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習俗(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4K
重陽節習俗1

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節習俗(15篇)

美食一:花糕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

“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

花糕的推薦做法:

原料:

糯米粉1000克、粳米粉500克、赤豆250克、白糖1000克、紅綠果脯100克、紅糖50克、食用油25克和幹桂花少許。

做法1、先將紅綠果脯切成絲備用。將赤豆、白糖、食用油製成幹豆沙,備用。或可直接去店裏買一包豆沙;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均勻,取150克拌入紅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狀粉漿備用;將其餘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拌透備用。

2、取糕屜,鋪上清潔濕布,放入一半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鋪在上面,再把剩下的一半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然後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麪粉時,把糊狀粉漿均勻地鋪在上面,撒上紅、綠果脯絲,再繼續蒸至糕熟,即可離火。

3、將糕取出,切成方形或菱形狀,撒上幹桂花;用彩紙製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可。

美食二: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有吃蟹的習俗。

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

説重陽蟹最美有兩層含義:

一是重陽節前後,蟹肉肉質鮮美,蟹黃肥厚;

二是重陽節是個孝心節,天漸涼了,給年邁的父母準備一套保暖衣,送上幾隻鮮美的大閘蟹,衝上一杯暖暖的薑茶,讓老人家暖暖和和過秋冬。

清蒸螃蟹的推薦做法:

原料:

螃蟹1000克、黃酒15克、薑末30克、蒜末30克、醬油20克、白糖、味精各少許、麻油15克、香醋50克。

做法1、將螃蟹用清水流淨,放在盛器裏;將薑末放在小酒碗內,加熬熟的醬油、白糖、味精、黃酒、麻油攪和。另取一小碗,放醋待用。

2、將螃蟹上籠,用火蒸15~20分鐘,至蟹殼呈鮮紅色,蟹肉成熟時,取出。上桌時隨帶油調味和醋。

美食三:菊花酒

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説法。

《西京雜記》記述,漢高祖時,宮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南朝梁關均所撰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九月九日……,飲菊花酒”,這足以説明重陽飲菊花之普及。

在當時人們將菊花酒視為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的推薦做法:

原料:

甘菊花20xx克,生地黃1000克,當歸500克,枸杞500克,大米3000克,酒麴適量。

做法1、將甘菊花、當歸、生地黃、枸杞入鍋中,加水煎汁,用紗布過濾待用。

2、將大米煮半熟瀝乾,和藥汁混勻蒸熟,再拌適量酒麴,裝入瓦壇中,四周用棉花或稻草保温發酵,直到味甜即成。瓦壇四周用棉花或稻草圍起來,需要保温發酵。

美食四: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

面要吃白麪,“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

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

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羊肉面的推薦做法:

原料:

麪粉、鹽、雞蛋、羊骨頭、葱姜。

做法1、羊骨頭泡在水裏,高壓鍋添水,把羊骨頭放進去,加葱段和薑片。冒氣後壓10分鐘。骨頭撈出來,湯留着下面條。把骨頭上的肉剔一部分下來,切成小塊。

2、取兩碗麪粉,加點鹽,再打一個雞蛋。活一塊麪,放在一旁醒十五分鐘。用壓面機把麪糰擀成長片。壓成寬面。燉骨頭的羊湯里加一個西紅柿,再加點醬油。麪條下到煮開的鍋裏,攪散煮熟。

重陽節吃什麼

山藥雞蓉粥

健脾益胃增強免疫力

原料:山藥1根,雞胸肉1塊,枸杞少許,大米、高湯各適量。

做法:

1、山藥去皮,洗淨,切成小塊兒備用。雞胸肉剁成肉茸。

2、大米洗淨,加適量高湯,煮粥。

3、待大米粥八成熟時,加入雞肉茸、山藥塊兒、枸杞同煮,並加入適量鹽調味。

4、時常攪拌,至熟爛即可食用。

茄汁花菜

營養豐富易消化

原料:西紅柿2個、菜花半顆、番茄醬若干,蒜片、香葱若干。

做法:

1、西紅柿切小丁,菜花分成小朵,用水洗淨,鹽水泡30分鐘。

2、菜花放進加有鹽和幾滴油的熱水裏焯一下,放入菜花後,水開即可,放入涼水中冷卻。

3、鍋裏放油,加入番茄醬,蒜片,炒到油醬混合後,加入西紅柿丁,翻炒均勻後,加入菜花。加少許水,少許糖、小燉3—5分鐘,加入澱粉水勾芡,加鹽出鍋。

海帶冬瓜排骨湯

幫爸媽補補鈣

原料:小排500g,冬瓜400g,海帶30g,鹽、葱段、姜適量。

做法:

1、排骨切好,洗乾淨,然後放入燒開的清水中。

2、水開後,撈出浮末,撈乾淨後,燒個三分鐘撈出。

3、撈出後,用涼水沖洗幾遍。

4、鍋中放入冷水,倒入沖涼的排骨,記得不要燒開下排骨。加葱段,薑片。

5、蓋上蓋子燒開後,加鹽,料酒。然後開小火,燒個40分鐘到1個小時。

6、處理冬瓜和海帶,冬瓜洗淨切片,然後在切好的冬瓜上撒點鹽,保證冬瓜下鍋不散。海帶買回來,先泡起來。

7、40分鐘到1個小時後,加冬瓜和海帶,用水先把撒在冬瓜的鹽洗掉,海帶也要洗乾淨,切塊。

8、蓋上蓋子,大火燒開,小火燒個20分鐘,等冬瓜顏色變白後,撒點葱末。

胡蘿蔔土豆燉牛腩

幫爸媽補補身體

原料:牛腩1000克,土豆1個,胡蘿蔔1根,小茴香10克,花椒15克,八角2個,桂皮1根,香葉3片,草果1顆,大葱3節,薑片3片,老抽45ml,鹽15克。

做法:

1、牛腩洗淨,切成2cm見方的小塊,土豆和胡蘿蔔分別切成滾刀塊備用。將除葱姜以外的香料放入燉煮包中。

2、湯鍋中倒入適量清水,放入牛腩,大火加熱,水開後,用勺子將表面的浮沫撇淨。

3、放入大葱,薑片和裝好調料的燉煮包,加蓋用小火燉約1個半小時左右。

4、最後加入土豆和胡蘿蔔,倒入老抽攪勻,調入鹽繼續煮10分鐘即可。

重陽節習俗2

四川重陽節習俗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説:“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山東重陽節習俗

山東民間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是吃花糕。花糕以面蒸做,雙層中夾以棗慄之類果品,單層棗慄插於面上,有的還插上彩色小紙旗,謂“花糕旗”,有的上安兩隻麪塑的羊,取重陽之象,謂“重陽花糕”。花糕既是節日食品,又是節日贈品,濟南以東地區,重陽要給出嫁的女兒送花糕,膠東地區叫送菊花糕;濟南以北地區不僅送糕,而且還送秋冬應用的衣物;濟南以西地區,尤其是鄰近河北省的一些縣市,重陽節要請女兒回孃家吃花糕,故有“女兒節”、“女節”之稱。

在山東,重陽節亦有“老人節”之稱,節日期間慰問老人,組織老年人舉行文體活動和旅遊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項目。

魏文帝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説:“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重陽,又稱重九、九日。重陽之稱早見於戰國時期,屈原的《遠遊》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宮兮”之句。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九日已有飲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習俗,歷代相沿,亦稱此日為“茱萸節”、“菊花節”。

山西重陽節習俗

登高,古人本要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

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台縣等地,習慣吃壽麪。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説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習俗3

吃重陽糕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傳説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陽糕源於“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徵“步步高昇”、“百事俱高”之意。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或“菊糕”,是用發麪做成的糕點,輔料有棗子、杏仁、松子、栗子,屬於甜品,也有加肉做成鹹味的。製作較為隨意、簡易。

講究些的做成寶塔狀、九層,上面再做兩隻小羊,以合“重九”、“重陽(羊)”之俗。有的在重陽糕上插上小彩旗,並點上蠟燭燈,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則隱喻為茱萸。

唐武則天曾在重陽時,令宮女廣採百花,和米搗碎,蒸制“花糕”(如菊花糕、桂花糕等),用以賜賞眾臣,以籠絡人心。明清時,重陽糕的製法更趨精細,種類也繁多,並且有了成人和兒童食品之分。據載:“京師重陽花糕極勝。有油糖果爐作者,有發麪壘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小兒輩又以酸棗搗糕、火炙脆棗、糖拌果乾、線穿山楂,繞街賣之。”

為什麼重陽節流行吃“重陽糕”,大概有4種説法:一種是祛邪避災。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述:“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舉,江南流行一句話:“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陽吃糕,百事俱高”。

過去,在重陽這一天,人們有蒸制重陽糕孝敬老人的習俗。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這些糕中常加入有大棗、栗子、山楂等果乾等為原料,既顏色好看,香甜可口,食之易消化,同時又能健脾益氣。現在的重陽糕,沒有固定品種,只要是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可稱為“重陽糕”了。

重陽花糕的起源有一種來源甚早的説法。《南齊書》卷九上説,劉裕纂晉之前,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一時興起,便騎馬登上了項羽戲馬台。等他即位稱帝后,便規定每年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校閲軍隊的日子。據傳説,後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當年發給士兵的乾糧。

另一種傳説則流傳於陝西附近。傳説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陝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後,卧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後,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裏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姶了他賞錢,並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乾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後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重陽節習俗4

從縣城坐個多小時的車,再走十七、八里的山路,就到了我的家鄉。

家鄉有二、三十家人,我家住在寨子的中央。由於爸爸、媽媽待人和藹,所以來我家拉家常的人特別多,我家也自然成了聚會點。

對於大自然我沒有多大的欣賞能力,但我只知道家鄉草青、水綠、山可愛。近年來,經常看到許多外地人來我們這裏什麼寫生、照相、吃農家飯等等,還不時聽到他們在議論什麼“原始風貌”、“世外桃源”等好多我們聽不懂的語言。

家鄉的節氣很多,小朋友們最愛過節氣,但我最喜歡的是重陽節。

每年的九月,糧食收穫,糯谷進倉,大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

“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那幾天大人們碰到就愛説這句話。聽説“老虎要咬媽”,我們小孩非常害怕,但看到他們嬉笑的臉色,我就知道是逗我們玩的。

初八的晚上開始泡起糯米,第二天大清早就上蒸,我們只知道拼命的往灶里加柴。餈粑是非常耗柴的,蒸了快兩個小時,糯米飯的清香已經由廚房溢進堂屋再散到院壩。我們認為已經蒸好了,但老爸老媽此時才開始搗炒香的黃豆。待它全部變成細面面了,又加上一大包白糖。豆麪制好了,他們就起蒸,把雪白的糯米飯倒進窩。窩是大力士的樂園,你有多大的力都可以盡情往裏使。大概有半個多小時,糯米飯完全變成了餈粑,此時男女老少就開始動起手來。

農家人從不吝嗇,餈粑好了,總是對着周圍的人家高喊大叫“我家餈粑好了,我家餈粑好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這種無盡的喜悦。

夕陽照在山坡上,金黃的石蒜花光彩奪目。“走啊走啊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鄉的大大小小都愛唱這首歌,而那“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的古老歌謠將隨風而散,為此,我真的有些感到惋惜。

而今,九月九又要來到了,朋友,來家鄉嚐嚐我們的餈粑吧!

重陽節習俗5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2、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3、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4、吃重陽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5、飲菊花酒。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

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各地習俗

【浙江省】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四川省】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説:“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廣東省】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陝西省】 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説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河南省】 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於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

【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説法。

【山西省】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重陽節習俗6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習俗7

佩插茱萸,也就是“戴茱萸”、“着茱萸”。古時便已成為民間節日的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茴香科落葉小喬木,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之分,其味辛辣,香氣濃郁,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消積食,利五臟等功用。它既是中藥的常用藥之一,也可用於食品中的調味品。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時,民間流行採摘茱萸插戴頭上,也有用茱萸入囊佩在身上的,認為能驅邪治病,抵禦初寒,俗稱茱萸為“辟邪翁”。佩插茱萸的風俗在晉代已經有了。周處(240-299年)的《風土記》中寫道:“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惡氣而御初寒。”到了唐代,此俗更興盛了,插戴茱萸,除用以“驅邪”外,又增加了寄託離情,裝飾美容,祝頌延年益壽等含義。

重陽節習俗8

摘要: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麪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説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重陽節習俗9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中醫藥專家認為,重陽節登高、賞菊等習俗本身具有養生的作用。不妨來看看重陽節習俗的養生功效吧:

1、登高遠眺:健身暢志

九九重陽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當屬登高了。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凡是相對高的地方,都可以登。重陽登高,即是秋遊,有陶冶情感的成分在其中。其實,古人早已明白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重陽登高實際是鼓勵人們走出户外,運動肢體,活動筋骨。

一般説來,秋天温差小,山間景色也很宜人、空氣新鮮,能促進和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對一些慢性病人的健康很有好處。從醫學角度來説,登高對人的視力、心肺功能等方面有直接的益處。

2、放風箏:鍛鍊大腦

在北京、河北、山東,還有廣東等一些地方,重陽節還會放風箏,放遠了以後把線剪斷,喻示“邪氣”被放走了。放風箏要挺胸抬頭,還要左顧右盼,有跑有停,有進有退,要求四肢和軀幹都要活動起來,腰腿也都會變得靈活起來。再加上放風箏要考慮風向,隨時收線放線,對於大腦和眼睛都是很好的鍛鍊,可以讓老年人思維敏捷,防止患上老年痴呆。

對於那些久坐辦公室面對電腦的上班一族,則或多或少受到肩頸不適的干擾。放風箏通過抬頭看天,呼吸新鮮空氣,壓迫的頸椎會感到很舒服。長此以往,頸椎會漸漸有所好轉。同時,放風箏要時不時抬手扯線,對肩部不適也有很大的緩解。

3、佩戴茱萸:治寒驅毒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所佩戴的茱萸(即吳茱萸),其子實又名“越椒”、“艾子”,為常用中藥。《本草綱目》説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温熱,可以治寒驅毒。其實茱萸服用還可防病治病,“井上宜種茱萸,葉落水中,飲此水者,無瘟病。”其子實還能泡酒。

4、飲菊花酒:活血降脂

我國古人在重陽節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陽節必飲的吉祥酒,可祛災祈福,從漢代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飲菊花酒。重陽飲菊花酒能強身延年,古書記載“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所以菊花酒歷來頗受人們的鐘愛。

菊花除了觀賞價值,本身具有清肝明目、清熱解毒及一定的降壓功效。樑貴廷建議,對於有高血壓、急躁易怒的人,在賞菊之外,還可以適當地飲菊。但他也提醒,平常脾胃虛汗的人要慎用。

5、吃羊肉面:禦寒保暖

我國北方很多地區,至今還保留着在重陽節吃羊肉面的習慣。因為“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麪,“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現在,北京等地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還叫“白壽”。

秋風瑟瑟,吃點羊肉不僅禦寒還有營養。羊肉肉質細嫩,容易消化,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含磷脂較多。羊肉較豬肉和牛肉的脂肪含量都要少,膽固醇含量少,是冬季防寒温補的美味之一。常食羊肉,具有益氣補虛、補腎壯陽、增強免疫力功效。

6、吃重陽糕:健脾益胃

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過去,在重陽這一天,人們有蒸制重陽糕孝敬老人的習俗,這些糕中常加入有大棗、栗子、山楂等果乾等為原料,既顏色好看,香甜可口,食之易消化,同時又能健脾益氣。

重陽節話養生,以上的重陽節是不是很有趣?它們的養生功效大,不妨在重陽節這天試試以上的習俗吧!

重陽節習俗10

  漢族節日—重陽節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喝重陽酒

“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甜酒,於重陽節裝進小陶瓷罈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為温度和濕度比較適宜,所以釀出的酒特別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於西北少數民族。

“重陽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陽節時,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長成,欲開花時,這就是製作“重陽酒”的上好的材料!

  德昂族節日—燒白柴

“燒白柴”是布朗族人的賧佛節日間在每年陽曆12月14日。是晚 ,在寨外廣場上搭一座5米高的白柴寶塔,點火焚之。德昂族人認為,天氣寒冷季節已到了,怕佛祖受凍,需燒白柴,給佛烤火,以驅寒冷,增加温暖之意。

  瑤族節日—護青保苗節

瑤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廣西龍勝、全州等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行。這天清晨,人們帶上酒、豆腐、生豬肉、活鴨到歷年撒秧的秧田邊,供祭五穀大仙,祈求消災滅蟲、保護秧苗。祭時,擺上藉口,點上香燭,然後殺鴨或公雞,將血沉在酒杯、紙錢、田埂上,並將淋了雞鴨血的紙錢掛在草標或竹標上,插到所種田塊,祈求消災滅蟲、莊稼豐收。

  壯族節日—春節習俗

壯家的春節習俗,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情濃而意深。

待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樑,製作肉粽、餈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後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瀰漫着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壯家户户貼春聯、放鞭炮,閤家歡聚,喜慶團圓。大年三十還要做好“壓年飯”,以求有餘有剩,吉祥如意。入夜,人們等待着子時的到來:姑娘描花繡朵、孩童盼放煙火、老人傳授着新歌……子時一到,鞭炮齊鳴,往日寧靜的山村僻壤頓時沸騰起來。

新春第一日,天空尚未露出魚肚白,到山間清泉、村旁小河汲新水的農婦村姑便紛至沓來。農婦為全家挑新水,同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象的石頭回家。並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回到家,便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保佑六畜興旺。然後將新水倒入鍋裏,與紅糖、竹葉、葱花、生薑一同燒開,讓全家喝上用新水煮的新年茶。據説:這新年茶會使人萬事如意。老人喝了健康長壽、小孩喝了聰明能幹、夫妻喝了會和和睦睦。壯家村姑汲新水,則有喝伶俐水的習俗。時近清晨,泉水清洌,姑娘們聚在泉邊輪流數星星,待數到天上只剩下一顆星星時,便開始喝新水。村中公認的“伶俐嫂”伴着姑娘們喝新水。大家認為喝伶俐嫂捧的水。就會聰明伶俐,故曰“伶俐水”。第一捧水要獎給第一個到泉邊的姑娘,第二捧水大家可以爭着喝,聰明的伶俐嫂捧着水將姑娘們逗得欲喝不能,欲罷也不能,她口中還説着許多逗樂的話,整個泉邊盪漾着姑娘們的歡笑聲。大年七年級的伶俐水,是姑娘們嚮往未來的情感追求,誰不希望自己聰明伶俐呢?誰不想在新年裏能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郎君呢?所以,這大年七年級的伶俐水,是姑娘們勢在必爭的。

七年級至十五,豐盛的菜餚,無盡温暖,全靠灶膛裏的火。因此,年間壯家的火是不能熄滅的,火旺象徵着家旺,子孫綿延。

壯家賀年並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八年級,女兒、女婿帶着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的傳統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台,獅子旋迴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

桂西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青人提着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隻鬥雞,打着鑼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鬥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着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裏,哪裏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七年級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着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布朗族節日—厚南節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裏,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 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朝鮮族節日—流頭節

也叫“流頭日”。朝鮮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五舉行。節日當天,人們攜帶酒食到江河岸邊,在水中沐浴,稱為“流頭”。浴後會宴,稱“流頭宴”。又以蜜水澆粉團信用,稱“吃水團”。有的地區還將打糕扔到水田中,或用小木棍插在田埂上,舉行“龍神祭”或“農神祭”。

重陽節習俗11

增城當地有春(清明)秋(重陽)兩祭的習俗,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人們會帶着祭品到墳地祭祀祖先,懷念已故的親人。增城人重陽節祭祖,其祭品、祭式等與清明節大體相同,在重陽節期間,一些機關、團體、學校等還要組織幹部職工和師生到革命烈士墓祀革命英魂,向革命烈士敬獻鮮花。

而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移風易俗,重陽節又成為“敬老節”,20世紀80年代末起,增城各級政府、社團在重陽節前紛紛舉辦敬老活動,如慰問孤寡老人、為老人送醫送藥、為老人免費體檢等,形成美俗良風。

重陽時節秋高氣爽,登高成了人們重要的節日活動。增城人也習慣於是日登高“轉運”,寓意步步高昇。青少年登上高山放風箏取樂,小孩子則買風車“轉運”。老幹、民政等政府部門也組織老人登高。

從20世紀80年代起,增城當地重陽登高的習俗越來越盛。為防止發生山火,公安、林業等政府有關部門規定登高嚴禁攜帶打火機、火柴、炮仗、煙花等火種上山,對未開放的山頭嚴禁登山。如今已開放並可登高的景點,有派潭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增江的焦石嶺等。

增城當地農村,在重陽節還有蒸糕的習俗,這是取“糕”與“高”同音,寓意小孩快高長大,將來步步高昇。當地人蒸糕,是先將大米浸泡一晚,再磨成米漿,加入糕種、紅糖,經一晚發酵便可上籠蒸食,米漿發酵得越好,蒸出來的糕越大,質量越好。

重陽節習俗12

河北省

XX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説法。

陝西省

XX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説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XX市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XX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江西省

德XX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XX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説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

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説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

XX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XX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XX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

XX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XX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説:“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

舊時XX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説:“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

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於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黃花分外香。開封菊會就像一棵大樹,深深植根於開封大地,深深植根於開封人民心中。它所產生的影響,就其廣度而言,已遠遠超過了開封的地界,名揚海內外;就其深度而言,已遠遠超出了“賞菊”的特定含義,而是作為一種成功的載體和平台,展示着開封深厚的文化底藴,演繹着經貿、旅遊的“大戲”,推動着開封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

重陽節習俗13

賞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簪菊花

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菊花又名“延壽客”,寓意也是十分美好的。

插菊花枝

在重陽節時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意思是“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佩茱萸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茱萸雅號“辟邪翁”。

追節

有姻親關係的家庭互相送禮,稱為“追節”。

放紙鷂

放紙鷂是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光緒《惠州府志》有記述。紙鷂意為現在的風箏。

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菊花酒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不過不管是什麼習俗,對於我們來説,家裏的老人,除了今天,還有364天可以愛,不是嗎?

重陽節習俗14

古時重陽節,飲菊花酒之俗,漢代已經存在,《西京雜記》即載有此事。據説古代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製的。在重陽時節,採下初開的菊花和青翠的枝葉,與黍米和在一起釀酒,釀成後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陽食用。《夢粱錄》則説:“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年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九之厄。”俗説飲菊花酒可以令人長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益人們的身體健康。重陽佳節,在登高賞菊之餘,飲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節日的情趣。

重陽節習俗15

重陽節登高,是古來就有的習俗,不獨宋朝為然。以大唐長安為例,每年重陽節,必有成千上萬的市民頭插茱萸,爬到樂遊原上登高望遠。樂遊原是長安城外的一片高地,位於大雁塔東北,爬上去一瞧,半個長安都在腳下。

可是宋朝人重陽登高就沒這麼便利了。南宋首都是杭州,杭州市民還有鳳凰山可登;北宋首都是開封,開封位於黃河沖積扇平原,一馬平川,到了重陽節,只好爬到城樓上登高了。

當然,開封人多(宋徽宗即位時達到一千多萬人),城樓上站不下,即使站得下也不讓隨便登,於是士大夫們過重陽時競相去豪富之家做客——豪富之家多建高樓,喝完大酒去樓上玩耍,登高問題迎刃而解。

例如大文學家蘇東坡在開封當京官時,年年重陽就都去駙馬王詵家聚會,因為王詵在城郊建了別墅,不僅廣種菊花,還有高台重樓,最適合飲酒賞菊,登高望遠。

重陽為什麼要登高呢?宋代人有自己的看法。宋朝博物學家方勺給出過解釋:“九九極陽,陽極轉陰,登高為調陰轉陽也。”意思是説,九是陽數,九月九是陽上加陽,陽到極點又成了陰,為了讓陰陽調和,百病不生,到了這天就要爬到高處。

那麼為什麼爬到高處就能陰陽調和呢?方勺沒有具體説明,後人猜測,估計他認為高處離太陽近一些,能多吸收點兒陽氣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