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場》讀書心得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1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冬牧場》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冬牧場》讀書心得

《冬牧場》讀書心得1

《冬牧場》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李娟跟隨牧民走進荒野,感受最原始的牧民生活的故事。它記錄了真實牧民生活的艱辛,同時用真實而温暖的文字傳達了作者對土地、牧民以及即將消失的遊牧生活的感慨。

在遙遠的北疆,遠離現代文明,在極度缺水、缺食物並且無比嚴寒的冬牧場,大地是人們生存唯一的依賴。勤勞的藏民們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而牧人能做的就是順應自然發展,每年南下北上放牧牛羊,每年南北不停折返。春夏秋季倒還好,只是到了冬天,有零下三四十攝氏度。

雪災之年,白皚皚的雪被之下,埋葬的不僅是糧食和牲畜,更是牧民們的.生活。這綿延千里的家園,這些大地最隱祕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青春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只有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與歷練中愈發強大。

讓我感受深刻的也有作者筆下美麗曠達的大自然,大部分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窩子。李娟用未經雕琢、發自內心的文字描寫出的自然情景能讓你當場想象到那樣的景象。她寫到天空藍得像要心碎了一樣;寫到夕陽沉甸甸地斜墜在西天時世界的金黃,到太陽完全陷沒地平線後世界的清亮;再到星斗浮現並且越來越明亮時,世界的邊緣越來越幽深……

當然,《冬牧場》描寫的牧民也都可愛鮮活,果敢勤勞的男主人局麻、一刻不閒做活麻利卻毛手毛腳的女主人、愛幻想愛打扮渴望嫁到遠方的女孩加瑪,他們與一起紮寨的牧民家庭成了鄰居,共同勞動吃飯、共享生活物資。素未謀面的過客成了座上賓,一粒糖的分享都顯得格外甜蜜。

人之所以能感到“幸福”,那不是因為生活的舒適,而是因為活得有希望!

《冬牧場》讀書心得2

燥熱難耐的夏天,坐在房間裏,我始終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寫題,偶然一瞥,我看到了書架上的《冬牧場》。便抽下來開始閲讀,想用凜冬的寒意驅散一絲盛夏的酷熱、讓心沉下來。

其實這本書的內容很簡單,主要記錄了作者李娟隨牧民居麻一家來到冬牧場放牧的生活,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作者逼真地還原了那個冬天的所有寒冷但寒冷並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寒冷的反面。那就是人類在這種巨大寒冷中,在無際的荒野和漫長的冬天中,用雙手撐開的一小團温暖與安字,雖然微弱,卻足夠與之抗衡。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既充滿希望又感到迷惘,並且這兩種情感誰也無法説服誰。

首先是希望。即使是在極端貧窮,幾乎與世隔絕的情況下,牧民依然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對美充滿了追求,你能感受到他們的生命正在野蠻而旺盛地生長,一刻不停,生生不息。如故事中居麻的小女兒加瑪,一直戴着一對廉價又粗糙的紅色假水鑽的耳壞,其實如果是身處大都市,這樣的耳環一定會讓人覺得俗不可耐,可是在荒野中,它們的紅色和它們的亮閃閃簡直如月另外的太陽和月亮那樣光華動人。還有許多年邁的、辛勞一生的哈薩克婦人,她來們枯老而扭曲的雙手上戴滿碩大耀眼的寶石戒指。這些誇強的飾物令她們黯淡的生命充滿尊嚴,閃耀着她們樸素一生裏全部的榮耀與傲慢—在廣袤無垠的荒野中,單調、空曠、沉寂、艱辛,再微小的裝飾物出現在這裏,都忍不住用心濃烈,大放光彩。

又如文中一件看來微不足道的事,居麻的小女兒加瑪在回烏河之畔前特地去背了兩袋雪用來洗頭,但其實當時旱情嚴重,水非常珍貴,並且烏河之畔水源充沛,因此加瑪執意洗頭的行為為作者所不解,她覺得這是虛榮的,可是後來作者有了新的想法,生活本來就夠侷促了,如果再潦草地應付那就是“破罐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嚴這個東西。而"尊嚴“須得從最小的細節上去呵護。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機和兩三名客面前體現短短几個小時的清潔和體面,也是馬虎不得的。看完這段話,我感觸良多,是啊,再粗礪的生命也有其精緻之處,缺乏生命的地方,恰是生命最熱烈的地方。在粗獷沉寂的荒野裏,美的畫面不僅給人以慰藉,還平添了歡樂和希望。

另一種與之對立的感受是迷惘。長達半年的冬季以及土地的貧瘠使哈薩克人的祖先不得不選擇了“遊牧"這種艱辛動盪的生產生活方式,年復一年恪守自然的規律在大地上穿梭。從阿爾泰深山一直到天山北部的開闊地帶,牧人們每每年遷徙距離逾千里。在冬牧場安定下來後,生活也並沒有輕鬆多少,凌晨三四點起牀做準備,天亮出發去荒漠深處放羊,一直到天黑才能在小山丘上運運看到他們回來的渺小身影。漫長的一天裏,荒涼沉寂的大地上,沒有人煙,沒有陪伴,只有覓食的羊羣和耳邊不時傳來的風聲。放羊歸來後若能在地窩子裏喝上一杯熱奶茶,便是極好的了。牧人的生活是平實的`,艱辛的。甚至有時候是殘忍的。

但誰又有資格説都市裏的生活不是令人無法忍受的呢?仔細想想,誰都沒有資格去憐憫哈薩克牧民,誰都沒有資格瞧不起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像書中所寫,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卻理所當然,寒冷可以忍受,可是其實在這世上並不存在無法忍受的生活。漂泊不定的,只有無盡的慾望和不安的心。

正如李娟所説的,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生,可牧人的一生呢?或許就在那一次次的出發和告別中,在綿延千里的大地上深淺不一的腳印裏。他們的夢與希望,全部滲透在每片雪花掉落的枯草上。那麼細小微弱,卻又堅硬沉重,如同放在奶茶中久久泡不開的饢。

《冬牧場》讀書心得3

擱置許久的書,國慶出行前將它裝入行李箱。轉輾三地(準確地講,是兩地),放慢腳步,親近自然,閒暇時光,與書為伴。不得不説,這也是一種別樣的旅行體驗。

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在假期中將它看完。讀《冬牧場》的時候,不時會被作者深情而又不失節制的文字感動到。在這之前,我想像中的放牧場景應該是:風吹草地見牛羊。而真實的場景竟是:滿目天空、流雲、白雪、黃沙,再無一物。日復一日地頂着寒風,行進在漫天的雪地裏,尋找深埋雪下的那一株株枯草。那是何等的荒涼和孤獨啊!感慨的同時,不由地對牧羊人產生一種敬佩之情。

自然嚴酷,寒冬漫漫。熊貓狗生產遇上了寒流(零下42攝氏度),當母狗生下四隻小狗後,感覺到了自己狀態很危險,便關閉了產道。等捱過了艱難的那幾天,才生下了最後的四隻。在自然面前,一切的生靈都是弱小的.。但它能做的就是拼勁全力,保全自己的孩子。

長夜漫漫,伴隨着寒風湧入屋內的還有小狗的慘叫,但它們一天比一天健壯。或許正如文中所述:生命遠比所看到、所瞭解的更結實,更頑強。

在牛的冬天那個章節,有一個橋段還是蠻觸人心絃的。小牛斷奶後,就再也沒能天天見到母親了。漸漸地小牛就習慣了沒有媽媽這件事,但牛媽媽卻很難習慣。偶然地一次,小牛回來的特別晚,正在被擠奶的牛媽媽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寶寶,不顧一切奔過去聞它、舔它。但小牛無動於衷,已經不認得媽媽了。

看到這裏,還是有一絲絲地難過,雖然這是它們生命必經的歷程。談及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當我們遠走他鄉,早已習慣父母不在身旁。而父母依舊將我們點滴掛心頭。正如老人家總説起的一句話:父母可以為兒女做的,兒女很難做的到。

通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作者寫到“寒冷的日子總是意味着寒冷正在過去。”氣温總會緩過來,一切總會過去。不由地讓我想起我當兵的那段時光,總是在心裏默默地告訴自己:看的到頭的辛苦可以堅持。

借用文中的一句話: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的有希望。勉勵、鼓舞自己,在奮鬥的路上,我們一起加油!

《冬牧場》讀書心得4

“生活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與勇氣去面對這些,而是選擇放棄努力,低頭認命,你將失去自信,你是在自己的生命之旅。”在我讀完李娟的散文集《冬牧場》後,我久久的回想着這段話。

哈薩克的東牧場是一個荒涼而貧困的地方,作者李娟卻選擇在這個地方體驗生活,借住在了當地的一個普通家庭裏。

很難想象,遠離繁華的大都市,住在一個用羊糞堆成的`窩裏,每天不但吃不到足夠的食物,還必須忍受極度寒冷的氣候,與牧民一同在冬牧場上放牧,這一切都如此艱難,但作者每天跟牧民們一起作息,一起面對不斷出現的各種生活難題,堅強而快樂的生活,還寫下了一部文筆優美的散文集。

我雖然沒有經歷過李娟那樣的生活,但也遇到各種困難。和作者相比,我無論是在意志還是心態上,都與他有着山長水闊的距離。

與家人外出鄉下旅遊,看到高低不平的土路、破舊的草房屋、破爛的桌椅,我總會忍不住驚惶失措,渾身不自在,在這樣的地方讓我待半天都嫌多,不敢想象如何像作者一樣住上幾個月。

學習也是一樣,偶爾碰到難題不會做,就想繞開不做,即使身邊有同學可以請教,我也不好意思。必須承認,在很多時候我已遇到困難就膽怯了,只想躲避,就像那隻躲進沙堆的鴕鳥。

但是讀完這本書,我認識到,只要你在困難面前展示出自己最大的勇氣與努力,就能走向成功,因為這股力量一定會陪伴你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踏過坎坷,總有一天,你會走出未知的困境。

我向往能夠成為像李娟那樣無所畏懼的人,嚮往擁有他那麼豐厚而精彩的人生。願我從這本書中獲得足夠的勇氣,去追隨他瀟灑的腳步。

《冬牧場》讀書心得5

樸實的文字,如同一個友人拉家常般講述着和哈薩克牧民在冬牧場的生活。

文章的開頭講述媽媽在村裏人面前炫耀自己是個作家,村裏人看着不修邊幅的自己難以相信。瞬間就被作者的幽默和直爽所吸引,有種雖是初見,但是脾性相投,特別能聊得來的默契。

我出生南方平原,從沒有去過草原,所以多半帶着獵奇之心讀着這些故事。因為自己也有過忍受着惡劣天氣的折磨幹過農活的經歷,所以很多時候也會有代入感。

在如今濫娛樂至上重口味的快消時代,我作為被動接受訊息的人,平時接觸的也都是些媒體推送的心靈雞湯和流量雷文。所以在要開啟一段沒有wifi的'長途旅途,愁着不知如何打發時間的時候,邂逅了這本書。所以,真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久久沒有遇到這樣能讓我靜下心來,沉迷之中的書了。

看了作者的故事,突然覺得自己也可以去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寫一寫。可能作者樸實而生動的文字,就如同自己和好友同事分享自己的故事一樣到來,便有點自不量力了。

書寫記錄整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本來就是件快樂的事情。我也時常愛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自己也覺得自己有點話嘮了。寫一寫也是件不錯的事情。

《冬牧場》讀書心得6

王安憶這樣説: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冬牧場》就是這樣的文字,寫的是作者李娟跟隨一家熟識的哈薩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沙漠,度過的三個月的遊牧生活。

不同於以往的遊記,《冬牧場》中的作者紮紮實實地和牧民一起生活,從趕着駱駝進入沙漠的三天行程,到一起為定居搭建冬窩子,砌羊糞牆、收拾家務,再到定居後每日的放羊、採雪背雪、找馬找駱駝、繡花,作者用白描的方式將這些平實的小事一一記述,並將個性飽滿的男人、女人、小孩、男孩、女孩一一描繪,用羊、馬、駱駝、貓、狗等動物裝點,形成了一幅大漠荒野背景下的牧民生活畫卷。雖然是記錄着遊牧生活中瑣碎、平實的生活細節,但許多對自然、生命的思考如涓涓細流般浸潤着讀者的心田。

一是對自然的敬畏。《冬牧場》處處可見的對自然景緻的描寫,“大地是淺色的,無邊無際。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屬一樣沉重、光潔、堅硬。”其中對星夜兼程的描述令我印象頗深:“同樣在滿天星斗的濃濃夜色中,我們朝着深入地平線一半的獵户星座啟程。與此同時,月亮彎彎地掛在東方,同樣還是在行走中伴隨着太陽緩慢而威嚴地出升。太陽未出時,全世界都像一個夢,唯有月亮是真實的;太陽出來後,全世界都真實了,唯有月亮像一個夢。”那到底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夢,讓我久久回味。在那樣的自然中,人們樂觀而安然地咀嚼着自然給予的饋贈,荒漠、積雪、枯草、羊糞等等,氣候環境的嚴酷、物資的匱乏逼迫人們貼地生活,“大地是最大的`一塊磁石…生命的世界只有薄薄的一層,像皮膚緊緊貼附在大地上,一步也不敢擅離”,渺小了人的個體,卻更加反映了生命的實相,為了生存而生活,幸福反而更加真實。

二是對生命的歌頌。在描寫“冬宰”這一幕時,她雖然對親眼看到生命的結束表示難以接受,卻還是鼓起了勇氣去直視它。從宰殺前的準備工作,到宰殺時牧人的禱告,到“一匹清晨還在曠野中自在奔跑的馬兒,中午見散成堆骨肉”,“這是馬兒留給我們最後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長冬的力量”。讓生命以力量的形式傳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此外,《冬牧場》描寫的牧民也都異常可愛,果敢勤勞同時愛耍酒瘋的男主人居麻,一刻不閒做活麻利卻毛手毛腳的女主人,愛幻想愛打扮渴望嫁到遠方的女孩加瑪,恰巧一起紮寨的牧民家庭成為鄰居並一起勞動吃飯共享生活物資,素未謀面的過客成為了座上賓,一個假戒指的禮物都因為顏色鮮豔而變成珍寶,一粒糖的分享都顯得格外甜蜜。

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於是便有了拓寬生命寬度的人,不同的人用彼此不同的篇章,來豐富生命的歷程,於是便有了這些故事,感謝每一個講故事的人,感謝李娟,也感謝每一個聽我講故事的你。

《冬牧場》讀書心得7

第一次接觸《冬牧場》這本書是我高三時在學校的閲覽室翻看《課堂內外》時發現的,那雜誌節選了幾段此書的內容。其中一段我印象很是深刻,《冬牧場》的作者把三遍洗衣服的混濁程度比喻成家常調料,她説衣服洗的第一遍是大醬色,第二遍是老抽色,第三遍是醬油色。我當時看到這一段就覺得這比喻得也太巧妙了吧,忍不住為之叫好。於是我毫不猶豫的下單了這本書。

這本書有兩版,第一版的封面為冷色調茫茫大雪中伴有生靈的漫畫景,而第二版則為暖色調雪景的實景。李娟的書,正如她名字一般,給人以一種涓涓細流,細水長流之感,書的內容會慢慢的就流進了你的心裏。

李娟為了向我們呈現哈薩克民族放牧轉場時最真實的景象,她跟隨一家哈薩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牧場,沙漠,度過了一段艱辛迥異的荒野生活。他們一起趕着牛,羊,馬羣和駱駝在沙漠中走了四五天,在草原上住由經驗豐富的牧民挖出來的冬窩子,吃的是奶疙瘩,喝的是大自然的雪水。李娟前幾天的吃穿住行很是艱難啊,雖然後面也沒好到那裏去。但是李娟沒有抱怨,她用她温柔細膩的文筆記錄下了這一切。她把奶疙瘩的硬説成是陳年奶酪,硬的不近人情,轉悲為歡。

這本書裏的每個人,每隻動物的形象都活靈活現,居麻大哥的破口大罵和責任心,嫂子的勤勞善良,加瑪的俏皮愛美,還有鄰居家牙牙學語的小嬰兒和一隻聽話的小狗,在荒無人煙的冬牧場只有這兩家人挨在一起,大家相互串門,誰家做美食都會相邀共享,逗逗小嬰兒,看看因太陽能電量不足所以只能看一會的電視。

荒蕪的原野,屈指可數的娛樂活動讓雪地裏的生活很是乏味。但這樣的`情況下,一點點小快樂都會被無限的放大,比如採到一袋乾淨沒有泥沙的雪啦,再比如夜晚起夜抬頭一望,滿眼星河。冬窩子有人來拜訪時,那快樂簡直直接加倍,每個人都會開心的像過年一樣,因為大多數時候的冬窩子是平靜而有序的。

我最敬佩李娟的一點就是她能從很小很細微的事情中發掘出很多有趣有智慧的東西,好比如她在書裏所這樣形容哈薩克婦人飾品“她們枯老而扭曲的雙手上戴滿碩大耀眼的寶石戒指,這些誇張的飾物令她們黯淡的生命充滿尊嚴,閃耀着他們樸素的一生裏全部的榮耀與傲慢”這段話給了我一種茫茫大漠中出現一點綠的生機感和一種對生活的儀式感、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感。

合上這本書時,感覺整個人都剛從書裏描寫的場景抽離出來,彷彿剛把羊羣趕回羊圈,彷彿剛吃完酥油茶,彷彿剛撿完最重要的燃料――羊糞。實不相瞞,當時看完這本書,我真想直接就買票衝進阿勒泰衝進冬牧場去看看這個靜謐而美好的地方。

讀李娟的書是一種無上的享受,本為消磨時光而來,卻無意間真正消磨了時光。李娟把散文寫出了詩,卻又不像詩那樣一本正經。願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冬牧場,可娛樂,可休憩,可抬頭一望,滿眼星河。

《冬牧場》讀書心得8

向來,認為自己才疏學淺,沒讀過幾本書。兒時,受父親影響,家裏的哥哥們總能就某本書天南海北地神侃,我則呆坐一旁,努力跟上節奏,時不時假裝領會他們所言,極不合節拍地頻頻點頭。過後心裏頗不舒服,心裏很是沒底啊!如此種種“受虐”,我終下定決心“窮追猛打”,惡補名著,專挑名氣大的經典名作讀,如《簡愛》、《茶花女》、《漂亮朋友》等等。如此,稍稍心安......偶與別人談及名著,心裏竟然有些自豪,自認可與書中故人同呼吸,共悲喜。

偶然間,看到丁立梅叢書,先是被書的封面吸引,清新,淡雅;翻開書,僅讀幾頁,便不忍放下。自此,便喜歡上當代文學作品,温暖,舒適。又一個偶然,辦公室語文老師推薦李娟寫的《冬牧場》。光是聽她的描述及分外享受的表情,便痴痴地愛上這本書。回家,才發現,書,赫然立在書架。緣分吶!

《冬牧場》講的是李娟隨哈薩克牧民居麻一家遷移至冬牧場,在冬窩子過冬時的所見所感。文字質樸,接地氣,自認為越簡單樸素的文字就越是能夠觸碰人心。書中講述了許許多多動人的小故事,語言平實,卻不失靈動,讓人置身其中,不禁神往。

其中,最觸動我的是他們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塊突兀的黑色沙窩子,有舊年的羊糞牆羊圈和三個低矮破舊的地窩子。我們將在這兒展開整整一個冬天。”他們剛到時,居所破敗不堪,地窩子被兩側流下來的'沙子堵得嚴嚴實實,連羊糞牆都塌了一半......可兩天過後,經主人修整,裝飾,變得温馨而温暖。很難想象,住在用羊糞堆砌的居所裏是什麼感覺,味道,衞生狀況堪憂,但它卻神奇地吸引着我,僅李娟因寒冷而在被窩裏的那緊緊一裹,便讓我身同感受,也極想去試上一試,就着羊糞味兒睡它個昏天黑地。

此外,文中一句“哪個生命不強烈”直擊心房。雖生活乏味,清苦,然那裏的人們依然熱情四溢,裝着對美好的期盼,按着自己的方式倔強卻堅強地快樂着。由此想到主人公居麻一家。男主人居麻,率性,幽默,時不時耍賴,撒嬌,胡鬧;但他真正的善良與熱情,在客人來訪時卻潑墨般濺滿冬窩子的四壁。居麻的妻子,寡言,勤勞,表情嚴肅,但內心温暖,對丈夫及子女毫無底線地寵溺。加瑪,居麻之女,美麗,善良。身處荒無人煙的冬牧場,卻也有着少女對美好生活的熱切的嚮往,對羊糞堆砌而成的冬窩子也竭盡全力地裝點,使其温暖而美好;每每出門,必精心打扮,對尊嚴的苛求及少女最質樸的情懷不得不讓人對這個女孩子充滿憐惜與喜愛......書中眾生,在李娟筆下,靈動,可愛,尋味無數,久久不能相忘。

李娟寫的故事是在遊牧生活快要消失的年代。看似一個個支離破碎的故事,李娟卻能把牧民轉場時的情形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把牧民生活的畫面表現得一覽無餘。這一切源於作者的真實體驗和她如水般安靜的心靈。靜靜地體味,靜靜地書寫。李娟寫故事時,遊牧生活快要消失。因此,同時,她也在靜靜地懷念,懷念即將消逝的冬牧場,懷念即將回歸平靜但清冷的冬牧場,多年後,依然幾座孤墳,依然黃沙漫天,依然默默守候。由於牧民定居點的慢慢完善,這種追着雪線放牧的生活方式將在這個古老的遊牧民族中消失,所以,我想,《冬牧場》帶給我們寒冬裏的温暖,卻也有細細品味後感到的絲絲悲涼。如此看來,《冬牧場》也算是對冬牧場的祭奠吧。

《冬牧場》讀書心得9

這是一部描寫阿勒泰遊牧民族在冬牧場生活的非虛構小説。作者把自己與哈薩克牧民一起轉場、安營紮寨、共同在冬牧場生活勞作的場景,以作家的心境、當事人的感觸、用質樸無華的文字細膩入微的,一樁樁一件件娓娓道來。讓我恍惚如臨其境,不由深深的為之動容…這對於出生並生活在新疆,時而會和哈薩克族人打交道的我來説,感覺很親切又感歎那鑿鑿差異的深刻!

在寒冷冬季到來之前,哈薩克牧民局麻一家帶着一冬的生活所需,騎着馬趕着牛羊駱駝,緩緩的.前往冬牧場,開啟了又一年艱辛而又傳統的遊牧生活。在那荒野貧瘠的土地上,生命遠比所看到、所瞭解的更結實,更頑強。人也罷、動物也罷無不竭盡所能。生存條件的惡劣,“美食”就可以慰籍,吃飽穿暖就是幸福的時刻。比之更無奈的是荒野裏的靜寂無聲,青春啊、財富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無聊至極。(這讓我多少理解了哈薩克的嗜酒者 )這個等孩子們放假回家了也就可以慰籍。他們的迴歸趕走了靜寂與辛勞,帶來愛和温暖,也帶來了對以後生活方式轉變的思慮。

這蒼穹下,還有人必須承受着那些難以承受的苦。當你在為自身物質生活非常不滿時,這本書或許可以化解你過剩的慾望,開闊你能釋然的眼界。這個社會總有多種多樣的差異,在高曠的星空下,那些靜默的存在,能不緊不慢,不慌不亂,誰也不比照誰,誰也不笑話誰,誰也不可憐誰,各有各的活法。多好!?

《冬牧場》讀書心得10

《冬牧場》是李娟第一部長篇紀實散文,20xx年她跟隨熟識的牧民居麻一家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度過了近四個月的荒野生活。在書的後記裏她提到本書的起因是因為參與了《人民文學》的非虛構寫作計劃,也提到隨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進,曾經順應天時、自律謹慎的遊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亡。或許不久的將來,這塊古老、貧瘠而又廣闊的牧場也將會被拋棄。

阿勒泰應該記得李娟,冬窩子也記得她。她把風雪捏在手裏攥成了故事,但在觀察這一切時又坦誠得想個孩子。她的字句像是風吹過的沙地,有種乾淨粗糙而又真實的質地。她寫新疆牧民就是誠實地與牧民一同生活、放羊、受凍,就是被戈壁灘上的風吹黑皮膚,誠實得讓人感動。

阿勒泰之於李娟就像史鐵生之於地壇。不同的是李娟在《冬牧場》裏找到了一種生活和文學更加融為一體的方式,因為長時間身處阿勒泰的冬季牧場,在嚴苛的生活環境中她主觀上已經把文學和生活的邊界模糊化,書中所述就是生活的全部,我們所見就是荒野上風雪的聲音、牛羊歸圈的聲音、煮奶茶的聲音,就是這各種聲音雜糅後的迴響。這種迴響帶着生命沉重的呼吸、不應被任何華麗過分修飾的辭藻遮蓋。

書中對牧民艱苦生活的描寫讓人印象深刻,牧民早上趕着羊羣出發,在沙漠裏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才趕回來。最冷的時候離家還有百十米時像是走不動了一樣,下了馬就地躺倒,再慢慢坐起來,抬起腿碰一碰麻木的雙腳。羊糞塊壘成的`地窩子也是後來才有的,以前的哈薩克牧民的冬天就住氈房,那裏四面八方都是冬天。貧困的小孩沒有衣褲,裹一張羊皮過冬。上了年紀的牧民因為關節炎不能安眠,夜裏不時起來吃阿司匹林、卷莫合煙,即使在睡夢中也會因為病痛無意識地呻吟。

路過的牧民曾對李娟説:“你覺得我們哈薩克受的罪還不夠嗎?”雖然如此艱辛,人民依然堅忍又快樂地生活,或者説唯有這樣堅忍又快樂地生活才能抵禦這樣的艱辛,才能度過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寒冬。現代生活不可避免地影響着古老的遊牧民族,戈壁的地窩子裏有了太陽能電視,年輕人抱着手機不放,孩子們想着繼續學習以後去城裏生活,到房子裏幹活。

自然是否能夠補充人類取得的進展?是否完成了人類半途而廢或苦苦堅持的工作?當看到牧民隨着季節流轉、作家隨着時代流轉,在塵土裏成為卑微而偉大的存在,自然應該是得意的。李娟孤獨地在戈壁上尋找寫作答案,讀者孤獨地在她的敍述裏尋找人生答案,尋找一個寄託來分享情感,實現完成自我認知的夢想。

“像往常一樣”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希望這片牧場上的一切在今後的時日裏能夠一直“像往常一樣”,流動不息。

《冬牧場》讀書心得11

喂,你,去過新疆麼?

你,去過新疆麼?阿勒泰知道麼?

諾大西域疆土中最北的一個位置,一座冬季氣温不亞於大東北的極寒地帶,那裏有神祕妖嬈的喀納斯…

然而這個故事裏木有喀納斯的顏色、木有喀納斯的湖怪,木有成片的白樺林讓你去感受禾木村的原始,哦,對了,他們在赴冬窩子的行李中有帶着樺樹皮,用來引火。

新疆的美景讓人流連,但恐怕大多數人的記憶是夏秋的色彩,而慢漫冬季長達半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下雪,山區更早,二三月才會開始化雪,山頂上常年會有積雪)。放牧,一種原始的生態鏈生活,逐水草而居,帶上你的牛羊,趕上你的駱駝,我們一起去沙漠、去草場。趕上了春天的青翠,踏過了夏天的碧綠,奔跑在秋天的金黃,堅挺在冬季的枯黃。想象不出的艱難,可是哈薩克牧民把它作為畢生的事業,繼承者、維持着。勇敢的向自然而生,那麼積極、那麼樂觀,有水草的地方有牛羊,有牛羊的地方有氈房,有氈房的地方有居麻和他的家。

我在新疆出生、長大,故事中的場景再熟悉不過,但是趕冬牧場住地窩子還真是第一次細緻的瞭解到。只知道每年的春秋兩季時,沿山的公路都得減速慢行,更甚禁行,為的是這些生靈能夠順利的.轉場、遷移。路上,你遇到了羊羣,打喇叭都是不管用的,因為它們習以為常的聽着,更甚站在車前呆呆的望着你。你只能默默的看着、等着,等着、看着。

近些年,當地政府也在積極響應號召並落實安居政策,為牧民在各村鎮規劃定居點,幫助建造安居房,希望他們能夠安居樂業,無奈這樣的生活祖祖輩輩,基因裏都烙着“流浪的”印記,沒幾月,該出走的還是出走,該遷移的還是遷移,沒有辦法,工作還得慢慢做。

哈薩克族牧民,很淳樸。寬闊的臉型,純淨的眼神,尤其是孩子。

感慨,好的作品源自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李娟四個月的深入“卧底”,向我們揭開了冬窩子的神祕,讓我們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還有愛。

面對困境,哭喊與無奈是無用的,需要自己去突破,沒有房子我們找地窩子,挖挖修修,沒有水源我們有雪,沒有富裕的糧食我們就“節約”,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協作、幫助、相愛相惜絕對一點兒也不少,老祖先的生存智慧更甚光輝。

喜歡居麻一家,喜愛那片冰凍的熱土。

《冬牧場》讀書心得12

“我説:‘家裏不是有狗了嗎?’他説。‘誰知道能活多久?’居麻給梅花貓吃肉時,嫂子反對:‘豁切!’嫂子給貓吃肉時,加瑪反對:‘行啦行啦!’加瑪給貓吃肉時,我反對:‘它已經吃了不少了!’我給貓吃肉時,居麻反對:‘它吃得比你還多!’總之一家人就這樣互相寵溺着它。”

每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總會想起七歲時,我在一個電話亭旁看到一個大哥哥,他揹着一個書包,你做夢也不會想到那裏面究竟有什麼?那裏面有貓,不是一隻貓,也不是普通的貓,而是兩隻全身金黃,剛生下來沒幾天的小奶貓!

怎麼才能説出《冬牧場》的有趣之處呢?如果説《雪域豹影》是一幅漫天大雪與一座山的水彩畫;《紅豺》是一幅青青草原地上一隻兔子與一隻鹿地相遇,那麼《冬牧場》則是一個人與一羣馬、一羣牛、一羣駱駝的合影。

在李娟筆下,如此凜冽的'環境都能有着如此快樂的氣氛。

也許,你不曾在一個夜晚,一粒牛糞掉進了你張着的嘴裏;也許,你不曾為了打一個電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也許,你不曾因為冬天裏的牛奶,而只給小牛喝了幾口奶?

可是,這並不意味着你是一個遠離快樂的人。

如果,你曾經為了捉一隻小鳥,而扮成一顆假樹吸引鳥兒,卻招來了許多蜜蜂;如果,你曾經為了和小夥伴一起快樂的吃蛋糕,卻把臉上、手上塗得全是奶油;如果,你曾經捉了一條魚兒,卻被它的魚尾巴扇了好幾個耳光……

是的,寒冷的冬天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它依舊在我的心中,告訴我沒有風雨地吹打就不會存活。

“每當我獨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裏,看着輕飄飄的月越來越堅硬,成為銀白鋒利的月亮”。

《冬牧場》讀書心得13

紀實文學《冬牧場》,描寫作者李娟在2010年冬天,跟隨哈薩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與牧民家女孩一起背雪、放羊、趕駱駝、收拾地窩子,渡過三個月難得的原生態牧民生活。

在冬季零下四十多攝氏度荒涼的冬牧場:雪水是渾濁的,混有風沙、羊糞;洗澡也很困難,更不用説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了。人是怎樣生存的呢?作者寫道:“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

牧民家的子女放寒假,歷經辛苦也要回到“地窩子”和父母們一起生活,而這段時間裏父母絕不會把他們當做還在上學的嬌滴滴的孩子,該放羊,放羊去,該背雪,背雪去,該做家務,做家務去。每個人儼然都熟識自己要乾的事情,一切是那麼井然有序。

以前我們常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孩子自小跟隨父母從事家務勞動、田園勞動、市井買賣等一系列生活實踐,掌握生活基本能,可以獨立撐開生活的某一面,那是環境逼出來的,練出來的。現今的孩子,一是經濟條件好了,二是課業越來越重,卻漸漸的脱離生活實踐。他們很多的假期在培訓班度過,和父母一起做做家務,一起坐下來喝喝茶的閒暇時光少之又少。上學放學要人接送,吃飯穿衣要人伺候,生活不能自理,舉手之勞的'簡單之事不會做,一到需要獨立面對生活時便束手無策。雖然我們不需刻意創設貧苦家境磨練孩子,但失去鍛鍊孩子的機會也是一件憾事。

再回到冬牧場,哈薩克牧民居麻的女兒和兒子即使在爸爸離開幾天的日子,也能擔負起整個牧場的正常運轉,而這樣的勞動量常常使得男主人“放羊歸來累的倒在炕上動彈不得,夜晚忍受長年累月辛苦勞作積累下來的一身病痛折磨,大把大把的吃着阿司匹林止痛片”。這樣嚴苛的環境,孕育了孩子們美麗、堅韌、勤勞,尤其是男主人的女兒能幹、愛美,笑起來如陽光一樣燦爛妖嬈。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阿勒泰廣袤的天然牧場裏流動着哈薩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輪迴。期待我們的教育也能在時代變遷的大潮中堅守生命的活力,雖被裹挾卻能善其身。

《冬牧場》讀書心得14

語言幽默風趣自然,常常讓人忍不住大笑起來,冬窩子裏的居麻,嫂子,加瑪可愛又幽默,冬窩子裏的生活艱難又貧乏,但是人們一間的情感卻温暖又細膩。

一幅幅的冬窩子生活場景圖鮮活生動的跳躍在我腦海裏,

酒鬼的居麻,打擊李娟的居麻,抱着嫂子一頓親的居麻,擦皮鞋的居麻,放羊的居麻,認真修牛圈的居麻,吃去痛片的居麻。

在爐火旁的嫂子,粘氈片的.嫂子,背雪的嫂子,腰疼的嫂子,説豁切的嫂子,繡花的嫂子,

愛美的加瑪,獨自放羊的加瑪,學習漢語的加瑪,抱着爸爸居麻撒嬌的加瑪,喜歡聽音樂的加瑪,想去學校學習的加瑪,想穿漂亮衣裳的加瑪,可憐的加瑪,寂寞的加瑪。

加瑪的弟弟忘記了(?Δ?∥)

冬窩子裏的好客呀,互相幫助呀,寂寞與艱難呀,冬季裏的羊羣與大畜的困苦呀,都在李娟筆下筆筆生花,步步生蓮,大自然里人所要面對的遠比想象的要艱難許多,但是生命又遠比想象中的要頑強許多,

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生命間的相互照顧。好在冬天總會過去,牧民也相繼定居,日子總是要過下去的,未來的新生活會以怎樣的方式展開呢?

生活總是一邊失望着一邊期待着!

《冬牧場》讀書心得15

前幾年,看過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那時候的她是站在天光之下、草原之上、明亮愉快又親戀生活的李娟。

初讀《冬牧場》是因為好奇,在中國的西北邊境,在遙遠的阿爾泰山脈,哈薩克牧民過着春日北上,秋天南下的原始遊牧生活。那是怎樣的一種生活?這樣居無定所的生活,於我而言像是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作者實打實的相當剽悍地進入牧民角色,她甚至變成了牧人,她走進冬窩子,完全融入一個陌生的牧民家庭,全身心的探索他人的情感和希望,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天。她早上去放牛,跟着女主人去尋找冬天唯一的乾淨水源—雪,下午藉着冬窩子天窗透進來的光亮繡氈子。甚至在零下幾十度的天氣,她也穿上厚重的裝備出門,鑲嵌在茫茫無際的荒漠裏。她的字裏行間沒有居高臨下,沒有悲天憫人。書中的文字就如封面的感覺一樣,淡淡的。再大的痛苦、憂傷、寂寞到了李娟的筆下,都變得平淡,但就是這淡淡的情感,卻尤為真摯、親切。

樑文道在《開卷八分鐘》裏説,李娟寫散文有種小説的寫法,他是在評價那本《阿勒泰的`角落》,他説這些散文裏經常會透露出一種短篇小説大師的風采。這是李娟散文超越散文意義的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李娟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或明顯或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態度、觀念和困惑,這是一種全局式的表現,可以説把各種文學樣式、各門學科都揉合了進去。

她並沒有完全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敍述冬牧的過程,而是用繁雜的筆觸對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每一件瑣事、每一個生命都進行了回憶。這樣平凡的表現方式恰恰寫透了生活的偉大之處。並非作者的文字有什麼出彩之處讓我讚歎,而是因為書中那樣零零碎碎的記述完整地還原了生活的全貌,從而觸動了我的感動。前半截比較逗趣,時常讓人歡喜,越往後讀,越有無邊的哀傷湧來。散文能寫到這樣的深和純淨,那背後傾注了多少心力,又承載了多少情感?

《冬牧場》描繪的生活的艱辛,會讓我感受到幸福的真諦,那種幸福,是勞動給人的心靈帶來的充實感,是集體勞動中人們互相協助、相依為命的安全感,是依靠辛勤和智慧戰勝困難的成就感,是創造勞動果實的喜悦感,是人們分享豐收的滿足感,是家庭的温暖與生命之間最質樸的血肉相連。世界上真的會有不艱辛,更好的生活嗎?真的會有輕易就能獲得的幸福嗎?我們生活在幾千公里外的城市裏,就真的不再漂泊了嗎?沒有人規定,生活必須是什麼樣的,生活也無對錯之分。就像書中所寫,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卻理所應當,寒冷可以忍受。世界上並不存在不能忍受的生活。什麼正能量、痛苦、悲傷,與人的境遇無關,而是與人的心境有關。

冬牧場實際是怎樣的?是無所適從的靜、無孔不入的冷和漫無邊際的孤單。李娟寫冬牧場就像一個痴迷的畫家,對着冬牧場這個美麗的風景,飽蘸深情的畫筆,從各個角度:正面的、側面的、仰視的、俯視的、陽光明媚的、陰暗深沉的;畫出一幅幅清新又厚重的畫面。就這樣一遍一遍痴迷的畫着,你讀着讀着也痴迷起來。

我想象過大雪過後的烏倫古河畔,想象過夕陽西下,牧羊人朝着冬窩子方向,騎着馬揮着鞭子,幾百只綿羊埋頭擁擠的踱過沉寂的大地。羊的一生是牧民的一年,可牧人的一生呢?或許就在這不停的出發和告別中,在綿延千里的大地上深淺不一的腳印裏。他們的夢想和希望,全部滲透在每一片雪花掉落的枯草和羊糞裏。雖然細小微弱、悄然無聲,卻是堅硬的,沉重的,富有生命力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