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2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1

【設計思想】

本教學設計以“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的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等

為指導思想,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主要教學形式,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讀圖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綜合

實踐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樹立因地制宜、人與

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中國分割槽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節。內容豐富,容量也很大。又有利於知識的拓展

蘇州正好位於本區,也有利於鄉土地理的教學。

【學生情況】

很多學生雖不是生於本地,但成長在本地。因此對本節內容情感上很有親和力。對許多場景也

身臨其境。比如京杭大運河,很多學生每天都能看到。學習的動力會提高很多。但本節內容要求的

對知識的拓展延伸則對學生來講難度較大。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圖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能夠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應用,並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地區。

3.能夠舉例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4.能夠結合圖片和文字等資料,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對當地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教學重點】

1.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應用,並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地區

【教學難點】

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應用,並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地區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節--“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

第一課時

教學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言: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也有詩讚“煙花三月下揚州”。無論是蘇州、杭州還是揚州,它們都在我們今天要講的長江三角洲地區。

匯入

播放關於長江三角洲的景觀圖片,並作適當講解。

欣賞圖片

初步建立對長三角地區的感性認識,為後面內容鋪墊。

江海交匯之地

動態出示長江三角洲區點陣圖,提問:

1.說出在本區交會的江海名稱並能在圖上明確指出

2.標出本區的大致範圍,並能簡單描述

3.評價本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看圖思考,逐步完成練習

訓練的學生的讀圖思考能力,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過渡

長江對本區的影響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豪不誇張的說,沒有長江就沒有今天的長三角地區,而且未來還將繼續影響著本區的發展。從自然的角度來說,長江三角洲就是長江攜帶泥沙沖積而成的,從人文角度來說,長江為本區的發展提供了太多的助力。

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動態演示長江對本區的影響示意圖,提問:

1.分析長江對本區發展的影響(結合地理填充圖冊)

2.舉一反三,岷江對成都平原的影響

讀圖思考,完成練習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舉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課時

過渡

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華之地,城鎮興盛。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城市分佈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形成了我國最大的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1.展示長三角城市群分佈圖。

2.展示長江三角洲地區自然景條件和人文條件線索圖。

3.展示滬杭同城效應示意圖

提問:

1、分析成為我國最大人口城市群的原因。

2、上海作為核心城市的作用

3、分析區域發展對生活的影響

讀圖1,感受最大城市群的魅力

讀圖2,尋找資訊思考問題

培養學生讀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過渡

長江三角洲地區旖旎的水鄉風光和深厚的歷史積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水鄉的文化特色和旅遊

1.展示長江三角洲地區旅遊資源分佈圖,點選連結讓學生觀賞經典旅遊景點。

2.展示長三角地區人文景觀圖、文字資料

提問:

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旅遊業發達的原因

圖片欣賞、文字閱讀

分析思考

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長三角地區物產豐富,經濟的繁榮帶動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發展。21世紀的長三角地區發展更為迅猛,其經濟和城市發展在全國都具有典型意義。作為長三角人民的一員,衷心祝願長江三角洲永遠興旺。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東北地區人口的分佈的主要特點。

2、瞭解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分佈特點,記憶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3、通過閱讀闖關東來了解東北地區人口遷移的情況。

4、瞭解長春市、瀋陽、哈爾濱等東北的主要中心城市,掌握它們的工業優勢,比如長春市我國汽車工業的“搖籃”等。

教學重點

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分佈

教學難點

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的分佈

教學環節

匯入:播放《家在東北》音樂,這首歌激昂歡快,催人奮進,從而匯入新課。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分佈》。學生傾聽、歌唱《家在東北》欣賞東北地區的圖片。

自主學習:自學課本,對課本知識有初步的瞭解。

學法指導:閱讀課文P31—35面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填空。

合作學習

1、鄂倫春族含有“使用馴鹿的人”“山嶺上的`人”的含義,赫哲含有“下游”和“東方”之意,參照6—6和6—20圖,分析導致這兩種民族分佈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2、舉例說明哈爾濱是一個具有“異國情調”魅力的城市;結合有關知識,解釋哈爾濱具有這種獨特的異國情調的原因。

拓展延伸

地形、氣候、交通、經濟等是影響人口分佈的重要因素,請分析上述因素對東北人口分佈的影響?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3

【學習內容特徵分析】

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是地理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也是歷年大學聯考命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本課內容與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是並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引起了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因此這節課又是前邊所講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迴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絡發展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佈規律及其計算方法與應用。

教學難點: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佈規律。

【學生特徵分析】

前面學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規律和黃赤交角的概念,這就為這節課的學習做了鋪墊。但還存在空間感和動態感不強以及歸納概括能力不強等方面的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掌握由於黃赤交角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

2.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地理規律的能力。

過程方法:

運用地球儀,自制教具,多媒體教學課件模擬、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及相應的地理現象,師生互動討論、辨析疑點和難點。

情感態度: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在不斷地運動;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絡的、發展變化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自制教具及地球儀,學案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回顧上節課所學,由黃赤交角說開去,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運動的過程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會發生變化。

(實驗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轉位置上,用鐳射筆模擬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讓學生初步感知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再通過地球公轉Flash的演示,更加準確的觀察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並且繪製出太陽直射點運動軌跡圖。

1.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與移動是瞭解地球公轉地理意義的基礎,利用上圖,能夠更加快速、準確、直觀的判斷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與移動。例如國際兒童節、今天、元旦等。

2.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1)太陽高度:指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交角

(2)太陽高度的大小

(3)正午太陽高度H通過週日視運動圖來解析太陽高度一天中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高度是兩個易混淆的概念,利用週日視運動搞清楚了日出的方位,日落的方位,正午太陽的位置與高度,學生很容易接受。)

在認識瞭解了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之後,利用教材中現有的兩分兩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分佈圖,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據學案中的要點,分析兩分兩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情況,並且總結歸納正午太陽高度在時空上的分佈特點。

【合作探究】

據上圖,分析並總結“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規律”

日期

直射緯線

H為90°的緯線

H達一年中最大的地區

H達一年中最小的地區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結論:正午太陽高度的時空分佈規律

(1)緯度分佈規律:

(2)季節變化規律:

【教師總結】

總結學生最終的討論結果,並及時糾正,最終用座標圖來說明正午太陽高度的空間變化特點。

通過對上圖的分析,師生得出瞭如下結論:

(1)緯度分佈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2)季節變化規律:太陽直射點靠近時變大,遠離時變小。

3.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用特殊值代入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並總結出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方法,最終得出公式:H=90°-d(d表示直射點和所求點的緯度距離)。並且以上虞(30°N)為例,計算上虞春秋分,冬夏至的正午太陽高度。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1)確定地方時:太陽高度達一日中最高時,為地方時12點;

(2)確定房屋的朝向;

(3)太陽高度與物體影子長短的關係;

(4)樓間距問題;

(5)太陽能熱水器問題

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皆為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用示意圖來解析生活中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用光照圖來解決確定房屋的朝向、太陽高度與物體影子長短的關係、樓間距問題、太陽能熱水器等問題是地球運動常考的知識,通過生活中的案例及相關圖示的運用,讓學生更為直觀,更加容易的去理解應用這個問題,也解決這一常考的知識點。

【隨堂練習】

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及調整問題,直接考察對正午太陽高度的理解及應用的能力。

【小結】

本堂課我們共同探討了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規律及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特點。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4

 題學習目標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型別。

2、我國土地資源利用型別的構成。

3、我國土地資源的總量和人均佔有量。學 習 過 程自主空間一、匯入(複習提問、視訊、故事、遊戲、創設情景等)

二、自主學習,感受新知(自讀教材,獨立完成下面問題)

1. 我國土地資源總量在世界上居第 位,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這主要是因為我國 ,因此是我國土地資源的國情。2.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_____、 ____、_____和建築用地。3.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中,_____面積較廣,佔的比重大,而_____和_____所佔比重相對較小。我國______地面積廣大,居世界前列,為發展______提供了較好的資源條件4. 我國用世界上 %的'土地養活了世界 %的人口。1、中國陸地面積是多少?居世界第幾位? 2、中國人口為多少?人均土地面積佔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我國的土地資源型別齊全,課本上介紹了哪些型別?學習目標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佈情況。

2、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我國土地資源的保護措施。學 習 過 程自主空間一、匯入(複習提問、視訊、故事、遊戲、創設情景等)

 三、自主學習,感受新知(自讀教材,獨立完成下面問題)

1.我國的耕地主要分佈在半溼潤和溼潤的、和低緩的地區。北方以為主,南方以為主。

2.我國的草地主要分佈在北方乾旱和半乾旱的和以及青藏高原區。草地的型別與產草量由東向西隨著的減少而變化。

3.林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不變的深山區和邊疆地區以及的山地。東北林區嶺闊谷寬、氣候冷溼、松林成海;西南林區高山峽谷、氣候多樣、樹種繁多;東南林區低山丘陵、氣候溼熱、經濟林盛。

由於人們不合理的利用,使耕地、林地、草地等遭到哪些方面的破壞,程度如何?

怎樣解決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我國在土地方面的基本國策是什麼?

 四、展示引導學習

小組或小組代表在全班展示

小組間質疑或補充

教師點撥

 五、評價提升學習。(課堂檢測,更正,學生記憶;小結課堂;評選本節課優秀小組和個人)

1.下列地形區的土地利用型別主要為耕地的是( )

A.大興安嶺 B.四川盆地 C.內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我國東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開發的歷史長短不同 B.受生產方式的影響

C.光、熱、水、土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D.受生活習慣的影響

3.我國的天然林區主要分佈在( )

①東北地區 ②東南丘陵地區 ③西南林區 ④經濟發達地區 ⑤人口稠密地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

4.內蒙古高原東部的土地型別主要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荒漠

5.我國的耕地主要分佈在( )

A.西北內陸盆地邊緣 B.溼潤和半溼潤的平原、盆地、河谷和低緩丘陵地區

C.新疆、東北邊緣地區 D.秦嶺一淮河以南地區

6.我國人均耕地不足,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你認為應該( )

A.多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 B.科學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C.把草原、山坡開墾為耕地 D.圍湖造田,圍海造陸

7.我國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為基本國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資源分佈不均 B.土地資源不可再生

C.土地資源多種多樣 D.人口多,耕地少

8.我國人地關係的突出矛盾是( )

A.國土面積大,耕地總面積很小

B.可開墾的後備耕地資源豐富,但開發難度和投入資金很大

C.人口增長迅速,人均耕地越來越少

D.土地的承載量已遠遠超過其持續發展的極限值我的收穫: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5

設計理念

本節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把目標定位在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環境。使學生的學習顯現出較強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實現三維目標的統一。在指導學生西雙版納的知識目標的同時,提高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嘗試製作簡單的簡報,鍛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辨證思想和健全人格,實現知識,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程目標。

教法分析

教師以"導"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指導學生正確的使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景觀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引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逐步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正確可持續發展觀的滲透教育。

學法分析

新教材提倡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結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體現此教學思想,本課主要設計以下的學習方式:

1、學生通過讀書,讀圖,嘗試獨立地從課文和網路中獲取地理資訊。課堂上啟發學生與教師互動,思考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2、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想法,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完成課題。

3、製作簡單的簡報並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和講解,動手指導學生從網路,報刊中獲取知識,並倡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加深體驗,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運用景觀圖片等資料,說出西雙版納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並結合案例資料分析說明傣族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通過閱讀有關地圖和統計資料,分析歸納西雙版納旅遊業崛起的原因,以及旅遊業對西雙版納經濟的帶動作用。

通過分析西雙版納的旅遊資源優勢,探討和交流如何保持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重點:

豐富的旅遊資源。

教學難點:

西雙版納旅遊業的發展。

教具: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西雙版納的資料,製作的簡報。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多媒體展示:西雙版納的景觀圖片和傣族民族音樂。

[引言]這些優美的畫面和旋律把我們帶入美麗而神祕的西雙版納,今天我們常州地方旅行社,設想為我們常州市民開闢西雙版納新的旅遊路線,那麼,他們需要更深入的瞭解版納,該如何進行呢我們就跟隨他們一起來到版納看看他們是怎樣開展工作的。

講授新課:

首先,他們請西雙版納旅遊局為他們介紹版納的旅遊資源。請準備的小組進行彙報。

學生進行交流,教師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並根據學生的講解引導學生討論,思考西雙版納旅遊資源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然後,需要西雙版納地方旅行社的合作,請他們為此設計旅行線路和安排。同樣,邀請他們進行展示。

兩組學生代表各自展示小組設計成果。請考察團評價。教師也參與評價。

接著,西雙版納政府為了歡迎考察團,他們為此對本地旅遊業發展情況作介紹並展示近幾年版納經濟的發展。

同樣請學生代表進行彙報和交流。教師評價學生的表現。

最後,請考察團發表自己的看法,述說自己在考察時發現西雙版納旅遊業發展的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講述,對剛才學生的活動進行總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發展出路。

問題:西雙版納旅遊業出現下滑的趨勢,請我們現在的各方人士為此獻計獻策。

學生代表發言,教師總結學生的高招,提出西雙版納的旅遊發展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即綠色旅遊,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總結昇華:

在學完西雙版納的旅遊業後,思考:

⑴請學生對今天的學習內容有疑問的提出,然後進行解決。

⑵請學生談談西雙版納吸引自己的地方

⑶從西雙版納的旅遊業發展中,你有什麼新的認識,對我們常州旅遊業的發展有何啟示。

教學反思

縱觀上面的教學設計可以看出,它與我們大多數教師目前採用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有顯著不同。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過程不是以教師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

本節課堂教學設計圍繞西雙版納的旅遊業的發展。一開始,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本區有哪些旅遊資源,如何開發,開發中遇到的問題和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等等,而是首先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背景基礎上列舉出他們知道的西雙版納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收集和分析資料研究西雙版納的旅遊業,由此獲得更多真實的,感性的材料,豐富關於西雙版納的認識。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依據展示資訊深入討論旅遊經濟對地區發展的重要性,。並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展開創造性思維活動――為常州旅遊發展出謀劃策。

2、教學組織形式不只是大班集體講授,還有全班集體研討,小組合作探究,個人獨立研究等組織形式

在本課教學中,有大班集體講授,如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西雙版納的旅遊資源,分析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在歸納旅遊業發展對常州的借鑑並交流觀點時為個人探究與全班集體研討相結合;在收集,分析地理資料研究西雙版納旅遊業發展和存在的問題時為小組合作探究;最後學以致用解決地理問題時為個人獨立研究。多種組織形式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獲得了地理知識,發展了地理技能,鍛鍊了地理思維能力。

3、教學材料不只是侷限於教材,而是有一定的開放性

本課所使用的教學材料除人教版教材提供的材料外,還有教師共同課前收集的真實材料,以及學生自己在探究過程中從網上搜集的資料,因此,教學材料顯現出相當的開放性。這些生動鮮活,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有利於學生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同時,分析討論材料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及經驗,把握地理問題的關鍵,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

4、教學活動不只是侷限於課堂,而是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

在本課最後,教師精心設計了一些便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拓展活動,這樣就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探究學習延伸到了課外。這些拓展活動緊緊圍繞本課主題――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對地方經濟的影響而設計。這些活動採用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製作地理海報,地理公告板,地理展覽,地理宣傳小冊子。發表地理小演講,參與家鄉旅遊業的建設等等,不同的形式為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鍛鍊拓寬了渠道,提供了機會。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6

一、教學內容分析

黃河的奉獻與憂患是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中的內容。

二、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接中國地形、氣候之後更直觀動態地綜合反映中國的自然環境,同時與下章水資源和區域地理中的北方地區及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徵密切相關。對學習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西部大開發知識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系統地瞭解了學習河流的'概況的方法和步驟,並已經在瞭解長江時加以實踐。現在應用到黃河概況時應該輕車熟路,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落到了黃河的奉獻和憂患。

四、教學目標

1、結合相關圖片,能夠概括說出黃河的貢獻;

2、結合相關資料及實驗,能夠說明黃河主要憂患發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初步掌握分析人地關係中突出問題的方法,樹立科學的人地觀。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黃河源流概況,瞭解黃河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探究黃河治理方案。

難點:運用有關資料和已有知識儲備,探究黃河所產生問題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六、教學準備

自制PPT課件,相關動畫,水、土壤、覆蓋小草的土壤、透明杯子等實驗器材。

七、教學過程

學習活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環節一:感黃河(欣賞)

配《黃河大合唱》背景音樂,對應上、中、下游出示黃河各流域景觀圖片

觀察景觀圖,描述感受

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其探究興趣。

過渡

討論:為什麼說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

出示黃河景觀圖

通過學生自己討論總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環節二:頌黃河(奉獻)

配朗誦《黃河頌》,對應地理位置依次呈現黃河流域水利工程、文化遺址、旅遊資源、灌溉平原的景觀圖

觀察景觀圖片,嘗試概括黃河的貢獻

提供景觀圖,加強學生感性認識,理解黃河的奉獻

過渡

黃河既給我們帶來了無私的奉獻,同時,也是一條害河

本環節採用了探究模式,將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

環節三:憂黃河+治黃河

提供資料:黃河的“血樣”──黃河上中下游的水樣標本;

黃河的“化驗報告 ”──“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

分析:黃河各河段的泥沙含量有什麼變化?

提供有關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的資料和下游地上河的視訊,“黃河的憂患圖”、“中國地形圖”、“黃河中游某地的年降水量圖”

思考並討論:黃河中游為什麼泥沙劇增?下游為什麼流域面積狹窄?並無大支流匯入?

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

思考:黃河母親還有哪些症狀?

再讀“黃河的憂患”圖

(小結 拓展)

引導學生認識到本節所學的分析方法不僅適用於黃河,還可遷移至其他河流

歸納“會診結果”,並對症下藥,完成表格

八、板書設計

黃河的奉獻與憂患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7

教學設計

課題星球20xx課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二節《海洋利用與保護》

教材分析

從整本八下課本來看,海洋利用與保護是簡單部分,瞭解中國的海洋資源及其利用、保護,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教材以歌曲《祖國的海洋》匯入,體現了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教材中安排了課內活動和課外延伸活動,體現了新教材注重學生主體性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情分析

海洋利用與保護是第十章我國的海洋國土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並具有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和解題能力。本節課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活動來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讓他們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樹立地球主人翁的責任意識,積極面對目前的海洋環境問題,出謀劃策,為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圖表等有關資料說明我國海洋資源型別、分佈和資源的開發。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我國海洋環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護措施。

過程與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合作及探究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海洋資源的學習瞭解,激發學生“保衛藍色國土”的決心以及環保意識。同時利用各種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我國豐富的海洋資源的型別及分佈;我國所面臨的海洋環境問題。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師生活動設計意圖

1、激趣匯入、營造氛圍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中國是世界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和眾多的島嶼。今天我們繼續深入學習海洋的利用與保護。先來看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生齊讀)運用圖表等有關資料說明我國海洋資源型別、分佈和資源的.開發。

2、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我國海洋環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護措施。師:其實我們班級的好多同學對海洋有一定的認識,他們是通過一部動畫片瞭解了海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這部動畫片的名字是?(海底小縱隊)好,那我們一起重溫童年時光,讓海底小縱隊帶領我們完成今天的學習吧。播放<海底的小縱隊>,匯入海洋資源及開發:以熟悉的動畫片匯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創設情境,進一步的構建濃厚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氛圍。

教學過程師:人們是如何利用海洋資源的?請列舉你所知道的海洋產品。(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生:食品工業(波力海苔、魷魚乾)、工藝產品(珊瑚耳環、手鐲)、醫藥產品(魚肝油)·····師:那麼我國遼闊的海洋中到底蘊藏著哪些資源呢?我們一起來學習吧。體現地理學科的生活性,凸顯好奇心、觀察力、思考力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一.海洋資源及開發

(1)海洋生物資源師:指導學生讀圖10-2-1,找出煙威漁場、舟山漁場、北部灣漁場及南沙群島西南部和南部陸架漁場,說說其主要的魚類資源。生:學生代表指出圖中位置並回答。(教師及時評價)師:讀圖可知,中國的四大海產是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中國最大的漁場是位於東海的舟山漁場,它有長江入海帶來的豐富有機質,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大量魚類的到來。同時位於寒暖流交匯處,特別有利於多種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師: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天然的海產品產量已經不能滿足眾多中國人民的需求,因此,海水養殖業迅猛發展。(山東半島海洋牧場: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定海域內,採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師生互動:聯絡生活,說出莆田市的鮑魚養殖、海帶養殖、紫菜養殖、海蠣養殖、淡水魚海魚養殖等,說說莆田市代表美食:興化滷麵、海蠣餅、蔥爆海蟶、鮑魚排骨湯等,到處可見海鮮的身影。師:這些美食的烹飪,有一種必不可少的調味料:海鹽。形象化理解再識記,要求學生認真看圖並且聯絡生活,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豐富的彩色圖片,既形象化還原生活,喚醒學生的記憶,也有利於學生的互動,體現地理學科的生活性。

師: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了海水,現已確認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目前,我們開發利用海洋化學資源主要是從海水中提取了海鹽、鎂、溴、碘等化學元素。

(2)海洋化學資源師:指導學生讀圖片“中國的鹽場晒鹽”景象,完成小組活動:找出長蘆鹽場。結合氣候條件,說說我國北方沿岸灘塗鹽田集中分佈的原因。生:北方地區降水少,晴天多,蒸發強。進一步掌握化學資源的內容,由抽象到具體,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感受主動思考的幸福。

(3)海底油氣資源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材料,瞭解中國的海底油氣儲量和開採量。空間資源:海上機場,海上娛樂空間,海上建設空間等。補充日本的“巨大睡蓮”狀水上迷你城市。

(5)航運資源:各港口之間,承擔著中國進出口物資70%以上的航運任務。中國的沿海港口眾多,把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區域聯絡起來。

(6)景觀資源:廣闊的海洋和風光綺麗的濱海地帶令人留連忘返。充分利用大海的自然風光,開發海濱旅遊,也是人們利用與開發海洋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圖解千文,採用形象化的彩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化解了學生對海洋資源的陌生感,突破了分析難點。

師:隨著陸地自然資源日益匱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銳,海洋資源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後備資源。師生:共同學習“發展海洋經濟”師:聯絡生活,福建省作為一個沿海省區,可以如何發展海洋經濟?師:我國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臨著一些嚴峻的問題,(播放<海底的小縱隊>)從海底報告,我們知道了:由於對海洋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過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設和管理不當、陸源汙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機械溢油、人工廢棄物傾倒等原因,使得我國部分海域海水遭受汙染、生態系統退化、生物資源枯竭、赤潮與海岸侵蝕等災害頻發。承轉過渡,構建知識體系。學會積累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本節課的高潮,視訊的直觀呈現,激發學生的環保觀念,為海洋環境的保護、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鋪墊。

師生:讀圖,總結海洋汙染問題。目前危害較大的海洋汙染物質主要有:石油、農藥、有機物質、放射性物質、固體廢棄物和受到汙染的河流。其中石油汙染最嚴重。而且海洋汙染可能引發赤潮。還有海岸侵蝕、生物資源枯竭、生態系統退化等海洋環境問題。師: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海洋環境的保護刻不容緩、任重道遠。我們應該找出問題的產生原因,並積極採取措施減少損害,還給人類一個健康的“藍色海洋”。聯絡生活常識,讓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保護海洋環境,體現地理學科的科學性。

生:小組合作探究,我們該如何保護海洋環境(收集資料,將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的措施整理成小短文,在班級內交流。)師:禁止過度捕撈海洋生物資源;防止海洋汙染;加強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學技術;進一步宣傳;增強全民的海洋意識。以學生的精彩展示結尾,再一次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勇於實踐的精神。

師:(課堂總結)海洋資源豐富多樣,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藏。隨著陸地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未來人類並將向海洋進軍,所以說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科學保護海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鉅任務。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進取精神,進行理想與情操的教育。

當堂檢測、鞏固昇華詳見PPT

作業佈置、鞏固新知《地理填充圖冊》P34-36《頂尖課課練》P45-48

板書設計

第二節海洋利用與保護生化油空防休物學氣間汙漁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通過知識、圖表的前後聯絡,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自主的參與的教學中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從課堂氛圍來看,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比較高,他們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識來分析、判斷地理事物。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地理事物進行列表總結,使知識更為系統化。同時,我通過精選一些案例,如:石油汙染圖片、赤潮形成,魚類衰竭資料等,學生可以自主的探究案例中所隱藏的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課堂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公眾面前發表自己觀點的能力看似不足,這主要是我在調控過程中把握得不夠好,特別是激勵性措施不到位,這有待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與此同時,我也深深感悟到:作為教師,教學中不是為教案負責,而要時時處處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個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主導作用,使每一個學生得到應有發展。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資源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其中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認清水資源現狀,樹立合理利用水資源和節約的意識,為構建節約型社會出一份力。

2、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水資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國水資源的現狀。

②知道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特點。

③運用例項,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佈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④培養讀圖分析能力和資訊、資料的蒐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走訪調查,使生活中的地理與書本中的地理知識相結合,從而培養地理學習能力。

2、引導學生探究“我國嚴重缺水的西北、華北地區,缺水原因是否相同”,培養質疑、綜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樹立珍惜、合理利用、倡導節約用水的資源觀,培養水資源保護意識。

3、重難點的突破

重點:

①水資源時空分佈特點及相應的工程建設。

②樹立正確的水資源保護利用意識。

難點:調查、整理資料,表達能力的提高。

突破在於通過活動,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

二、課前準備活動

1、學生蒐集區分有關水資源的名詞。

2、學生表述水資源的現狀。

3、調查家鄉關門水庫。

4、學校、家庭用水調查。

三、教學程式

匯入新課

師:(組織教學)同學們在課前已經進行了針對性的調查,有的還準備了表演。現在,先看一個表演,你們會猜到什麼呢?

送水者(姚運剛):一學生頭戴趙本山式的帽子,走著趙本山式的步子,肩上扛著純淨水桶,從一側走向另一側,口喊:“送水、送水、送水嘍!”(學生能說出與水有關)

(從生活身邊的地理出發,創設情境,引發興趣,活躍氣氛,直奔主題。)

師:看,生活水平提高了,連水都成了商品。水一旦被人類利用了,就成為了資源。本節的課題就是(板書)水資源。

師:今天就讓我們以書中的內容為線索,以我班同學蒐集、整理的內容為骨架,說說你們的心中所思、所想。你們準備好了嗎?

(給學生適應的時間,作好準備)

生:準備好了。

主題一 水是寶貴的資源

師:現在請第一組同學上場。

馮凱:我們收集了有關水的一些名詞。覺得有很多同學可能對本節的課題“水資源”與平時媒體中常談到的“水能資源”和“水利資源”的區別產生了興趣。

孫飛:從廣義上說,水資源是指包括海水在內的地球水量總體。我們平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水能資源通常是指河流或潮汐運動產生的能量。它是從能否發電這個角度來說的。水利資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等,可供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用水。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青藏地區的位置、範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瞭解青藏地區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佈。

3、瞭解青藏地區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佈。

4、瞭解青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瞭解青藏地區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係。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的範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徵,人口、民族,農業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為主,理解為輔;技能與能力要求:瞭解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①結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瞭解本區的基本情況。

②先通讀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划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麼,它們之間有無聯絡?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瞭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為下一環節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佈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麼,它們之間有無聯絡?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的位置和範圍,特別是本區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聖的景象等。

3、對於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通過學生說出特徵,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係,教師用知識網路圖的形式逐一展現;並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犛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後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徵,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

1、位置: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範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境特徵和工農業生產、生活情況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1.使學生了解資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國水資源的現狀。聯絡我國氣候、河流等自然環境特徵,分析我國水資源分佈特徵、原因及影響;瞭解國我解決水資源的對策。

2.本節課通過學生對我國水資源的瞭解,讓學生樹立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學情分析

1.通過提問和作業來了解學生的於知識的掌握情況,合理安排課堂內容。

2.通過學生前面所掌握的我國的氣候、河流、降水等知識來幫助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

3.本節難點在於學生如何結何氣候和降水來理解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不均的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1、使學生了解水資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國水資的現狀。

2、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不均。

3、如何節約用水。

技能: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掌握一些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我國水資源的現狀;2、水資源的時空分佈不均;3、節約用水。

教學難點:氣候、降水對我國水資源的影響。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本節課《遼闊的疆域》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的第一節,本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瞭解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國士的遼闊和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及其分佈。本節課的知識基礎性非常強,是學生較為全面瞭解我國自然國情的重要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有助於學生形成對我國較為全面和基本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為今後的地理知識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課既是第一章的基礎,也是本冊書的基礎。

學情分析

由於本節知識基礎性強,加之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所以對本節知識的認識和接受較為容易。本節課的內容是認識、瞭解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國士的遼闊和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及其分佈,其知識特點表現為較強的記憶性,理解性的知識相對較少。因此,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在於對一些常識性、基礎性地理知識的`識記上。學習的重點在於迅速識記相關地理知識,在課堂學習中儘可能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到隨堂識記,牢固記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瞭解我們偉大祖的優越位置。

2、認識瞭解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疆域和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其分佈。

能力目標:

1、能通過地球儀,找出我國的地理位置並能說出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能在中國地圖上找出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名稱及其位置。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34個省級行政區域的認識和識記。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12

一、激趣匯入:

展示多媒體展示北方的雪景搭配詩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增強學生對北方地區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地理圖表選擇上主要是景觀圖,比較典型的北方雪景的圖片)

過渡:通過圖片的欣賞以及文字的閱讀理解,我們對北方地區有了初步的瞭解,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冰雪世界,瞭解那裡的自然特徵以及農業吧。

二、自主研學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10頁的圖文資料,完成下列任務並在課本上勾畫:

1、在圖6.3北方地區的地形上,沿著地理分割槽界,描出北方地區的範圍,畫出大興安嶺、烏鞘嶺、秦嶺、淮河等地理事物。

2、在圖6.3北方地區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行政區及行政中心,寫在旁邊。

3、在圖6.3北方地區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主要的地形型別,畫在課本上。

4、結合地理圖冊15頁中國溫度帶圖,找出北方地區所處的溫度帶,主要的氣候,畫在課本上。

5、結合圖6.4北方地區主要地形區的景觀,找出

北方的土壤,畫在課本上。

同學們找出來以後,讓同學們上講臺指圖講解所找的知識。老師適當引導並及時提醒學生畫重點內容,關注每一個學生,及時評價同學們的講解。

講解氣候的時候加入課本10頁的活動,讀圖6.5小組完成以下內容:

1、觀察氣溫曲線,找出三個城市氣溫高的月份和氣溫低的月份;觀察降水量柱狀圖,找出三個城市降水量多的月份和降水量少的月份,概況三個城市氣候的共同特徵。

2、比較石家莊和齊齊哈爾,兩地氣溫最高時、氣溫最低時、降水量最多時、降水量最少時的差異,討論導致兩地差異的主要原因。

3、比較石家莊和延安,兩地氣溫最高時、氣溫最低時、降水量最多時、降水量最少時的差異,討論導致兩地差異的主要原因。

小組完成後,小組展示討論結果。老師適當引導並及時提醒學生記錄重點內容。

過渡:我們需要藉助學習過的知識來思考現在的問題,學以致用;通過活動我們更加了解北方的氣候

板書:一、北方的概況

1、範圍及行政區

2、地形

3、氣候

4、土壤

過渡: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的自然特徵,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適合哪些農作物的生長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11-12頁的'圖文資料,完成下面的內容並畫在課本上:2、討論北方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有哪些?不利的條件

有哪些?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同學們找出來了後,讓同學們上講臺指圖講解所找的知識。老師適當引導並及時提醒學生畫重點內容,關注每一個學生,及時評價同學們的講解。

過渡:春旱是影響北方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春旱呢?請同學們完成課本12頁的活動題。

板書:二、重要的旱作農業區(旱地)

1、主要的農作物:

糧食作物:小麥、玉米、穀子

經濟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問題:春旱

3、措施:南水北調、節水農業研討記錄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

2)學生能夠結合相關資料認識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並能舉例說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黃土風情”與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的關係。

3)學生能夠運用地形圖、地形景觀照片等,認識塬、樑、峁、川等多種多樣的黃土地貌,說明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特徵,並能解釋黃土的成因及黃土高原的形成。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圖表、圖文資料,提取相關資訊,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2)通過活動題,認識黃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以及這些“黃土風情”與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的關係。

(3)通過不斷地滲透鄉土地理知識,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斷,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和主要地貌景觀。

教學難點:結合圖文資料,瞭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讀圖歸納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

新課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課

(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黃土景觀,那麼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同時給出黃土高原地表景觀的圖片和鯨魚溝及其周邊的景觀圖片)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

文明的搖籃

1、位置和範圍

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在圖中圈劃出以下地理事物:

(1)黃土高原的範圍:太行山、烏鞘嶺、內蒙古高原、秦嶺。

(2)黃土高原所在的省級行政區:

陝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指導學生在圖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區的位置。

1、學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黃土高原

東起山脈,西至,北連高原(大致以為界),南抵。

2、學生在圖中重點圈出秦嶺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確西安(包括灞橋)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橋)也屬於黃土高原的一部分。

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逐步滲透鄉土地理的知識,明確本地區的地理位置。

請學生閱讀課文,完成以下內容。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_,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於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裡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學生認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

2、(1)黃河

(2)疏鬆、渭河

(3)社稷壇

黃帝陵

培養學生閱讀課文,從中提取資訊的能力。

活動: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原因是黃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陝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請學生談談自己所見到的灞橋周圍的`窯洞景觀,並分析居住窯洞的優點。

學生閱讀p25活動題,觀察圖文資料,完成各題。並分析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結合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過渡: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海拔在1000—20xx米,除一些石質山體外,地表覆蓋著深厚的黃土。那麼,這些黃土是怎麼來的呢?對此,科學家提出了許多的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風吹來的黃土

指導學生閱讀材料,瞭解“風成說”的相關內容。

活動:2、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

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援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麼問題。

關於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1、學生閱讀文字資料,提取相關資訊,得出結論。

2、同時,也可以分析出本地區的黃土來源。

讓學生運用地理觀點解釋地理現象。通過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斷,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過渡:黃土高原最突出的地表特徵是溝壑縱橫。其表現形式是廣泛分佈的塬、樑、峁、川等黃土地貌景觀。展示白鹿塬和鯨魚溝的圖片,並結合圖6.29和圖6.30,試解釋這些黃土地貌的特徵和形成原因,並體現它們成因上的聯絡。

探究·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學生通過觀看圖片,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來領悟這些這些地貌的特徵,分析其形成原因,得出相互關係。

關係:塬--粱--峁

溝谷-----川;

培養學生閱讀圖文資料,得出結論。分析問題的能力。

練習作業:

板書設計:

第六章第三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一、文明的搖籃

1、位置與範圍

2、古代文明

二、風吹來的黃土

1、黃土的成因及黃土高原的形成

2、黃土地貌的特徵及成因分析

教學反思: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明確西北地區的範圍和地形特點。

2.理解西北地區自然景觀的遞變規律,並初步探討其成

因。

3.明確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徵及氣候與地形、植被、河流的

相互關係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4.明確青藏地區的位置和範圍,分析本區“高”“寒”的自然

地理特徵及對其他地理特徵形成的影響。

5.明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分佈及我國主要的'牧區。 6.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7.用聯絡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對立統一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談話教學模式,比較法,發散思維,歸

納總結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認識、瞭解祖國的熱情和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成因

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自然特徵的成因及對生

產、生活的影響。

第1頁/共5頁

●教學媒體:多媒體。 ●課時安排:二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主要問題設計[匯入新課]

圖5.4(課本第4頁)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一塊兒複習四

大區域劃分界線及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區的地勢及地理位置。從而引出課題。

一、乾旱的西北地區

1、西北地區的地形。(讀圖、思考,在自學基礎上生與生、

師與生交流)

①本區的位置特點及主要地形。 ②本區河流、地貌、自然景觀有何特點? ③分析原因。

④完成活動1和2(課本第12頁) 2、拓展思維:

①西北地區制約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麼?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②綠洲的分佈有何特點?(盆地邊緣) [課堂小結]

(師生一起復習總結)提問:回答:

第2頁/共5頁

1.本區地理位置?深居內陸,距海遙遠。 2.東西方向山脈?對溼潤氣流阻擋。 3.結果呢?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4.特徵包括?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5.東西向降水差異使本區

自然景觀出現什麼差異?由東向西由草原遞變為荒漠●板書設計

●練習:《十分鐘掌控課堂》第二課時●教學過程[匯入新課]

讓學生計算拉薩和成都的氣溫差異。根據第一冊書所學

“氣溫的垂直變化規律”說明造成差異的原因。從而引入課題的學習。

[講授新課]

二、高寒的青藏地區(讀圖P13 5-17,思考後,生與生交

流,師與生交流)

1、青藏地區的地形特點。

2、本區氣候特點。簡單分析成因。 A地勢高,氣溫低。

B由於氣候寒冷,青藏地區許多山峰終年積雪不化,冰

第3頁/共5頁

川分佈廣泛,而這又加劇了寒冷的程度。

3、高寒的區域自然特徵出現的現象(課本P14活動2) 4、青藏高原地勢高,除影響本區氣溫外,對降水有無影

響。(阻擋夏季風,降水稀少。)

三、以牧業為主的地區(讀圖P15 5-21,思考後,生與生

交流,師與生交流)

1、西北、青藏地區主要農牧業的分佈。

2、找出: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主要畜種——三河馬、

三河牛。

新疆的畜種——山羊、綿羊、伊犁馬等——細毛羊為著名

畜種。

青藏的犛牛、綿羊、山羊等——犛牛、藏綿羊為著名畜種。寧夏的山羊、綿羊等——灘羊是著名畜種。 3、通過圖例,找出本區以糧食作物為主的地區。提問:①這些地區分佈是否集中、連片?(不是。分佈面積

小,分散分佈。)

②為什麼這些地區能發展糧食生產呢?(西北地區的農業

區:灌溉水源豐富。)

(青藏地區的農業區:熱量條件較好。)

4、完成P16活動1(給學生充足時間思考、判斷、歸納,

最後教師總結。)

差異:內蒙古溫帶草場草質較好。

第4頁/共5頁

青藏地區高寒草場草質較差。成因:

地勢高→氣候寒冷→熱量不足影響植物生長。活動2(由生交流完成)

牧區→放牧→流動性強。

生活習俗:喝奶茶、穿靴子、賽馬比賽…… [課堂小結]由學生小結 ●板書設計●活動與探究

通過對我國四大區域的學習,試著從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

同(或相似點),從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點。

練習:《十分鐘掌控課堂》

第5頁/共5頁

八年級地理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我國的三級行政區的劃分,記住我國33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位置,並且會在“中國政區圖”上正確填圖。

教學重點

1、準確記憶我國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位置。

2、培養填繪地圖確認地理事物空間位置關係及空間想象、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方法

學習指導法。

教學手段

每人一份“中國政區圖”,黃、綠、橘黃、粉四色彩色筆,剪刀,若干單個省區政區輪廓圖,8開大的中國空白政區圖(每個學生一張)、“中國政區掛圖”。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中國的疆域十分遼闊,為了便於管理好這樣大的國家,我們要進行行政區的劃分。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

【板書】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三級行政區劃

【講授】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的劃分

【承轉到省級行政區的學習】

【板書】二、33個省級行政單位

(出示“中國政區掛圖”,同時學生將書翻到第6頁)

【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活動】下列行政區,按(1)至(3)的教學步驟進行。

山西、湖北、廣東、雲南、青海、黑龍江、沿海岸線的行政區

(1)認形狀:教師出示一個輪廓圖,讓學生在課本的政區圖上找出該行政區的名稱,掌握輪廓的特徵,如山西像平行四邊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圖找到該行政區的位置,並塗上顏色,寫出名稱,注意該行政區與長江、黃河的位置關係;

(3)找鄰居:從北部順時針找起,每找出一個,都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輪廓的典型特徵,塗上顏色,寫出名稱。

【轉入行政區簡稱的教學】

【板書】三、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請學生將書翻到本節的附表。

【講授】簡稱的由來

學生在已上色的地圖中填寫簡稱。

【展示投影】簡稱和全稱連線。

學生練習。

課後練習

練習1、拼圖:把上好顏色的地圖粘在硬紙片上,分行政區剪下製成拼圖。

練習2、不看政區圖,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按沿海、沿江、沿陸上國境線(底圖上畫有長江和黃河)拼圖;

(2)按課本本節末“課堂活動(一)”的要求,進行拼圖遊戲比賽。

板書設計

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三級行政區劃

二、33個省級行政單位

三、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