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實用]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3W

認知心理學1

《第一印象心理學》是一本超實用的心理學讀本,美國Fisrt Impressions諮詢公司創始人集結《財富》百強企業的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你如何在初次見面時展現完美自我。

認知心理學[實用]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三部分:

*部分是關於*印象的心理分析:*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人們向對方尋求的是什麼,*印象為何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概述了*印象的七個基本要素,把“*印象”分解成親和力、表達關注、客觀性話題、展現自我、談話節奏、人生觀和性別魅力這七個基本要素,並且幫助讀者認識自己在每個要素中的表現;

第三部分則告訴你如何把你學到的知識綜合起來,真正地去改變你形成*印象的方式。

書中的每個要點都會輔以具體的案例作為說明,目的不是為了告訴讀者什麼是“正確”的,而是告訴讀者怎樣去展現真實的自我,怎樣認識自己眼中的自己與他人眼中的自己。

作者簡介

安·德瑪瑞斯博士與瓦萊麗·懷特博士是第一印象公司的創始人。第一印象公司是一家獨一無二的諮詢公司,它幫助客戶瞭解在初次約會與社交場合中的自我表現,並且為《財富》100強公司的經理提供交流與領導技能的培訓。全世界的報刊、電臺與電視臺爭相報道了第一印象公司及其創始人,比如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英國廣播公司(BBC)、 國際公共廣播電臺(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20/20、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與Lifetime電視臺等。

美國Fisrt Impressions諮詢公司服務為以下的公司的經理人提供服務:

1.惠普公司

2.達信保險顧問有限公司

3.怡安風險服務公司

4.沃爾瑪

5.通用汽車公司

6.通用電氣公司

7.康菲石油

8.花旗集團

9.克羅格公司

10.房利美

11.波音公司

12.時代華納公司

編輯推薦

美國Fisrt Impressions諮詢公司創始人集多年工作經驗寫就的權威之作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交際例項及專業分析

瞭解初次見面時他人眼中的自己

★ 結構清晰,語言通俗易懂。

★ 適用面廣:適用於日常交際、職場溝通、商務談判、兩性對話等一切初次見面場合!

★ 例證豐富,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結論的依據是美國Fisrt Impressions諮詢公司對《財富》百強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相關的`評估和培訓。

★ 實用性強:通過詳細深入的剖析,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建議,告訴我們如何向世界展現自己,塑造*的*印象。

目錄

第一部分 第一印象的心理學知識

第一章 第一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3

第二章 你給別人帶來的感覺 9

第三章 四種普遍的社交好處 19

第二部分 第一印象的七大要素

第四章 表示友好:親和力 29

第五章 表達對別人的關注 57

第六章 傳遞話題:初次對話的主題 87

第七章 亮出你的王牌:展現自我 121

第八章 把握談話的節奏:談話的動態性 145

第九章 人生觀:你如何看待世界 165

第十章 表現自我:微妙的性別魅力 189

第三部分 調整第一印象的表現風格

第十一章 注意:我會這樣做嗎? 213

第十二章 縮短距離 225

第十三章 意外出現:告別不良的第一印象 235

第十四章 寬容別人 245

結 論 255

參考文獻 256

關於作者 263

認知心理學2

在讀《認知心理學》之前,一直都覺得心理學是一門很神祕的學科,因為由於它的名字比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決定來看一看。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洞悉別人的想法,所以當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讀一讀《認知心理學》。

可是當我拿到《認知心理學》,翻開一看,裡面的種種術語就讓我摸不著頭腦。那些模式識別、表象等概念,還有各種各樣的學派,都是以前甚至連聽都沒聽過的東西。由於現實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實主要原因是我沒有搞清楚認知心理學是什麼),使得我當初的“一腔熱血”當即變成了“一溝絕望的死水”,不再有興趣看《認知心理學》了。

但是,既然已經選擇了,那就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是?所以只好硬著頭皮開始翻看《認知心理學》,不過依舊是一頭霧水。看書的速度幾乎到了一天一頁。過了幾天自己也覺得這樣不行,於是乎,到圖書館的角落裡找了幾本認知心理學方面的書,對照著自己手頭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認知心理學》看。看著看著,真的開始有“傳說”中的“漸臻佳境”的感覺,開始覺得認知心理學有意思了。

本書介紹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以及對各種重要認知過程的研究,包括知覺、注意、記憶、表象、思維和言語等。對記憶過程分章闡述了記憶結構、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對思維過程則分章闡述了概念、問題解決和推理。書中涉及各種認知過程的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將豐富的實驗資料與理論分析緊密地結合起來。著重介紹了各種認知過程的模型,同時指明各種認知模型存在問題和爭論,使讀者可以瞭解認知心理學的全貌,有助於作深入的思考。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發展的結果。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也有一定聯絡。其主要特點是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這個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爾強調演繹法的作用,認知心理學重視假設演繹法。康德的圖式概念已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主要概念。認知心理學也繼承了早期實驗心理學的傳統。19世紀赫爾姆霍茨和東德斯提出的反應時研究法,今天是認知心理學家廣泛採用的方法,並已有了新的發展。

認知心理學是反對行為主義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響。認知心理學從行為主義那裡接受了嚴格的實驗方法、操作主義等。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已不專注於內部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為的研究。一般認為,人們使用從環境得來的資訊,結合記憶記憶體儲的東西,指導未來的.行為,並塑造生活環境。

認知心理學也是心理學與鄰近學科交叉滲透的產物。首先,語言學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喬姆斯基將語言學與心理學相結合所創立的心理語言學,可以說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控制論、資訊理論、電腦科學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電腦科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產生了一門邊緣學科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與認知心理學關係極為密切,計算機的出現使人們找到了分析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狀態的新途徑。

這本書富有系統性,內在邏輯性很強。很適合專業人員對認知心理學的經典方法和實驗進行系統的瞭解和掌握。但是對於我這種無聊看看的人,實在看不明白,讀完之後,仍然是摸不著頭腦,一頭霧水。不過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學到了好多的東西。更加了解心理學這門學科。令我對這門學科有了好多的興趣。

認知心理學3

學校在放假前給我們骨幹教師佈置了一項作業,讀《當代認知心理學》,並做交流。這本書確實挺難看的,我的看的時候圈圈畫畫還是覺得糊塗,乾脆用電腦取代筆來做個讀書筆記的摘抄與總結,給自己列個清新的提綱,也好資源共享,希望能幫到其他的人來了解這本書。

一、序

認知心理學是探索人們如何獲得知識和使用知識的一門學問。本書努力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1、 在結構體系上,力求相容幷蓄。

2、 在內容上,突出科學性、學術性、基礎性和前沿性。

3、 在文獻資料的選取上,力求反映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一章緒論

20世紀中期,世界科學史上誕生了探索人類智慧產生和發展的前沿性尖端科學——認知科學。

一、 認識心理學的概述

(一)認知心理學的涵義

1、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賽爾(Neisser)出版了了名為《認知心理學》的專注,標誌著認知心理學的確立。

他在書中定義:認知心理學是研究資訊經感覺輸入的轉換、加工、儲存、恢復、提取與使用的過程,他把認知心理學劃分為視認知、聽認知和記憶與思維高層次心理過程三部分。

2、廣義的認知心理學主要探討人類內部的心理活動過程、個體認知的發生與發展,以及對人的心裡事件,、心裡表徵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動的研究。

3、狹義的認知心理學,是以資訊加工理論觀點為核心的心理學,又被稱為資訊加工心理學(或資料處理心理學)。

4、隨著認知心理學的迅速發展,出現了對人的認知活動的三種理解:

第一種理解:認知活動是人腦對資訊的加工過程。這種觀點強調資訊在人腦中的流動過程,從感知資訊開始直到最終做出行為結束。

第二種理解:認知活動是人腦對符號的處理過程。這種理解把認知活動看作是人腦對符號的操縱與處理的過程。

第三種理解:認知活動是問題解決過程。這種理解認為認知活動是個體選擇、轉換、操作和使用從環境中來的資訊,以及利用人腦中的知識與經驗來認識和解決當前所面臨的特定問題的過程。

以上三種對認知心理活動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人類認知活動過程的實質,它們都是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儘管也存在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人類認知活動過程不是一個被動地接受或加工資訊、符號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地、積極地加工和處理輸入資訊、符號與解決問題的動態系統。

4、 資訊加工去向的認知心理學對心理學分支學科產生巨大影響,尤其對普通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的影響有:

首先,是對探討人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研究領域的擴大。

其次,是從心理物理函式的手機走向了對人的內部心理機制的揭示。

再次是從分析性研究轉向綜合性研究。

最後是重視個別差異、社會文化差異以及對個案的研究。

(二)人類認知系統及其特徵

1、人類的認知系統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維持生存的系統,它涉及到人類的情緒、需要、動機、意志以及維持生命與延續生命的部分。另一個是認知的系統,它涉及到個體獲取知識和經驗的內部心理操作過程,以及個體學習與運用知識的過程。

2、認知系統由四個部分組成:有限容量的資訊傳遞與處理系統、認知策略系統、知識經驗系統和自我監控系統,即元認知系統。

3、人類認知系統的基本特徵:

第一,人是一個符號運算系統。

第二,人類的認知系統是一個多階段、多層次的資訊傳遞系統。

第三,人類資訊加工能力的有限性。

第四,人是一個具有習得與發展有效認知策略的系統。

第五,人是一個新舊圖式整合、構建、重構而獲得知識的系統。

同化,是指個體將新知識有效地整合並建構到自己已有圖式之中的過程;順應是指當個體遇到自己不能用已有圖式同化新知識時,對已有圖式加以修改或重構,以適合新知識的過程。

第六,人是一個不斷髮展的監控認知系統。

監控認知,即元認知,是由弗拉威爾於1976年首先提出來的,其涵義是“認知的認知”,是指個體具有“知道”與“使用”自己“知識與認知策略”的能力。

一個人的元認知能力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是知道自己具有哪些知識和經驗,知道自己可以採取哪種認知策略;二是根據社會環境的需要與要求,知道自己有哪些能力可以使用特定的知識與認知策略,去處理特定問題的心智操作。

二、認知心理學的起源

1、認知心理學興起的內部原因:

(1)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馮特主張,科學的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心理學應該是一門經驗科學,研究的物件是人的直接經驗。

(2)鐵欽納受馮特的影響並繼承了他的思想。他認為,一切科學的物件都是“經驗”。產生了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

(3)1912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反對馮特把意識作為心理學研究的物件,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物件應該是人和動物的行為,而不是意識和心理活動,他主張用純粹客觀的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有機體對刺激的反應或行為。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公式是“刺激—反應”。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完全放棄了對人的 內部心理活動過程的研究,使心理學成為了“無頭腦的心理學”。

(4)托爾曼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框架內,把控制行為反應輸出的內部因素——中介變數引入到對有機體的行為研究中。他提出中介變數的公式:B=f(S、P、H、T、A)公式中B表示行為變數,S、P、H、T、A表示實驗變數,其中S代表環境刺激,P代表生理內驅力,H代表遺傳,T代表過去經驗或訓練,A代表年齡。

(5)赫爾和許多心理學家都把中介變數作為心理學研究的物件,特別是推向人的高階心理活動過程的研究,如思維、記憶、問題解決和語言等領域。這樣為當代認知心理學所強調的對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並且成為當代認知心理學知識領域中的重要觀點。

因此,認知心理學的興起,是心理學內部經歷長期矛盾、衝突與探索後所孕育的.結果。

2、現代科學技術對認知心理學的巨大影響:

(1)、1967年,奈賽爾發表了心理學史上第一部以《認知心理學》命名的專著,標誌著認知心理學的誕生。

(2)、對認知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科學是語言學、通訊理論和電腦科學。

首先,語言學研究的新進展,推動了認知心理學的產生。

其次,資訊理論思想的滲透,為資訊加工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0世紀50年代末,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三大理論的出現,推動了以資訊加工觀點來分析說明人的心理活動過程的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人類科學史上出現過三個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物質、能量、資訊。資訊理論的奠基人是數學家申農,他在1948年發表的著名論文《通訊的數字理論》中,提出了電話、電報這類通訊裝置能在一定條件下把資訊傳遞出去的思想。

認知心理學從申農的通許科學理論中引入了以下概念:資訊裝置、資訊編碼、通道容量,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連續的過程和平行的過程)。總之,申農的通訊科學理論對當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不僅給認知心理學提供了用來說明人的認知活動過程的概念與術語,而且也引導了心理學著重於人的內部心理活動過程的研究。

最後,電腦科學是當代認知心理學產生與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1946年,在美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

認知心理學4

內容簡介

10個有關成長的經典心理學問題深度探討、12封諮詢者來信與溫暖解答,作者帶領我們一起穿越內心的匱乏與不安,學會與自我和解。

在心理諮詢領域一直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接納自我當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實,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活在當下的我們,有越來越多的不滿,越來越難感受到幸福?為什麼會有自卑、焦慮、匱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越來越自我苛責,越來越難以接納自我。

其實真正的進步不是那麼焦慮的自我懷疑,而是帶著自我接納體會進步的喜悅;真正的進步不是被對自己的不滿和焦慮驅趕著,而是被美好目標吸引著;真正的進步都不那麼著急,我們默默努力耕種,耐心等著它開花結果。如果我們真有病,我們也是帶著症狀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長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為登山,登頂只是瞬間的事,而攀爬的過程卻艱辛而漫長。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時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過。有時候你爬的那座山,我雖然沒爬過,但從我所在的地方望過去,能夠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裡有路,哪裡有坑。

我想指給你看。

作者簡介

陳海賢(動機在杭州)

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中國臨床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曾在浙江大學心理中心任職,期間開設《積極心理學》的通識課,廣受歡迎,被譽為浙江大學版的'“幸福課”。

在知乎專欄撰寫“幸福課”專欄,共有480491位關注者,是知乎20xx年第一屆鹽Club榮譽會員。

現為獨立執業的心理諮詢師。致力於幫助敏感內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時幫助身處過渡期的人完成從舊自我向新自我的轉變。

編輯推薦

1、知乎480491位使用者關注,220次回答,346842次贊同認證。陳海賢老師(動機在杭州)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和娓娓道來的溫暖文字,帶著我們穿越內心的匱乏與不安,學會與自我和解。

2、這是一個我們被不斷推著向前奔跑的時代,我們被教會關注更多的是“成功”、“逆襲”,以及如何在*短的時間內獲得*的收益,以至於我們每天都在拼命奔跑,生怕自己不夠好,生怕別人比自己好。很少有時間有精力去想想“幸福”這件被忽略的“小事”。我們忘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成功背後實際上應該是自我內心的感受,否則慾望永遠沒有盡頭,我們永遠處在匱乏之中。因為只有與自我和解,才能真正的和這個世界和解。

3、你是在努力,還是在模仿努力?遠方是詩和田野,還是逃離當下的幻覺?該選擇自我接納還是不甘平庸?該如何結束,又該如何重新開始?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那麼你需要開啟這本書。

4、都說“如果她涉世未深,帶她去看世事繁華;如果她歷盡滄桑,帶她去坐旋轉木馬”。這本書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年齡,正在從事著什麼樣的工作,都可以在裡面看到屬於你自己的影子,找到你想知道的關於“不完美人生”的幸福答案。

目 錄

1、假想的自我與真實的成長

你有沒有這樣的“名校學生病”

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

成長中的關係

像一棵樹一樣成長

2、更大的世界與眼前的生活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然後呢?

遠方是藥也是病

瑣事就是我們的道

過程本身也是目的

我想去遠方,把人生格盤重來

3、理想與平庸

接受平庸的那一刻

就承認自己是個廢物好了

迷茫是艱難所在,也是意義所在

你是在努力,還是在模仿努力

你愛的是興趣還是興趣背後的成功

4、匱乏與不安

錢的匱乏始於愛的匱乏

為什麼寧要巨集大的計劃,也不要微小的進步

正是對愛的匱乏,加劇了孤獨

接納多少匱乏,就有多大自由

越匱乏,越糾結,越完美主義

怎麼擺脫匱乏的心理模式

5、接納與改變

不跟問題死磕,隨時準備趴下

棄療的別名是接納自我

帶著問題前行

“我控制不住地貶低自己”

哪怕痛苦,也要讓生活正常運轉

6、拖延與不拖延

拖延症是心理問題還是社會現象

拖延症是一個提醒

怎麼就拖延了呢?

把我們從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來的,是愛

自我管理的本質是自我談判

“看腳下”也許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道理

7、敏感與內向

敏感內向者有更敏銳的雷達

外在的差評內化成了心裡的不安

“敏感內向”的標籤承載的是自我懷疑和不安

敏感內向者需要改變嗎?

我是怎麼變外向的

8、愛與孤獨

如果你也有“不完美的父母”

成為自己的教養者

關係越親密,越需要邊界

孤獨是我們的出廠設定

愛別人,是加強自己的方式

9、空虛與意義感

有一種病叫“沒有感覺症”

避開了生活的麻煩,也避開了生活的快樂和意義

真實生活的質感

不被教條所困,也不從生活中逃離

10、結束與開始

為什麼結束這麼難

這一年,我所經歷的最大轉變

成為自己意味著什麼

認知心理學5

音樂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學生自身素養、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等提高都有較大的幫助。然而在我國正如火如荼進行全民音樂教育的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如灌輸式教學理論、應試性教學制度等。這對國民接受音樂教育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阻礙了音樂教育的發展。

這些問題都歸結於對音樂的認知程度還不夠。因此,在認知心理學向藝術拓展的背景下,文章站在認知心理學的視角下重新詮釋音樂課程和教育理論,從認知心理學中得到對音樂教育的新啟發,以嘗試構建音樂教育的良性迴圈機制。

一、認知心理學與藝術

1967年,美國哲學家納爾遜?古德曼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設立了“零點計劃”的研究專案,其目的是為了研究哲學和心理學在人體符號上存在的缺陷,所謂人體符號即音樂、詩歌、美術等。這些符號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人類的心理有特殊的影響,對藝術概念和學習也產生了新的觀點和啟發。“零點計劃”的理論基礎是形成於這時期的認知心理學,計劃的實施意味著認知心理學拓展至藝術領域。藝術類別中的認知主義表現在:藝術不是作為知識存在,而是大腦活動的一部分。

即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能夠用抽象的形式表達出喜悅、悲傷等心理狀態,而藝術“讀者”也能夠分辨並且明白這種抽象表達。20世紀70年代後,“零點計劃”研究轉向學前至大學階段的藝術教育,並獲得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藝術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論證了藝術對人類所產生的重大影響。“零點計劃”在心理學、教育學,尤其是藝術教育觀念都造成了巨大沖擊,形成加德納多元智慧理論。目前該理論在我國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並應用於教學實踐。加德納多元智慧理論與傳統智慧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前者加入了心理和行為,產生了音樂、人際關係、空間資訊等更多元化的自我認識。

音樂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其被證實為人類智慧的形式存在,為音樂教育方向點亮了一盞明燈。認知學習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成果之一、其與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基本一致,但在其基礎上豐富了學習過程方面的研究。

認知學習理論強調意識的重要性,學習的過程:提出學習者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認為主體的學習效果除了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之外還包含外部刺激和個體主觀意識;思考、認知等意識性活動在學習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強調學習者的創造力;重視主體內在強化的作用;強調心理和外部環境對主體學習的影響。認知學習理論就是照亮音樂教育前方的明燈,對音樂課程和教學理論有很大的`啟發。

二、認知心理學與音樂教育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啟發,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創造能力。同時,創設有利的音樂教育環境,開放的音樂課程,進而發展音樂教育,提高教學成果。

(一)認知心理學對音樂課程的啟發

第一、開設音樂課程,完善音樂課程。在我國中國小當中普遍存在忽視音樂課程,重視文化課程的“應試體態”。除了一些藝術生之外,文化生幾乎與音樂隔絕,這直接阻礙了學生對音樂進行認知行為,也構成了中國小跨越大學的音樂教育斷層。音樂教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此狀況下根本無法實現全民音樂教育的願望。大學中儘管開設了音樂課程,但僅僅只是單線條的存在,在課程結構上並沒有把學生的心理需求考慮進去。

中國小缺乏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大學音樂教育又未考慮這一因素,課程結構設定較難,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對音樂課程不太滿意,進而失去興趣。大學的音樂課程應該根據普遍大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能力,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課程內容也不能只停留在音樂欣賞方面,應該結合一定的理論知識,調動學生思考和分析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通過音樂認知世界。

第二,音樂教材的極端性。在中國小中不乏在課餘時間進行音樂教育的學生,但是這些學生接受音樂教育很多都不是出自主觀意願,而是把音樂作為一種知識,為了接受家長、教師、社會的考核而學。進而也就有了音樂考級一說,所配套的還有考級教材,完全將“應試教育”搬到了音樂教育中。考級教材儘管是專家為不同程度的音樂學習者所精心編寫,但是從認知心理角度來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習者的行為意識,更不用強調學習者的創造能力。而普通高校中,則缺乏相對應的音樂教材,有些教師要麼憑個人喜好選擇教材,要麼直接把專業音樂院校的教材作為教學內容。教材的極端性使普通高校的學生無法接受適合自己的系統音樂教學,造成不良心態,形成惡性教育機制。教育者應該努力編寫適合音樂教育各個階段的教材,其目的主要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對音樂進行不同階段的認知,而非目的性的應試。

第三,開放性“音樂課程”。這種課程的形式自由,沒有強制性的內容和課程地點,純粹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以及刺激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力為目的。無論是中國小,還是普通高校都可以開設音樂社團,一切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社團活動,教師只作為輔助指導而存在。課程內容方面則可打破傳統的音樂知識灌輸,而是交流大家對音樂的認知程度和水平,溝通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難點,積極調動學生意識的發展,讓其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二)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理論的啟發

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理論最大的啟發就是要將理論建立在學生的心理之上,遵從學生學習的自然發展規律,重視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徵,不拔苗助長,不強加教師主觀意識。比如幼兒在學習音符時,首先學習四分音符,因為這個節奏與其走路的節奏一致,幼兒容易接受;學習音階時則從二聲音階人手,即“sol-mi”,因為這個音調和幼兒最早掌握的詞彙媽媽的音調一致,隨後再慢慢加入la、do、re,以形成完整的五聲音階。如此教學理論則充分體現了學生自然發展的規律。

其次國小生大都有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靜止的音樂教學對其不太適合,教師則需要採用“遊戲教學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寓教於樂,在玩樂的過程中讓學生認知音樂,感受音樂。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心理、認知能力各方面都發育成熟,對其進行音樂教育以啟發主觀意識為主,大學生一旦主觀意識上對音樂進行學習認知,就能自我探索創造力等。教師可從火爆的選秀節目中吸取精華,採用“PK教學法”,讓學生在PK的過程中,認知自我音樂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和創造力,進而自我開發探索,以求PK獲勝。

三、總結

綜上所述,從認知主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音樂教育,有助於提高教學理論的創新以及音樂課程的完善。認知心理學從心理角度出發,突出重視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主張從從內至外地刺激學生對音樂認知行為的意識和主觀能動性,進而開發其創造力。

音樂教育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讓學生獲得終身的興趣、素養、審美能力以及傳揚音樂文化。學生主觀意識的形成有助於其主動認知音樂,探索音樂和創造音樂,為自身音樂能力以及音樂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可見認知主義心理學的積極作用。長期以來,家長、教師都沒能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出發,讓其學習音樂,傳統的灌輸型教學和強制性手段反而減退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至此,希望教師、家長能夠站在認知主義心理學的視角下看待音樂教育,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理論,最終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

認知心理學6

心理學家將學習/記憶過程中的三個階段分為:編碼(獲得資訊)、儲存(將資訊維持一段時間)、檢索(以後使用資訊)。只要你成功地記起某事,這三個階段就完好無損。遺忘(或者說出現失敗記憶——檢索某事時發生的錯誤“記憶”,卻認為它是正確的)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階段。

今天的心理學家一般認為,人至少擁有兩種智力:一種是流體智力,指推理、發現關係、抽象思維,以及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頭腦中保留資訊的能力。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指積累的關於世界的知識,以及從過去的學習與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程式或心智模型。兩種智力共同作用,讓我們能夠學習、推理並解決問題。人在一兩歲時,突觸的數量會達到頂峰,比成年後的平均水平大約多出50%。之後,突觸數量的增長會比較平穩,直到青春期前後。經過了青春期的爆發增長後,大腦有一段時間會去除突觸,因此突觸的數量開始減少。在16歲左右,大腦發育成熟,這時,突觸大約能形成150萬億個連線。大腦中整合學習與記憶的區域——海馬體——可以終生生成新的`神經元,這是大腦會持續改變的另一個基本證據。這種現象被稱為神經發生,在大腦受創恢復和人的終身學習能力上發揮了很大作用。學習與記憶都屬於神經處理過程。檢索練習、有間隔的練習、演練、規則學習,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學習與記憶水平。那麼有沒有策略或做法可以當作認知“乘數”,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確有三種:抱有一種成長心態、像專家那樣練習,以及建立記憶線索。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認知心理學7

認知的發展


記憶的發展


1.記憶容量增加:


A.研究發現,短時記憶廣度在3歲時為3.91個,4歲時5.14個,5歲時5.69個,6歲時6.10個,7歲時6.09個。


B.帕斯柯爾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工作記憶中持有資訊的能力也在增長,這種能力叫做M空間(記憶空間);他發現3歲兒童只能在一個時間內處理1個資訊單位,5歲兒童能處理7個資訊單位。


2.無意識記憶和有意識記憶的發展:


A.幼兒時期,無意識記憶佔優勢。


B.幼兒晚期有意識記憶和追憶才逐步發展起來(有意識記憶的'出現標誌著兒童記憶發展的質變)。


3.形象記憶與語詞記憶的發展:形象記憶仍占主導地位,語詞記憶也在發展。


4.記憶策略和元記憶的形成:


A.5歲之前沒有記憶策略,5-7歲處於過渡期,10歲後記憶策略逐步穩定發展。


B.開始對元記憶又初步認識(弗拉韋爾、元記憶包括記憶主體、記憶任務和有關記憶策略等方面的認識)。


思維的發展


1.幼兒思維的特點:


A.具體形象是主要特點,且引發經驗性、表面性和擬人性。


B.抽象邏輯性開始萌芽。


C.語言在幼兒思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2.皮亞傑關於幼兒思維的研究:


A.三山實驗


B.守恆實驗,5-6歲轉折期,8歲獲得守恆概念


C.類包含實驗


3.隨處概念的掌握:包括最初的詞、概念、實物、數(2-3歲和5-6歲是數概念形成發展的關鍵年齡)和類概念(維果茨基,幼兒出現鏈概念;皮亞傑,主題概念、鏈概念、充分必要特徵基礎上的概念三個階段)。


4.抽象思維的初步發展。


心理理論


1.含義:對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經驗的認識;一般認為,對心理狀態的成熟認識是建立在信念-願望系統之上,4歲左右開始形成,其標誌是成功完成錯誤信念任務;6歲以後兒童才能正確理解二級錯誤信念任務,即認識到一個人關於另一個人信念的信念。


2.經典研究正規化:錯誤信念任務。錯誤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論的重要指標。具體測試任務有意外轉移任務和表徵變化任務兩種。


3.影響因素:早期的社會交往;假裝遊戲;語言的發展;心理狀態問題的探討。


4.理論解釋:


A.理論論


B.模組論


C.匹配輪


D.擬化論


俗話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這個黃金備考期裡,希望各位考生都能掌握更加高效、科學的備考方法,將知識運用的遊刃有餘。預祝各位考生金榜題名,取得理想佳績!

認知心理學8

一、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由於鋼琴教學從基礎知識的教授到鋼琴曲目的欣賞和分析等內容的學習需要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意義分明的邏輯單元,並且能夠將理論用於實際的彈奏之中。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鋼琴彈奏的過程也可視作學生的認知過程。國外的鋼琴教學過程中也經常會涉及和運用到認知心理學這方面的理論和方法。

二、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

(一)培養學生的聽覺認知

對於一名合格的鋼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較高的演奏技能,還要具備高度敏銳的聽覺,因此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教師既要訓練學生具備高超的鋼琴彈奏能力,使學生能夠頗為熟練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還要對學生的聽覺進行嚴格的訓練,讓學生能夠聽到自己所彈奏出來的聲音,結合自己的'理論知識,判斷自己的演奏的好壞,在聽的過程中及時調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學生還可以從中自我反饋,清楚掌握自己當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幫助學生揚長補短,與此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重技能,輕鑑賞是我國高校鋼琴教學中所普遍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學生一彈錯教師就立馬上前指正,而離了教師,學生就彈奏不起來了,這表現出學生在彈奏過程中對教師的過度依賴,學生無法獨當一面,學生的“聽覺”遲緩,還何談以聽來糾正自己的演奏,還怎麼獲取反饋資訊,使自己不斷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聽覺認知,讓學生從聽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真實情況,從而有效幫助學生提高鋼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養學生的邏輯認知

鋼琴演奏並不是按下琴鍵發出聲音這麼簡單的事,再難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練習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從內心感受曲子中所蘊含的真實情感,並在演奏中正確表達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內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備相對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對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認知。比如在演奏貝多芬的《月光》時要要表現出安靜的,沉思的情感和狀態,而在演奏《騎士》這首曲子的時候則要表現出一種雄壯、威武的氣勢。理性的分析以及對作品創作背景的瞭解是學生正確而完整的演奏完該曲的基礎。這裡所講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的社會背景、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發展水平等,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從細節和整體上把握作品中的獨特意義以及想要表達的意境,使學生更好地駕馭將要演奏的曲子。

(三)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從上文的理論介紹中可以發現,人對事物或者說資訊的認知首先要求人對這項內容的關注,換句話說只有當人對該資訊或事物的注意力達到一定程度時,並且貯存了足夠的資訊時,人會對這些資訊進行加工處理進入人的大腦成為人的記憶組成的一部分,這樣每當人需要用到有關方面的知識或技能時可直接從自己的記憶中提取所需要的資訊,方便人的操作。因此教師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要注意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培養學生對鋼琴學習的注意力,讓學生有意識的、自覺的去注意與鋼琴教學有關的內容。通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元素,來豐富教學的內容,活躍教學的氛圍,從而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者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時的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獲得一種成就感,從而保持學生鋼琴學習的動力和信心,使學生能夠對鋼琴學習抱有相對穩定且較高的注意力。此外,教師也可鼓勵學生以邊彈琴邊演唱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單純的彈奏一般只涉及到學生的聽覺、視覺和手指,學生彈的時間長了,手指會下意識地去按琴鍵,但是這時的注意力卻已經分散了,而手口結合的方式,則對學生的注意力進行了有效的分配,避免分神。

認知心理學9

【摘 要】認知心理學關注學生認知的需要,當知識能夠與學生的生活需要息息相關時,學生更趨向於主動學習新知識,因此,教師把生活的實際和化學知識聯絡起來,適當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更有效率。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 認知需要 知識呈現

學生更樂於學習新知識,更容易將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學生主動地學習。因此,知識如果能夠聯絡生活,來源於生活,同時又作用於生活,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即我們常說的好奇心),學生的學習效果則會改善。而學習動機的培養恰好需要教師適當的引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更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培養科學服務生活的素養。

化學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最能夠引發學生學習思考,而且化學作為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了,學習效果自然就會提高。

例如在講鐵及鐵的化合物時,教師可以先由鐵是人體必需的元素之一、缺鐵會導致的缺鐵性貧血匯入,再展示“速力菲”的藥品說明書,讓學生得出藥品的主要成分及有效成分,再根據藥品說明中的“本品與維生素C共用效果會更好”引發疑問,進而與學生共同探究二價鐵的化學性質。從二價鐵的價態出發,對二價鐵的還原性、氧化性,以及如何檢驗藥品是否變質等進行探索,由點到面,鋪開知識的網路,學生能夠將所學過的Fe、Fe2+和Fe3+相互轉化的方程式回憶起來,教師替代學生總結鐵與鐵的化合物之間的聯絡,並指出其中的本質,即低價態的Fe到高價態的Fe3+需要強的氧化劑來氧化,弱的氧化劑能將Fe氧化為Fe2+,相應的,高價態的Fe3+要變成低價態的Fe,就需要強的還原劑來還原,弱的還原劑會將Fe3+還原為Fe2+,最後再回歸生活,用二價鐵的還原性(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可以防止二價鐵被氧化)來解釋藥品說明,昇華情感。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服務於生活。

教師在歸納知識網路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由於學生在回憶之前學過的鐵與鐵的化合物之間的轉化方程式時已經造成了思維的負荷,若讓學生繼續完成化合物轉化之間的本質關係,造成學生的認知負荷加重,出現厭學的情緒。教師替代學生完成知識脈絡的梳理,學生會有“白鷺立雪,智者見白”的感覺,因此,教師替代性策略是在學生自身歸納知識之間的聯絡有困難的時候進行的。教師在講氯氣的性質時,可以讓學生收集漂的使用說明書,巧妙地將課程轉變為對漂性質的探索,由點切入面,回到氯氣的基本性質上,其知識的呈現邏輯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匯入――由點出發,探究物質的化學性質――學生思考並提出學過體現物質性質的方程式――教師歸納知識網狀結構――解釋物質作用於生活的原理。

再比如,許多教師講授硫及硫的化合物時,一般是從硫的價態出發,通過低價態具有還原性、高價態具有氧化性、中間價態既具有還原性又具有氧化性的普遍原理,講授硫與硫的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過程,完成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後知識的轉化運用到酸雨的產生之中,此時的知識呈現邏輯是:物質結構――物質性質――知識運用。這種教學方案相對保守,當然也能達到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但是有的教師則先將酸雨的危害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再繼續和學生探討酸雨的形成過程,從而將硫與硫的化合物之間的反應轉化為對酸雨形成過程的探究,總結出各價態之間的轉化是通過氧化還原反應來進行的,即中間價態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還原性,而低價態只具有還原性,高價態只具有氧化性,揭示了物質之間轉化的本質關係,最後昇華學生的情感態度,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知識的呈現邏輯是:知識的運用――物質的性質――物質的結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

化學教學中不乏這種聯絡生活的例子,例如用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檢驗醛的方法在檢驗糖尿病中的作用,氧化還原反應使蘋果變黑,使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變色,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原理解釋氨的工業合成,食品乾燥劑矽膠的運用,日常生活中金屬的腐蝕防護等……

以上探討的僅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進行化學教學設計,很多教師都有運用到。課堂教學的方法有多種,以認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的導課已經被廣泛的運用,而將它貫穿於整個課堂還在繼續探索。教師若能夠將生活的點滴運用在教學中,不僅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起到知識間的橋樑作用,併為知識的提出奠定應用基礎,讓學生更加熱愛化學。

【參考文獻】

[1]張慶林,趙玉芳主編.心理髮展與教育.重慶:重慶出版社,20xx.

[2]石敬珠.“鐵的重要化合物”教學設計.化學教學,20xx(9).

認知心理學10

摘 要: 傳統教學一直存在著以結果為中心的教學觀,即側重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的外部行為。通常是以是否記憶了書本知識和是否會做題目等為衡量的標準,但不明確這些行為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從心理特徵上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著眼於給予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能力及心理指導,符合當前教學改革的實際,能破除教學中“自我中心”,有利於促使師生雙方“自我發展”,使教學煥發出生機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關鍵詞: 認知心理學 圖式理論 自我調節理論 自主學習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資訊的獲取、貯存、加工和使用為核心的心理學,它重在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並能對人的各種心理活動、言語行為做出某種解釋。當代認知心理學運用資訊處理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認知的神經基礎,資訊在頭腦中的表示法,專業經驗知識的發展,語言結構及語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揭示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學習,人的大腦如何儲存知識、解決問題等。它以新的理論觀點和豐富的實驗成果迅速改變著心理學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同時又促進相關學科如認知語言學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強調教學目標的行為化的影響下,一直存在著以結果為中心的教學傾向,側重於考察評估學習的外部行為表現,而對學習行為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以及這種教育方式對終身人格產生影響的研究關注不足。受其影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設計應用中,存在著只注意採用行為目標的具體描述(如傳統的教學環節)和系統分析方法(如演繹、歸納法等)的現象,而忽略在教學設計中心理形成內部機制和心理調節的應用問題。實踐表明,在教學設計中對心理認知規律的尊重,能調動起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並改進認知方法。這不僅有利於外部行為能力的增強,而且使教學設計的實踐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們就認知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談談體會。

一、圖式理論與教學設計

1.教學四個心理環節的`設計。

按照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古寧漢(DJCunningham)的說法,“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認為,我們之所以能理解一組句子及其含義是因為在我們的頭腦中存在著關於各種事情、情境和現象的圖式,這種圖式包含對各種事情、情境和現象及其內在邏輯關係的概括,其作用就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根據這一圖式對一些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情境進行“推論”。

根據這個理論,我在教學中嘗試運用激發學生原有的感性認識,並引導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歸納、整理、重構,形成新的知識源,串聯成知識網路四個環節。

以講解銀行知識點為例。

(1)感性材料來源:學生事先的調查及原有感性認識的積累。調動過程:讓學生上來描繪各個國家國旗的圖片或國家名字的英文全稱,同時讓其餘學生以四人為一組將平時的感性積累的知識進行討論、整合。目的:進行感性知識貯備與興趣積累,讓學生調動自主學習心理等。

(2)對感性材料的歸類、整合與重構過程:將各種資訊進行匯攏,分層次進行排列,比如從亞洲國家到美洲國家,從南半球國家到北半球國家,對世界國家總體認識,等等。

(3)從對感性材料整合、重構並向理性認識上升,形成新的知識源:從對國家的感性接觸到對這個國家的深入瞭解。

(4)將新的知識源與知識網路連線,把一個國家知識放入整個世界國家知識環節之中,並與風土人情、文化地理、經濟旅遊等融通起來。這種融通還涉及學生自身對整個知識獲得時心理髮展過程的熟悉,並進一步推動這種觀察動機的延續和發展。

2.設計環節中的具體情景設定。

學生原有的感性材料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感性知識還需要老師從外部輸入。教師對輸入的材料首先要進行加工處理,考慮其材料引出會產生的心理反應與趨向性。現代認知心理進一步表明:一幅形象的畫面,一組動聽的聲音,一段動態的場景,一段生動的背景材料,往往可以誘發認知內趨力,使人對自己的認知物件產生強烈的熱情。同時這些情景還可以成為思維活動的嚮導,從而牽動人對認知物件的想象和啟發。所以情景教學是誘發學生認知內趨力的最佳條件。這種情景或材料設定在時效性很強的中學政治學科中更有其獨特的地方。

如對“政黨制度”的理解。

(1)顯性題目設計:德國的國家性質?(資產階級專政)政體?(議會制共和制)德國國家結構形式?(聯邦制)德國的政黨制度?(多黨制)

隱性知識積累:增強對政黨的感性認識,從科爾下臺時潸然淚下激起學生對政黨選舉多種心理體悟,為政黨制度的講解做感性經驗的準備。

(2)建構政黨、政黨制度等相關知識源。

(3)將政黨制度在知識網路體系中定位,引導學生思考政黨與國家政權、政黨制度與國家性質、政治與經濟的關係。

3.重構基礎理論的識記,把能力培養與心理髮展協同起來。

現代認知心理理論證明,基礎理論對學生智力的發展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學的認知過程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積累,是實現能力的載體。心理學觀點進一步認為,智力是“在各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認知特點,就是認識能力或認知能力”,而能力“是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徵”。從這點來看,認知水平是有差異性的,所以對基礎理論的識記要從學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即認知特徵出發,對知識進行分解重構,從而從心理活動上影響學生的思維定勢,培養新的思維習慣,即形成某種新的心理活動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不僅以表層的識記為特徵,即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更在於有敏銳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

如對“矛盾”概念的理解。

(1)由感性知識引出對矛盾的印象:從《韓非子》“矛盾之說也”講起,列舉相關矛盾例子,進而激發學生調動自我感性材料對矛盾作出淺層的理解與說明。

(2)對引出的感性材料歸類:其一可分為內部的衝突和對立;其二可為事物外部的衝突與對立;其三分析矛盾不僅指對立而且指統一,分析“統一”的兩種情形,讓學生滲透感性知識作出自主分析,並領悟對立統一是不可分割的;其四是日常生活中的對立統一與哲學上講的對立統一不同,是個性與共性的關係。

(3)將學生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引導後,讓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進一步分析整理,進而把《韓非子》“矛盾之說”中所犯的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區別開來。歸納出矛盾概念及原理的理解與認識: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讓學生自主分出知識層次,並作出理解說明。

(4)將形成的矛盾新知識點放入哲學體系中進行定位,並與聯絡、發展等觀點進行滲透交匯。

二、自我調節理論及其教學應用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有各自的個性,共同組成的集體又有集體的心理定勢等。教師應該首先探明這種心理特點,並利用相關的心理知識對心理定勢進行控制和干預。同時教師也是個體,外在的環境也會對教師心理動機產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自我情緒,有節制地調節自我的心理狀態對教學與師生關係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中,我備了心理教學的另一個教案,並有意識地進行個案和集體心理輔導案例經驗的積累。

心理教案的主線是發展雙向的“自我形象”,使師生之間形成“心理共振”。所謂“自我形象”設計,即我們在潛意識水平上對自我的認識、想象和評價。這種“自我形象”影響著我們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及自身潛力的發揮。但這種心理設計既需要內部條件,又需要外部條件。“一切有意義而持久的變化都是先從內部開始的,然後再由裡向外地發展”。但有效的評價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激發內部的潛質,從而調動內部進行積極心理因素的積累。所以,從外部來講,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心理教學手段從潛意識中同化師生的期望,通過對學生形象的提升來增進學生對班集體與個體的期望,有利於調動學生認知的內驅力,有利於強化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真正成為想改變的人、想成為的人。

這種心理備案結合不同班級的不同特點,以及不同學生個性差異進行調整。主要分個案與集體備教案兩種。

1.個體輔導教學設計和實驗研究

教學設計基本策略:首先積累個案觀察,其次從外部對個體自我調節進行干預。主要從以下五方面入手:讓學生嘗試瞭解自己、評價自己、作出計劃、採取行動及對結果不間斷進行經驗總結與學習。另外,從外圍環境為學生自我調節的發展創設條件。

2.集體輔導教學設計和實驗研究

教學設計基本策略:主要是從外部對集體自我調節進行某種程度的干預,嘗試讓學生用新的知識結構重新認知自己、評價他人,並作出相應反應。教師應對產生的各個階段的結果作出評價與激勵。

3.對教師自身進行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的基本策略:對自我心理進行認知,向優化心理素質轉化,進行適度減壓。

三、以探究、實踐為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現代認知心理學要求教學應以探究、實踐為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面對書本內部知識向書本外圍知識開闊視野。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以教師“教為中心”向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為軸心轉變,從而實現從認知到應用的心理習慣特徵的轉變。

從面對書本到轉向外圍轉變過程,首先可以在課內讓學生通過討論等形式學會合作與溝通,進行相關經驗積累。其次可以嘗試讓學生在課外作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學會處理反饋資訊。

以《銀行和儲蓄者》為例,在授課過程中佈置相應研究性課題,讓學生在課外分組合作完成相關銀行知識的彙集和拓展,比如:收集各大銀行資訊,銀行降息分析,最新人民幣存款利率表,銀行開徵利息稅有何好處,電子貨幣時代的遐想。學生對在銀行開徵利息稅有何好處經調查認為:其一,可以較多地增加國家稅收和國家的財政收入;其二,有利於弱化儲蓄傾向,強化消費傾向,從而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擴大內需;其三,有利於緩解分配不公的社會矛盾。從調查中學生對國內國外利息稅的徵收情況進行了比較,對當前個人收入所得稅徵收情況有了更為深入的瞭解,如瞭解當前存款中貧富差距懸殊的情形,70%―80%的存款為10%左右的個人所擁有等,從而對國家稅收政策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

認知心理學11

認知,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講,是心智與物理屬性的身體間有著何種關係。認知與身體究竟是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種存在,或者是我們看待生命的兩個視角。近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日漸積累,逐漸演變為研究認知具身性的熱門課題。本文站在理論心理學的立場上,對認知與身體的關係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一 認知與身體之間存在的關係

1.身體對認知存在著限制作用

身體限制著認知的特徵與範圍。有機體的身體結構和活動能力限制了認知的表體性質和內容。因某種特徵的存在,使有機體某些形式的認知變得相對容易,也可能使某些形式的認知變得相對困難,甚至變為不可能。以聽覺為例,動物的聽覺比人類的聽覺更為靈敏,是因為它們的聽覺系統構造與人類不同。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就明確指出,抽象思維主要是隱喻的。而語言學中的意象圖式(Lmage Schema)理論是“對於身體作用於世界的方式就是認知的方式”這一觀點最好的佐證。個體的主觀世界是被個體的行為和感覺運動能力決定的。認知是身體的認知,身體是認知的身體。但在這一過程中,身體的結構和感官運動系統都限制著認知的進行。

2.身體對認知的.分配調節作用

身體可以作為認知加工過程中的一部分,在大腦、骨骼、面板等身體各方面與認知系統中發揮著類似於分銷商的作用。身體調節著認知,影響著思維、判斷、情緒和動機等心智過程。許多心理學實驗都證明身體的狀態和運動對認知過程有調節作用。在荷蘭心理學家Koch等人的Stoop task測驗中得出的結論,後退動作誘發了更多的認知努力,因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因此,身體會對心智產生強有力的衝擊力。身體的調節作用使認知、身體、行動在空間和時間上形成密不可分的聯絡,從而成為一個整體,確保了認知與行動之間的和諧。由於身體的調節作用,認知操作的過程與環境的要求保持一致,保證了認知任務的圓滿完成。

3.身體使認知產生依賴性

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曾經明確指出,身體並非認知的物件,而是認知的主體。也就是說,我們通過“體認”的方式瞭解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深切體會到自我和身體的親密關係。換言之,認識依賴於身體的各種經驗。身體體驗的過程構成了認知過程的基本素材。人類特有的身體結構決定了人類獨特的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如同動物特有的生理構造決定了動物瞭解世界的認知系統。沒有這種特殊的身體構造,就沒有人類特有的感知能力和思維方式。認知系統的活動思維和方式是依賴身體的活動狀態和思維方式而進行的。

二 在理論心理學中的認知與身體緊密聯絡

1.心智與身體聯絡緊密

科學心理學是西方文化思想的產物。在西方文化中,二元論思想一直佔據主導地位。而科學心理學本身就是二元論思想的體現。17世紀法國的哲學家笛卡爾視身體僅為心智的一個觀念。二元論的基本特徵是主張心物、身心、主客的二元對立。心理、意識、主體構成了二元對立的一方,物質、身體、客體構成了對立的另一方。這就構成了理論心理學的基礎。身體是物質的,但是身體的物質屬性卻需要通過心智中的觀念實現。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心智駕馭著身體,指揮著身體的運作,但是身體對心智沒有實質的影響力。

2.在理論心理學中心智與身體的一體化

身心一體化是指身體在心智中,心智在身體中。身體並非傳統上認為的僅是心智發生的“場所”“載體”或“生理機制”。身心一體的原則是心智對身體的影響,而理論心理學的實驗表明,思維、回憶和語言等認知過程在無意識中影響了身體的感覺和執行系統。

3.認知與身體在理論心理學中的關係

身體對認知既有因果作用,即塑造認知,也有構成性作用,是認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體是認知的主體,是身體去感受、去思維、去行動。因而身體的感知和身體的運動等各種身體經驗必然對認知過程產生強有力的影響。認知語言學的研究也表明,語言、思維和邏輯推理的方式實際上是身體作用於世界的方式。在理論心理學中,認知與身體則是因與果相互依存的關係。

三 結束語

從理論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探究認知與身體的聯絡,總結得出認知是身體的認知,身體是認知的身體,並且分析出身體對認知既有因果作用,也有構成性作用,是認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體與認知的關係的互動影響體現了身心一體化的原則,因此身體的性質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內容,決定了我們怎樣形成概念和判斷邏輯。而理論心理學的實驗也表明,思維、回憶和語言等認知過程在無意識中影響了身體的感覺和執行系統。

參考文獻

[1]陳玉明、郭田友、何立國等.具身認知研究述評[J].心理學探新,20xx(6):483~487

認知心理學12

【摘要】本文通過對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得認識和應用實現對國中思想品德課程得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育心理學中得遷移知識理論和學習策略是本文得重點,以此使教師認識到科學得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得重要指導作用,促進教師水平得提高和專業素質得發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思想品德教學

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因素雖不直接介入學習得認知活動,但它形成個體意識傾向性中得學習態度,積極得個性品質不僅能激勵、驅策學習活動得有效進行,而且能促進和推動智力得充分發揮,而消極得個性品質則會阻礙、干擾學習活動得正常進行”。注重學生良好素質得培養是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得重要途徑。要使思想品德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必須讓心理教育成為國中政治教育得重要內容,並通過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學充滿生機活力。

一國中思想品德教學得研究物件

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分支學科,針對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涉及得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學習在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等得心理規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質形成得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髮展得相互關係等。圍繞國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逐個分析各元素對學生心理得影響,起到指導教育、教學,提高學生成績得同時提高學生得思想品德修養得教學目得。制訂完整得教學計劃,環環相扣。

二教育心理學得研究方法

1.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得是教師對學生得殷切希望能收到預期效果得現象。羅森塔爾效應,切實地表明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得積極作用,該現象通過暗示改變老師對學生得認知,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得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得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得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迴圈往復,使學生得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得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最終實現對學生產生良性影響得效果。2.鼓勵語言得積極作用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得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得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得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做出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得起因,經過一定得時間及其他因素得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得影響力。“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學生無小事。一句話得表述、一件事得處理,正確和恰當得,可能影響學生一生;錯誤和武斷得結論,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得言行,更加註重細節,充分照顧學生得自尊心,學生在心智未成熟得狀態下,容易受到教師不經意得言行傷害,對待膽子小、性格內向得學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得積極性,會影響學生未來思想品德得發展。

三教育心理學對國中思想品德教育得意義

結合思想品德課程得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思想品德課程教育本身是針對學生道德進行培養得課程,而道德水平得提高需要大眾心理得評價,同樣屬於心理學範疇,教師要教好思想品德課程,避免不要引入教育心理學得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心理,才能有效實現國中思想品德課程得教學目得。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逐漸創新、融入教育心理學知識。教師在日常得工作和生活中,應注重自身衣著、行為和道德品質得修養,自覺總結和反思實踐中得道德知識,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發揮榜樣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學生得東西自己都做不到,對學生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很難有說服力。要充分地發揮學生得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得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得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正確得處事方式和處理問題得能力。教師與學生和諧共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蓉蓉.基於國中思想品德教材得心理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xx

[2]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認知心理學13

內容簡介

生活中,你往往會聽到這樣的話:

考這麼多分,還不如去死。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呢!

你就是個吃軟飯的。

我都是為你好。

奇怪的是,這些如刀子一般鋒利的話,往往出自父母、夫妻、戀人、朋友等親近之人之口,它們像無形的殺手一樣傷人至深。為什麼這些人會不自覺地“殺親”?為什麼原本的愛和友好卻以傷害的面目呈現?

本書就是對這種看不見的暴力的深度揭示。作者利用他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問題諮詢經驗,結合具體的案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徵和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進而提出了實際的解決辦法,*終幫助我們擺脫看不見的暴力的束縛,更好地愛和被愛。

作者簡介

加藤諦三

(ホームページ,1938- )

1938年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系、社會研究科碩士。日本知名心理學家、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研究員、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同時還擔任過日本電臺“人生問題諮詢”欄目的主持人,20xx年被授予“瑞寶中綬章”大賞。

著有《我們為何如此不安》《做個真正自信的人:現代人透視自我的寶典》《不服輸的心理學》《自覺心理學》《“溫柔”與“冷漠”的心理》《自我定位心理學》《不高興的生活藝術》等數十部心理作品。

編輯推薦

★【別讓你的愛變刀子,也別讓他人的愛傷害你。】

你是豬腦子嗎?

我這都是為你好。

你就是個吃軟飯的。

只要是人,都比你強。

……

比真實的武器更傷人的,是這些看不見的暴力。每一種暴力關係,本質上都是控制與反控制雙方的博弈。要從這場博弈中“全身而退”,找到愛和幸福,就要從關注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狀態開始,轉變引發內疚、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學會用溫和的方式化解衝突。

★【停止心理“殺親”,才能愛和被愛】

人是情感動物,但卻不是天生會表達。很多時候,我們明明心懷善意,卻給對方帶來了壞的後果。如何避免“以愛之名”帶來的傷害,如何停止心理“殺親”?本書將給你答案。

★【哈佛大學資深心理導師情感自修課】

加藤諦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研究員,同時還擔任過日本電臺“人生問題諮詢”欄目的主持人。多年來,他潛心研究心理學,擅長用心理學的理論解析現代人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書正是他多年的心得。

目錄

序 章 我們都是情感衝突的局中人

什麼是“善意的操控” /002

漸漸無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004

為什麼人際關係變得這樣複雜? /006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後的因果 /007

自卑到底從何來? /009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會失去求生欲 /010

需要注意親子職能反轉 /012

不是爭吵的爭吵 /013

讓對方懷有負罪感的人 /015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東西 /017

施虐者的無意識和執著 /018

第一章有一種病叫“情感習慣”

虛有其表的愛最可怕 /022

“情感習慣病”對心傷害最大 /024

有過度依賴心理的父母 /026

用道德綁架對方 /028

因為情感暴力喪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030

憎恨最善於偽裝 /031

學會用心去看 /033

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絕望 /035

無法理解的事件背後隱藏的祕密 /037

“巨嬰”這種悲劇 /038

無法意識到偽裝的愛必定會陷入圈套 /040

為了治癒自己的心病而需要對方 /042

虛有其表的善意實際是憎恨 /044

患有彼得·潘綜合徵的母親 /045

無論如何理解不了孩子受到的挫折 /047

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惡劣 /049

把過去的事拿出來講會形成雙重威脅 /051

第二章看不見的偽裝:情感暴力的N種表現

以他人的不幸為樂的人 /054

披著偽善的外衣綁架別人 /056

情感暴力為何如此難以分辨? /058

用負面情緒控制他人 /059

不要將強烈的依賴心理誤當成愛 /062

心理處於溺水狀態的父母 /063

有情感暴力傾向的父母不會誇獎孩子 /064

只是想從不安中逃脫出來 /067

對自己絕望的情感暴力加害者 /069

可怕的“我都是為你好” /071

販賣善意的'人 /074

如何區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與被害者 /076

心的世界中有很多“冤案” /077

雙重束縛丈夫的妻子 /078

連自己的意志都被剝奪的情感暴力受害者們 /081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 /083

“嚴厲的家教都是為你好”是一種騙局 /085

總是責罵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壓力 /087

如何辨別真正的家教與虛假的家教 /088

被道德綁架的人的心理 /089

正義並不能解決煩惱 /091

有情感暴力傾向的人會提出矛盾的要求 /093

意識到自己生活在錯覺裡才是新開始 /095

第三章無意識的欺騙:情感暴力的心理機制

情感威脅 /098

明白受騙了的時候已經晚了 /100

狡猾的人善於說好聽的話 /102

以愛之名榨取對方 /104

一定要小心戴著善意假面的壞人 /106

突然間,甜言蜜語變成破口大罵 /109

施虐者無法察覺自己的真實願望 /111

用美德去傷害身邊的人 /113

生而為人,我們其實不一樣 /114

為什麼強迫別人犧牲的一方喜歡拿良識說事? /117

為什麼會被騙呢? /119

加害者需要受害者,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120

善意,不應該是被別人要求的 /122

心懷不安的人的攻擊性不容易分辨 /124

反過來攻擊委託人的辯護人 /125

直接表現敵意的人還有救 /126

扮演好人的壞處 /128

狡猾的人對弱小的人非常敏感 /130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滿目瘡痍 /131

總是不安、沒有心靈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劇 /133

“向死而生”的危險性 /134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識不到自己的暴力行為 /136

第四章無法自立的靈魂:受害者的內心世界

為什麼沒法對情感暴力提起抗議? /140

不講理地奪走你生存的能量 /142

無法發洩的憤怒,讓你的靈魂越來越小 /144

我明明是受害者,卻得不到理解 /146

糾纏不休的傷害,絕對不會放過對方 /148

以恩人自居,是一種強行付出愛的行為 /150

榨取和被榨取的關係不會簡單地被破壞 /151

讓對方感到不安並趁機而入 /153

心懷憎恨卻只能沉默的心理 /154

面對有毒的人,你該怎麼做? /156

為了受到感謝而煽動不安的情緒 /158

欺負別人來治癒自己的心理問題 /160

“都是我不好”是一種受害者心理 /161

身在地獄也是自己的錯? /164

為了掩蓋真實而說的話 /165

“和睦相處”只存在於對等的關係中 /167

親切和善並不總是好事 /169

在對方的心裡上一把“道德”的枷鎖 /172

順從的夥伴沒有責任感 /173

除了傷害,就不會與人相處 /176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孤獨的自我陶醉者” /179

為什麼要維護嗜賭的丈夫? /180

第五章與情感暴力做鬥爭的方法

認真又軟弱的受害者們 /184

不會反抗,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喜惡 /185

沒有信賴關係,就無法拿出真感情 /187

明明是最能賺錢的人,卻沒有話語權 /189

人因為戰鬥而改變 /190

和否定的過去說再見 /192

最恐怖的是“恐懼依賴症” /193

要明白,加害者沒有愛的能力 /196

受害者也會緊緊抓住加害者不放 /197

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 /199

後記 萬千煩惱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 201

認知心理學14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21世紀關於學習的理論分為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兩大理論,而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分為經驗主義和還原主義為理論,在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基礎之上建立的便是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的學習涵蓋了學習的內容、方式和分類、測量等有明顯的差異。因此本文根據對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概述,分析了行為主義和心理學理論的異同。

【關鍵詞】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學習理論;異同

學習理論的本質是揭示人的學習活動,並解釋學習過程的心理機制,引領學生學習。第20世紀心理學術界的重要領域就是理論研究領域,教育心理學的出現源於學習理論的產生,同時也是教育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及核心要點。十幾年以來,許多的心理學家根據實驗調查和對理論的研究,給出了一些不同觀點的學習理論。分別從不同角度出發去看待這些理論,反映了層次組建中的一些基礎特徵和一般規律,並給出了一些有參考價值的學習和教學手段。大部分的國內外理論界都比較認同於二十世紀的學習理論觀點,將學習理論歸納為兩大類,即行為學習理論和認知心理學學習理論。

一、行為主義的學習思想理論基礎概論

1、關於學習的本質

行為學派的幾個重要代表的觀點並不是從學習的基本定義。關於學習問題的本質,認知心理學持有不一樣的看法。通過感官感知的方法,針對某個組織或完全於作用環境的人,這種組織的萬興作用便是格式塔研究。什麼是學習,就是指學習者能夠自主獨立積極地控制自己的體驗。學習就是一個接收訊號和認知符號的過程,學習的抽象含義是獲得,並不是一種習慣的養成,學習也是與環境有關的,通過環境符號來達到學習的目的。所以,行為心理學主張的是刺激反應的影響和行為活動的改變,就是根據外界的`強化訓練導致的行為變化,而這些變化一般都是由學習引起的,這一觀點很明顯是強制性的。認知心理學主張有機體對人的作用,指出學習是一種個人對場景的辨別,是組織外部的東西對映的後果,同時注重對內部的強化。因此,無論是在注重什麼問題上,對學習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

2、關於學習的內容

針對學習內容的問題上,著重點便是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而認知心理學認同的是對過程的學習。行為心理學認為,學習內容就是將習慣性表現出來,是由刺激反應組合而形成的。另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主張的是細小和小單位的認知理論,這種觀點強調的是,特殊情況下導致的特定學習方式。作為一個核心概念理論系統的刺激,尤其是在動覺刺激行為序列中獲取。而認知心理學一般則主張:學習內容就是對結構的認知結構和對變化的期望,同時主張整體性的學習。學習也是事物之間相關聯的一個過程。很明顯,這種注重完整性和關係性的過程,於細小和小單位學習的學習觀點有明顯的差異。

3、關於學習發生的方式

行為主義主張的是學習的漸進性過程,學習行為是一個對過程進行嘗試的理論研究。在早期對認知心理學的理解中,格式塔理論學派強調的是分析思維的創新、創造性和自覺學習。如科勒等人李察啟蒙強調學習,就盲目的嘗試但由於現場,洞察力和所謂的頓悟的成功,以自己的行動是一個理解為什麼和如何理解自己的行為,和物件關係的情景無關。

4、關於學習的決定性因素

關於學習的過程,特別是受決定性學習因素的影響,行為主義通常主張環境的影響作用,這裡主要指感覺經驗的影響。他們採納了哲學理論家洛克針對教育的白板說,影響學習的決定性因素是外部刺激的這一觀點。如赫爾主張的觀點則是:學習之所以進行的基礎條件是在外在強化條件下刺激和反應的相近結果。認知心理學除了主張環境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外,還特別主張由遺傳作用存留的圖式或認知結構的作用,另外也還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5、關於學習的作用

華生作為行為主義理論的代表,主張學習是人類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教育要做到一定的普及,人們可以通過某些特殊培訓對人才進行教育。認知心理學家們應該認識到環境對它否認是否有遺傳影響,但是又區別於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人們認為教育是萬能的,但教育是不斷在認知過程中形成的。基於對以上的觀點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都是關於學習內容、方法、基本觀點得研究。

二、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兩派對學習理論的研究

1、行為主義具有明顯的機械論色彩

行為學習理論一般只注重外在的行為,而對內部的含義、目的和經驗都比較忽略。在一些方面都可以體現這種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如強調細小和小單元的學習,在機械應力的形而上學習是漸進的過程,另外普及環境教育是重點,一般則忽略了環境是有人控制的,這關係到學習過程中的某些遺傳作用等。

2、認知心理學理論注意克服前者的弊端

借鑑以前的科學理論因素,還不能將科學的方法及原則主張到底,造成了在理論觀點上還存有一定的瑕疵。雖然兩種學習理論存在著觀點的異同,但兩者竟然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我們在組建學習心理學機制時,能夠將兩種觀點的不合的理論因素去掉,吸收合理的因素,就能夠組建起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主導的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實際上本文針對的就是認知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兩者優點的結合;找出兩者所共同研究的方向是一樣的,所以兩者的存在並不是絕對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關聯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基於對這兩種觀點的討論,無論是哪種觀點和那種觀點代表人物的主張,我們都應該以一顆辯證思維的心去理解和看待他們的觀點。綜合起來,還是強調和再一次證明了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都是學習內容、方式、作用及如何對學習進行分類等問題,同時也給出了不一樣的觀點及主張。本文通過上述理論論述了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異同,幫助學生才心裡成長和學習中的人之效果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莉,廖全明.行為主義與認知心理學學習理論的異同[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03:30-32.

[2]陽紅.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認知學習理論比較[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3:68-71.

[3]王嵐.讓行為主義讓位於認知心理學學習理論教學模式——淺議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J].科技資訊,20xx,21:566+812.

認知心理學15

引言

鋼琴是音樂領域的樂器之一,是輔助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段,對音樂表演的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音樂表演專業,其中鋼琴教學便是音樂表演專業的諸多教學內容之一。由於鋼琴在我國高校的成熟度不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認知心理學生應用,能夠從學生實際出發,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實現了對學生的全面掌握,有利於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解決,對高校鋼琴教學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為背後之所心智處理,包括思維、決定、推理、動機的心理學科,旨在研究記憶、注意、感知、知識表徵、推理、創造力,及問題解決的運作[1]。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一個方面:(1)把人腦看作類似於電腦的資訊加工系統;(2)強調人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為和當前的認識活動有決定作用;(3)強調認知過程的整體性;(4)產生式系統。認知心理學企圖把全部認知過程統一起來 ,它認為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 ,對於一組現象的瞭解有助於說明另一組現象[2]。

二、高校鋼琴教學的現狀

首先,鋼琴教學模式不夠成熟。高校各專業教學中,鋼琴教學並不普遍,多數高校目前為止還未開設鋼琴教學這門課程。因此,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成熟的教學模式還沒有形成,也就是說當前的高校鋼琴教學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其次,鋼琴教學的水平有差距。我國的的教育發展水平不平衡,教師之間的專業素質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師擁有不同的教學理念,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這就導致學生在接受鋼琴課程教育的時候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水平差距比較明顯。

最後,鋼琴教學方式存在問題。高校鋼琴教學中,有的教師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有的教師更多關注技術的應用,無論是注重知識灌輸還是關注技術教學,都沒能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導致理論知識和實戰訓練割裂開來,學生的能動性和興趣出現下降。

三、高校鋼琴教學中認知心理學的應用對策

高校鋼琴教學的現狀並不理想,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如果不及時處理,將會嚴重影響鋼琴教學的效率,從而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認知心理學的應用,有助於鋼琴教學問題的解決。接下來,筆者根據前文認知心理學的闡述和高校鋼琴教學現狀的分析,在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認知心理學如何更好地應用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展開談論,具體內容如下:

(一)培養學生的聽覺認知

對於一名合格的鋼琴演奏者而言,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演奏技能,還應當具備較強的敏銳聽覺,不具備敏銳聽覺的鋼琴演奏者,通常演奏的效果不會太理想。所以,高校教師在進行鋼琴教學的時候,應當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鋼琴理論知識和彈奏技能之外,還要對學生的聽覺進行嚴格的訓練,使得學生可以聽到自己所彈奏出來的聲音。學生在聽自己彈奏的聲音期間,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對自己彈奏的質量進行判斷,教學會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調整彈奏,改進彈奏不足的地方,幫助學生揚長補短,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改變以往種技能的教學行為,不要在學生一彈錯之後就立即直接指出錯誤,這樣只能讓學生養成依賴教師的不良習慣,而要離開教師之後卻彈不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覺,讓學生能夠從內容深處真正認識自己,這樣才能夠快速地提升鋼琴演奏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邏輯認知

鋼琴表演是一門藝術,鋼琴彈奏的音樂作品是有靈魂的,承載這作曲家的獨具特色的思想感情,高校鋼琴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向學生傳授鋼琴彈奏技巧,還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對所彈奏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4]。大學生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尾聲階段,此階段的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相較於其他大眾化的學科而言,鋼琴學習中的邏輯思維比較獨特,教師必須要結合鋼琴教學的特點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形成較強的邏輯記憶和邏輯分析能力。比如,在教授學生彈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該作品充滿了積極樂觀和生命頑強的氣息,教師應當向學生詳細介紹作品的背景。又比如,《騎士》是一首非常雄壯和威武的曲子,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彈奏的過程中用心去感受創作者的內心,從整體上把握作品。再比如,貝多芬的《月光》表達出的是一種安靜和靜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指導學生表現出沉思的情感和狀態。

(三)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類認知心理的第一步,只有引起注意,外界的資訊才能夠被加工處理進入人的大腦並形成記憶。所以,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5]。注意力的培養,應當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以學生的興趣為著眼點,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儘可能地選擇比較有意思的內容,並以詼諧幽默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傳達作品資訊,同時要採取鼓勵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建立特定的教學環境,轉變以往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風格,力求將課堂教學氛圍變得輕鬆、活躍,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此外,教師應當通過鼓勵學生邊彈邊唱,提高學生學習鋼琴的注意力。因為在鋼琴彈奏中,手、腳、腦互為一體,相互協調,邊彈邊唱可以有效分配注意力,避免分神的情況出現。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主要是自我學習能力,集中體現在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知識做到舉一反三。音樂作品各種各樣,課堂的教學時間畢竟有限,要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全部的音樂作品不太現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是什麼,更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對學生進行鋼琴演奏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的指導,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自我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還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給學生布置適量的練習,讓學生學學以致用。在學習完肖邦《小夜曲》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練習,要求學生去熟悉肖邦的其他音樂作品,在下堂課時安排學生獨自訓練,使得學生自己檢驗自己,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學習,有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和成長。

四、結語

總而言之,認知心理學的有效應用,有助於高校鋼琴教學中問題的解決,對高校鋼琴教學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高校鋼琴教師應當加強對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學習,認真分析鋼琴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教學能力,保證認知心理學能夠科學地應用於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注意力以及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對鋼琴知識和技能的消化吸收,提升鋼琴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洪亮.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和途徑[J].成功:教育, 20xx,12(9):109-110.

[2]劉然華.探究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 28(5):87-88.

[3]周靜.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音樂時空,20xx,36(24):143-143.

[4]馬文驥.將透視心理之技法--認知心理學融入高校鋼琴教學之中[J].北方文學旬刊, 20xx,42(9):184-184.

[5]井源源.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黃河之聲,20xx,12(3):22-2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