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應如何備課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2W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廣大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應擔負的神聖使命。隨著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的提出,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師備課能力的至關重要,它關係著一節課的成與敗。那麼應如何備課,使教學有效性得以最大化呢?

中學教師應如何備課

1、必須深鑽細研教材

廣泛蒐集有關本課的教學資料,對本科目章節的內容有全面整體的把握,進而找出各個知識要點及主要問題,然後依據知識點和主要問題設定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就以“1、2、3、4、…”的形式條列,目標的確定遵循由易漸難,由淺入深的原則。這不只是僅僅準備教材內容,或只是教參到教案的簡單的“塊移動”。要求教師對教材重新進行結構的組織、脈絡的把握以及內在規律的揭示;要求教師對各種教學因素,科學地選擇取捨,巧妙地調整組合,有輕有重,有主有次地進行程式設計;要求教師從參閱配套教參和優秀教案中受到啟發,幫助挖掘教材,拓寬教材,開啟思路。

2、教師備課要備學生。

備學生的前提就是以人為本、充分地瞭解學生,在此基礎上更要尊重學生、欣賞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摸清了學生的知識儲量、認知水平、學習方法、思維習慣以及對本單元教材內容的已知程度,教學才有依據,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學生的學情,包括學生知識、技能的深度與廣度,講解才能講到點子上,解到關節處,才能有效地克服“學生熟知的我們還喋喋不休,學生難解的我們卻不了了之”的傾向。

也就是說,我們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地瞭解學生要學習什麼、得到什麼,從而幫助他們確定學習的目標;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他們去尋找和利用學習資源;瞭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從而幫助他們設計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瞭解學生的心理,從而幫助他們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等等。

備學生是備課的難點,難在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非常活躍又參差不齊的思維體,作為教師,要做到胸有成“人”,就必須經常自覺地深入學生,從課堂內外的每一個環節瞭解和研究學生。

3、教師備課還要備自己。

備自己,有四層含義:

一是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使自身在文化素養、科學知識、人格魅力上有足夠的品位、能力和感召力。文化素養需要長期的積澱,科學知識需要刻苦的汲取,這裡特別要提一下人格魅力,教師的情感立場、理想精神、敬業態度、超功利的道德品格、負重前行的超常意志,對學生的人格養成有很深的影響力,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才能揚長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每一位教師都有著自己的認識特點、情感特點、意志特點,有著不同的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以及不同等層次的能力特點,這一切都必須要在備課過程中表現出來,而且以獨特的.方式滲透在教學過程中。

三是教師備課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比如在教學中,教學內容、學生、教師三者要做到有機結合,和諧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這就要靠教師在備課和教學中如何發揮主動性、靈活性和創造性了。

四是根據能力大小和自己在某一個教學階段的側重點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新教師通過設計詳案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體系,積累教學的經驗;開展教科研課題實驗的教師,可以精心設計滿足實驗要求的特色教案。再如,對某一教學環節還不夠上水平的教師,可著力在這一教學環節上採用多種設計方案。

4、教師備課更要備方法。

尤其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及學習策略的指導。教師在鑽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如何把教材轉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內容,把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因此就要研究教學方法,這是實現教學任務的保證。

教師研究教學方法,必須緊緊依據每次課的教學目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課的型別和結構,保證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最重要的陣地。既然要以學生及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那麼課堂教學就應當是學生活動的主要時空,教師應退到次要的位置,來扮演學生活動的欣賞者、幫助者和指導者。所以備課主要是準備這些方法,創設一些情景讓學生主動樂意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要做到這些,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去注意對學生的引導。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其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可以是一種啟迪,也可以是一種激勵;引導的內容既有方法和思維,同時也有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做人的道理。

5、設計歷史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

備課中教師要善於設計歷史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特別是新課標新知識的引入很重要。上課伊始可利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講個歷史小故事,或提出問題、或多媒體播放歷史音像等。這些歷史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情感,即達目的;倘若這情景又能和教學內容有很大的相關度,則稱佳作,其效果則更好教學過程中除設計情境外,還要設計以教師的情感點燃學生的情感。情感是人的認知活動中的必然要素,並影響認知活動的程序。教師要滿腔熱情地全身心投入教學,以自己的興奮情緒去激勵學生,以自己的主動性喚醒學生,以自己的朝氣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學生,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並和教師進行積極的情感溝通和交流,把歷史教學帶入樂思樂學和諧的境地。

6、設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有意義的問題。

有意義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或把教學引向深入,沒有問題教學就無法進行。問題設計要注意適當的深度、難度、梯度、角度。問題要從易到難,符合認知規律,引導學生沿著知識的腳手架向上攀登。提問題的角度要變化、要新穎,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側面的思考,鍛鍊學生的分散思維能力。設計的問題要能把教學引向深入,如從現實社會中的重大事件引出歷史事件等等,通過歷史的學習來分析現實社會中的重大事件,歷史與現實相結合。使課堂師生、生生互動和諧,資訊交流通暢,使教與學處於良好的狀態之中。

7、注重課前的二次備課。

我想,在備完課後,不是隻等上課,必須再看一遍教案,進行一次再備課。把教學步驟、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再仔細琢磨一番:教法是不是非常恰當?問題這樣提出是不是恰如其分?某個問題放在前面先講到底好不好?……這樣臨時再做些增、補、刪、減,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步驟,使教案越發完善,使教學內容熟爛於心,使操作教學過程更加遊刃有餘、揮灑自如,使整個教學充滿活力與生機。這樣,雖然教案書寫亂了點,但課前準備充分,心中有數,眼裡有學生,心中有重點,講起課來才能自如、瀟灑,課才能講活。我認為,那種講課時離不開教案,照本宣科的死板的教學是最不受學生歡迎的,而那種教學重點不明確、課堂上離題萬里的胡侃亂講更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教學效率因此也就不會理想。

8、備課的環節多用留白,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體現自主學習的精神。

備課過程中的留白,最重要的即是把原來教師提出的問題交由學生提出,教師的任務是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質量的問題。這是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變換的又一體現,也是新課程理念規範教師課堂行為的一條嚴格標準。“教學設計的理念上要從關係入手,關注教學中人的存在,設計的過程中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生活世界的多向互動及其效果。”然而,如何讓學生既充分發揮自主性,又不天馬行空,達到所謂的“效果”比原來的科學設定課堂提問遠遠難得多。

9、及時反思,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結束後要進行反思,這種教學後的備課是為了修正以後的教學行為。例如反思對教學目標的達到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當足夠尊重,問題設定是否有意義,這種不斷總結和改善就是教學經驗的積累,就會有利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