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6.79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名師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師教學設計

名師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聆聽樂曲,學會欣賞樂曲,感受樂曲的意境。

2、從樂曲聲中聽辨各種鳥鳴叫聲,以體驗這種描繪功能,從中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3、在欣賞樂曲的過程中,記憶各段主題曲調的順序,提高音樂記憶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使學生真正從內心感受音樂、體驗音樂、享受音樂。

2、能將樂曲進行分段,清楚分辨出樂曲中的各種演奏樂器。

3、能夠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繪歌曲的意境,感受歌曲的內涵。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準備:

圖片,錄音機,鋼琴,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欣賞了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並結識了許多的動物小朋友,同學們還記得嗎?請同學們說說,每一個動物都用西洋樂器不同的樂器音色來演繹,不僅形象還很生動,同學們還記得哪種樂器代表了哪隻可愛的動物?聆聽一次。

二、欣賞《森林的歌聲》

匯入:《彼得與狼》中的小動物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到的,它們的聲音融合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今天老師將帶同學們去聆聽一個特殊的音樂會,在同學們聽的過程中好好想想老師提出的幾個問題:

1、森林中的歌聲來自哪裡?是孩子們的歌聲嗎?還是什麼歌聲?

2、有多少動物在唱歌,你們見過嗎?

3、聽完樂曲給同學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生聽完討論回答。

師:接下來我們再來欣賞一遍。大家在聽的時候要注意樂曲在重複演奏每個主題時,有一些小的變化,大家想想是什麼樣的變化?這三段主旋律分別用了哪幾樣樂器來演奏?同學們能分辨它們的音色特點來嗎?這三樣樂器的合理搭配給同學們一種怎麼樣的感受呢?

生聽完討論回答。

師:聽完這首樂曲,你們覺得樂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段呢?

生討論回答。

4、師: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前面提出的問題最後在欣賞這首樂曲,並想想學習了《森林的歌聲》對大自然有一種怎麼樣的想法或是情感?

小結:

今天,我們聆聽了來自森林的歌聲,一起演奏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森林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美妙的音樂,還帶給我們健康美好的生活環境。在我們享受美妙音樂的同時,不要忘了森林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最好禮物。想象一下,如果沒有了森林,那我們的生活環境會是個什麼樣呢?我們現在要做的,並且能夠做到的就是“愛護樹木,保護森林資源”。

名師教學設計2

活動目標

1、能根據圖片的提示,完整的跟著念出詩歌。

2、能用語言表述出對樹葉外形的想象,並模仿樹葉飄落的動作。

3、能積極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PPT課件、小螞蟻、小老鼠、小刺蝟圖片,小船,帽子,小傘圖片,大樹,樹葉,小白紙若干,圖釘。

活動過程

一、模仿小樹葉飄落動作匯入。

師:秋天到了,小樹葉怎樣樣了

生:落下來了

師:小樹葉是怎樣落下來的呢請你們學一學。

(鼓勵幼兒自由想象樹葉飄落的動作)

二、欣賞學習詩歌。

出示PPT圖片,講解詩歌資料。

師:今日請你們聽首好聽的詩歌,名字叫《秋天》。

秋天來了,一片片的樹葉落在地上(出示大樹和落葉圖片)

提問:小螞蟻把小樹葉當成什麼了,請你們猜一猜!

小螞蟻(出示圖片)撿起一片說:這是我的小船!(出示小船圖片)

小老鼠(出示圖片)撿起一片說:這是我的帽子!(出示帽子圖片)

小刺蝟(出示圖片)撿起一片說:這是我的`小傘!(出示小傘圖片)

秋天撿樹葉,大家真開心。

提問:這首詩歌真好聽,你聽到了什麼

請幼兒一齊跟著朗讀詩歌。

多種形式請幼兒團體唸詩歌一遍。

三、嘗試創編詩歌歌詞。

1、提問:還有哪些小動物也來撿樹葉了他們把小樹葉當成什麼了

2、根據幼兒回答,出示相應小動物,教師將幼兒想象的事物用筆畫出來,替換原先的歌詞。

請幼兒將新的詩歌一齊念一遍。

名師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在反覆的誦讀中理解詩歌,體會迷娘思鄉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2.賞析詩歌採用復沓疊唱結構技巧的妙處。

【教學重點】

品讀詩歌,領會詩歌的內涵,體會詩歌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詩歌所表達思想感情的體會。

2.賞析詩歌採用復沓疊唱結構技巧的妙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他是繼荷馬、但丁之後歐洲最偉大的詩人,他是啟蒙主義思想家,其創作把德國文學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度的“狂飆運動”也讓《少年維特之煩惱》名聲大噪,成為世界文學的藝術瑰寶,他就是——歌德。他,只願用自己的文字去記錄現實的煩惱與幸福,他用一支筆寫盡了那個時代的浪漫、激昂,抑或是無奈與絕望,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歌德,走進他的《迷娘》,一起感受他的文字魅力,一起體悟這首被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的音樂家譜曲達百次以上的詩歌。

二、課堂探究

(一)初讀詩歌,感知詩情1.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2.學生朗讀,教師指導

3.學生範讀,感悟思考(結合背景)《迷娘》(Mignon)創作於1783年11月以前,後收入歌德創作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中,作為小說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為這首詩歌譜曲達百次以上。

迷娘是馬戲團裡一個走鋼絲的演員,後來被主人公威廉麥斯特贖買,收留在身邊,是小說中最動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內向、身體瘦弱的少女,卻有著謎一樣的性格魅力。她出生於義大利,是一個貴族與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時候就被人誘拐到德國,過著飢寒交迫、顛沛流離的生活。她的父親後來流落街頭,以彈琴賣藝為生,後來也被威廉麥斯特收留。迷娘自從遇到麥斯特,便過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並且強烈地愛上了麥斯特。可是由於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一首委婉優美的詩歌。

4.學生齊讀,配樂朗讀

(二)研讀詩歌,探究詩情賞析第一小節

1.合作探究一:閱讀《迷娘》第一節內容,分析作者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選取了哪些意象,營造出怎樣的意境?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迷娘》寫出了檸檬花,橙子,藍天,宜人的和風,靜立的桃金娘,梢頭高昂的月桂(檸檬花就是檸檬樹體上開的花朵,然後結成果實檸檬,相傳是四世紀殉教的羅馬少女聖維維亞納之花,少女為護教而喪失了性命。桃金娘是美神維納斯的神樹,是愛情的象徵。月桂是阿波羅的神樹)。這些意象的選擇具有義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徵,使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國之思的寄託物,寫出了故國的寧靜、神祕與美好。

表達了三種情感:

①表達了對義大利這神奇的國度的深情迷戀與無限嚮往,流露出隱隱的神祕之美,給人以遼遠而朦朧的美好遐想,表現了對故國的無限思念,

②同時,對於迷娘來說,義大利是那麼美好,又表現了她對美好世界的追求。

③再者,也表達了迷娘複雜的情感中對恩人麥斯特的真切愛慕之情,賦予“桃金娘”、“月桂”以象徵意義,既有那種抑制不住的迫切傾訴,又有含蓄羞澀的流露。這裡迷娘呼喊麥斯特為“愛人”已經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親情關係,多少感恩,報答之情都蘊含其中。為什麼迷娘如此感情激動呢?一個流浪的孤兒面對收養自己的恩人,多少辛酸,多少漂泊,多少淒涼的經歷,怎能不在她的心中激盪,正是這複雜而又微妙的情感表達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讀者,引起我們深深的震撼。

2.學生齊讀,再次感悟賞析二三小節

1.合作探究二:

詩的二三節寫了哪裡的場景?有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學生討論後)第二節寫出了巨集偉的建築物,它由成行的圓柱、輝煌的廳堂、寬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構成,這些意象是她的幼時的家園,所列舉的意象明亮溫暖,具有濃厚的羅馬哥特式建築的風格。這是作者提到“恩人啊,我願同你前往”,由“愛人”轉變為“恩人”,思鄉的情緒更加強烈,既有對麥斯特的愛,又有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第三節中迷娘在經歷一條崎嶇而又充滿風險的小路,這條小路有云徑、山崗、覓路前進的驢兒、巖洞、危崖、瀑布,這條路危險曲折,是她離開祖國和故鄉的道路,也是她迴歸故園的道路,表達迷娘思鄉和迴歸故鄉的強烈願望。

2.學生齊讀,再次感悟

3.合作探究三:副歌結尾完成了從“愛人”到“恩人”再到“父親”的.轉變,這種稱呼的改變有什麼深刻含義?

①是三個人,愛人可能是她依戀的人,恩人可能是麥斯特也可能是給過他溫暖的人,而父親則是養育他的人。

②是一個人,三個被傾訴者是一個人,就是麥斯特。迷娘在內心深深地愛著他,可是又知道這是無法實現的,於是就轉而稱呼他為“親愛的人”、“我的保護人”、“我的父親”。這三種稱呼的轉換,表達了迷娘對麥斯特懷有那種複雜、真摯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這種熾熱的愛被昇華為一種美好的對父親的愛,又和思鄉之情扭結在一起,讓兩種感情都得到了昇華和強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三)品讀詩歌,賞析詩藝

1.合作探究四:你認為這首詩歌的最大的藝術特點是什麼?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運用了復沓疊唱的藝術結構技巧。這種詩歌結構藝術在我國的《詩經》裡早就熟練運用。這首詩的三節正歌第一句開頭和第五句都採用了詩歌反覆的手法,加強了詢問力量,增大了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採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構句式,只在特別關鍵的地方替換了兩個字,不僅使詩歌的思想內涵增大,使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更加熱切和複雜,而且使詩歌具有音樂復唱的旋律美感,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性和藝術感染力。復沓疊唱在表現形式上,採用基本相同的句式結構。它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一般來說,語氣上,它起到強調作用;結構上,起圓合作用;內容上,豐富詩歌的內容。

2.學生齊讀復沓部分。

(四)復讀詩歌,感悟詩韻三、本課小結不管是義大利優美的自然景物,還是曾經生活過的房子,還是沿途凶險的風光,這一切令人魂悸魄動的景物,引起了迷娘深深的思鄉之情。在迷娘看來,義大利是她的理想的王國,那裡沒有痛苦、沒有貧窮、沒有欺凌,有的是光明和幸福,自由與歡樂。這實際上反映著詩人歌德對義大利出自內心的憧憬,正是他對當時現實和環境不滿,追求光明未來的心緒的一種藝術體現。當然詩人不是在逃避現實,而是在追求一種理想。

四、遷移拓展賞析《迷娘》之二、之三。迷娘(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瞭解我的苦難!形隻影單;失去了一切歡樂,我仰望蒼穹,向遠方送去思念。哎,那知我愛我者,他遠在天邊。我五內俱焚,頭暈目眩。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瞭解我的苦難!

迷娘曲(之三)

別讓我講,

讓我沉默,

我有義務保守祕密,

我本想向你傾訴衷腸,

只是命運它不願意。

時候到了,

日出會驅散黑夜,

天空豁然明爽;

堅硬的岩石會敞開胸懷,

讓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誰不願躺在友人懷中,

傾聽他胸中的積鬱;

只是誓言迫使我緘默,

只有神能開啟我的嘴脣。

名師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議、風度、煉就、毅力、不解之緣、暗無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態、為所欲為、暑去寒來、不在話下、切切私語、無言以對”等詞語。

2、用比較快的速度讀懂課文,感受“舞臺對我有著神奇的吸引力”,體會作者學藝的艱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氣和毅力。

3、感受戲劇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感悟戲劇表演的神奇魅力。

2、體會在藝術之路上,人們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氣和毅力。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1、“舞臺”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2、作者對“舞臺”有怎樣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橫線劃出。

(舞臺對我有著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與這句相照應的句子讀一讀。

(結尾句。)

(設計意圖:提出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一下找到學習的切入點,抓住重點問題學習。)

二、交流、討論

學生找出以下句子,隨機交流:

1、我還沒有出生,便和舞臺結下了不解之緣。

⑴ 你從哪裡看出舞臺和“我”結下了不解之緣?

⑵ 讀了句子,你感受到什麼?

是啊,在孃胎時,“我”就“登臺唱戲”;一出世,就亮開嗓門唱;這些精彩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我”的藝術天分。

2、一次,小花貓看得興起,竟躥上了床。我為趕它下“臺”,腳下沒留神,一個倒栽蔥,摔下床來,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沒緩過勁兒來。

“我”剛會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親“演戲”,“我”的觀眾無處不在,奶奶、爺爺,就連小花貓也成了“我”的觀眾。一個活潑可愛、熱愛藝術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現在讀者面前,“我”的家裡是多麼熱鬧,作者筆下的場景是多麼生動有趣。誰能讀出有趣?

指導朗讀。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臺上去看,即使被擠在厚厚的幕布裡,憋悶的滿頭是汗,也興趣盎然。

“興趣盎然”指我看戲的興趣很濃,“憋悶”一詞寫出了“我”熱得難受。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對評劇的鐘愛,不難看出“我”的成功離不開藝術的薰陶,母親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愛深深地影響了“我”,小小年紀就隨母親到處奔波,藝術的種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裡,這是多麼讓人感動的一幕。

那麼,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親是誰嗎?

(設計意圖:抓關鍵句子體會舞臺隊我有著神奇的`吸引力,讓學生自己讀書,勾畫所得句子品析,鍛鍊學生自學能力。)

三、引入資料

介紹新鳳霞,同時推薦新鳳霞名言:“臺上做戲,臺下做人。不屈為至貴,最富為清貧。”

(設計意圖:讓學生更多瞭解評劇和評劇藝術。)

四、小結

1、“我”在藝術上的成功離不開家庭的薰陶,特別是離不開母親的影響,母親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離不開“我”在藝術舞臺上練就的勇氣和力量。

2、快速瀏覽課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我”在藝術生涯中磨練自己的勇氣和力量?

全班交流。

3、為什麼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時卻目不忍視地躲到裡屋呢?其中包含著奶奶什麼心願?

4、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從上一個重點問題過渡到體會作者學藝的艱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氣和毅力。)

五、拓展訓練

1、從文中受到了什麼啟發?

2、說說自己在學習成長之路上得到的鍛鍊和收穫。

3、展示自己課外收集的藝術家們不為人知的艱辛的成功之路。

(設計意圖:提出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一下找到學習的切入點,抓住重點問題學習。)

六、總結全文

在“藝術和生活”的舞臺上,勇氣和力量讓人走向成功,同時,課文還含蓄地闡述了“老實做人,認真演戲”的道理。

【教學思考】

在教學本課時,需要學生課前收集關於評劇藝術方面的資料,為理解課文做準備。教學時要著眼於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感悟戲劇表演藝術給人的神奇魅力,要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和畫找語句來感知課文,並通過朗讀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名師教學設計5

【導學目標】

1.明確說明物件,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岩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課時計劃】

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情景匯入

時間會留下腳印嗎?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變化,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這篇課文就為我們分析了岩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錶”,述說著遠古的故事。閱讀時,要注意本文的說明層次,看看作者是怎樣把死寂的岩石寫得生動有趣的。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腐蝕(shí) 渾濁(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爛(kū)粗糙(cāo)龜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詞語解釋

渾濁:(水、空氣等)含有雜質,不清潔、不新鮮。

山麓:山腳。

龜裂:裂開縫隙。

海枯石爛:海水枯乾,石頭粉碎。現多用於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但本文是原意。

刨刮:刮平。

3.走近作者

陶世龍,地礦系統作家,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字

聽錄音範讀課文,把全文分為三部分。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1~4段),引出話題:岩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第三部分(30~31段),讀懂岩石記錄的意義。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岩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麼,岩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

【交流點撥】岩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岩石

2.岩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儲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並閱讀22到29段,然後回答問題:岩石儲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交流點撥】①岩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②岩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說明方法:舉例子);③岩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岩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⑤岩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

步驟四 理解語言 探究寫法

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交流點撥】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列數字)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岩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其實,除了岩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2.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儲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說,岩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岩石是大自然的語言,岩石還可以比作什麼?請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

【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引出話題(1~4):岩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巖頭怎樣記錄時間(5~29)(5~21)岩石的厚度和順序(22~29)岩石儲存了歷史的痕跡讀懂岩石記錄意義(30~31)

名師教學設計6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歷史演義小說。該書以東漢末年到西晉建立期間的社會歷史為背景,著重敘述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反映了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政治腐敗、生靈塗炭、農民起義、諸侯割據的社會現實。該書結構巨集大,情節曲折,塑造了數以百計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令後人歎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脈絡,複述故事情節。

2.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抓住描寫張飛的關鍵詞語,感悟張飛的性格特點,學習側面描寫襯托人物特點的方法。

3.體會劉備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學會尊重他人、以誠待人、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質。

一、新課匯入

諸葛亮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在任何時候提到諸葛亮,作為一箇中國人,都會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因為,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百分之百的中國的智多星。今天,我們將學習的“三顧茅廬”不過是諸葛亮眾多故事之一,但是,僅僅從這一個故事中,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我們就可見一斑。(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拜謁(yè)綸巾(guān)末胄(zhòu)

愧赧(nǎn)傾頹(tuí)存恤(xù)

殆盡(dài)疏懶(lǎn)鄙賤(bǐ)

如雷貫耳(guàn)頓開茅塞(máo)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窗外日遲遲:太陽緩慢落山的樣子。

未審得入覽否:明白,知道。

不勝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竊命:篡奪國家權力。

而不知存恤:愛惜,體恤。

總攬英雄:廣為延攬。

惟將軍圖之:考慮。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了百萬軍隊,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高低。

②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益州地勢險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產豐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業。

2.作者連結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山東東原(今山東東平)人,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回答:誰“三顧茅廬”幹什麼?

【交流點撥】劉備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

2.以各種形式讀課文,然後小組討論——通過讀課文,瞭解劉備、諸葛亮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交流點撥】劉備求賢如渴、禮賢下士;諸葛亮滿腹經綸,智慧過人。

3.默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交流點撥】

第一部分(1):劉備準備第三次去拜見諸葛亮。

第二部分(2-3):劉備與諸葛亮見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諸葛亮隨劉備出山。

(二)深層探究

1.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交流點撥】第二段中張飛、劉備的對話以及“下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階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等細節描寫;第四段中“在莊中共宿一宵”等情節。

2.文章主要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見面,卻多次寫到張飛,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交流點撥】文章多次寫張飛與劉備的'對話,是通過寫張飛的急躁、魯莽來反襯劉備三顧茅廬的耐心與誠心,表現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美好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

【交流點撥】小說通過典型的人物語言和行動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為了見到諸葛亮,他甘願立上“半晌”“一個時辰”,態度十分恭敬,張飛則是粗獷豪放,莽莽撞撞。諸葛亮則是一個經天緯地之才,從他未出茅廬而能對天下形勢正確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1.學了《三顧茅廬》後,你有什麼收穫和啟發呢?

【交流】

①我們對人一定要誠心誠意;

②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

③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課後閱讀《三國演義》或觀看相關影視作品。

名師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這是人教版第九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行徑的無比仇恨,圍繞這一中心作者著重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圓明園是怎樣一座園林,突出了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二是強盜們肆意踐踏毀壞圓明園的罪惡行徑。通過一美一慘,愛恨交織,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從課題看,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關於“毀滅”的內容。然而,縱觀教材不難發現,全文寫“毀滅”只用了一個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圓明園昔日輝煌卻佔用大部分篇幅,且難點較多。憑藉教材,我將課文第二部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確定為教學重點,將“毀滅”的內容略作處理,原因有兩個:

第一,昔日的圓明園已不復存在,其精美、壯觀上能通過文中的語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將其確定為教學重點,使其成為語言文字訓練的最佳落腳點。只有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才能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

第二,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教學的成功可為“毀滅”部分的教學埋下伏筆,以愛激恨,從而化難為易,達到使教學結構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學習文中“損、皇”等14個生字,聯絡課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舉世聞名、眾星捧月、金碧輝煌、玲瓏剔透”等詞語的意思。

3.品讀第2、3、4自然段,在品詞析句中瞭解和感受圓明園過去的輝煌,激發對祖國曆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在品詞析句中瞭解和感受圓明園過去的輝煌,激發對祖國曆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有感情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課前準備工作:PPT課件,學生課前預習,蒐集關於圓明園的資料。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胡老師先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影。

2、將錄象中雨果的話用文字形式出示

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這兒建神殿,那兒造後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

維克多8226;雨果

1861.10

知道錄影中的仙境是哪裡嗎?看著這段文字你有什麼感受?

2.讓我們一起來寫“圓明園”這三個字。(板書圓明園,朗讀課題)

出示圓明園廢墟圖:然而,那仙境般的圓明園如今呢?它已不再是那豪華奢侈的皇家園林,也不再是詩情畫意的一千零一個夢,更不是那令人神往的“世界奇蹟”,它只是矗立在北京西北郊的幾根殘垣斷壁,向我們訴說著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屈辱的歷史。

3、引出課題,邊說邊把課題補充完整。讓我們一起把課題來讀一讀。(注意“毀滅”2字的朗讀)

(二)初讀悟情:

1.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大聲讀,用心讀,注意生字的讀音,並感受字裡行間所傳遞著的強烈的感情。

2.課文已經讀完了,能不能告訴大家,此刻你內心最深刻、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痛惜的,仇恨的,氣憤的等等)

師:是啊,圓明園的毀滅是我們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那麼,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曾經是一座怎樣的皇家園林呢?你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能不能用“圓明園是 。”這個句式來說一說。

根據學生回答,板貼: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

學生回答的時候,也注意傾聽他們讀這三句話的語氣,引導他們應用自豪的語氣來讀這三句話。(可以這樣引導:找得很對,能讀得更好點嗎?嗯,這一次,我聽出來了,你因圓明園的舉世聞名而自豪。或者說:嗯,找得對,讀得也不錯。)

就讓我們帶著自豪、驕傲的心情一起來讀這三句話。教師引讀,圓明園是:學生接下去把這三句話讀一讀。

螢幕出示: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圓明園更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

(三)品讀生情,感受圓明園“舉世聞名”的價值。

師: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板書“舉世聞名”。它憑什麼舉世聞名呢?你能用課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嗎?(圓明園不但建築巨集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默讀課文2、3兩節,圓明園建築巨集偉表現在哪些地方?在課文中做做記號,圈圈劃劃,也可以寫寫旁註。

(1)學生自己讀讀畫畫,老師四周巡視一下,瞭解學生的情況。

(2)好,剛才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有些同學還在課文旁做了批註,現在咱們就來交流一下,誰願意先來說說?

1.感受佈局的獨特,理解“眾星拱月”的意思。

A它由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

(1)這個句子中哪個詞語給你印象最深刻?

眾星拱月,學生可能會從這個詞體會到圓明園內建築很多。然後教師出示圓明園的全景圖給學生看,將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用紅標記做出,指給學生看,並說,這三個園就是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周圍這麼多的小園就像星星一般圍繞著它們,這就是——引學生說“眾星拱月”。

(2)(此時可適時點撥學生:作者能說出這番話來,是站在一個什麼地方看圓明園?山上,飛機上等。結論:本段是以俯瞰或鳥瞰的角度描寫的。)

(3)大螢幕上出示這個句子,能把這個句子讀一讀 ,讀出你的感受?

(4)還有補充嗎?——面積很大。(視學生情況而定)

真會讀課文,圓明園確實很大,據老師瞭解,它佔地約5200畝,相當於650個我們學校這麼大 。圓明園佈局巧妙獨特,園中有園,真不愧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啊!那就讓我們再把這個句子來讀一讀,讀出那巨集偉的氣勢來。

2、感受景觀風格各異

(5) 嗯,還有什麼句子總的概括了圓明園建築藝術的特點?

B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1)“飽覽”是地看?(充分地看,盡情地看。)能看夠嗎?

師:“流連”又是什麼意思?

師:你們看,既看不夠,又不想走,能讀出這樣的感受?再讀一遍。(學生齊讀)

(2)你能這個句子中看出圓明園裡有怎樣幾種型別的建築藝術?

(有中國的建築藝術,外國的建築藝術,還有詩情畫意的幻想的建築藝術)

現在就讓我們跟著作者的腳步走進園內,領略圓明園的無限風光,它到底有哪些景觀呢?根據學生回答出示:

C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徵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

(1)你從句子中讀出了什麼?(景觀很多)

你從哪些詞看出來的

生:(從“有…也有”看出來的。)

(2)師:他從並列分句中體會到景觀的多,你們再讀讀這句話,看看還能體會到什麼。(生自由閱讀,啟發明白風格各異)劃線“金碧輝煌的殿堂”、“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熱鬧街市的“買賣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結合課文理解詞語。(人間永珍)讓學生具體說說。“金碧輝煌”是說建築物光彩奪目,異常華麗。這是殿堂的特點。“玲瓏剔透”是說小巧玲瓏,結構奇妙。這是亭臺樓閣的特點。“買賣街”熱鬧非凡,“山鄉村野”顯得十分幽靜。

師:那麼怎樣讀才能讀出各自的特點呢?請你注意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範讀)我朗讀得怎麼樣?(聲調有高有低,語氣有輕有重,速度有快有慢)。

師:哪高,哪低,哪重,哪輕?

師:老師為什麼要這樣讀、

生:是為突出景觀各自的特點。

師:老師用語速的快慢和聲調的高低來突出景觀不同的特點,大家都聽得出來,你們真會聽!那麼,你們也來讀一讀吧!(學生自由讀。之後,師生齊讀這句話。)

(3)師:引讀—— 圓明園中的景物就是這樣風格各異,包含了中華大地天南海北的景緻,當我們漫步園中——生讀

師:文中列舉了哪些景觀?

D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海寧的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說說你的感受?

(看到家鄉的著名景點也被仿建,心裡很自豪,園林藝術的精華等)

很遺憾,老師沒有去過西湖,誰來向我描述一下平湖秋月的景色呢?(“平湖秋月”最美時在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面非常平靜,皎潔的明月倒映在平靜的水面,景色非常迷人。)(“安瀾園”在海寧,是座私家花園。傳說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那兒,可見那裡的景色十分迷人。)

根據資料記載,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都能在圓明園中見到。有些同學在課前已查過一些關於園林的資料,你還知道圓明園中仿造了什麼地方的名勝呢?

總結:你們剛才所說的,僅僅只是圓明園建築藝術中的冰山一角,那裡匯聚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啊,所以它被稱為萬園之園。引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E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

(原因:如夢如幻,浪漫詩意)

聽說過蓬萊瑤臺和武陵春色嗎?出示圖片並配簡短文字:“蓬萊瑤臺”是根據唐代大畫家李思訓在《仙山樓閣》中的畫意建造的,“蓬萊”“瑤臺”是神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蓬萊是八仙過海經過的仙境,瑤臺是王母舉辦蟠桃大會的聖地)“武陵春色”則是陶淵明在散文《桃花源記》中所想象出來的世外桃源。它們在真實世界中不存在,只是人們幻想出來的。

你覺得園中還會有什麼設計?(花果山,龍宮、鵲橋、廣寒宮等)引導學生簡單說在什麼故事或名著中得來。

如果讓你在這樣的園林中漫步,你會覺得——引導學生想象。

是啊,這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仙境美景,讓人流連忘返的人間天堂,引讀“漫步園中”那一句。

F圓明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

西洋景觀也就是——模仿歐洲風格建造的建築物。

讓我們來欣賞幾張最有名的西洋景觀圖。

老師從同學們臉上讀出了你們內心的驚訝。是的,圓明園彙集了中外風景名勝,有哪個園林能包容世界建築藝術的'精華呢?再讀,“漫步園中”這一句。

3.圓明園建築藝術特點

(1)那你們覺得圓明園的建築藝術有什麼特點?(氣勢磅礴,壯觀,巨集偉,風格包羅永珍等)

生自由說,師:那我們用文中的一個詞,那就是——巨集偉。(板書)

(2)讓我們在音樂聲中漫遊巨集偉的圓明園。(配樂朗讀,帶著激情,讚歎,自豪)

(3)如果此時你有一架照相機,你最喜歡拍園內哪一處景物?為什麼?

(4)當你漫步園中,你感覺怎樣?生自由說,用文中的話說:我漫步園中——

(5)這樣的感覺我們現在還能體會得到嗎?(不能)因為現在的圓明園卻只剩下了那幾殘垣斷壁,它是我們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痛。我們再來讀——

(6)積累:老師給大家點時間自由讀,盡情讀,看能不能背誦下來。(學生練背)

師:讓我們一起來練習背誦,這段分三層,先概括寫園內景觀。(映出提示性)詞語:圓明園中,有……也有……有……也有……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園中不僅有……還有……漫步園內,有如……流連其間,彷彿……)

4.領略珍貴的文物:

(1)圓明園不但建築巨集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請同學們自學第4節,找關鍵詞來理解體會。

(2)學生談各自的感受,如數量很多、品種繁多、年代久遠等。抓住“先秦”。“上自”“下至”

生:這段話中的關鍵詞語有“青銅禮器”“名人字畫”“奇珍異寶”。

師:“青銅禮器”“名人字畫”“奇珍異寶”都是當年園中的收藏品,你找到的這些詞語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生:文物多。

師:文物的什麼多

生:文物的種類多。

師:你們還畫了哪些詞

生:“上自──下至”。

師:“上自”和“下至”是什麼意思

生:“上自”是從,“下至”是到。

師:從先秦時代到清代,時間有多長

生:從先秦時代到清代,大概有二千多年。

師:經過這樣漫長的歷史時期,還能留下來,說明這些文物怎樣

生:說明這些文物很珍貴。

(3)出示一則新聞:最近在海外拍賣圓明園珍品青銅獸首,價格飆升的新聞。

老師從網上下載了一個新聞,你們看了有什麼想法?

你們知道嗎,在圓明園的珍藏中,這僅僅只是滄海一粟,園中的幾乎每一間屋子,每一個角落都擺設著這樣的,甚至比它們更珍貴的寶貝,其數量可謂是:——數不勝數,不計其數,成千上萬等(引導學生說幾個成語),其價值可謂是:——不可估量、價值連城、無價等。

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把這一段好好讀一讀。

讀得真不錯,可是在我們自豪之後,心中不禁又湧起一陣無法言表的痛,因為這不計其數的歷史文物,這價值連城的歷史文物,要麼流落海外,要麼已經灰飛煙滅,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來讀這段話。

5.感情激發

這是一個奇蹟,是誰創造的奇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

但是,這個奇蹟已經消失了。1860年10月6日,一群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下節課我們再去回首那段不堪的歷史。

三、佈置作業

蒐集並整理資料

課前同學們已查過圓明園的相關資料,查詢課外資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它可以拓寬我們的眼界,瞭解很多課文裡沒有提到的知識,對我們理解課文也能起到促進的作用,課後再去補充,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展示的方式,提倡用表格、圖畫或文字表述,下一節課彙報交流。

名師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國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散文,第一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感知全文,提煉主旨,這課是一篇精讀課文,較好地體現了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同時讓學生在學習了《敬畏生命》和《熱愛生命》兩篇課文的基礎上,正確認識人生中苦難難免,但生命永恆、生命美好,要戰勝苦難、珍愛生命,同時進一步認識學習語文和生活的關係。

學情分析

1、心理學告訴我們:國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有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以具體形象作支柱,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發展,有較強的表現欲。因此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各方面的認知的發展。2、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如能主動預習課文、課後複習課文等。上學期已經學習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學生對分析修辭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礎。

2、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積極動腦思考,踴躍舉手發言的良好學習習慣。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3、欣賞能力。

心理目標

1、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克服膽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2、及時肯定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成就感、認同感。3、帶領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健康的審美情操。

德育目標情感滲透:領會本文在優美的語言中蘊涵的深刻道理,正確認識人生中苦難難免,但生命永恆、生命美好,我們要戰勝苦難、珍愛生命。

重點

1、揣摩作者的感情2、揣摩文中寫景的妙處。3、理清文章層次結構,理解文章主旨。1、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感知全文,提煉主旨。2、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文中多處運用了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3、揣摩語句、理清文章層次結構,也是會考常見的一種題型。4、揣摩作者的感情又是理解文章主旨前提。5、學生沒有作者的經歷,較難理解文中的感情。

難點

瞭解文章抒發作者何種感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即本課的難點。

課前準備

1、利用工用工具書,把預習提示上的生字詞或不認識的字詞註上音並識記字形、字義。

2、劃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並思考為什麼。

1、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第一課時

1、情景匯入

(放瀑布錄影)望著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關瀑布的著名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好一幅飛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瀉千里的'氣勢。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氣勢恢巨集。今天我們將要欣賞另外一種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放紫藤蘿錄影)(紫藤蘿和瀑布對照圖)你看,盛開的紫藤蘿真是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真像一條瀑布。難怪作者說是紫藤蘿瀑布。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由當代女作家宗璞寫的優美的散文《紫藤蘿瀑布》。學生會將兩者進行比較,感受紫藤蘿瀑布作者這一精妙的比喻,由此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朗讀慾望和不斷探究的慾望。△這樣設計重在渲染氣氛,創設有利於本課學習的情境。

2、正音正字

5分鐘看大螢幕

迸濺沉澱綻開佇立忍俊不禁

依傍枯槐伶仃酒釀盤虯臥龍精選了十個詞語,要求學生注意字音字形。◇多媒體資源

培養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利用課件能有效節省時間。

3、整體感知15分鐘⑴由同學推薦兩位朗讀能力較好的同學和老師一起讀課文。

⑵大螢幕出示聽朗讀時需思考的三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抓住紫藤蘿的特徵來描寫的?

②課文哪一節側重抒發了作者的情懷?

③作者由停住腳步到加快腳步,心路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這三個問題是緊扣著教學重點與難點提出的。帶著問題聽朗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4、品讀課文

由開頭結尾引出紫藤蘿,著重分析2—6節。

作者情不自禁的停住腳步到不覺加快腳步,這都和什麼有關?從這一問題出發,引出紫藤蘿。是怎樣的一種紫藤蘿,使作者停住腳步又加快腳步呢?由此來分析2—6節。

作者抓住了紫藤蘿的什麼特徵描寫的,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在課文2—6節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這一問題意在讓學生學會自己看課文自己得出答案。培養學生通過誦讀,品讀課文的能力。

2—6節的總結:作者緊緊抓住紫藤蘿的“盛”展開描寫,寫了它的顏色,形狀,情態。我們也要學會抓住景物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寫景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徵,還要注意——合理安排描寫順序。從花瀑到花穗到花朵,這樣從整體到區域性到個體,描寫景物有條不紊。要使文章生動,景物栩栩如生,我們還要注意語言的優美,能夠運用各種修辭手法。

這一段總結性的文字在學生充分品讀課文2—6節的基礎上,為學生做了適時的總結,讓他們知道了如何狀物抒情。△這樣使教學內容真實化、趣味化和多樣化,有力地喚醒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思維發展、提高認知能力。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內容

△訓練學生的規納總結能力

第二課時匯入新課

複習前課內容

△把新舊知識聯絡到一起

②分析第8節

紫藤蘿是不是時時刻刻都給作者這樣充滿旺盛生命力的感覺。作者還看見過與眼前的紫藤蘿截然不同的情形,那是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大株紫藤蘿。請一位同學讀第8節。同學們邊聽邊圈劃出表現那時紫藤蘿不幸遭遇的詞語。

由2—6節直接分析第8節,是為了通過紫藤蘿花今日之繁盛與昔日之稀落對比,更好的讓學生了解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明白是今天的社會讓紫藤蘿重獲新生。□這是學生最渴望知道,又較難以準確把握的地方。成功的語文教學離不開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傾心於此,他們才會積極思維,熱情參與,教師才能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教學才能達到高效率。

③分析第7節和第10節

花瀑由眼前緩緩流入作者的心底。這時讓學生和作者在心靈上一起感受花瀑的精神內涵。思考作者感情的變化,看看作者感悟到怎樣的人生哲理,這是本文的難點。此時,化難為易是最好的方法。

讓學生圈劃出表示作者感情變化的詞語,找出本文的中心句,並結合多種形式的誦讀,在此基礎上,教師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宗璞,由此讓學生聯絡自身實際,真正感悟人生的哲理。請學生來總結本節課的內容,請他們用簡潔的語言提綱挈領地把內容加以概括和歸納,以便使學生及時理解和消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並培養他們的綜合概括能力。

④總結課文並將關鍵詞語出示在大螢幕上,加深學生的印象。

作者由停住腳步到加快腳步,這個短暫的過程,經歷了怎樣一段心路的歷程呢?疑惑痛楚——寧靜喜悅——沉重遺憾——振作鼓舞。

作者由花瀑—花穗—花朵進行了精細的描寫,由此含蓄的抒發了情懷,從而感悟了人生的哲理。這一寫法,就是狀物抒情的寫法。

5、拓展延伸。

15分鐘這篇狀物抒情的散文多處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精細,想象新穎,我們要學生學習作者善於觀察,善於想象,善於描繪的這種本領。大螢幕上出示:野花,曇花,蓮花,梨花,羅漢松,白楊這六種植物。也可以讓學生說說他們最熟悉最有體會的一種花草。教師事先準備了這六種花草的圖片,以便在學生打不開思路時以啟發學生。這一問題的提出希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使課堂上洋溢著歡快的氣氛。本練習意在訓練學生,抓住兩物的相似點,運用比喻,展開聯想,並由外表深入到本質,由物及人,以物喻理,挖掘其中的深刻含義,由此感悟生命的哲理。

10分鐘6作業打在大螢幕上

1、從文中找出兩個比喻句,兩個擬人句,並模仿各造一個。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熟讀並背誦第10節、第1題讓學生進一步品味本文優美生動的比喻句與擬人句,模仿各造一句,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第2題要求學生品讀課文,背誦揭示本文主旨的一節,進一步感悟文章的哲理。作業的佈置要緊扣本課教學重點與難點

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內容

○通過實踐的檢測,本課的學習效果是令人滿意的,教學設計很好的得到了體現。也讓我深信,恰當的運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方法,能更加優化教學結構,提高學習效率,加快學生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程序。

附板書設計紫藤蘿瀑布

宗璞

停住頓悟加快

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這一板書能和多媒體課件緊密聯絡在一起,形成統一整體,它能夠體現上課的流程,並著重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總體要求:1、“統一”設計“分段”教學;2、圍繞“三維”落實“三問”;3、充實“心案”活化“形案”。

名師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以及行文特點。

2、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掌握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3、區分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理解有關句子的含義。

4、由父母之愛聯絡周圍其他多種形式的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培養自己博愛、仁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2、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1、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

2、父母對自己世界的影響。

【教學步驟】

一、匯入

同學們,我們在父母之愛的呵護下不斷長大,但我們是否研究過父愛、母愛呢?最起碼思考過?至少關於母愛的文章我們是寫過的!

美國有一位心理分析學家不僅思考過,而且深入研究過父愛、母愛。他有哪些獨到的見解?有多少和我們的感受吻合?今天我們就隨弗洛姆先生見解去探討一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板書)

二、作者簡介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用人本主義調合二者,從而實現二者的“綜合”,這一研究不僅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本文節選自該書。

三、解讀文字

(一)第一部分研討。

運用“中心突破法”,理清一、二兩部分之關係及基本行文特點。

1、平時我們常說,看書看皮,看文看題。文章題目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可是文章從哪一段才開始正式寫到父母之愛的?請同學們速讀文章,找出答案——閱讀時要抓住關鍵句,如段落的中心句,過渡句等。

針對分歧,教師結合文字加以點撥。明確:第四段段首句“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物件的發展”,承上;段尾句“後來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這時同母親的關係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慼相關的重要性,而同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了”,啟下。【板書】

第五段首句“為了理解這種變化,必須瞭解母愛和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別”,照應上文,提示下文主要內容是闡述父母之愛的區別。【板書】

2、那麼此前幾段寫了什麼內容?抓關鍵句加以概括。

明確:根據第四段首句,可以概括為“愛的能力發展”。【板書】

3、“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在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請賞析這句話!

明確:以假設的方式開頭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色。開始的這句話很明顯是一個假設的句子,使這個句子和後面的文字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母愛的重要性。

4、《愛的藝術》一書要使讀者相信:“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情感”,找出相關的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嬰兒時期,嬰兒出生一段時間後同他出生以前沒有大多區別,他還是不能辨認物體,還意識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童年時期,他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起來成為一種經驗:我被人愛。8-10歲,兒童到了這一階段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情感,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第一次感到要送母親一個東西……

5、“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試從這句話分析“母愛”的作用。

明確:正是母愛的潛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靈由索取趨向奉獻,由被熱愛到愛別人;母愛的無私使子女在獲得滿足與快樂的過程中意識到給予的重要性,愛他人不僅給人帶來幸福,也讓自己體會到幸福和快樂。這是母愛的真諦。

6、請嘗試解讀第三段加點字句子——與課文後的另一版本比較。

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別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問:句式上有什麼特點?還運用了什麼手法?這兩種愛的原則區別在哪裡?

明確:課文運用了因果倒裝句,意在突出“果”句的意思。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進一步表明作者的觀點,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前一種是不成熟的愛,後者才是成熟的愛,才是作者所提倡的愛。

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身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只有在它和社會中才能實現。給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樂。愛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種愛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愛,受到別人的愛,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後一種愛是成熟的愛,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

7、那麼前三段有什麼作用?

鋪墊。為下文引出父母之愛的區別打下伏筆。本文其實按兩條線行文,一條寫孩子的成長,一條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孩子的成長、愛的能力的發展,源於父母之愛。

教師過渡:我們循著文章的寫作思路繼續瞭解文章的主體部分內容,把握母愛父愛的區別。

(二)第二部分研討

1、默讀五、六段並概括主要內容。(抓關鍵句)

2、探討:母愛真是無條件麼?你對母愛有哪些認識?

明確:母愛確實很少有需要報償的明顯動機,但作者忽視了另一方面,即母親之所以愛孩子,是因為孩子給她以慰藉和希望。這種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場合是潛意識的,或是無意識的,但並不能否認它的存在。無論多麼偉大的母親,都會因為孩子的離去而感到空虛,也都會有望子成龍的思想意識。這種空虛正是由於他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這種望子成龍的意識正是母親寄希望於孩子的反映。

母愛比較細膩;母愛比較著眼於眼前;母愛有時不如父愛理智。

3、學生朗讀第七段並概括主要內容。教師對朗讀進行評點。(抓關鍵句)

教師用不同語調朗讀第四行:

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讀後讓學生辨別哪一種讀法是最準確的。(讀體現的是對文章的理解,這個環節意在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根據文意對此處排比句的表達意圖做出正確判斷)

4、探討:你怎麼看父愛是有條件的?

明確:其實父愛和母愛一樣,也有一定的無私性,生活中不少父愛也是無條件的。相對於母愛來說,父愛往往更理智。

教師:這一部分作者清晰地闡述了母愛、父愛各自的特點和二者的區別,似乎已無再寫下去的必要。合上書本,猜猜下文應該寫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猜讀後面內容。然後帶著問題了解文章最後一部分的內容,以驗證自己的猜測。

(三)第三部分研討

1、齊讀第8-10段,瞭解主要內容。(抓關鍵句)

第8段:隨著孩子的成長,對父愛、母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分條回答理想的父愛是怎樣的?

明確:能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會遇到的種種困難;應該寬容有耐心不要盛氣凌人甚至專橫;應該使孩子能對自身產生自信心成為自己的主人。

(2)結合文章,分條回答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擁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綜合了同父母親的關係,並能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這樣寫就深化了文意。

(3)第9段那幾句話顯得論述辯證而嚴謹呢?

明確:如果一個人只發展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

(4)《愛的藝術》一書指出,愛是一種必須經過訓練才能學到手的能力,這一點對父母來說意味著什麼?

明確:一個好家長應該希望孩子成長、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他應該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緒;一個好父親在指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寬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漸相信她最機並最終把握自己,這些都需要學習。

四、總結性研討

1、請同學們最後整理一下文章結構,體會其行文特點。

明確:

第一部分(第1~3段):孩子愛的'能力的發展,母親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第二部分(第4~8段):母愛的性質,父愛的本質和原則,母愛和父愛的不同作用。

第三部分(第9~10段):總結全文,成熟的人應該同時擁有父母的良知。

一個人從需要父母之愛,到逐漸發展了愛的能力,理解了父母之愛,最終成為一個綜合了父母愛的特點成熟的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逐層深入的結構。

2、本文到底意在表現什麼主旨呢?

明確:文章闡述了一個嬰兒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其心理結構逐步變化的過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應該能夠綜合母愛與父愛,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本文從兒童成長過程的角度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係,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力量的心理基礎。

3、我們再來探討一下文章論證方法。

學生研討後明確:

(1)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式

首先運用比較的方法,去說明父愛和母愛的不同。第5段作者主要講母愛的性質,而第7、8段則主要說明父愛的性質及其重要意義,這兩項進行比較使母愛和父愛的特徵更加明晰,在讀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用形象的比喻來闡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這兩大特色都在這一段中得到體現。“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與歌頌母親的詩歌裡的句子看起來差不多,其實是作者獨到的安排:喻體“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愛的性質——無條件、不需要爭取就可取得。

文章還採用了總分的說明方式,使文章的脈絡更加清晰。如第8、9段都是採用先總說再分說的方法,即開頭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後面再加以詳細說明。

(2)視角新穎、富有哲理

本文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上升到一個哲學高度,且辯證地闡述父愛與母愛的不同以及父愛與母愛在孩子心中的不同感受,極具哲理性。

五、作業拓展: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1、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聯絡名人大家經歷談感受。

2、結合生活中父愛母愛現象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名師教學設計10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正確感知比5少的數量,理解5以內數的實際意義。

2、引導幼兒積極的與材料互動,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

3、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學具:空塑料瓶若干、花生若干、1-6不同數量的食物紙條一份、1-6數字人手一份。1-5的水果卡片若干。

教具:1-5的數字卡、5只小白兔的動物瓶、1-5的動物圖片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老師出示字卡、動物卡和幼兒進行問答遊戲。師:嘿嘿,我的火車幾點開?(隨機出示5以內的數字卡)。幼:嘿嘿,我的火車×點開。師:嘿嘿,來了幾位小客人?(隨機出示5以內的動物卡)。幼:嘿嘿,來了×位小客人。以次來引起幼兒對數字的興趣。

2、師:火車開到了動物瓶城。(出示動物瓶)看到漂亮的動物瓶,我們一起來數一數一共有幾隻小白兔?5只小白兔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幼兒答數,教師操作)。

小結:5只小白兔可以用數字5來表示。2、請小朋友一起來製作動物瓶,要求是製作比5只小動物少的'動物瓶。幼兒操作後講述動物瓶上有幾隻小動物。小結:比5只小動物少的有4只、3只、2只、1只。

3、現在請小朋友為自己的動物瓶貼上上門牌號,要求門牌號的數字是與動物瓶上的小動物一樣多。幼兒操作好講述門牌號是幾,為什麼?小結:比5少的數有4、3、2、1。

4、小朋友們製作的動物瓶太漂亮了,有一些花生寶寶也想住

進去,現在請小朋友送花生寶寶進家,要求數量是與動物瓶上的動物一樣多。

5、小朋友老師還要請你們幫個忙,這裡有一些不同數量的水果,請大家分別放在等於5和比5少的家裡。幼兒操作,教師講評。

6、遊戲:開火車請幼兒拿比5少的數字做車票排隊上車。(請幼兒說說車票上的數字是幾,為什麼可以上車?)

名師教學設計11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2、學習藉助關鍵語句及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對第二隻貓的失蹤與第三隻貓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學習如何正確把握課文的主旨。

教學過程

(課前請同學們自由結合,4至6人為一小組,圍坐一起,便於課堂上的討論、合作)

這一設計,主要為了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以及怎樣合作學習

閱讀應該是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速讀要求,既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也是一種方法的學習,借速讀來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為後面精讀作準備。這裡的複述設計,並不是流於形式,而是教給了把握課文的方法;對複述也提出了要求,為的是讓學生明確怎樣的複述才是我們需要的。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各種閱讀能力。

同學們,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一生中會有許許多多的人或事都是值得我們去品味的。但打動我們的,留給我們深刻印象的未必都是轟轟烈烈的事與物。今天,我們不妨來看看鄭振鐸的小說《貓》,看看作者借這篇文章想告訴我們什麼。

下面先請同學們自己來閱讀課文。請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進行閱讀。

[多媒體鏡頭1]

速讀要求

1、用速讀法閱讀課文,要求能把握課文主要情節。

2、讀後要能借助課文中的關鍵語句來複述課文,閱讀時邊讀邊用筆劃出你認為重要的語句。

請同學在3分鐘內完成以上要求。

(閱讀後,請個別同學來概括課文)

哪位同學願意來試一試?

複述時請注意:既要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又要做到語言簡潔明瞭。

(同學點評,補充,老師點撥)

教師明確:剛才同學複述得都不錯,這裡老師還想提醒大家,對於這一類內容較多但結構清晰的文章,複述時要注意把握文中的關鍵語句。

請同學們在剛才複述的基礎上,從文中分別找出最能體現作者對三隻貓亡失後的感情和態度的語句。

閱讀小說,把握主題,重在選準好的切入口。抓住文中表現作者感情、態度的語句,易於把握課文主旨。教師在思想意識上注重隨時隨處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

師生討論後明確:

這些句子是:

第一隻貓:“我心裡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個月來相伴的小侶。”

第二隻貓:“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取我們所愛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

第三隻貓:“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

自此,我家永不養貓。”

教師啟發:從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哪一隻貓的亡失對作者觸動最大或者影響最深?

藉助初讀後的分析,水到渠成,將學生引入深層次的分析,指導學生在細讀中討論、分析老師提出的問題。比較閱讀,是閱讀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閱讀中有一定難度的閱讀方式。閱讀方法的學習與閱讀能力的訓練應融合起來。

明確:顯然是第三隻貓。

教師啟發:請同學們認真比較這三隻貓,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鏡頭2]

思考討論

1、開始時“我”對第三隻貓的態度是怎樣的?為什麼和對前兩隻貓有很大不同?(請從多角度進行比較分析)

2、為什麼最後“我”對第三隻貓的死比以前兩隻貓的亡失又要“更難過得多”?

3、作者通過寫第三隻貓的遭遇想告訴我們什麼?

下面請小組同學討論後回答。

(同學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既然是比較閱讀,就要能從多角度展開,將異與同分析透徹。這些閱讀都為後面把握課文作準備,學會有步驟逐層深入地分析課文。

好,請同學分別來回答以上幾個問題。注意回答時儘量用文中語句來解答以上問題。

師生討論後明確:

1、開始時,“我”不喜歡第三隻貓是因為它從來歷、外形、性情上看都不及前兩隻貓。

(1)來歷:第三隻貓本是被人遺棄的,是“我家”出於憐憫拾來的,而第一隻貓是從隔壁要來的,第二隻貓是從舅舅家要來的。

(2)外形:第三隻貓毛色花白,並不好看,又很瘦,燒脫了好幾塊毛之後,樣子更難看了,第一隻貓則白雪球似的可愛,第二隻貓渾身黃色,也很可愛。

(3)性情:第三隻貓不活潑,憂鬱,懶惰,第一隻貓很活潑,第二隻貓更加活潑。所以第三隻貓大家都不喜歡它,而第一、二隻貓則是家中的寵物。

教師引導學生選準角度分析,鼓勵學生閱讀時的合作交流,為的是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能發現新的問題;在這種不斷髮現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深度的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對第三隻貓的死更難過,是因為它的死,責任在“我”。我因為不喜歡它,而主觀臆斷,斷定鳥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傷而死的,而且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又因為這種負罪感不能消失,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所以“永不養貓”。

3、(這個問題,同學可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師適當歸類。)

從第三隻貓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可能有以下幾方面,比如:

(1)講了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憑個人的好惡、私心和偏見加以處置,否則就會出差錯,甚至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過失;

(2)作者是一個嚴於律己、知錯就改的人;

時刻抓住整體把握課文這一思路,是正確理解小說主題的先決條件。當學生髮現問題時,教師並不急於告知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尋找答案。教師能調動學生進行探究、思考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問題。

(3)我們不要像第三隻貓那樣,做一個不受歡迎的人,這種人常常會被別人誤解。

(4)……

教師啟發:看來,前兩個問題,同學通過文字的閱讀,比較容易掌握。而第三個問題分歧較大,那麼,到底哪一種看法比較貼切呢?我們又應如何來把握課文的主旨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同學一定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理解一篇文章或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一定要學會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也就是從全文的角度,綜合考慮各部分內容,才能得出一個較客觀的答案。

隨著閱讀的深入,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討論,允許學生各抒己見。課堂中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剛才從寫第三隻貓的文字中體會到的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是否能涵蓋全文,或者說作者從這三隻貓中想共同表達的思想內涵是什麼。

在同學們討論前,老師想提出一些問題供大家在研討時參考和思考,你們可以用來幫助思考,也可不必理會。討論時可以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定要圍繞文字展開,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不要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斷。發表自己的看法時要做到有理有據。

[多媒體鏡頭3]

思考討論

1、此文主題反映的側重點是“貓”還是“我”?或者是兩者的結合?

2、這三隻貓詳略上有不同,是否在反映主題上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3、寫第二隻貓的文字中還提到了周家丫頭和“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4、對於課文主題,有人認為,是借“我”表現“我”嚴於律己的精神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認為,是借貓揭示生活中發生不幸的原因。你覺得是怎樣的?

(教師朗讀這幾道題)

敢於讓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理解,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應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效果。

問題的設定,是幫助學生思考分析,並不是為了限制學生的思維,所以,允許學生可以不必理會這些問題,自由地、大膽地進行思考,討論。

好,現在請同學們再次仔細閱讀課文後,小組討論解決,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來。

(同學討論,教師點撥)

同學自由發言,可以有不同的意見,關鍵是教師要注意他們是如何分析的,是否整體把握了全文,是否做到了有理有據。

教師總結:

教師發表自己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分析方法講給學生聽,希望對他們有所啟示,並不是一定要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教師將自己置於與學生同等的位置去分析問題,體現了平等的民主氛圍。

剛才同學們都談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學分析問題較全面,較有思想;有的同學則把握得不夠到位,但大家多多少少都講出了一定的道理,這是值得肯定的。

下面老師也談談自己的理解,同學們聽聽看,和你的看法有哪些異同?

我認為,作者在文中不論是寫“我”,寫貓,還是寫其他人,都體現了一個共同的主題: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或者說是想告訴我們應做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做人的道理,不僅僅指的是“我”嚴於律己的精神,因為如果為了反映這一點的話,前兩隻貓在文中就顯得是多餘的了。這一點僅僅是做人道理的一部分。從貓身上,也能反映做人的道理,那就是應該去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如寫第二隻貓中捉去貓的過路人和“周家丫頭”又分別代表了損人利己和不聞不問的兩種世人。第二隻貓遭到丟失的悲劇,難道不是和它自身的性格特點也有很大關係嗎?所以,我覺得作者寫出了人間眾生像,各種小人物的處世態度、做人風格在這篇文章中都活生生展現在我們面前。

同學們是否同意我的分析呢?我說這些,並不是要大家一定要接受我的觀點,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析、理解。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讓大家學會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要真正把握全文的主旨,不能脫離對全文的整體把握,而開頭通過比較的方法對第三隻貓的分析能幫我們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不知我的分析對同學們是否有啟示。希望同學們課後再讀課文,看看有沒有新的認識與理解。

作業

1、對於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老師發給大家一些文章資料,看看別人是怎樣來理解和分析這篇文章的主題的,讀後是否對你有所啟發,你是否有了新的認識。請寫一篇小的評論文章,談談你的新認識。

設計目的:

從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就滲透了這樣一個理念:閱讀是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但方法應是科學的。要有令人信服的見地必須有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思路,這個作業就讓學生充分體會這個開放的閱讀理念。讀讀他人的評價,聽聽他人的理解,說說自己的體會,都是精讀一篇文章可採用的方法。特別是對爭議較大的文章,怎樣分析作者的思想,怎樣看待他人的理解,怎樣闡述自己的看法,都是值得學習的。

2、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通過整體把握課文來明確主題的方法。當然,課上學到的方法,我們還要能靈活地運用到平時的課外閱讀中去。以“貓”為題的文學作品很多,同學們可以藉助網路搜尋一下這類文章,先用學到的方法分析理解一下所選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然後可以將這些寫“貓”的文章作一個比較閱讀。

設計目的:

課堂上教師教給閱讀方法的目的,正是為了讓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能活學活用。通過讓學生上網搜尋寫“貓”的作品並進行閱讀,旨在將課內的學習引入課外,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積累生活的體驗。同時教師又是有意識地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指導,對閱讀的範圍及閱讀的方法都作了一定的建議。這說明每節課佈置的課外閱讀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系統地、有計劃、有步驟展開的。這樣的學習,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把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情節簡單、結構清晰、思想內涵卻較深的小說。所以此課的教學難點就在於如何把握全文的主旨。教師有必要借這一課的'學習教會學生分析、把握課文內涵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的學習、知識的傳授,不是被動地讓學生接受,而是採用了讓學生討論、探究的形式,使學生在互助、交流的過程中,自主地獲得學習這一類小說的方法。這種自主學習易於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同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自主不是對學生閱讀過程的放任自流,也不是說只要是學生閱讀獲得的感受都是正確的。這種課堂上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並不拋棄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追求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間的最佳結合點。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在中學階段需要逐步地有計劃地進行,落實到每一課也應有所側重。所以一課一得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篇文章在教學中整堂課設計的各個環節,都為了讓學生明白,一定要學會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主旨,不能割斷課文,孤立地借某幾個片斷的分析就得出某種結論。但為了整體把握,我們又可以選準突破口,先從對某些重要片斷的分析、理解入手,從而擴充套件到對全文的把握。

本設計注意各個環節有機的結合,注意對學生閱讀方式的指導,即借一遍遍閱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明白,每一次閱讀的側重點都是不同的,對課文的理解不是讀一遍就能獲得的,每一步的閱讀方法指導與閱讀要求又是不同的。第一步,方法:速讀;要求:藉助關鍵句能複述課文主要情節。第二步,方法:有側重的細讀;要求:藉助比較法,把握關鍵片斷的幾個重要問題。第三步,方法:精讀;要求:從巨集觀上把握幾個細節問題,深入分析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閱讀過程,由淺入深,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意味著,師生的交流是平等地與文字對話,教師的引導與分析,並不是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創新的思維。師生可以在課堂上共同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更主要的是把學生帶入正確的思維軌道後讓他們任意馳騁。

在一節課內完成這篇並不簡單的小說的理解,教師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這種引導不能流於形式,必須實在而有效地進行。多媒體的運用,充分體現輔助作用,重在以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學生對文字的閱讀。

作業緊扣課堂教學,在師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推薦閱讀他人的評論文章,用課上學到的方法,學習正確評價他人的結論。這樣能幫助學生在課後更深地把握課文主旨,從而使學生明白,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是不斷深入的,這個過程並非一節課所能達到的。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後進行遷移閱讀,藉助網路可閱讀大量的寫同類事物的文章,而比較閱讀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體驗。課上學到方法,為的是到課外進行更大量的閱讀。這樣的作業設計,大大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與視野,是大大有益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的。

名師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深入研讀詩歌,抓住意境,體驗情感。

2、瞭解詞人的人生際遇對其詞作風格的影響,體會其前後期作品的別樣愁情。

3、讓學生由詞及人,進入到詞人苦悶、複雜的精神世界。

教學方法

誦讀法、情境法、對比探究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北宋末年,有一位青年男子睡覺時夢見自己讀到一本書,醒來後只記得其中三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他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父親就知道兒子心中有傾慕的女子了。原來那三句是字謎,謎底是“詞女之夫”。那麼,“詞女”是誰呢?對了,是李清照,那這位青年就是趙明誠。雖是傳說,但是李清照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卻是人盡皆知。那麼,如膠似漆的夫妻二人一旦分別,甚至是死別,李清照的內心會掀起什麼樣的波瀾呢?下面,就讓我們

一起來學習《李清照詞兩首》。

說起李清照,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在國中還曾經學過她的《如夢令》呢。

那麼,我們對她的生平應該還是有些瞭解的,誰來帶著我們大概回憶一下呢?

請學生回憶相關內容

二、確定基調,分析疊字

帶著對李清照的回憶,我們先來品讀《聲聲慢》。

配樂朗誦《聲聲慢》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悽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

1、初讀全詞,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詞語。(愁)

2、直接表現愁的是哪幾句?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1)尋尋覓覓,李清照在尋什麼呢?尋到了嗎?

我們知道當時的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她可能是在尋覓流亡以前的生活,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什麼別的,它們似乎是遺失了,似乎本來就沒有。所以,她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到處尋覓。

(2)冷冷清清,她尋找到什麼了?

沒有,不僅沒有尋回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痛苦,反而在這冷清的環境中,更加覺得自己寄身異地,無人為伴,孤獨寂寞。

(3)悽悽慘慘慼戚,最後詩人產生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命運悽慘,心情悲痛。

可以說開頭這句詞為全篇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同學們能告訴我哪些詞語可以概括嗎?對了,悲苦愁絕。

剛才同學們在讀這幾句詞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什麼?對了,疊字的運用,假如我們將它改成“尋覓,冷清,悽慘戚”,你們覺得怎麼樣呢?對,少了音韻美。

三、鑑賞意象,品評愁情

我們講詩歌,肯定要談意象,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選取了那些意象來表現她的愁呢?

淡酒、晚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

在這些意象中,你感觸最深的是哪一個?試著說說你對它的理解。

(1)淡酒

詞人為什麼喝了幾杯之後覺得酒是淡的呢?難道是因為她是海量,千杯不醉?可是我們分明記得她曾經說過:“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就說明她不太能喝。本來想借酒澆愁,但是愁仍然難以排遣,

所以說,並非酒太淡,而是風太冷,愁太重,酒力壓不住啊。

(2)晚風

怎麼去理解“晚來風急”?它能渲染出什麼樣的情緒呢?

晚可以指晚上,也可以指晚年,風又急又冷,恰好能渲染出憂愁悽苦的情緒。

(3)過雁

大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作者看了為什麼會傷心呢?她和大雁又怎麼會是舊時相識呢?

大雁到了秋天,由北而南,作者是北方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大雁能夠按時南來北往,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異鄉,這正是引起她傷心的原因。

李清照在很多作品裡面都寫到了大雁,比如說,早年寫的《一剪梅》裡就有“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南渡之前寫的《念奴嬌》裡也有“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我們看這兩句雖然也充滿離愁,但是那離愁中卻是含有甜蜜的回憶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詞卻表現了一種絕望,一種極度的傷心。

(4)黃花

黃花是什麼花呢?象徵著什麼呢?

黃花就是菊花,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堆積起來,然而現在卻已經憔悴了。在往年,一定是要在它盛開的時候,摘來戴在頭上的.,而現在,誰還會有這種興致呢?

這裡明是寫花,而暗喻歲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5)梧桐、細雨

本來白日漫長,作者獨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黃昏時候,又有秋雨點滴作響,還偏偏是打在已經發黃的梧桐葉上。“細雨”“點點滴滴”,正是隻有在極其寂靜的環境中“守著窗兒”才能聽到的一種微弱而又淒涼的聲音,而對於一個傷心的人來說,這細雨哪裡是打在梧桐葉上呢?這分明就是打在作者那顆破碎的心上啊!整個黃昏,就是這麼點點滴滴,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呢?還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後,不還是這麼滴下去嗎?

這樣一來,深秋時節作者的那種失落、孤單、淒涼、悲哀,就都展現出來了。

通過剛才對這些意象的共同探討,我們發現,雖然作者沒有明著寫愁,但是這其中處處都充滿著愁緒。真叫“無一字寫愁,卻處處惹愁”啊!

一直到全詞即將結束,作者才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的,這種景象,這種情緒,哪裡是一個簡單的“愁”字所能概括得盡的?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在《聲聲慢》裡,作者所寫的是永別之愁,長久之愁,家國之愁。

四、比較兩詞,解決重點

這就讓我們想起了辛棄疾的那首《醜奴兒》,下闕是這樣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可是他在上闋裡說的卻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那我們就來看看,當年的李清照又是怎樣“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呢?

《醉花陰》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李清照婚後不久,丈夫趙明誠便宦遊在外,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這年時逢重陽,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請同學們自讀《醉花陰》,找出表現愁情的意象,著重分析和《聲聲慢》裡相同的意象——酒、風和黃花。

酒:《聲聲慢》裡的酒是無力的,是無法驅寒澆愁的,用來反襯內心的愁濃愁重。

《醉花陰》裡的酒是用來消愁的、相思的,有著詩酒自適的瀟灑。

風:《聲聲慢》裡的風是晚風,是急風,讓人更添寒意,更難將息。

《醉花陰》裡的風是有趣味的,它捲動珠簾,簾內閃現出一位愁思綿綿的少婦。

黃花:《聲聲慢》裡的黃花是殘菊,象徵著人世的悲歡離合,正是詞人晚年百無聊賴,孤苦飄零的處境。

《醉花陰》裡的黃花,是有暗香的,是瘦的,因花瘦而觸及人瘦,但人瘦勝似花瘦。寫出詞人因思念丈夫而消瘦。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在《醉花陰》裡,作者所寫的是小別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

由此可見,同一個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反映著不同時期的生活和心態,呈現出不同的韻味和格調。我們從中可以領會到時代社會的變化、個人的際遇對於作家創作的有力影響。

兩首詞我們就賞析到這兒,看同學們的樣子還有點意猶未盡,那麼就請同學們課後完成這樣的作業。

五、課後作業

我為清照寫碑文

作為一個女人,李清照是不幸的,但作為一個詞人,她卻是偉大的,生活曾經給她帶來了太多的苦難,不過女詞人並沒有被苦難壓垮,而是讓自己的藝術靈魂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雖然,我們不知道她死於何時,葬於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豐碑,只是這碑上還缺少碑文,這碑文就交給同學們來寫吧。

名師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瞭解李清照後期的人生際遇對其詞作風格的影響,體會其前後期作品的不同風格。

2、學習李清照是如何寫“愁”的;學會抓住詩歌意象去品味詩歌情感;學習古詩鑑賞中知人論世的方法。

3、體會李清照夫亡家破、飽經憂患和亂離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堅韌、孤高的靈魂。

【教學重難點】

1、深入研讀詩歌,抓住意象,體會愁情,滲透對學生詩歌誦讀的指導。

2、讓學生由詞及人,突破文字的顯性層面,進入到詞人苦悶、複雜的精神世界,感悟詞作愁的深刻意蘊和李清照孤高的靈魂。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文匯入

中國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憂時傷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極娥滄海愁人,她是曠古絕今的詞壇奇女,她——就是李清照。這樣一位千古才女,卻有著萬古愁心。她為何而愁呢?今天讓我們一塊走近被譽為“千古絕唱”的《聲聲慢》,走近李清照。

二、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傑出的女詞人。她出生於書香門第,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李清照十八歲時,與太學生(丞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結婚。婚後,夫妻感情篤深,常常一起投詩報詞。北宋亡後,李清照夫婦被迫隨人群逃難到江南。不久,趙明誠病逝,李清照獨身漂泊江南,隻身經歷國破家亡的痛苦,在輾轉流離中度過悽苦的晚年,卻不忘關心國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創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南渡前,內容以閨怨離愁為主,詞風清麗柔媚;南渡後,內容以懷舊悼亡為主,詞風悽婉哀愁。

三、配樂朗讀《聲聲慢》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

要求:①聽準字音,注意節奏。②用心聆聽,感受感情。③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2、學生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四、整體感知

1、讀罷此詞,同學們能否用一個字概括全詞的感情?

明確:愁——詞眼

2、詞中哪些句子直接寫了愁情?

明確:①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②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五、詩歌賞析——如何寫“愁”

既然如此,我們就抓住這個“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來寫“愁”的。

(一)怎樣入“愁”

詞開頭三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一直為詞論家所盛讚,說其“創意出奇、卓絕千古”。現在我們就來品讀一番。

1、“尋尋覓覓”,詞人在尋覓什麼?尋到了嗎?

明確: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時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什麼別的;尋覓無果。

2、“冷冷清清”,是描寫什麼的?

明確:環境(處境冷清、心境清冷)

3、“悽悽慘慘慼戚”,寫出了李清照什麼樣的內心感受?

人到晚年,身體衰弱,情緒低落,苦挨著打發殘年餘歲(悽慘、悲慼)

這三句詞從精神狀態、生活處境到內心世界,層次清晰地慨括了靖康之難以後,詞人的不幸經歷和生活狀況,以及在身體上和心理上所受的摧殘。情感步步加深。

這樣一來,李清照起筆給我們定下了一個什麼樣的感情基調?(悲苦愁絕)

這十四個字構成的七組疊字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明確:不僅統領了全詞內容,展現了淒涼、蕭條的意境,而且具有迴環跌宕的藝術效果,讀起來富有韻律感。

(二)賞意象,品愁情

同學們都知道,中國古典詩詞主要是通過意象來傳情達意。李清照在寫“愁情”的時候,同樣是藉助一些意象來抒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賞意象,品愁情。

1、詞中用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風雁黃花梧桐細雨

2、這些意象是如何表現出愁情的呢?選擇詞中你能理解的意象進行賞析。可結合一下問題展開討論:

這些意象我們曾經在哪些詩句中接觸過?

結合相關詩句說說該意象有什麼深刻的內涵。

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該意象所展現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

(小組合作探究)

①小組交流探討(前後六個人為一小組)

②集體探討(小組代表發言)

探討明確:

酒並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酒是愁文化的象徵。

風渲染愁情

雁象徵悼亡之悲、懷鄉之思

黃花喻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

梧桐一葉知秋,牽愁惹恨

細雨雨滴梧桐,卻敲碎人心(哀傷﹑愁絲的象徵)

3、總結本詞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風

過雁黃花冷清悽美的意境→傳遞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細雨

(三)為何生愁

當李清照沉浸在這種冷清悽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時,她發出了絕望地呼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讓我們突破詩詞的顯性層面,走進作者苦悶,複雜的心靈,看看作者為何而生愁?(結合李清照生平進行思考)

明確:情愁--獨居之寂寞

家愁--喪夫之哀

國愁--亡國之恨

六、全班朗讀全詞,體會愁之內涵。

七、歸納總結詩歌鑑賞的方法

1、知人論世

2、尋找直接抒情的句子

3、揣摩關鍵詞語(疊詞、形容詞)

4、通過意象來體會意境,感悟情感。

八、拓展閱讀《點絳脣》《一剪梅》

九、結束語

作為一個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為一個詩人,她又何其偉大。苦難不停地擦試著李清照的藝術靈魂,這些經歷像重物一樣壓在她生命的彈簧上,但它們不能壓垮李清照,相反,苦難越重,藝術的靈魂飛得越高。雖然我們不知道她死於何時,葬於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豐碑。

十、作業佈置

1、背誦李清照的《聲聲慢》。

2、查閱唐詩宋詞,試找出幾個被賦予特定含義的意象,說說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名師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能夠通過作品學習認識到蘇軾所表現出的可貴精神和存在的不足;

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學習任務探究蘇軾身上的可貴精神及對我們的教益;

分析蘇、李實地考察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原因及留給我們的思考。

學習課時

一課時

學習準備

知識資源準備從學過的遊記散文中,知道一般遊記的特點;

閱讀李渤的《辨石鐘山記》及羅洪先、俞樾等短文資料。

方法技能準備有一點辯證思考問題的意識;

知道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主要學習問題設計

問題1:《石鐘山記》與一般的遊記散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不同?

問題2:與一般士大夫相比,蘇軾的身上哪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問題3:為什麼蘇軾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由此受到那些啟迪和教益?

主要學習活動與步驟

活動一活動任務整合感知文章,比照本文與以前學過的遊記作品的不同。

問題引領《石鐘山記》與一般的遊記散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不同?

主要步驟

匯入新課

1.《石鐘山記》與一般的遊記散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明確:一般遊記重在描寫景物,抒發情懷;

本文重在敘事議論,緣事明理。

2.《石鐘山記》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請簡單地疏理一下思路。

明確:

第一段——疑命名之說:探遊之因

第二段——探命名之實:冒險夜探

第三段——拓命名之義:緣事明理

笑而不信寺僧扣石——探險動因

三笑為線笑謂邁曰得名之由——探險悟名

譏笑李渤淺陋臆斷——探險思考

活動二活動任務合作學習:研討蘇軾實地考察的價值。

問題引領與一般士大夫相比,蘇軾的身上哪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主要步驟

1.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2.班級交流分享。

3.教師總結:

①勇於質疑,大膽挑戰

②注重實踐,小心求證

③切忌妄斷,實事求是

④吃苦耐勞,才有收穫

⑤透過表象,總結規律

活動三活動任務延伸探究: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必須深入、全面探究

問題引領為什麼蘇軾和李渤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由此受到那些啟迪?

主要步驟

1.李渤是如何考察石鐘山的?如何理解蘇軾的“目見耳聞”?

討論、分析

①李渤能對酈元之說提出質疑,並且親赴石鐘山考證,身歷其境,以目見之,以耳聞之,當是“目見耳聞”。(蘇軾另有他意)

②蘇軾認為“目見耳聞”應該是要做全面、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不能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停留於表面現象甚至是假象的認識。蘇軾在其文論中一向強調要對生活進行直接觀察和實踐。

2.為什麼蘇軾和李渤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①季節不同可能出現不同的情況

②白天與夜晚、晴天與陰天、風霜雨雪可能都有不同

③囿於“聲音論”的影響

④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

3.蘇、李實地考察卻不能探究命名的原因,由此受到那些啟迪和教益?

討論、交流

教師總結:

①跳出前人思維的窠臼,多角度看問題

②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要深入調查研究

③分辨真偽,分清表裡,透過現象看本質

④真理也是在不斷髮展、完善的,誰都不可能擁有絕對的真理。

4.蘇軾實地考察卻“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是否影響《石鐘山記》的地位和價值呢?

①不是科學論文,不能以科學的標準來評判。

②作者不畏艱難實地考察的精神值得學習。

③能從日常現象中總結出一般的客觀規律。

劉克莊:“坡公此記:議淪,天下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畫也。”

方苞:“瀟灑自得,子瞻諸記中特出者。”

劉大櫆:“文章妙趣洋溢行間。坡公第一首記文。”

呂留良:“此翻案也。李翻酈,蘇又翻李,而以己之所獨得,詳前之所未備,則道元亦遭簡點矣。文最奇致,古今絕調。”

學習成果(作業)

就本文學習的諸多啟迪,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習作。

後續教學預習(非必須填寫)

教學反思《石鐘山記》是一篇考察記,與一般的遊記在內容與寫法上有較大的差異,更多以敘事和議論為主,闡明目見耳聞對於客觀真理認知的重要性,本節課確立兩個目標,一個是能夠通過作品學習認識到蘇軾所表現出的可貴精神和存在的不足,這是立足課本本身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個是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個以課本為媒介,進一步拓展學生思辨能力的問題。所以前一個目標重在從課文的解讀中提升學生的認識,而後一個目標則是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辨,這也是近年來大學聯考作文的主要能力要求所在;同時“記”這種文體,也一直是大學聯考文言二所考查的主要物件,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材料內涵、主旨、手法以及分析、評價等,讓我校這樣層次的學生在心裡多少灌輸一些大學聯考的意識也是很有必要的.。

基於此,本人以問題為抓手,設計了三個問題,《石鐘山記》與一般的遊記散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不同?與一般士大夫相比,蘇軾的身上哪些可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為什麼蘇軾實地考察卻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由此受到那些啟迪和教益?第一個問題緊承上節課課文的詞、句、語段等基礎知識的學習而來,對內容和思路進行梳理,這也是為後面的問題解決做鋪墊;第二個問題是引導學生從正面去理解,發掘和學校蘇軾身上所蘊含的可貴精神和人格品質;第三個問題則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分析問題,並從中能學習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這樣通過層層遞進,逐步分析,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加深拓展。同時三個問題貫穿一節課能是教學思路清晰,重點難點把握有度,內容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不至於分散遊離。

當然由於學生對教材內容還不是很熟悉,思維的能力與層次還很有欠缺,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討論的程度還很膚淺,回答問題還是不夠流暢,只能靠教師反覆提示誘導才能順利地完成各個環節。

故此針對設低層次的學生而言,設計的問題還是很淺顯一些,力求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提出問題可能更好一些。

名師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聯絡上下文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居里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3、體會作者對居里夫人巨大貢獻和人格精神的讚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能聯絡上下文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居里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教學難點】

讀懂居里夫人的事蹟,從具體的事例中領悟“跨越百年的美麗”就是居里夫人所體現的科學精神。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入境,走進居里

1、猜猜她是誰: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美麗的女科學家,大家來猜猜她是誰她是誰?(課件出示:她,美麗莊重;她,發現了鐳;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誰能簡介一下居里夫人?

2、師小結;是啊!居里夫人的故事盡人皆知,粱衡卻寫出了另一番景緻。首先,題目就不落俗套,非常吸引讀者的眼球。(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問題預設:這篇課文寫了誰的什麼事?課題的美麗表現在哪裡?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百年?這裡的“美麗”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跨越百年”指的是什麼時間?課文為什麼要以《跨越百年的美麗》為題…)…同學們,讓我們走進課文中去尋求答案。

[設計意圖]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生進行策略學習的先導,它喚起學生進行策略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積極性,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更強的求知慾望。

二、默讀課文,初識美麗

1、課前,老師佈置大家去預習課文,認讀本課的生字詞,並藉助工具書去理解本課的詞語,大家去預習了嗎?我們來檢測一下自己。

2、課件出示本課的詞語:冶煉、溶解、沉澱、分析、隱退、乏力、榮譽、頭銜、里程碑、人聲鼎沸、卓有成效

3、簡單考考你們:“鼎”字的結構是什麼?多少畫?怎樣寫?課件演示:寫“鼎”

[設計意圖]雖然是六年級的學生了,但目前有許多學生寫字時筆順易錯,而這些生字詞中最難寫又最易寫錯的就是“鼎”,因此十分有必要教學生寫寫。

3、、接下來快速默讀課文,看看課文寫了居里夫人的什麼?請用一個詞語概括出來(美麗)。

[設計意圖]這一步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整體把握,方可高屋建瓴。

三、細讀課文,尋找美麗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在哪裡,請從文中畫出有關語句。

2.根據學生的發言,機動教學。教師邊引導學生體會居里夫人的“美麗”所在,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品讀有關語段,深入理解“美麗”的內涵。

(1)外表美。重點品讀下面語句。

課件出示:瑪麗·居里穿著一襲黑色長裙,白淨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

引導學生理解“定格”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句話。

(2)內在美。

a、執著追求的美

①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一個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衝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

②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

③理解“煙熏火燎”並想象情境:居里夫人依然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在煙熏火燎中,你彷彿看到居里夫人——

④引讀:清晨,居里夫人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上午,居里夫人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中午,居里夫人還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下午,居里夫人仍然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晚上,居里夫人依然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生讀畫線部分)

⑤師小結;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你彷彿看到一個怎樣的居里夫人?你知道她一攪就是攪了多久才發現了0.1克鐳?(課件出示: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攪0.1克鐳。)

⑥你從“三年又九個月”“終於”又能體會到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重點句子及其中的關鍵詞引導學生體會、想象及感悟居里夫人執著追求的美。

⑦師:居里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b、獻身科學的美。

①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裡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的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律,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②圖片對比

③資料補充:鐳是一種有劇毒的物質,居里夫人由於長期提煉鐳,慢性中毒得可惡性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與世長辭了,醫生的證明是:奪去居里夫人生命的真正罪人是鐳]

(通過以上句子及圖片重點引導學生體會科學而獻身的偉大精神。)

c、貢獻巨大的美

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

(引導學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貢獻)

d、淡泊名利的美

①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

②資料補充:由於鐳的驚人特性和它在醫學上的廣泛用途,鐳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許多人勸居里夫人申請專利,一旦申請,裡夫婦立即成為百萬富翁。居里夫人卻毫不動心。她說︰“我發現了鐳,研究它,它不屬於我個人,它是全人類的財產。”“沒有人應該因鐳致富,它是屬於全人類的。”她甚至在居里先生去世後,把自己千辛萬苦提煉出的,價值高達100多萬金法郎的鐳,無償地贈送給了研究治癌的實驗室。當她的朋友十分驚訝地看見她將這些獎章給她女兒玩時,居里夫人卻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 (引導學生體會居里夫人一心想著人類的科學事業,視名利如糞土。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設計意圖]這樣做既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更幫助學生理解居里夫人的人品。

四、拓展延伸,昇華美麗

1、大家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也有一顆感悟美的心靈,請同學自由讀下面的故事,看看你還能居里夫人發現哪些美麗?

課件出示:閱讀小連結

故事一:居里夫人對時間很看重,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爾·居里結婚時,新房裡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比埃爾·居里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故事二: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臺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臺。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

故事三:居里夫人讀書非常專注,一次,小夥伴們在她伏案讀書的時候,悄悄地在她的座位背後壘起了一座椅子塔:10分鐘過去了,20分鐘過去了,25分鐘過去了,居里夫人還沒有發覺,仍在聚精會神地讀書。

生彙報。3、你們誰還了解居里夫人的其他故事?交流課前蒐集。

4、(播放錄影)在居里夫人眼中的人生意義是什麼?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說一說。(這句話闡述了居里夫人對人生和價值的認識一方面源於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於她在科學研究中獲得的體驗和感悟。“人生意義的發現”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年輕美貌、金錢名利,而在於為科學作出貢獻,為人類作出貢獻。)

5、師:是的,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即便是青春和容顏不在,即便金錢和權利不在。居里夫人認為這一切都不重要。她認為最美麗的人生就是在不懈地追尋當中,尋找到的那份幸福,以及為人類作出的貢獻。今天,當我們學完這篇課文時,我們都被這份美麗深深地感動了,讀課題。(齊)

6、我想現在你們一定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結合課文談一談什麼是真正的美麗,為什麼美麗能跨越百年?

7、師生小結:外在的美是短暫的'、易逝的,只有內在的美才會是永恆的,不變的。我認為這樣的美麗不僅僅是跨越百年的,因為這樣的精神(手指板書)將會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激勵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繼續前行在科學的道路上。應該是跨越——(千年),跨越——(萬年)。甚至是永遠那這應該是一份怎樣的美麗呢?(永恆的美麗)的確,這確實是一份永恆的美麗,難怪愛因斯坦會這樣評價居里夫人,他說:(齊讀)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設計意圖]新課標確定了以人為本的主體性原則,要求注重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三個方面的品質和能力。確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認知和發展的主體。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享受學習的興趣。教師只是其中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服務者。;因此這樣簡化集中,優化處理教學,更能讓學生感受居里夫人的美麗,受到她的人格薰陶。

五、寫頒獎詞,書寫美麗

1、課件出示:居里夫人的美麗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世界。假如在鐳發現一百週年的時候,評選“感動世界百年人物”,居里夫人入選,請你替“感動世界百年人物”評選組委會給居里夫人寫一份頒獎詞。根據你對居里夫人的理解及閱讀課後連結,寫出居里夫人的感人之處及其你對她的評價。

2、課件出示:航天英雄楊利偉和大寫尊嚴金晶的頒獎詞

3、學生練筆及彙報

[設計意圖]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實踐性,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六、課外作業,延伸美麗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2﹑收集其他科學家、歷史文化名人的事蹟,仿照本篇課文,寫寫你心中的美麗。

3﹑推薦閱讀書目《居里夫人的故事》﹑《科學家的故事》。

七、總結全文,送贈言

師生配樂朗讀:

不是所有的鮮花都能代表愛,但玫瑰做到了;不是所有的山峰都能象徵偉大,但珠穆郎瑪做到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被歷史記載,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孩子們,讓我們在不斷的成長中追尋人生的意義,在不懈的奮鬥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吧!

[設計意圖]用詩一般的語言,聲情並茂地結束全文,擺渡學生的心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