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傳統飲食習慣可以遠離疾病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3W

膳食構成和許多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缺乏營養知識,許多人把“吃好”和“好吃”等同起來,丟掉了傳統飲食習慣,盲目崇尚西餐,結果出現了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代謝疾病的大會師。那到底應該怎麼吃呢?其實,保持我們傳統的飲食習慣就可以幫你遠離疾病。

保持傳統飲食習慣可以遠離疾病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配伍原則。同時還告訴人們不可暴飲暴食,避免五味偏嗜。幾千年來,這些原則一直作為中華民族膳食結構的指導思想,為保障全民族的身體健康和繁衍昌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畜為益:益為補益的意思,五畜有益於五臟精氣。就是說動物性肉食,可以作為人體營養必要的補充。每天進食適量的肉、蛋、奶、魚等食品,有利於兒童發育、生長,有助於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營養補充,有利於營養缺乏及體衰病人恢復體質。

五穀為養:畜菜果助五穀為養:穀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這種膳食結構模式和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食的膳食結構模式相比,其人群的心、腦、血管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癌腫等“現代文明病”的發病率明顯低得多。

五菜為充、五果為助:是指蔬菜水果對臟腑有充養、輔助作用。果蔬含有人體必需的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與人體新陳代謝密切相關的一些重要的酶也主要依賴果蔬的供給。

飲食有節:飲食有節就是說吃飯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執行。《飲膳正要》提出:日食以三餐為宜,早餐好,中餐飽,晚餐少。既不能暴飲暴食,也不能飢飽失度。如《內經》所云“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講的是過飢的害處。《內經》還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的則是過飽的弊端。中醫認為進食過量,則脾胃負擔過重,食積於胃腸,日久脾胃功能就會受到損害,水谷精微(營養物質)就不能化生,就會產生疾病。

謹和五味:藥物有四氣五味之分,食物也有寒熱酸甜之別,人的體質又有虛實寒熱之異。因此中醫非常注重飲食的性味對健康的影響。四氣是指藥物或食物的寒、熱、溫、涼的不同特性。五味是指藥物或食物的辛、甘、酸、苦、鹹的不同味道。若過食辛熱溫燥之品,脂肥煎炸食物不絕於口,就容易助熱化火生痰,煎灼津液,就會導滯“消渴病”的發生。《內經》指出:“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甘味太過會因糖及澱粉攝入過多而導致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的發生,鹹味太過會因鈉離子攝入過多而加重高血壓、水腫等疾病。

天人相應:四季食養飲食調理應隨著四季氣候變化而更變。一般講,春天萬物萌生可食大蔥、豆豉等食品以助陽升散;夏季陽盛,應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傷陰,宜多食綠豆、西瓜等甘酸清潤食物以清熱、祛暑、生津;秋季氣候乾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潤之品以潤燥;冬季寒冷,機體陰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溫補之品以護陽氣。

此外,由於人們所處地理位置不同,食養也存在著一定差異性。如冬季進補時,北方氣候多嚴寒,食品可選用些大熱大溫之品,如羊肉、狗肉;而南方氣候稍溫和,食養品則可選用甘溫補品如雞肉等。又如長期居住於海邊或水上作業者,多有溼邪內侵,食養時必須佐以健脾燥溼的中藥,方可達到養生之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