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多媒體成為語文教學的好幫手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7W

多媒體課件應用的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要有利於學生的學,但目前多媒體輔助教學課普遍存在資訊量太大的現象,或把多媒體當作美麗的板書。認為多媒體教學課的資訊量就是要大,只要有大資訊量,才能體現多媒體的優勢,只有整板漂亮的文字,才能體現課堂結構的嚴謹。結果使教師學生都被課件牽著鼻子走,多媒體輔助教學反而起到“畫蛇添足”的作用。

讓多媒體成為語文教學的好幫手

一、忌脫離語文課的本質,盲目地使用多媒體

多媒體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它的作用不用質疑。但實際中,許多老師對多媒體認識比較膚淺,理解較為片面,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1.偏離文字,多此一舉

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就是學會讀文章、賞文章、寫文章。語文教學就是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語言文字的過程。在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探究語言文字以語言文字為中介,通過想象體會其意境,感悟其意思。學生想象語言文字描述的形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印象,才能有自己的認識和感悟。所以語文多媒體課件不可偏離文字,為了用多媒體而用,要留給學生足夠多的思考時間,引匯入境,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從而讓學生能夠體味到作品的深邃意境,逐步提高其語文素養。現在一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形式上的多樣而濫用、亂用課件,過分地誇大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不但沒有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反而偏離文字,多此一舉。

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草原》時,在新課伊始時,教師播放了一段草原美景視訊,配以悠揚的草原歌曲,其景色之美、時間之長、樂曲之悠揚陶醉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接著老師將視訊關閉,問:誰能講一講,草原上有什麼?學生的回答:有牛、羊、馬……學生的思維與回答說來說去都在圍繞剛剛看到的一段視訊,不離其中,脫離了文字,錯過了字裡行間洋溢著的憂傷、欣喜,錯過了文字本身那美妙的音律與節奏,也失去了自己思考和用心感受的過程。教師用多媒體直觀的畫面代替了文字本身呈現在學生面前,就是把自己的思維強加到學生的思維當中,讓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間。現在很多課件製作得越來越漂亮,的確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但教師在使用的時候,就會迷失方向,忘記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被它牽著鼻子走。

2.追求時尚,不求實效

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可以用來解決一些傳統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它應該是為提高教學而運用,不該用時不用,當用時則用,絕不能流於形式。

例如上文所提到的《草原》一課,筆者在上這篇課文時是先讓學生讀課文,細細品味課文,然後再播放視訊讓學生觀看。學生藉助課文,想象出不同的具體形式,這種具體形態更個性,更精彩,學生會主動去思考、體悟,其感受也更加貼切和深刻。

筆者還聽過一節課——《圓明園的毀滅》,一節課下來黑板上沒有一個字的板書,教師忙著操作電腦滑鼠,多媒體大螢幕上文字上下翻騰,賞析內容跳蕩出現,圖案迭換,孩子們就是一個勁地盯著螢幕。這樣的課,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學生似乎興趣盎然,學到了很多知識,其實整節課學生都好像在看電影,根本沒有一點思考的時間,更別提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了。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關鍵在於課件,課件必須要能夠凸顯教師的教學風格。(語文教學論文 )在教學過程中,每位教師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所以,教師應親自制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風格融入到課件中,體現自己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易於接受,不要為了使用多媒體而用,也不因使用多媒體,把本來簡單的非要搞得 “枝葉”繁雜,花裡胡哨。這樣只能背離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輔助”的作用,使學生不知所措,更弱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二、要“畫龍點睛”,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

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理解知識必須有感性認識作支柱。而在教材中,有的課文所寫的事物很複雜,有的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有的更是聞所未聞。而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能在拓寬學生資訊通道的同時,化抽象的文字為可觀的影象,賦予冷冰冰的鉛字以生命,從而達到感性感知,理性認識,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

1.對比圖文,加深理解

多媒體的使用能把語文教學中的抽象的文字變為直觀具體的影象,將課文還原到具體的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之後,筆者再出示視訊:在陽光的照射下,西沙群島的海面上波光粼粼,猶如漂亮的鑽石閃閃發光。高聳的山崖和幽靜的峽谷在清澈的海水中相互輝映,魚兒在海里快樂地嬉戲,海蔘蠕動得緩慢,大龍蝦悠閒地晃來晃去。多媒體的聲畫同步,動靜結合,視聽結合立刻便感染了孩子們的情緒,情感上產生共鳴,既能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拓展國小生的海洋知識。

如教學古

詩《望廬山瀑布》時,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查詢有關資料。有的學生在網上查詢到了有關廬山瀑布的資料,直觀地看到了廬山瀑布美麗的自然風光圖片,他們讚歎不已。直觀形象的畫面,相當於一位好導遊,對於引導學生“入詩境”“悟詩情”是很有幫助的。對照詩文,結合圖畫,讓學生說說“從畫面中你看到了什麼”,可以鍛鍊學生觀察畫面的能力,並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古詩《小池》相對來說內容比較簡單,但詩中的 “泉眼”“小荷”這些詞語比較難理解或想象。例如:“泉眼”這個詞,它的意思就是泉水的出口,但對於城市裡的學生來說很難想象出泉水的出口到底什麼樣?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也許見過。如果課上老師硬灌輸給學生一個解釋,學生也只能把它死記下來,不能理解泉眼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可以製作一個小視訊:在一小塊池塘裡,有幾個小小的泉眼正在不停地向上冒著泉水,池塘裡不時地蕩起層層的漣漪。這樣一來學生便對泉眼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印象,知道了這就是泉眼。給學生帶來了美的享受,學生的印象也加深了,這樣教師枯燥的講解就被一個生動的畫面代替了,教學難點也迎刃而解。

《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中的北京所處的北方離我們所在的南方比較遠,所以文章中的一些詞語意思學生肯定不太理解,比如“逛天橋”“空竹”“廟會”等詞語“在教學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而這些也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他們會誤認為天橋就是城市中的高架橋,在教學中,筆者事先在網上找到了“天橋”“空竹”“廟會”等圖片,課上用多媒體放給學生看,學生馬上就有了一個直觀的印象,在腦海中深深地記住了“天橋”是指北京民間藝人比較集中的地方,在過年過節時那裡有許多小商販賣吃的、喝的、穿的,還有很多雜耍藝人在那玩呢,而並非我們想象中的`城市中的高架橋。而“空竹”學生也能很直觀地看到是什麼樣怎麼玩得。“廟會”也可以知道就是設在寺廟裡面或附近的集市,最具北京春節特色。

如《陽光》這篇課文,在理解“河面閃著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了。”這句話時,為了加強學生對“錦緞”的直觀現象,筆者用課件出示幾張圖片,展示了什麼是錦緞,學生的腦海裡馬上對錦緞有了一個直觀的印象。然後再出示一張陽光下的小河,在陽光的照耀下,小河閃耀著光芒,和錦緞的圖片一對比,學生馬上就清楚了,陽光下的小河和錦緞一樣閃耀著光芒。接著筆者又使用多媒體出示了幾張圖片,比如陽光照耀下的花朵,陽光照耀下的校園,讓學生用“( )裡的( ),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這樣的句式來練習說話,學生從畫面具體形象的感受中,很快就答出了“(花園)裡的(花朵),因為有了陽光,更(鮮豔)了。”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還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發展。一張張具體形象的圖片,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所以,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一定要注意:明確目的,立足於實用。多媒體資訊手段是為實現教學任務,完成教學目的服務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資訊手段決不是標新立異,更不是搞形式主義,而是為實現教學手段的最優化,以提高教學手段和效率,使學生學到的東西多些、快些、好些。一句話,就是注重教學實效,因課因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該用的要積極去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沒有必要用的堅決不用。那些學生比較熟悉,或內容比較淺顯易於接受和把握的課文,沒有必要採用多媒體資訊手段;有些課文的內容,雖然學生不易理解,如果無法用多媒體資訊手段來表現,或不能發揮多媒體資訊手段的特長,也不要勉強去用。但是,對於離學生生活實際遠的,或學生缺乏直接經驗而又深奧的內容;對於用傳統教學手段難以講清的重點、難點,或雖能講清而佔用時間多、教學效率低,多媒體資訊手段有能發揮自己特長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內容,則應當儘可能地採用多媒體資訊手段進行教學。

2.實踐語言,豐富想象

電腦網路集圖、聲、文於一體,如果恰到好處地運用,就會提高教學效率,收到好的教學成果。如:教學《觀潮》這篇課文時,可先讓學生先初讀文字接著讓學生觀看大潮錄影,指導學生在背景音樂聲中品讀文字,細細體味大潮來時的美和力,然後拓展練習請同學們給錄影寫解說詞。接著一邊播放大潮錄影,一邊請同學朗誦解說詞。這樣,不但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這樣就能把學生帶入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中,充分感受中華語言文字的魅力。

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其學習效果是傳統閱讀課望塵莫及的,有助於培養學生綜合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呈現出一種探究、發現、自主的態勢。

總之,慎用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手法變得豐富多彩,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現出語言文字的魅力,要使之真正成為國小語文教學的好幫手。

參考文獻:

沈麗君。淺談資訊科技與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浙江現代教育技術,2007,(5)。

江春妹。淺談網路與古詩教學的連結.國小教學參考,2009,(28)。

倪新琴。靈活運用多媒體優化國小語文教學法.國小教學參考,2010,(9)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