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的靠譜性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1W

面對一些銀行理財經理“高收益、低風險”的忽悠,普通百姓要保持淡定。投資金融產品一般都有風險,試圖通過理財一夜暴富是不現實的

銀行理財的靠譜性

最近,朋友小鄭購買的某銀行一款理財產品到期,年化5.5%以上的預期收益率,讓他很期待。然而,資金到賬後,小鄭仔細一算,實際收益率只有4.5%左右,與此前的期待相差不少,他有點失望。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個人理財需求出現爆發性增長。股票、基金、保險、黃金,人們手裡持有的投資產品越來越多。近幾年,由於股市不景氣,許多人將注意力投向購買銀行 理財產品,試圖獲得穩定、可觀的收益。但幾番“理”下來,不少人發現,銀行理財的實際效果可能並不理想。不僅僅是實際收益率可能低於預期,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甚至會出現虧損。中國消費者協會曾接到投訴,消費者稱自己在花旗銀行的理財專家幫助下購買了25萬元理財產品,一年後卻損失近12萬元,心痛不已。類似案例並不少見。

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之間為何可能出現較大反差?分析原因,有個別銀行推銷理財產品時故意迴避風險、誇大收益、資訊不透明等方面的誤導,也與投資人預期偏高、認知失誤等投資心理相關。

雖然同樣是銀行業務,但銀行理財產品和存款有著本質區別。作為一種投資方式,理財產品依附於特定的市場條件和產品結構,與投資標的、市場走勢緊密相連,不僅存在收益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還有本金風險。金融產品的風險和收益總是成正比的,其承諾的收益越高,承受的風險就越大。一些理財經理宣稱的那種“高收益、低風險”產品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上海普益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的監測資料顯示,今年10月21日至27日一週內,金融市場共有770款銀行理財產品到期,非保本型產品超過七成,達558款。就實際到期年化收益率看,超過10%的僅1款,超過5%的`也只有幾十款。那些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理財產品,都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出現虧損。即便是承諾能夠保本的理財產品,其實際收益也很可能比預期收益低不少。

毫無疑問,理財是增加家庭和個人財產的一個重要途徑。科學理財、善於理財,確實能夠獲得回報,甚至財源滾滾。但這需要專業知識,也需要市場歷練,期望通過理財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是不現實的。面對銀行理財經理“高收益、低風險”的營銷宣傳,咱老百姓要保持淡定,購買理財產品時,不僅要了解其投資期限、運作模式等基本資訊,還要弄清產品的收益型別、投資標的,認真評估其存在的潛在風險。一句話,投資更理性,收益才靠譜,那些一門心思“忽悠”的理財經理也就少了誤導的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