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漁者》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9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江上漁者》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江上漁者》教學反思

《江上漁者》教學反思1

  一、利用資訊科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運用了資訊科技可以刺激學生的表現慾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在網路資源環境下,可以使每個學生得到及時的反饋,學生學習的真正的持續的動力來自內在的、自發的學習動機,而不是外在的教師、家長等各方面的壓力。在網路學習環境中,學生的表現慾望被激發並得到滿足,而學習內容所自然形成的評價標準使學生只有在深入學習後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現。有人說,在網路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別人的眼球,那麼在網路學習環境中,只有更新的資源、明麗的色彩、豐富的動畫,更有新意的觀點,才能有效的吸引別人的眼球,因此,網路學習環境在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進而促進學生主動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利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的感知、想象能力。

現代資訊科技中的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資訊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現代教育技術,將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形式和過程,用模擬化、模擬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儘量表現出來。這種教學可以使學生直觀地觀察、發現、體驗、利用生動的資源,透過現象探索本質,從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本質屬性影象,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學生通過網路實現資源共享,通過檢視網路資料,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古詩一類的課文,內容距今天的時空比較遠,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教學時,教師將收集到的有關文字、註釋、作者介紹、圖片、影視資料,製成資源庫,讓學生呼叫,彌補學生因時間和生活閱歷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課文內容而出現的“斷層”現象,增強了學生的感知能力。

  三、利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思維能力。

利用資訊科技可實現實時互動的功能,實時干預、引導、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學生通過網路的互動性獲得個別化指導,就能較快較好地把握課文重點,理解難點,獨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較好的培養。學生特別喜歡網路,一進入網路環境就充滿生氣,遇到困難,也不害怕,從而在學習上有了較大的提高。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而獲得的。教學時,學生通過閱讀文字資料和查閱資源庫中的資料,經過分析、思考、歸納後在電腦上完成練習。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資訊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也就各異。但這正體現了學生的智慧火花和創新精神。

《江上漁者》教學反思2

教學《江上漁者》這首古詩時,我充分利用低年級學生形象感知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在讀、品、演、說中走入文字,體會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情懷。

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思考范仲淹在江邊酒樓一邊飲酒一邊觀賞風景。他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學自讀課文後找到“酒樓裡坐滿了南來北往的客人。他們不住地稱讚鱸魚的肉嫩味鮮”。我讓學生表演客人是怎麼讚美鱸魚的?有的說:“好吃好吃……”有的說:“真好吃,我要帶一份回家。”還有的說:“這真是天下最美味的菜餚。”……這是我相機讓學生讀課文中相應的句子。然後我又問道:“此時范仲淹也在其中,他看到了什麼呢?”學生找到了相應的句子。但句子是抽象的,學生無法深刻理解。於是我我在黑板上畫上了很大的破浪,讓後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小紙船,模擬演示這一句話。讓孩子們通過觀察,感受著一葉扁舟一會兒在浪尖,一會兒又在浪谷的驚險畫面。同時我一邊演示,一邊有感情的範讀該句,把學生引入情境,讓其彷彿置身於當時波濤洶湧的江面,並切身地體會出漁民捕魚時的艱辛,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自由地朗讀該句,學生的情感被完全調動,從而達到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同時,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讓他們評價同學的發言,這樣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刻的意思到語言的感悟能力是在以生為本的前提下,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學習的結果,今後我還將繼續進行這樣的探索。

《江上漁者》教學反思3

《江上漁者》是根據《江上漁者》的詩意及當時的時代背景而寫的小故事。全文講述的是宋朝大詩人范仲淹在飲酒品魚,欣賞風景的時候,看到風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創作名篇——《江上漁者》。文章所描述的內容和學生生活離得較遠,學生在體會詩人情感和詩歌意境上是有困難。怎麼辦呢?我充分利用低年級學生形象感知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在讀、品、演、說中走入文字,體會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情懷。

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思考范仲淹在江邊酒樓一邊飲酒一邊觀賞風景。他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學自讀課文後找到“酒樓裡坐滿了南來北往的客人。他們不住地稱讚鱸魚的肉嫩味鮮”。我讓學生表演客人是怎麼讚美鱸魚的?有的說:“好吃好吃……”有的說:“真好吃,我要帶一份回家。”還有的說:“這真是天下最美味的菜餚。”……這是我相機讓學生讀課文中相應的句子。然後我又問道:“此時范仲淹也在其中,他看到了什麼呢?”學生找到了相應的句子。但句子是抽象的,學生無法深刻理解。於是我我在黑板上畫上了很大的破浪,讓後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小紙船,模擬演示這一句話。讓孩子們通過觀察,感受著一葉扁舟一會兒在浪尖,一會兒又在浪谷的驚險畫面。同時我一邊演示,一邊有感情的範讀該句,把學生引入情境,讓其彷彿置身於當時波濤洶湧的江面,並切身地體會出漁民捕魚時的艱辛,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自由地朗讀該句,學生的情感被完全調動,從而達到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同時,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讓他們評價同學的發言,這樣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刻的意思到語言的感悟能力是在以生為本的前提下,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學習的結果,今後我還將繼續進行這樣的探索。

《江上漁者》教學反思4

為了有效地教學《江上漁者》這課,我在教學中做了如下精心的設計

1、簡介詩人范仲淹,並提出他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詩人寫的這首古詩正是他憂國憂民的真實體現。

2、學習第二段時,我讓學生自主讀課文,找出詩人站在酒樓上所聽、所見、所想的句子。第一句“所聽”,重點抓住在“南來北往、不住地、柔嫩味鮮”三個詞語,這裡有一個拓展:“不住地稱讚”,我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聯想到日常生活中進餐館吃到美味時那種感覺,充分地說,大膽地說!孩子們興致很高,第二句,我抓住了“波濤洶湧”、一個比喻句和一個排比句,先用手勢比劃“波濤洶湧、浪尖、浪谷”。為了給學生視覺上的直觀印象,我還通過課件讓學生看畫面,體會漁民打漁的艱辛和危險,學生有感才有悟!學到這裡,不由得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漁民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打魚?原來他們是被生活所迫,鱸魚有時南來北往的客人最喜歡吃的魚,肯定能賣個好價錢,所以他們必須去打魚,教學到這裡,已經到了**,師生和詩人一樣,對漁民的打魚生活深表同情,漁民真是可憐啊!於是詩人寫下了千古名詩《江上漁者》,最後讓學生飽含深情地讀這首詩,再背誦這首詩。

3、課文上完了,聯絡到現實生活,學習這首古詩,也有現實意義。我教育學生,我們生活得非常優裕,衣食無憂,可是有些同學在吃午餐和午點時,經常剩下很多食物,這是浪費,從今天起,我們比一比。看誰的碗裡吃得最乾淨,誰最尊重勞動人民的成果!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部分孩子學習不大膽,主觀能動性不夠,個性化朗讀有欠缺,這是我今後要改進和努力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