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專生職業生涯規劃

來源:果殼範文吧 9.27K

大專生職業生涯規劃

關於大專生職業生涯規劃

我們要想我們的職業生涯能獲得很大成功,首先我們應該明白成功的一般規律。

美國的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斯曾經提出過一個

成功的萬能公式:成功=明確目標+詳細計劃+馬上行動+檢查修正+堅持到底。

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我們要想成功,

一般我們要首先明白我們的目標和詳細的計劃。我們在職業生涯領域也是同樣。

我們首先選擇一個最適合我們發展的行業和工作,然後確定我們的目標,

同時對我們的整個職業生涯進行初步規劃,最後付諸行動,

並且經常的對自己的目標和計劃進行檢查修正,最後堅持到底,

定能獲得職業生涯的成功。

職業生涯規劃對我們獲得職業成功的重要意義

職業生涯規劃是針對決定個人職業選擇的主觀和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和測定,

確定個人的奮鬥目標和職業目標,並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合理規劃的過程。

職業生涯規劃要求你根據自身的“職業興趣、性格特點,能力傾向,

以及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能等”自身因素,同時考慮到各種外界因素,

經過綜合權衡考慮,來把自己定位在一個最能發揮自己長處的位置,

以便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一個職業目標與生活目標相一致的人是幸福的,

職業生涯規劃實質上是追求最佳職業生涯的過程。

哈佛大學的愛德華?班菲德博士對美國社會進步動力的研究發現,

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長期時間觀念的人。

他們在做每天、每週、每月活動規劃時,都會用長期的觀點去考量。

他們會規劃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來計劃。

他們分配資源或做決策都是基於他們預期自己在幾年後的地位而定。

這一研究成果,對於剛剛跨入社會的職場人士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例如我們共同分析一個案例:

在瀋陽市的一次大型招聘會上,

畢業於某名牌高校的小何向浙江一家汽車公司申請一個機械工程師的崗位。

他學的是機械專業,在大學期間各門功課都優秀,畢業後的五六年時間裡,

從事過醫藥、空調、摩托車等產品的銷售、品質主管,換了六七個工作,

但是沒有機械方面的工作經歷。

招聘者看了他的情況後認為,如果他畢業後穩定從事過機械方面工作,

則正是公司需要的人選,但是因為沒有這方面的工作經驗,公司卻無法錄用他。

小何的例子表明了很多大學生盲目就業,給自己所帶來的危害。由於沒有長遠打算,很多大學生年輕時只是隨波逐流地換工作,到了30多歲還沒有職業定位。

這種情況之下,繼續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費很大力氣,

不得不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永續性改變是人生力量的積累,這需要一種"長期的時間觀念"。

以銷售為例,你銷售生涯的涵義是,一般情況下,你必須願意投人三五年以上的時間,

才能蛻變成一個真正的銷售精英。

這種長期的承諾將完全改變你對訓練、日常工作、客戶、自己、社群,

以及其他工作的態度。日本壽險的推銷之神原一平,剛開始做業務的時候,

前七個月也沒有推銷出一張保單,而不得不每天餓肚子,晚上在公園裡面睡長椅。

優秀的人對於他們自己以及生活,一般都會有長遠規劃。

對職業生涯的長期眼光,是我們未來的事業能夠登峰造極的重要條件。

成功是要付出代價的。

你必須先辛勤工作好幾年,才能達到你賺錢能力的極限,並讓你享受渴望的生活方式。

一定要先付出代價,持續不斷努力好幾年以後,才能達成真正有價值的目標。

不管想在哪一行出人頭地,你起碼要投入五年的時間來做準備。

不管做的是哪一行,你若想出類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至少三五年的心理準備。

你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培養出足夠的專業能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走向成功。否

則,如果我們經常的更換城市,更換我們從事的行業和從事的具體工作,

那麼隨著我們變換工作,我們平時積累的相關的知識、技能、工作經驗和圈內的人際關係,到時可能都將用不上,最終可能會像我們上面提到的那位小何一樣,

畢業許多年了,還沒有真正的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也沒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獨特競爭優勢,而陷入一種在現有工作上繼續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費很大力氣的尷尬。

成功的職業生涯,從制定合適的目標開始

引言:目標就是力量,奮鬥才會成功

研究一些成功者的成功軌跡,就會發現他們走向成功之前大都有著自己的明確目標。

美國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在《一年致富》中有這樣一句名言:

一切成就的起點是渴望。一個人追求的目標愈高,他的才能發展就愈快。

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希爾認為,所有成功,

都必須先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當對目標的追求變成一種執著時,

你就會發現所有的行動都會帶領你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目標就是力量,奮鬥才會成功。古今中外凡在智慧上有所發展、

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無不有著明確而堅定的目標。

英國前首相本傑明?迪斯累裡原本是一名並不成功的作家,

出版數部作品卻無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後來迪斯累裡涉足政壇,決心成為英國首相。

他克服重重阻力,先後當選議員、下議院主席、高等法院首席法官,

直至1868年實現既定目標成為英國首相。

對於自己的成功,在一次簡短的演說中迪斯累裡一言以蔽之:

“成功的祕訣在於堅持目標。”明確而堅定的目標是贏得成功、

有所作為的基本前提,因為堅定目標的意義,不僅在於面對種種挫折與困難時能百折不撓,抓住成功的契機,讓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更重要的還在於身處逆境能產生巨大的奮進激情,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掘與釋放。

故事一: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

調查的物件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生。結果是這樣的: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以後的25年,他們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

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的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

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的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抱怨他人,

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於:

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二: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還有一個故事,同樣說明了清晰的目標和方向,對我們人生成功的.重要意義: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個小村莊,它靠在一塊1.5平方公里的綠洲旁,

可是在肯?萊文 1926年發現它之前,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沙漠。

肯?萊文作為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

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其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是要轉到這個地方來。

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的真偽,他做了一次實驗,從比塞爾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來呢?

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只得僱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如何?

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上兩匹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化裝置,

只拄一根木棍在後面。

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數百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

一塊綠洲出現在眼前。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

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認識北斗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裡,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

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里沒有一點參照物,若沒有認識北斗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這個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位小夥子,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北面那顆最亮的星走,就能走出沙漠。

阿古特爾跟著肯?萊文,3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

現在比塞爾已是西撒哈拉沙漠中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阿古特爾作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中央。

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從以上兩個調查,我們可以看出成功,需要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故事三:如果沒有目標,人生將會怎樣?

我們的人生如果沒有目標的話,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

有一個真實的例子,說明一個人若看不到自己的目標,就會有怎樣的結果: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籠罩在濃霧中。

在海巖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納島上,

一個34歲的女人涉水進入太平洋中,開始向加州海岸游去。

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個遊過這個海峽的婦女。

這名婦女叫費羅倫絲?棵德威克。在此之前,

她是從英法兩邊海岸遊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個婦女。

那天早晨,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霧很大,她連護送她的船都幾乎看不到。

時間一個鐘頭一個鐘頭過去,千千萬萬人在電視上注視著她。

有幾次,鯊魚靠近了她,被人開槍嚇跑了。

她仍然在遊。在以往這類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問題不是疲勞,而是刺骨的水溫。

15個鐘頭之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