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9W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我國對外貿易轉型發展,對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結合我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師資國際化滯後於課程體系國際化、人才培養同質化現象嚴重、國際化實踐教學環節比較薄弱等問題,總結了江南大學商學院在跨學科國際化人才培養、跨文化溝通與國際交流、國際交流與合作、多層次國際化實踐教學方面對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論文

一、引言

目前,我國高校設定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根據1998年教育部對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第四次調整方案。在此次調整中,原有的“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和“工業外貿”三個本科專業被合併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下簡稱國際貿易專業),一直延續至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專業已成為我國高等院校招考的熱門專業之一。目前,全國已有700多所本科院校開設了國際貿易專業,廣泛分佈於財經類院校、語言類院校、綜合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師範類院校以及農林等不同型別的院校,並已成為28個財經和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中招生學校和招生人數最多的專業之一。最近幾年全國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規模大約在9萬人左右。從培養現狀來看,700多所高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在教學計劃、課程設定和培養目標等方面都存在趨同現象,缺乏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層次性,不能適應主流用人單位對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經濟增長速度換檔、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我國對外貿易正面臨結構優化、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深刻調整,這些對國際貿易領域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需要大量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掌握國際貿易理論、通曉國際市場規則、熟悉跨文化交流的國際貿易人才。但是,從人才市場反映出的供求情況來看,近年來國內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出現了“供過於求”的趨勢,這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我國外貿轉型發展有關,同時也與我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全面適應新形勢下的國際化人才需求有關。因此,如何提高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成為當前高校的重要教研課題。

對高校國際化商務人才培養問題已有一些理論與實踐研究。張建中研究了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新型國際化商務人才需求背景下廣西財經學院對國際化商務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1]。黃鶯、苟建華和傅昌鑾分析了浙江高校在培養經管類國際化應用型人才方面的改革與做法[2]。邱偉芬論述了財經類高校實施課程國際化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徑[3]。無錫作為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源地,一直是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經濟發展較快、綜合實力較強、經濟開放程度較高的重要城市,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具有巨大的需求潛力。江南大學商學院是無錫地區國際商務人才教育和輸出的重要基地,近幾年致力於提高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本文對此進行系統分析,以期為我國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借鑑與參考。

二、我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

從我國高等院校尤其是財經類重點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情況來看,目前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中外合作辦學,按照外方高校課程體系進行國際化人才培養;二是中外高校聯合培養模式,如“2+2”“3+1”,即前2年或3年在國內高校學習,後2年或1年到國外高校學習,學生分別在中外高校完成相關課程學習,中外雙方高校課程學分互認,學生可同時獲得中外兩所學校的本科學士學位;三是本土高校主導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學生在國內高校學習,但增加了國際化課程和國際化實踐學習內容[4]。這些不同的國際化教育模式顯示,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和特徵,並基本形成了中外高校聯合辦學、學生互換、學分互認、教師互訪、學者互派等多種國際交流與合作形式。在上述三種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中,本土高校主導的國際化人才培養仍然是當前我國高校的主流人才模式,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這一模式下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國際化滯後於課程體系國際化

目前,相關高校比較重視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國際化,結合外貿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的聘用標準和涉外崗位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以及行業發展趨勢,突出了國際商務實踐與國際企業運營方面的課程設定,增加了雙語課程或全英語課程的開設,更多引入和採用英文原版教材,豐富和充實了課程教學中的國際化內容。然而,隨著國際化課程的不斷增設,師資國際化面臨捉襟見肘的尷尬境地,傳統的理論教學型專業教師難以適應國際化課程的教學要求,因此高校急需培養和建設既懂理論又通外語且熟悉企業國際化運營實踐的國際化師資隊伍。一些高校通過短期進修培訓、海外人才引進和外籍教師聘用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際化師資不足的問題,但如何構建適應課程國際化要求的師資國際化常態機制仍是值得重視和探索的課題。

(二)人才培養同質化現象嚴重

國際化人才培養同質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際化課程教學語言大多偏向於使用英語,採用非英語語言(如德語、法語、西班牙語、越語)的外語教學課程偏少,不能適應“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新型開放格局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要求。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和中國-東南亞國家聯盟自由貿易區、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與發展,高校需要加強國際化課程的阿拉伯語、俄語、韓語、西班牙語、越語等非英語外語教學,著力提高畢業生的跨語言文化交流能力。二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特色不夠鮮明,嚴重缺乏對適應用人單位要求和主導進出口產品特點的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只有個別高校有針對性地培養特定行業的國際貿易人才,如東華大學在國際貿易專業開設了紡織商品學課程等,有針對性地培養紡織出口行業的國際貿易人才[5]。在培養方案設計中,需要加強國際貿易專業與其他專業知識的交叉,以突出不同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培養特色,適應企業和社會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個性化需求。

(三)國際化實踐教學環節比較薄弱

目前,大多數院校主要通過國際商務綜合模擬實驗來提高畢業生的國際化操作技能,但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與考核比較粗放,缺少對實驗過程的全程監管和結構化的過程考核,多數通過學生提交的實驗報告來考核學生的綜合實踐技能,考核流於形式,不能真實反映綜合實驗教學效果,急需改進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到國際化企業實習是提升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大多數高校的學生畢業實習由院校統一安排或學生自主聯絡,能夠進入在華跨國公司和具有國際化經營業務的本土企業實習的學生所佔比重不高,能夠去中國境外企業實習的學生更是少數,高校難以全景模擬國際化企業的運作模式和運營環境,需要努力開拓面向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畢業實習渠道,並改進和完善實習環節的教學評價。

三、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背景下,江南大學商學院在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定、教學方式、培養環境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改革,不斷提高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

(一)加強跨學科國際化人才培養

對於國際貿易領域的從業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國際商務方面的專業技能和國際交流本領,還需要了解與貿易物件相關的特定行業和特定產品知識。江南大學商學院通過面向全校所有非經管專業學生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第二專業,促進商科與工科、商科與人文學科的合理交叉,培養複合型國際化人才。江南大學被譽為“輕工高等教育明珠”,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設計學、紡織科學與工程等進入第三輪全國學科評估前五名,來自這些優勢學科的'學生在系統掌握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同時補充學習國際商務知識和技能,為未來進入特定行業從事國際商務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於來自英語、日語、法學、化學、機械等專業背景的學生,通過國際貿易第二專業課程的系統學習,也有利於培養其成為複合型國際化人才。江南大學將優勢學科專業與國際貿易專業的交叉融合,充分發揮學校優勢學科的影響力,利用人才培養的行業特色優勢,打破了“外語+國際貿易”的傳統學科交叉模式,拓寬了跨學科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

(二)強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

熟練運用外語進行國際交流和商務溝通是國際化人才的必備技能,因此,在突出基礎英語教學的基礎上,學院增設了第二外語課程和雙語課程,以提高畢業生的國際商務溝通與運營能力。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方案中,大學英語和英語聽說等基礎英語課程均連續開設四個學期,加強了學生對基礎英語的學習和積累,為後續雙語課程的開設奠定了基礎。在後續四個學期中,相繼開設外貿英語函電、國際商務溝通、商務談判、國際結算等雙語課程,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相關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也提高了學生在國際商務中的英語應用能力。面向高年級學生開設長達一年的第二外語教學訓練,使畢業生至少能掌握兩門外語,以適應經濟全球化對外貿人才的語言要求,大大增強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相對於“外語+國際貿易”的雙專業嫁接式培養模式,這種將外語整合於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中的培養模式更有利於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效果。

(三)提高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水平

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國際化需要師資國際化的支撐和保障。學校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大多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也有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同當地企業和企業家有廣泛聯絡,為課堂理論教學打下一定基礎,但大多數師缺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實踐經歷和經驗,對國際化課程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與現實崗位要求尚有差距。學院不斷改進與完善教師參與國際交流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走進國際化經營企業和跨國公司,熟悉其國際化運作;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和學術論壇;加大選派教師赴國外高校進行國際化課程教學的進修和培訓力度;加快引進有國外留學背景和教學經歷的專業教師;積極探索與合作高校定期互派教師,通過多種途徑提高了國際貿易專業教學團隊的國際化水平,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借鑑同類高校對外合作交流經驗[6],結合學校目前中外合作教學與國際交流的實踐,探索和完善了包含學生留學、海外遊學、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與學術論壇、邀請國外教師開設講座、國際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和途徑的中外教學合作交流模式,同時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國際經貿競賽,以此促進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短期海外遊學可以幫助學生實地親身體驗跨文化交流,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提高外語溝通能力。通過邀請海外教授來校面向學生開設專題講座,傳遞企業國際化運營和國際學術研究動態,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目前,學校已與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美國加州富勒敦州立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美國田納西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工程大學、芬蘭拉赫蒂應用科學大學、韓國仁濟大學等國外學校開展商科專業的校際交換生專案,能為本科生提供時長3個月至1年的國外留學機會。參加校際交換生專案的學生按規定完成相應的課程及學分要求,可以獲得中外高校學分互認,為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有效途徑。江南大學與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合作舉辦“3+1”的本科教育專案,學生滿足規定條件可分別獲得江南大學和蒙納士大學的管理學(商學)學士學位。同時,積極發展留學生教育,吸引留學生來院學習。加強對留學生的教育管理,將留學生與中國本土學生混合編班教學,促進了教師與留學生、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與學習。

(五)構建多層次國際化實踐教學體系

國際貿易工作崗位面臨的國際商務環境複雜、業務環節多,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對學生的外貿實踐能力和獨立開展業務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實踐教學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更有著其他教學方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實驗和實習兩個模組。為便於統一管理和安排全院的實驗教學,學院成立了實驗教學中心,中心的教學實驗大體分為驗證性實驗、模擬(模擬)性實驗、研究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四大類。目前,學生可利用學院實驗中心開放的實驗平臺,進行外貿單證、國際物流、金融理財、金融投資、電子商務、企業資源計劃(ERP)沙盤企業經營模擬、國際結算業務模擬、國際貿易實訓模擬等各類實驗專案。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7],為適應複合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需求,學院還增設了國際貿易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專案,模擬網路環境下的國際商務運營。

實驗教學活動旨在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的積極性與創新性,提高學生將國際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有助於培養既精通理論又勇於實踐、善於思考的國際化專門人才。學院現有國際貿易專業的實驗教學以模擬或模擬教學為主,實驗模擬教學環境與真實的國際商務環境尚有一定差距。由於缺少真實的外貿平臺實際操作經驗,畢業生在進入外貿企業後還需花費時間來熟悉外貿電商平臺操作,或接受電商平臺相關培訓後才能從事具體的外貿業務工作。根據畢業生的實習和工作反饋,借鑑相關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經驗[8],目前學校也在探索增加基於外貿電商平臺的實踐教學內容,準備在與本地中小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的基礎上,依託“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平臺”讓學生進行客戶拓展、產品推廣、合同磋商、接受訂單、發售貨物、售後諮詢等環節的業務操作,既幫助學生積累外貿電商平臺的實戰技能,也幫助本地合作企業完成產品推廣和銷售,實現中小企業開拓產品國際市場的目標。

實習環節包括認識學習、業務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個不同層次,學院充分利用在長三角地區的社會影響力和豐富的企業家輔導員的資源優勢,為本科生安排實踐教學基地。無錫小天鵝集團、無錫國聯證券、無錫智慧能源、華泰證券等知名企業都是江南大學商學院本科生的固定實習基地,今後學校仍需努力創造條件,讓更多的學生獲得去外向型企業、跨國經營企業及海外企業實習的機會。

四、結語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江南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英語六級合格率不斷提升,畢業生出國留學、考研和就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去國外留學、進入涉外企業和海外企業工作的畢業生人數呈上升趨勢。根據麥可思公司對學校2013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情況進行的質量跟蹤調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的月收入居全校前列。然而,對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一項複雜而長遠的系統工程,仍然需要國際貿易專業教育工作者跟蹤調查和研究國際貿易發展新形勢、社會和企業對國際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需求的新動向,在課程設定、教學方式、培養環境和評價體系等方面不斷改進、創新與總結,以持續提高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