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學設計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2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2篇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

4、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上。

2、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課文,學習文章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匯入課文

作者介紹: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等地中學任教。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釋義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鬱鬱:草木茂盛的樣子。

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嫋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裡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裡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碧:青翠欲滴的樣子。

大意:大概的輪廓。

三、聽錄音朗讀,並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

整體把握,明確結構,寫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

簡要分析: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

感情變化是:“心裡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體現了一種複雜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這可從文章中的景物中見出。

四、講讀第一部分

1、第一段點撥分析:開篇第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一個“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繪製的荷塘月色圖畫,構成了一個恬靜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實處落筆,滲透一個“靜”字。“悄悄”、“輕輕”。悄悄出門,輕輕進門,一是為了不影響家人,二是表現了一種孤寂的心態。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

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2、第二段點撥分析:寫去荷塘心經的小路。概述了周圍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陰森森的”,“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朋光也還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陰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整段寫出了一種寂寞的氣氛,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板書: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點撥分析: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明確為什麼作者要寫這樣的文章。背景介紹,《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於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覺得“這幾天似乎有點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需要明白什麼;但什麼也沒明白。”正因為作者在當時黑暗的日子裡,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這樣的社會裡,是沒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還是要去一個地方──荷塘尋找自由,做個自由人。他能找到嗎?

板書:

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感受:自由──(苦悶)

4、小結:

寫作者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業

預習課文第二部分,準備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學步驟〗

一、講讀課文第二部分

總起: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寫作順序:荷葉→荷花(靜態實寫)→荷香→荷波(動態虛寫),流水──虛寫映襯。第五段寫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寫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了一種安寧,但當他聽到了熱鬧的蟬聲與蛙聲之後,突然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現實無法給他一種理想的“寧靜”,於是他便力求從想象中尋求。

1、講讀第4小節:

指名同學朗讀第4節,並劃出本節的比喻句。

⑴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寫了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著寫花,白色的,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再接著是荷香,微風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最後還寫到流水,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像餘地是極大的。

這裡用了許多比喻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⑵我們再來看這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麼不同?裡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⑶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板書:

田田(多)

荷葉:

亭亭(美)

零星點綴、白(色)形態美

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嫋娜、羞澀(態)

荷香:縷縷──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象閃電(快)

荷波:動態美

凝碧(色)

流水:脈脈(態)靜態美

2、講解第五節:

指名同學朗讀第五節,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寫荷塘的月色。

⑴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

瀉、浮、洗。

⑵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麼?

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升”則失之輕柔。

⑶在這裡作者用了靜態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裡,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結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書:

(正面)月光瀉—輕柔。

月色青霧:浮、輕紗的夢、光與景的和諧。

(反面)(側面)黑影、倩影。

3、講讀第六節: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六節。

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充套件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裡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裡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最後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板書:

樹:重重、陰陰。(沉鬱)

遠山:隱隱約約。

四周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自遠而近)蟬鳴、蛙叫。

4、總結

第二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二、作業

1、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運用的“通感”修辭手法。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總結課文。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讀第三部分

1、這一部分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

板書:

聯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採蓮的描繪,然後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收巧放。最見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我”回到了現實,一切照舊。到這裡,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採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闢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實社會帶來的結果。

三、賞析文章的語言藝術

本文的語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體現。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鍾書語),即感覺的轉移。本文有兩例: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有意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象的中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雅和寧靜來。

例2:“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三是疊字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四、小結

本文寫夜遊的動機、夜遊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作業

1、在下列詞語的括號內注音:

參( )差( )差( )別參( )見差( )勁人蔘( )差( )遣脈脈( )的流水山脈( )脈( )搏

2、給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A、有嫋娜( )地開著的

① nà ② nuó

B、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 )動

① zhàn ② chàn

C、這是獨處( )的妙處( )

① chù ② chǔ

D、葉子底下是脈脈( )的流水

① mò ② mài

3、作者寫荷塘月色的高明之處是把荷塘和月色作為一個整體來寫。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裡的月色。寫荷塘,主要抓住荷葉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____寫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 。

4、解詞(見註釋)。

【教後記】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至於抒情是抒的什麼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表現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表現了閒適的心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現實的不滿的憤激之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你認為表現的是什麼樣的情感呢?

我認為作者表現的情感是複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情緒籠罩著全文,如作者心裡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雲、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於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於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繫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於是,由賞景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

2.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如何表達這種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的。

2.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分析課文:

1.分析文章第1段:

既然是想家,是否因為在國外不好?作者怎樣來描寫他在法國的情形?

(從文中找出描寫的句子,讀一讀)

“一幢雅靜的別墅”“大”“環境優美”

“家”——引號的作用是特定稱謂。

在法國的居住條件是非常優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讀2、3、4段,從中找出印象深刻語句進行鑑賞,須注意朗讀的節奏,體會作者的感情。

體會重點句子含義:

“這裡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周圍與你有關的聲音有哪些?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聲響的包圍中,每種聲音都為你而來,比如:早上廚房裡媽媽“哧啦”煎雞蛋的聲音,是在為你準備早餐;晚上你房門鑰匙的轉動聲,是爸爸來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學校的鈴聲是在督促你學習的;街上的汽笛聲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車安全……

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聲音都為你而起。而在這裡,在法國,韓少功異常孤獨,因為他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語,一種巨大的孤獨感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周圍的一切與你沒有關係,你無法交流,這種孤獨寂寞是可以讓人發瘋的。“法語法語法語,……無處逃遁”

“對吊燈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無聊至極的舉動,六次已經讓人倍感無聊了,何況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讓人發瘋了。

朗讀第2、3段,體會作者情感。

(過渡)練習的:就連現在流行的出國熱在作者的眼裡也不屑一提:“我就那麼在乎法國的麵包和雷諾牌汽車?”

為什麼?

因為“很想念家裡”。“倒不是特別害怕孤寂,而是惦念親人。”到這裡,作品的鋪墊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來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3.分析文章第5、6段:

對這兩段選句並進行鑑賞。

(1)這兩段寫了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具體表現,是對家園之思的正面描寫。

(2)那麼這一段作者是怎麼表現思念親人的?

作者通過對親人生活場景的想象,用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的筆調抒發了自己在異國他鄉對親人的強烈思念。“身後遠遠的一片熱土”表達了想家,思念故鄉,家的含義進一步深化。

(3)第六自然段的修辭手法,表現技巧。

對比排比欲揚先抑“故鄉甚至是貧瘠而髒亂的”,但我依然愛它,依然在心底想著它。

(4),想家,想家裡的什麼?

小徑,月夜,草坡,小羊,犁頭。

這裡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鄉的小徑正走來了我最親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5)不妨換一個角度來想一想。你有過想家的感覺嗎?想家時你最想家裡的什麼?即使你沒有離開過家,沒有離開過父母,若讓你置身於韓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裡的什麼?

(自由發揮:鬧鐘的聲音,油煙機的聲音,爸爸的摩托車的聲音,媽媽的敲門聲……)

歸納: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體,歷歷在目,清晰可見,想象的東西越具體,想家的感覺就越強烈。而這種感覺往往藉助於一定的意象來傳達,如《故鄉的雲》:“天邊飄過故鄉的雲,他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呦,浪跡天涯的遊子。”;《九月九的酒》:“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

(6)難點:帶淚的笑二胡:悲涼低沉賽馬曲、趕集調:歡快

4.分析文章第7、8、9段:

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發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結,無論是內容上還是結構上都相對完整了,為何還要加上這三段呢?這三段的內容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快速瀏覽也是語文閱讀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啟示性語句找出來,認真體會。

歸納:後三段,對故鄉這個文化概念的思考。故鄉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淚、汗水。故鄉的美中含悲。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題得以深化和昇華。

5.體會重點語句:

(1)我會對故鄉浮糞四溢的墟場失望,會對故鄉擁擠不堪的車廂失望,會對故鄉陰沉連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種失望不同於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

對故鄉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礙對它的真愛。這是浸著心血、發自內心的愛,這種愛,才能引發有價值的物質與精神的創造。

這種失望也存在於很多的文學作品中,例如魯迅的《故鄉》中就這樣寫道:“在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啊!這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你能否也運用相同的句式,將《故鄉》的內容替換文中的內容呢?

“我會對故鄉蕭索的荒村失望,我會對尖酸刻薄的楊二嫂失望,我會對麻木愚昧的閏土失望……”

(2)沒有故鄉的人一無所有。而萍飄四方的遊子無論是怎樣貧困潦倒,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湧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的心靈歸屬和寄託,是一份無價的財富。

二、課堂小結:

對家園的愛,銘刻在每一個遊子的心裡,流淌在每一個人的血液裡,無論走得多遠,依然忍不住回頭眺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