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7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精選15篇)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

充裕的寒假生活和學校的支援提供,終於有條件靜下心來慢慢地詳讀這本對教師頗有幫助的書籍。雖然剛參加教學工作半年,但是對這本書中的一些建議還頗有感觸,使我從中找到新的教學方向。

其中第九條建議為《學會讚美真的很難》,一開始我就被這個題目所深深吸引了。是呀,面對那些紀律不好的班級、那些總是調皮搗蛋不聽講的孩子們,學會讚美是件多麼難的事情呀!細想我有段時間每次進入10班之前,總是不斷地對自己說一定要淡定、淡定,要表揚他們,千萬別批評。可是往往個別學生會讓你自己壓制不住內心的怒火,想從他們劣跡斑斑的行為上尋找讚美真的太難!其實我覺得現在的老師們都懂得恰當的讚美對孩子們是很有好處的,本書的作者鄭校長寫到“凡受過別人讚美的人,都曾感受到了甜蜜,相較於受人指責,人們從心底裡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他人誇獎”但為什麼有時大部分的教師都如此吝嗇讚詞,我想上述這點也是其中的原因吧。

相較於我的親身體會而言,我覺得鄭校長找到了“學會讚美真的很難”的根本原因所在——深重的不信任。“人們總是依著自己的心性來揣測他人,以心中的“小”來揣測他人可能的“小”。我們沉浮於不信任的慣性之中,使信任變得難行,讚詞堵在咽喉。”我們總是對頑皮的學生深度的不信任,不信任他們如果不接受聲色俱厲地批評會改正錯誤嗎?不信任他們光靠著讚美、表揚能成才嗎?不信任、不信任······有一系列的不信任等在那把我的讚詞堵在咽喉。

而實踐告訴我,突破讚美的難關一定要做到。在寒假這段時間裡,我家親戚們的。幾個小孩曾在我家玩,玩耍之餘我帶著他們學習,我發現小孩子在一起學習更是需要讚美的。其中一個小外甥因為我時常表揚別人而落淚,他學習時常常溜號,時間一長給他佈置的作業就被落下了,當他看到同伴們都寫完作業時就受不了哭了起來。呵呵,看來小孩子們的自尊心是如此的強呀!還有一件事本是出於好玩,我跟這一群孩子們說我今天準備評選學習表現最好的和進步最快的各一名同學,為了公平起見我們每人都有投票權,一人投一票,我也有一票,明天公佈結果。一覺醒來我完全忘記了自己昨天跟孩子們說的.評選的玩笑話,偶然碰到表姐說起孩子們回家後整晚都在討論評選的事,各各還都煞有其事地緊張著我這個小姨會把票投給誰呢。本是想看看這群孩子們純真和可愛,沒想到他們卻是如此的在意,無非就是想收到讚美和同齡人的羨慕罷了。由此看來,孩子們是多麼的在意讚美,哪怕只是大人口中的一句不經意的話亦是如此!

所以,放下我們心中深重的不信任吧,努力的讓讚美之詞溢於言表。就如同鄭校長說的“讚美他人說難也不難,一兩句輕輕的話語,配上一副與讚詞匹配的表情即可”。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

近日,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因為沒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隨意性很強,已歷時半月餘,仍未通覽一遍。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聯絡教育教學實際,寫點感想的文字。其實,寫作讀後感必須領會作品的精髓,斷章取義是大忌。但為了不讓瞬時的體會消逝,就暫且記錄下來,以備後用。

《給教師的建議 11》的主旨是“怎樣使檢查家庭作業成為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在談及怎樣有效完成課堂作業的檢查時,大師向我們介紹了經驗,推薦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這種方法可以“把檢查知識變成知識的積極運用”,教師可以“密切注視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

課堂作業可以這樣檢查,那麼課外作業又該如何處理呢?聯絡實際,課外作業的檢查大抵有這麼幾種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攬型”。每天,班主任老師都會採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學生的作業檢查一遍。這些班主任的敬業精神著實讓人佩服,實際的管理效果和社會效應也非常好。以作業檢查為抓手,學生每天疲於應對班主任的檢查,減少了違紀事件的發生;作業不敢馬虎,學習成績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嚴,家長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師“親力親為型”。負責任的科任教師知道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即使耽擱一些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也要把學生作業認真檢查,以查缺補漏、督促後進。這種方式也值得推崇,不過耗時耗力,效率存在問題。

三是班幹部“分工協作型”。在教師的指導下,構築作業檢查網路:班長—學習委員--科代表--學習小組組長--組員,分工協作,無縫對接。各科作業情況經班幹部彙總,反饋於科任教師,對作業檢查中的棘手問題,則反映到班主任處。這種方法現在應該是學生課外作業檢查的主流。

四是“捆綁家長型”。也有不少教師採取此方法,家庭作業的檢查有家長負責。孩子作業經家長檢查後,簽字確認。此種方法對教師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論依據。這樣有利於家校聯合,有利於家長對孩子在校學習情況的'瞭解。

當然,以上四種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學中,採取哪種方法最有效,這還要根據校情、學情而定。筆者認為,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種通病,那就是沒能充分尊重課外作業的主體——學生,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能充分信任每個孩子。

這個問題,深究起來,還是有些說頭的。這就涉及到教師佈置作業的目的何在?課外作業實際上既是對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檢測,也是對學習結果的鞏固;既是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更是一種深化、一種提高;既是對情感的薰陶、態度的端正,又是對價值觀的重塑。而這些都離不開完成作業者的積極參與,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基於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體呢?那就把作業檢查權還給孩子吧。督促、指導孩子檢查好自己的作業,長期堅持下去,讓檢查作業成為孩子的自覺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應該大有裨益。

當然,這種理念的科學性毋庸置疑。實際操作,還需要我們教育人不斷探索。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3

在剛來實驗國小參加的第一次校會的時候,校長就給我們新來的青年教師推薦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我毫不猶豫的從網站上下載並列印下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還沒有來得及細細的品味,只是大體的通讀了下,但就足以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是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雖然這本書裡面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枯燥的理論,沒有高調的談論,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那就去快樂的做一名教師,把快樂傳染給孩子,幸福的做一名教師,把幸福留給孩子,永不放棄。

在這本書中,我首先學到得就是讚美,讚美他人體現的是一種智慧,你在欣賞他人的時候也在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著自己的人格。讚美他人體現了一種美德,你付出的讚美,非但不會降低你的體面與尊嚴,相反還會在不經意間收穫友誼與合作;讚美他人體現了一種涵養,賞識他人的過程本身就在矯正著自身的狹隘與自私。因而讚美他人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培養及張揚大家風範的過程。面對“讚美他人”的豐富內涵,任何人都不會無動於衷。如果我們可以把教育的本質屬性理解為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話,那麼,讚美他人,理應成為當今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

其次我學到的就是要征服孩子的心。教師要想成為學生的領導者,應兼具真、善、美的人類精神氣質。教師征服學生並不一定要與學生一樣打扮時尚,思想前衛,因為我們無法趕上他們的步伐,超越他們的理想。教師征服學生的應該是人類永恆的極具吸引力的精神氣質,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來加強自身修養,以自己的更完美的精神氣質來感染學生、征服學生,為學生做一個真、善、美的標杆。再者教師要人性化。人性化的教師是最有魅力的,這魅力便來自於教師的個性。有個性的教師就不再是平庸無奇的教師,有個性的老師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也就能領導學生,成為學生們的朋友和導師。當然,有個性必須以不斷改進課堂教學質量為基礎。做為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使課堂教學適合於所教學生,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風格。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征服學孩子們的心。所以,征服學生的心,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用你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每一個孩子。

這本書還教會了我們要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如果不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不與學生多溝通交流,不瞭解學生,那就像在漆黑的中過的沒有了方向,這樣的教學是危險的。我們應當深入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知道孩子們的想法, 多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應當發現孩子們的世界,觸控他們的情感。尊重他們,愛護他們。將差異視為財富,因材施教,只有關心、熱愛自己的學生和理解自己的學生,才能正確的引導他們。使每個學生都能挖掘出自己珍貴的智慧寶藏。

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我會繼續的精讀這本書,慢慢領略這本書中的奧妙,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有著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活到老,學到老。”是我的終生學習觀念。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會以此為目標,不斷地努力學習,爭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4

最近,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後,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頗深,啟發非淺。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一、教師語言的純潔性

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階、粗俗的汙言穢語。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二、教師語言的準確性

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裡,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三、教師語言的啟發性

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啟發性。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語言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工作是創造性的勞動,在教師勞動的每一領域,都需伴有取得溝通教育物件心靈最佳效益的語言;教師應有一個語言庫,貯有豐富的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還應具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根據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用得妥貼。這就要研究學校教育活動每一領域的語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學語言成功和失敗兩方面的經驗,要研究不同教育物件的語言特點,要研究不同學科教學語言的特點,還要研究其他行業可借鑑的語言。在研究中,勤於採集大量語言材料,善於分析綜合語言材料,還應持之以恆對某一語言現象進行跟蹤積累、研究,並對教學語言的效益進行評估。教師的語言修煉是無止境的,一個成功的教師,重要的標誌是超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能力除了發音準確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麼樣表述的更生動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處。我想,這是一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至終要研究和雕琢的。

有人說,身為教師不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無異於學音樂卻不知道貝多芬,說來慚愧,雖然早就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著作有渴讀的慾望,但卻總是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瑣事,對閱讀此書一拖再拖。直到近日,才恍悟蘇霍姆林斯基能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教育大師的原因。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5

通過學習《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對現代教育以及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和認識。

良好的職業道德師德的好壞從大的方面來說影響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從小的方面來說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教育家提出的“嚴謹治學、勤於進取”、“熱愛學生、積極育人’’、‘‘勇於科研、平等競爭”等,既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因此教師必須要有良好職業道德。

科學的教育觀念在升學重壓下,傳統教育觀念即傳統的教師觀、陳舊的教學觀、“惟師是從”的專制性的師生觀等仍束縛著大批教師。許多教師在聽到學生不同意見時,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縛學生,或給予傷害自尊心的批評,造成學生不敢提出和老師不同的意見,創造性思維更無從產生,最終不會思考也不願思考。

因此,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特別重要,只有教師具有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才能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以優異的素質去主動適應並深入開展蓬蓬勃勃的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新世紀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

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是一個多層面、多角度、互動互補的立體工程,諸如身體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業務素質、個人素質、群體素質、單項素質、綜合素質的培養等等。而創新,是學生髮揮潛力成長成才的基本素質。其培養,必須貫穿於素質教育立體工程的一切層面、所有角度。教師有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專業,但都必須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現者、傳導者。如果教師本身缺乏創新素質,又怎麼能以“身教”的師表來樹揩模,導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學校管理隊伍,首先必須是有創新素質的隊伍,才能把學校辦成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師隊伍的'創新素質必須通過“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更新觀念,接受新知,強化創新精神。要破“以教為主”、“教與學統一”的觀念,立“教為不教”的觀念;立全面考察創新能力的觀念;立開放辦學的國際化大教育觀。

良好的個性一個人的個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不同素質基礎,又有後天環境條件的影響,而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就青少年學生而言,影響他們良好個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師的個性。教師個性潛在地影響著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響著施教的成果。教師個性的影響具有導向、凝聚、使學生親師等多種功能,教師的良好個性品質一旦得到學生的認同,就會激起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由認同到模仿乃至內化。由此可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熱愛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使其得以全面發展,是教師成功的關鍵。

健康的心理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藉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體驗到愉悅、滿足的情感,並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於是,在雙方的協同努力下,創造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這樣的教學,必然是令人樂而忘憂,如沐春風。

但在現實生活中,教師的心理問題又是客觀存在的。由於教師的心理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許多不和諧音,有的甚至造成相當惡劣的後果,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有關專家指出,造成教師心理障礙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師的超負荷工作,加重了教師的負擔,使其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加上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相對較低的工資待遇極易導致教師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於社會對教師的過高期望造成的。常人眼中的教師,應當是學識淵博、品行高尚的人。這種期望使許多教師覺得不應當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缺點和脆弱,以免破壞自己的形象。這種心理定勢使得教師不能和學生坦誠、直率地相處,不利於調節、疏導自己的情緒,因而嚴重威脅著教師的心理健康o

21世紀是資訊與生命大發展的“精神文明世紀”。肩負著培養跨世紀人才使命的教師,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況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教師總在主動地向學生施加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更為深刻的是對學生個性的影響。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自己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教師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須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環境的變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在不斷提高知識素養的基礎上,培養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評價、自我調控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持久的耐心是通過不斷的實踐習得的,耐心能使教師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如果說青少年天生就缺乏耐心和容易衝動,那麼,在所有的事情中最為重要的是他們的老師應該是冷靜的理智的。

耐心允許教師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觀念和錯誤理解。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在教育過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通過教師耐心和寬容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和困惑,使學生愉快地產生這種信任。如果教師把錯誤作為愚蠢的表現,如果他們忘記了錯誤使學生感到灰心喪氣,更為經常感到羞辱,那麼他們就會在與學生之間豎起不可逾越的障礙。

有耐心的教師要剋制自己,不要把容易理解的內容大講特講,要保持穩定的步伐,如果發現大部分學生沒有正確地理解已經講過的內容,就會暫時停下來,或者回過頭來再講一遍,但是如果一個學生有特殊困難,這些教師就會盡量去尋找時間,在課外時間一對一地進行輔導,而不會由於設法滿足那些學生的要求而耽誤全班學生。

總的來說,所有的教育都是耐心的鍛鍊,有時候我們必須忍受的正是我們的學生,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斷前進,而且我們也想推動他們向前邁進,所以我們必須鍛鍊好自己的耐心。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6

本學期為了響應學校號召,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有一篇《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文中講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說有一位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有很多來聽課,課上得很成功。課後,就有老師詢問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的?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於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不過,對於這個課題的直接備課,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20xx年至20xx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可是我卻發現,我們身邊的教師已經越來越少的讀書了。作為老師,經常告訴學生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課外的閱讀積累,可是,又有多少老師能夠堅持不懈的閱讀積累的呢?我們可以看到大師這一理念的再現:“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再如“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想克服負擔過重的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一條條建議無一不閃現著大師智慧的靈光,指引著為師者前行的方向。它是一本適合各個層次教師閱讀的作品,深刻的理念蘊藏於直白而簡約的文字、生動而翔實的案例,讓人在輕鬆的閱讀中得到啟迪。每一條建議都植根於實踐的土壤中,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與大師對話,每每受益匪淺。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大師寫作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於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朋友們,還猶豫什麼?閱讀經典,走近大師,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對照我的課堂,我總是千方百計的多教,把教學內容安排得滿滿的,惟恐漏掉了什麼重要的東西。然而這種“多多益善”的做法現在想來是阻礙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不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誠然,幫助學生解惑無疑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教師不可迴避的天職。語文教學應該幫助學生解疑,並讓學生學到解疑的方法,品嚐到疑問被解的快樂。但是我們教師不能一味地以解疑為目的,為問題的解決而滿足。

疑問是思考的源泉和動力,吸引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研究,獲取新知。當學生頭腦中不在有疑問的時候,思維也就慢慢停止了。成功的語文課,不是把學生頭腦中的所有疑問都解決,而是或多或少地給學生留有這樣那樣的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在帶著新的疑問走出課堂。我想:這樣的教學就使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學習效果也會大大提高,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7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裡?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

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

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

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裡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

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

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8

雖然我已經不是剛剛走出學校的新教師,但是在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確實遇到很多困惑問題,時常感到苦惱異常。當拿到學校給我們統一購買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裡面的一條條建議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的心田,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完此書有一種讓我茅塞頓開的感覺。

為什麼同時的教學,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有的學生可以輕輕鬆鬆的把知識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而備課,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我的教學中都各有所獲。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使有些學生無法學有所獲。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經常都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一晝夜確實也只有24小時,而我們每天一來到就給滿滿的工作給包圍了,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寶貴的建議,迫切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他在這裡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們讀書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為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閱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

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抱怨時間不夠的老師們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卻並沒有真正抓緊時間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時也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只是人品時間溜走,而並沒有好好的儲存這是時間裡面的能量。對於那些經常讀書積累只是能量的老師來說,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裡就變得越來越小。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積累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但是經常我就在哪裡想著這些事情,而時間真如流水一樣溜走了。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9

每每拿起這本書時,我的視線就被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深深吸引,書中的很多建議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

在學校時常聽到一些教師感嘆:”這些孩子怎麼了,明明課堂作業會做,可沒幾天就把已經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僅僅是因為學生在上課時對知識進行了強記或僅僅是因為聽課時注意力不夠集中?這一教學現象一直困擾著我們。

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生們在前一天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當時都懂的情況下,到了第二天會忘記,或者做作業會出錯呢?作者指出:面對新的知識,也許當時學生懂了,可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層上,缺乏溫故知新與反覆實踐的鞏固過程,所以第二天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即“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見第十一條建議第2段)

如何保證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回顧與再思考的過程呢?他以幾何教學和講解俄語副動詞二個教學案例揭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師的講解)去理解所學的內容,這樣獲得的知識是經過自己加工的,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知識留在他們頭腦中的印象就會是深刻而持久。

可是,每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老師時常會擔心課上時間不夠用,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在趕教學進度!而結果也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怎麼辦?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的一段話給我們教師指出了方向,他說:“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一節課上特意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新教材吧!這些時間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迴圈。”

“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很熟悉這種情景:當被提問到的學生剛剛開始回答問題的時候,所有其餘的學生就各幹各的事情了;對回答進行思考的,頂多也不過是少數幾個有可能被提問的學生……怎樣才能在檢查功課的時候,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以便使教師對全班的工作都能檢查到呢?”(書中所說的檢查主要是針對前一天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的口頭檢查。)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條建議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運用草稿本的方法。就是每到上課的時候,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前一天所學的知識出一些題目,這些題目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再現,而是經過教師的精心選擇、加工和思考,將知識點融入到題目當中,這些題目學生答出來必然對知識深入瞭解,重新思考,並會實際運用。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把檢查知識變成了知識的積極動用;二教師可能密切注視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工作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那麼,這些作業教師如何進行評判呢?在第十五條建議中,作者給出了教師檢查學生作業本的三個法, “可以說,凡是有經驗的語言、文學、數學、物理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檢查練習本的方法。經驗證明,最合理的一種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師每隔一段時間收幾個學生的練習本進行檢查。只有測驗作業才需要全部檢查。”這也是我們目前教學中作業批改的方法之一。我想,對於課堂草稿本上的練習情況檢查,教師可以採取巡視瞭解、請其他同學進行回答補充等形式進行督促和簡短的練習情況點評,因為我認為:佈置了練習任務教師不進行及時的檢查,久而久之還會回到“一人答題,其他人無動於衷”的狀態。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

由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由尹剛和陳靜波老師主編的教學專著《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是一批南京市英語骨幹教師結合赴澳洲學習、培訓所得和豐富教改經驗,對中學老師的英語教學理念、課程觀、教學觀、資源觀等提出的切實的、可操作的建議。書中的建議主要圍繞新的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學的理念與策略,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評價方式,外語課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學法與教法等方面指出英語教學的新視野。《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立足於英語教學的實踐,結合國內外英語教學的理論與方法同中國外語教學課堂教學;建議涉及交際教學法、教師的態度與行為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英語課堂教學中糾錯等。這本書的理論性比較強,比較適合初、高中英語教師閱讀,我看完以後頗受啟發。下面我想從兩個大的方面表述我讀完後的最大的感受與啟發。

一方面,“公開課”聽什麼?看什麼?

新課程的逐步推進給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教研室也推出了一些公開課,示範課讓同行借鑑學習。曾經一味追求讓課堂充滿活動。教師講解只有幾分鐘,課堂上同學們熱熱鬧鬧,但卻缺乏一些自然的東西。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機械訓練,而是師生互動,思想碰撞,心靈交流,師生共同成長的歷程。但師生互動,從表面上看學生活動量大並非是真的課堂,主要體現在思維活動上。那麼“公開課”我們聽什麼呢?看什麼呢?

第一,要看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過程視為一個由諸多要素構成的系統。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生進行分析,然後應考慮“怎麼教”,確定具體教學目標,選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選用適當的媒體,具體直觀地表達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第二,要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恰當,課堂教學目標有兩塊構成:一是教學大綱賦予我們的教學目標,二是課堂中生成的。作為教師,教學目標必須建立在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理解之上,不可隨意更改。眾所周知,課堂上很多事情是無法預料的,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平臺,而在這個平臺上讓學生學習到知識,最終要看學生通過本節課學會了什麼,得到了哪些有助於他們發展的能力。

第三,要看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否默契有效。一節好課應從過程和結果中來看。看過程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看教師,二是看學生。教學過程應是教與學的兩個方面,是師生互動與對話,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看學生是否參加了,投入了,還需要看課堂教學的思考過程,讓學生髮現,理解知識的產生,解決過程,師生互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其實質是教學原則和教學思路的體現。凡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來完成兩個以上飛躍和各種教學活動的措施都可以看成師生互動。

在聽課過程中不僅要勤看,勤聽,而且要勤想,勤記。因為在聽課時,我們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思考這樣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為何這樣處理?換成自己該如何處理?教師是怎樣把複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這個教學環節有無更好的引導思路?自己應怎樣對“閃亮點”,活學活用?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模式是什麼?對自己的啟發又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要邊聽邊想。需要指出的是,聽,想,看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聽課者的主觀能動性。

當然聽課的範圍可以靈活,聽聽自己截然不同的課,多加比較鑑別,批判繼承,消化吸收會更好的開啟教學思維,頓悟教學靈感。更要多學別的教師的個人魅力。讓自己的教學更有成效。

另一方面,學會朗讀和背誦。

任何一種語言口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語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輸入與積累。中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與人交流的都是漢語。即使學了英語,也是“啞巴英語”。因為平時幾乎不說,更談不上運用。課堂上所學的英語句子除了早讀外,其他時間也很難運用,複習和鞏固。更何況現在大部分學生不會讀英語單詞,句子和課文,只會拼寫。這樣的語言環境及所帶來的後果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聽說訓練,也限制了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

因此,我認為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來說,朗讀和背誦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英語初學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朗讀和背誦是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和英語成績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經之路。朗讀和背誦也是克服當前中國學生的“啞巴英語”的有效途徑。更為重要的是朗讀和背誦還有以下几几點好處:

第一,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積累大量實用的英語短語、句子、習慣用語;可以擴大視野,在腦子裡儲存大量有用的詞彙、短語、習慣用法;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瞭解英語國家的生活、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地理知識等,還可以動員眼、耳、口等感覺器官同時參與學習,綜合提高聽說讀寫能力。

第二,通過大量的朗讀和背誦可以培養語感。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讀”這種最基本的實踐方式。吟誦,朗讀是訓練語感的好方法,讓學生反覆朗讀甚至背誦作品,特別是精彩段落和句子。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語語感。語感一旦形成,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受益匪淺。比如有一道填空題,你甚至不知道這個句子的具體意義,你卻能說出該填什麼詞,這就是你的語感。這樣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第三,堅持不懈的朗讀和背誦也是訓練語言、語調、語流和連貫性、流暢性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有助於改進語音。通過朗讀,尤其是模仿正確、地道的英語語音語調,可以糾正和訓練自己的語音語調,掌握說英語的種種技巧,如連讀、同化、重讀、弱讀等,從而迅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如果養成了朗讀和背誦的好習慣,能大聲的朗讀,積極的背誦,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會記住其中的一些句子、段落、習慣用法。那麼到後來的學習就會很自覺的去朗讀、去背誦英語,還愁英語學不好嗎?因此,我想對學生說:“珍惜時間,在學英語過程中,請儘量的放出聲來朗讀英語,力求把一些課文,精彩的對話、句子背下來,這樣,以後學英語就很輕鬆了。”不管你現在的成績如何不理想,都不要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俗話說,“亡羊補牢,猶未晚也”,這句話用英語說就是It’snevertoolatetolearn(學習總不晚/活到老,學到老。)。所以,只要你們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多讀多背一些實用的英語句子,形成一定的語感,英語成績照樣也可以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1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推薦》,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完美的、善良的。

我要發自內心地熱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每一個學生都不願意自我被老師忽視、遺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我,證明給大家看,自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厭惡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厭惡這個老師。為什麼會厭惡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超多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

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我在課堂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僅是知識的理解,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潛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之前,我就應怎樣做呢?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理解的是什麼?最難理解的是什?”“我就應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裡?”“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用心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就應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超多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

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時間內,是我開始展示自我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學生面前,不僅僅給自我帶來信心,也能夠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主角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務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

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決定自我的講課狀況和學生的理解潛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

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就應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善;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就應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簡單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就應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總之,我的課堂就應有一種協調、融洽、簡單、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我、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到達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群眾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裡得到反饋,而且,我自我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

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能夠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潛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

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

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2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它又彷彿是慈父嚴師,不斷地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後有很多的啟發和感觸。

第三十三條建議是寫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年青教師的。這條建議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特別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在這條建議裡,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讀書對於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青教師的重要意義。他建議大家每個月要買三本書,一種是關於自己所教的學科方面的書,一種是關於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這三種書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買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讀,那麼讀又是為了什麼呢,除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外,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廈。教育——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裡增添了一件新的精緻的工具。

讀到這裡,我有些慚愧,也有些後悔,參加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自己買了幾本書,又真正讀了幾本書呢?如果從參加工作以來都像蘇霍姆林斯基說得那樣去做的話,那麼,現在我的書架上也應該有近百本的書了。

“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學無止境,教海無涯”。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把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謹記心中,多讀書,不斷充實完善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3

我認識了《給教師的建議》這一本書,這是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學工作的年代裡,同剛開始工作的年輕教師舉行了無數次會見和談話,收到過他們成千上萬封信,從而促使我不得不寫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一位長者送給我們年輕人的一件珍貴的禮物,書中,這位長者那麼執著而真誠地對我們提出建議和勸告,這些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則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積蓄”,他用那麼多的例項和體會、經驗,把枯燥的教育學、教學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闡述得生動明白,如在我們耳邊娓娓道來。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讓我獲益良多: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於是有些學生年年的評語中老師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課專心聽講,注意力要集中”

應該說,注意力不集中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積極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孩子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孩子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他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絡,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看過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對它已經有了瞭解,那麼我們在看由它拍成的電影或電視劇或看書時,我們就會看得特別認真,想辦法將這個故事與這部名著裡的其他情節聯絡起來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腦子中這個故事的前後聯絡越緊密,你就越愛看,對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學生也是這樣,我們要想使學生在你的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絡,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我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老教師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發展學生,也要發展教師自身;照亮學生,也要照亮自己。這樣才能在自己這個工作崗位上,雖然過的平凡,但也充實,不至於“蠟炬成灰淚始幹”。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4

教學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為什麼有些學生對我精心背出來的課無動於衷?為什麼有些學生不能專心致志地學習40分鐘?為什麼有些學生對我的苦口婆心轉眼就忘的一乾二淨?為什麼有些學生連起碼的認真規範書寫都做不到?

翻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來感受書中涉及到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的許多道理,使我有瞬間解決心結的感覺。如在開篇第一章‘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時,他談到: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老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要盡其所能挖掘學生的潛能,並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快樂的過程。

我們總喜歡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對他們的要求也總是一樣,所以每次都會在某些學生犯錯誤,某些學生學不會知識時,生氣鬱悶,甚至在耐心再教育之後依然沒有進步時忍不住咆哮,抱怨怎麼會有這麼笨的學生,讀過第一篇之後忽然就不再糾結,“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東西:對於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於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才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如書中還談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同樣,在第48條建議‘要思考,不要死記!’中也提級了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師的任務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思考,自己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啊,這一點是我平日裡試圖努力嘗試的,可操作起來需要花費心思,由於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響,自己在平日裡所下的工夫還是不夠的,以後會加大這方面思考的力度。

每天讀一點,進步多一點!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5

透過參加這次學校讀書活動,我再次溫習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這本書,雖然相隔的時代迥異,但大師思想的精華卻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將此次讀書心得彙報如下,給教師的推薦讀書心得。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時候,我們不滿意的學生僅僅只是因為:他的成績不能使我們滿意,沒有到達我們想要他到達的合格或者優秀,――也許,他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

我們教師就應認識到,同一知識,有些學生是接近然後到達,有些是到達然後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到達,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盼與忍耐:對不一樣的兒童來說,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感悟:這句話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為在我的課堂上,有多少時候是在進行著群眾性的無效勞動,有多少學生自始至終地在那裡進行著無效勞動,又有多少學生最後厭倦了這種無效勞動而不再“勞動”,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裡!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但是,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感悟:“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為: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就應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我的必讀書目中。

3、把基礎知識持續在學生的記憶裡

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祕密――也能夠說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持續在記憶裡,到達終生牢記的程度。

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但是把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脫落;人們每一天都忙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但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但是牆基在裂縫。

感悟:我是一個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許多落後的學生並不是智力不好,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能夠趕上去的。

我們必須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持續在記憶裡,到達牢記終生的程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