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陶瓷和紡織的資料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6W

陶器,仍然是當時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左傳》定公四年載,周王賞賜給康叔的“殷民七族”中有陶氏,大概是以燒陶為其職業的。可見,西周時期的陶業生產已經有了專門的行業。最近,在陝西岐山扶風發現了兩處西周早、中期的宮殿遺址,其中一處就是使用瓦的建築物。這種瓦雖然僅是使用於奴隸主貴族的宮室上,但是,它在中國建築史上卻具有重要意義。原始瓷器的生產,在商代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陝西、河南、山東、北京等地的西周墓中均有原始瓷器發現。在淬西張家坡遺址中也發現了極少量的原始瓷器,表面有青色或黃色的釉,能夠看出器形的有豆和壘兩種①。這就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西周時期已經掌握了陶瓷工藝的高度水平。

西周時期陶瓷和紡織的資料

西周時期的玉器使用更加普遍。它不僅用於奴隸貴族服飾或其他佩帶物上,而且又是他們區別尊卑的禮器,如璧、環、璦、璜、圭、璋、琮以及戈、斧、刀之類的仿兵器儀仗用品,等等。這些玉器都很精細,並有專門的作坊進行製作。在西周灃西遺址中,曾經發現有大量的紡陶輪和少量的石、骨紡輪以及骨、角、銅製的錐、針之類的工具,說明紡織業是當時的一種重要的手工業。

當時的紡織品遺物或遺痕,在那時的大小奴隸主貴族墓中時有發現。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中期墓中新發現的一批有關蠶、絲的實物和遺痕,為研究西周絲織和刺繡提供了重要資料①。據《尚書·禹貢》所記,?賈蕁柏使逼崴浚?鼠踔?摹保磺嘀蕁柏鼠??絲”。貢品都是各該地方的特殊物產或著名物產,以絲織品上貢,標誌著絲織品的產量之大或織作之精。齊是周代絲織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史稱:“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魚鹽”②。齊國的絲織業在西周初年己開始發展起來,當太公初封營丘時,由於“地??滷,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故齊能“冠帶衣履天下”③。車,除了用於戰爭外,也是當時重要交通工具。西周時期的車,形制更加精巧,種類更為增多。製造一輛車,要有木工、金工、漆工和皮革等多種工匠的合作,構成了一種綜合性手工業。西周時期的大小奴隸主貴族,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往往隨葬其真車真馬。從已經發現的西周車的構造看來,較之商代雖然多少有些改進,但基本上承襲了商制。

西周時期的青銅藝術是典型的奴隸主藝術,有著明顯的階級特性。但是它的工藝技巧,卻充分體現了當時手工業者和奴隸們的聰明才智。我國青銅藝術這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都是世代相傳的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西周青銅工業的發展

在西周官府手工業中,最為重要的仍然是青銅工業。早期銅器的分佈地點,除了豐、鎬和成周外,各地的諸侯國大概也都有鑄造。已經發現的西周早期最大銅器如《大盂鼎》,雖然沒有商代《司母戊鼎》大,但這時發現的青銅器總量卻超過了商代晚期。可見,西周早期的青銅工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西周中期以後的銅器出土數量則超過了早期,例如在長安、扶風、岐山等地歷年來發現了多批窖藏銅器,一窖少則四五十件,多則百餘件,其中大部分是屬於這一時期的。又如,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銅器竟達一百八十一件,其他大宗的工具、武器、車馬等器物,更不下五千件。其數量之多,說明了那時生產規模的擴大。商代銅器中以酒器的門類最為豐富,西周時代則著重於飪食器。西周銅器的主體是鼎、鬲、?、和、?、?。我們說周人減少了酒器的鑄造,並不是絕禁飲酒,不過是有了一些節制而已。西周中晚期的青銅酒器主要是壺和?。西周晚期青銅酒器非常少見,如爵,改變了形狀,成了有柄的圈足小杯,觚也降低了高度成了有把手或雙把手的杯形器。與銅器的形制相適應,西周時代銅器藝術裝飾的題材和風格,與商代大體相同,也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這種銅器裝飾題材的`獨特的內容和風格,以及極為別緻的裝飾方法,完全說明了商周的銅器藝術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生產和發展起來的。再從鑄造技術看,這時已經擺脫了商代的鑄銅工藝,發明了一模翻制數範的方法。例如虢國墓出土的鬲、、簋、壺等器,和其他地區西周中晚期常見的同類器物,往往都是採用這種方法鑄造的。在虢國墓中還發現有三面銅鏡,這表明在當時的青銅工業中不僅有禮器、武器,而且有了生活用品。

歷史

共和

①政體形式,見共和制。

②歷史年號:

指周厲王之後?周宣王之前十四年間(前841~前828)的政權。有兩說?一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執政?稱共和?一為共和執政。周厲王胡暴虐侈傲?寵信虢公長父?榮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加勸諫?指出榮夷公好“專利”(霸佔土地山川的產物)?會釀成大難?厲王不聽?終以榮夷公為卿士?執政用事。芮良夫又告誡執政諸臣?不可“專利作威”?否則國人將“為王之患”?也未得結果。國人對厲王不滿?“謗王”?厲王大怒?命衛國之巫監視國人?有“謗”者殺?致使諸侯怨恨不朝?國人不敢談論政事。大臣召穆公虎進諫?指出“防民之口?甚於防水”?厲王仍不聽。經過三年?國人憤而起義?攻襲厲王?厲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縣)。太子靜藏在召穆公家?被國人包圍?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才得免難。

厲王出奔後?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號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為中國古史有確切紀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靜?是為周宣王?共和乃告結束。

一說厲王出奔後?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稱共和。厲王死?共伯和使諸侯奉太子靜為王?自己回到衛國。此說與《史記.衛世家》記載不合。

土田附庸

土田附庸

「土田附庸」一句,出自《詩·魯頌·宮》篇,其雲:「乃命魯公,俾侯於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土田附庸」是指附屬在土地上作為僕庸的耕作者。分封制度下,封君擁有三批屬民,一是擔任官司的人,一是分配的殷遺民,一是附屬在封地上的原居民。「土田附庸」即指其中的第三批。

漫淡周陵

周陵通常指周文王之墓和周武王之墓,周公是聖人,他的墓也可以列入其中。周成王不敢以周公為臣,周公逝世,遂使其近於文武而葬。那麼周陵在何處呢?

我曾經按圖索驥,索其大冢,在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周陵村看到了周陵。它們一南一北,相距百米,南為周文王陵,北為周武王陵,皆有畢沅所立其碑。畢沅是江蘇太倉人,以科舉考試的形式為清政府錄用,併為乾隆青睞。乾隆三十八年,就是1773年,任他做陝西巡撫。為官一度,除了處理公務,他走遍三秦山川河流,勘察勝蹟,收集金石,撰以為書。其人並非附庸風雅,相反,他是真正喜歡學問,對經史諸子多有研究,終於著作等身。陝西幾十座帝王之陵,無不有他所勒之碑。昔日守土之臣,往往比肩接踵,然而得以留名的總是十分寥落。凡流芳者和傳頌者,當為立德立言之士,立功也可以留名,不過其功必是修路建橋或營造水利之類的千秋萬歲之功,急功短利是不行的。畢沅是尊重和維護文化遺產的人,而且頗為奧博,可惜他為周文王和周武王樹碑有誤。

畢沅之錯是有緣故的。一直以來,方誌野史或其他著作,皆認為周陵在畢,然而其畢有二,其一是渭河以南的杜中之畢,其一是渭河以北的畢原。畢沅顯然放棄了杜中之畢,選擇了畢原,他說:“文王陵在咸陽縣北一十五里畢原上。”又說:“武王陵在文王陵北。”又說:“周公墓在文王墓東。”這便錯了,而且以訛傳訛,竟產生了鄉名周陵鄉和村名周陵村。所謂杜中之畢是司馬遷所斷,畢指終南之道。師古有言:“畢陌在長安西四十里。”詩曰:“終南何有?有紀有堂。”紀為基,堂喻畢道平正如堂。文王作豐邑,豐邑在鎬水西,武王作鎬邑,鎬邑在豐水東,其去二十五里,這一帶為周之本營,在茲向祖宗致祭非常合適,所以周陵當在斯地。遺憾畢沅不以為然,從而紕漏一處,荒謬幾世。

經考證,畢沅所立碑之周文王陵,是秦惠文王公陵,周武王陵是秦悼武王永陵。實際上自宋以降,如是兩座秦王陵便誤之為周陵,並建築祠堂以致祭。,反覆修葺,逐漸擴充,遂有文王坊、戲樓、獻殿、過殿、後殿。規模巨集偉,望之巍然。按禮,明清以來,朝廷以時會遣重臣率守土之臣向文武行祀。畢沅曾向乾隆皇帝報告:因為公務經過陝西各府,各州及各縣,凡見帝王之陵必下車拜之。想來,他一定是要拜周陵的。可惜他拜的是秦王,別的大臣也都拜了秦王吧。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明清之臣,包括畢沅,顯然不是向秦王獻媚,不過若有靈在,那麼文、武尷尬,秦王遂會竊笑的。

周陵在杜中,在豐鎬一帶,但一再探查並挖掘,它都遲遲不現。周陵應該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然而它究竟在哪裡呢?

當年開鑿昆明池,掏出了黑土,漢武帝很是困惑,便問東方朔。東方朔佯裝不明白,答其西域胡人知道,可以詢之,漢武帝遂再問胡人,胡人說:“劫燒之餘灰也。”什麼時代的劫燒呢?誰製造的劫燒呢?西域胡人又怎麼知道是劫燒呢?豐邑和鎬邑,或有周陵,皆在劫燒之中嗎?當然也有論者指出,是昆明池淪陷了周的故都,並有周陵吧。還有論者認為,秦始皇在豐邑之間營造其宮就已經毀了周的遺存。總之有一點神祕——周陵消失了。

九鼎

①相傳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唐武后、宋徽宗也曾鑄九鼎。《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後亦以九鼎借指國柄。

九鼎就是九州的象徵,就是完整的國家,九鼎振動就是國家受到安全威協,周朝時中國分九州:冀、兗、青、揚、荊、豫、、雍、幽、並,每個州都有一個鼎來象徵的。

②喻分量重。詳見成語“一言九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