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寧死》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5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不自由,毋寧死》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設計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理清課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內容;

2.掌握演講稿的特點,學習演講的技巧。

[學習時間]:

1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匯入新課

演講是一門藝術。有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連下數城;也有人單槍匹馬,面對眾多敵人,慷慨陳辭,結果竟化敵為友;而陳勝當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風雲呼應,這其中的原因,雖然主要是因為客觀因素,但也不能說與他的那篇“演說詞”毫無關係。

一場成功的演講,仍是一枝神奇的槍,一柄鋒利的劍。而一場成功的演講,又首先取決於一篇成功的演講稿

二、簡介作者與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亞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師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從1607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採取剝削、壓制的政策。18世紀中葉,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英殖民者採用各種手段,軟硬兼施,企圖維護其宗主國的地位。1774年,英國頒佈了諸如關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法令,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殖民地中的一些溫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於英國政府的壓力,極力主張妥協和解。帕特里克亨利與之相反,屬於激進派人物,主張不惜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換取獨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眼看著妥協勢力佔了優勢,他義無反顧,登臺發表了這篇著名的演講。

亨利的演講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為爭取獨立而進行戰鬥的激情,他的演講結束後,會場群情激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聲響徹議會大廳。這篇演說詞被後人作為不朽的名篇,特別是結尾的警句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三、學生朗讀課文,理清演講思路

1.演講稿的寫作要求

首先,演講稿的內容、風格要根據物件、場合,甚至演講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況而定。用美國演講專家多利斯莎勞夫的話講,即演講稿既要適合你,又要適合他,同時,還要適合當時的場合以及規定的時間。

所謂適合你,是說演講稿正好適合演講人的年齡、身份、氣質以及特長等。否則,不僅會影響演講效果,有時甚至還會弄得人啼笑皆非。比如你是一箇中學生,卻偏偏要你去演講一篇老成持重,帶有嚴重教訓口吻的演說詞,你試試看?再比如你是一個飽經滄爽的成熟老練的長者,那麼,你去對一群天真活潑的青年作一次情緒激昂、甚至不合自己身份的演說試試看?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說,演講稿一般來講要適合演講人。像1987年曲嘯的題為《我的路》的演講,就非常適合演講者本人的身份、年齡、職業以及氣質。這次演講的聽眾是大學生和大學裡的老師們。而演講者本人就是一個大知識分子、大學教授。他把自己的遭遇以及當時知識分子的真實心態呈現在聽眾面前,深深地打動了聽眾。正因為這篇演講稿準確地把握住了演講者本人的身份以及其它一些特定的情況,所以,它雋永動人,易於接受。

所謂適合他,適合場合,這也是寫演講稿時必須考慮的。比如你對一批山區的老農演講,卻不斷地使用著“是可忍,孰不可忍”之類的文言句子,那麼,儘管你的拳頭握得再緊,你的聲音提得再高,但聽眾的表情反映恐怕也只能是一片茫然。而像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得哥爾摩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所作的題為《我在美國的日子》的演講,儘管它文氣十足,講究優美,但由於它適合到會的聽眾,適合當時的環境,所以,被認為是一篇著名的演說詞。

總之,演講稿的寫作,一定要注意它的適合性。只有適合“你”的,才能易於表達,表達得更好;只有適合“他”的,才容易被人接受,取得應有的、更好的效果。

其次,演講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較強的說服力。當然,二者在一篇演講稿中有時允許有所偏重。如果是一篇呼籲性的演講,由於要考慮到它的煽動性,可以偏重於充沛的激情;如果是一篇辯論性的或是一篇勸導性的演講,由於要以理服人,所以,它可以偏重邏輯性、論證性。不過,如果能將二者統一在一篇演講稿中,則更好。

像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次的講演》,便可以說是一篇富於激情,具有很強說服力的演講稿。正因為如此,所以它不僅在演講的當時便獲得了數次的熱烈掌聲,而且,它至今仍迴響在我們的耳畔,使我們緬懷先烈,痛恨敵人,時時想起聞先生的音容笑貌。

最後,演說詞的寫作還要注意文學性、技巧性。為了使演說詞寫得生動、形象,人們常常採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時採用通篇用比的手法。

為了加強演說詞的感人效果和說服力量,還可以在文中適當地採用排比、反問和重複等修辭手法。

2.根據演講稿的寫作要求,看看本文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1)這次演講的目的就是讓人們丟掉幻想,準備戰鬥。為了使議員們接受自己的主張,爭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援,亨利在演講時十分注意策略,採用了後發制人、逐層推進的方法。

(2)演講一開始,他先對其他發言人的愛國精神與見識才能表示了欽敬。接著話鋒一轉,說明自己毫無顧忌、毫無保留地講出截然不同的觀點,並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論及事關國家存亡的重大問題時,不能緘口沉默,很自然地轉到堅持鬥爭、反對妥協的觀點上來。

亨利對議會中主張和解的保守派的心理了解得十分清楚,直截了當地指出他們“沉湎於希望的幻覺”、“不願正視痛苦現實”的心理傾向,批評他們對“關係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問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然後,以“我只有一盞指路明燈,那就是經驗之燈”領起,詳盡陳述求和的歷史事實與大兵壓境的嚴峻現實,逐層批駁和解妥協的思想,用連續的問句啟發人們從對經驗的回顧中判斷未來,呼籲人們“再也不能沉迷於虛無縹緲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斬釘截鐵的語氣反覆強調“必須戰鬥”,“我們的惟一出路只有訴諸武力,求助於戰爭之神”。

接下來針對“力量太單薄”、不能與強敵“抗衡”的畏懼心理,分三層展開說理。先說力量並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結果是束手就擒;次說利用自然條件,發動民眾為正義而戰,任何敵人都無法戰勝我們;最後說戰爭不可避免,我們別無選擇!

隨著演講的逐步展開,亨利的語調越來越堅決,言辭越來越激烈,感情越來越高昂,直到最後,以“不自由,毋寧死”的警句表達了誓為自由而戰的堅定決心,將整篇演講推向高潮,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學生選擇語段演講

1.教師指導

亨利的演講表現了高超、機敏的技巧。他諳熟口語表達的特點,使用大量的排比、呼告、設問、反問,以及感嘆、長短句交錯等表現手法,強化了聽覺效果。例如,最後一段就連用了六個反問句和設問句,層層推進,氣勢磅礴,大大增強了演講的鼓動性和說服力。

他為了強調形勢的緊迫,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句式:“可我們的請願受到輕侮;我們的抗議招來了新的暴力;我們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們被人家輕蔑地一腳從御座前踢開。”通過這一連串的排比句的運用後,作者接著又採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複句:“假如我們想得到自由……假如我們……假如我們……那麼我們必須戰鬥!我再重複一遍,必須戰鬥!我們的唯一出路只有訴諸武力,求助於戰爭之神!”通過這些修辭手法的適當運用,作者“訴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達得異常鮮明,異常堅定,異常有力。最後,文章又來一連串的責問和反問:“實際上,戰爭已經開始,從北方刮來的大風都會將武器的鏗鏘迴響送到我們的耳鼓。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裡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生命就那麼可貴?和平就那麼甜美?甚至不惜以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不自由,毋寧死!”由於排比、重複、反問等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所以,這篇演說詞咄咄逼人,氣勢酣暢。

2.學生分小組選擇自己有體會的語段進行演講,小組交流,並進行評點

3.全班交流

[相關資料]

北美獨立戰爭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一18世紀,北美洲成為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爭奪殖民的地區。在北美洲,法國人建立了新法蘭西(包括聖勞倫斯河流域下游大湖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等處);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廣大地區)。

從1607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到達殖民地的大多數是西歐貧苦的勞動人民,也有貴族、地主、資產階級,以英國人、愛爾蘭人、德意志人和荷蘭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戰禍和宗教迫害者,有自願和非自願的“契約奴”以及乞丐、罪犯;還有從非洲被販運來美的黑人。1607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詹姆士城。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船來到北美,建立了普利茅茨殖民地。

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採取剝削、壓制政策。英、法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掠奪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以英國勝利告終。英國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存七年戰爭前,英國雖頒佈了一系列重商主義的航海法、貿易法、工業法,限制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獨立發展,但當時英、法矛盾甚於英國和殖民地的矛盾,英國還要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物力來抵抗法國,因而執行不力。北部殖民地商人通過與西、法所屬西印度群島進行走私貿易,獲利甚巨,促進了北部殖民地工商業的發展。七年戰爭後,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強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為王室產業,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並徵收重稅,嚴厲緝私,限制殖民地人民的經濟活動。18世紀60年代,英國頒佈《糖稅法》、《印花稅法》、《唐森德稅法》等法令,嚴重地損害了殖民地各階層人民的經濟利益。從1619年弗吉尼亞建立議會起,各殖民地相繼成立議會,與英國相抗衡,l765年9個殖民地舉行抗議印花稅大會,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紀70年代,英國進一步執行高壓政策,1770年波士頓慘案發生。1773年通過了《茶稅法》,引起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頒佈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令,諸如封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訊委員會,領導殖民地人民的抗英鬥爭。

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亞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和英國斷絕一切貿易關係的決議,繼而通過《關於殖民地權利和怨恨的宣言》,同時向英王呈遞請願書。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來剋星頓和康科德,殖民地愛國者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次年7月,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佈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北美獨立戰爭開始時,由於雙方實力懸殊,戰爭進行了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聯軍攻下英軍最後據點約克鎮,獨立戰爭基本勝利結束。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和約》。北美獨立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解放的戰爭,它是由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獨立戰爭時期湧現出一批傑出的政治家,如大陸軍的總司令G華盛頓、《獨立宣言》的起草人T.傑弗遜、外交家B.富蘭克林、文化戰士T.潘恩。

在戰爭過程中,大陸會議制定了邦聯條例,1781—1787年,13個州組成了邦聯國會,宣佈成立美利堅共和國,它是一個鬆散的州際聯盟。1786年,爆發謝司起義,使資產階級和奴隸主震驚。他們決心強化中央政權,保護有產者的經濟利益。1787年,在費城祕密地召開制憲會議。在會議期間,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經過爭論,同意每州均選出兩名參議員;在蓄奴制問題上,北部資產階級對南部種植園奴隸主也作出了重大妥協,預設奴隸制存在,在徵稅及分配眾議員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的人口計算,最後制定了憲法草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1788年6月,由9個州批准生效。

根據憲法,美國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聯邦制國家。廣大人民群眾對憲法不附載任何權利法案感到不滿,掀起抗議運動,由此增加了憲法前10條修正案,於1791年12月,經11個州批准生效。其中,以《權利法案》著稱。

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4月,華盛頓就任美國首屆總統。1792年連任。l789—1791年問組織了聯邦黨,主張中央集權,外交上親英,控制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國務卿T.傑弗遜派主張維護國內人民民主權利,同情法國革命,組織了民主共和黨。1793年,華盛頓在歐洲列強聯合干涉法國革命時,採取中立政策。1794年11月,聯邦政府和英國簽訂了損害美國主權的《傑伊條約》。親英和親法成為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內政方面,聯邦政府制定關稅條例,建立銀行,穩定經濟,但實行不利於貧苦人民的償還國債、州債的辦法,並徵收國產稅。當西賓夕法尼亞農民因抗繳國產酒稅而舉行起義時,漢密爾頓親自率領部隊前往鎮壓。1798年,聯邦黨人I.亞當斯政府頒佈了4項摧殘人民民主權利的法令,其中《客籍法》是為驅逐來自法國和愛爾蘭的僑民而制定的,《鎮壓煽動叛亂法》規定對總統或國會以言論、文字“意圖中傷”或“加以輕蔑詆譭”的人予以懲處。這些措施激起人民群眾的憤慨。聯邦黨由此聲譽衰落。

1801年,由民主共和黨T.傑弗遜任總統。傑弗遜政府廢除了上述4項法令,削減開支,減輕稅收,取消了酒稅,鼓勵農產品出口。1803年,從法國手中購買了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國一直不甘心喪失北美殖民地。英艦在公海上繼續攔截美國船隻,強制徵用美國海員。為維護航海自由,1812一1814年美國第二次發動了對英戰爭。除海戰外,優勢在英軍方面。1814年8月,英軍曾攻佔華盛頓首府,焚燒總統府及國會。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時的根特簽訂和約。這次戰爭使美國得以擺脫英國在政治上的控制、經濟上的滲透,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概括小說情節的能力

2、根據情節和人物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3、認識環境與人物命運的必然聯

4、訓練學生把握小說主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概括小說情節

2.把握人物形象

一.匯入

1.列表回顧中學課本中所涉及的魯迅的作品.文集.體裁

2.關於彷徨及祝福的創作背景

A.魯迅此時的思想狀況:由吶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後的歷史

辛亥革命1911五四運動1919

二、小說情節概括

(一)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課文的內容,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結構特點

(二)請學生按照時間順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劇人生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小說三次寫到“祝福”,在魯鎮人們祝福時,祥林嫂都在做什麼?(此問意在引導學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際遇的悲慘和不公)

(二)小說三次寫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麼變化?(此問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變化,挖掘其社會根源。)

(三)討論:(這些討論意在引導學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樣性,從人物形象的塑造與主題的關係上加深對封建禮、教封建思想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該小說的主題。)

祥林嫂是否有過幸福和滿足?

祥林嫂是否有過反抗和抗爭?

婆家憑什麼將她抓回?

為什麼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說,祥林嫂之死,魯四叔是首惡,柳媽等是幫凶,你怎樣看?

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源是什麼?

分析要點:封建思想毒害當時社會的人們,封建禮教害人、吃人。

(四)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勤勞、善良、能幹的勞動婦女,但在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摧殘下一步步走

向死亡。

四老爺: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捍衛者。

“我”:思想進步、有同情心,但軟弱的小知識分子。(板書)

四、佈置作業

寫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課堂練習﹙一﹚

1.下面詞語中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鈍響﹙dùn﹚幽微﹙wēi﹚鐲子﹙zhuó﹚桌幃﹙wěi﹚

B.夾襖﹙jiā﹚負疚﹙jiù﹚煙靄﹙ǎi﹚彷徨﹙páng﹚

C.膽怯﹙què﹚監生﹙jiān﹚咀嚼﹙jiáo﹚訕笑﹙shàn﹚

D.門檻﹙kǎn﹚馴服﹙xùn﹚惴惴﹙zhuì﹚草窠﹙kē﹚

2.下列各組詞語中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躊躇怨府寒喧少不更事

B.利害繆種儼然話不投機

C.嗚咽鄙薄詭祕沸反盈天

D.驚惶窈陷拆罪瘦消不堪

3.下列空白處應填入的一組詞語是﹙﹚

﹙﹚四嬸,﹙﹚後來僱傭的女工,大抵﹙﹚懶﹙﹚饞,﹙﹚饞而且懶,左右不如意,﹙﹚也還提起祥林嫂。

A.只有因為非即或者所以

B.只是由於非就而且因此

C.只有因為或還或者所以

D.只是由於或或而且因此

4.下列語句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則︱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

B.則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

C.則︱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

D.則︱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

5.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順序恰當的一項是﹙﹚

A.“太太,我見得多了:回頭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說要尋死覓活的也有,抬到男家拜不成天地的也有,連花燭都砸了的也有。

B.看她模樣還周正,又只是順著眼,手腳都壯大,不開一句口,很象一個安分耐勞的人。

C.“就是——”她放低了聲音,走近兩步,極祕密似地切切的說,“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D.說是剛剛遠遠地看見一個男人在對岸徘徊,恐怕是正為尋她而來的,很像夫家的堂伯。

6.下面句子橫線處應填的一句話是﹙﹚

四叔一知道,就皺一皺眉,道:“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來的。”

此後大約十幾天,大家正已漸漸忘卻了先前的事,衛老婆子忽而帶了一個三十多歲

的女人進來了,說那是祥林嫂的婆婆。

A.不多久,這推想就證實了:她誠然是逃出來的。

B.這推想不多久就證實了,她誠然是逃出來的。

C.她誠然是逃出來的,這推想不多久就證實了。

D.她誠然是逃出來的,這推想不多久就證實了。

7.下面是對《祝福》題目意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小說起於祝福,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著密切的關係。

B.祥林嫂死於“天地聖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從而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

C.作者深深同情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祝福》這個標題,寄託了作者對祥林嫂的悼念和祝福之意

D.用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使“凶人愚妄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呼號”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增強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劇性,有力地表現了主題。

E.小說借“祝福”活動為背景,揭示了農村階級對立的殘酷現實和人物之間的階級屬性。

8.祥林嫂被綁架回去後,“可惡!”“然而……”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A.可惡的是,暗地裡拖走了祥林嫂,有失魯家體面,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應該的。

B.衛老婆子可惡,她不該介紹祥林嫂到魯家做工,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應該的。

C.可惡的是祥林嫂被拖走了,四嬸只得自己作飯,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應該的。

D.可惡的是祥林嫂,她不該出來做工,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應該的。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小說的環境描寫

2.分析小說的主題

一、交流作業,由兩位同學讀《祥林嫂的故事》,在學生互議的基礎上,教師簡要評議。

二、分析小說的環境

小說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環境,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1、研讀開頭一節

A、舊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氣息?

B、將到新年是一種怎樣的氣氛?

C、四叔與我見面的情景表現什麼?大罵新黨,S在書房裡表現什麼,為什麼不是“留在書房裡”

2、研讀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寫

此段描寫最突出的是什麼,找關鍵詞:

都沒多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3、作者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有什麼特徵,房如其人,表現了什麼?

明確總結:A沉悶壓抑的氣氛

B封建的風俗習慣迷信根深蒂固(儘管封建制度已壽終正寢)

C保守、虛偽、反動

4、研讀冬季日短一節

A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B為什麼說祥林嫂是玩物?

C如何理解則無聊生者不生------

明確:渲染社會環境的黑暗與可惡,營造悲涼氣氛,表示我對祥林嫂的同情與憤激,

封建思想、封建禮教是殺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劊子手。

三、主題探討:

通過描寫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四、作業佈置:

試比較祥林嫂和秀禾(電視劇《橘子紅了》)的性格和命運。(練筆)

課堂練習﹙二﹚

﹙一﹚

我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時候。我在朦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犧醴和香菸,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9.解釋加點的詞語。

﹙1﹚初夜:

﹙2﹚歆:

﹙3﹚香菸:

﹙4﹚蹣跚:

10.“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是指什麼?

11.這段話最後畫橫線的語句說明了什麼?

﹙二﹚

我因為常見些⑴但願不如所料,,⑵以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⑶卻每每恰如所料的起來,所以很恐怕這事也一律。果然,特別的情形開始了。傍晚,我竟聽到有些人聚在內室裡談話,彷彿議論什麼事似的,但不一會,說話聲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聲的說:

“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我先是詫異,接著是很不安,似乎這話於我有關係。試望門外,誰也沒有。好容易待到晚飯前他們的短工來沖茶,我才得了打聽訊息的機會。

“剛才,四老爺和誰生氣呢?”我問。

“還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簡捷的說。

“祥林嫂,怎麼了?”我又趕緊的問。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緊縮,幾乎跳起來,臉上大約也變了色。但他始終沒有抬頭,所以全不覺。我也就鎮定了自己,接著問:

“什麼時候死的?”

“什麼時候?——昨天夜裡,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

“怎麼死的?”

“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沒有抬頭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驚惶卻不過暫時的事,隨著就覺得要來的事,已經過去,並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說不清”和他之所謂“窮死的”的寬慰,心地已經漸漸輕鬆;不過偶然之間,還似乎有些負疚。晚飯擺出來了,四叔儼然的陪著。我也還想打聽些關於祥林嫂的訊息,但知道他雖然讀過“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而忌諱仍然極多,當臨近祝福時候,是萬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類的話的;倘不得已,就該用一種替代的隱語,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屢次想問,而終於中止了。我從他儼然的臉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為我不早不遲,偏要在這時候來打攪他,也是一個謬種,便立刻告訴他明天要離開魯鎮,進城去,趁早放寬他的心。他也不很留。這樣悶悶的吃完了一餐飯。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籠罩了全市鎮。人們都在燈下匆忙,但窗外很。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上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得。我獨坐在發出黃光的菜油燈下,想,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先前還將形骸露在塵芥裡,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乾乾淨淨了。魂靈的有無,我不知道;然而在現世,則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為人為己,也還都不錯。我靜聽著窗外似乎瑟瑟作響的雪花聲,一面想,反而漸漸的起來。

12.文中畫橫線的(1)(2)(3)三處按順序分別是從哪個角度說的,選出正確的選項()

A.對黑暗社會的深刻體察“我”的愛憎情感正常的邏輯推理。

B.對黑暗社會的深刻體察正常的邏輯推理“我”的愛憎情感。

C.“我”的愛憎情感正常的邏輯推理對黑暗社會的深刻體察。

D.正常的邏輯推理對黑暗社會的深刻體察“我”的愛憎情感。

13.魯四老爺聽到祥林嫂的死訊,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這裡的語言描寫體現魯四老爺的性格特點是。

14.從這段文字來看,“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15.根據魯四老爺的短工和“我”的對話,可以看出短工對於祥林嫂的死是怎樣的態度?

16.最後一段中依次填入方框處的詞恰當的一項是()

A.寂靜沉寂舒暢B.安靜沉靜暢快

C.寂靜孤寂暢快D.安靜寂靜舒暢

17.“陳舊的玩物”是指。

18.“活得有趣的人們”是指。

19.最後一段中畫橫線的語句的意義是

課堂練習答案:

1.D(A.桌幃wéi;B.夾襖jiá;C.膽怯qiè監生jiàn,咀嚼jué)

2.C(A.喧—暄;B.繆—謬;D.拆—折,消—削)

3.A

4.C

5.A(要注意人物描寫的特點及觀察描寫的順序)

6.C

7.C

8.A

9.(1)上半夜。(2)這裡指神享用祭品。(3)香燭的煙火。(4)形容走路不穩

10.指文章開頭的“我”的“不祥預感”、“負疚”和“責任”。

11..這段話既包含了對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的憤懣之情,也通過“我”自嘲的獨白,表現了對社會的黑暗和醜惡無可奈何、聽之任之的頹唐心情。在社會鬥爭面前,“我”是個抱著玩世不恭的逃遁態度的苟活的知識分子。

12.C

13.毫無同情心,自私冷酷

14.是一個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憎恨封建勢力,同情勞動人民,但又缺乏鬥爭的勇氣,面對黑暗的現實,無能為力。

15.雖然同為下層勞動人民,但短工的言語和神態表明他對祥林嫂的死毫無同情心,代表了魯鎮人的愚昧、麻木、冷漠。

16.A

17.和祥林嫂一樣命運悲苦的貧窮受辱的人

18.魯四老爺這樣的封建禮教的衛道士

19在現在這樣的人世間,無所依靠而活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討厭見她的人不再見到她,這對於別人和自己,都還不錯。這表現了“我”對黑暗社會的憎恨,但同時又無能為力的思想。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悽惻之情,體會健康的愛情觀。

2、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品味作品樸實語言中流露的真情。

教學重點:

掌握對細節描寫手法的分析與運用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從《水滸傳》中魯達痛打“鎮關西”的細節描寫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有關表現人物形象的細節描寫匯入。

二、介紹作者

孫犁,原名孫樹勳,河北安平縣人,一九四五年後,他以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鬥爭生活為題材,在延安窯洞裡的一盞油燈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紙寫成這篇小說。他的小說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調,追求詩歌般的意境,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並對當代文學產生極大的影響,造成了一個作家群,被當代文壇譽為“荷花澱派”。《白洋澱紀事》是他的小說散文集。

三、整體感知

(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瞭解文章四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明確:

第一部分:從“天作之合”的婚姻說起,回憶了作者與妻子的因緣。、

第二部分:著重寫自己和妻子初次見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旗子如何從一個嬌慣的女兒變成一個吃苦耐勞的妻子與母親。

第四部分:作者對妻子的愧疚以及對妻子臨終前的回憶。

四、賞析課文細節之美

作者在回憶逝者時,藉助一些具體的事為我們展現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這些事情又是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使人物血肉豐滿。請同學找出文中自己認為描寫出色動人的地方加以體會。

要求:只要能有自己的感悟,賞鑑得當,能自圓其說即可。

點撥:

如:第二部分中的一段話:“姑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看見站在板凳中間那個姑娘,用力盯了我一下,從板凳上跳下來,走到照棚外面,鑽進了一輛轎車。”

作者用“用力盯了我一眼”這個細節表現了妻子對“我”不加掩飾的埋怨,是禮教觀念比較濃重的表現。同時也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直率性格。另一方面,作者多年來一直記著這一幕情景,表現出“我”對妻子的深情。

再如:第三部分說她開始“只會做些針線活,沒有下場下地勞動過”,但到後來,“她就下決心學。從紡線到織布,都學會了”。為了學會這些,她的兩個“大拇指,都因為推機杼,頂得變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這些表現妻子因為生活的原因不斷使自己帶來變化,使她慢慢地變成了一個為了家庭生計,任勞任怨、歷盡艱辛的母親形象。

五、學生小結

斯人已逝,當作者帶著一種愧疚與不安來懷念逝者的時候,我們似乎看到了作者彷彿要

穿越時光找回從前的雙眼,蒼老的目光裡沉澱的滿是歲月積累的真情,這裡沒有“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浪漫;沒有“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式的恭敬,也沒有“貧賤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這裡只有一種帶著些酸楚、些許溫暖的回憶。

六、遷移閱讀

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月夜

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江城子

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思考:這兩首詩歌都是表達對妻子的思念。找出詩歌中對妻子的細節描寫,體會其藝術效果。

七、課堂總結

金聖嘆說過:一花、一瓣、一毛、一鱗、一焰,“其間皆有極微”。在文學作品中,細節是作品真實性的一種體現。回顧我們看到的幾篇詩文,這裡使細節真實起來的其實是一種情,一種發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們才具有了令人感動的特質。

八、作業

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運用細節描寫的手法對其進行介紹。要求寫得富有感染力。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文章內容,把握作者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2、鑑賞刻畫生活細節的方法,並能遷移訓練。

二、教學過程

(導語)親情,是不可磨滅的。而人只要活在世上,便會有“生離死別”之痛,縱然“生離”,但只要活著,就會存有希望;而“死別”,則恐怕要等到都溶入九泉的那一天,因而留下的便是無盡的思念。下面讓我們走進孫犁先生的作品《亡人逸事》去感受那深深的悼亡之情。

1、作者簡介(學生讀)

孫犁,現代著名作家。原名孫樹勳,河北安平縣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冀中平原的農村生活,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看似平淡,卻顯出清新和詩情畫意,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文藝界將受他影響的作家群稱為“白洋澱”派。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荷花澱》、《蘆花蕩》、《採蒲臺》,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優秀長篇小說《風雲初記》,詩集《白洋澱之曲》。小說、散文合集《白洋澱紀事》,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小說、散文集。

2、課文梳理

(1)我們學習一篇文章,首先接觸的是它的標題。本文標題中“逸事”為何意?

明確:世人不大知道的關於某人的事蹟,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

既然有此意,也就是說本文擇取得便是生活中的小事,下面請同學根據行文的先後順序,用簡潔的詞語概括出作者所寫的“逸事”。

明確:第一節緣定

第二節初識

第三節持家

第四節臨別

(2)下面請一位同學讀一下第一節,大家體味一下文中飽含的感情:

學生讀課文——學生回答——老師明確

明確:對於婚姻而言,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SHUO之言”的封建社會,“天作之合”不過是一種謊言,而作者卻深深記著他們結合的來歷、洞房喜聯的橫批,以及亡妻的戲謔之語,由此可見他們的結合是幸福的、寬慰的。——懷念之情躍然紙上

學生自主討論其它三節,明確答案

第二節:在作者記憶深處,最難忘記得是對妻子的初次印象和不肯隨意回家的生活細節,時隔多年,印象仍然如此之深,可見對亡妻的深情。

第三節:生動寫出了妻子結婚後所受的苦,從一個嬌慣的女兒變成一位吃苦耐勞的妻子和母親,而我常年不在家,家庭的重擔完全落在了她一人的身上,但“對我從沒叫過苦”;尤其是對孩子說的話“我對你們,沒負什麼責任。母親把你們養大,可不容易,你們應該記著”,足見評價之高。

——感激和思念之情

第四節:自己的回憶,特別是一句“今老年孤處,四壁生寒,卻幾乎每晚夢見她,想擺脫也做不到”,直接表達了對亡妻的感情;妻子臨終前仍不忘記若干年前,丈夫在北平作小職員時,寄至家裡的兩丈花布,丈夫作了這麼一點小事足叫她銘記一生,對於一位為家庭犧牲所有的妻子,讓丈夫怎能不永遠歉疚、感激和懷念呢?

——感激、歉疚和懷念

(4)下面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本文選取了不同角度的眾多材料,但文章行文卻散而不亂,那麼本文在選材佈局和結構安排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①選材看似散亂,但感情卻貫穿始終,展現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②從回憶的角度,組接了生活中不同階段的四個片斷,但它不是簡單的羅列,這種行文結構叫“蒙太奇剪輯組合法”。

3、手法鑑賞

本文是一篇寫人記事散文,既然有人物形象,自然少不了描寫手法,下面讓我們鑑賞一下文中的描寫片斷,分析一下在人物的性格的塑造方面有何妙處?

(1)學生讀第三節

(2)提問: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哪些?

明確:語言、肖像、動作、心理、細節、場面等

(3)下面我們先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三個描寫(投影展示):

她彎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個後仰,沾了滿身土,北瓜也滾了滿地。動作細節描寫任勞任怨

我從外面回來,看到她兩個大拇指,都因為推機杼,頂得變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外貌細節描寫吃苦耐勞

3、每逢孩子發燒,她總是整夜抱著,來回在炕下走。

動作細節描寫疼愛孩子、吃苦耐勞

(4)方法點撥

上面是我們通過課文分析不難發現,雖然作者選取的生活片斷非常細小,然而他所展現的人物形象卻非常鮮明,這便是細節描寫的傳神作用,下面我們一起看到投影:

細節描寫是文學作品中寫人、敘事、繪景、記言的最小組成單位,它與重大場面描寫相對。文學作品中的細節描寫,有肖像細節,行動細節,語言細節,心理細節,場面和景物細節等。細節須真實、典型、新穎,其作用有:

1、“以小見大”

即從小處看到大的意義

2、“生動傳神”

搜求一般人不注意處,把它寫出來,起到傳神寫照的作用。

(5)學生自主討論第二、四節中的細節描寫,然後隨意發言

明確:中國傳統文化中講求“得一還兩、薄施厚報”,妻子操勞一生,而作為家庭頂樑柱的丈夫為家庭做了這麼一件小事卻讓他銘記一生,並現出了笑容,足見其善良、樸實;更見我的歉疚和感激。一件婚前丈夫把布寄到她孃家的小事,她不但記了一輩子,並且臨終還令亡妻“久病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幸福的笑容”讓人看到了辛勞一生、溫柔善良、極易滿足卻又堅強的中國婦女形象。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敘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構思以及選取生活細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希望同學們能用到自己的寫作和鑑賞中。

三、遷移訓練

以“父母親”為物件,寫一個100字左右的片斷,要求使用細節描寫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鑑賞文章語淺情深的細節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個性化閱讀鑑賞,初步實現多元解讀、創新閱讀。

教學重點

平凡的生活細節描寫和融記事抒情於一爐的寫法。

教學難點

1.“真”中求美,“美”中顯真的特色。

2.家常話語中的思念和哀傷。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蘇軾在妻王弗亡故十年後,在密州一次夢見王弗後寫的,生者與死者雖然幽明永隔,但感情依然誠摯,詞中體現出對亡妻的無限思念。

今天,我們來共同品讀散文大師孫犁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一起鑑賞大師家常似的話語中蘊涵的深情。

二、整體感知:自由朗讀課文,隨著孫犁的筆跡去體會作者的情感。

交流閱讀感受:在文章的閱讀中,你讀到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對亡妻的懷念和感激,自責、歉疚之情

三、在《祭妹文》中袁枚是如何表達對妹妹的思念和哀悼的?試舉幾例:

(1)、小時候,一起捉蟋蟀;一起讀書

(2)、哥哥生病了,講野聞逸事給哥哥聽,給哥哥解悶

都是通過生活中瑣事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孫犁在《亡人逸事》中悼念亡妻也是通過生活中瑣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他寫了哪些有關妻的生活瑣事呢?

1.天作之合,“巧”

這部分從“天作之合”的婚姻說起。“天作之合”對一般夫妻結對,只不過是一句道好頌吉之詞。愛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裡來!”可見作者對那天的雨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大凡人們感天謝地,都是得到了意想不到或難以承受的幸福。作者特記“天作之合”,正是因為妻為他帶來了愛、幸福、寬慰,甚至寫作的靈感、語言的源泉。在這裡與其說作者在謝天,不如說是在謝妻;對天的感念,其實就是對妻的感念。

2.看戲相親,寫“貞”。

.簡評“盯”、“跳”、“走”、“鑽”幾個動詞對刻畫人物情態的作用。

.研究“你明天叫車來接我吧,我不能這樣跟著你走。”這句話,表現人物怎樣的個性特點?

這幾個動詞生動傳神地刻畫了未婚妻初次會面靦腆害羞的神態。

這一令人忍俊不禁的語言細節描寫,突出了妻作為一個農村婦女濃重的禮教觀念,表現了她的質樸。

這裡的描寫流露出作者對亡妻的讚美之情,寫出了亡妻的淳樸和貞潔。

3.、勤勞持家,寫“能”。

寫了“回家訴苦”、“背瓜遭遇”、“學會紡線織布”、“賣線賣布”、“關愛孩子”幾件小事。這幾件事反映妻如何從一個嬌慣女兒變成一個吃苦耐勞的妻子與母親的過程,凸現妻吃苦耐勞、善於學習的品質。其中“每逢孩子發燒,她總是整夜抱著,來回在炕下走”的細節,寫足了妻子對孩子的愛。

“回家訴苦”、和“背瓜遭遇”是形成妻子性格轉變的轉折點,為妻子美德形成作了鋪墊,妻子前後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妻子的美德。

4.總括一生,寫“情”。

結尾交代妻臨終時仍記著丈夫在做小職員時,寄給她家兩丈花布的事,有什麼作用?

文章以妻子“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作結,用意是什麼?

.這兩句看似平常的問答,將夫妻恩愛之情寫到了極致,中國傳統講究得一還兩,薄施厚報,“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劇。”我們可以想見,因為那兩丈花布,傳統觀念較強得妻子對丈夫不知付出多少愛與體貼。

.文章以“一絲幸福的笑容”句作結,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辛勞一生、溫柔善良卻又不乏堅強的中國婦女形象。所以作者在前面愧疚地寫到:“我們結婚四十年,我有許多事情,對不起她,她沒有一件事情是對不起我的。”作者對亡人的愧疚與自責,深摯地表達了對亡妻的極度思念——人雖如風后入江之雲,飄搖而去,情,卻永遠印在自己的心田,吹不走,抹不去,不思量,自難忘。

四、板書:語言

服飾

表情細節描寫

行動

心理

事物的細微環節

五、這種用細膩的筆觸來刻畫人物形象,描寫人物情感的寫法,我們就稱之為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的作用)

體會在本文中的作用:這些描寫都十分細膩的刻畫出丈夫對亡妻的懷念。

六、閱讀孫犁的另外一篇小說《荷花澱》的前一部分,找出這篇小說中有關人物的細節描寫,體會其作用?

七、小結

作者所選材料都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但幾十年的夫妻生活,鍋碗瓢勺交響,瑣事多多,作者慧眼獨到,捕捉最能表現亡妻勤勞、淳樸,達到美的極致。亡妻的個性美,也就在於作者對人物的細膩刻畫,一滴水也能反映出太陽的光輝,平凡中更能見偉大,願我們大家平時多留意、多觀察,如此,才能使筆下的“他”有別於任何一個另外的他。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設計6

一、教材分析

本專題的學習方式是活動體驗。《不自由,毋寧死》可看作是其中演講活動的具體材料。所以確立教學目標時,既不能純粹從文字鑑賞的角度去處理,也不能完全拋開文字組織演講。而要把理解文字與訓練演講結合起來。於是在實際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在課前認真預習文字內容,背誦文章的最後兩段,為課堂演講訓練做準備。上課時讓學生了解作者發表演講的時代背景,為更好地把握演講內容和情感作鋪墊。在此基礎上針對文字進行具體的演講訓練與如何運用語調和語氣、表情和手勢等演講技巧的指導。為學生創設情境並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和有針對性的指導。最後在師生共同演講文字的高潮部分中也將課堂活動效果推向高潮。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演講訓練,學會藉助語調和語氣、表情和手勢,增強演講效果。

2、學生能通過訓練不斷提高自己演講的能力,並在演講中樹立自信,培養自身較好的心理素質與控場能力,展現自我個性與風度和大方的儀態。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想象與情感積累,充分體會文字中作者的觀點與情感,為具體的演講活動服務。

2、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並對其演講實踐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效指導,並恰當地進行演講技巧的傳授。

四、學情分析

對於作者學生很陌生,要介紹作者生活與背景讓學生更好的瞭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組織演講

六、課前準備

1、預習全文,寫一段演講辭,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講者的主要觀點和內容,準備在課堂上演講。

2、背誦本文的最後兩段內容。

(此環節是為使學生能通過預習對文字有深入的理解,也為課堂的演講訓練作好必要準備。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1、預習全文,寫一段演講辭,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講者的主要觀點和內容,準備在課堂上演講。

2、背誦本文的最後兩段內容。

(此環節是為使學生能通過預習對文字有深入的理解,也為課堂的演講訓練作好必要準備。)

(二)情景匯入、展示目標

好的演講,如同布穀報春,又似戰鼓催徵。它可以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淪者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堅定,觀望者毅然奮起,先進者策馬飛奔。同學們,一副好口才,會為我們的生活增色不少。好口才是令人羨慕的,也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練就的。今天,就讓我們藉助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寧死》一起來實踐!

(如此匯入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學生明白好的演講對於我們實際生活的作用,增強其學習與實踐演講技巧的動力;二是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主要活動方式即演講訓練。)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介紹作者與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亞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師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從1607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採取剝削、壓制的政策。18世紀中葉,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英殖民者採用各種手段,軟硬兼施,企圖維護其宗主國的地位。1774年,英國頒佈了諸如關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法令,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殖民地中的一些溫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於英國政府的壓力,極力主張妥協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屬於激進派人物,主張不惜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換取獨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眼看著妥協勢力佔了優勢,他義無反顧,登臺發表了這篇著名的演講。

亨利的演講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為爭取獨立而進行戰鬥的激情,他的演講結束後,會場群情激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聲響徹議會大廳。這篇演說詞被後人作為不朽的名篇,特別是結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寧死”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作者和背景知識的介紹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發表演講的大時代背景,讓他們初步理解作者為什麼會產生文中的觀點,為何會有如此堅決、高昂的鬥志,演講最終起到了怎樣的效果。這也為學生更好地把握演講內容和情感作鋪墊。)

2、針對學生的具體演講過程,指導學生如何通過語氣、語調和手勢來增強演講說服力、感染力。

a、 抓住學生演講中代表妥協勢力的觀點句:我的觀點是,不要戰爭。

b、首先請學生在講臺上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這個觀點。然後建議他想象自己正置身於弗吉尼亞州議會現場,作為妥協勢力的代表發言,大膽、自信地把觀點再表達一遍,注意語氣、語調。最後拿起話筒,更有力、堅決地再次表達這一觀點,調整語氣、語調,使自己的發言既較好表達觀點,又能贏得更多的支援力量。其他同學通過其不同的語氣、語調感受不同的表達效果。示例:我的觀點是(語調自然、果斷,口語化,說完停頓片刻),不要戰爭。(字字響亮,聲韻飽滿。語氣懇切,有力度。)

c、在語氣、語調的訓練中加入適當的手勢。建議學生在剛才的情境中用另一隻手加上一個手勢動作,把觀點句的語氣再強化一下,不斷調整手勢,反覆實踐三次,揣摩怎樣使手勢的表現效果達到最佳。針對手勢的不到位,進行指導:

①動作是語言的延伸和補充,該出手時再伸出手,不能過早。但也不能過晚,否則動作的意義就不大了,甚至會阻礙語言的表達。

②手勢是為加強語言效果而設計的,所以手勢要集中。一般是以自己的心臟為中心,以前臂長左右為半徑,表示決心或否定性的就向裡收,號召性的可以向外揚,手指併攏稍向內曲,也可以握拳。在表達特殊或強烈感情時可以動作幅度大一些。

③動作是為語言服務的,所以不能過多,也不要過於花哨。否則就喧賓奪主,也顯得做作,要追求自然、恰當。

④請每位學生自己試著練習,體會手勢在演講的作用。

(此環節是針對學生演講具體情況,進行語氣語調和手勢這些演講技巧的指導。既有針對性,也更有效。對同一內容的語氣語調和手勢的不同處理帶來了不同表達效果,讓學生體會這些因素對於演講的重要性,以及在實踐中如何更好地使用這些技巧為自己的演講服務。)

3、演講文章的第四段,準確而流暢地表達出作者的觀點及感情。

a、第四段比較長,為了使演講時思路更清晰,也為了防止遺忘,指導學生對其劃分層次:批駁妥協派的觀點,指出強大並非指日可待;分析我們的有利條件——地利、人和與正義;戰爭已經無法避免,我們已別無選擇。

b、學生分小組分別進行演練。四人一組,推選一位同學,組織好自由演練活動的地 點、秩序和小組交流討論活動。每位同學都必須脫稿在小組認真演講,由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和相互指導。

c、全班展示。教師針對具體情況進行逐層指導演講。

① 第一層:關注關鍵性詞句與語氣:“他們說……但是……是……還是……難道……”,作者用一系列反問句有力地指出放棄鬥爭就惟有束手就擒。讓聽眾能客觀地認清當時的現實與危急,為下文高潮部分的號召打下基礎。要求學生在演講時盡力表現出作者那份正義而焦急以及不願受辱、受奴役的強烈感情。

②第二層:“如果……如果……此外……”,三種假設充滿了作者對勝利的信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