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的三個層次職業規劃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W

職業生涯規劃是個重要的問題。

職業生涯規劃的三個層次職業規劃

從功利和實用的角度看,幾乎是每個公司招聘必然會細問的面試題,面試官根據這個問題的回答來判斷求職者和公司目標之間契合程度,因此求職者可以而且必須準備好答案。從漫漫人生來看,也必須給自己一個交代。古人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就是知道人生至善之所在(即人生的終極目標),人生有目標才能樹立堅定的志向,有堅定的志向心才不會妄動,心不妄動才能不受外界環境干擾,不受外界環境干擾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到達至善的境界。

職業生涯規劃同時也是個難題。

它不是看幾篇文章或者幾本書,做一次心理測試或者和智者交談一席就能找到答案。職業生涯是人生髮展的影子,只要人生不停止,關於職業的認識、想法、機會等等經常會變化,職業規劃說到底只不過是關於未來的一個計劃,它自然也會跟著人生改變。

如此說來,職業規劃豈不是沒什麼實際意義?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外出了較長時間,帶的手機快沒電了,你總擔心它自動關機,擔心關機後…"擔心關機"後是省略號,意思是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可能會發生"的擔心,比如擔心有重要的電話,擔心錯過什麼,擔心別人擔心你等等。這些擔心可能會發生,但根據生活的經驗,大多數情況下任何重要的事都不會有。職業生涯的現實意義就好像是給人生的電池充電。一塊充滿的電池只能用三五天,一個深思熟慮的規劃也只適用三五年,不充電和不規劃的眾多後果之一,就是越往後越多擔心,越往後越多不確定性--擔心和不確定性,構成了所謂迷惘的核心。

迴歸正題,職業生涯規劃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一套說給面試官聽的嚴密說辭;

第二層次是自己真正相信的職業發展規劃;

第三層次是人生的目標和追求。

給面試官要有一套說辭,豈不是叫人使詐?這只是生存的需要。"你怎樣規劃自己的職業""你的職業發展目標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幾乎是所有招聘必問的內容,應聘者總不能說"我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我的規劃是…"(與僱主期待不一致的),如果這樣應聘十有八九會失敗。在當下的現實環境裡,不可能因為沒有清晰的規劃就不找工作,大部分人也缺乏只應聘自己目標的決心和勇氣,因此應聘者只能投其所好。

嚴密的說辭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目標是什麼、如何實現目標和證明你說的是真的。

目標的設定有兩對相對的選擇,一對是"行業-職業",另一對是"準確-模糊",例如僱主問你的職業發展規劃,你可以回答"我想在金融行業發展"(行業/模糊)或者"我希望成為一個理財顧問"(職業/準確)。設定的目標和僱主期待之間需要找到平衡點,並非應聘什麼行業、崗位就說自己在希望在什麼行業崗位發展,目標全面迎合僱主期待就是好的,因為還存在真實性的考驗,並不是你說什麼面試官就會相信,他會驗證你說的真實性。目標的實現計劃重點是合理性,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時間-目標"的規劃,例如第三年達到什麼級別(水平)、第五年達到什麼級別(水平),第二個方面是"目標-行動"的規劃,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你需要做什麼(主要是工作和學習方面)。

面試官會檢驗求職者生涯規劃的可行性以及可信性。

可行性是指規劃是否符合實際情況,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規劃會被認為是隨意做出的。可信性是指求職者回答面試官的的規劃是否求職者真正的想法。面試官通常會從對目標職業/行業的認識,自我評估與目標是否匹配,為實現目標所作的努力等方面來檢驗求職者生涯規劃的可行性和可信性。

對目標職業/行業的認識包括工作職責、工作特點、工作的價值和成績感、勝任力要求等。

面試官通常是有豐富經驗的業內人士,他們很容易判斷求職者的回答是否符合工作的實際情況,與實際情況相差很遠的說明認識不夠充分,並不是真正瞭解該行業/職業之後作出的決策。

自我評估與目標的匹配,它需要一個前提,即求職者對目標職業/行業的理解是正確的。

如果你對目標的認知存在偏差,求職者關於自我評價和目標之間匹配的陳述就會存在錯誤,比方說某個職位其實不需要有很強創新精神,而求職者強調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為實現目標作了哪些努力是檢驗求職者回答的真實性,求職者如果說自己對某某行業/職業感興趣,並以此為目標,但過往的經歷中沒有任何與此相關,甚至是矛盾的,則求職者的答案就很可疑。比方說求職者說自己很喜歡人力資源管理,但簡歷上顯示他考了一個財務管理的證書,並且有三份實習都是和財務管理相關,這很容易被認為他在說謊。你的簡歷寫得清清楚楚,而且一早就投寄給了僱主,面試時怎麼和簡歷相"呼應",是求職者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在職業規劃方面,需要多大程度"討好"面試官,是非常有技術含量的問題。

說得似乎生而為該職業/行業,會顯得很假,說得與僱主的期待毫無瓜葛甚至相反,會顯得很沒誠意,尋找"很假"和"很沒誠意"之間的平衡點,是求職者的任務。這方面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個人的經歷不同,表達能力的高低,對職業認知的差異,註定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平衡點。唯一可以提醒的是,這個問題在面試前需要重視,需要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答案反覆推敲,需要找一些有經驗的人給予指導。

最保險的方法,是你真的有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這是第二層次。

第一個層次只不過是編給面試官聽的,自己都不一定相信。第二個層次是自己相信的真正屬於你的職業規劃--你真正渴望從事的行業、職業。做真正的職業規劃需要相當複雜的過程,不是一篇半篇文章可以講清楚,需要自己做很多很多功課。推薦兩本書和一個網站自己去學習:《選對池塘釣大魚》,《我的生涯手冊》,大醍醐網站()。

第三個層次是人生終極的追求和目標。

這個層次有點"不可說"的味道,"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也沒有說"天命"是什麼,而且孔夫子說的只是自己的狀況。人生終極的追求和目標,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如果有一天你覺得自己有些事一定要去做,"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說明你已經找到了。第一層次人處在無知狀態,第二層次人處在掙扎狀態,第三層次人處在超脫狀態。第一層次是為了生存,第二層次是為了發展,第三層次是為了價值,因此在第三層次的時候,"發展"已經不那麼重要,追求的是它對於自己認同的"價值"的貢獻。有意思的人生,不只是衣食茶飯、三室一廳、醇酒美人、環球旅行或功名利祿,是為了某些真理、信仰和價值孜孜不倦,不遺餘力--我相信這是人和其他生物以及電腦的重要區別之一。

佛家中有一派叫禪宗,講究頓悟,現在市面上很多寫佛學的書,大多寫的就是禪宗,各種各種看起來很有智慧的故事和道理。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唐朝有個叫智閒和尚的,人很聰明也很勤奮,熟讀佛家經典,他的師父考察他佛學的知識總是問一答十,看看而談。有一天師父問他在未出孃胎前什麼是他的本分事?一下把他問住了,他就問師父,師傅說我的見解只是我自己的,對你又有什麼益處。智閒和尚回僧堂把所有的經卷都看了一遍,還是沒有找到答案,他很失望。一把火把所有的藏書都燒了,發誓自己這一輩子都不研究佛學中的學問了,做個混吃混喝的粥飯僧。於是他辭別了師父四處雲遊。後來到了南陽慧忠國師住過的遺址,覺得很不錯就想住下來。有一天他在院子裡除草,無意一塊瓦礫飛起來打中了竹子,竹子發出了"?!??quot;的聲音,智閒和尚頓悟,立馬說偈: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明白師父當初不給自己答案的原因,是要自己在修行中悟道。一般的佛經故事到了這裡,作者就會發一堆感悟,然後完事。(寫作手法很像心靈雞湯)。其實從佛家修行來講,"頓悟"只是入門,隨之是漫漫的修行和傳道之路。

職業人生不也如此,沒有方向的時候很苦惱,有了方向就是漫漫修行路的開始,而且不是頓悟了之後就再無迷惘,在修行的道路上會不斷有新的迷惘出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