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音樂《小牧笛》分析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9W

教材分析:

五年級音樂《小牧笛》分析

1、《小牧笛》選自上音版音樂教材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1)欣賞、學唱具有濃郁民族民間風格特點的樂曲、歌曲,感悟民族文化,使學生感受不同音樂的不同情緒,抒發對生活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熱愛勞動、熱愛農村的真摯感情。(2)音樂知識技能方面涉及認識2/4、3/4變換拍子,並能用正確的節拍、合適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奏,也可用較規範的動作為歌曲指揮;初步認識我國常見民族樂器——笛子。本課為本單元第一課時綜合課。

我選擇的內容是:學唱歌曲《小牧笛》和欣賞樂曲《牧笛》。正確聽辨、拍擊2/4、3/4節奏樂句,並能用正確的節拍、合適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2、歌曲《小牧笛》是一首民歌風的創作歌曲,商調式,為一段體結構,2/4、3/4變換拍子。節拍、節奏的變化使歌曲充滿生氣,歌詞樸素、簡練,生動地勾勒出農村風景畫,抒發了孩子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熱愛勞動、熱愛農村的真摯感情。歌曲的結束音使用了滑音,使歌曲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格。

3、樂曲《牧 笛》作於1958年,是劉森根據劉熾為雙人舞《牧笛》創作的舞蹈音樂改編的,也可稱為《新小放牛》。表現了五十年代農村年輕人的美好生活。引子清新明快,將人們帶到了新的農村生活。第一段小快板表現了年輕人在放牧嬉戲時的快樂心情。第二段慢板優美、動人,抒發年輕人對生活的熱愛及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現和發展。《牧笛》屬於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風格,但又與常見的北派民間演奏風格不同。從技巧上說,樂曲的演奏能隨情所至,充分恰當的運用了氣息控制,深刻的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開始進入少年期,是由依賴趨向獨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錯的矛盾時期。對社會現象開始關注,開始有獨立見解,求知慾、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探索,學習的興趣更為廣泛。我校雖地處農村,有特長的學生寥寥無幾,但通過幾年音樂課的學習,學生也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五年級的學生體驗、感受音樂和探索、創造音樂的活動能力較強,喜歡律動及各類音樂活動,具有一定的識譜及拍擊節奏樂句的能力。

教學目標:

《課標》中提出音樂課程的定位是“以審美為核心的基礎課程”。音樂教育的審美,往往表現為人們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愉悅感。我們在音樂教育中應儘可能採用多種方法創設藝術環境、渲染情感氛圍,在審美體驗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當中。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設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演唱歌曲《小牧笛》,感受歌曲輕快活潑的情緒,抒發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熱愛勞動、熱愛農村的真摯感情。

2、欣賞樂曲《牧笛》,感受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想象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悠然愜意的田園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