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30歲的職業困惑

來源:果殼範文吧 6.41K

又有一位朋友宣佈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開始創業了。他告訴我,這麼多年來,厭倦了給別人打工,厭倦了職場上這些無處不在的名利之爭。

淺談30歲的職業困惑

這樣感慨的職業人不在少數,事實上到了30多歲這個年紀,這樣的職業厭倦以及對職業前途的迷惘,正是促使這些人創業的最大動因。

職場的倦怠,是因為這些人實在看不清楚職業的未來。今日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鍛鍊了自己”,但這種鍛鍊如果不能成為行業頂尖,事實上對未來的益處也是有限的。

在30多歲這個年紀,朝九晚五的生活,早就沒了工作初期的新鮮感。公司那些“企業文化”或是願景之類的華美說辭,只能騙騙職場的菜鳥,30多歲的職場“老甲魚”如果再去對這些玩意深信不疑,實在是太天真了。企業是個盈利單位,它並不是員工的家。企業和員工的關係,說到底是一種交易的關係。企業支付薪水,員工提供勞動或是智力。無論這種交易是公平還是不公平的,他們都是基於利益而產生的行為。

倦怠和迷惘,正是因為他們不僅是企業人,還是一個社會人,他們被企業按照職業、職位的標準來要求,也得到了相應的作為企業人的報酬。但作為一個社會人,這些報酬並不能保障他們的未來。員工在企業的任職結束,也意味著這次交易的結束。從此,企業就不再對這個員工的未來負責了。但是員工卻不能就此停止努力,他需要去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或者創業機會,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代所謂“職業人”——這些在自由企業工作的人——他們在喪失工作能力或競爭能力之後,企業會為他們的未來買單嗎?

在保障制度缺失的社會,一個職業人是不可能不產生焦慮與倦怠的情緒的。更何況,市場經濟初期的很多企業,甚至連為員工買個保險都捨不得,如何談得上為員工的未來設計?職場的倦怠,是因為這些人實在看不清楚職業的未來。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鍛鍊了自己”,但這種鍛鍊如果不能成為行業頂尖,事實上對未來的益處也是有限的。在外企工作的職業人碰到天花板去了內企延續職業生涯,但在內企的又能如何?微薄的薪水,朝不保夕的工作,儘管今天被稱為經理或者別的什麼頭銜,但這一切僅僅是因為有著一份不怎麼算好的工作而已。

一位企業家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一個觀點,大意是“這代人賣命工作就是這代人的`命”。但這樣說是相當自私的,把企業做大,是為了這位企業家自己的事業,但這個企業並不屬於為他工作的每一位員工。事實上對未來的憧憬通常也都是“畫大餅”,這位企業家不僅給員工的薪水低得出奇,更是有成批解僱人的不良記錄。被他解僱的這些人,便是承擔了為這位企業家的企業做貢獻的義務卻沒有分享到“勝利的果實”。

這樣說也許不公平,這家企業也有一直為之工作的老員工,也的確有人職位越爬越高。但這裡就有一個追問,那就是職業的風險。幾乎沒有一個職業人能把握自己的職業命運,他們的命運總是被別人掌握或者左右,這便是一種悲哀的現實。

創業說到底是為了獲得保障。既然職業不是未來的保障,一個具有長久考量的職業人就會不得不自己去尋找保障。中國東部發達地區是創業人數很高的一個地區,這固然和機會多有關係,但深層次上,恐怕他們更需要的是要通過創業來為自己的未來做出主張,並維持在做職業人期間的生活水準。大多數職業人過了四十多歲就會走下坡路,能在職業上持續上升的畢竟只是少數。

職業的問題,事實上我們需要用一個更寬廣的視線才能作出解釋。工作是為了什麼?人生又是為了什麼?

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是為了生活地更好。這裡也包含了對財富、社會地位的渴求和“實現自我”。但工作是否能滿足這些人生目標呢?大多數的工作是不能的。工作至多能獲得小康或者“中產”,但能像楊元慶一樣拿這麼高的數字的職業人卻是鳳毛麟角。那麼工作是否可以“實現自我”,獲得成就感呢?大多數工作似乎也很難,這從最近出臺的一箇中國員工敬業度調查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吸引中國員工的主要因素中,“有競爭力的基本工資”這一條便排在第一位。在大多數自以為是的企業家鼓譟著員工與之共創“事業”的時候,員工想得最多的卻是你發了多少工資。

大多數職業人真正想要的屬於自己的“事業”其實是屬於自己的Business(生意),這個英文單詞和中文的“事業”原本就是一回事。創業固然是有風險的,但在現階段的中國,之所以還是有這麼多人創業,是因為打工的風險也不見得就比創業的風險小多少。遇到不淑的企業,不但會讓你覺得工作乏味,更是會耽誤了你的職業前程,讓你的市場價值越變越小。就算是真的能讓你發揮所長,但中國民企的平均壽命才3.5年,企業並不能對你的職業前途作出什麼保障。

在西方,由於長期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比較規範,僱主和僱員之間也有一種長期的心理契約,但這種契約在中國暫時還不存在。並且,在西方做個小老闆和打工的區別也基本不大,從社會地位和收入上來講,普通白領甚至也要好過小老闆。但在中國卻不是這樣的狀況,中國的普通白領收入遠不及一個小老闆。

這就牽涉到一個Business的考量,那就是成本和收益。創業的收益遠大於打工,但風險卻不見得就比打工大很多。並且,中國人“三十而立”的古訓也促使了這種心理的焦慮,它需要你在這些成本、收益、風險之中作出選擇,決定最佳的出路。

這個出路不是工作的出路,而是人生的出路。在中國這個社會福利保障缺失的社會,你的人生要過得好,就需要你今日所做的投資是能為你的人生帶來長久收益的,這個收益就是長期維持高生活水準並且不斷提高。

大多數有能力和膽識的人做出的投資選擇便是創業。而三十歲的躑躅,也正是為了尋找這個創業的方向究竟在哪裡。

但一個純粹職業的人生真的是不值得肯定的嗎?這也未必。職業人生的肯定來自於對未來的保障,它需要社會福利保障的完善,也需要企業的成熟和長期穩健經營,當然也需要我們的社會在市場經濟這條道路上越走越成熟。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心理試驗。他們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身長的一百倍以上,是自然界當之無愧的跳高冠軍。

科學家接下來在跳蚤的頭上罩上一個玻璃罩,再讓跳蚤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後,跳蚤改變了跳高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的高度。此後,科學家逐漸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總是在碰壁後主動改變自己的起跳高度。最終玻璃罩貼近了桌面,這時跳蚤已沒有了跳躍的空間了,即使猛拍桌子,跳蚤連動都不動。試驗持續一段時間後,科學家打開了玻璃罩。這時無論怎樣刺激,跳蚤也不會跳了。本來跳蚤是跳高冠軍,但是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打擊,讓它們沒有了信心,即使去掉阻礙,它們也沒有了當初那種跳躍的心情了。

其實,影響跳蚤不能再跳的不是阻礙,而是那種“我沒法超越”的信念!這就是心理定勢,它是思維的一種傾向性,是長期形成的一種信念。想一想,我們的頭腦中又有多少這樣的“信念”在束縛著我們,讓我們裹足不前!

跳蚤試驗告訴我們:當在某一高度上失敗碰壁的次數太多了,就會對自己能不能超越這個高度產生懷疑,就會認定自己不可能再有新的突破了。再聰明的人也有犯傻的時候,就像那些跳蚤一樣。事實上,我們缺乏的往往並不是跳出“瓶子”的能力,而是跳出“瓶子”的信心和勇氣。

有人說:“沒有所謂失敗,除非你放棄嘗試。”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事人們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人們認為不可能。而事實上許多的不可能,只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更糟糕的是,當你認為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時,無助感便會油然而生。尤其是挫折與失敗,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敗可能激發一個人的鬥志,也可能給我們留下心靈的陰影,喪失前進的動力。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由失敗帶來的心理定勢對自己的限制!

所有人都說,大學階段是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4年。但就我而言,我也喜歡大學畢業後的經歷。這是你的生活。你要為你的所作所為制訂全面計劃。大學畢業後的生活——如果這意味著幾次挫折,乏味的飲食,或者在朋友的沙發上睡幾個月,我仍然會向你說聲“你好!”因為幾年後,這會是我人生中一段津津樂道的職業經歷。

大學畢業後,杜穎在北京昌平的一家小型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她為自己掙到工資而欣喜若狂。但她很快發現,大學畢業後的生活並不總帶有畢業典禮致辭中所描繪的玫瑰色。老爸和老媽不再為你支付生活費。午夜時分,你不能再指望有成群的室友一起外出吃夜宵。她意識到:她得自己養活自己了。

而在經過一個月以後,杜穎開始感到極度疲勞。她每天都要做一個小時的班車來到北京的昌平,而在做班車前還要做40分左右的地鐵和公交,因為她是在東三環租的房子,班車卻停在安定門。很多人都會奇怪,怎麼工作的地方是那麼偏僻,而卻在北京最貴的地段租房子呢?確實這是個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生活規律的選擇,“因為我實在不想自己在不得已去那麼偏遠的地方的同時,整個人的身心也跟著落伍,那樣就不是我來北京努力的目的了,說白了就是希望心還是保持高傲的!”杜穎說。

就是這樣的理由,使得她每天要早上5點就起床,然後5點半出門作車倒地鐵,最後要在6點50前到達安定門,因為班車7點從安定們出發去公司,在車上趕緊補覺,因為起的實在太早了,開始的時候還注重儀表,總覺得自己畢竟是個女生,可沒過三天我就實在受不了,以至經常是起來就鄰包閉著眼睛跑出去了。在每天晚上5點半下班後同樣的要做班車回到市中心,一般到了家就要7點多,這樣緊張的生活整整持續了一個多月,在這一個多月裡,她整個人瘦了一圈,僅僅是路途上的奔波就已經讓她吃不消,她開始有了想離開這的念頭。

她還記得自己第一天上班的情形,那是個美麗的秋日,天空萬里無雲。如果在大學裡,她恐怕會為享受這樣一個下午而曠課。“當時是下午兩點。我累極了,不知還要在那兒待多久?”

記者旁白:大學的時光,那些驕傲,那些快樂,那些美好,與進入社會之後要養活自己的現實碰撞,苦與累的交織,是對夢想的打磨,堅持到最後的,最初的夢想才會絢麗綻放!

在我們所受到的教育裡,師長一直告訴我們要誠實、對人真誠。還有,中國的老話叫“買賣不成仁義在”。這在企業競爭已經到人性化程度的西方世界可能還是真理,但是在現在的中國市場經濟上,那是……胡說!

舉個例子吧,我的誠實讓公司失去了一個客戶,讓我個人贏得了一個朋友;當這個朋友因我的誠實而給我帶來一個大買賣時,我已經被公司老闆因那次業務失敗而炒了魷魚;所以最後我把這宗大買賣帶到了新服務的公司。

這件事的結果最後是好的;但是這只是一個幸運的偶然。我想大部分人不會這麼幸運。工作以後,如果你每天統計一下,你會驚訝於自己現在從早晨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說假話,這假話對同事說、對老闆說、對客戶說、一直說到家裡,如果你的女友(男友)還沒有工作,而是留在學校上研上博,你會讓他們大為震驚,他們很可能悲痛欲絕地對你說“你怎麼能這麼說?”然後,你可能更加憤慨地對她(他)說:“這只是交際的手段/業務的需要/如果你能給我提供一個飯碗我肯定不這麼說……”最後的最後,你們很可能對彼此失望,比如,對方覺得你變了;你覺得對方toonaive,toosimple,不理解你,在你每天承受壓力的同時還要給你放一把火;然後最後的最後,你們很可能分道揚鑣。

記者旁白:是這個世界變得太快,讓我們感到很無奈,還是,我們要在社會中生存,這樣的“誠實”是我們走向成熟的第一步……放棄所有缺乏靈活性的、固執的期望,從實際出發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