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傳統文化的作文集合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6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的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傳統文化的作文集合3篇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中國社會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與自然的生產實踐中和與人和人的關係的調整和改善的社會實踐中,富於創造的中華先民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經過歷史的沉澱和積累,中華民族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使得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能成為和愛琴文明、猶太文明一樣的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精彩一筆。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學主義和西方現代文明主義的衝擊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卻受到了質疑和挑戰。於是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理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之間的關係決定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存與亡。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對於文化的概念。學術界許多年來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解和解讀。雖然不同的學者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和學術視野當中。對文化概念的闡發不一而同,但是對於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種共識,即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文化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總和;狹義上的文化主要指人類精神產品的凝結。我們所探討的文化主要是指狹義的文化。我們所説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行為準則等。

在漫長的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勤勞勇敢地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以“仁”為核心的“以人為本,人性關懷”的仁愛精神,不但包括人對於同類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關懷.還包括自然界一切生靈和萬物的愛;以“義”為信仰的“公平正義,堅守原則”的倫理道德,是一個社會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準則;以“禮”為內容的“恭敬尊重,禮儀文明”的禮儀規範,對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係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為對象的“崇尚知識,追求真理”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於知識和智慧的尊重,照耀着社會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為標尺的“忠於職責,誠實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學關於誠信的思想,是我們建立信用體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資源,我們應當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資源。

另外,“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中庸之道”的處世之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和胸懷、“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精神座標等等,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伴隨着中華民族跨越歷史幾千年,成為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的經典。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大年七年級是我最盼望的日子——春節。春節又叫做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個文化符號,有着獨特而深刻的意義。一為親人團聚,聯絡親情,禮儀往來;二則祭祀祖先,感念天地,緬懷先人;三是辭舊迎新,展望未來。春節的各種習俗承載着人們對自然萬物的感恩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個傳承了數千載的古老節日裏,我們是最快樂、最幸福的。

每到這個時候,一家人便團聚在一起,美美地吃着團圓飯。那香糯的年糕,敦厚的湯圓,紅通通的香腸,油亮亮的臘肉,勾動着我們的味蕾,牽引着人們的情思。這種中國獨有的美食,飽含了人們對年的深情。

每到這個時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假期,真正的'親人團聚。因為不管相隔多遠,親人們總是會及時趕回來,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大人們放下了手裏的工作,小孩們也放下了書本,全心的投入了春節的各種活動:貼春聯、祭祖、串門、放煙花……

每到這個時候,便是孩童時的我最樂呵的幾天了。穿着新衣,攥着壓歲錢,和小夥伴們一起開無憂無慮地到處跑,放着煙花,在噼噼叭叭的鞭炮聲中,歡快的笑聲四處飛揚……夜幕降臨,明亮的窗前,透出一家人圍在桌前,熱熱鬧鬧吃着飯,看着煙花的畫面,那種滿滿的幸福感是金錢不可替代的。

通常我們這些春節活動會持續到正月十五。有時候,我們會去放孔明燈。那大大小小的孔明燈,飄蕩在空中,隨着風起起伏伏,載着人們美好的願望與祝福,慢慢飛向高處。遠遠望去,與天上的繁星相映襯,熱鬧,明亮。

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洋節洋文化流行起來,並且愈演愈熱了。看着那些商家貼出來的各種廣告,大街小巷的年輕人孩子們或提着南瓜燈,裝扮成女巫等怪模樣,或扮着堆滿笑容的聖誕老人分發糖果,或寫滿愛意的花式情人節表白……我有點疑惑了:這些歡樂的臉後面,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這些節日的意義呢?商家也不過是為了更好的促銷罷了,大多數的人們也不過是跟風罷了。

與此同時,有的人還在歎氣:這個年過得越來越沒意思了。我想説:沒意思的不是年本身,而是人們的思想。當人們盲目崇拜西方的同時,往往忽略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很多人未曾用心去感受,那些積澱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仍紮根在我們的心底,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讓我們重新拾起傳統文化的精髓,留住傳統文化的根。讓我們繼續弘揚傳統,將華夏文明繼續傳承!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老吳深色娛,戒懼在飲食,要級銘盤孟,下著如對敵”更寫出面對佳餚不知從何下口的抉擇。肉食從來意自凝,希孟況與病相宜”他不信藥石,但對食療養生卻頗有心得。他於粥中放入補益藥物使粥中藏着和養胃氣,生津健脾的滋補效用。由此可看古人的智慧是多麼的高深。

不僅這些人如此,歷史上還有很多這樣的人。楊玉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張岱因吃辦螃蟹盛宴;季鷹因吃要辭官歸家;金聖歎有吃縱死不悔;乾隆為吃創滿漢全席。無不體現吃的重要吃。

光吃還不能體現中華文化,因吃還留下許多著作。曹操的《魏武四時食制》中對魚食用方法的描寫到《飲膳正要》對飲食養身的介紹從朝奕《易牙遺意》古食製作的描寫到朱彝尊《食憲鴻祕》中烹飪技藝的影響。從顧伸《養小錄》採摘食材到袁枚《隨園食單》對名餚的描寫。都體現出中華美食文化的精髓和對生活美好的無限嚮往....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中相思之情。“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的悠然自得;“雨露之濡,甘苦齊結實”的自在快活;“君王納晚涼此味亦時須”的樂觀曠達。由此看出美食不僅挑戰我們的味蕾,它更是一種文化,它傳承着中華上下五千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文化的存在使菜餚富含詩書的文化氣息,而菜餚更是文化不可缺少的承載體。

千年的炊煙不曾停息,文化的傳承不曾間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