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犯罪心理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9W

犯罪心理學1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罪行為心理及其規律的科學。最開始瞭解到關於犯罪行為分析,心理學的應用其實是很廣泛而實用的。關於犯罪心理學最初的印象是是來自於同學推薦看的美劇《犯罪心理》,雖然作為一部美劇為了吸引足夠的觀眾群的興趣使得每一集的情節緊湊,不會把案例分析的每一步都表現得那麼透徹。但這之中表現的各種有關犯罪行為的心理畫像和解析過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更提高了我對於犯罪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致。作為一個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也有通過這個課程的學習想要把這一塊心理學的有關應用學習得更為深入的意思。

【薦】犯罪心理學15篇

陳老師的課每次都有去聽,雖然PPT的內容總體來說不多,但是講解很細緻豐富。在犯罪心理學這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裡,基本原理的掌握是很基礎的但也肯定是很必要的。從這學期的學習中我認識到,雖然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犯罪心理學固然有其獨特性和特殊性,但是它也是一門十分注重綜合的學科,往往在對罪犯進行犯罪心理分析時,需要涉及到基本上所有領域的心理學原理和知識的運用,這跟我們平時學習的專業知識都是分不開的。

除了基本的原理內容的教授,為了讓我們更加實質性的學習到罪犯心理學的有關應用,當然,我想國外尤其是美國心理學的發展走在國際前列也是原因之一,這樣可以讓我們學到更新的知識。陳老師採取了放電影然後分為各個小組自主進行犯罪分析報告的方式。記得在最開始老師說會有血腥恐怖,不知道我們能否接受得了。我的想法是心理學這一學科性質就已經決定了多少都會接觸到人性和世界陰暗的一面,我們能做的就是學著去接受它。這也涉及到一個脫敏的問題,我也曾試想過,不是心理專業的學生,沒有犯罪心理學的課程需要,我也不會這樣嚴謹而專業性地去深入探討其中犯罪行為的.深層心理原因。這使我開始以一種科學性的態度去看待那些有變態心理的人甚至是罪大惡極的犯罪者,從最開始的只能理解變態殺人狂犯下罪案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到能夠真實的分析出他們是怎樣從平凡的人一步步變成殺人狂魔。而不僅僅是最開始的單純厭惡和逃避心理,我感受到了這其中心靈的強大與充實。

回顧這四次的課堂任務,我們組採取組長為第一作者,副組長作為輔助,每個組員都要交犯罪心理分析報告的做法。一般是在看完電影之後三天內先自己查閱相關影評和資料有初步想法或者寫下初稿,然後開會討論各自的犯罪心理分析思路,溝通交流,最終定下基本的結構和主題,分派各組員的任務即明確每個人負責寫哪一塊,交稿後由組長統一完善成一篇完整的犯罪分析報告。一方面是為了加強集體責任感,集思廣益,保證報告的質量,這樣一來,每次的作業都是組員們的共同結晶。另一方面也帶動了組員一起成長,共同學習犯罪心理分析。每次撰寫時,除了組裡交代的任務,我都根據自己的想法把所有涉及到的罪犯行為都做了心理分析,寫成自己的罪犯分析報告。在上課時認真聽各組的報告內容以及老師的評述解析,對比自己的不足,加深自己對影片的瞭解,進一步學習各種犯罪行為的心理學分析方法,以求在下一次做到更好。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從最開始的不看相關影評就沒有更深入的想法,到後來逐漸形成自己對影片中主人公犯罪行為的獨有認識,並試著從專業的角度去評說。雖然離專業性還有一定的距離。但這之中,我收穫了學習的快樂和一定的專業知識,體會到了小組團體協作的樂趣和自我成長的滿足感、成就感。無奈學期短暫,我覺得自己在課程所學,依舊還不夠。自己這一滴水比起犯罪心理學以及心理學這片汪洋,實在淺薄的不足掛齒,我只有始終以一顆卑謙的學習之心向比我更好的同學以及老師學習,才有希望最終達到心理學這條磅礴河流的來路與歸途。

除了《犯罪心理》,我還看過的相關影片有漢尼拔系列:雖然各個片子質量存在差異,褒貶各異,看完全部才會真實理解漢尼拔是怎樣從一個原本童年無憂的小男孩成長為一個犯罪史上最驚人悚聞的吃人狂魔。《七宗罪》,《祕窗》,《香水謀殺案》,《LIE TO ME》等,《電劇驚魂》系列還是不敢看,因為總覺得是側重恐怖片性質的電影,不能承受將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總的來說,在這個學期裡,我學習到了犯罪心理學的各種理論知識,更在犯罪心理這領域的應用上學到了如何對變態殺人犯進行初步的犯罪心理分析。當然課堂上的教學只是一個引子,有一技之長相應的就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通過學到的我將進一步加深專業知識的掌握,用一顆澄淨之心載著它在濁世中負荷前行。

犯罪心理學2

摘 要 中職校學生中存在許多外顯和內隱的心理行為理由,在職校教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十分迫切,作用十分重大。如何開展中職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教師至關重要,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中職校 心理健康 教育

1中職校開展學生和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調查表明,中職校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理由,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理由。這些心理行為理由不但嚴重地影響著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職校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對擔任育人任務的教師和職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作用的舉措。

2中職校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2.1培訓教師職工至關重要

在中等職業學校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靠幾位心理輔導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和心理訓練策略的教師職工隊伍至關重要。

理想的培訓應分三個層次:一是首先培訓一批骨幹教師,起到示範作用;二是普遍輪訓班主任,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對全體教職員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培訓中關鍵的理由是轉變教育觀念,規範教育教學行為,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

2.2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實踐證明,學校應致力於深化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改革,以此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只有此,才能突破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簡單看作心理測驗、心理諮詢、開心理課的侷限,而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實處,深入、有效地開展起來,也才能有可能實現“讓每一位教職工都成為學生心理保健醫生”的夢想。

2.2.1通過課堂教學過程實現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生一天的主要活動,課堂也是學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作用和價值的開展途徑和方式。

重視課堂心理氛圍的建設。課堂是學生生活的主要空間,學生在課堂上投入的時間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將對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重視課堂心理氛圍的建設,關鍵是要重視師生之間的關係的建立。

2.2.2結合學科特點實現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課程的多樣化,也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更具選擇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徑和方式。

2.2.3 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實現心理健康教育

抓好日常教育活動、巧妙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職工觀念的轉變,教職工要從新的視角來看待自己日常的教育工作;其次需要激發教職工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教職工在日常教育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發揮教職工創造的潛能,促使教職工敢於大膽創新,改革舊有的教育工作模式;此外需要使教職工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教育活動的主體作用,通過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給予學生參與的機會,從而根本轉變教職工日常教育活動的不良模式,帶來教育效果的巨大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

2.3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

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於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讓全體教職工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一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深入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為此,我們倡導注重實踐,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實現方式就是教職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活動之中,不僅在活動中蘊涵、傳遞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還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理由作為教育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並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所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等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學生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於生活、實踐於生活的基本道理,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實處。

2.4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援和認可,才能得到真正開展。也就是說,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重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獲得來自社會的支援和認可,首先應獲得來自家長的支援和認可。因此,我們提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代的、科學的人才觀,獲得家長的支援和認同,鼓勵家長參與,創設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援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與氛圍,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紮紮實實地開展下去。

犯罪心理學3

犯罪心理學指的是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為以及犯罪對策中心理學的一門學問。本書從犯罪心理結構,犯罪心理成因,犯罪心理預防及矯治等16章內容來豐富其主要內容,給受眾詳細地介紹了有關犯罪心理學的知識。

其中講到不同年齡與性別的犯罪心理時,作者從少年、成年男性、老年以及女性犯罪心理進行分析。文中深入到年齡特徵﹑生理髮育與心理髮展的矛盾﹑個性特徵﹑行為特徵,這四大型別挖掘不同年齡與性別的犯罪心理。其中少年犯罪行為特徵的突出特點是具有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少年往往處在心理和生理髮育不夠成熟的階段,少年極其容易模仿他人或者受他人暗示而發生違法犯罪行為。例如電影﹑電視﹑小說﹑遊戲中的某些暴力﹑色情的情節,常常成為少年的模仿物件。

群體犯罪是文章中提出的又一關鍵詞。當然群體犯罪心理自然也離不開個人的犯罪心理,它不是由幾個簡單相加的個體犯罪心理構成的,而是總體構成之間相互影響作用的結果。社會在逐漸地發展,伴隨著和諧社會的到來,其中不免有動盪的時刻。社會上的閒散人員,相互之間勾結在一起,策劃並實施共同犯罪的案例屢見不鮮,構成了群體犯罪。群體犯罪心理既是成員之間相互交往和心理上互動的表現,又是社會動亂,社會壓力負效應產生的結果。

變態犯罪心理在新聞裡時不時的播出,給社會上帶來了輿論的熱議。在網際網路資訊時代裡,我們的視野中充斥的`變態犯罪事件也是有所增加。變態心理犯罪的型別主要分為:人格障礙與犯罪,精神發育遲滯與犯罪。精神病患者的犯罪是變態心理犯罪中比較常見的,也往往是最讓人束手無策的犯罪,其手段十分殘忍,造成的危害社會的後果也比較嚴重。

針對各式各樣的犯罪心理,對於犯罪心理的矯治就顯得尤為重要。犯罪心理的預防從外部因素講要淨化文化環境,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減少社會壓力。從內部因素講要培養積極﹑健康﹑正面的心態,養成好習慣,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發生了犯罪時,如何加以引導?運用親情、友情或愛情去關愛犯罪者,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讀了《犯罪心理學》這本書,增加了我對犯罪心理學相關知識的瞭解。我國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是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何抑制這種趨勢是需要運用《犯罪心理學》的知識去實踐的。所以讀完這本書,我最深的一個感觸是,我們應該想辦法把書中的知識用來指導實踐,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才是學有所用。

犯罪心理學4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師大出版社.

[2]方富熹,方格.兒童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鄭雪.人格心理學[M].暨南大學出版社.

[4]莫雷.教育心理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

[5]徐光新.學校心理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

[6]鄭希付.健康心理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

[7]錢銘怡.變態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

[8]伍新春,胡佩誠.行為矯正[M].高等教育出版社.

[9]李祚,張開荊.心理危機干預[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10]郭秀豔.基礎實驗心理學[M].高教出版社.

[11]朱永新.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2]張保平.犯罪心理學(第五版)[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3]樊富珉.團體心理輔導[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4]時蓉華.現代社會心理學[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5]馮江平.青年心理學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16]黃希庭.心理學與人生[M].暨南大學出版社.

[17]尾形佳晃.三分鐘愛上心理學[M].

犯罪心理學5

由於經常看美國大片的緣故,我對犯罪心理學有很深的興趣。於是在課餘的時間我在圖書館借來一本《犯罪心理學》的書認真的品讀了起來。一讀起來就被深深的吸引,直到全書結局。 犯罪心理學的含義是一門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圖及反應的學科,和犯罪人類學相關連。這一門學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於有關“是什麼導致人犯罪”的問題,但也包含人犯罪後的反應,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學家也可以做為證人,以幫助法庭瞭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學亦有處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為。

這本書僅僅十萬字左右,但是充分運用了犯罪心理學的`知識。其內容真的太吸引人了。讓我在書中的情節中遨遊了很久很久...讀完這本書也讓我感觸頗多。好了,現在我就來介紹介紹這本讓我如此興奮的著作。

剛開始書中所提到的面具殺手,一次次的殺人,一次次的以一種非常變態的方式去善後,並且讓屍體非常快速的讓別人發現,讓我感到有點興奮。畢竟這麼一個變態的殺手的背後肯定有更加有趣的故事。其次,那就是一個個的謎團和斷斷續續的描述,所以情節的跳躍下無法很清楚的弄清楚。這本書的最大特點是同時發生的事情分了好幾個段來描述。故事中的問題一扣接一扣,感覺上看我的思維還是很快就把握住了所有的細節。整本書從一開始就設下懸念,重重的疑問縈繞著我,殺手的一系列反常的動作,一些些點點滴滴的暗示,讓我被書中的情節深深的吸引,迫不及待的去搜尋每一個疑問的答案。直到文章的結局我才明白整個故事的究竟,找到了凶手。整個故事情節相當的精彩,文章結構循序漸進,環環緊扣,不留破綻。不枉費我這麼認真的去讀。令我相當的有感觸。

本書從心理學觀點來探討犯罪問題,儘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從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討了犯罪的行為、 情緒和認知方面的問題。書中通過緊湊的故事儘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 觀、年齡、性別、組織形式等而出現的各種差異,反映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討論了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職務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

我很喜歡這類的讀物,電影,看完書我又接著看了幾部犯罪心理學的電影,

比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等。在電影裡我運用了書中讀來的知識細細的分析了其中含義跟隱藏的犯罪心理。我希望以後我也能多多閱讀這方面的書籍,豐富我的知識面。陶冶了我的情操。這樣也能讓我在今後的學習與工作中變得更好。《犯罪心理學》這本書真的不錯,強烈推薦大家看這本書。

犯罪心理學6

摘 要:在某些偵查活動中,對人物進行心理測試、心理畫像等,剖析人物的心理痕跡與心理現場,有利於幫助警方獲取破案資訊。心理痕跡是對物質痕跡的反應,犯罪心理痕跡是當事人對罪案的記憶,及物證所反映的犯罪行為的留痕。心理現場是廣義的心理痕跡,犯罪心理現場是罪案引起的心理活動狀態。兩者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心理知識,那麼兩者存在什麼樣的聯絡與區別呢,這是偵查心理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犯罪;心理痕跡;現場

一、 引言

犯罪心理現場及痕跡是偵查學中研究的熱點問題,心理痕跡的引入極大豐富了偵查科學的內涵,使現場勘查客體更加豐滿,為警方提供了揭露和證實犯罪的重要依據,協助警方儘快破案。心理痕跡具有意識的潛在性、心理資訊傳遞間接性、心理面貌的獨特性等特點,心理現場具有案件意義的法律抽象性、案件資訊的擴張性等特點,犯罪心理痕跡有利於分析犯罪人員個性,重構犯罪心理現場有利於再現案件事實,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絡。本文就犯罪心理痕跡與犯罪心理現場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探尋與犯罪物質現場的外部聯絡,進一步創新和突破偵查心理學。

二、犯罪心理痕跡與犯罪心理現場的特點

(一)犯罪心理痕跡的特點

犯罪心理痕跡是當事人、證人等歷經罪案事件的記憶,及犯罪現場物證中作案人與被害人的行為痕跡。因此犯罪心理痕跡除當事主體的生理與心理環境外,還包括反映其心理資訊的物質痕跡。人的心理活動支配其行為活動,心理活動痕跡與行為活動痕跡具有普遍性。在思維、行為、習慣等影響下,心理特點與行為特點由心理痕跡所表現,那麼犯罪心理痕跡的特點為:

(1)意識的潛在性。在人的潛意識結構中,心理痕跡沉澱在潛意識中難以顯現,但在進行非常事件,如犯罪行為時,心理痕跡將在顯意識中留下烙印,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同時,針對留存在顯意識中的心理痕跡,在未啟用之前是潛在的,如犯罪行為記憶,若未出現心理活動之前往往是被忽視的,但這種忽視僅僅是一種暫時狀態。犯罪記憶痕跡和心理痕跡都處於潛在狀態,心理痕跡不限於記憶,其他心理現象未出現之前均為潛在的。

(2)心理資訊傳遞間接性。在當事人陳述、所收集物證中,心理資訊將通過心理反映痕跡間接存在。案件現場物質痕跡作為有形的實體,在相關技術手段、儀器裝置的顯現下,通過特定的思維活動去發現物質痕跡中反映出的行為表現,即心理痕跡,同時獲取表現中所折射出的心理資訊。在犯罪分子陳述過程中,心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心理資訊能間接地獲取案件的事實與真相。當然,心理資訊的獲取具有一定的間接性,難免會出現資訊傳遞失真及耗散等現象。

(3)心理面貌的獨特性。每個人的指紋、容貌不完全相同,那麼其心理面貌也存在差異,每個人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且只屬於自己本身而區別於他人的特點。現實心理痕跡與某個特定人密切相關,故個性心理痕跡會外化於行為過程中使其帶上特定性。在生活、工作、經歷中,一旦形成固有的個性心理,往往不會輕易改變,且這種獨特、穩定的個性,將表現於當事人的行為、語言、思想等,將心理特點充分反映出來。所以,心理痕跡能體現出每個人行為的獨特性。

(二)犯罪心理現場的特點

(1)案件資訊的擴張性。客觀經驗是主觀張力的前提,犯罪心理現場是在真相基礎上形成的,是以客觀實在性為基礎的。而主觀心態作為思維想象力的場所,主觀張力能讓客觀經驗不由自主地填補事實缺失環節,這也是偵訊中重要的證據。在審查中,犯罪分子“做賊心虛”地認為警方掌握了全部證據,從而表現出異常的反應,有利於警方提出假說、推演案情。在心理現場運動中,主體的客觀經驗非常重要,藉助心理現場的主觀張力,可以對案發過程進行想象與推測。

(2)案件意義的法律抽象性。與法律特性相同的'是,案件的特點及作案人的心理特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法律特徵是案件真相的主觀標籤,生活中的案件事實客觀存在,這就為犯罪心理現場的案件事實貼上了法律標籤。在整個偵查過程中,案件事實不僅具有法律意義的抽象性,還有偵查人員和辦案人員的主觀性,導致對案件事實的認識偏離了客觀性,這也是司法心理現場與實體犯罪現場的差別。對於心理痕跡,解讀前是缺乏法律意義的,而說到犯罪心理痕跡時,已啟動了犯罪心理現場。

三、犯罪心理痕跡與犯罪心理現場的關係

(一)心理的潛隱與動靜

就犯罪心理痕跡與犯罪心理現場的特點比較,發現兩者最大的共同點是心理潛隱性,最大的差別為心理現場是動態的,心理痕跡是靜止的。心理現場的動態性,為資訊的攝入提供可能性,資訊痕跡的穩定性,為心理痕跡提供了現實意義。因此犯罪行為的存在是犯罪心理痕跡的前提,心理痕跡和記憶的啟用,是犯罪心理現場運動的基礎。

(二)心理痕跡與現場的相關性

(1)現場能動性與痕跡反應性。反應性是物質痕跡對犯罪行為的客觀記錄,也是作案人員不經意間表現出的生理反應。偵查人員在解讀物證資訊時具有一定的能動性,這就構成了司法心理現場的間接反應性。偵查人員對人證資訊的解讀,涉及到一系列的間接反映性。那麼對於心理現場的反應性,司法部門及人員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警惕資訊傳遞中偏差的風險,重點比較所有的人證、作案人心理痕跡及活動現場,確保所有資訊的真實性。

(2)痕跡點與現場面。在案件不明的情況下,心理痕跡往往處於潛隱狀態,是孤立分佈的記憶點,像物證資訊一樣分散零碎。心理現場是多點的,且點之間的連線形成了軌跡,以此構成了多個面,有利於反映出案件之間客觀與主觀規律。當潛隱的記憶點被啟用,將形成多線之面,同時與現場面作用形成立體的心理現場,反映出案發實際過程。心理現場的情景是最真實、最自我的,雖不太清晰,但當事人能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恐懼、失望、悔恨等情緒,有利於幫助偵查人員追溯案情、整理思路、推測案件。

(三)犯罪心理痕跡與心理現場相互依存

犯罪物質現場的存在,在作案人員和目擊者心理中產生犯罪現場,又必然留下犯罪心理痕跡。在被害人與作案人員互動中,個人的行為表現將鎖定在環境、事物上,從環境、事物痕跡中往往能找到犯罪行為的心理軌跡。分析犯罪物質痕跡和心理痕跡,清晰地反應出當事人行為的蹤跡,從而幫助偵查人員收集分散、零碎的證據。因此,犯罪心理痕跡與犯罪心理現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四、總結

在案件偵查過程中,犯罪心理痕跡和犯罪心理現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犯罪心理痕跡可限定為犯罪現場,是作案人員在犯罪現場實施犯罪行為時,遺留在現場的相關心理特徵,而犯罪心理現場是作案人、被害人、目擊者的行為痕跡,對兩者特點進行分析,發現其內外部聯絡,為偵查人員提供更多的案件資訊,幫助其追溯案情、推測案件。事實上,犯罪心理痕跡與犯罪心理現場是不能分割的兩個概念,犯罪心理現場產生犯罪心理痕跡,犯罪心理痕跡為再現心理現場,兩者相互依存,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創新和突破偵查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7

也許很多人認為研究犯罪心理會容易讓自己心裡扭曲,我卻對它充滿了興趣。研究犯罪心理不單純是對人的心理思維的研究,也是一種對人性的拷問。同是犯罪,有過失的有故意的。怎樣對這些犯罪行為進行區分呢?除了當時的情況不同之外,犯罪行為的性質通常是由一種心理因素而定的,這種心理一定是出現在犯罪行為之前的,它們支配並且影響著犯罪人的犯罪行為,這種心理因素就是我們所謂的犯罪心理。做一項研究已非易事,更別說是極其特殊的犯罪心理研究,剖析犯罪心理必須要先了解犯罪需要在罪犯的配合之下來完成,然而罪犯往往會對這一項研究相當牴觸,導致研究難以進行,再者這些行為是難以模擬的,使得相關人員只能依靠工作經驗和證據材料進行剖析。不過,這寫問題都阻擋不住研究前進的腳步,犯罪心理學就在慢慢摸索下形成了自有的理論和體系,為後來者的學習提供了一個極大的便利,這本書就是這樣的一個引導者,帶領我們走進犯罪心理學的世界。

電視中常常看到的例子,一個地位卑微的人,常常被有錢人捉弄嘲笑,他心裡嫉妒怨恨這些有錢人。一天,他正因愛人的死去而悲痛時,一個以前經常嘲笑他的人又對他百般侮辱,甚至包括他死去的愛人。他忍無可忍,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趁此人家中無人,潛進去殺掉了他。可見,形成犯罪心理的因素是非常複雜的。不僅僅是取決於罪犯本身的意識,也和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然而僅僅有犯罪一事,還是不足以引發犯罪的。從朦朧的犯罪意圖到明確的侵害目標,最後到決定執行三個環節,這就需要一些條件,犯罪人已有犯罪意識後,一些刺激誘使這樣的一向轉為決定;犯罪機遇的`出現使得犯罪成為可能。這些條件可能是偶然出現的,也可能是人主動製造的。

犯罪心理的變化不僅僅出現在犯罪行為發生之前,也會出現在犯罪行為進行之時,這樣的變化導致犯罪行為的變化,就如搶劫犯搶劫人的錢財,若被劫人乖乖配合則相安無事,若大聲呼救強烈反抗,劫犯就可能因為慌張氣氛而傷及人命。犯罪心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罪犯主題情緒的轉變而發生變化,這其中可能包括主體需求的轉換和滿足,生理條件的限制以及認識的提高等等。

犯罪心理,我們不僅要研究它,也要預防它的形成,加強自我心理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遠離外界的消極因素。同時,家庭和學校要給孩子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社會也要樹立良好的風尚,淨化文化環境,預防犯罪,就從預防犯罪心理的形成開始。

犯罪心理學8

1、《罪犯心理學》

楊威主編《罪犯心理學》是為司法警官院校的本、專科學生學習罪犯心理學知識而編寫的一本應用性教材。

2、《犯罪心理學 》

梅傳強主編。本書是全國重點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xx年出版以來,多次重印,廣受讚譽。本次新版,彙集了本學科領域的優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銳,知識體系完整。本書儘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觀、年齡、性別、組織形式等而出現的各種差異,反映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討論了財產犯罪、暴力犯罪、犯罪、職務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還在犯罪心理的預測、預防、矯正等方面都有精闢的闡述。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法學類本科生、專科生學習使用,也可供司法實際部門的工作者研究和學習使用。

3、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李玫瑾著。犯罪心理學,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心理研究,偵查中犯罪心理畫像研究。涉獵課題還有:中國現階段犯罪問題研究,有組織犯罪心理研究,城市犯罪與綜合治理研究,公安社會心理調查研究,犯罪高危人群研究等。

4、《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系列》

(美)巴特爾等著,楊波,李林等譯。本書是一本從心理學觀點來探討犯罪問題的'教科書,本書儘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從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討了犯罪的行為、情緒和認知方面的問題。尤其從罪犯的認知方面綜述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討論了罪犯的知覺、推理、信念、決策和態度;此外。還分析了犯罪行為的原因、 分類、預測、預防、干預和治療。

書中作者引導讀者全面正確地對待複雜的犯罪行為,以避免對犯罪問題作簡單、片面和武斷的結論。本書可供犯罪學、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等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學習和參考。

5、《犯罪心理畫像:行為證據分析入門》

(美)特維著,李玫瑾等譯。本書試圖建議一個參考課本用於犯罪心理畫像演繹方法的應用。它有一個大膽的設想,在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關的專業術語和專業核心觀念的同時,能十分清晰和形象地對這種方法加以介紹。此外,另一個目標是,建立刑事物證、行為證據和犯罪心理畫像之間聯絡的牢固基礎。

本書的內容共有28章,分別介紹了犯罪心理畫像的歷史,犯罪心理畫像的基本方法,還有如何從犯罪現場、證據、傷害形態、被害人、犯罪行為、犯罪動機、犯罪人特徵等角度進行犯罪心理畫像。此外,本書還介紹了對一些常見案件型別如殺人、變態犯罪和網路犯罪的心理畫像研究。在本書中,作者還專設一章用於論述“心理畫像作為一門職業”所需要的嚴謹態度和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對這一研究領域的審慎和嚴肅的態度。

6、《疑嫌畫像-FBI心理分析官對異常殺人者調查手記之一》

作者: 羅伯 K 雷勒斯 / 湯姆 沙其曼。心理畫像技術是依據犯罪心理學原理,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知識,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對犯罪人在犯罪現場所遺留的物質痕跡,既使是被假裝、被破壞、用現代刑偵手段毫無認定價值的,甚至是似乎毫不起眼的細節,去尋找犯罪人的個性心理特徵,從而描繪犯罪人的性別、年齡、種族、職業、學歷等方面的特徵,描繪犯罪人的家庭環境狀況、社會環境狀況以及人際關係、個人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諸方面的特徵的一種新的刑偵技術手段。

羅伯 K 雷勒斯,以前為美國軍方工作,後進入FBI,第一個把心理分析運用到捕獲罪犯上,BAU前身主管,CM裡有很多作者的影子,有些直接是作者經歷的複製。

犯罪心理學9

《犯罪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在犯罪心理學當中,研究者從各種立場出發,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發現。

研究者多次發現,人們對於道德的理解和知識不一定和道德行為一致。也就是說一個人即使有某種道德觀念,也可能做出與此相悖的行為來。

從違法少年的家庭環境研究和教育研究中可以發現,嚴厲地懲罰犯罪者能夠帶來短時間的順從,但是並不能讓道德價值內化,也就是說,懲罰並不能幫助形成道德價值,強化行為的意志力。

精神分析理論重視在異常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和緊張心理。希利(Healy)認為違法犯罪者與雙親的情感當中產生的情緒障礙是不法行為的主要原因。如果直接懲罰這種行為,會提高緊張心理和導致更強烈的抵抗,可見簡單粗暴的懲罰是無效的,而且還有一定的害處。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中,社會性學習被用於解釋一些現象。社會性學習的表現形式是社會群體各種交流活動和交流過程,學習內容多樣化,並且可以在群體交流的過程中動態產生。

弗洛伊德認為,犯罪者的超我發展程度不夠,所以不能抑制一些本能的衝動。洞察、淨化、寬容等等概念都是由這一學派首先提出的。但是這種方式對心理學者的要求過高,難以推行。

羅傑斯認為治療沒有必要糾結於過去,主張“非支援性療法”和“來訪者中心療法”。通過談話治療讓患者洞察問題。這種方式是一種個別人格治療,研究者指出,這種方式和家庭的'支援有關係。治療的成功率並不樂觀,僅有20%非常有效,42%無效。

或許有些已經根植於人格當中的東西,不會通過簡單的對話就加以改變。但是無論如何,羅傑斯的方法給予了研究者希望。犯罪行為的心理疏導意義大於懲罰。

犯罪心理學10

在接觸心理學這門學科的以前,它總給我一種太神祕的感覺,總以為它很深奧也很虛幻。但是慢慢的,從《犯罪心理學》這門課中,我全面而深入地瞭解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從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討了犯罪的行為、情緒和認知方面的問題。尤其從罪犯的認知方面,可以深討罪犯的知覺、推理、信念、決策和態度;此外,還可以分析犯罪行為的原因、分類、預測、預防、干預和治療。於是,通過學習,我被它的科學性,真實性所折服,可以說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與此同時我還發現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同時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心理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也不乏應用性。心理理論固然枯燥,但配以例項,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讓人有一種從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覺,視野也開闊很多。心理學來源於生活,又指導生活。 作為大學生,瞭解心理方面的知識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上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們關係和諧,很好的融於集體;能很好的適應環境。

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在學習生活中給予很大的幫助,現在許多新聞都報道過大學生跳樓自殺事件,這些現象的發生絕對不是偶然現象。當我們去分析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些學生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在學校中很優秀,很出色,我們通過分析也可以發現他們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心理素質的好與壞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前途。

拿我自己來說吧,第一次離開父母,第一次住在宿舍,給我的挑戰是巨大的。我不僅要學著獨立生活,還要學著怎麼與人相處。剛開始的時候就遇到了困難——想家,不想待在學校,一到放假的時候就會回家,很難把心思集中到學習上。後來慢慢的和宿舍的人也出現了小摩擦,自己感覺很苦惱。雖然這樣,但一直放在心裡,沒有對別人說,心裡經常感到不舒服。

這個學期我選修了犯罪心理學,在老師生動的講解下,我漸漸走出了心理陰影,漸漸瞭解自己之後,我發現自己以前總是在怨天尤人,不僅如此,還喜歡把一件小事考慮的很複雜。但是現在我發現所學習的心理學的知識在我腦中結成了一張大網,活生生的經歷時時接受著理論的檢驗。我瞭解了,我不怨了。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寬容。我的性格,為人處事的方式,甚至價值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學會如何去關心他人,處理事情時開始考慮的周到了些。逐漸開始觀察、理解朋

友的心理,情緒上的變化,併力所能及的給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導,和言語上的安慰,以緩解輕度的心理上的問題,也許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從小的行為的改變,可以看到心理學課對我大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心理學的學習使我無論從知識上,還是從自身行為上我都受益匪淺,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成長著。 在這門課中,我認識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時心靈事多麼的需要他人的呵護,那種心與心的交流才能讓人體會到交流得喜悅。 於是,這學期我參加了我們學校的心理協會,這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僅學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識,還為其他同學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務。在協會裡,老師與同學們的親密交談讓同學們,還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這裡我可以把在心理課上學到的知識付諸與實踐,讓我學而致用!

心理學的學習使我無論從文化知識上,還是從自身修養上我都進步了不少,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成長著。心理學對我們大學生的幫助之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交際方面都可以用到這方面的知識。

犯罪心理學11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犯罪心理學》這門課程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也懂得了更多有關犯罪的知識。我很高興自己選擇了這門課程,它讓我收穫很多。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圖及反應的學科,和犯罪人類學相關連。這一門學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於有關“是什麼導致人犯罪”的問題,但也包含人犯罪後的反應,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學家也可以做為證人,以幫助法庭瞭解犯人的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圖及反應的學科,和犯罪人類學相關連。這一門學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於有關“是什麼導致人犯罪”的問題,但也包含人犯罪後的反應,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學家也可以做為證人,以幫助法庭瞭解犯人的心理。

犯罪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步驟 1.建立假設。通過觀察如果對未知現象及其相互間的關係發生了疑問,根據已知的科學事實和原理進行嘗試性或假設性的推測,也就是提出問題。

2.蒐集資料。建立假設後,進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據事實資料驗證假設。蒐集資料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調查法、問卷法、個案追蹤法等。

3.分析資料。採用適當的方法將蒐集到的原始資料加以整理、分類,是指系統化和簡約化。

4.做出結論。即驗證假設的過程,確定假設的正確與否。

犯罪心理學的學科特點 1.犯罪心理學既是一門交叉性學科,也是一門邊緣性學科

2.犯罪心理學也是一門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學科

3.犯罪心理學是一門或然性學科

研究犯罪心理學的目的

1.為研究犯罪科學和心理科學做出貢獻

2.為預防和懲治犯罪以及矯治罪犯的實踐服務。

3 為讓社會認識犯罪發生的機制,並使之配合有關人員幫助犯人走上正途。 犯罪心理學常用的方法

1.觀察法

2.調查法

3.實驗法

4.心理測驗法

5.案例分析法

3.6.經驗總結法

4.7.數量統計分析法

犯罪心理,是指影響和支配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各種心理活動或心理因素的總稱。犯罪心理是犯罪行為的內在動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現。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多方的因素。我們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為社會、學校和家庭提供一定的建議,以便更好的預防、控制和減少犯罪,可以為公安、司法、監獄等部門的.工作人對於懲治犯罪以及矯正犯罪提供心理方面的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在犯罪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了,我們應該對它有足夠的重視。因此,加強對犯罪方面知識的學習也變得十分必要了,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如此。大學生法律意識普遍淡漠,就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來看,重心仍然在於學歷教育,而非素質教育。雖然幾經呼籲這種“重學歷、輕素質”的情況有所改觀,但還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況。大學生們雖然已經屬於法律意義上的成年人,但由於絕大多數屬於自幼上學、很少接觸社會,其心理狀態還沒有達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圍的環境對他們影響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我認為學習《犯罪心理學》這門課程是很有必要的,它讓我知道了更多有關犯罪的知識,讓我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保護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

犯罪心理學12

犯罪心理學是研究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心理結構形成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犯罪對策的心理依據的一門學科,是一門介於犯罪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它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發生犯罪行為的原因過程和規律,為公安司法機關揭露和懲戒犯罪以及預防犯罪矯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學依據和方法。

人的犯罪心理是不是可以認識的,這是犯罪心理學是否具有科學性的前提。如果犯罪心理不能認識,那麼犯罪心理學就不是一門科學。反之,如果有充分的科學依據證明人的犯罪心理是能夠為人們所認識的。犯罪本質上是危害社會的,觸犯社會所制定的刑事法律的行為,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人,要受到嚴厲的刑罰制裁。犯罪心理在本質上是人的心理活動,是一種運動方式。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普通屬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運動的,運動不是虛無的,運動就會留下痕跡或印象,犯罪心理活動也是這樣。犯罪人在犯罪動機的激勵下,為追求一定的犯罪目的而實施犯罪行為,在具體的犯罪行為實施後,不僅會在犯罪現場遺留下手印、足跡、工具痕跡等直觀物質痕跡,也會在生理上留下犯罪心理印痕。例如,犯罪人對自己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現場情況、接觸過的人和物、行為過程等會有心理上的感知,犯罪的具體情況在犯罪行為實施後並不是消失得毫無蹤跡,而會繼續引起犯罪人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案件有關的記憶仍會在大腦皮層中重現,隨之情緒波動,進而產生肌肉緊張,面板出汗,呼吸急促等生理反映。許多犯罪人在犯罪店都有擔心犯罪暴露受到懲罰的恐懼感,不僅作案時緊張,作案後在與犯罪有關的因素刺激下還會有耳鳴心跳、口乾舌燥、胸部鬱悶、心驚肉跳、坐立不安、睡眠食慾異常等生理反映,有些心理和生理反映還可以通過外部觀察或科學儀器的測試而感知,如犯罪人在說謊的時候,不論如何偽裝,體電都會發生變化。

犯罪心理學具有科學的.學科理論體系。

現代科學技術在犯罪心理學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同時也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人們更加認識到犯罪心理並不是純主觀的東西,而是諸多主觀和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犯罪心理運動過程中,影響犯罪心理髮展變化的因素很多,其中必然有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如對一個性格暴躁、攻擊性強的人來說,他暴躁的性格和易發生攻擊性行為可能是遺傳的原因,也可能是病理上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由於生活環境的影響或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犯罪心理學研究工作中,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片面誇大社會因素而排斥自然生理因素,或過分強調自然生理因素而忽略社會因素都是和犯罪心理學研究的科學性原則相違背的。

實踐是檢驗犯罪心理學科學性的唯一標準。

任何一門學科的產生都是社會實踐需要的結果,並且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證明其價值,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也同樣適用於犯罪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知識在打擊、預防犯罪的實際工作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在偵查破案時,通過現場勘查和現場訪問,對犯罪人的作案動機、作案方式和作案過程等做出假定、推理和判斷,分析犯罪人的經驗、知識、性格、興趣等特徵,可以幫助偵查破案。在審訊中,審訊人員和犯罪嫌疑人之間實際上是直接的心理對抗,審訊人員除要掌握證據外,還必須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點和心理狀態,並根據其心理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審訊策略,使用適當的審訊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在起訴、審判過程中,司法工作人員要通過對案件情況的分析,明確被告人的主觀心理狀態,以準確認定其犯罪性質。在監獄管理工作中,要促使罪犯認罪服法,服從管理,改惡從善,監獄管理人員必須掌握罪犯在服刑過程中的心理狀態,並採取有效手段促使罪犯的心理向好的方向轉化。

總之,人們同犯罪作鬥爭的實踐活動需要犯罪心理學提供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犯罪心理學的科學性則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檢驗,實踐是檢驗犯罪心理學科學性的唯一標準。

犯罪心理學13

摘要:童年的生活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一生的,甚至可能決定其心理的發展變化,影響其人格的健全發展。而家庭生活更是一個人的啟蒙之所;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著孩子的一生。絕大多說犯罪者都有著令人同情的童年生活,或者悲慘的生活經歷,這些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他們的心理,促使他們向著極端的方向走去——犯罪。

以下要講述的案例是一部美劇中發生的事件:黑暗王子帶走了少女艾莉,艾莉的阿姨克莉斯汀和探員摩根被困在地下室裡,克莉斯汀身負重傷。黑暗王子是一個連環殺手,他已經作案多起。黑暗王子總是在黑暗的夜裡痛下殺手,年輕的夫婦被他殺死,而孩子則被要求目睹父母的死亡過程。艾莉的父親就是受害的小孩子。他少年時代,目睹了父母被殺的過程。長大成人後,娶妻生女,女兒就是艾莉。黑暗王子殺了艾莉父,帶走了小艾莉。小艾莉想逃離黑暗王子的控制,但是黑暗王子殺了想救助艾莉的好心人。黑暗王子告訴艾莉:“我們合作得很好,”但是艾莉堅決不肯與黑暗王子合作。甚至在黑暗王子再度犯案時,放走了受害人的兒子,讓他去通知警察和小區鄰居。黑暗王子帶著艾莉逃離了犯罪現場。但是,最後,黑暗王子卻被JJ勸說得翻然悔悟。黑暗王子放走了艾莉,最終自願被摩根探員開槍打死。艾莉聽說親人都死了,抱著摩根流下傷心的眼淚。

罪犯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狀態是我們在分析本案時無法迴避的方面。對於本案中“黑暗王子”的犯罪行為以及在整個案發過程中的心理狀況我將從以上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就黑暗王子——比利的童年生活經歷進行分析:由劇情中展示的比利童年的生活畫面以及警方找到的相關資料可知,比利小時候生活的並不快樂;第一、他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之中。第二、母親不僅是一位性工作者而且是一位癮君子。第三、他童年的生活環境極其惡劣——洛城北部的“沙漠社群”。可以說比利的童年生活環境對於他的人格與心理健康成長和發育是極為不利的。這也間接促成了如今連環殺人犯“黑暗王子”的誕生。根據《犯罪心理學》等有關書籍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是人們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個人與家庭發生聯絡最早,關係最緊密,家庭對個人的影響也最深。而“缺損家庭”對青少年更容易造成重大的影響,他們無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溫暖和關心,並且過早的失去了父母的關愛,這一切都將嚴重阻礙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誘發青少年的違法犯罪。比利在13歲時由於無法忍受那種生活而開槍殺死了他母親和母親的一個客戶。這就為黑暗王子的形成做了“鋪墊”。而比利母親的“越軌”行為更無法為童年的比利提供規範的社會行為和樹立正面的社會榜樣,從而使比利不能獲得正常的社會化過程,並因此進一步形成犯罪心理。可以說童年悲慘的經歷與如今黑暗王子的行為有著無法分離的聯絡,對於比利犯罪心理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其次就黑暗王子在整個時間過程中心理狀態的變化及其原因進行分析。故事中黑暗王子讓被害人的孩子親眼看著被害人被殺害,這種“變態”的心理與其童年自己親自槍殺自己的母親有著直接的關係。在其童年親自槍殺母親時,在母親的眼裡他認為看到了一種解脫,這麼多年來他可能一直認為自己殺人是在“幫助”別人。

然而從比利 福林的童年種種遭遇可以知道,他內心是恐懼、孤單的,其實他自己就是一個弱者,而作為弱者為了證明自己的“勇敢”他去殺人,當聽到小結探員作為一位母親的自述後他內心最深處的記憶浮現眼前,以前的“堅持”動搖了。他開始懷疑自己當年槍殺母親時看到的母親的眼神是否是一種解脫,內心深處的堅持瞬間倒塌。自此,從開始槍殺母親時自認為的幫助到後來通過不斷殺人來掩飾內心的恐懼孤單,再到最後矛盾動搖而放棄生的信念。這連續的心理變化正是童年悲慘遭遇與後來生活經歷所造成的。

黑暗王子,只出現在黑夜裡,這本身就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他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內心的恐懼和孤單的感覺。同時也是由於比利 福林童年生活經歷所致:經常在母親接客時被迫藏在櫥櫃的'黑暗裡,這本身就對幼小的比利的心理髮育造成了深刻的影響,致使比利幼年人格與心理髮育的不健全和偏激,從而導致其犯罪心理的產生。

故事中比利的犯罪人格也體現出了相似的特徵。首先、社會認知的偏執型。固執的認為自己殺人是在“幫助”他們,而對受害者是一種“解脫”,他們可以升入天堂。其次、情感的扭曲性。為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孤單、害怕而不斷地去殺害別人,當看到被害者恐懼、害怕時而得到內心情感的滿足。缺乏罪責感和自我否定的感情。最後、犯罪意志的頑固性。在實施犯罪時目標明確,行動果斷,缺少恐懼與猶豫,具有堅持犯罪目的的畸形意志力。從劇情可知福林的舉動基本吻合以上特點。

由上述故事及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知道童年生活經歷與心理髮育對一個人的一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當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是否擁有完整、溫馨的家庭生活;健康、快樂生活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其人格的健全,心理的發育。因此,希望社會更多的關注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在知識文化上,更多的是在兒童心理人格的健康成長方面。

犯罪心理學14

犯罪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於1790年德國人明希編寫的《犯罪心理學在刑法制度中的影響》;而最早以犯罪心理學為書名的著作是1792年德國人紹曼編寫的《犯罪心理學論》。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圖及反應的學科,和犯罪人類學相關聯。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學科,是心理學中的基礎理論學科。

犯罪心理學它要應用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特殊的群體——犯罪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因此,普通心理學中關於人的心理的實質、各種心理活動的基本規律、人的心理髮生髮展變化的規律,以及心理學研究的各種方法等都要在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中得到應用;反之,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又可豐富和發展普通心理學的理論,使其更加充實和不斷完善。

犯罪心理學學術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日臻完善,使犯罪心理學愈來愈明顯地呈現出科學的發展模式,有關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現象的研究背景、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果的應用方面開始步入科學的軌道,有關犯罪心理活動的研究方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方面也表現出科學性的特點,逐漸形成完整的、獨特的犯罪心理學學科體系和專門的研究方法,建立起系統化的犯罪心理學的學科知識結構。

犯罪心理學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了,往往被用於刑事偵查中。對於我們更好揭露、證實、減少、控制犯罪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我歸納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點:

1.可為犯罪的.預測、預防提供心理學依據和具體的方法。通過對犯罪心理產生的各種因素的控制,對犯罪心理進行預測和控制,就可以從客觀上減少犯罪的發生。

2.可為警察提高心理素質、提高公安隊伍戰鬥力提供理論指導。犯罪心理學研究警察的心理特點,可為其克服心理弱點、改善心理品質提供一些理論和方法。

3.通過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痕跡,可為發現、揭露和證實犯罪,確定偵查範圍

和方向提供幫助。

4.通過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狀態,提高審訊效果。犯罪人在審訊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有一定的階段性,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狀態。不同的犯罪人對抗審訊的態度、方法也不一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指向,就是企圖掩蓋犯罪事實,矇混過關。審訊人員應瞭解犯罪人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特點,時刻掌握其心理動向,從犯罪人的不同表現推測其心理特點並採用相應的審訊策略和方法,通過對犯罪人進行心理控制、心理影響而打破其心理防線,達到加快審訊的程序、提高審訊效果之目的。

犯罪心理學研究的科學發展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在遵循犯罪心理學學科發展的基本規律,不斷總結犯罪心理理論與應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隨著犯罪心理學的不斷髮展,犯罪心理學研究人員逐步開始採取先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建立起系統化的犯罪心理學學科知識體系,並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高了犯罪心理基本理論的科學性和應用性,犯罪心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科學的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使犯罪心理學走上科學的軌道,也使犯罪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具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犯罪心理學15

摘要:近幾年來,會計職務犯罪率高發,按照我國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 會計職務犯罪實際上是會計人員和那些參與犯罪交易人在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動機驅使下是對自身經濟成本和收益的計算。會計人員職務犯罪的心理, 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活動, 所以說,會計職務人員的犯罪心理軌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其自身的社會經歷和個性特點所決定。本文通過揭示會計職務犯罪人員犯罪心理的產生和發展規律,通過應用犯罪心理學的多元性犯罪原因論分析了會計職務犯罪的外在和內在因素[],並從經濟學角度對預防會計職務犯罪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為預防會計職務犯罪提供幫助。

關鍵詞: 會計 職務犯罪 犯罪心理 原因 措施

一、會計職務犯罪之概念及發展現狀

(一)會計職務犯罪

指從事會計職務的人員以謀取一定的非法經濟利益為目的, 利用其職務之便利在經濟交易或會計事項中, 直接或間接實施侵害社會經濟關係和經濟秩序的行為。[ 王重鳴:《心理學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會計職務犯罪,這一概念明確地告訴了我們, 會計職務犯罪具有的一定的專業特徵:

1.會計職務犯罪的主體是會計人員, 其主體既包括在各級各類單位從事會計工作的從業人員, 也包括從事會計中介服務的註冊會計師在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審計職業的從業人員;

2.會計職務犯罪的主觀是故意不履行會計其本身職業職責, 或在履行會計職業職責過程中, 嚴重違背其職務規範;

3.會計職務犯罪的客體是侵害了我國法律有關會計管理的法律規定;

4.會計職務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我國刑法和會計法關於犯罪的客觀事實特徵, 即必須實施了侵犯會計法規定的具體行為。比如, 會計法規定會計從業人員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必須真實可靠, 而其故意使用偽造、變造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會計報告, 並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二)會計職務犯罪之發展現狀

從會計的犯罪頻率和涉及領域來看, 連續多年發案率較高的多集中在金融、證券、建築、招投標、政府補貼等領域, 甚至有的犯罪行為同時涉及多個部門或多個環節。

從案件性質看, 主要以貪汙、挪用公款型犯罪為主。這部分案件佔到案件總數的半數以上,這表明, 防貪汙、防挪用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預防, 這也是我國會計法對於今後預防會計人員職務犯罪的著力點。

從發案誘因看, 多數案件與參與經商、炒股、賭博等行為有著密切聯絡。

從犯罪表現看, 作案形態多樣,手段隱蔽, 往往是聯合作案, 並且多趨於智慧化。

從案件的查處情況看, 由於會計從業人員熟悉財務工作的制度和流程, 犯罪手段隱蔽, 不易全面清查; 作案前後, 其採取偽造、隱匿甚至銷燬財務資料的辦法來消滅罪證,讓偵查機關查證取證帶來難度。

二、會計職務犯罪的原因

(一)外在原因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 環境對人的心理、意識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包括個人身體之外存在的客觀事實, 也包括身體內部的運動與變化等。[ 朱偉:《犯罪心理結構的本質和作用》,載《犯罪心理學學術論文集》,中共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這是一個多質、多維的有機結合, 其對會計職業從事人員犯罪心理的影響,在不同的層面和範圍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社會環境中的一些消極因素, 也會對會計人員心理素質的發展和個人行為方式的影響;這是誘發會計職業從事者違法犯罪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外在客觀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和計劃經濟的弊端相互矛盾,使會計職務犯罪的誘發力增大

目前我國社會經濟領域,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和計劃經濟的弊端形式存在範圍較為廣泛,從而產生很多無法迴避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矛盾;會計職業領域,經濟私有制觀念的存在, 以及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的助長, 使部分會計人員誘發了其貪婪心理;特別是一些以其行業工資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會計人員, 就會把權力作為私有化了的商品進行交易,換取金錢,把正常的私有心理和私有觀念內化為貪婪的自私自利心理, 在這種不良心理的支配和當前經濟發展形式下, 外化了會計的職務犯罪行為。[

2.法律制度不健全

當前我國社會和企業正處在一個轉型的時期,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不完善, 執法不力, 監督制約機制落實不到位,故增強了那些意志比較薄弱的會計人員的僥倖心理和投機心理,從而利用職務之便實施犯罪。

3.社會分配製度的缺陷, 是一支誘發會計人員職務犯罪心理的“催化劑”

在目前社會發展中,一些會計職業從事人員趁我國經濟轉軌時期存在的某些缺陷和矛盾,尤其是不合理的分配製度會使其利用職務之便, 大肆侵吞國家和所在部門的財產;在兩種體制並存的情況下,舊的計劃體制和新的市場體制在發揮有效調節作用的同時, 將各自的缺陷和不足疊加在一起, 給經濟生活帶來了一系列棘手的問題, 同時也為會計職務犯罪提供了條件和機會,因此社會分配製度的缺陷成為誘發會計人員犯罪心裡的催化劑。

4.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加重了部分會計人員的不平衡心理

由於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那些地處“老、少、邊、窮”地區的, 經濟發展比較落後, 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經濟收入差距很大, 同一職務、同一級別的`報酬大有不同, 使一些會計人員的心理不平衡, 因此,其意志更加脆弱, 只要有小小的誘惑, 就會鋌而走險, 不惜以身試法,從而選擇了其職務犯罪。

(二)內在因素

會計人員職務犯罪的心理狀況, 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心理活動, 他們犯罪的心理軌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社會經歷和個性特點所決定。歸納起來, 會計人員實施職務犯罪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1.“見錢忘義”的貪慾心理

貪慾是一切貪利性犯罪者所共有的心態, 是貪汙賄賂等職務犯罪者的同類心理, 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礎。具有貪慾心理的人, 為了錢財, 可以不擇手段, 鋌而走險,採取各種形式, 甚至冒著生命的代價, 肆意作假,挪用公款。因此,會計職務犯罪的內在成因是自身的貪慾。

2.“矇混過關”的僥倖心理

當下社會,不少會計人員犯罪, 都是因為其自身抱有僥倖心理佔上風時陷進去的。

他們具有自決心理機制突出的“鴕鳥心態”。一方面, 他們在會計職業領域有固定的經濟收入, 生活上有保障, 並不願意因為犯罪丟掉工作, 希望“魚與熊掌”兼得; 另一方面, 他們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智商較高, 往往自認為其身份特殊, 行為隱蔽、方法巧妙、手段高明、贓證匿藏天衣無縫, 在自信能僥倖“過關”的情況下走上犯罪道路。

3.“深感吃虧”的補償心理

有些會計人員在社會分配拉開差距的情況下,看到別人待遇比自己高,住房比自己好,或原來的下級各方面都超過自己,再或者看到才華和學問比自己差的暴發戶發了財時,便產生了不平衡的補償心理, 也有些會計從業人員在犯罪最初階段。

不具有利用職務非法謀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反而處於消極、被動的狀態;當陷入犯罪的泥潭後, 錯誤的認為這是對自己工作多年的補償。

4.“難以自控”的矛盾心理

這種會計職業從事者,見錢眼開, 打心眼裡羨慕大款鉅富“一擲千金的派頭”,雖然會產生利用手中權力撈一把的念頭, 但懾於法律的威嚴, 缺乏以身試法的勇氣。然而, 金錢和物質的巨大誘惑最終還是佔了上風,他們在嚐到甜頭的同時, 又擺脫不了緊張與恐懼, 從而害怕自己的罪行暴露後身敗名裂, 累及親人。

5.“貪圖享樂”的虛榮心理

因為有了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 難眠會引發一些會計職業從事者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維, 使一些會計從業人員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資產階級貴族式的享樂, 為了達到這一虛榮目的,他們不惜走上職務犯罪的道路。

6.“有恃無恐”的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會計職業者一種社會比較心理, 是主體與客體在利益比較中, 有“向上性動機”支配的認識和態度, 是一種消極心理, 屬於最樸素的職務犯罪心理。

7.“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

這種會計從業人員崇尚“人為財死, 鳥為食亡”的拜金主義哲學。在金錢的誘惑下, 只要能撈到好處, 得到經濟上的利益, 什麼黨性原則、職業操守、榮譽尊嚴、道德良心甚至自由生命都可以置之腦後。在“有權時撈一把,逮住了自認倒黴”這種賭徒心理驅使下, 他們膽大妄為, 頂風作案,明知早晚要翻船,仍如飛蛾撲火,自毀前程。

三、預防會計職務犯罪的措施

會計職務犯罪是會計從業人員運用公用權力和公共資料謀求私利的行為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 會計職務犯罪實際上是會計人員和那些參與犯罪交易人在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動機驅使下,對其自身經濟成本和收益的計算。經過以上分析,我們便可以為有效預防會計職務犯罪提供幾點對策:

(一)探析會計人員心理,正確認識和對待其職務犯罪現象、犯罪心理及習慣,以新思路解決

首先,要準確地預測出會計因為其職務的特殊而可能的違法犯罪型別,然後根據不同型別的特點和規律對症下藥,以便取得更顯著的預防效果。

其次,根據會計人員職務犯罪情節的輕重,採取不同的預防措施。為此,我們必須有防範未然、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態度和行動。因此,預防職務犯罪須從及時發現、消除罪惡的邪念為著立點,集中矯正不良的心理惡習,以免釀成大禍。

(二)宣傳法律,深入民心,嚴刑峻法,抑制貪婪慾望,提高冒險犯罪成本

自古以來均有亂世用重典之例,在現階段會計職務犯罪形勢嚴重的情況下,加強道德和法制教育,建立起守法心理結構,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抗腐蝕能力,穩固防範措施,堅持嚴刑峻法是大為必要的。而對犯罪分子心慈手軟就是對的縱容,後果便是其領域內職務犯罪屢禁不止,而且越演越烈。只有加強宣傳法律制度,深入人心,依法實施,殺一儆百,才可以平民心,才可以有效地抑制某些人的貪婪的慾望。

(三)付諸實際,滿足會計相關人員的補償心理,使其心理得到平衡

對於會計職務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防止出現其反社會性認識,培養處理人際關係的正確觀念和能力。在生活領域中,適當滿足他們的需要,防止個體物質慾望惡性膨脹、萌生犯罪動機的預防措施。要教育他們正確處理物質需求的無限性與實現需求的有限性、階段性,物質需求的多樣化與滿足需要的合理性及合法性之間的關係。一方面要求他們樹立良好的愛崗敬業職業道德,為人民、國家和單位服務;另一方面也要在精簡機構人員基礎上實行高薪養*,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讓他們在生活和心理上得到補償。

(四)健全規章制度,嚴格執行監督,減少投機的機會

為了會計職業領域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維護社會的長久治安,必須依法從重從快地打擊會計職業犯罪者,使其對有劣跡或刑滿釋放人員產生強烈的威懾效應,起到預防犯罪的作用。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法律規章制度,使具有可操作性,便於貫徹執行。

其次,要進一步明確職務監督機構及人員的職責,務必做到獎懲分明。

再次,實行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在內部包括簽訂廉政責任書、崗位責任狀、健全黨員民主生活會制度,對外部也須充分發揮司法、群眾和輿論監督的作用,從而力求制度森嚴,監督嚴厲,使懷有不軌之心的人難以或無從下手。

四、結語

本文從犯罪心理學研究的角度,注重理論、著重實際的思想為指導,吸收了犯罪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成果,全面、系統的闡述了會計職務犯罪的實際,並立足於會計職務犯罪人員心理的研究基礎理論分析了會計職務犯罪,通過對會計職務犯罪人員心理的研究,示其犯罪發展規律, 打開了預防會計職務犯罪人員心理防線的突破口,通過應用犯罪心理學的多元性犯罪原因論,分析了會計職務犯罪產生的外在和內在因素,又從經濟學角度, 對預防會計職務犯罪提出了一些犯罪預防措施。本文的最終目的在於通過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來探析會計職務犯罪,希望便於解決會計崗位所存在的現實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