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AB面之理智與激情

來源:果殼範文吧 4.51K

熱錢那麼多冷門那麼少

創業AB面之理智與激情

“現在最不缺的就是CEO,你隨便去創業咖啡坐一坐、聽一聽,人人都在談模式、說專案。”

在成都市桐梓林的一家披薩店,楊秋辰端起手中的水杯,悠悠地對我這樣說。這是一個看上去很有禮貌的90後,頭髮染作淺咖,T恤、短褲、說話時笑意盈盈。儘管他自稱是創業者中的“新鮮人”,但言語中透著少年老成。吃飯間,楊秋辰接了兩個電話。他和小夥伴的創業專案進展不錯,所以他眉飛色舞。今年4月,楊的“大橙小屋”正式啟動,目前手上的託管運營房間已接近1000套,正在快速逼近另一家本土巨頭優客逸家。

這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甚至順利得有些出乎他的預料。去年年底,重慶人劉翔創立的優客逸家獲得B輪2200萬美元的融資,不久後雷軍投資“小米公寓”,當時楊秋辰正在投資公司上班,這讓他敏銳地感到針對城市白領的青年公寓專案“正在被資本看好”。去年末,楊秋辰和三個朋友在咖啡店裡一拍即合,一起投資成立了“大橙小屋”。

這是資本市場下創業者的慣常節奏:看準缺口、搭建團隊、啟動專案。晚一步,就成了跟風者。通常情況下,思考決策的時間超過一週,證明你與這個專案無緣。在楊秋辰之後,成都又陸續成立了多家青年公寓公司。

儘管被冠以“90後”、“富二代”、“基金合夥人”的標籤,楊秋辰不願將創業過度理想化,“創業首先是一門生意,賺錢是首位的”。他最初認為自己可以成功說服每個客戶,沒想到在今年第一套房屋合同的談判中,就被拒絕了。一位先生對他說,“你的想法聽起來很好。你有錢嗎?搞不好還不如我託給中介公司掙得可觀。”不僅如此,此人還提出了各種苛刻的租賃條件。平時動輒在投資公司談上億元的生意,卻“搞不掂”一個普通人,讓楊秋辰備受打擊。

去年從英國留學回蓉後,楊秋辰開始接觸成都的手機遊戲行業,短暫的接觸,讓他覺得這個行業已經十分浮躁,並且不夠自律,“很多創業者不是想把事情做好,而是做一份漂亮的商業計劃書,把公司估值做大,然後呢?就看誰來做‘接盤俠’了。”因此他急切地想找到一個與“剛需”接軌的行業,並且快速地切入。

對於楊秋辰這樣的青年創業者來說,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一大波熱錢正在砸來”,說不定哪天又砸出一大批百萬富翁;但這也是個最“壞”的時代,那麼缺“藍海”和“冷門”。

儘管家境優渥,但父親並沒有對楊秋辰的“大橙小屋”施以援手。這是他一開始創業就想好的:專案做得好,可以與本土的'“優客逸家”並行發展;做得不好,手上有足夠的房源,不愁北上廣的大公司不來併購,“再不濟,搞砸了,回投資公司上班。”楊說。

一個創業者的病榻反思錄

富裕的家境、良好的商業教育、充分的退出準備??並非所有創業者都做好了創業失敗的心理建設,並擁有楊秋辰的失敗成本。實際上在同一時空,失敗的案例在不斷上演。

“每個創業失敗者都是折翼的天使。”在電話中,小T幾乎是以近乎冷眼旁觀者的口吻敘述了他的創業經歷。

2010年,成都人小T從武漢某大學精算與風險分析專業畢業後,在銀行做了短時間的辦卡專員,便辭職去海口轉了一圈,卻一無所獲。回蓉後,小T滿懷豪情萬丈地籌劃自己創業,開始代理北京一家公司的汽車養護用品,主要給成都一知名的4S店供貨。

“創業這幾年,就像沒頭的蒼蠅四處亂撞,聽說誰有關係可以幫忙銷貨,就趕緊請客吃飯聯絡銷路,經常找錯人,被騙、被忽悠。”記者在微信中知道,幾天前小T因突如其來的重病剛動了手術,正躺在成都一家醫院的病床寫他的《創業病榻反思錄》,“沒有找到使用者痛點、盲目燒錢推廣、過分依賴外包,進入到一個十分飽和的行業,是我這4年失利的主要原因。”

關係、價格、渠道……小T雖然趕上了O2O的頭班車,但因為老套的營銷模式,他最終被資源的匱乏拖垮。

“成都允許你失敗10次”

到底什麼是創業?創業者是什麼樣的人?這是個非常“彈性”的問題。在創業的圈子裡,大家更關心的是“商業模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考和解讀。

“一根網線、一臺電腦、一個人,就構成了創業的基礎。做出了產品,推廣和營銷的成本也幾乎為零。”網際網路背景下的創業,資本原始積累相當快捷,這是任何一種傳統企業模式所不可想象的。

此時,李中立坐在武侯區青年創業預孵化基地為夏陌提供的免費辦公室裡,笑著對記者說,他辭職時對上司豪言:“最壞的結果不過是未來兩年,我一無所有。”現在的他的確還是一無所有,甚至稱得上是負債經營。但他們和創業園很多年輕人一樣,堅信這種窘境很快就會改變。

“已經瘋了。似乎網齡超過5年,年齡低於30,認字3000左右,英語四六級上下,知道KK,出入過媒體網際網路和廣告公司的人,都創業了,都在跟天使投資人喝咖啡了。”今年2月,旁觀創業者生活的作家蔣方舟寫下她的困惑。

“最好的時代沒有過去”

有調查顯示,90%的企業在頭一年倒閉,剩下10%的企業至少一半會在3年內倒閉。美國商業週刊的調查顯示,首次創業成功機率不等於0,但是依舊很小。如果你足夠熱愛,二次創業的成功率相對較高。

在成都創業者這個群體中,何成已經不算年輕。6年前,他研究生畢業後加入新希望集團,兩年後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子公司總經理之一,去年升職為集團創新與電商事業部負責人。決定辭職開面館,家裡人十分反對。他在想了幾個通宵後,找到了說服自己的理由,不顧家人的反對。

“有很多人對創業猶豫不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轉換成本’。離職創業的,大多是比較聰明和有想法的一類人,我們付出的轉換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何成決定從“精益創業”做起:先在市場中投入一個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後通過學習和有價值的使用者反饋,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優化,以此適應市場。

這也是他們“大材小用”做麵館的原因:一開始,何成本來打算做一個土豬土雞肉的O2O專案,試圖線上線下結合,讓養殖戶直接與消費者連線,但考慮到不容易找到太多土豬土雞的貨源,自己建基地養殖又投入太大、週期太長,出於理性的考慮,擱置了這一想法。

一旦決定開面館,做過管理的何成就甩開了膀子。春節之後,他帶著麵點師傅,把成都、重慶、內江、資陽等地70多家麵館吃了個遍,行程上千公里,在每種口味中分別選出一至二家最好的,“要麼拜師學藝,要麼偷師學藝”。

“麥子熟了”的3個聯合創始人,每人每月只從公司領取5000元工資??這大概是他們之前月收入的零頭。對於第二天就要開張的麵館,何成興奮中帶著些許緊張。他汗水涔涔地說,很多人惆悵創業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很多創業者擔心沒趕上最好的一波風口。其實,機會永遠都在。“做自己擅長的事,對創業者來說,理智與激情同樣重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