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思想品德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3W

導讀: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於國中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如何提高國中思想品德教學的質量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那麼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蒐集提供的關於國中思想品德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哈!歡迎閱讀參考學習哦!

國中思想品德論文

國中思想品德論文:

長期以來,沉悶、無聊、空洞、說教成了思想品德課的代名詞。一方面,學生不願意學、不喜歡聽;另一方面,教師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教學效果不好,最終導致思想品德課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隨著新《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實施以及國中階段普遍使用新教材,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落實新課標的理念,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這是擺在思想品德教師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問題。下面就如何貫徹新課標,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談談自己的一點淺顯看法。

首先,要大膽地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國中階段的學生渴望被他人關注,也渴望參與課堂教學。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和“滿堂灌”,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課堂上,往往是教師問什麼學生就答什麼,教師不提問,學生就鴉雀無聲。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抹殺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不利於學生的成長,也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提出“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①,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主動地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例如,在課前,可以佈置學生通過上網、去圖書館、實地調查、小組合作等方式收集資料,也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教學方法;上課時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分組討論;新課結束時可以讓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收穫等。

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級第三課第一框題《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時,我曾經在兩個教學班做過對比。第一個班我按照常規方法進行教學,結果學生反應平平。第二個班我在課前佈置學生收集“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看中國對世界影響”的資料,結果這個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踴躍回答問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實踐證明,只有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新課標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落實,思想品德課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積極性。

其次,要創設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更多地強調“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權威的化身,容不得學生冒犯,上課總是板著臉,笑容不多,學生對教師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在這種氛圍下,學生不可能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只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現在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②。因此,教師不能以權威自居,在課堂上要善於激勵學生,要學會傾聽學生的回答,要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努力創設一種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課第一框題《網路上的人際交往》時,我做了一個小調查,調查上網的學生人數以及上網對自身的影響。在調查前,我作了宣告,對上網的同學一律不追究。因此學生非常配合,我也順利地完成了調查。在討論上網對自身的影響時,我加入到學生的分組討論,也把我的看法告訴學生。結果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課堂上教師要儘可能創設一種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證明,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提高聽課效率,容易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之,過於嚴肅、單調的教學環境就會阻礙學生思考問題,最終也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第三,要真正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經常採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學生,這種模式不可能真正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實際上,學生都是千差萬別的。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不一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真正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力求滿足優生、中等生、後進生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的教學設計包括對學生的提問、作業的設計、練習的佈置等都要有針對性,而且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設計。在教學設計中,“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大膽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適時地提出一些目標比較明確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通過討論、調查、查閱資料、訪談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③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可以請優生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留給後進生回答;難度不大的問題,就直接讓中等生回答。也可以安排學生分小組討論。這樣安排,既可以達到培養優生、照顧中等生的目的,又可以達到增強後進生自信心的目的。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八課第二框題《維護消費者權益》時,我設計了三個不同難度的問題:“購買商品時你會留意哪些問題?”、“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當你購買到假冒偽劣商品時,你應該怎麼辦?並說明理由”這幾個問題我分別請後進生、中等生和優生進行回答。由於問題的設計比較合理,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因此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第四,要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思想品德課的生命力就在於理論聯絡實際。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取學生關心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避免空洞說教。這些事例,既可以安排學生收集,也可以由教師列舉。

課本的例子一般都滯後於現實,因此教師要關注當今社會發生的各種新聞,要在講授新課時補充新的事例,把新的事例與課本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思想品德課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課第一框題《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時,我插入了當時轟動全國的湖北“佘祥林殺妻案”,以案說法,以此說明“人格尊嚴不可辱”。這樣鮮活的案例既能夠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課本知識,又能夠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同時也會使學生越來越喜歡學習這門課程。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選取典型案例,真正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就能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吸引力,就能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的教化作用。

第五,要正確處理學生活動與教學進度之間的關係。

與舊教材相比,現在人教版新教材安排的活動內容很多。如何處理學生活動與教學進度之間的矛盾,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一方面,如果教學過程不開展活動,那麼新的教學理念就難以得到貫徹,教學質量也會大打折扣,教學很容易又會回到過去的老路上。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在開展活動時不善於把握課堂時間和節奏,學生活動的時間過長,那麼教學進度就會受到影響,教學內容也不能按時完成,教學效果也不好。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思想品德第七課第二框題《禮儀展風采》為例,談談如何處理學生活動與教學進度之間的矛盾。

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時,要處理好學生活動與教學進度之間的關係。開展活動時,要注意把握活動的時間、節奏、參與的人數。開展活動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課前精心設計各種活動,做到胸有成竹。開展活動不能流於形式,不能為了開展活動而組織活動。活動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體會、內化所學的知識,把所學的知識化為行動。

第二,佈置學生提前預習課文,認真思考課本的問題。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師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提出預習要求,以便學生做好準備。預習後,要由每個小組的組長檢查預習情況,向老師彙報,教師再進行抽查。以第七課第二框題《禮儀展風采》為例,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我國傳統節日的禮儀習俗以及少數民族的禮儀習俗。上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談我國傳統節日的禮儀習俗和少數民族的禮儀習俗,並要求學生說一說怎樣對待傳統節日的禮儀習俗以及怎麼對待少數民族的禮儀習俗。由於課前做好了預習,所以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第三,課堂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這個框題是講述“禮儀展風采”,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站姿一定要比平時更加端正,更加註重禮儀。

第四,採取“就地取材”的原則,列舉學生身邊的例子。例子既要鮮活,又要貼近學生實際。這種例子就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教師列舉這樣的例子,學生覺得可信。例如在講述第七課第二框題《禮儀展風采》中禮儀的重要性時,就可以讓全班同學觀察一下坐姿不太端正的同學。這樣做可以一舉多得,既可以提醒坐姿不端正的同學,又可以教育其他同學,同時學生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禮儀的重要性。

總之,只要思想品德教師善於鑽研,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思想品德課就能越來越受學生歡迎,就能越來越有生命力。

國中思想品德論文(二):

一、為班級制訂職業目標,共同追求

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的職業理想切合實際。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思想端正了,職業目標與為人處事才能跟進。要讓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讓他們懂得,在我們的社會,人人都是服務物件,人人又都是為他人服務的。開展“我為人人”活動,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意識,如班級衛生日、各種義工活動,到福利院、養老院為需要幫助的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開展活動的同時進行思想、德育教育。同時讓學生懂得理想必須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必須與所學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只有這樣,經過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二、教學中採用多種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德育課感興趣,他們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課堂上,教師要恰當地運用幽默的語言,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培養學生樂觀、豁達、健康的心理。在教學中,教師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這樣才能拉近師生關係,形成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有了和諧的師生關係,才會有和諧的課堂;有了和諧的課堂,才能順利地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

三、轉變教育思想

教師要轉變過去那種學生道德教育只依賴思想政治課的片面認識。注重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德育因素,拓寬對學生的道德教育面,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我們在全校範圍內開展了“做文明學生,樹文明形象”活動,要求著重抓文明禮貌用語及儀容儀表,在全校範圍內張貼文明用語口號。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積極引導宣傳,展開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在校內可以舉辦書畫比賽,愛國歌曲大賽,體育競賽等。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行道德教育,在各種活動中加強學生愛集體、愛國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四、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樹立堅強意志

老師應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引導他們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教師在德育過程中,要加強鍛鍊學生意志的教育,在實際學習、生活中,鍛鍊學生改變做事怕苦、怕累的思想,及時發現並表揚有進步的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要用實際案例教育學生遇事時不急不躁,學會用理智控制情緒,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心態。德育教師要幫助學生處理好學校、社會的各種人際關係,其中包括與同學之間的交往,與老師、家長之間的溝通,引導學生自己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

五、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光靠課堂上說教是沒有明顯效果的,只有通過實踐,增加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才能使學生領會道德標準的意義,教師應對學生予以嚴格要求、嚴格訓練,使學生更多、更好地觀察瞭解社會各個方面,使學生把對道德的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我校多次組織專題報告,請交通部門的交警到學校做交通安全教育報告,並以例項教育學生安全的重要性,又請派出所的民警到校做法制教育的報告,講述打架鬥毆對社會和家庭帶來的危害,以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使全體學生的法制觀念明顯增強,在實踐中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和薰陶。

六、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國中學生的道德教育,有利於減少我國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範現象,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實際工作,採用多種教育手段和渠道,強化國中學生的德育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