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保險消費心理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2W

消費行為的直接原因是其心理動機,它是人體內在的主動力量,能夠驅使、促使消費者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進行消費活動。投保人蔘與保險活動,同樣也是受一定心理支配的。

分析保險消費心理

(一)求平安的心理

保險動機是直接推動保險消費者進行保險活動的一種內部的動力。它是一種對保險的需要,這種需要是客觀要求在保險消費者頭腦中的反映,其表現為保險意向、願望等的產生,對保險消費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具有五種需要。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社會交往需要;四是被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一般,一個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會向另一個較高的層次發展。保險需要以生理需要為基礎,是安全需要的一種延伸。具體而言,人們對保險這種特殊商品的需要,是源於人們對安全、穩定和秩序的需要。

(二)儲蓄心理

隨著保險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型的險種得到了推廣,比如當前的子女教育婚嫁保險、養老保險等都有投資儲蓄的特點。一些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就會考慮這類保險。這類險種一方面具有安全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還有儲蓄保值的作用。這種心理對於保險消費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在保險消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受社會風氣、消費階層、社會群體等因素的影響,產生某種與其職業階層、群體保持一致的心理。一些人聽周圍的人說保險是件好事就投保。這種人投保具有盲目性,他們往往並不清楚保險的內涵和意義,這種由從眾心理導致的保險消費往往不是持久的。

1997年底,保險出現了幾近“脫銷”的火爆場面。在“搶購風”中,有大批一哄而上、人云亦云的盲目者,到第二年續交保費的時候,才發覺自己的經濟實力沒有辦法承擔如此高額的保費,年復一年地續交下去力不從心,不少人被迫退保。退保除了給雙方帶來損失,一些退保者還常因費用損失與保險公司爭論或投訴。

因此,從眾心理儘管在一定時期內對於保險消費會起到促進作用,但是這種促進作用並不持久。

(四)自私取利心理

受自私取利心理驅使的保險消費行為往往置保險公司於不利。如上所述,保險消費具有個人性,因為保險標的發生危險的可能性以及發生危險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保險消費者自身行為的.影響。而投保過程中,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之間存在顯著的資訊不對稱。

自私取利心理的保險消費者十分清楚保險公司的職能、經營方法以及有關的規定,他們把保險當成了牟利的階梯。他們在保險中不擇手段,或超額投保或隱瞞投保條件,故意把預計必定要發生的危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比如私人危房、集體危房投保等等。甚至有一些人會故意製造保險事故來欺騙保險公司的“賠償 ”,比如人為製造失竊的假象,騙取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賠償。這種心理雖然促使了部分保險消費行為,但是這種消費行為本身是不利於保險業發展的,隨著商業保險相關法規的健全以及經營的規範化,這種心理也會趨於減少。

(五)運氣、僥倖心理

在前面的分析中說到保險消費的結果依賴於在規定的時期內,符合合同規定條件的事件是否發生。保險消費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消費者的運氣、僥倖心理。

一部分人認為危險可能發生,他們憑著運氣心理,指望交納較少的保費得到一筆豐厚的賠款。但是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後,沒有保險事故發生,便自認為投保不必要,預防災害是杞人憂天,這時候他們的防災性心理就會消失,而僥倖心理卻佔上風,最終導致退保,這類人的投保動機不穩定,這種心理不能持久地促進保險消費,對保險消費有著阻礙作用。

(六)依賴心理

影響保險消費的還有依賴心理。這類心理部分受到了過去計劃經濟的影響,他們認為發生了意外,個人可以靠單位,單位可以靠國家財政或是民政救濟。同時,中國人傳統的朋友互相依靠、父母靠子女、子女靠父母心理也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人們的依賴心理。在這種心理影響下,一部分人不是採取保險的方式防備危險,而是依賴於親人、朋友或是單位、國家。這種心理導致了部分人對於保險消費的淡漠態度。

(七)比較選擇心理

與其他消費行為一樣,消費者在保險消費時也有著比較選擇的心理。他們會根據能夠獲得的市場資訊,對各種保險商品及其可能的替代品(比如投資型的險種和儲蓄之間有一定的替代作用)進行比較,通過分析其價格和質量,從而選擇對他們來說效益最大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