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祝由談中醫與心理學二者之間的關係的優秀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5W

祝由在我國出現很早,上古時期就有苗黎巫醫苗父用祝由的方法治病的記載,曰“苗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而來者,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祝由術可能來源於我國南方楚地,並和火神關係密切。目前我國古代保留比較完整的早期祝由文獻主要有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竹簡《五十二病方》《雜禁方》等,《五十二病方》中有32 條介紹祝由術的醫方,佔該書存方量的11. 3%,反映了上古祝由術的面貌。夏商至漢代,祝由術空前發展,曾因治癒漢武帝的急病而轟動全國。魏晉以後,祝由術融入了道家方術和釋家的咒禁法,如葛洪在其道家經典《抱朴子內篇·登涉》中記載了禹步的具體步驟,當時行世的還有佛家的《龍樹咒法》等。而後隋唐時期流行於民間的祝由術逐漸得到官方承認,成為歷代醫事制度規定的醫學專科,巢元方錄入《諸病源候論》中的“養生方”“養生方導引法”和孫思邈《千金翼方》中的“禁經”等,反映了經過發展、達到高峰時期的祝由術面貌。宋代設有金鏃兼咒禁科,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官版醫藥鉅著《聖濟總錄》中收錄有“符禁門”,不僅論述祝由術,還載錄了300多道符錄,足見當時祝由術的繁盛。金元時期出現了正式命名的祝由科,在瘡腫丹毒、金瘡、乳癰、瘧疾等病症的治療中均有祝由的應用。明代時祝由在官方醫療機構中有提及,而在民間發展較為繁盛。至清代末期漸從醫術演變為法術,《軒轅碑記醫學祝由十三科》成為了修行學道者尋求的書籍,能夠“驅邪縛魅”,而祝由也漸漸成為迷信巫術藏身障目之所倚了。祝由在我國醫學史上曾經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如今已被斥之為迷信,乏人問津。那麼祝由真的能治病嗎?

基於祝由談中醫與心理學二者之間的關係的優秀論文

  1 中醫眼中的祝由

“祝”所包含的內容是廣泛的,上至軍事、政事,下至祭祀、療疾都有所應用,而歷代醫家對祝由的看法也褒貶不一。扁鵲曰: “信巫不信醫不治,巫豈可列之醫科中哉?”朱丹溪在《格致餘論·虛病痰病有似邪祟論》中提到某些病症用祝由術有益,某些反而有害。張介賓在《類經·祝由》中講到: “使祝由家能因岐伯之言而推廣其妙,則功無不奏,術無不神,無怪其列於十三科之一,又豈近代惑世誣民者流,所可同日語哉。”吳鞠通認為,“凡治內傷者,必先祝由,詳告以病之所由來,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而後可以奏效如神”。由此可知,祝由是可以用來治療疾病的,甚至一些醫家對祝由的治療效果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1. 1 中醫著作中祝由對病因的解析

《靈樞·賊風》提到了祝由治療的病因,曰“黃帝曰: 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氣,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故也? 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岐伯曰: 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黃帝曰: 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 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從這一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遠古時代先哲們就已經認識到某些疾病的成因與精神情志刺激導致的氣血執行逆亂有關,久而久之,可能這些無意識的心理波動會引起軀體症狀,狀如鬼神所做。“心病還需心藥醫”,且當時處於“毒藥未興,針石未起”之時,通過“知百病之勝”及“病所從生”的祝由可以轉移患者精神,調整患者的氣機,使精神內守,達到卻病癒疾的治療目的。《黃帝內經》中的“祝由”療法體現出了醫學心理學上的暗示治療手段,完全可以與巫術迷信相區別,應提煉出傳統祝由中的精華部分加以發揚,而拋棄傳統祝由中巫所具有的溝通鬼神、通天達地的迷信成分。

1. 2 中醫著作中祝由對病機的解說

《素問·移精變氣論》可謂是目前世界上較早記載精神療法理論的文獻,曰“黃帝問曰: 餘聞古之治病,唯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在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王冰註釋曰: “移謂移易,變謂變改,皆使邪不傷正,精神復通強而內守也。”吳??註解為:“移易精神,變化髒氣,導引營衛,歸之平調而已。” “移精變氣”的內涵就是指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調理病者紊亂的臟腑氣機,最後使人體之陰陽恢復平衡。張介賓解釋為: “必先知其病所從生之由,而後以勝法勝之,則可移精變氣,祛其邪矣。病有藥石不及,非此不可者”。

可以看出,古代醫家對使用祝由治療“未病”和“已病”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疾病在初期,可以通過祝由調暢氣機,使疾病消弭於無形; 若不然,任其發展,縱使加之於毒藥和針石,其預後也將是“愈或不愈”。對於現代內科雜病而言,很多在疾病初起深受心理因素的影響,而患病日久也極易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兩者相互交雜,形成惡性迴圈。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的發病率為15% ~18%,其中2 型糖尿病的發生率為普通人群的2 ~4 倍,而糖尿病患者也較易引發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例如焦慮、抑鬱等。

1. 3 祝由在中醫治療中的體現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即有應用祝由以養生的記載;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有“禁經”,包括“禁瘧病”“禁瘡腫”等內容; 張子和《儒門事親》中記載了祝由治療瘡腫丹毒、金瘡等病證的方法; 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闡述了祝由法的具體應用情況,並分析了何時有助於治療、何時無益療效; 張景嶽在《類經》中認為,祝由包括“情志相勝”療法, “不可包治萬病,必有輕淺小疾,乃可用之”,並有生動詳細的案例記載; 吳鞠通在《醫醫病書》中探討了祝由起效的原因,並提出了“凡治內傷者,必先祝由”的觀點; 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作“祝由驗錄”,以備“不能備藥石”時使用。

  2 祝由的心理學內涵

祝由產生於生產力極為落後的歷史條件下,在那個時代人們對很多疾病的病因不瞭解,而對藥物的認識還處於原始的萌芽狀態,所以才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記載,但是可以看到,在藥物治療極不發達的時代,卻出現了心理治療的萌芽,這種心理治療是原始的、樸素的、矇昧的,但卻是心理暗示、催眠術、意示療法的萌芽,在溝通意識與無意識、象徵與感應、歸因替代方面做出了初步嘗試。

當然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使用祝由療法的,孔子講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論語·子路》) ,說明當時南方的巫醫是由“有恆”的長者所充任,這樣的人一般是部族中擁有較高聲望的年長者,對於病者來說,比較容易建立起相互之間的信任,能夠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病者在陳述病情的時候不會有太多的顧忌,會將潛意識中的心事說給施治者聽,再由施治者根據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給予患者心理開導,通過祈禱祭祀,祈求鬼神精怪脫離身體,或是採用積極的手段打鬼驅鬼,解決了潛在的心理衝突,樹立驅祟抗病的意志與信心,使病者精神內守,氣血調暢,達到心平氣和的狀態。對於精神疾病而言,消除病因對疾病的治療大有裨益。藉助儀式化的程式,祝由利用神靈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地位,通過治療者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各種行為暗示,對患者的情緒、態度和行為都有重大影響,緩解其在生活中面臨的與心理社會相關的壓力,給予病者社會支援,甚至有一定的催眠效應,改變患者對病痛的感受,增強耐受力。由於心理活動對生理活動的影響,祝由也可使軀體及組織器官的症狀和體徵發生變化。祝由療法包含了心理治療學的因素,能夠產生心理撫慰作用,類似於“安慰劑效應”。現代研究表明,35%的患者能從安慰劑治療中獲益,特別對患有精神抑鬱症的患者來說,安慰劑的有效率高達80%。安慰劑通過有意識的認知加工過程———條件反射和無意識的認知加工過程———預期作用於人體,達到對疾病治療和某些生理調節作用,而暗示被認為是影響預期的重要因素之一。暗示可以分為語言暗示和非語言暗示。首先,通過積極或消極的指導語或神態、形體表達,可以產生相應的預期,從而使症狀減輕或加重。其次,良好的醫患關係也有助於患者對治療效果形成積極正面的預期,在醫患關係積極融洽的情況下,能夠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依德認為,潛意識衝突可造成焦慮狀態,個體則採取一系列自我防禦機制克服這種焦慮並保持心理的平衡。新精神分析學者亞歷山大則進一步提出,潛抑的心理衝突可以轉換成軀體症狀,壓抑著的憤怒、憂鬱等可以引起心血管、呼吸、消化等內臟功能的紊亂和障礙。因此,通過語言分析疏導,給予潛意識裡的心理衝突和痛苦體驗釋放的途徑可以起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在這種治療過程中,醫生的語言代替了內、外現實刺激物的作用。

現代社會科技與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快速的工作與生活節奏使人們精神壓力加大,對社會壓力的不適隨之增多,社會心理疾病發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直接威脅人類健康。社會文化、性格、情緒、心理應激,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等各種社會心理因素往往會誘發情志病,而情志病並非一個獨立的疾病,通常會觸發一系列軀體器質和功能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月經病、癌症、梅尼埃病、癔症等,但其發生機制尚未明晰。西醫抗精神病藥物有較多副作用,例如口乾、肌肉僵硬、抽筋、體重增加及類似帕金森病症狀。作為中國本土的心理治療方法,祝由是人類生命探索下最早期的文化智慧形態,在祝由這一人類最早形成的系統的醫療與精神活動中,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學意義或心理治療意義上的操作。現代心理治療強調治療者與被治療者文化背景的一致性,認為這樣會提高療效,這與祝由的操作依賴深厚的文化背景非常類似。中國文化是充滿心理學意義的文化形態,其中也必然包含著啟迪當代心理治療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文化元素。

  3 結語

可以看出,祝由其實是中國傳統醫學中情志病與心身醫學的發端,而由心理因素導致的身體疾病正是造成現代人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這就要求醫學研究必須系統化,即從生物、心理、社會角度全面系統地診斷個體。那麼相對應地,治療手段也必須多樣化,如中醫學就有方藥、鍼灸和中醫心理學等多種治療方法,在幾千年的歷史程序中,方藥和鍼灸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並積極藉助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完善,而中醫學中的心理學成分卻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理論發展緩滯,臨床醫案零落,甚至在人們心中與封建迷信並無二異,處境著實堪憂。人類心理學萌芽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真正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不過短短兩百年的時間,正如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Hermann Ebbinghaus 所言: “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在精神疾患的治療中應當取長補短,互相汲取養分,共同攜手面對精神疾患日益嚴峻的現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