習,體會文中感情。

四:教學目標

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作者對濟南冬天的讚美之情以及喜愛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筆下冬日裡帶有溫情的濟南山水,發揮想象,理解作者寫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五:教學重點

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作者對濟南冬天的讚美之情以及喜愛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筆下冬日裡帶有溫情的濟南山水,理解作者寫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六:教學難點:

發揮空間想象能力,想象文中描繪出的景觀,體會文學作品的語言對空間的塑造以及傳達情感的魅力。

七:教學時間

40min

八:教學設計

立足點:“看”(順著老舍先生的目光,在想象的世界裡觀覽冬日裡的濟南。)

匯入:5min

冬天的電影場景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順著老舍先生的目光,一起認識冬天裡的濟南,在想象的世界裡觀覽冬日裡的濟南。

檢查預習:5min

藉助註釋,瞭解作者背景。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字詞,讀三遍。(基礎鞏固)

朗讀技巧學習:10min

跟著錄音,低聲跟讀,注意感情起伏,重音及停連。(初步感知作者細膩文筆及對濟南,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問題一:5min+12min

順著老舍先生的眼光,你看到了什麼自然美景?各自有什麼特點?小組討論,把你在文中看到的地名、自然景觀在文中用筆畫出來,五分鐘之後請同學來分享所得,用自己的話簡單描敘出來。(鼓勵積極發言,加強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理清文章層次: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總體感受、濟南的小城、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山以及冬日裡的水)

課堂總結:3min

瞭解作者背景生平等、字詞鞏固、朗讀初步學習以及對文章層次的梳理。

九:作業設計

朗讀課文一遍,朗讀第三段三遍。

找出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的句子,試著思考一下這些句子好在哪裡?

十: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0

  一、匯入

父親是一本書,細讀這本書,會發現很多難忘的瞬間:也許是一個微笑,也許是一個眼神,又也許是那不斷增多的白髮和皺紋。而在作家朱自清心裡,父親最讓他刻骨銘心的卻是一個背影。1925年,他寫下了《背影》一文,這篇僅有1140字的文章,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今天我們就來走進《背影》,體會它究竟動人在何處。

  二、預習反饋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賦(fù)閒 躊躇(chóu chú)

迂(yū) 蹣跚(pán shān) 拭(shì) 頹唐(tuí) 舉箸(zhù)

  三、題目切入,聚焦“背影”形象

師:我們常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請大家讀題目,當你初次看到題目時,有什麼疑問呢?或者有什麼想知道的呢?

問題1:(1)這是誰的背影?——父親

(2)這個背影是在怎樣的場景中留下的?——父親送我去車站

(3)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個背影的?——第6段

問題2(概括訓練):第一次輕聲朗讀第6段,概括內容,分析層次;

內容:父親費力穿過鐵道給“我”買橘子。

層次:(1)父親提議給“我”買橘子;

(2)父親的外貌描寫——為下文寫父親動作的不容易和努力做鋪墊

(3)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

(4)父親把橘子全給“我”,叮囑的話語——關懷備至;

(5)父親離去的背影。

問題3(寫法分析外貌、動作):第二次輕聲朗讀第6段,關注背影,分析寫法;

(1)外貌描寫

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

(2)攀爬月臺的背影:

6個動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特寫鏡頭:攀爬的起始動作,回憶《飛天凌空》特寫鏡頭之準備、起跳、落水的細緻鏡頭)

父親這一系列動作有何特點(刻畫出怎樣的父親形象)?

抓住相關修飾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

用文中的兩個詞語加以概括:“不容易”“努力”——深沉無言的愛

(3)離去的背影:

問題4):第三次輕聲朗讀,留心眼淚,體會感情。

從父親的兩處背影和“我”的兩次流淚中,你體會出了怎樣的父子之情?

父對子:無所不至的關愛 子對父:百感交集、複雜的情意

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親買橘。作者層次分明,語言樸素、情感深沉地描寫了父親的背影。那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蹣跚的步態,那探身、攀手、縮腳、傾身等動作,形象地描繪了父親的費勁吃力;那叮囑的話語,表現了父親的關懷備至;那流淚,又流淚的敘述,表現著作者內心非常複雜的情意。總之,這一段都表現了父親真摯的愛,處處表現了作者的感動之情。

師:原本我可以去完成的事情父親卻親自做,原本年輕人輕而易舉能完成的事情,父親卻如此艱難還裝出一副輕鬆的樣子不讓我擔心,“不容易”地活著,“努力”地愛著,這便是“我”的父親(板書這兩個關鍵詞)。

  四、深入(開掘)“背影”內涵

問題:文章還提到哪些他的“不容易的活”和“努力的愛”呢?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文字解讀

《老翁捕虎》是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材第六單元的一篇學生自主閱讀文章。作者紀昀,選自他的筆記體小說集《閱微草堂筆記》。文章通過記敘“唐打獵”祖孫倆不費太大力氣就制服一隻凶猛老虎的經過,說明一切技藝皆從“習”中得來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由於其年齡、知識積累、學習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對文言文的閱讀不是特別輕鬆。但是,經過上一學期的學習,他們已初步具備一些閱讀文言文的基本常識和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閱讀《老翁捕虎》這樣淺易的文言文。

三、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正確翻譯

2.體會文章主旨,學以致用

四、教學方法

教師引領與學生獨學、對學和群學相結合的形式,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以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流程

(一)課前交流與匯入

老師向學生問好,走下講臺,深入學生

預設:同學們好,看到大家熱情洋溢的笑臉和雙雙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俯下身子,詢問2—3名學生)大家想成功嗎?想成才嗎?想夢想成真嗎?那麼,通過什麼方式我們才能實現夢想呢?也許學了今天這節課,你會找到答案!

出示課題

出示目標(學生齊讀)

(二)獨學及成果展示

1.自由朗讀課文,劃出不熟悉的字詞,並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

旌德縣jīng邑人yì徽州huī皓然hào咯咯kǎ嗽sòu哂shěn此畜chù

屹立yì頷下hàn尾閭lǚ毛帚zhǒu下縋zhuì信夫fú嗣彪sìbiāo

秉燭bǐng謬巧miù勵文恪公kè

2.再讀課文,標出文中難以理解的句子,並藉助註釋或工具書解決

(請在解決不了的問題上畫上問號)

(三)對學及成果展示

1.解決“獨學”階段未能解決的問題

2.互相口頭翻譯課文,指出搭檔翻譯時的錯誤

3.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講講這個故事

(四)群學及成果展示

1.找出你認為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並說出理由

2.文末引用史嗣彪與勵文恪公的事例有什麼作用?

3.如果你還有疑問請你提出來

(五)拓展提升

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談談這篇文章給我們的啟示?

(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天才出自勤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藝高人膽大)

為了實現我們的夢想,我們應該怎麼做?

附《老翁捕虎》課堂實錄

(一)課前交流與匯入

師:同學們好!看著大家熱情洋溢的笑臉和雙雙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現在,我想現場採訪一下(走進學生,俯下身子,詢問2—3名學生)

師:(示意生1站起)告訴大家,你的理想是什麼?

生1:當老師……

師:(笑)老師好啊,將來我們是同行啊。那怎麼實現你的理想啊?

生1:好好學習。

師:願你通過你的努力早日實現夢想。(笑對生2)你呢?

生2:我想當歌星。(師生笑)

師:好啊,怎麼實現?

生2:堅持天天練歌。

師:貴在堅持,你一定會夢想成真!

生3:(主動站起)老師,我最近的理想就是考個好成績。

眾生:我也是(這時有許多同學高舉雙手想發表意見)

師:(示意學生坐好,出示幻燈片:你想夢想成真嗎?)

師:大家想夢想成真嗎?那麼,怎麼才能實現夢想呢?也許學了今天這節課,你會受到些許啟發!

師出示課題《老翁捕虎》和作者簡介

生齊讀課題

師出示教學目標

(二)獨學及成果展示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劃出不熟悉的字詞,並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在解決不了的字詞上畫上問號。

生:朗讀課文

師:有請生4朗讀第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讀,指正其在朗讀時的錯誤。

生4:讀

生5:“族兄中涵知旌德縣時”的旌jīng他讀作為JIN了。

生6:還有第四行“時咯咯作嗽”中的咯kǎ,他讀作KE了。

師:這兩個同學聽的很認真,不錯。送點掌聲好不好。(掌聲響起)下面有請生7同學朗讀第二段,大家認真聽讀。

生7:朗讀第二段

生8:(舉手)“懸身下縋不能動”縋應讀四聲。老師,我能讀一下第三段麼?

師:當然可以,大家掌聲鼓勵。

生8:朗讀第三段(熱烈的掌聲)

師:生8確實是一位會讀書的孩子。同學們在朗讀課文時一定要像生8一樣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下面我為大家範讀一下第二段,大家在聽讀時注意正音,並劃出難以理解的詞句。

(三)對學及成果展示

師:(出示幻燈片)

1.解決“獨學”階段未能解決的問題

2.互相口頭翻譯課文,指出搭檔在翻譯時出現的錯誤

3.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講講這個故事

學生活動,師巡視指導(學生聲音漸息)

師:現在,哪個同學如有疑問請舉手

生:“非聘徽州唐打獵,不能除此患也”應怎麼翻譯

生:一定要聘徽州的唐打獵,才能除掉這個禍患。

師:這是一個雙重否定句,你這樣翻譯在意思上是可以的,還能不能翻譯的更準確一點。

生:如果不聘來徽州的唐打獵,就不能除掉這個禍患。(掌聲)

師:在翻譯時,注意遵循這樣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生:“習伏眾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怎麼理解?

生:技藝熟練能使技藝超群的人們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藝熟練的人門前經過。

師:這句話一定要注意“習”的含義。還有不懂得語句麼?

生:“乃遣吏持幣往。”什麼意思?

生:於是派了一個小官吏帶著禮物前去(請唐打獵)

師:這位同學翻譯的非常準確,能夠把省略的內容新增上。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話給大家講一下老翁捕虎的故事。

生:(幾乎是在翻譯課文)

師:講故事要力求簡潔,抓住事件的主要素,比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哪位同學再來講一下。

生:……

師:太棒了,掌聲在哪裡?(掌聲響起)下面我們來自我檢測一下(出示幻燈片)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旌德縣咯咯頷下下縋嗣彪謬巧

2、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1)老翁哂曰(2)老翁顧童子曰

(3)習伏眾神(4)老翁手一短柄斧

3、翻譯下列句子

(1)非聘徽州唐打獵,不能除此患也。

(2)習伏眾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

(四)群學及成果展示

師出示幻燈片:

1.找出你認為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並說出理由

2.文末引用史嗣彪與勵文恪公的事例有什麼作用?

3.如果你還有疑問請提出來

師為學生分組並指導討論

(生紛紛舉手)

師示意第一小組代表回答

代表1:我們認為第二自然段中“習伏眾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可以作為文章主旨句。因為這句話是在老翁捕虎故事敘述完整後作者引用《莊子》的話,意在闡述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他小組小手林立,大喊不同意)

師:看來你們小組的看法有點問題,第二小組說一下你們的觀點。

代表2:我們認為第三段“均習而已矣,非別有謬巧也”時主旨句。因為這句話出現在全文之後,是作者在老翁捕虎故事之後又引用了史嗣彪與勵文恪公的事例,他們的技藝都是通過“習”獲得的,都是熟能生巧。

師:(板書“習”)還有沒有不同意見?同意二小組的同學請舉手(全體舉手)

師:其實第一小組的看法也是正確的,他們的答案也是合情合理的,也可以作為文章的主旨句。讓我們也把掌聲送給他們。(掌聲)哪個小組來回答下一個問題。

代表3:作者引用史嗣彪、勵文恪的事意在揭示捕虎者身懷絕技的原因,進一步說明熟能生巧、練能生巧的道理。

師:很好,掌聲鼓勵。現在,如果你對文章還有其他的疑問請提出來

生:老翁為什麼不在老虎熟睡之時殺死它,為何還要叫醒它?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很有深度。哪個同學能夠為他解決?

生:為了增加懸念,讓人好奇。

師:目的何在,僅僅讓人好奇嗎?

生:目的是在於突出老翁的高超的捕虎技藝。

生:還有他的自信和從容。

(五)拓展提升

師:(出示幻燈片)

結合從課文中明白的道理,試用一段話說說自己今後在學習方面的打算

提示:學習了這節課,我明白了(什麼道理),為了實現我的理想,我將會(怎麼做).

生:學習了這節課,我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為了實現我的理想,我將會加倍努力學習,對學過的知識反覆複習,大量做習題。

生:學了這節課,我明白了要想夢想成真,就一定要勤奮刻苦,因為老翁告訴我“天才出自勤奮”。

生:我懂得了在學習上一定要下苦功,因為老翁告訴我們“功到自然成”。

生:我還明白了人不可貌相的道理。我們千萬不要以貌取人。

生:從老翁身上我懂得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要想獲得成功一定要像老翁一樣勤學苦練。

師:“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為了我們的夢想早日成真,請切記老翁給我們的啟示!下課。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朗讀;對歌詞會作簡單的賞析;瞭解與課文相關的部分知識。

過程與方法:能通過聽音樂、讀歌詞把握感情基調;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與他人交流。

情感與態度:激發學生作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振興中華民族的豪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播放《黃河頌》音樂片,學生談自己的視聽印象。

二、朗讀課文

1、瞭解《黃河頌》的創作背景以及《黃河大合唱》的其他樂章。

2、結合視聽感受和背景讀課文,體會怎樣把這首詩讀好。(師生交流)

3、教師提出朗讀的參考意見,範讀課文。

4、學生再體會,自由朗讀;指名讀,師生共同評價;齊讀。

三、賞析質疑

1、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文章那些地方值得欣賞,為什麼;哪些地方不懂,提出自己的疑問。小組長將組內有價值的賞析推薦到全班交流,將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

2、學生討論充分後,教師補充發表看法。(如先“望”後“頌”,情由景生;如“啊!黃河!”三次反覆的作用;對比喻的理解;文章大氣豪邁的風格等)

3、再齊讀課文。

四、類文欣賞

欣賞配樂詩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

五、拓展積累

1、唱《黃河頌》。

2、欣賞《黃河大合唱》的其他樂章。

3、欣賞《長江之歌》,摘錄歌詞,並寫一篇賞析文字。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覆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瞭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採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薰陶,培養能力。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並小結,之後投影關於“曲”的常識。

關於“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淨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並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範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1) 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迴觀察。

(2) 完成後讓學生互評優劣,並對優勝者予以表揚

(3) 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螢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 ”畫出),並用“( )”括出這些景物特徵的修飾語。

(2)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

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遊其間。

讓學生用“從 (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 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 ”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悽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淒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悽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彷彿感受到了這位遊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著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鬱悲愴的思鄉之情湧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徵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徵,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於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儘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並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1、比較閱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1體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現手法不同

2、填空

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裡浮現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名句:“ , ”。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通過理解文章關鍵語句的含義,進而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2.使學生通過教師恰如其分的引導能夠深刻體會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點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關注文中重點語段,能夠通過理解文章關鍵語詞的含義,品析句間關係及段間關係,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教師通過對背景資料的充分梳理和恰當引用,以及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師生共同探討鄧稼先有“巨大貢獻”,為何“鮮為人知”?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第三、四、五這三個部分的細讀,體會鄧稼先儘管歷盡複雜惡劣的人文環境和異常艱苦的自然環境,但依然保持著德高望重、嚴謹沉穩、忠誠堅韌的精神品質。

首先是對鄧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鄧稼先所經歷的客觀條件概括。

學生對於第二部分的探討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著“巨大貢獻”的鄧稼先性格沉穩內斂,沒有張揚豐功偉績的內心需求;他長期紮根於艱苦的科研環境中,也沒有被宣傳的客觀條件。進而,教師指導學生思考下一環節探討問題:既然鄧稼先沒有張揚功績的內心需求,也沒有被宣傳功績的客觀條件,那麼他做出“巨大貢獻”的動力是什麼呢?

第二環節:師生共同探討鄧稼先做出“巨大貢獻”的動力是什麼?

教師可以先給出幾種假設,比如“名譽”?“權力”?教師請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就這兩個做出貢獻的動力要素進行深入分析。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第三、四、五這三個部分的精讀,體會鄧稼先做出“巨大貢獻”的真正動力,進而感受其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和振興祖國國防科研事業的堅定信仰。

在這裡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萬里長征”“萬里長城”和“僧侶向西朝拜的旅程”這“兩個半萬里”來結合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共同體會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和振興祖國國防科研事業的堅定信仰,才支援著鄧稼先作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學家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科研一線,為國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貢獻卻甘願默默無聞。

第三環節:總結與昇華

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文章最後一個部分,作者楊振寧找到了與鄧稼先的共通之處,同時也找到了鄧稼先永恆的價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麼才是真正永恆的且有價值的呢?回顧全文,教師做總結昇華:只有始終抱有熱愛民族、抵抗侵略、結束戰爭、保衛和平、守護人民的堅定理想信念,才是個體生命發揮自己卓越的才能創造出穿越時空,抵達永恆的價值的途徑。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思路

本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符合人物個性。設計時只能有所取捨,把更大的自由、發現的快樂給學生,讓他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聯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去體驗人物思想感情,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從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衝突,使自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教學目標

①課文分析:本文寫的是子女與父母的衝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學本文,要讓學生在瞭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意識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我們怎樣看待友誼,怎樣看待物質利益,怎樣更好的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怎樣消除我們與父輩之間的隔膜。

②學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1)班學生語文成績處於中等水平,在朗讀與發散思維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過本文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基本要領,能夠做到有感情的朗讀,並能根據教師引導,發現課文所要揭示和表達的深層次問題,進而闡明自己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思考課文所要揭示和表達的深層次問題。

三、課前準備

學生

①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時就“金錢與友誼”談談自己的看法。

②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瞭解文章的大意。

教師

①對課文進行多次閱讀,品味文章內涵,形成自己的觀點。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內容

1.匯入新課

現在我這裡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些金銀珠寶,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有這樣的選擇呢?(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現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有什麼不要有病,沒什麼不能沒錢。沒有人認為金錢很重要,金錢是萬能的嗎?

(大螢幕投影出示學生的觀點,請作者讀一讀)

“俗話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來,友誼是建起人類溝通的橋樑,友誼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友誼的重要性是金錢無法比擬的。”

“在人生當中,擁有幾份真正的友誼,比擁有金錢更有意義。擁有友誼,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朋友會來幫助你;擁有友誼,讓你的生活更加快樂;擁有友誼,你的人生才會更加顯現出自我價值。”

“如果你沒有了金錢,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幫助,馬克思年輕時就是靠朋友救濟才度過難關的,不是還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嗎?但是如果你沒有了友誼,就算有金錢,也會感到很孤單。”

“友誼和金錢對我都很重要。沒有友誼,生活將失去色彩,孤獨和寂寞將始終纏繞著自己;沒有金錢,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沒有生存,何談享受。”

的確,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這足以表現友情無價。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好,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張之路的《羚羊木雕》。

2.教師板書課題,並檢查預習。

3.初步感知課文

①課文寫了哪幾件事?(板書)

②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認為這篇文章寫得怎樣?

要感知課文內容,就要朗讀,朗讀有助於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後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4.精讀賞析

⑴學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後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螢幕投影問題: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②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裡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裡有興趣哪裡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裡,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並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後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⑵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

①禮物應不應該送?(分甲、乙展開辯論)

②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

老師小結:

甲 該送:情比物重要

乙 不該送:父母送給自己的禮物怎麼能回使友誼變得俗氣。這對父母的不尊重。

答:“我”不是隨便送,是送給好朋友,轉送他人並不意味著“我”不珍惜父母的禮物。而是萬芳特別喜歡(她也不是因為名貴而喜歡,而是造型別致,美觀)這並不庸俗。

(過渡)我不知道木雕貴重而把它送給朋友,現在我知道了“貴重”,卻要向朋友討回(當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著與朋友的情誼不如木雕貴重嗎?

這就引發出一個問題,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到底是物重還是情重?

[小結]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試想連命都可以送,還有什麼不可以送的啊?(江湖義氣除外)當今社會有多少重情輕財,他們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為困難的下崗職工送去生活費,為失去父母的孩子資助學習費用,他們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過渡:通過剛才的討論,大家對文章的主題已經有了鮮明的認識,那就是羚羊有價情誼無價,但現實畢竟是現實,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被人誤解,內心很委屈的經歷,說一說。

自由發言:

老師小結:人生活在這樣世界裡,不可避免的與人交往,理解顯得尤為重要,父母與子女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同學們之間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恆的話題。(出示)讓我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憂愁。

5.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衝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儘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衝突。

6.作業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後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五、小結

教學形式活潑能抓住學生的特點,教學效果較好。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快速默讀,然後集中討論我與父母衝突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雖然學生也是積極參與討論,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紙,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改為全文分角色朗讀之後,不僅是朗讀的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文學的魅力中。因為朗讀是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為有聲語言,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並受它感染。在朗讀時,教師主動參與,讀“媽媽”這個角色。讀完後全班評議朗讀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隨著討論的進行,同學們發言越來越積極,所有的同學都投入了這場家庭糾紛。“我”的委屈傷心;爸爸的圓滑世故;媽媽的著急嚴厲等等都在評議和爭論中發現、理解、把握。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一定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教師的講、大量的練、漫天的問代替學生的讀、學生的感、學生的思!

六、板書

點評:

這堂課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到“精讀賞析”,最後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反思”,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絡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相輔相成,教師還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另外,教師較好地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優化了教學過程,優化了教學的時間結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