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週記範文彙總六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3W

工作在不經意間已經告一段落了,這一週內讓你有什麼啟發呢?這時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寫一篇週記了。千萬不能認為週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週記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週記範文彙總六篇

端午節週記 篇1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重五節,端陽節。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可在我們這裏賽龍舟的卻不多,可是吃粽子的多,家家户户到端午節這天都要在門上掛艾葉,在餐桌上必須有的食物粽子。

關於端午節還有許多的兒歌,十分令人喜愛這些兒歌也給端午節添加了許多了樂趣。

端午節週記 篇2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當天要賽龍舟、插艾、帶香囊……而對貪吃的我來説最棒的就是吃粽子了。今年端午節的下午,我和媽媽決定自己親手包粽子。

包粽子之前,我們精心準備了食材:顆粒飽滿的糯米、酸甜可口的蜜棗以及青翠欲滴的竹葉。提前泡了一天的糯米被水映得亮亮的,竹葉散發着誘人的清香,讓人直流口水。

由於我和媽媽不會包粽子,只好請來隔壁的付奶奶當老師。只見奶奶把兩片鮮亮的竹葉重疊在一起,手腕一轉,繞成一個墨綠色的圓錐形,用勺子挖起一勺珠圓玉潤的糯米,熟練地倒進圓錐裏,再放進一顆油亮的蜜棗,蓋上一層米,緊接着用勺子壓了壓,然後輕輕把後面長長的竹葉合在圓錐上面,仔細包好,最後用雪白的線繩扎幾圈——一個漂亮的粽子就輕鬆完成了。

好像也不難嘛!看着奶奶嫻熟的樣子,我也拿起兩片粽葉有模有樣地折起來。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把竹葉彎成圓錐形,然後挖起一滿勺米塞進圓錐裏,放上蜜棗,又裝了層糯米,用手使勁壓緊。沒想到米放得太多,又用力過猛,糯米灑了出來。我只好用一隻手先捏住粽子,騰出另一隻手收拾。手忙腳亂地弄乾淨,下一步驟是給圓錐“蓋帽子”。我照奶奶説的把竹葉反扣在圓錐上,但現實很殘酷,我剛用力一擠,糯米就不安分地從縫隙中鑽了出來。不管了,先包上再説!、我剛要用長長的葉片把粽子外壁裹幾圈,可不知為何,剛一用力,手中的粽子就“爆炸”了,糯米下了我一身“雪”,竹葉碎成兩半,蜜棗也蹦到了地上。看看奶奶手中乖巧的粽子,再看看我慘烈的戰況,眼高手低的我欲哭無淚。

不行!不能放棄!我決定重整旗鼓。這回,我虛心地請教“付大廚”:“奶奶,為什麼你包的那麼好?”奶奶笑了,放慢動作給我展示了一遍。原來,在給粽子“合上蓋子”的時候要用雙手輕輕捏住兩邊,合的時候要快而用力,才不會把米溢出去。於是,我按照奶奶説的重新包了一次,這次總算包嚴了,我拿來線繩仔細地把粽子捆好。看着眼前被我“五花大綁”成功送進“刑場”的粽子,我心裏還有股小自豪呢!

經過兩個小時的蒸煮,王寧版粽子終於出鍋啦!雖然我包的粽子賣相不夠,但仍散發着迷人的香味。撥開外皮後,油亮的糯米露了出來,配上雪白的糖粒,香滑軟糯,讓人慾罷不能!雖然我包的粽子不太美觀,但我在勞動中收穫了快樂,感受到了端午節的濃濃的氛圍。

端午節週記 篇3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但我最喜歡端午節。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每到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家都會包粽子。先用水把大米淘好,就開始蒸大米,蒸好大米以後,把粽葉洗乾淨,就開始包了。有蜜棗的、豆沙的、小米的。粽子的形狀更奇特了,為三角體,粽皮為深綠色,像一塊塊綠寶石在閃閃發光。在我的期待中,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出鍋後的粽子顏色像翡翠一樣,饞的我直流口水。粽子用料不同,味道各異,大米的有饅頭的味道,黑米的有巧克力味,糯米的有牛奶的味道,味道相當好。

除了包粽子,姥姥還會給我和妹妹每人繡一個香包,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以外,還有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有驅蚊作用。

我真希望今年的端午節快點來到!

端午節週記 篇4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説: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説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説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 篇5

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我國人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傳説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也同時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自然要吃五黃。五黃指的是黃瓜、黃魚、黃鱔、雞蛋黃,還有雄黃酒。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極為盛行。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街無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我們家鄉義烏,味道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們則在他們的額頭、耳朵、鼻子等處塗抹雄黃酒,蟲豸不叮。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要做一個蜜棗粽子。首先,把粽葉放在水中浸泡幾天,把糯米放入水中洗淨,準備一籃蜜棗(多洗幾次)。把總也那三張,疊在一起,錯開點放;拿起粽葉頭部往裏面窩卷;抓一把米,放進去切記放窩裏的1/2;再放兩三顆蜜棗;再放糯米;最後,把尾部拉過來蓋住,粽葉纏繞着,用線綁緊,就大功告成了!

在端午節的時候,小孩子要佩香囊,傳説有避邪之意,其實是裝飾罷了。香囊內裝有硃砂、雄渾、香藥,外面用四部包圍着,清香四溢形狀、顏色不同,玲瓏小巧。

端午節真是個有趣的佳節。

端午節週記 篇6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但在其他地方端午節是要撞雞蛋的。俗話説“端5”就是撞雞蛋的意思。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互相撞雞蛋。有兩個人,一個叫喜馬拉,一個叫青藏雅。喜馬拉和青藏雅共同拿起雞蛋的後半邊,用尖頭互相撞。滿分是10分,最低分是零分。兩個人你撞我躲,好不熱鬧,……眼看時間就要到了,還剩最後兩分鐘了,青藏雅看着要從上面攻擊了,喜馬拉就往下面躲,而青藏雅立刻往下衝去,喜馬拉還沒看一眼他的雞蛋,它就碎了。獲勝的一方是一個完整的零,前面再加一個“1”,哦,是一個“10”分喲!相反雞蛋碎了的一方只剩下個“0”了,呵呵!

獲勝者都是有獎品的,獎品就是——竹桶粽子。竹桶粽子是用竹根上部做的,因為竹子是空心的,因此得先將兩個口住封住,分別在兩邊各打一個眼,往裏面灌好米、豆之類的,再加上三勺白糖,在爐上蒸半個小時就變成以香又甜的竹桶粽子了,他即有糯米的香味,又有竹子的營養和清香。

吃時用一根筷子插到事先打好的眼兒中,用手抓筷子剩餘的部分,用小刀一劃,竹桶應聲剖成兩半,香噴噴的竹桶粽子就呈現眼前了。

這就是端午節,我要過遍天下的端午節,看看還有哪些我未消化的、未嘗過的美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