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清明節隨筆1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6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通用)清明節隨筆12篇

清明節隨筆 篇1

一直都以為死亡離我很遠。當爺爺去世時,我甚至沒有開始記事,也並沒感覺有多悲傷;當奶奶逝世時,本身在一起的時間就不長,也很快便忘卻了。每每當得知哪個陌生人又去世了,我也就聽過且過,並不曾放在心上。

當我還是個牙牙學語的孩童時,也曾想入非非,擔心的牽起母親的手,説着:“要是有一天媽媽也去世了怎麼辦?”她聽了便温柔的撫摸着我的手,然後答道:“那有什麼可怕的呢,自然規律罷了。”於是,這一天便如期而至。

當我得知了母親的死訊,並不驚訝,也不難過,內心只是異常的平靜,就好像五藴皆空了一樣,除此之外便只有遺憾和若有所失的感覺,就好像內心被開了一個大洞,止不住的向外漏着什麼。隨後便開始後悔自己沒能鼓起勇氣去見她最後一面,亦或是給她打上最後一通電話。

明明是春天,可殯儀館的古樹卻依然不停的飄落着新葉,散滿了一地,一切都是如此的平靜,甚至能聽見蕭瑟春風在落葉間穿梭的“沙沙”作響,我獨自一人,到來了。

昨晚,父親叮囑我説:“人與人交集在一起都是因為有利益關聯,即便是再好的朋友照顧兩三天也足夠了。這些形式上的東西都是給活着的人看的,有些人甚至只是過來看個笑話。”他頓了頓,繼續説:“保持沉默,如果有人來問你什麼,隨口敷衍就可以了。”

廳前,圍滿了花架子,前來為母親送行的人並不多,大概也就七八人,大多是些熟悉的面孔,除了母親的那兩個朋友和繼父外,都是很早以前和她合作過的同事。別上假花,最後默默地看了一眼棺材裏母親的遺容——臉色憔悴,形體消瘦,面無表情——已然成為了一具真正的乾屍。我不想再多看上一眼,只是感覺心裏有一股惡寒——她的所作所為,所付出的努力,那些輝煌的成就,那些偉大的思想或是理念,都不為人所理解甚至是瞭解,卻僅僅以這種行屍走肉的形象被周圍的人所熟知——作為凡夫俗子眼中的一個失敗者的形象孤獨地死去,這一切都令我感到不公與不甘——也許成功了流芳百世,但失敗了同樣應該要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亦或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氣概呀!

送別時,沒有一個人不是淚流滿面,唯獨我毫無表情的低着頭,心中只是充滿了憤懣與沉重。當棺材被推進了焚屍爐,我扭過頭,不想再多看一眼。在隨後等待的時間裏,大部分人都坐在長椅上閒聊,説着那些客套話,而我只是坐在遠處看着,內心異常的平靜,沒有一絲的波瀾起伏——所謂自憐或是悲哀的情緒確乎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呆呆地望着手上精緻的石英錶,仍記得病牀上的母親見到時的`喃喃自語:“這是我送給爸爸的。”——十幾年過去,卻依然完好無損的到了我的手上。

突然,母親的那位朋友不知從什麼時候走了過來,她緩緩地説着:“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互相理解,或許你們知道她的所作所為,但也不會表現出來,更難以提供支持。越是渴望被理解,便越是急於求成,更加沒日沒夜的工作,最終就積勞成疾。”她頓了頓,繼續説:“你的媽媽是個堅強的人,是一個關心別人超過關心自己的人,只是行為上很強硬。但我覺得,作為一個女人,應該要懂得退讓,去尋求幫助。有時不去在乎那麼多,把一切放的輕一點,會好很多……”這些話聽着十分耳熟。她是如此,我也一樣,但,性格怎麼可能會改變呢?

回到家中,現實的父親一如既往訴説着母親做出的選擇是多麼的愚蠢,雖然我知道,他也因此整晚的翻來覆去睡不着——真情,尤其是愛,應當是一輩子都消磨不掉的。

唯一一件令一向看得透徹的他不解的事就是:為什麼繼父要為了一個早已和自己沒關係的人開追悼會。他或許永遠也想不到——這就是人性在黑暗中最後的光輝吧。

清明節隨筆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清明節到了。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祀節之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

在我的家鄉清明節有個習俗,就是做清明粿來祭祖和掃墓。記得每年的清明節前幾天,奶奶都會去採艾草,清明粿是用艾草經過好多道工序做成清明團,再把清明團拌入米粉,拌勻,上鍋蒸熟後,再把麪糰摟搓均勻,揪出一個個小擠子,擀皮包入各種配好的餡料,餡料分甜和鹹兩種口味。我最喜歡用模具印上漂亮的圖案,剛開始,我把糰子放入模具中,用手把它壓平整,再把模具倒過來,可青團牢牢長在裏面,紋絲不動。奶奶看到後,給我講了要領,要在模具裏先鋪點麪粉,模具翻過來後在桌上敲幾下。我又重新做了一個,果然,一個完整,圖案分明的清明粿展現在我眼前。最後把成型的清明粿放入鍋中蒸,不一會兒一鍋香噴噴的清明粿就出鍋了。

清明節一早,我們帶上清明粿,米,水和一些水果,爸爸還帶上了鋤頭就去了爺爺的墓地。我們到達後,先把東西擺放好,爸爸就開始除墓地周圍的.雜草,還疏通了水溝。奶奶站在邊上敍述家裏一年發生的事情。我從來沒見過爺爺,但我想他一定是個慈祥的爺爺。最後奶奶讓我們給爺爺磕頭,希望爺爺保護我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學業有成。

清明節是個讓人有點悲傷的日子。我們要感恩逝去的人給我們留下的美好生活,更要珍惜現在對你付出的人。

清明節隨筆 篇3

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我的記憶裏,清明節是很鄭重而又充滿温馨的節日,有很多的清明節的習俗。

當柳樹穿上了淡綠色的裙子;當桃花、杏花向我們綻開張張笑臉;當春日的天空清澈明朗,空氣清潔明淨時,清明節已經到來。

爸媽早在一個星期前就被爺爺、奶奶通知哪天去“做”清明,而爺爺奶奶也早已準備好探望先輩們的“禮物”,一大堆俗稱“大裱紙”的紙,一籃子的“金元寶”(這當然不是真的金元寶,而是用一種金黃色的紙疊成的),還有很多和真錢很相似的“冥幣”,更有意思的是那種用紙剪出來的五顏六色像拉花一樣的“幡子”,我覺得這一切都是那麼新鮮、有趣。

每次“做”清明,我們總是一行很多人,七大姑、八大姨地浩浩蕩蕩從家裏出發到鄉下。到了墓前,大人們總是有一會兒的嚴肅和傷心,外婆到了太外婆的墓前,還會掉幾滴眼淚。大人們墳前擺上豐盛的飯菜,倒上酒,然後燒掉“冥幣”和“金元寶”,説是讓老祖宗在另一個世界有足夠的錢花,我真不明白,他們究竟怎樣“花”這些“錢”呢?

接着,我們長幼有序地輪流在墓前跪拜磕頭,其實,我大多數不知道跪拜的是何人。大人們聊起往事,還有的互相揭發小時候的.故事,常聽得我哈哈大笑。

我們一路走,一路祭拜自家的先輩,有時看見誰家的墳前荊棘叢生,墳頭也沒有“幡”,大人們會讓我們這幾個孩子拿上一個去插,因為據説,沒有人來祭拜,墳裏的人在陰間會受別人嘲笑,會被欺負。

山林裏很安靜,會聽見各種鳥叫聲,還有風吹松樹“沙沙”的聲音,路邊開滿了不知名的野花,我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摸摸那個,好不高興!

接下來,我會跟隨大人們去拜望活着的長輩了。我們帶着禮物一家家地串門,那些長輩早已得知,都出來迎接,一時間,歡聲笑語,熱鬧得很。有一個太奶奶已經九十多歲了,牙齒都掉光了,還拄着枴杖自己走路,身體挺硬朗。

馬路上,也是車來車往,我認得出那些車牌,有的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

清明節,長輩們掃墓,祭拜祖先,我們小孩去踏青、春遊,但這更是一個和親人團聚的快樂時光。

清明節隨筆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提到清明節,大家想到的大概就是給自己那些面都沒見過的老相宗掃墓燒紙,亦或是半夜三更上廁所沒紙你老祖宗來給你送紙來了(什麼玩意)。

清明節不只有那些陰間玩意兒,它也擁有跟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一樣的美食——青團and清明粑粑。清明草是用來做這兩種食物的原料,這可不是長在墳頭上的草,在路邊經常就能看得到,其莖、葉為綠色且表面有一點絨毛,花為黃色,跟傳説之下①裏的“小花”一個損色兒。採摘清明草時一定注意不要連根拔出,只需把莖掐斷就可。

我曾經與一個同學去採清明草,操場(重師那個大操場)修建以前是一片荒蕪之地,雜草叢生,清明草也是大面積繁殖,熟悉的“草影”早已讓我有了想讓它離開地面的念頭。

説好的“清明時節雨紛紛”,當天不只是萬里無雲,可能十萬裏都無雲,太陽曬着地面,沒有一點清明節陰間的.氣氛。我在這“千里清蒸,萬里紅燒”的氣候中尋找着一棵棵草,找到了就把莖掐斷,從地裏取出來再放到一隻手裏邊,不出一會兒就有了一大把草。太陽似乎並沒有看過日曆,愣是把清明節過成了三伏天,草有很多絨毛,手心很快就開始往外排水,毛乎乎加粘乎乎的感覺似乎讓我隱隱約約看到了過世已久的老祖宗的容貌。在我不斷穿越陰陽兩界的情況下,我們總算把清明草的數量採集夠了,清明粑粑就此出鍋,味道我不是很記得,但我只是喜歡去採清明草罷了。

結果一般都不會比過程快樂,快樂的是為結果而付出的努力,老祖宗,需要我給您燒個粑粑過去嗎?(嗶——)

清明節隨筆 篇5

清明時節,行走在祭奠親人的路上,假如能遇到杜牧的那場雨,穿過歲月的風塵,穿過塵世的燈紅酒綠,飄灑在紙灰飛揚的裊裊青煙裏,吟唱着淡淡憂傷,濕潤着深深思念,再好不過了。

其時,春暖大地,沉睡的萬物漸次復甦,一切都是那麼嬌嫩、脆弱。百草漸次轉綠,楊柳的新芽,嫩黃如雛鳥的喙。陽光也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照在身上,柔柔暖暖的,沒有一點兒跋扈氣。世界嬌小脆弱得讓人情不自禁地去疼惜。曾經朝夕相處的親人,如今在另一個遙遠虛空的地方,再也觸碰不到,壓抑在心頭的潮濕和憂傷,愈來愈重,愈來愈濃,只有藉助清明的微雨,才能緩慢悠長地釋放出來。

清明的雨,細細綿綿,如煙,似霧,與自然界的新綠落紅,塵世眾生的淡淡哀愁,交融成一幅意境迷離的黑白寫意畫。清明雨,中國的雨,從古下到今。除了千古傳頌的杜牧《清明》一詩,歷代詩詞中,都不乏清明雨的身影。晚唐韓偓(wò)的《殘花》:“黃昏月下惆悵白,清明雨後寥梢紅。”温庭筠《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南唐馮延巳《蝶戀花》:“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宋代蔡伸《菩薩蠻》:“杏花零落清明雨。”趙令畤《蝶戀花》:“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清代戲曲家洪昇的《長生殿》第三十九出《私祭》中的《鎖南枝》:“你看鶯亂飛,草正芳,恰好應清明雨飄蕩。”

清明,一詞千鈞!它連接生死,牽手陰陽。我們在煙雨濛濛中走向墓地陵園,走近長眠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而遠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希望現在的我們,可以笑對生活!我們不哭,但來場清明雨吧,讓鋪天蓋地、連天接地的雨,將我們心底悠長的追思和懷念,傾訴給遠在天堂的親人。

清明,楊柳淡如煙,細雨淡如煙,活着的親人對逝者的追思和懷念,也如煙霧般,綿綿長長地淡遠無邊……

清明節隨筆 篇6

又是一年清明節,又是一年春草綠。所有的思念化做春風春雨飄向湖岸。爸爸,在另一個世界裏,您還好麼?

爸爸,在這個寧靜的清明節,女兒多麼想去看看您,可是依祖上的規矩,女兒出嫁以後是不可以為孃家人祭祖的。淚水如泉,懷念無處不在。爸爸,不知您是否還記得那些過往的潮汐。

那是一九九三年深秋一個平凡的日子,我的生日。清早起來就收到室友温馨的祝福和美麗的'禮物。吃罷午飯後,我坐在宿舍裏看書。有敲門聲。我打開門,高大消瘦的爸爸拎着一個大包站在門外,“我本想在十二點前趕到,和你一起吃午飯的,可是車晚點了……”爸邊説邊從包裏掏禮物,都是我愛吃的零食。我和爸一起去師院小吃部就餐。下的肉絲麪。我把餐票遞給廚師,被爸爸擋住了:“今天該我請客。”永遠幽默瀟灑的爸爸把錢遞過去,把餐票又塞回我手裏。這是一個永遠不會老,也不肯老的爸爸!

麪條做好了,我和爸在二餐廳用餐。爸爸把他碗裏的肉片全部挑出來,夾到我碗裏。“爸爸……”淚水湧出來,我不知道從近兩百里外的故鄉匆匆趕來的父親餓不餓……

飯後爸爸帶我去市裏,二路車遲遲不來,我和爸爸步行去市區。我只希望時間永無盡頭,讓我陪爸爸好好走一走。我想起了艱辛而幸福的童年。那時爸爸常年拉車步行去潢川送大缸,來回一趟得好幾天。那時我大約三四歲,爸爸出門一回來,就把我拋到半空中:“好想我的女兒!女兒真乖!”擁有濃濃父愛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幸福!歲月一去不復返,但它永存我心中!

我和爸爸走到市區,爸爸想給我買些東西。我什麼也不想要,因為我知道家裏並不富裕。多年求學已花了父母好多錢,我用錢應該有節制。我常想,父母對我這麼好,我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讓他們在夕陽裏欣慰地微笑呢?這樣的欣慰,是父親用一生艱苦勞作的歲月換來的。

在這樣一個清冷的日子裏,我又想起了您———爸爸。陰陽相隔,思念好苦。難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麼,在這個青草悽悽的清明節,爸,您是否還掛念着在世的親人呢?

爸爸,一路走好!

我和爸爸走到市區,爸爸想給我買些東西。我什麼也不想要,因為我知道家裏並不富裕。多年求學已花了父母好多錢,我用錢應該有節制。我常想,父母對我這麼好,我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讓他們在夕陽裏欣慰地微笑呢?這樣的欣慰,是父親用一生艱苦勞作的歲月換來的。

在這樣一個清冷的日子裏,我又想起了您———爸爸。陰陽相隔,思念好苦。難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麼,在這個青草悽悽的清明節,爸,您是否還掛念着在世的親人呢?

爸爸,一路走好!

清明節隨筆 篇7

清明節將近,突然想起竹子。我對竹子的好感,卻是在清明節那天的一場大霧裏產生的。曾祖父的墳墓在深山裏,要去祭拜需要走很長的山路。當天凌晨,大霧漫天,幾米外的景物已非常模糊。選擇在這樣的時候出門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今天得去好幾個山頭祭拜先人。只記得,當天早上,父親挑着祭品走在後邊,我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邊,如一隻脱籠的小鳥。嘴裏似乎還在哼着曲調吧,或許吧。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長到我的胸前。我們經過了田野,繞過了小溪,爬上了陡坡,又翻過幾個山頭,終於來到一條峽谷裏。父親輕輕喊了一聲:“別跑得太快,前邊是一片竹林了。”我應了一聲,卻一個勁地往峽谷裏跑。父親在後邊搖了搖頭,微微地笑了。他明知道我非常喜歡竹子的。

近了,近了。山風中吹來一陣沙沙的輕響,在彎角處我終於看到了竹林的身影。綠色般的潮水,從此在我的人生裏紮了根,再也無法抹去。

竹林上方的葉子雀躍地隨風傾倒,發出寒戰的聲音,宛如一片綠色的急流,所有的葉子都朝着一個方向。那修長而青翠的葉子,恰如急流中的扁舟,朝前爭渡。我站在萬千的竹子當中,只覺得自己已被綠色所征服。高大的竹子直聳雲霄,一直長到了峽谷的頂端,遮沒了天空,嬉戲着白雲。細小的竹子,剛剛破土而出的竹子吧,就像我的'手指大小,嫩綠地,也在枝頭潑灑出一簇簇細小的舟子,加入這霧中的爭流。綠色的震撼鋪天蓋地,萬千的翡翠招搖在我的面前,我撫摸着大大小小的竹子,在林間繞來繞去,只覺得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

父親放下肩頭的祭品,站在林間,也有點出神。

林間傳來清脆的鳥鳴聲,那是山雀吧,在綠色的枝頭上跳躍着,盡情地享受這天地的氣息。潺潺的聲響,那是從巖縫裏滲下的清泉吧,如珠玉一般的晶瑩。寒霧在竹子身上滲出一顆顆的水珠,有的順着竹節輕滑而下,留下溪流走過的痕跡;有的從葉尖晃了幾晃,便頑皮地蕩了開去,如流星般向大地急墜而去。

後來,或許是第一縷刺破林間霧氣的陽光喚醒了父親吧。他用一把小刀削下拇指大小的一根竹子,遞給了我。輕輕拍了拍我的小腦袋,喚道:“走吧,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或許是年幼吧,也或許是不對先祖們感情不夠深沉。荒山中的孤冢總讓我感覺陰森,要是沒有父親在身旁的話,我敢擔保我會嚇哭的。那年的清明沒有留下太多關於祖先的記憶,卻永遠銘記了那片竹林,那片綠色的,空靈的世界。也記得了父親削給我的那根竹子,那根在清明的夜裏削成了笛子的竹子,在父親脣邊吹響的竹子。那一縷悠揚而深邃的聲音,就這樣貫穿了我的整個童年,也貫穿了我的整個人生。

是的,後來我長大了。讀到了許多關於竹子的詩句,例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蘇軾的吧,又讀到了“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王維的吧。讀了很多很多,也見過許多人畫竹,如鄭板橋的畫,但卻總覺得失落。那片空靈的世界,沒有任何詩句,沒有任何畫筆可以替代的。是的,至少在我心裏是這樣的。

清明節隨筆 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説着思念與哀傷。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前後流傳着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着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是一個大節氣。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後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清明節掃墓的風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是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所以説,無論家裏多窮,清明節都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麪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裏,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

清明節隨筆 篇9

清明節是一個拜祖先的日子,也就是給祖先燒點食物的,燒給他們。

4月5日星期六,是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一大早就起牀,連早餐都沒吃,就從濮陽開車回老家掃墓。一回到老家,我們都把鞋換成拖鞋,因為去掃墓祖先的路是一條水泥路很髒,換完鞋我們就出發了,來到第一個地方時就看見有許多人在把草挖開,這裏每年都會這樣的到處都是草,所以每次來這裏都得挖草,挖完之後,我們就開始給祖先蘋果、包子、雞……的食物,接着,第二個地方那裏有許多個祖先,其中最裏面的第二行其中一個就是我們的祖先,首先是燒些食物給祖先,然後燒一些拜錢給他,最後燒鞭炮,做完這些以後,我就上前去拜拜祖先,並雙手拿着水壺倒茶給祖先喝。拜完之後,我們就去第三個地方拜另外兩位祖先。

第三個地方去的路全是水泥,把我的`腳弄髒了。我上前去問爸爸:“爸爸,是不是拜完第三個地方就回家了。”爸爸回答説:“是呀!然後12點準時出發去吃飯。”我聽完之後就在去的路上摘了許多花,因為我想把這些花送給祖先,希望他能保佑我身體健康,步步高昇。來到之後,我看見有兩位祖先,我仔細看了看水泥上的字,原來他們是一對夫妻,我們還是按老規據給這對夫妻送上水果,燒一些錢和煙給他們,還有茶和白酒,做完以上這些工作,我就去拜拜他們,把所有剩下的茶倒給他們喝,並把我剛才在路上摘的鮮花送給他們,希望他們在天堂能更加相愛。

拜完所有祖先後,我們就回家。其實,我並不喜歡清明節拜祖先。

清明節隨筆 篇10

今天是清明節,我和家人一起回家鄉掃墓。

我的老家在潮州。天剛矇矇亮,我們一家便趕路了。説來也怪,昨天還是陽光燦爛,暖洋洋的日子,今天卻有一場突如其來的春雨夾雜着陣陣涼風,讓人感受到了初春的寒意。我們的車子被籠罩在雨幕中。一路上,人流和車流交織在一起,行進變得十分困難,莫非真應了那句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難道上天刻意安排了這樣的天氣,讓人們在憂傷肅穆的氛圍中去幾百祖先,緬懷故去親人?

我們來到鄉間時,雨少了一些,我們開始步行上山。一路上,爺爺不時的在和似曾相識的路人打着招呼。或許他們正是兒時一起玩的夥伴?而我卻被路旁的景緻所吸引:紅磚壁瓦的矮房,搖着尾巴的家狗,水井邊搓着衣服的農婦,這些都是我在城裏從未見過的景象。還有那葱鬱碧綠的毛竹,鮮豔欲滴的映山紅,整齊劃一的田埂,匯成了一幅生活的'農家山圖

終於來到了墓地,家人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冥錢,供品和蠟燭,一邊一齊動手,清除墓地四周的雜草,平整墓碑前後鬆土,準備停當後,接着,爺爺讓我們在墓碑前三鞠躬,並許下自己的心願我想我就祝願爺爺奶奶身體健康,爸爸媽媽工作順利,而我自己也學有所成把。“噼噼啪啪……”爸爸在一旁點燃了鞭炮,在升騰的煙霧中,我們結束了今天的掃墓活動。

走在下山的路上,雨越下越大。我忽然發現爺爺的臉上寫滿了憂傷,想必是在思念故去的親人吧。我們都不忍打擾他,大家開始沉默不語。下山的路因為雨水而變得濕滑。爺爺一個踉蹌像要滑倒,一旁的爸爸眼疾手快,攙住了爺爺的手臂,爺爺習慣性地拉住我,把我的手緊緊地抓在自己手中,我的心中頓時湧起一股暖流,我知道爺爺愛我勝過愛自己。雨霧中的爺爺顯得有些蒼老,但他對親人,對我們的疼愛是那樣的分明,此時,我似乎能體會到他深深思念故人的感情夜理解了也理解了他帶領我們前來掃墓的用心。想着這些,我的眼睛濕潤了,我對爺爺説:“你放心吧,我會自己小心的。”説完,我撇過臉,拉緊爺爺的手,朝山下走去……

清明節隨筆 篇11

深山叢林中那綠樹成蔭雜草聚集的居所,你就葬於此。蒼鬱的松柏下,一座孤墳,載載孑立於斷橋崖邊,斷橋可曾下過雪?不知!只知那一道長長的.思念,刻在崖邊的松柏下。十年前封筆,不為名利,隱山歸林。因為今生筆下只為你而揮毫。

一壺清酒,一杯敬於你,一杯獨飲而盡。當風傾合與自己,迷戀於雨中時,愁緒一擁而來。憶起十年前,斷橋谷底的魂魄,亦不知今時飄往何處。

清明節隨筆 篇12

又是一年清明時。

屈指數數,這是我在長沙度過的第二個清明節,原來我闊別家鄉已兩年餘。

雨紛紛,最近連綿未絕的降雨給長沙即將到來的清明鋪上一層薄薄的紗,如泣如訴,在這個革命先烈繁榮昌盛的地方,晦暗的色調也渲染着些許思念之情,舉國之殤。

不知是否天公作美,正逢請明日,陽光卻明媚了起來,似是在唱誦着國家正譜寫着的光明新篇章。

長沙烈士公園人流熙攘,人們在這一天寄託對逝去人事物的想念,老人們向孩子們講訴着一個個那些年驚心動魄的故事,我也來到這裏瞻仰着開國之祖——為新中國而犧牲生命的愛國之血,曾在華夏大地捨生忘死保家衞國而戰死的鮮活生命,他們支撐起一個殘破的國,造就瞭如今中華民族無數的家。

忘卻過往憂愁,我們是否應該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安寧?

時節過後,雨紛紛雨紛紛!

灰黑色天幕又遮住了日光,離家數年,深感惋惜的是來不及回去祭一下已故的老人,漂泊在外的遊子,魂牽夢縈日夜思念的家鄉,那裏始終是心靈最深處的港灣。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一次跟家裏的聯繫,心裏最想知道的便是遠方家鄉父母的消息,聽到他們的歡聲笑語,即使無盡煩惱纏着你,也會讓它成為跟父母聊天的笑柄;然而,最害怕聽到的,也是父母無奈時候的一聲聲歎息。爸爸媽媽身體是否健康,是不是又添了銀絲白了鬢角,皺紋又爬上臉龐,手上的老繭又磨破了幾層皮…

國家從最艱難的時候過來了,總免不了階級矛盾,家庭熬過了艱難的時候,總會有些不和諧,大家都老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大事小事都會牽絆着人的情感,有的東西需要執着,有的東西不放開也只是徒增自擾。

總不會有永遠平坦的道路,踩到了磕腳的石子,把他它踏平就好,走下去的路沒有走不到盡頭。

就像遠航的帆船,唯有揚帆方能行的更遠。

最後想説的還是,孩子已經長大了,爸爸媽媽不需要過多牽掛,他在健康而積極的

面對着生活籌劃着將來,成長道路上最讓人牽腸掛肚的始終是家裏辛勤勞作的年邁父母,他們是否安好,是否無恙,是否靜靜的享受着安靜年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