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8.91K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1

這是一本字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這是散文大家徐遲這麼評價《瓦爾登湖》的。鄙人不才,見識淺陋,未能將梭羅的這本寧靜而又意蘊悠遠的書讀透,但也憑藉自己的一點見解有感,與各位一起去品嚐瓦爾登湖的一縷和風,一泓清水,是從紙上得來,從別的角度看大自然的機會。

梭羅並非隱士

我也挺想過這樣的生活:乘一葉扁舟,望江畔漁火。看兩岸青山對酌,品晚霞秋水一色,竹林小築,書卷滿屋。當然這也只是想了,可美國十九世紀的梭羅卻做到了。不盡相同的是,他在農場生活,他觀察著自然萬物,還有行色匆匆的人,而我,只在一隅之地,獨觀罷了。梭羅在書中說到:“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對啊,活的深刻,有人說,梭羅就是中國的陶淵明,愛隱居山水之中。可筆者認為,他與陶淵明,是不同的。他隱居與瓦爾登湖畔是為了遠離人群,去親近大自然,他有的是澄澈的心境,與獨立的,質樸的氣質。反觀陶淵明,出於對官場腐敗的無能為力,汙濁的世事令其心力交瘁,從而逃離這樣的環境,多少有點避世的意味。《海上鋼琴師》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繁華的都市應有盡有,唯獨沒有盡頭。”世事過於繁複,而索羅在湖畔靜靜思索,好像用他靈魂深處的眼在世事面前洞若觀火。他不是單純的隱士,從來不是。他不願坐在船艙裡,寧願站在世界的前與甲板上,因為在那裡,他更能看清群峰中的皓月。他告訴我,如果一個人能自信地朝他的夢想方向前進,努力地經營他嚮往的生活,他通常會與意想不到的成功不期而遇。而陶淵明他並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鬥志。或許是時代的不同吧,同樣的山水詩意卻造就不一樣的人。

瓦爾登湖並不平靜

這本書大概出版於1854年,那個時候美國正興起淘金熱,社會矛盾突出,很多人的都趕往加州,希望有一夜暴富的機會,是美國立國之後迷茫和價值缺失的時代。然而梭羅作為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並沒有急於尋找獲取錢財的工作,而是跑到了湖邊自己通過雙手探索生活的本質,丟擲所有的雜念,在一個最接近原始的環境中生活。筆者之所以認為瓦爾登湖不平靜,是因為梭羅從來不是在裡面簡單的寫流水賬。從紅螞蟻大戰紅松鼠,從觀察獵狐犬的活動,觀察到大自然的美妙,可以看出他生活地多姿多彩,這是多少人可欲而不可求的事?從記賬來反應他對俗氣的消費方式的反駁,他並沒有脫離社會,並將他的.經歷,寫入這本書,化為一縷清風,吹拂當時那汙濁浮躁的社會,也因如此,瓦爾登湖不平靜。再這,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本書平淡無奇,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曲折的故事,但是我認為,只有這種深刻的理性中帶來的反思與力量,才是當下社會浮躁人群最需要,也是最缺少的。這不是一本平平淡淡的書,而是在一字一句中,含有對人生的大智慧。

梭羅並不孤獨

梭羅在書中有言:“我愛獨處,我從來沒有發現比獨處更好的夥伴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外出,到人們中間去時,比呆在自己的屋子裡更為孤獨。”很多人在看完書之後,都不禁感嘆,那種一個人看盡日出出落的日子儘管很美好,但的確也很寂寞,很難熬。但我覺得,這不是熬,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現在這個社會熙熙攘攘,我們為了所謂的名與利,為了所謂的前程拼盡全力,今天和別人比,明天又和另外的人比。好像所有的輸贏和美麗都在那張排名表上,超越別人則欣喜若狂,排名落後則自我懷疑,而卻沒有人能靜下來,認真想想如何做一個有趣的人。試想梭羅在寧靜的湖邊,記錄自己認為有趣的事,和大自然對話,和自己暢談,世界開始變得豐盈飽滿,是一種不需要外人打擾的有趣,可以深刻的思考腦袋瓜裡面奇奇怪怪的東西,這是一件和美妙的事情。這樣的生活又怎麼能叫作孤獨呢?我一直相信,孤獨是心與心的距離,而並非腿與腿的距離。就如梭羅在書中說到:“無論兩條腿如何努力,也無法讓兩顆心的距離更加接近.”我並不是說嚮往一種無慾無求的狀態,而是希望自己時刻保持清醒,掙脫世間的繁雜的虛榮,去向往心中那片無詬的星空。同時也因有我們,梭羅並不孤獨。

最後用梭羅書中的一句話結尾,這也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重要的一句話。

只有我們清醒的時候,黎明的日子才會到來。——後記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2

我沒有看過梭羅其他的作品,只讀了他最有名的《瓦爾登湖》,但足以讓我從中窺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質。他出生於美國建國50年後,成長於開始工業化的大時代,身邊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國、無法擺脫舊歐洲最底層封建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面社會在飛速的發展中不斷產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這與當下的社會現實多麼的相似,只是美國變成了中國,工業化變成了資訊化而已。我們應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的同時,怎樣才能保持一顆追求純淨美好的內心,不被時代的喧囂所裹挾,梭羅給了一種答案!

作為一名自然主義者,梭羅對於自然,特別是瓦爾登湖所在區域的描寫,佔據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單闢章節,詳盡描繪了村莊、湖、冬天的湖、森林、莊稼地、禽獸,也記載了他在這如畫而單純的環境中,如何閱讀、種地、垂釣、建造居所、社交。在記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給我感觸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他詳細的記錄了他的開銷,精確到每一分錢。如他建造湖邊的小屋,置辦所有家居陳設,開荒種地。他記錄這些,是想表達,想滿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動手,只需花費極少的金錢和消耗極少的自然資源。但是無論是過程,還是最終呈現的結果,都讓人陶醉其中。

他記錄這些,實際上是想倡導一種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為此他對照了愛爾蘭移民,為了能交得起房租,維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長的時間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東西以維持體力。但最終呈現在梭羅眼中的,是破敗的房屋,凌亂的房間,以及全家人空洞無辜的眼神!我們當下的奮鬥,有多少成分與那些愛爾蘭移民一樣,陶醉於辛勤的付出,把些許的物質享受當做獎勵,在這個不涉及精神世界的迴圈中消耗生命呢?

他對自然的愛,透過字面汩汩湧出,讓你也好像身臨其境,儘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爾登湖現在是什麼樣子?還如梭羅描述的'一樣嗎?

以往外國作家對自然的描繪,總感覺與本國作家的不同,但梭羅是第一個通過寫作能讓我身臨其境的外國人,他筆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國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遠,留白處讓你掩卷冥思!讓你不自主的走到戶外,看那些你已看過無數次的景物,竟在腦海中閃回梭羅的句子!到底什麼打動了我,對於我來說是他將自己退到無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饋贈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書中,梭羅對於各種典故、言論信手拈來,無比貼切。援引希臘及羅馬神話倒正常,但是還有對於中國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讓我尤為敬佩了!相比當代,那是一個資訊的蠻荒時代,梭羅需要多麼強烈的求知慾望,才能積累下如此的淵博學識,而且領會其中的含義!他不是受到某種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隱居湖畔,你能看到貫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古來先哲的精神溝通後,短暫的隱居可能只是一種實踐!

梭羅被同時代的人視作偏執狂,直到他死後40年,才被重新定義,《瓦爾登湖》也被擺上了世界文學的殿堂;這多麼像梵高,另一個我深深熱愛的炙熱滾燙的藝術家。他們都不被時代所接受,也許這給他們造成了一些困擾,但是他們都沒有因此而羈絆,為了追逐自己的終極,甘願受盡世人眼中的磨難,他們真的是為了創作出傳世的作品嗎?不是的,他們是為了成就自己偉大而高尚的靈魂,最終將精神的昇華通過某種藝術方式傳遞出來,因與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讓人們,那些如移民般只為活著而活著的我們,打開了一條窺視生命本真的窄縫,如果你願意,可以整頓身形鑽過去,那怕被那條縫隙劃的傷痕累累,但相信那邊的陽光,足矣照耀你的靈魂!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3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並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著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於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鬆土、施肥;始終光著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第一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著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著舊樂譜來採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著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險精神和信仰,所以他們忙於買賣經營,過著奴隸般的日子。”我常常驚異於梭羅描繪自然的能力,語言精妙絕倫,卻毫無矯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讓人被他對自然發出的由衷讚歎吸引,並有種立刻不帶分文,不攜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衝動。一抹晨光可以讓他傾情謳歌歐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讓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著放大鏡匍匐在草地上當一場蟻群搏鬥的熱忱的看客,為其中受傷的敗將扼腕,並致像悼念英雄一樣致以敬意。

有些書適合無聊的時候讀,有些書適合睡覺前讀,有些書適合每個感興趣的`人讀,但《瓦爾登湖》卻並非如此,壞的書各有各的不好,而好書卻大致相同。當你懷著功利的目的想從書中找對你有幫助的東西,當你只是為打發無聊時光而漫不經心的翻閱,當你把它們當作難題一樣刻苦鑽研,你既得不到樂趣,也無法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4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著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說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於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裡。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摺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痴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5

我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裡,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裡,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汙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6

自由,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所高呼的口號;自由能使人釋放出生命最本真的狀態,帶來一種拘束下所品味不到的快樂。因此,追求自由成為了人們所孜孜不倦併為之付出努力的事業,而“為自由而戰!”則成為眾多中外影視文學作品中必不可少的臺詞……

羅蘭夫人曾說“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熊培雲也說,自由在高處。貌似現在的我們沒有資格享受自由,那麼她究竟在哪裡?

我想,熊先生為我指明瞭自由的方向—《自由在高處》。

自由總是和約束、限制對應的。熊先生是一位文筆犀利的作家,這是我讀完該書的第一印象,在書中,他以冷靜、客觀、尖銳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當下社會的偽自由,抨擊了那些“自由”的行為,並呼籲我們去發現自由,深入思考,以體會自由之美。他講到:“我們的.‘正義'只在五米之內,而我們的‘自由'則在千里之外”。我在思考:我們中華民族十三億兒女,若每個人的正義只不過是一個半徑為五米的圓,則不足以將正義伸向這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倘若每個人的“自由”是一個半徑過千里的圓,那麼“自由之神”則可以覆蓋整個銀河系。可自由不是某個人、某個時期的自由,而是每個人心靈與思想的自由,我們有權利享受自由,同時有義務尊重他人的自由。

然而追求自由之路絕非坦途。幾年過去了,我在自由路上已走了不少路程,可那自由卻未曾閃耀出一點光芒。因為我發現在自己和他人的自由間我很難找到平衡點,在物質與精神的自由間我很難做出取捨。

我不禁開始失去了信心,也反思我所做的一切,難道自由就那麼遙不可及嗎?我陷入了沉思。這時,一個聲音在我的耳邊響起“孩子,自由在高處!”

我恍然大悟:“自由在高不在遠!”隨即,我從書包取出《自由在高處》,以一種全新的心態去讀她,品味她。自由在高處,所謂的“高”是道德的至高點,是率真地活出自我而又不絲毫地影響他人。

此次閱訖,熊先生又多了一種身份—思想家。他終於讓我明白:自由並非因寄所託,放浪於形骸之外,而是精神、思想上的自由,她更是對於人性的解放與救贖。

拘束,它扼殺了人性,扭曲了真理。它通過競爭、獎勵、攀比、劃級分層的手段,使一個自由的靈魂心甘情願地成為制度的奴隸,併為虎作倀,將魔爪伸向下一個純潔的靈魂。

而自由,作為人性的救世主,她教會我們去寬恕、去愛、去欣賞;學會曠達、捨棄;學會救贖自我,更學會救贖他人。一時間,我想起了羅本島上的曼德拉,看見了瓦爾登湖畔餵馬劈柴的梭羅,聞見了肖申克監獄中泥土的氣息,聽見了集中營孩子的笑聲,嚐到了基督山伯爵那兩行淚水的味道,摸到了柏林牆上東德人民期待自由的心……

自由之路,不是靠行走完成的,而是需要攀登來到達的,因為自由在高處!集中營不是用來殺人的,而是用來玩遊戲的,因為自由就在我們的心中!

自由在高不在遠,思想在深不在廣!這既是熊先生教給我的,也是人性教給我的。

我們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卻也在自由之中。去吧,去追求高處的自由!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7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裡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

梭羅畢業於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但距毅然選擇扛著鋤頭到瓦爾登湖畔一片再生林處開荒種地,依層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不過我認為梭羅選擇心靈既自由同閒適,選擇著簡樸、淡薄既生活。讓人尊敬。試問,誰願意丟下名和利隻身一人退隱到森林之中。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著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快樂的簡樸的生活!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在寒假,我有幸讀到了這本書,在這本書中作者對瓦爾登湖的描寫頗為有趣:“泛舟湖上,四處眺望倒影,我發現了一種無可比擬、不能描述的淡藍色,像浸水的或變色的絲綢,還像青鋒寶劍,比之天空還更接近天藍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來的深綠色輪番地閃現,那深綠色與之相比便似乎很混濁了。這是一個玻璃似的帶綠色的藍色,照我所能記憶的,它彷彿是冬天裡,日落以前,西方烏雲中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舉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它卻毫無顏色,如同裝了同樣數量的一杯空氣一樣。”這也是十分令我向往的.地方。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書是《瓦爾登湖》。

這是一本讓人心歸寧靜,充滿希望的智慧大作,書中充滿了梭羅對社會,對制度,對人類,對生命等等不凡的見解,當人們逐漸失去田園的寧靜,它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

初讀時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節,覺得生澀無聊又難以理解。作者說自己在湖邊種了哪些東西花了多少錢多少成本等等,從敘述的方式來看,感覺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遜色多了。

後來,他給予我最大的震撼還是書中對生命、對理想、對自由的嚮往和推崇,啟發我們尋找生命最本真的意義。他說:“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這句話閃爍著人性的`光芒,讓人對財富觀有更深的理解。

其實,金錢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從心底發出的滿足感,金錢雖然能滿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撐我們幸福的原因。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所以他覺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這一次榮。”

的確,我見過一號難求的老專家騎車去看病,也見過服務生開好車來上班,我並不反對有人對物質生活品質的追求,但我覺得人更應該清楚的是,智慧與思想的充實才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滿足。王安石說:“聖人內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視自己的內心深處,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我們追求一生也不過是希望滿足於內心的平和而已。而梭羅這樣的感悟,正是他不斷探索自己內心和社會聯結開出的芳香果實。

他一個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始了獨居生活,他喜愛東方文化,閱讀了大量東方著作,也很贊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隱逸生活與梭羅的獨居相似,都是為了尋找世間遺失的純淨與美好,而不同之處就在於古人是歷經滄桑後的看破紅塵,梭羅卻是與生俱來的自覺的超然物外。不同於陶淵明這樣的避世隱居,歸隱田園,梭羅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追求現實,是對生命本質的一種探索。千年之前陶淵明筆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聖地,又在梭羅的筆下重現了。

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與苦惱,感受恬靜的美,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9

梭羅在這本書中記載的是他的小日子,似乎是不食人間煙火,但又煙火味十足。他讓自己慢下來,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再反過來看我們的日子:早出晚歸,忙於謀生,有一點閒暇的時間就泡吧、玩手機、聚會,彷彿日子於我們而言,就是日復一日單調的流水賬。一切的慾望,無論是貪食、好色或是追求財富,都只是同一個東西,一個貪心不足的胃口。當一個人忙於俗務時,便會忘記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根本顧不上精神境界。工業革命,商品革命,將文明程序推上了一個新臺階,然而卻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人與自然應該怎樣親密接觸呢?“精神”應該怎樣加快腳步,去追趕上物質的進步呢?這是一個大命題,也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命題。

《瓦爾登湖》中的很多語句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每一句話都能引起我的深刻反思。如“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這就是真正的'知識。”是啊,只有當自己明白,認識自己,才能達到這種境界。但大多數人往往知道自己知道什麼,卻忽視自己不知道什麼,這也算是一種悲哀了吧。“所謂的聽天由命,是一種得到證實的絕望。”在當代生活中,很多人都相信“錦鯉”這一說法。所謂“錦鯉”,就是變相地聽天由命,是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光靠想象甚至是幻想來渴望達到自己目的的一種消極的手段。只去仰望星空,卻不腳踏實地,你永遠也不會走出這個絕望!因而,改變命運並不是傻傻地等待,唯有努力,唯有改變,自己的人生才能被自己牢牢地抓住,才能被自己主宰。

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本書,有人覺得它太靜了,不符合自己的品味;還有一些人,是為了吹噓,為了炫耀才去閱讀。真正能讀懂這本書的人,能全身心投入這本書的人,消耗的不僅是時間與精力,更是要降低自己的慾望,然而有幾個人能去做出這個改變,走到這個地步呢?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悄悄的書,走進大自然鳥獸草木之間,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10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著,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說,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麼情節,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為“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著的人們。二是因為他對自然的書寫,採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群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為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誇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著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裡,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這裡可以讓他享受寧靜,平日裡少有村裡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這裡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鍾就能去那裡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這裡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

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餘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後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裡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隻浣熊在林間遊蕩,幾隻山鷸在泥土裡翻找蟲子。他家裡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裡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隻蒼鶻在唱著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彷彿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彷彿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子,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著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麼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其實,他的心裡住著熱情、住著愛;住著雷霆風雨,住著風平浪靜;住著冷靜,住著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己,為什麼活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走在大街上,看著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為了什麼。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為了生活,為了自己,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裡,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琅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為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不過,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階的`化妝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著老公體貼又多金。

慾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慾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著,為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慾望之口;人們焦慮著,擔心慾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己的存在有什麼價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群索居。或許,你我可以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己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記著自己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後,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同。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11

最近,把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看完了。

看這本書的過程是跌但起伏的。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梭羅的“記流水賬”:他是怎麼在瓦爾登湖邊上用木頭建小屋的,怎樣靠一點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最為簡單的生活的,怎樣種豆苗,怎樣和來訪過客交流並傾聽窮人們的心聲的,怎樣測量湖底深度制畫地圖。另外,他還頗費筆墨描寫了瓦爾登湖的自然風光,以及附近小鎮的生活圖景。但中間,總會時不時地蹦出一兩句作者貌似深思熟慮了很久才想明白的話,這樣的段落雖然不多,而且零星地散落在字裡行間,但在凌晨閱讀的時候,還是感到它們的力量之強大,將瞌睡的神經都震動得再也不想入眠了。

這位曾經就讀於哈佛大學的高材生,人到中年,卻放棄城市浮華的一切,來到寧靜秀美的瓦爾登湖畔,在湖邊過起了半隱士的生活。要有多大的勇氣來撇清世俗齊刷刷的眼光,才能踏出這一步呢?這是我讀這本書時,不斷閃現腦海的.一個問題。他來到湖邊,並非因為他已經參透了禪意,而恰恰相反,他隱居湖畔是為了做一個實驗,他想看看,用一種最原始最簡單的方式同大自然水交融地做鄰居,能否擺脫世俗的狹隘眼光,獲得思想上的昇華。而事實證明,這位可愛的“大叔”真的可以做到。這本寫於19世紀的散文記敘了梭羅與自然為鄰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感悟到得某些與我們現今生活息息相關的犀思利想。彷彿一個古人,已經預見了人類的未來之蒼涼和悲哀。大自然叫他忘卻了時間,或者說擺脫了時間,從巨集大的視域去審視人類和人類的精神以及肉體,難怪梭羅呼喊著:我們要愛她,愛自然。

《瓦爾登湖》心得體會12

蘇東坡有言: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梭羅在《瓦爾登湖》寫道:我想飲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鋪底的天河垂釣。《瓦爾登湖》以思想的斧鑿打穿現實的銅牆鐵壁,為我們的'生活開啟一扇窗,他無心勸導他人,只真誠地給我們讀者丟擲一個憑窗遙望的。

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壓縮了地理和疆域,喧譁浮躁的風沙早已彌蓋了心靈的沉靜。梭羅掙脫時空的藩籬,將身心遠離塵囂,追求在自然的安謐中一種本真的生存狀態,找尋一種更詩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在長達兩年的裡,他以自然為友,在小木屋旁開荒種地,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他崇尚自然,樂於湖水、和飛鳥,閒來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邊垂釣。

《瓦爾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時代鉅變,社會發展迅速,人類世界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繁華髮達無所不在。然而,瓦爾登湖在仍未被人們所遺忘。初讀時不知其中詩意的添補,正如徐遲所說,在繁忙的白晝讀它,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漸漸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梭羅是一棵,超脫人世,卻在瓦爾登湖的夕陽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都要去找尋並堅守內心深處所熱愛的生活,終有一天,你歷遍的山河會全然化作塵埃,當塵埃已鋪滿你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見海,願你也停不下來,心裡那泓湖水還在,那裡風清月朗,湖光十色,那裡日暮溫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