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民俗學教學中的運用的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9W

民俗學課程主要介紹中外民俗型別事象及民俗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使學生從巨集觀上了解民俗傳承發展的規律及其社會功能,從而開拓其文化視野,激發其對中國傳統習俗的興趣和熱愛。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民俗學課程在高校教育體系日益受到重視。由於民俗學內容和形式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運用的有機結合,充分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教學。為了使多媒體技術能夠更好地在民俗學教學中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民俗學教學中的運用的論文

1立足授課內容,選擇多媒體教學素材

良好的教案和教學預備過程是教學活動的開始,也是使教學過程能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民俗學教師授課強調在備課上下功夫,不僅要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來安排授課內容,而且還要將課堂教學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包括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體課件中,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民俗事項,這樣才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根據民俗學教材的特點,可以把多媒體備課素材分成以下幾種形式:

1.1以文字資料為主要內容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立足於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民俗學課需要文字為備課主要內容的教材很多,比如教材中“民間歌謠”這部分的內容,需要介紹大量民間歌謠來源地的背景知識和歌謠文字,這就需要教師查閱相關資料,通過網際網路等渠道蒐集相關文字資訊,加工整理後製作成視覺化多媒體課件,以豐富和充實授課內容。

1.2以圖片為主要內容

民俗學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學內容需要通過直觀的圖片資料來展示,它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根據教材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蒐集民俗事項的圖片資料來進行篩選,選擇有助教學任務完成的圖片整理到教學課件中。如在“民間美術”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把中國民間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乃至剪紙、月餅花模的圖片蒐集起來,按照類別將之整理到課件中,使學生在欣賞各類圖片中完成學習任務。

1.3以視訊為主要內容

民俗學課程強調將民俗學系統的學科理論與民俗事象緊密結合,而大多數民俗事象通常是在表演、儀式或節日等生活情境中存在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種流動的、立體的生活常態。因此,依靠單純的文字與圖片說明仍然無法展示大多數民俗事象的真實形態,相對而言,視訊則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展現更多的、更鮮活的民俗學內容。如“民間飲食”這一章節,為了能讓學生看到有特色的民間飲食製作過程,我們可以在備課時將各地民間飲食烹飪過程的視訊通過剪輯,整合在教學課件中供教學使用。

2創設情境,採用多媒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民俗學課以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的方式進行,但民俗學課僅僅以文字表述、語言授課是遠遠不夠的。民俗學作為研究民間風俗習慣的一門科學,要求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存在於民間的活的.民俗事象和蘊含著民俗意義的文化產品。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選取能夠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體驗的各種文字、圖片、音訊、視訊等多媒體素材,創設民俗情境,將民俗學系統的學科理論與現實的民俗事象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理論知識趣味化

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形象材料,將概念化的民俗學知識趣味化、生活化,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如上“人生禮儀”這一章節時,教師給學生展示中國民間各地有特色的民間婚禮場景,婚禮上新人豔麗的服飾、喜慶的歌舞隊,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到了鮮活的民俗情境中,教師則順勢讓大家比較視訊中展示的各地婚禮服飾的特點、儀式的流程之異同,增強了學生對民間婚禮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又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2.2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化

根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把抽象的教學內容用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民俗學課程主要介紹民俗學、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識,其中包含有較多抽象的理論和概念。如“服飾民俗”這一章節,教師為了給學生講解服飾承載的社會觀念,可以輔以大量的圖片、視訊說明。如講到“崇宗敬祖、強調禮儀倫常”這一觀念時,光以語言介紹,學生可能既會覺得枯燥,並且還理解得不深刻。此時教師可以給同學們播放漢族男子成年禮的視訊,一一展示成年禮中所用到的淄布冠,皮弁,爵弁,使學生在民俗情境中領悟到服飾在實用功能之外的社會文化內涵。

3引發討論,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意識

現代教育強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因此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只充當“放映員”的角色,而是在運用多媒體的同時,認真地設計問題,通過討論式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和反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渴望探究的意識。如“民間戲曲”這一章節,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我國民間戲曲的種類與分佈範圍;然後再播放一些廣西本土的民間戲曲如彩調,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民間戲曲之美,又激發了學生們對家鄉傳統文化的自豪感。然後教師可設計問題情境,如“民間戲曲和當地的歲時節俗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學生得出結論後,教師再進一步啟發式提問:“現代傳媒的介入使得很多民間戲曲被不斷地改造和利用,像黃梅戲被加到了通俗歌曲裡面,皮影戲被改編成了動畫片,大家認為這樣的改編,對於民間戲曲在現代的傳播和傳承,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圍繞這個議題,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的形式展開熱烈地討論,並在課堂上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討論中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形成主動探究意識,而教師則對學生的討論內容及時總結,從而使學生對於民間戲曲的當代傳承與(上接58頁)

發展有了深入的認識。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其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同時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總而言之,在民俗學教學過程中採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創新教學模式,形象、具體地傳授課程知識,突出教學重點,促進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民俗學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鍾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2-3.

[2]劉芳.論中外民俗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J].成功(教育),2010(3):108.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