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3.83K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1

孩子再過兩個月就上國小一年級了,作為家長的我有過煩惱,有過焦慮,但靜下心來想想,家長的煩惱和焦慮起不了任何作用,還會造成孩子的焦慮,百害而無一利。通過幼兒園老師的指導和對書籍、網路相關知識的學習以及和同齡孩子家長的探討,覺得孩子的幼小銜接至關重要,也是件很快樂的事。

從幼兒園到國小,不是翻山越嶺,不是跳躍大溝深壑,也不是進入天壤之別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種自然延伸和過渡。幼小銜接,既是幼兒園教育的結束,又是國小教育的開始,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幼小銜接不僅僅是知識的銜接,更是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社會適應能力的銜接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

事實上,孩子告別幼兒園進入國小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的過程。面對這麼多的變化,孩子的身心都將經歷一次重大挑戰。我們家長和孩子應該如何準備和應對呢?

面對這麼多不同、這麼多的困難,幼小銜接,我們到底做什麼準備?是知識的儲備?是習慣的培養?還是順其自然?我認為幼小銜接階段,最重要的不是知識儲備,不是上學前班……而是習慣培養最重要,孩子習慣的培養我是從以下三類習慣做起的:

專注,一切資訊能否“輸入”的關鍵

孩子的專注力,不僅是幼小銜接階段的關鍵,對其一生都有著重要影響。良好的專注力是孩子今後學習的有力保障,與學習技能訓練相比,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更為重要。“專注是一切資訊能否“輸入”的關鍵。而一旦專注力渙散或無法集中,心靈的門戶就關閉了,一切有用的知識都無法進入。專注力也與思考的品質有關。聽老師的囑咐、同學的發言、閱讀課本及記錄筆記,都有助於深入思考。

如何培養專注力?我做了以下幾點努力:

1、堅持做。孩子做事情過程中儘量不打擾孩子,如果孩子有不專注的時候,一定要提醒並鼓勵孩子堅持不懈,哪怕再枯燥也要為最初的選擇負責。

2、樹榜樣。自然界、名人和身邊夥伴、親人都可以成為孩子的榜樣。在“樹榜樣”的過程中,作為家長,我儘量做到:要求孩子做的家長帶頭做到;和孩子分享自己從前對某人某事表現專注或被某件事分心的小故事。別忘記要特別強調做了正確選擇以後所帶來的好處,和做了錯誤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不在孩子面前長時間玩手機,陪孩子讀書、玩耍。

3、重評價。家長多多讚美孩子——如“你今天看了20分鐘書,比昨天多了10分鐘,真棒!”等言語讚美;點頭或微笑、張大眼睛表示驚喜、豎起大拇指等姿勢讚美,用小獎狀、小禮物的獎品讚美等。讚美的是孩子的品格而非成就。比如:“你說話的時候是看著媽媽的眼睛的,你特別專注!”我們需強調具體行為以及行為產生的影響,從而加以讚美,孩子會在肯定、讚美中不斷成長

4、玩益智遊戲,遠離電子裝置在家不使用電子產品充當“保姆”,而是和孩子一起拼地圖、玩棋類、搭積木、樂高、查詢相同與不同等遊戲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閱讀,在喧囂中感受安靜的力量

閱讀可以培養專注力;閱讀能力決定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決定競爭力;閱讀能培養好的學習習慣;閱讀能讓孩子遠離手機和電視、遊戲。

首先,打造優秀的閱讀環境。隨處有書、隨處可取,有自己的書架,父母以身作則,有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

其次,選擇最合適的讀物。如根據型別選,可以選童謠、繪本、故事書、科普讀物、遊戲書等。根據獎項選,可以選國內的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等;全球著名的繪本獎如美國凱迪克獎、國際安徒生文學獎、英國卡內基兒童文學獎等。

再次,使用有效的閱讀方法。如建立閱讀儀式,留出一段特別的時間作為每日讀書時間,把和孩子一起選擇“每日一書”變成慣例,然後坐在一個專門的位置讀書。可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讀書,讓孩子緊緊依偎著你,或是孩子拿著一個喜愛的玩具。可以每個角色採用不同的聲音,也可以一邊指著顏色、形狀、小動物或故事中其他有趣的東西,一邊談論。可以用手指讀的方法讓孩子聽讀書,即孩子看著文字聽家長讀,讀了幾遍之後,就能大致認讀出這些漢字。也可以對喜歡的篇章或段落,可重複地聽。多次讀一本書,可幫助孩子對常用詞彙熟練掌握。還可以親子閱讀時,可用手機錄下來,讀完後,如果孩子還想聽,一邊讓孩子自己看書,一邊播放音訊,讓孩子逐漸學會獨立閱讀。

自理,培養責任感、增強自信心

自理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國小中會碰到很多障礙和困難,老師不再時時刻刻在教室中密切關注,因此常常需要孩子獨自面對和解決。讓孩子學會獨立與自理就顯得重要,它具有培養責任感、增強自信心、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有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重要性。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有以下幾個錦囊分享給大家:

錦囊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積極鼓勵孩子自己整理衣服、疊衣服折被子、整理書桌、玩具、自己用餐。切勿因為孩子“動作慢”或“不夠好”而包辦代替。

錦囊2簡單的家務幫忙做。在生活中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吃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試著分發筷子,吃完飯把自己的碗筷收拾到水池中和試著洗碗。週末的時候,和孩子共同商量誰來掃地,誰來抹灰等簡單的家務。

錦囊3從鼓勵中培養。孩子年齡小,做事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小失誤,比如:掃地掃髒了鞋子;倒水摔了杯子;放碗時打碎了碗……面對這樣的情況,不指責孩子,更不能懲罰孩子,先鼓勵孩子做得對的地方,對於孩子失誤的地方,應幫他們分析原因,找到問題所在,以提高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錦囊4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在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他們懂得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並且要努力做好;不該做的事不要做,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為。要讓孩子明白一分鐘、十分鐘、半個小時等時間段有多長,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廁所、喝水或準備下一節課的學習用品等。

最後,我沒有讓孩子過多超前學習,因為新的知識點沒有吸引力,容易分散上課注意力。而孩子極易受家長影響,父母也需“下下狠心”,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幼小銜接不可能是完全“無縫銜接”的。孩子們從一個環境過渡到另一個環境,需要時間磨合與適應,存在一定的適應期。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一個積極有愛的親子關係,以實際行動支援他,是孩子在幼小銜接最重要的支援。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2

今天學習了袁冰楠老師帶來的《讓音樂成就快樂兒童——關於幼兒園音樂集體教學活動的幾點思考》,受益匪淺。

講座開始,袁老師請大家看了一段礦泉水售賣機的視訊,神奇的是,只要演奏好聽的音樂,就會自動出來一瓶礦泉水,好聽的音樂引來了眾人的圍觀,大家都在美妙的音樂中陶醉著。正如法國作家雨果說過:人類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可見音樂是我們最密切的藝術形式。

袁老師先帶我們查找了當下幼兒園音樂集體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並研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藝術領域的目標,以目標為起點,進行後續的活動開始。“目標是起點,也是歸宿”,我們還要先審視蘊含的音樂技能和審美含義,考慮如何讓這些審美含義的音樂知識技能對本班幼兒產生有實際意義的。其次,要重視幼兒的學習技能、策略,發展學習品質,發展幼兒的情感和積極地個性以及社會性品質。

歌唱活動的組織,讓我產生了共鳴。首先是範唱部分,我們第一次要儘量“清唱”,音量適當放低,既能培養幼兒專注傾聽的好習慣,也能避免幼兒歌唱時喊叫。2-3遍後,再加入右手單旋律的伴奏,使幼兒熟悉歌曲的旋律。歌詞的理解和記憶,也是難點,平時的活動中,我們更多的是老師準備教具和圖譜,幼兒看圖譜理解歌詞,學唱歌曲。今天,袁老師舉了一個大班歌唱活動《小鳥小鳥》的例子,讓我豁然開朗,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也可以自己設計譜圖,不但有利於理解歌詞,更能發揮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練習歌曲的環節,也可以加入“反思評價”,把評價的主動權交還給幼兒,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管理能力。

最後感謝家長學校365的培訓平臺,能夠讓我們在疫情期間也能跟隨專家老師的腳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教研的水平,讓學習和進步成就更優秀的我們。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3

“幼小銜接”這一詞,從前覺得離我還挺遙遠的,一眨眼就到了東東準備上國小的時間了。

艾立森在幼小銜接上花了蠻多的心思,當孩子從開筆典禮上,穿過啟智門,有著濃濃的儀式感,口號一喊,小筆一揮,感覺到自己要長大了;當我拿起毛筆給東東額頭點硃砂時,我不禁感慨:長大了,不再是粘人蟲了,心裡盡是開心,又是失落。

“幼小銜接”不是讓孩子提前學習國小應該學習的東西,而是培養孩子坐得住、聽得進、會提問、能交流,有進入國小心理上、習慣上、情感上的準備,並掌握應該具有的基本知識,就達到了就讀國小的基本條件。

通過莫老師現場授課,我總結了以下幾點:一、嚮往。要孩子有心裡準備,瞭解國小生活,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二、養正。要鍛鍊孩子生活自理,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三、守規。引導孩子交往合作,增強自律的規則意識;四、好學。激發孩子興趣愛好,提高綜合的學習能力。

作為家長,要與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關係,放平心態,不焦慮,用心陪伴,相信孩子能順利平穩度過。

現在的孩子不論學習還是生活,各種條件盡是優越,必然挫敗感承受力也弱一些,希望家長孩子在配合老師的工作下,能讓孩子打好紮實基礎,做最好自己,以愛護航,快樂而堅定的成長,不負使命!不負童年!

幼小銜接培訓心得體會5

幼小銜接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自然明白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國小兩個相鄰教育階段在教育工作上的承接和連續。幼兒期和學齡期是兩個不同水平的發展階段,兩個階段相比,兒童在社會角色、生活內容、生活場所、與老師的關係等方面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它們之間就形成了一定的“陡坡”,合理調節銜接的“陡坡”、減少兒童適應中的困難和問題、使兒童順利過渡到新的教育階段、就是幼小銜接要做的工作。

從幼兒園到國小的過渡,孩子將會面臨很大的挑戰,需要在家長的引導下,做好各項能力提升、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準備。真正的幼小銜接不僅僅是為國小一年級銜接,更是為孩子一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本學期是小朋友們告別幼兒時代邁向國小的最後時期,也是最為關鍵的適應期,作為大班的教師,我聽到最多的話題就是:我的孩子能不能適應國小生活?面對幼小銜接,家長和幼兒園究竟該怎麼做?帶著家長們的困惑,我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依據,將“幼小銜接”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為他們後續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瞭解國小,幼兒園每學期都會組織孩子去參觀國小生活,第一個活動是參觀國小的升旗儀式。孩子們學著國小生的樣子,整齊地排好隊伍,體驗了國旗下的莊嚴和神聖。之後,孩子們走進了國小明亮的教室裡,體驗了當一名國小生的感覺。

通過參觀,孩子們對國小的學習和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也激發了孩子成為一名國小生的願望。

四月份我園也組織全體大班幼兒開展了幼小銜接系列活動,從整理書包、穿脫衣服、繫鞋帶等幾個方面幫助幼兒做好身心的準備,實現科學銜接。

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還會時刻提醒孩子去掌握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如果這些基本姿勢不正確,從小沒有好好培養,到了步入國小再糾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後期可以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範。在繪畫活動中,也要按照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坐姿去要求幼兒,還可以根據大班幼兒喜歡競賽這一特點,結合競爭機制組織一些“坐姿、握筆姿勢”的比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上有要求。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裡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儘量在活動後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教師也應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他們順利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

同時,教師也要充分認識到幼兒園升至國小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才能科學地從生理、心理、行為習慣等方面為孩子做好入學前的準備。

從各方面切實做好大班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

1、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培養幼兒理解每個活動的規則,幫助幼兒掌握執行規則的能力,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規則,及沒有規則帶來的後果(破壞圖書、不遵守遊戲規則等)。

2、要給幼兒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完成老師佈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特別要注意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和勞動觀念。請家長配合幼兒園的目標要求,培養幼兒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揀菜等。

3、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應從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學會謙虛、有禮貌,不大聲喧譁,不與小夥伴搶玩具等等,有利於增強孩子們的交往能力。家長們也應多讓自己的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廣泛結交夥伴,讓孩子成為一個樂於交往和善於交往的人。

4、幼兒園是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好場所。我們應該主動從幼兒生活學習的細節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難題時怎麼辦?如何收拾玩具及學習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時,讓孩子學會準確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夠妥善地解決同伴之間的矛盾。

5、離開幼兒園,走進國小,孩子更多面對的是複雜的社會大環境,會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師就更應該教孩子很好地保護自己,例如告訴孩子,不隨便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等等。另外,還要教育他們懂得和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自身安全。

6、幼兒入學後,學習成了其主要活動,以讀、寫、算為主導。但是幼兒教師千萬不能進入讓孩子提早接受具體課本知識的誤區,而應重視孩子進行認、讀、算背後的智慧發展。另外,我們要尤其注意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專注性和永續性的培養。

總之,幼小銜接不能急於求成。每一位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終將破土而出,蓬勃生長,帶著無盡的期待和快樂,向國小奔跑而去!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4

今天有幸聆聽了錢雨老師的專題講座《幼小銜接中的“兩難”教師》,讓我對幼小銜接有了更深的瞭解和認識。葉聖陶先生曾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一經養成將會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力量。形成愛學習、會學習的習慣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國小兩個教育階段的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兒童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轉折,這個階段也是處於人類整個邏輯思維形成和使用過程中所要經歷的三次環境轉換的第二次轉換期,幼小銜接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幼小銜接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幼小銜接這個階段,要注重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才能為今後學習打下基礎。

再次,幼兒園和國小完全是兩種不一樣的環境,為了幫助幼兒快速適應學習環境,要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因此要意識到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尤其是幼兒時期,向他們傳播正確價值觀念,才能為今後成長提供保障。“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相比入學前疲於掌握國小的知識和技能,我們更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善於動腦和表達,積極地思考。

最後,習慣的養成需要日積月累,家長們可以積極引導並加以鼓勵和讚賞,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順利地進入國小生活!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5

今天上午的幼小銜接講座,園長主要講了幼兒園階段與國小階段的不同以及家長和孩子需要在家裡準備的相關工作,聽了以後覺得非常接地氣,受益匪淺。

幼兒園與國小階段完全不同,幼兒園教養並重,主題遊戲較多,小夥伴固定,朝夕相處,老師像媽媽一樣照顧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學時間彈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對較寬鬆;而國小以學科學習為主,規範學科,限時課堂,格式作業,老師相對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沒有午睡,沒有加餐,相對較嚴格,所以在幼小銜接階段,各項習慣和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培養呢?

1、首先要給孩子一種期待感,讓孩子覺得我馬上就要變成一個國小生了,這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因為長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級驕傲的事情。

2、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時間,遊戲時間,閱讀時間,做家務時間,與家人共處時間,作業時間。有句話說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先變成那樣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時間表,父母也早睡早起,這樣就以身作則的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習慣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自律。

3、家庭環境:在家裡爸爸媽媽要做好環境建設,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書桌,父母以身作則,平時也多看書學習,變陪讀為共讀;在家裡家庭成員之間要經常說謝謝,你好等文明語,和睦相處,關愛彼此就是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學習習慣:八個力的培養: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閱讀能力,說的能力,做的能力。培養觀察力,可以多觀察身邊的細小事物,找不同,擺積木,報些興趣班如音樂,多做家務,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堅持力,多讀書。

5、其他能力培養:如獨立自主的能力,獨立完成作業,面對挫折的'能力,時間管理的能力,精神專注能力,能坐的住,鍛鍊身體,有固定的體能訓練,負責任的意識,社會公德意識,辨別是非的能力等等。

聽完真心覺得家長的責任重大,育兒就是一場修行,期待我們都變得更好,再次謝謝幼兒園舉辦的這場活動!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6

各位家長:

再過幾個月,您的孩子就將進入國小開始人生路上有一段嶄新的生活,當您的孩子告別幼兒園輕鬆溫馨的生活環境,來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中,周圍的老師、同學都是陌生的,生活作息是不同的,學習的課程是如此豐富多彩的,那麼您一定希望您的孩子能儘早適應這一切,為他的漫長的學業生涯帶來一個良好的開始。今天,我們就將圍繞幼小銜接的問題和各位家長進行一些探討,我們希望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能構建一個“幼兒園、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讓幼兒成為家園協同成果的真正受益者。

首先,在意識上我們要明白,幼兒園教育和國小的教育是不同的,幼兒的入學準備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準備,而且更應該是包括身體、心理上的準備,促進幼兒的共同發展。國小和幼兒園的變化首先表現在環境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物質環境的變化,幼兒園的活動室在國小裡演化成了教室,除了一張張椅子以外還有一排排的書桌;操場上的玩具類運動器械被運動性器械所大量替代;教學樓裡再也找不到幼兒園裡隨處可見的各種積木、娃娃;國小的場地比幼兒園更加寬敞。其二是時空環境的變化,幼兒園裡的生活活動、運動、遊戲和學習活動被國小的課程演化為非常正規和系統的課程,作息表改成了課程表,在幼兒園裡的許多活動在時間上是有彈性的,因為教師更多的不是考慮幼兒能掌握多少,而是幼兒的興趣程度和投入程度,但是在國小所有的活動都在規定的時間裡執行和在規定的時間裡結束,在幼兒園裡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將在30分鐘裡結束,但是在國小所有的學科的授課時間保證在40分鐘或者更長。其三是師生互動形式的變化,在幼兒園裡教師更多的主動觀察幼兒,引導幼兒,通過談話、遊戲、個別交流帶動幼兒走入集體生活,而在國小裡,教師通過書面的作業、小組探討、集體的授課等形式和學生進行互動。

評價目標的變化,在幼兒園裡教師對幼兒的發展評價是比較模糊的,因為我們知道年齡越小,個體間的差異就會越大,就好比一個一歲的嬰兒和一個兩個月的新生兒之間的差異那是多麼大,其實他們的年齡只有11個月的差距,那麼一個25歲的人和一個19歲的人,相差6歲就是72個月,他們之間的差異還會很大嗎?因此幼兒園的老師的評價方法是讓所有的孩子站在同一個發展起點,然後到達不同程度的發展目標,老師關注的是孩子的個性、健康、認知、品行、社會性多方面的同步協調,所以評價的方式更多是以文字描述性的,不會以數字化的形式來表現,但是在學校裡,我們都知道,評價的方式很大一部分依賴於考試的分數。對幼兒的評價是量化的。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7

20xx年的學前教育宣傳月已經開始啦!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幼小銜接,我們在行動”。多年來,幼小銜接問題一直是社會廣泛探討的熱點問題,很多家長內心忐忑焦慮,生怕孩子適應不了緊張的國小生活,也怕孩子輸在國小的“起跑線”上。那麼家長應該如何科學地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1、作息準備

家長應該調整孩子作息時間,根據國小入校時間來督促孩子按時起床,而且要逐漸縮短孩子的午睡時間,把孩子的生物鐘慢慢調整過來。

2、心理準備

要告訴孩子:你就要成為一名國小生了。多給孩子積極的引導,讓孩子對上國小充滿期待。一定要避免消極暗示,比如說“上了國小你就不能玩了”“上了國小你就辛苦了”……都會讓孩子對上國小產生牴觸心理。

3、時間觀念準備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把看電視、看書和玩的時間規劃好,也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小鬧鐘,讓孩子按時間計劃表去做自己的事情,管理自己的時間。

4、獨立生活準備

家長必須有意識鍛鍊孩子學會自理,為進入國小做準備。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遇到困難,可以幫孩子一起尋找原因,事後也可以和孩子交流解決事情的心得體會等等。

5、規則意識的準備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能力非常重要。家長可以制定一些家庭規則,由少到多,由易到難,讓孩子逐漸理解並持之以恆地遵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規定家庭成員應該全都遵守,否則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6、溝通能力準備

隨著課程和環境的變化,孩子們之間出現了競爭、小團體等情況,這都需要孩子有更強的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見面,消除孩子對陌生人的畏怯心理。還要鼓勵孩子多和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增強孩子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7、學習興趣準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可以把想讓孩子學習的內容融合到遊戲以及親子共讀中,讓孩子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這是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最好的辦法。

幼小銜接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放任不管。我們應該家園攜手,科學引導,使之平穩過渡,順利銜接。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8

女兒今年6週歲了,準備9月份入國小,“是否應該讓孩子提前學習國小課程?”這兩種想法一直讓我猶豫不決左右矛盾,如果提前學習了國小課程我怕孩子在正式進入國小後,因為老師講的知識都會了,不認真聽課,不能養成一個良好的聽課習慣。如果不提前學習國小課程又但心孩子上學小後跟不上班級課程的進度,從而影響到孩子對學習信心。《“幼小銜接”特別策劃》中提到的現狀無論是角度還是觀點,正是我們做為家長重點關心的問題。下面談談我通過閱讀《幼小銜接》所得到的啟示及心得體會。

通過閱讀了心理學家格塞爾著名的雙胞胎爬樓梯實驗結論同時也參考了“三年級效應”我個人認為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孩子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與讓孩子提早學習過多的國小課程相比要重要的多,另外有好奇心的孩子會主動學習自己感興趣知識。

“孩子對成績、分數是沒什麼概念的,也不知道分數意味著什麼”一句話說的特別好,其實真正在意分數的是我們長家,我們對成績和分數認識,決定了孩子對成績和分數的認識和看法。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可是因為粗心大意,也可能是學習方法不對等原因,因此我們家長首先要保持淡定,然後我們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最後同孩子一起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通過閱讀《“幼小銜接”特別策劃》為我做好孩子進入國小的準備指出了正確的方向,同時我也在根據《“幼小銜接”特別策劃》指導,查詢自己身存在的問題,調整自己與孩子的交流方式,有方法的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規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做為家長讓我們以平常心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吧。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9

起初看到這個講座預告的時候,想想孩子剛上小班,感到有點早。但聽過之後,我感到不但不早,而且非常及時有效。歐陽老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幼教老師,她所講述的內容正是我們很多家長現在所面臨的問題。老師提到的四個誤區,就是我們家長常常容易踩到的雷點,尤其那句“孩子小腳穿大鞋,不僅跑步不快,還可能出現問題”,深入淺出的講述了幼小銜接中錯誤行為的危害。通過這次講座的學習,我對正處在小班的孩子有關幼小銜接方面的感悟如下。

一、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一個好生活習慣,對於孩子的成長很關鍵,尤其進入國小後,在僅僅幾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裡,孩子們要完成喝水、小便、放鬆調節自己等多項內容,容易出現下課了只顧著玩,而不去大小便,久之對學習和生活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而這個習慣與我們家長有很大關係。由於對孩子的溺愛、自己焦急的心態,每當孩子慢騰騰地穿衣、洗臉、吃飯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去幫助她完成。現在深刻明白,小班是幼兒跨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更是對以後幼小銜接有著很大的輔助作用。因此一定要養成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保持足夠的耐心等待,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幼兒做好入學後獨立生活的準備。

二、幫助孩子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小班的孩子還小,不能獨立完成閱讀,因此堅持親子閱讀尤為重要。從上幼兒園開始,根據老師的要求,每天抽出半個小時,陪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等書,不僅讓孩子沉浸在書的海洋、增長了知識,還增進親子關係,更是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以後上國小養成閱讀習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幫助幼兒養成學會傾聽的好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擔心孩子們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不斷地提醒孩子們注意這樣、注意那樣,家長不由自主的就變成了一個愛嘮叨的人,一句話說上好幾遍。如,洗手時反覆強調如何正確洗手,收玩具時不停的教導如何放置玩具等,結果孩子們會產生依賴性。聽不清要求沒關係,反正一會兒媽媽還會說的。因此進入國小後,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還包括由於聽不懂老師提出的要求,孩子不會傾聽,不能夠抓住老師說話的重點。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還要學會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覆提醒,使督促幼兒形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10

幼小銜接顧名思義,是幼兒園進入國小的第一步,幼小銜接這個重要的轉折點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有效的幼小銜接必定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引導兒童學會學習、提升問題解決與創新實踐能力,使孩子順利渡過幼兒園到國小生活的過渡期,為孩子的國小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鼓勵孩子上國小,激發他們的嚮往之情。

其實一般來說6歲左右的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具備了上國小的條件,他們內心對於國小是非常向往的,他們會羨慕戴著紅領巾揹著書包上學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書包,新的鉛筆盒,新的衣服,時時刻刻都流露出對國小的嚮往之情。

家長在這個時候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心理狀態,積極鼓勵孩子上國小,時常以鼓勵的口語激發他們對國小生活的嚮往之情,例如家長可以這樣說:“寶寶真棒,寶寶長大了要上國小了!”,讓孩子對於即將成為一名國小生充滿期待,也感到光榮和自豪。

家長也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帶孩子到國小的校園裡面逛一逛,走一走,讓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國小的校園和氛圍,見到校園裡的國小生,也可以趁機教育孩子,激勵他們:“以後你也會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樣,在國小的校園裡面認字,數數,學很多知識,你也會跟他們一樣聰明一樣棒!”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在幼兒園裡面孩子過的是一種被照顧著的集體生活,幼兒園的老師整天都跟著,吃飯、穿衣服、繫鞋帶、上廁所,老師都會看護周到,及時給予幫助。但是進入國小後,則是相對獨立地生活,孩子必須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學會照顧自己,自己繫鞋帶、穿衣服、上廁所。這時候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國小也有很多學生守則,學校規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學會集中注意力,學會自控能力。

作為家長,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溺寵孩子,什麼事情都替他們打理好,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繫鞋帶、如廁,自己的玩具學習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家長們也不要急著幫孩子解決,先引導他們,然後讓他們想辦法去解決。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對於他們以後進入國小甚至是以後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家長不能隨時隨地看護陪伴著孩子。進入國小後,他們需要自己去處理他們遇到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上的問題。

此外,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規則和獎罰制度。這對於他們培養自控能力和良好的習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培養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

相對於幼兒園,國小生活更加獨立,自主和多變,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對於他順利、成功地展開新的校園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有效的幼小銜接不僅僅是大班下學期或者這學期內某一個月的目標,而應該是幼兒園三年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時期的目標。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見面,消除孩子對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讓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讓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溝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領導者,增強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見聞,誘導孩子也學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心聲,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長還可以讓孩子邀請他們的小夥伴到家裡做客,讓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夥伴。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11

參加完這次活動首先明白了,幼兒園的教學計劃。知道了,老師的工作安排。其次,對孩子平時的課程,有一定的瞭解,更加放心了。最後學到了好多關於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知識。特別是馬老師生動的講解,還有她無私的推薦,我真的感覺受益匪淺。

別的先不說了,先說一下,選擇小天使的原因。其實那個時候並沒有對小天使做過更多的瞭解,只是看整體佈局有一個幼兒園的樣子。關老師並不是師資力量緊缺。所以我就沒有其他擔憂了,再說到價錢上用物美價廉來形容有點兒不合適,但價效比,確實是超值的。

咱自家孩子是個普通孩子,所以對學校沒有特殊要求,只要學校領導負責老師有愛,那麼別的就是次要的。小孩子在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絕對不能找一個脾氣暴虐的老師來影響她對其一生所需敬重的一類人的態度。要從他的心靈深處樹立老師都是有愛的一類人,所以這一點小天使也做到了。

小天使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我們看到了也認可你們的工作。可是既然讓我們家長來寫感受,我相信這並不是只聽溢美之詞的。所以在此,提下個人的淺薄之見,合適之處望納之,不到之處請棄之,望多多包涵。

咱學校現如今的教學理念就跟新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樣。不能不分時宜全盤接收。咱們靈丘的情況是好學校人員爆滿,而家長想選擇的學校是每個班都在70人左右,這種情況班級老師其實也是愛莫能助的,他肯定顧此失彼。那在一年級的時候跟不住的,二年級必定落下,當他到了三年級其實不說三年級效應,沒有這個效應,他也就自暴自棄了。在這三年期間如果家長有時間有能力輔導還無所謂,如果輔導不了,這孩子必定玩兒完。

當然,這些情況,如果全部讓幼兒園來尋找措施去彌補挽救肯定是不對的。我只是覺得不能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全部照搬。還需結合咱們本地情況,因地制宜。

最後說一下咱們家長的問題,李老師和陳老師說了,不要比咱自家的孩子。因為人比人,肯定是拿自家的短處比別人的長處,如果大人長此以往造成的結果會有以下兩點:1、大人對孩子失去信心;2、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

所以要比就比大人為孩子提供了什麼?關愛孩子夠不夠?你是否發現他的閃光點知道它的不足之處?你是否為此採取補救措施,並持之以恆?如果他不愛學習,你是否刻意引導過,讓他自覺學習,讓他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能一味的把責任推給孩子和老師。其實他們最大的老師是咱家長。

以上就是我這次的全部心得體會。因為個人性格問題,不怎麼會低調說話,所以寫的東西也有點兒張揚。真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12

我今年已經4歲多了,馬上就要進入大班學習,隨之而來的就是進入與幼兒園完全不同的國小階段,那麼如何才能把幼小銜接和國小化處理得恰到好處呢?這就需要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需要去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如果提前學習了學課程一是怕孩子感到吃力而厭學,二是怕孩在正式進學後,因為師講的知識孩子接觸過而不認真聽課,不能養成個良好的聽課習慣。如果不提前學習學課程但孩上學後跟不上班級課程的進度,從影響到孩對學習信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油然而生。

20xx年5月20日,適逢第十一個全國學前教育教育宣傳月,今年的主題是“幼小銜接,我們在行動”,市二幼組織我們家長參加了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組織的公益微課,由優秀的園長和專家對幼小銜接的剖析與講解,在此專題講座中提到的現狀論是角度還是觀點,正是我們作為家長重點關的問題。下談談我通過本次講座所得到的啟示及得體會。

首先是華愛華教授講解的《去國小化背景下幼兒園如何為入學做學習準備》中讓我深刻的意識到“國小化”和“幼小銜接”之間的關係,並不像是我們所有家長認識的那樣在幼兒園期間通過其他的方法方式去多認識一些字、多學習一些拼音、能計算一些加減法到了國小就能多麼的優秀。更為重要的是注重幼兒在不同階段的針對性,幼兒園階段應該注意幼兒的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這裡強調的是準備,就是讓幼兒做好各方面的預備工作,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語言也可以是肢體語言、活動、遊戲、互動等等方法去感染和薰陶孩子怎樣去學習;國小階段主要是讓孩子如何去適應,身體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學習適應,這裡主要強調適應,只有讓孩子適應才能讓孩子更好的發展。華愛華教授說到學習準備和學習適應尤為重要,我本人非常贊同。

其次是胡華教授講授的《領會“精神”積極行動—“幼小銜接”的思考與探究》中的觀點讓我深有體會,尤其是兒童認識生活世界的結構,胡教授從身體和心靈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基本性結構(身體)、對待世界的態度和心智(心理)、對待世界的信念(信念),也許聽起來讓我們覺得難以理解,會有聽不懂的困惑,其實不然,兒童對待世界是開放的、是多樣的、是豐富多彩的,所以兒童獲得對世界的信念也是開放的、多樣的、豐富多彩的,遠比我們成人多得多,由此說明兒童的認識是多麼的重要,我們做為家長應該遵循和尊重孩子的認知,不要輕易去抹殺還在的認知。胡教授還通過課堂實錄、教學經過、教學反思等方式方法向我們闡明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最後是餘琳園長講授的《遊戲,讓幼小銜接自然而生》,餘園長通過幾個遊戲向我們講述了兒童在幼兒園和國小的不同認識,以及遊戲對兒童後期的學習有何幫助等等。幼兒是天真無暇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充滿了好奇和興趣,遊戲作為一種向幼兒傳達資訊的載體,只要選擇合適的地點,運用合理的遊戲作為載體向幼兒傳達正能量的、積極向上的知識,那麼幼兒就會很容易接受,直至國小,甚至伴隨整個童年時代。

總之,在聽了華愛華教授、胡華教授和餘琳園長的講座後,讓我覺得受益匪淺,從之前對幼兒教育的不懂到現在知道幼兒教育的不易、從之前對幼小銜接的茫然到現在對幼小銜接逐漸清晰、從以前對孩子教育的單一逐漸轉變為多樣化,這就是學習的力量,只要能夠多學習一些教育專家、優秀教師的經驗,那麼就會讓我們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少走彎路,做一名合格的父母。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13

有幸參加了學校的幼小銜接的家長會,每次開家長會,我都收穫很多,不僅加深了對學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認同,也學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受益匪淺。幼兒園和國小畢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習環境,孩子們究竟會不會適應未來的生活,是我們家長們行動的時刻了。從心理疏導、習慣培養、知識與物質儲備,都應該著手努力了,為的是讓孩子能很好地過度好幼小銜接這一段日子。從現在開始,也和家人一起制定種種計劃,陪伴兒子,和他一起成長,希望順利完成過渡。各班老師既向家長彙報了孩子們近階段的進步和不足,同時也提出了本學期的要求以及需要家長配合的注意事項,在互相信任、尊重、支援的基礎上實現家園共育。此次幼小銜接家長會,為家長提供了專業的建議與指導,促使家長在教育理念、引導方式等方面與幼兒園、國小達成一致,攜手共進!

大班的這學期是小朋友們告別幼兒時代邁向國小的最後時期,也是關鍵的調整時期,本次邀請了常青第一國小的優秀教師李萍,當他在臺上深入淺出、專業、真誠的交流下,家長們靜靜的聽,專心的記筆記,會議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受益匪淺,讓我深深的感受到幼兒園不僅是孩子們的學習、成長的樂園,更是家長們學習、收穫的家園。

過李老師的詳細講解,從各個角度、全面地講解了幼小銜接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學習問題,應對的方法,家長們對待孩子學習的心態,孩子們的上國小後的情況等等,李老師通過分享自己的育兒經歷,傳授了非常的實用、有效的學習方法,讓我們感觸頗深,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在幼兒階段家長們更多的是把精力傾注在孩子的生理成長,保證她吃好、睡好,穿暖,健健康康的,把孩子扔給了學校和家裡的長輩們,很少有針對性對孩子在學習習慣、思維、禮儀等方面的培養,而到了國小階段,李老師提到“這個是我們生活知識學習的階段”,在這裡不僅需要學習數學、語文、禮儀、天文、地理等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因為有了這些知識才能保證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要求,因此家長們對於國小階段來說家長們應該是家庭教師的角色更多一些,不僅需要對孩子們學習習慣、思維習慣、搞挫能力、獨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自我保護能力方面培養,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孩子們學習的信心,教給他學習的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經過去年家長會後,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已有針對性地對孩子們進行了幼小銜接的學習、鍛鍊以及提高,讓孩子和家長們充分的得到了學習和調整(桐桐現在做到了每天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業),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們會努力的培養桐桐的拼音、基本的數學、識字方面,當然首要一點是興趣,做到不強迫學習,相信在三位老師的帶領下大家會順利的渡過這個難忘而又充實的大班生活,讓孩子們可以更快地適應國小的生活、更健康的成長,謝謝!

聽了於老師關於幼小銜接講座後。我把聽到的一些可供採用的舉措跟大家分享,希望對更多大班孩子的家長有幫助。

幼小銜接培養習慣是關鍵。蒙臺梭利教育有這樣一個原理:教育效果具有爆發式特徵。只要我們通過合理、正確的教學方式,就可以為孩子儲蓄大量的、進一步爆發的、快速成長的、具備更久遠競爭力的基礎。

一,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要為孩子構建和諧的環境,做孩子的表率。還有一點是督促孩子進行體育鍛煉。只有鍛鍊好身體,才有進行文化學習的資本。

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一、正確認識幼兒園與國小生活內容的變化;師生關係的變化;教學方法的變化。父母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些變化將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才能在各方面輔助老師為孩子科學地做好入學前的準備。

二、從各方面切實做好大班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

第一、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我們要培養幼兒理解每個活動的規則,幫助幼兒掌握執行規則的能力,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規則,及沒有規則帶來的後果。

第二、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要讓幼兒認識任務的含義,意識到他人信任你,才給你佈置任務,培養幼兒樂意接受任務的意識,並且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並掌握完成任務的本領。

第三,培養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要給幼兒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完成他人佈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更要注意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和勞動觀念。家長配合幼兒園的目標要求,培養幼兒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揀菜等。

第四、培養幼兒大膽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應從小事做起。讓孩子成為一個樂於交往和善於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園是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好場所。如自己遇到難題時怎麼辦?如何收拾玩具及學習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時,讓孩子學會準確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夠妥善地解決同伴之間的矛盾。在活動中,特別是自由活動,嘗試著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問題。

第六、進行安全意識教育,增強自我保護能力。走進國小,孩子更多面對的是複雜的社會大環境,會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就更應該教孩子很好地保護自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等等。

另外,還要教育他們懂得和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自身安全。

同時父母應避免以下傾向:

1、對孩子期望過高。

2、對孩子過分保護或包辦代替,不僅影響孩子獨立性責任感的形成,還會使孩子事事依賴、自信心降低。

3、父母千萬不能進入讓孩子提早接受具體課本知識的誤區,而應重視孩子進行認、讀、算背後的智慧發展。

1.幼小銜接家長會感受

參加了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家長會,感覺受益匪淺。瞭解學習習慣早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認真傾聽老師和家長的要求、教孩子理解老師和父母的要求、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做事拖拉、養成閱讀背誦的習慣。

瞭解了五大能力培養最重要:語言與專注力、區分玩具與學習、課堂行為、時間觀念、作業行為與任務意識。如:通過語言與專注力的訓練,使孩子能夠把聽覺材料快速地讀出來,聲音響亮,吐字清晰。通過區分遊戲與學習的訓練,使孩子能夠正確的區分什麼是學習,什麼是玩。

能夠正確的區分兩者之間的關係。通過課堂行為的訓練,使孩子能夠養成正確的上課、舉手、站立、坐姿、翻書、讀書、做筆記以及下課等課堂行為,按照正確的課堂行為要求完成課堂內容的學習。通過時間觀念的訓練,使孩子學會認識時間,學會整點與半點的表示方法。合理利用和珍惜時間,並會制定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時間表。

2. 幼小銜接家長會體會和建議

要更多地與老師溝通。尤其是現在大班階段,要求嚴格了,要學的東西也多了,家長主動與老師溝通更利於孩子的成長。單獨預約老師進行溝通,估計時間上不允許,家長忙老師也忙。其實可以在接送小孩的時候進行溝通,不要一送到幼兒園或者一接到小孩就馬上離開,稍停一下,多跟老師聊幾句,這樣的溝通還是很有效的。

要更多地支援老師的工作。大班的教學任務相對更重,要求更嚴,家長的理解是對老師的最大支援。建議以班為單位,利用週六日的時間,以自願報名的形式,組織班上的小朋友和家長一起外出活動交流。

幼小銜接家長會總結一般最後都要進行結束性的總結,如:本次活動促進了家庭與幼兒園的聯絡,不但讓家長更進一步瞭解幼兒園,瞭解自己的孩子在園狀況,重要的是獲取了很多讓自己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必需的知識:要從時間上互相靠攏,學習習慣和常規要求互相銜接,生活自理能力上互相銜接、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等……能更好的協助孩子們踏上新的起點,做一個健康快樂的國小生。

3. 幼小銜接家長會總結的結語

幼小銜接家長會總結主要內容可以會議的主要內容上介紹,如:從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幼兒園安排幼小銜接的一系列活動安排,接下來,老師圍繞“幼兒園與國小的不同、國小新課程的特點、聚焦習慣、家長準備”等四個方面給家長上了一堂“幼小銜接的有效性”的課。家長們紛紛表示了自己受益匪淺。也可以從轉變家長觀念,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的方面來寫。

幼小銜接家長會,可以使家長了解幼兒園在開展幼小銜接活動的工作內容與情況,更好的進行家園共育,幼小銜接家長會總結包括了相當豐富的內容,如可以總結家長的來園情況,向家長介紹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家長是如何迴應的,家長有哪些方面的要求,以及本次幼小銜接家長會的效果等等。

本著提高認識,鍛鍊意志,發展能力這一原則,注重家園配合,一日活動的滲透和環境的潛移默化影響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在轉變家長教育觀念的同時,創設大量行為實踐機會,創設教育途徑來引導和促進幼兒社會性適應由知到行的轉化,從而形成一種習慣,一種能力。

如:通過本次家長會,我們幫助家長更新、端正、樹立了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這是幼小銜接教育成功的首要保證。為家長分析出現銜接“陡坡”的原因。比較分析了幼兒園與學校兩類教育機構的差異以及因家庭教育的誤區形成的銜接“陡坡”使家長認識到幼小銜接教育的重要性和著眼點。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14

幼小銜接培養習慣包含很多,如:良好的坐姿寫姿、認真傾聽的習慣、勇於表達的習慣、自己整理用品的習慣、認真作業的習慣、早睡早起的習慣等。

今天通過觀看《“幼小銜接,家庭在行動”之培養習慣》,我收穫很多,通過兩位專家的解疑,我瞭解到了“自然後果法”,對於上了國小的孩子,每天丟三落四,導致家長為孩子的行為買單,每天著急忙慌的去學校給孩子送學習用品,家長的包辦行為會讓孩子產生無所謂的心理,當出現丟三落四的行為時我們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讓他自己對帶來的壞的或者好的結果進行負責。

一個好的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要利用家庭生活中的契機,給孩子機會去養成好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的社會學習都是從身邊的人和環境汲取的,家長要把言行代替說教,而且不要一上來就希望孩子做的就是最好的,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從不會到會,讓孩子感受到這個過程中帶來的成就感。孩子的認知在家長和老師的評價中形成的,所以在對孩子進行評價時家長和老師一定要謹慎用詞,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要正確看待孩子發展的過程。

幼小銜接不是到大班才開始的,是從小班就開始的,幫助孩子自然過渡到國小,將來更好的適應國小生活。科學有效的幼小銜接,不僅需要老師和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也需要家園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幼小銜接的心得體會15

幼小銜接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期,幫助幼兒完成一系列的轉變,是幼兒在升國小的重中之重。確立新的目標,走向下一個新的天地。如何更好地做到“貼心”,是我們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通過講座我們認識到雙向銜接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正確引導孩子走進國小,學會整理,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兒童的心理髮展是漸進的,階段性特徵交叉並存,雙向銜接為兒童心靈成長拓寬了空間,延長了時間。講座中,黃曉晴老師說的很全面,告訴了我們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如《指導意見》的新要求;銜接中的幼兒的心理體驗;入學準備的“貼心”策略等方面都作出了科學合理的詮釋。

那麼我想從心理方面,也是現代社會比較重視和常見的問題上進行一下剖析。

幼兒入國小心理特點會經過興奮期、壓力期、適應期等,作為幼兒園的老師能夠做到的就是,提前為幼兒做好心理疏導,減少幼兒及家長的焦慮,同時指導家長同理共情幼兒,根據不同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建設能力,合理支招緩解壓力,這部分體現了家園共育的重要性。引導幼兒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緒,幫助他們完成自我身份的重構。如何緩解對於陌生的同學、老師、環境等造成的隱性的心理壓力,要指導家長學會觀察幼兒的一些細微的變化,並及時與老師取得聯絡,共同觀察並指正和引導。

心理準備尤為重要,在心理上,我們要提早做一些心理建設。如身份的轉變,人員的轉變,環境的轉變,時間的轉變,習慣的轉變等。總體來說除了身份、人員、環境等,最主要的是一日生活作息及規律的轉變;都要提前通過各種渠道,如混齡交往,參觀國小,教師和家長的提前告知和預設,所有我們能想到的都要給孩子們做好心理體驗及預設。

幼小銜接是一場硬仗,是孩子調整心態、雙向奔赴的黃金期;我們要把握好這個過程,幼兒園、國小、家長及老師都是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及黃金期的關鍵環節。只有調整好了,才會是雙向奔赴的一場美好之約,而這美好的約會,會為孩子們造就美好的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