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調查報告(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企業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企業調查報告(15篇)

企業調查報告1

調查物件:新疆、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湖北、安徽、江西、山西、陝西、湖南等省、自治區的棉紡織企業

1月,由於紡織企業已經在12月份集中補庫,加上春節臨近、下游市場尚不明朗,紡織企業採購補庫意願並不強烈;外棉進口也表現疲軟,新疆棉佔比進一步提升。訂單整體表現一般,利潤有所好轉,企業紗線產量有所增加;由於化纖原料與棉花價差仍然較大,替代優勢明顯,棉紗佔比繼續下降;國內紡織品銷售形勢仍然不佳,同時出口數量下降,而紗線進口數量持續增加。

一、企業原料採購減少,庫存下降

1月,紡織企業原料採購明顯較12月減少,在12月集中補庫之後,大多以隨用隨購為主,棉花庫存下降8.86%,庫存天數減少6.79天。被調查企業中,46%減少棉花庫存,33%增加棉花庫存。

二、紗產量增加,純棉紗比例降低

1月紗線產量增加,環比上升了1.56%。純棉紗佔比較12月減少了0.04個百分點;混紡紗佔比較12月減少了1.99個百分點。

三、新疆棉佔比增加

1月,企業手中配額不多,進口棉採購明顯減少。另一方面新疆棉陸續出疆,內地庫存繼續增加,企業為了保證用棉質量,對新疆棉採購比例增加。進口棉佔總用棉量的比重為31.94%,較上月減少了0.99個百分點;新疆棉佔45.88%,較上月增加了0.63個百分點。

四、紡織品銷售不佳

據統計,1月全國50家重點大型服裝類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下降24.7%,內需減少;同時,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情況不樂觀,據海關總署最新資料顯示,XX年1月我國出口紡織品服裝約260.85億美元,同比減少8.85%,環比增加1.60%。其中出口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97.17億美元,同比減少7.79%,環比減少0.38%;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163.68億美元,同比減少了9.47%,環比增加2.84%。其中棉製紡織品和服裝出口也出現下降,棉紗線出口同比下降13%,棉製針織服裝出口下降15%。

五、紗線進口持續增加

1月,我國進口棉紗線21.7萬噸,同比增長20.4%,環比增長5.7%。在國內外棉價差收窄的情況下,棉紗線進口自XX年12月起出現連續兩月增加。

企業調查報告2

有72、7%的被訪者屬於低危機識別能力者,9、4%屬於中等危機識別能力者,僅有18、0%屬於較高危機識別能力者。

一、半數企業處於危機狀態

如同在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一樣,在現代商場中也沒有永遠一帆風順的企業,任何一個企業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機的可能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企業在經營與發展過程中遇到挫折和危機是正常和難免的,危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零點調查最新公佈的《京滬兩地企業危機管理現狀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將正面臨1-2種危機的企業界定為一般危機狀態企業,將正面臨3-4種危機的企業界定為中度危機狀態企業,將正面臨5種以上危機的企業界定為高度危機狀態企業,那麼目前有超過半數的被訪企業處於中高度危機狀態之中(其中40、4%處於中度危機狀態,14、4%處於高度危機狀態),僅有45、2%的企業處於一般危機狀態。

危機在爆發之前如同人體惡性腫瘤,都有一定的隱蔽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危機就完全不可防範。任何事物都不是空穴來風,多數危機在爆發前都有或多或少的預警訊號,只是在危機真正爆發之前,這些蛛絲馬跡的預警訊號往往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足夠的重視而已。從字面上看,“危機”中既包含“危”危險和危難,也包含“機”時機和機遇,危機的危險性和機遇性是同在的。中國的一句古語:“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辨證地闡明瞭危機本質的雙重性。危機的危險性不言而喻,危機的機遇性在於:首先,危機可以暴露企業的弊端,使企業能夠對症下藥,為進一步發展清除障礙;其次,企業在危機中往往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如果危機處理得當,可以比在常態下更為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提升企業公眾形象的一次機遇。危機的危險性是固有的,而危機的機遇性必須基於企業成功的危機處理。

危機的普遍存在性、隱蔽性和本質的雙重性決定了現代企業要想在商場中有最高的勝算,就必須具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必須充分考慮和重視企業的危機管理問題。

二、缺乏高階管理人才

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變數越來越多,企業所面臨的危機型別也越來越多。有的危機只是特定企業所特有的,有的危機卻困擾著很多企業。當前企業最經常面臨的前三種危機依次是人力資源危機、行業危機、產品和服務危機,分別有高達53、8%、50、0%和38、7%的被調查企業曾經經歷過或正在面臨著這三種危機的困擾。其中人力資源危機不僅是中國企業最經常面臨的危機,也是給企業造成嚴重影響的危機之一,有33、7%的被調查企業表示人力資源危機對其企業產生了嚴重影響。

當前中國企業的人力資源危機主要表現為普通員工的頻繁跳槽和中高層管理人員的非正常離職。人員一定的流動率是經濟發達、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員的正常流動是必需的,關鍵在於流動的頻率(過度頻繁的流動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企業都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以及流入的是否是企業想要的人、流出的是否是企業想留的人。中國最缺的不是資金,也不是技術,更不是市場,而是人才,特別是優秀的高階管理人才。

人力資本天然屬於個人,是“主動資產,只能由其天然的所有人控制著這種資產的啟動開發和利用,其總是自發地尋求實現自我的市場。人力資本的激勵機制不足或者不合理時,其資產可以立刻貶值或蕩然無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源這一“主動資產的最大價值,如何才能有效地吸引人才、穩定人才?零點研究集團的另一項針對新社會階層從業人員“跳槽原因的調查表明:員工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小、工資福利待遇低、想體驗新的生活;他們心目中理想職業的特點是:收入高、個人發展空間大、單位有前途;他們對單位最不滿意的地方是:單位所提供的文化活動太少。由此可見,員工既關注當前的福利待遇,也關心個人和單位今後的發展前途及企業的文化氛圍。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穩定人才,既需要完善與員工經濟利益直接相關的薪酬體系,更需要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因為良好的企業文化也是增強激勵效果、提高員工滿意度的重要保證。如何在企業發展的大前提下,尊重個人的發展和提高,給人才提供儘可能多的發展機會和實現個人自我價值最大化的平臺,以事業吸引人才,以企業良好的發展前景來凝聚人才是當前企業所需考慮的問題。因為一味“高薪只會使跳槽現象更加頻繁,只有當自身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都達到最大合理化之後,人才才能真正穩定下來,企業的人力資源危機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三、危機識別能力薄弱

20xx年春季,肆虐中國大地的非典危機喚起了許多企業的危機管理意識,絕大多數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認同“企業管理人員應具備危機管理意識”、“每個企業都有弱點,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轉變成危機”、“危機管理不僅僅是事後採取應對措施,事前更要做盡可能多的計劃工作”、“大多數危機是可以防範的,危機發生前都會有警告訊號”、“企業應倡導每個員工都應具備危機管理意識”等說法。

儘管普遍意識到了危機管理的重要性,中國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卻同樣普遍地具有危機識別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薄弱的“通病”。

如果將能從19種潛在危機中正確識別出5種或者5種以下者界定為低危機識別能力者,能正確識別出6-10種的為中等危機識別能力者,能正確識別出10種以上者為較高危機識別能力者。

根據這一劃分,有72、7%的被訪者屬於低危機識別能力者,9、4%屬於中等危機識別能力者,僅有18、0%屬於較高危機識別能力者。企業管理者危機識別能力之薄弱由此可見一斑。

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不僅危機識別的能力比較薄弱,在危機識別時還具有一定的短視性,表現在對於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效益具有非常直接關聯的危機,如人力資源危機和產品服務危機等具有較高的敏感度,而對於併購、訴訟、工作事故、天災xx、媒體危機等與企業的經營和收效間的關聯似乎不那麼直接的危機的敏感度相對較低。

但是,媒體危機、工作事故、天災xx、訴訟等危機發生之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同樣能給企業帶來嚴重危害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而因為它們與企業的生產運營間的非直接關聯性使得企業管理者對它們缺乏足夠的重視和敏感的反應,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在危機管理功效追求上的“短視性”應該引起重視。

四、處理危機措施不力

該項調查顯示:多數企業在危機來臨時,採取的措施普遍不力。主要表現為:

(一)、企業處理媒體危機的措施。在現代資訊社會中,大眾傳媒在塑造公眾價值觀念、強化公眾意識、反應和引導社會輿論等諸多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媒體的社會傳播通過影響企業的形象、知名度、美譽度而影響著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另外,網際網路的出現更是使得資訊傳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響範圍。當企業面臨各種危機、內外交困時,企業無法避免地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目標,媒體對企業的影響可謂是一把雙刃劍。縱觀商海,既有因在危機中沒有處理好與媒體的關係而使形象一落千丈的企業,也不乏因在危機中妥善處理好了與媒體的關係,不僅使危機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還“乘勢”擴大了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企業,現代企業與媒體保持和諧關係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目前許多企業在處理與媒體的關係時普遍存在以下特點:對企業在常態時與媒體建立和諧關係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與媒體的合作主要是常規的、表層的合作,缺乏積極有效的深層次合作;當企業處於危機狀態時,或者是比較消極被動地應對媒體的報道,或者是對於媒體不利於自己企業的報道採取過激的反應,導致與媒體間關係緊張,這些都不利於企業的危機公關。調查發現:對於媒體不利於本企業的不真實報道,11、5%的企業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36、3%的企業要視公眾的反應之後再反應;33、2%的企業要投訴該報道的記者。這些消極被動或者是過激的反應均不利於企業與媒體間良好關係的建立,不利於企業用好媒體這把雙刃劍。

(二)、企業處理產品和服務危機的措施。產品和服務是企業的靈魂,當企業出現產品和服務危機時,如果處理不當,往往還會引發媒體危機、客戶危機、經濟抵制、索賠、訴訟等諸多危機。如果處理得當,則有助於企業的技術創新、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進一步提升。

當出現產品危機時,企業如何應對?9、2%的企業認為產品和服務難免會出現問題,因此當出現產品和服務危機時,“不採取任何措施”;25、5%的企業採取“觀望”態度:當出現產品和服務危機時,先不採取措施,視媒體和公眾的反應再製定應對方案;39、3%的企業會按照企業內部現行的處理機制進行處理;只有25、5%的企業會立刻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處理方案並採取行動。處理危機,“兵貴神速”,危機來臨時,選擇不採取措施和“觀望”態度往往會使企業“兵敗如山倒”。

(三)、企業處理中高層管理人員意外離職的措施。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的意外離職,有時會給企業帶來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損失,因為他們熟悉本企業的運作模式,擁有較為固定的客戶群,而且離職後只要不改換行業,投奔的往往是原企業的競爭對手,勢必會給原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帶來較大的衝擊。

但是,僅有17、2%的企業在平時就比較注重培養高層管理人員的“接班人”,一旦出現重要管理人員意外離職情況,可由“接班人”直接接任其工作,對企業的正常運轉不會造成過大影響;18、2%的企業對企業重要高層管理人員的意外離職持不在意態度,出現高層管理人員意外離職情況時由上級領導指定臨時接班人;47、9%的採用先企業內部競聘,然後由管理會決定的方式;14、4%的採用由管理會直接決定的方式。

中國企業經理人職業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並且現在已在進行,但是,對於當前許多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而言,他們是在尚未真正成熟起來之時就被推上了國際化、市場化的大舞臺,如同一個剛開始學駕駛者卻不得不自己駕車上路,並且上的是一條車多人多、路況複雜的路。隨著WTO時代的來臨,市場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複雜,相比於國際化的規則和知識,“新手上路的中國企業管理者更缺乏的是經驗;相比於掌握危機管理知識,更難的是提高實際的危機識別和危機處理能力,因為後者更多的是基於實踐經驗,而這恰恰是中國企業管理者當前最缺乏的。如何在正確危機管理理念基礎上提高實際的危機識別和危機處理能力,是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五、危機防範勝於危機處理

“隱患險於明火,預防勝於救災”,在企業的危機管理中,防範危機同樣勝於處理危機,危機防範是成本最為低廉的危機管理方式。不同的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特殊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防範措施,而下面四條防範措施則應該受到所有企業的重視。

(一)、防微杜漸。有些危機(如重大自然災害、疾病等)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知性,有些危機卻可能源於企業日常生產和經營活動中不足或失誤的積累。前一種危機具有一定的不可預防性,而後一種危機如果能及早得到重視卻是可以避免的。在日常的經營運作中對企業的薄弱環節或潛在問題給予足夠重視並對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形成正確認識,是危機防範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們可以稱之為“防微杜漸”法。

有多少企業具有“防微杜漸”意識?在此次調查中,有74、7%的中高層企業管理人員表明他們所在的企業會對企業薄弱環節和存在的潛在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有23、8%者表示不會。

(二)、設立危機管理團隊。雖然危機管理並非只是特定部門或特定人員的職責,而是企業內各部門的聯合責任,在企業內設立危機管理團隊還是完全應該且必需的。調查發現,44、1%的企業內尚沒有設立危機管理團隊。

危機管理團隊應該是企業的常設機構,因為危機型別繁多,一個有效的危機管理團隊應該包括決策層負責人以及企業各部門(如公關部、人事部、保衛部、財務部、技術部等)的主管或優秀人才,還可外聘公關專家,組成一個智囊團。這些人才在企業常態時除了幹好本職工作外,還起著防範和預警企業危機的作用,當企業一旦出現危機他們就應該在高階管理人員的組織和協調下快速起到處理危機的作用。當企業出現危機時,高層管理人員應該具有快速直接呼叫相關專業人員的權利和能力。危機出現時,能否快速組建成一個高效的危機管理團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平時的人才資源儲備情況。

每個企業都有遭遇危機事件的可能性,但是並非每個企業都有足夠的能力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制並儲備足夠的危機處理資源。在社會資源合理配置法則和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專業化的趨勢下,這一對矛盾的客觀存在將會孕育出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危機管理中介服務市場。目前的中國危機管理專業服務市場尚不發達,但已有一些公關公司、管理顧問和諮詢公司注意到了這一商機,推出了一些危機管理專案,但其重點只是集中在對實際危機的處理上,少有危機防範和危機預警服務。

(三)、制定危機管理計劃。雖然說預先識別出危機並將危機“扼殺”於無形是成本最低的危機管理方式,但是,任何一個企業即便防範措施做的再好,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保證危機絕對不會發生。因而企業應該“未雨綢繆”,超前決策、精心策劃出全面的危機管理計劃,以便一旦危機真的來臨時能夠從容面對,不至於措手不及地去打無準備之仗。超過半數(58、5%)的企業意識到了危機管理計劃的重要性,在制定年度經營計劃的同時會制定出一份完整的危機管理計劃,但是,由於危機管理計劃與一般計劃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一般計劃在制定後就要努力使之付諸實現,而危機管理計劃在制定之後,人們並不希望該計劃有實現的機會,並且在現實中確實有許多危機管理計劃並沒有實施。這就使得有些管理者存在僥倖心理,不願意花費人力物力財力來思考和制定危機管理計劃。調查發現有近四成(39、5%)企業在制定年度經營計劃時並沒有制定正式的危機管理計劃。

(四)、危機管理培訓與演習。任何企業行為都是通過員工的行為來實現的,因而有必要對企業員工進行危機管理知識培訓。向員工進行危機管理知識培訓,首先要強調“居安思危”,強化其危機意識,強調許多大的、災難性的危機可能僅僅源於小的疏漏,提高他們對於危機事件發生的警惕性;其次,則在於培訓和提高員工防範和處理危機的能力。培訓內容應該包括:①熟悉危機時企業內部的溝通系統和應急反應計劃;②瞭解危機時應該如何與客戶、合作伙伴、媒體、政府等群體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③傳授其它企業實際危機管理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調查發現,有31、2%的企業沒有對內部員工進行危機管理的培訓。

危機既可給企業帶來損失,也可以給企業帶來啟示和機遇。從危機中得到的教訓往往是深刻的,而從危機中獲得的經驗也往往是非常寶貴的。危機過後,企業如果能夠吸取經驗和教訓,從危機中發現自身弊端、看到自身應該改進的地方,採取措施為今後的發展掃除障礙,那麼,危機就有可能成為企業的轉機。

企業調查報告3

大企業具有生產經營規模龐大、生產工藝流程先進、通常跨區域或跨國經營、財務核算管理複雜等特點,對涉稅事項處理要求更高。稅務部門如何在充分把握大企業涉稅訴求的基礎上,滿足大企業不同涉稅訴求,是大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近期,我們通過採取調查問卷與召開座談會的形式,對大企業涉稅訴求進行了專題調研,並提出了相關對策與建議。

一、調研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採取發放調查問卷和召開座談會的形式,被調研物件包括石油化工、菸草、造紙、電力、郵政、金融保險、證券等行業,年應納稅額均在500萬以上,其中有4家企業為湖南省納稅50強企業,16戶企業為總局、省局和岳陽市局定點聯絡企業。此次共發放調查問卷28份,收回有效問卷28份;並邀請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長嶺分公司、中國移動湖南有限公司岳陽分公司、中石化集團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巴陵石化分公司、岳陽市菸草公司、岳陽林紙股份有限公司、岳陽華能電廠、中國化學工程有限公司第四建設公司等大企業財務負責人,召開了涉稅訴求調研座談會。我們對收回的調查問卷進行了統計分析,對座談會記錄進行了整理分類,並形成了這份調研報告。

二、大企業涉稅訴求分析

從統計分析結果來看,大企業除了希望稅務部門提供同其他企業一樣的諸如簡化辦稅事項、程式,壓減涉稅審批備案層級,開通大企業申報視窗,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對第三方服務商(如稅控器具服務商、艾博克、航天公司等)服務質量的監管等普遍性訴求外,大企業的涉稅訴求呈現如下特點:

(一)大企業涉稅訴求向深層次的專業訴求轉變。同中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相比,大企業內部制度健全,管理規範,一般設定有專門的稅務管理部門和稅務管理崗位,開展日常稅務管理,但他們不僅僅滿足於一般淺層次的表象訴求,而是要求稅務部門為其提供有深度的專業服務。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有98.5%的大企業希望稅務部門幫助其完善涉稅風險內控制度建設,提高其稅收風險防控能力,規避稅收風險。在大企業重大戰略投資、重大資產處置和資產重組等方面,100%的大企業都希望能得到稅務部門的政策輔導,為其提供專業化的納稅服務。這些深層次的專業訴求,無疑給稅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帶來了挑戰。

(二)大企業涉稅訴求向差異化的個性訴求轉變。大企業內設架構複雜,分支機構較多,生產經營規模大,業務複雜多樣,所涉及的稅種、所適用的稅收政策和所享受的稅收優惠變化較多,銷售規模大,在被調查的大企業中,銷售規模從年銷售收入1億多元到200多億元的大企業達到12戶,因而大企業的開票業務量、進項抵扣業務量、涉稅審批事項都非常多,涉稅事項處理極為複雜。這種涉稅事項所具有的多量性、複雜性和獨特性,決定了稅務機關不能將大企業等同於一般納稅人,而要相對集中優質服務資源,採取差異化、個性化服務策略,通過運用不同的服務方式,賦予大企業納稅服務不同的內涵,滿足大企業的差異化訴求。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大企業都希望稅務部門為其提供“一對一、點對點”的納稅輔導,98.7%的大企業希望稅務部門為其量身定製涉稅風險預警預告和涉稅風險專案管理建議書,建立大企業涉稅事項稅務協調員制度。

(三)大企業涉稅訴求向資訊化的高效訴求轉變。目前大企業的資訊化程度都比較高,普遍採用現代資訊科技處理日常業務。在調查問卷中,99.3%的大企業都建立了內部辦公網路,82.3%的大企業甚至有廣域網路與總部(總公司)相聯接,51.7%的大企業在使用目前先進的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據調查問卷統計分析,有99.8%的大企業希望稅務部門完善拓展網上辦稅廳的功能,96.9%的大企業希望稅務部門優化電子辦稅業務流程,在政策資訊的互動上,近100%的大企業迫切希望稅務部門能及時快捷的送達最新的稅收政策。上述資料充分表明,大企業與稅務系統的資訊交換具有較高的資訊化技術含量,稅務部門必須順應大企業這種高效訴求,不斷提高網路技術應用水平,突破時空的限制,為其提供遠端特色服務。

(四)大企業涉稅訴求向集約化的特殊訴求轉變。一般情況下,大企業的總分支機構一般分佈在不同的地區,對於稅收政策的執行,如果由於總機構管理層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出發,對稅法的理解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或者由於企業內控機制不健全,涉稅業務處理出現疏漏,或者由於各分支機構執行政策的標準不統一等諸多因素,勢必會帶來稅收不遵從的風險。對以上情況,96.9%的大企業希望稅務部門建立健全稅企高層互動對話機制,直接與較高層面的管理進行溝通、協調,由其提供扁平化、集約化的特殊納稅服務。同時,超過95%的大企業希望稅務部門建立大企業涉稅事項協調員制度,併成立由稅收政策業務專家、納稅評估專家、稅收風險分析專家等組成的稅務專家團隊,對大企業的特定事項,進行集約化的管理和服務。

三、對策與建議

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建設,加快資訊科技與業務的融合,打造一支稅務專家團隊,滿足大企業的涉稅訴求,為大企業提供個性化、深層次、集約化的納稅服務,是提高大企業稅收遵從度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完善訴求響應處置機制

1.建立多渠道的稅企溝通機制。稅務部門加強與大企業的溝通,是掌握瞭解大企業涉稅訴求,做好大企業納稅服務工作的前提。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稅企座談會,在開展稅企面對面互動交流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資訊科技,搭建由辦稅公開網、稅企qq群、稅企電子郵箱等組成的電子交流平臺,突破面對面互動交流受到時空條件的限制,不斷拓展交流溝通的空間。

2.建立大企業涉稅訴求處理機制。成立大企業納稅服務需求溝通領導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大企業涉稅事項協調會議,由大企業客戶協調員通報大企業涉稅訴求情況,並對大企業的涉稅訴求進行整理歸類,深化定性定量分析評估。對於合理的訴求,要集中優勢資源,儘快處理;對於不合理或者稅務機關因為某種原因暫時無法滿足的訴求,要進行細緻耐心的解釋說明工作。

3.加強對涉稅訴求處理的考核評價。建議在現有的“稅收綜合管理系統”中,增加“大企業涉稅訴求處理”模組功能,健全從處理、評價、反饋、監督到責任追究的督查考核管理體制,明確企業訴求收集、整理、轉辦及回覆等各環節的工作職責,對大企業涉稅訴求實行“掛銷號”管理,大企業每一項涉稅訴求都及時登記,跟蹤辦理,並限期回覆企業方能銷號,確保大企業涉稅訴求及時受理、快速響應。

(二)加強資訊科技應用

1.加快大企業資訊管理平臺的建設和應用。完善充實大企業的總分機構資訊、財務管理、工藝流程、生產經營、關聯業務、行業動態等資料,並定期從第三方採集大企業的外部涉稅資訊資料,形成一個完整、準確的大企業涉稅資訊資料資料庫,從而可以實現各級稅務部門對大企業資訊的統一管理、互通共享和分析應用。

2.建立與大企業資訊系統資料介面。大企業的資訊科技應用比較先進、成熟,財務核算、生產經營、內控管理等計算機整合水平較高,大部分大企業都採用erp等標準化的資訊管理系統,稅務部門可以根據管理的實際需要,建立與大企業erp等系統的資料介面,獲取大企業相關涉稅資料,一方面可以豐富涉稅資料資訊,另一方面對獲取的涉稅資料資訊可以進行增值利用,既為強化對大企業的稅源監控、稅收風險分析和大企業內控機制的評價提供全面、客觀的依據,也為大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專業化的納稅服務奠定基礎。

(三)提供深層次納稅服務

1.構建立體化的辦稅服務機制。依託資訊科技,以網上辦稅服務廳建設為突破口,加速推進電子申報系統和電子劃繳系統的應用工作,整合優質服務資源,建立健全系統內部密切配合、快速響應、高效處置的辦稅服務機制,積極開展各種方便快捷的集約化服務,最大限度地降低大企業的辦稅成本,體現人性化服務要求。如開通大企業納稅服務直通車,建立日常業務辦理“綠色通道”,建立特殊業務辦理“預約通道”;切實抓好限時服務、延時服務和提醒服務工作。

2.建立個性化的風險防控機制。組織稅管員深入大企業,一方面對其組織架構、涉稅人員配備、生產工藝流程、產品結構、財務核算體系等進行詳細調查,幫助企業梳理採購、生產、流通、核算等各環節涉稅業務流程,並結合生產經營特點進行剖析,查詢容易產生風險的環節,引導並幫助企業在重點流程和重點環節建立風險內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結合企業運轉及制度執行情況,每月定時採集企業主要原材料、主要產品購銷及水、電、煤能耗等基本資訊,對企業生產經營、投入產出和稅款繳納情況進行監控分析,持續查詢分析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存在的涉稅風險,並據此製作個性化的涉稅風險防控指南,幫助大企業不斷提高涉稅風險防控能力。

(四)強化稅收政策服務

1.提高稅收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大企業對稅收政策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因此在制定稅收政策和徵管措施特別是行業稅收政策和徵管措施時,應該充分聽取大企業的意見,徵集大企業的建議,在稅收政策執行過程中,要暢通反饋渠道,使大企業能夠及時、快捷地反饋稅收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政策和措施嚴謹、明確和易於操作。

2.加強稅收政策解讀輔導。一是提供集約化的政策解讀。大企業通常以集團或總分架構執行,企業成員間存在相同的稅法適用問題,如果把各類涉稅訴求集中在較高層級(如稅務總局)來進行處理,這樣在及時解決稅法透明度問題的同時,進而保證各區域、各層級在稅收政策執行上統一標準,為企業的經營和行政管理提供便利,減少不同層級的不遵從風險。二是開展經常性的宣傳輔導。進一步完善大企業稅收服務管理辦法,及時更新包括稅收政策、管理措施、稅收爭議的解決與應對措施在內的有關內容,通過網站、辦稅服務廳、12366稅收服務熱線提供經常性的政策宣傳輔導服務。三是提供及時性的政策送達。在新的稅收政策、徵管措施出臺後,通過“稅收簡訊平臺”、“稅企qq群”、網上辦稅服務廳等載體,及時進行政策宣傳、輔導和解讀,特別是通過企業普遍歡迎的載體,如“稅收簡訊平臺”、“稅企qq群”,為企業提供直接有效的稅收政策指引。四是提供訂單式的宣傳輔導。根據納稅人的需求,對大企業存有疑問或爭議的稅收政策、徵管措施、是否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等情況,通過納稅人學校集中宣傳輔導、入戶單獨宣講等措施,給予詳細輔導、個性化解讀,提高稅收政策宣傳輔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打造專家型團隊

大企業涉稅業務複雜,資訊化程度和人員綜合素質都較高,甚至有部分大企業對部分涉稅業務還採取了外包的形式,這些無疑給稅務幹部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稅務部門一方面要切合大企業特點和實際訴求,科學合理配置人員,選配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人才充實大企業稅收管理隊伍,保持人員的相對穩定。另一方面要按照“盤活存量”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加強業務培訓,深入企業開展“一對一”的現場互動,邀請大企業向稅務幹部講解生產工藝流程、主要產品、產量、效能,生產要素構成、erp系統相關模組功能及其主要涉稅資料流、資訊流,把握大企業的個性化涉稅訴求,使大企業管理人員成為不僅精通稅收政策法律,而且瞭解大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財務管理核算情況的專家型複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更有前瞻性、更具針對性、更富專業性的“專家型團隊”。

企業調查報告4

一、產業結構不夠合理,重複建設較為普遍

一是產業結構層次較低。我鎮企業大多集中在加工製造業這種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其產品大多停留在簡單製作的水平上。相當數量的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低,產品質量、產品附加值低。

二是重複建設,重複投入。由於我國消費品市場和資金市場的不成熟,容易形成短時期內的消費熱點,短期的利潤促使大量資金迅速湧入,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也缺乏巨集觀的經濟引導,此後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需求趨於飽和,在此情況下,企業不得不展開低水平的競爭。

三是產業關聯度低。在縱向合作上,即在關聯的企業之間,沒有建立起合作關係,缺乏統一的技術和質量標準;在橫向合作上,即在生產相同或類似產品的企業之間缺乏明確的市場分工,沒有在資訊、人員培訓等方面共享社會資源。例如我鎮的一定數量的磚廠,就存在製造水平低,重複建設,關聯度低等問題。

究其原因,

一是多數企業主要集中在生產基礎產品的產業上,這些產業對企業的規模、技術、資金、勞動力素質的要求都不高,產業的進入壁壘低,生產經營以“低質跑量”為主,在消費的短期熱點中,容易造成持續上專案而形成行業的惡性競爭。

二是從產品價值鏈的角度看,我鎮仍處於贏利較少的生產製造環節,而利潤豐厚的研發、設計以及市場營銷、品牌推廣等環節基本沒有涉及。

三是由於大量企業處於高度專業化分工狀態,其固定資產專用程度較高,一旦出現全行業衰退或企業虧損,經營者也很難使裝置轉用或轉賣,所以企業只能艱難維持經營,或偷工減料以求降低成本,使市場上產品質量不斷退化。這種侷限於中低檔生產製造環節,處於產品價值鏈的低端部分,缺乏自主品牌和市場影響力,企業所獲得的附加值和利潤偏低就是必然結果了。

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品更新換代緩慢

我鎮企業大多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產權,只是以目前市場上極為普遍的甚至於落後的技術作為生產工藝,品牌意識不強。由於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對技術創新投入的力度,產品更新換代緩慢,僅僅依靠低價取勝。這在我鎮企業中是極其普遍的現象,調查的這些企業中,大部分只有1-2名技術人員,有的甚至沒有技術人員,這造成了企業缺乏發展後勁,缺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歷短暫的輝煌後,發展動力不足,甚至會出現消亡的現象。

究其原因,

一是企業起點低、實力小,大多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絕大部分企業都沒有自己工藝人員,更別提研發人員。就經濟大環境來看,以技術研發為主體的人才倒三角的高新技術企業往往具有更強的活力和潛力。

二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太少,員工素質普遍較低,大多數人只有國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

三是缺乏公共的技術創新平臺,不能使企業有效的和高校等科研單位直接掛鉤,把最新的技術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四是大型公司為了保持其技術優勢,一般都把核心技術和關鍵工藝嚴格控制在內部,我鎮企業很難獲得相關資料。例如我鎮德利煤化有限公司就難以獲得附加值很高的針狀焦的生產工藝。

三、發展理念不夠超前,管理方式普遍落後

我鎮企業大多仍沿用家族式管理方式,這一管理方式為企業建立之初的生存與發展曾做出過很大貢獻。但是,在當前形勢下,特別是在企業發展的中期,這一管理方式往往容易轉化為消極的阻滯,容易造成經營效率的低下和激勵機制的偏頗。同時,大部分企業主小農意識嚴重,“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心態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調查中發現,部分企業完全有可能通過融資等手段進一步擴張,但由於擔心怕“外人”來分蛋糕,為了避免風險,企業只願維持現狀,不想再去進一步發展。

究其原因,

一是價值觀錯位。管理者將企業存在的價值看成是家族利益最大化的栽體,而不是上升到更高的社會價值層面,“私利”與“功利”相混淆,促使思想陷入封閉,拒絕改變,導致企業管理僵化。

二是思維僵化。由於長期以來受小農文化薰陶,固步自封、志得意滿、看問題的片面性決定了無法在瞬息萬變的經濟浪潮中作出及時的改變

企業調查報告5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髮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日益嚴峻。如何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儲存實力、求得發展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列入發展規劃中。而企業文化,就像拯救企業的靈水一樣,地位愈加突出。那麼,什麼是企業文化呢?很多企業幹部和員工對企業文化的概念依然很模糊,他們普遍狹窄的認為企業的牆報、廣播和業餘文化生活就是企業文化。其實企業文化的範圍很廣,而遠不是這麼簡單。那什麼是企業文化呢?

為了更好的瞭解企業文化的本質及其作用,本人於X年X月至X月X日通過訪問法,資料蒐集法對XXXX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調查。總體來說企業文化,很廣泛從多方面對於企業的發展提出理念,對於人才的要求有獨到的見解。然而企業的文化管理方面的存在一些問題,就這些問題而展開分析,並提出改進的建議。

一、XX市XX科技有限公司概況

XXxx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xx年,位於XX市福田區益田路,法定代表人是劉某某,註冊資本(萬元)100,公司的經營範圍:興辦實業(具體專案另行申報);服裝設計,國內商業、物資供銷業(不含專營、專賣、專控商品);計算機系統整合;弱電工程設計;計算機軟體、硬體產品的開發與設計;微波產品、電子產品的技術開發及銷售(不含限制專案)。

二、公司企業文化的簡要介紹

(一)以品質為基礎

公司逐步健全推行質量保證體系,在管理上堅持:"優秀人才、優秀品質、優秀服務"。產品的質量是我們的誠信。推行:零缺陷服務,為使用者提供滿意度。

(二)以創意為發展

勇於創新,創新是高科技公司的靈魂,是企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礎,是取得競爭優勢、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時刻虛心學習、永遠大膽創新,是每一個員工的責任。

(三)以成果分享為共同目標

一個成功的企業,只有不斷的分享,在此過程中也要不斷的接受批評,而管改進自我,以優秀的成果造福客戶。服務客戶、服務社會。

三、XXxx科技有限公司企業文化管理問題及其原因

(一)企業的管理制度不夠健全

企業文化中可以看出,對於企業利益與品質的保證較多的,相對而言對與員工利益保證就十分欠缺。比例過分的失調,很顯然只有的體制實行起來,不能靈活應對,涉及範圍太校現在市場發展迅速,而企業不能夠與時俱進,對於制度給予相應的改善。陳舊的制度導致員工工作缺乏動力,也使得許多員工也抱著混口飯吃態度工作。很多員工認為自己在公司的發展空間小,不能夠很好的體現自身的價值,在企業文化中也提到了“優秀人才”但是根據調查很多人都沒有受企業任何專業的培訓。這也暴露的體制不能夠很好實施的缺點。

(二)公司員工對企業文化認識不足

很多公司員工認為企業文化,那是公司高層的事情,與自己沒有多大的利益關係。也不會想花時間在這上面。更多是考慮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事情。公司在企業文化上的宣傳力度很欠缺,在調查過程中也有高層說到:現在工作繁忙,很難有時間去做文化建設的宣傳和配合工作,對於如何宣傳企業文化感到束手無策。還有些人認為企業子要效率好,那麼企業文化就會自然形成。這也是現在階段絕大多公司的想法。

(三)在建立企業文化上沒有良好的溝通平臺

公司自身對於企業文化的瞭解十分的欠缺,以利益為第一,員工對企業目標缺乏具體的瞭解,沒有形成企業的共同價值觀,危機而感缺乏,企業的歸屬感不強,時常表現出持才傲物、工作上由於分工不太合理,出現了互相推工作的情況,經常以“很忙”來拒絕參加院內的文娛活動,同事間往往只存在工作關係,缺乏潤滑。中層領導班子的管理能力問題突出,院中層領導班子成員大多是由專業技術拔尖的員工擔任,他們的普遍特點是工作壓力、工作責任越來越多,管理任務繁忙,對於管理上知識沒有系統學習和研究。所以導致企業與員工矛盾重重。

四、完善XX市xx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文化管理的建議

(一)企業管理制度的完善

管理制度要形式多樣,機制靈活,卻又不失威信。涉及企業本身利益以及員工的利益。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貫徹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同時要取得全體員工的一致認可,追蹤全球最新技術、經營管理理念。給予員工不斷的培訓、深造機會,激發工作熱情和創新活力。堅持以人為本,廣為接納和儲備具有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專長的科技人員,形成良好人才知識結構,為企業創造更多財富。

(三)加強對於企業文化的宣傳

首先明確企業的奮鬥目標,召集員工對於企業文化的共同學習,使其對於企業文化有深入瞭解。不定期詢問員工意見,還可以同時創業企業文化特色如:人本文化特、色整體文化特色、創新文化特色、求實文化特色、服務文化特色等,讓員工參與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使企業文化深入人心。

(三)建立雙向溝通的模式,讓員工與企業間形成良好溝通

企業對於自身的文化要有深入的瞭解。對於員工要給予人性化管理,不定期瞭解員工對於企業的看法,認真的考慮或者採取接納。讓員工對於企業有較強的歸屬感,企業對於員工給予更多積極的關注,可以公開的鼓勵員工,挖掘他們的潛在的能力。在節假日給予適當的問候。開展各種活動,拉近員工與企業之間的距離。良好的溝通與合作使企業內運作順暢,增加效益。

以上是我通過對於XXxx科技有限公司在企業文化方面調查之後的所感。通過這次的調查過程認識到企業文化實質是以企業管理哲學和企業精神為核心,凝聚員工歸屬感、提高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論。優秀的企業文化應該是以人為本、以價值觀塑造為核心的文化管理,是對人的管理與對物的管理的有機結合。一個企業具有良好的企業文化才能在現在商業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企業調查報告6

此次共調查了607家國有企業,佔調查樣本總數的49%;民營企業242家,佔19%;集體企業119家,佔10%;“三資”企業115家,佔9%;其它企業160家,佔13%。

調查本著隨機抽樣調查與有目標調查相結合的原則,或者說一般與重點相結合的原則而進行。有的省市調查物件以有關省市銷售額前200名或者前300名企業為基礎作為隨機調查的樣本。有的省市調查選擇重點地區,同時結合隨機調查。有的省市直接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因而更能反映企業智慧財產權工作的全貌。

調查發現,我國工業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的投資規模普遍較低。20xx年,回答調查的1035家企業共投入研究與開發經費109.4947億元,平均每家企業研發經費為1058萬元。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佔企業銷售收入的比例較低,算術平均比例為4.67%,低於國家規定和國際慣例5%的最低水平。企業總計技術人員61.2484萬人,每家企業擁有技術人員的算術平均數為523人。企業規模較小,研發投資偏低,限制了企業使用技術人員的數量,也制約了智慧財產權工作。

專利申請結構不盡合理

1.獲獎成果多,發表論文多,申請專利少

“九五”期間,1245家企業共獲科技成果獎2384萬項,其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達5564項,佔23%;發表論文33787萬篇,平均每項成果發表論文1.4篇。然而,“九五”期間1245家企業總共申請專利9638件,平均每家企業申請專利7.7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452件,佔15%;實用新型專利申請4697件,佔49%;外觀設計專利申請3482件,佔36%。

以上資料表明,“九五”期間,我國企業平均每2.5項獲獎科技成果才申請1件專利;平均發表3.5篇論文才申請1件專利。可見,我國企業獲得科技成果獎多,發表論文多,但申請專利卻較少。這種“兩多一少”的結構,反映了我國企業依然重視科技成果評獎和發表論文,而忽視專利申請。也說明了企業依靠專利參與市場競爭的觀念仍比較淡薄。

2.專利申請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為主,發明的比例較低

在1245家企業中,共有751家企業申請過專利,佔60%。這751家企業累計申請中國專利16090件,平均每家21.4件。累計獲得專利授權12931件,佔專利申請量的80%,現在保持有效專利9378件,佔授權專利的72.5%。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只有2546件,僅佔16%;實用新型專利申請8018件,佔50%;外觀設計專利申請5492件,佔34%。

由此可看出,我國企業申請專利,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為主,發明專利申請所佔比例較低。我國企業目前普遍規模較小,投資研發能力有限,研究與開發能力較弱,結果企業平均專利申請數量較少,發明專利申請更少。這種專利申請的結構,真實地反映了我國企業研發能力較弱、研發水平偏低和專利意識不強的基本國情。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種:第一,計劃經濟下的科技管理體制依然在發揮作用,智慧財產權體制沒有真正確立;第二,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不健全,研究開發和申請專利的激勵機制沒有發揮效率;第三,企業領導缺乏智慧財產權意識,企業發展主要依靠勞動或資源密集,對專利技術密集的依賴不大。

3.國際專利申請嚴重滯後

在1245家被調查企業中,累計申請國外專利352件,獲得授權201件,佔國外專利申請的57%。被調查企業申請國際專利件數佔國內專利申請的數量不足2.2%。調查顯示:在申請國外專利的企業中,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這與國有企業資金和科技優勢有密切關係,民營以及其他經濟型別的企業也逐步開始申請國外專利。

目前我國國際專利申請嚴重滯後,在今後若干年內,國際專利申請落後對我國出口貿易和對外投資產生的嚴重製約影響將逐漸顯現出來。這是關係到我國經濟能否長期持續保持較高經濟增長勢頭的大事,政府決不可等閒視之,需要研究對申請國際專利企業的補貼與激勵辦法。

4.註冊國外商標和計算機軟體開發能力較弱

1245家企業累計註冊商標12927件,平均每家企業註冊商標超過10件。其中,國內商標10074件,佔78%;國外商標2812件,佔22%。被調查企業累計註冊登記計算機軟體共946件。大中型企業不但註冊商標數量多,而且獲得馳名和著名商標的數量也比較多。規模越大的企業,越重視註冊商標。但企業註冊國外商標比重還不夠高,自主開發計算機軟體能力較弱。

智慧財產權組織管理和制度建設尚需完善

1.三成企業未設智慧財產權管理機構

在1245家被調查企業中,設有專門智慧財產權管理機構的企業有152家,佔有效樣本的13%;設有兼職機構的企業676家,佔57%;專、兼職機構都沒有的企業350家,佔30%。配備智慧財產權工作專職人員的企業只有157家,佔13%;配備兼職人員的企業766家,佔65%;專兼職工作人員都沒有的企業262家,佔22%。可見,大多數企業設定兼職機構和配備兼職人員管理智慧財產權事務,設定專門機構和配備專職人員的企業所佔比例較低,沒有任何設定的企業仍佔不低的比重。

這項調查結果表明:第一,由於我國大多數企業平均智慧財產權數量較少,涉及智慧財產權管理的事務不多,因而沒有設定專門機構和配備專職人員的需要;第二,表明很大一部分企業對設定智慧財產權管理機構和配備人員重視不夠,我國企業智慧財產權管理組織建設尚需進一步完善。

2.1/3的企業未建智慧財產權管理內部規章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制訂了智慧財產權內部規章的企業有425家,佔有效樣本的36%,正在制訂規章的企業有365家,佔31%;沒有制定規章的企業395家,佔33%。近2/3的企業正在建立或者根本沒有建立智慧財產權內部規章,說明我國工業企業智慧財產權管理的內部規章制度建設非常不健全,很大一部分企業沒有把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化。

3.1/3的企業未兌現職務發明獎酬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1042家企業此項調查回答有效。對職務發明人兌現了獎酬的企業有411家,佔40%;部分兌現了獎酬的企業有305家,佔29%;未設獎酬的企業有326家,佔31%。

可見,有近六成企業沒有全部兌現和沒有兌現獎酬政策。這表明,我國《專利法》中制訂的獎酬政策只在一部分企業得到落實,對於大部分企業這項政策“名存實亡”,沒有發揮激勵創新的效果。企業這種獎酬激勵機制嚴重缺位的狀況,已經嚴重地挫傷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2/3的企業未曾與職工簽訂智慧財產權保護協議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企業與職工之間簽訂保護智慧財產權協議的有401家,佔34%;正在制訂保護協議的有314家,佔27%;沒有簽訂保護協議的有459家,佔39%。因此,目前2/3以上的企業在企業與職工之間尚未有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協議。

這說明,只有1/3的企業認識到保密、競業禁止、獎勵、技術參股及其分紅和產權歸屬等等涉及職工與企業智慧財產權關係的問題需要通過協議來加以約束,意識到智慧財產權對於企業業務發展的利害關係。相當數量的工業企業還沒有意識到,與職工簽訂保護智慧財產權協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七成企業未將專利工作納入考核指標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339家企業將專利工作納入了企業考核指標中,佔有效樣本的30%;有780家企業沒有將專利工作納入企業考核指標,佔70%。說明約七成的企業沒有認識到智慧財產權工作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6.1/4的企業研發前未進行專利查新

在1245家企業中,建立專利文獻庫的企業有191家,佔有效樣本的17%;迄今沒有建立專利文獻庫的企業有963家,佔83%。在1140家有效回答文獻檢索調查的企業中,選擇在技術開發前檢索過專利文獻的有851家,佔75%;有289家企業表示在技術開發前沒有檢索專利文獻,佔25%。

眾所周知,專利文獻庫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基礎設施。充分利用專利文獻庫,進行專利文獻檢索和“查新”,是企業提高研發能力、提高研發起點和進行原創性創新的關鍵環節。但是,當前超過八成的企業沒有建立起專利文獻庫,超過1/4的企業在技術開發立項和研發過程中,不能自覺地運用專利文獻,導致技術開發起點低、耗時長、費用高、效率低。這已成為影響我國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一個關鍵性限制因素。因此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建設公共專利資訊檢索資料庫,提供網上檢索查詢服務。

企業的專利意識和自主開發能力正逐步提高

1.三成企業能利用專利保護髮明創造

在1245家企業中,完成一項發明創造後選擇申請專利手段保護的有696家,佔30%;選擇作為技術祕密的有560家,佔24%;選擇進行科技成果鑑定的有668家,佔29%;選擇發表論文的有291家,佔13%;選擇不採取任何保護措施的86家,佔4%。

這裡,企業選擇科技成果鑑定與選擇發表論文兩項所佔的比重達42%,說明了我國企業存在著重視科技成果評獎和論文發表,而輕視專利申請的問題。然而企業也應認識到,科技成果鑑定和發表論文對科技創新成果的商業化利益並不能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

2.近五成企業為贏得市場而申請專利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關於申請專利動機調查的五個選項共做出1780項選擇。選擇申請專利為了獨佔市場的有829項,佔47%;選擇申請專利作為榮譽的有350項,佔20%;選擇許可轉讓動機的有399項,佔22%;選擇休眠專利的有15項,佔1%;選擇其它的有187項,佔10%。

可喜的是,近一半企業把申請專利並付諸實施,作為佔領市場、實現商業價值的重要手段,說明我國企業逐步提高了對專利在商業競爭中重要地位的認識。

3.三成企業因不懂或不重視專利而放棄申請

關於沒有申請專利原因的調查共有5個選項,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做出選擇的總權數為1061家。選擇不懂專利的企業有120家,佔全部選項權重的12%;選擇失去新穎性的企業264家,佔25%;選擇缺乏經費的企業246家,佔23%;認為不重視申請專利的企業有206家,佔19%;認為專利保護不力的'企業有225家,佔21%。

調查顯示,企業不懂專利和不重視申請專利的主觀因素佔較大比重,表明我國在智慧財產權宣傳與教育方面的落後,這已經成為制約企業智慧財產權管理水平和我國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

我國專利保護不力,導致企業不去申請專利所佔比重較高。使企業失去了申請專利進行保護的信心,也降低了他們申請專利的積極性。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是一切智慧財產權工作的核心和目標,如果我國不能夠在短期內改善智慧財產權司法和行政效率,提高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有效性,那麼,將會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率和國際競爭力。

4.專利整體技術水平不高,導致近三成企業授權後又放棄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中,回答專利授權後是否放棄過專利權問題的企業有855家。其中,回答放棄過專利權的企業有251家,佔29%;沒有放棄過專利權的企業有604家,佔71%。在放棄專利權原因的調查中,選擇繳不起專利年費的企業有58家,佔12%;認為專利產品市場前景不好的企業有188家,佔40%;回答忘繳專利年費的企業有45家,佔9%;選擇其它原因的企業有184家,佔39%。

我國每年申請和授權了大量專利,由於種種原因使得近三成的企業中途放棄專利權。其中主要原因是由於我國申請專利的整體技術水平不高,授權的專利技術含量也不高,往往容易被模仿和替代,結果造成專利產品市場前景不好而放棄專利權。

5.遭遇侵權後半數企業以司法途徑保護智慧財產權

當智慧財產權被侵權後,在被調查企業中,選擇行政途徑解決糾紛的有336家,佔所有選擇權數的18%;採取司法途徑解決的有937家,佔50%;選擇協商解決的有564家,佔30%;不採取措施的只有48家,佔2%。

50%的被調查企業採取司法途徑解決侵權糾紛,這表明了企業捍衛智慧財產權意識的增強。但是,如果雙方能夠協商解決糾紛,那麼,這種解決方式就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最優方式。調查表明,三成侵權糾紛通過雙方協商這種最優方式解決。政府應鼓勵企業首先協商解決糾紛,降低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高成本。

6.半數企業主要技術來源於自主開發

在被調查的1245家企業對技術來源所作的選擇中,選擇自主開發的企業683家,佔全部選擇權數的53%;選擇合作開發技術的364家,佔29%;以引進渠道獲得技術來源的211家,佔17%;除此之外,以其它方式獲得技術的企業17家,佔1%。

這項調查資料表明,我國企業自主研究開發技術的比重較高,而合作開發和引進外來技術這兩種來源分別所佔的比例相對較低。

隨著技術開發難度的加大,技術開發經費的投資規模要求越來越大,由於單個企業技術開發能力有限,技術開發投資風險增大,因而,企業之間結成聯盟進行技術合作開發,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此外,從比較優勢、經濟節約和跨越式發展戰略方面來看,引進技術也是當今企業獲得技術的主要來源之一,企業家對引進技術也要給予足夠重視。但是,企業也必須培養對引進技術的再開發能力,不能對引進技術形成“藥物依賴”。

7.自主開發專利實施率高,但市場份額較低

在專利實施調查中,企業自主開發專利實施的比例佔到77%;許可專利實施的比例只有30%。顯然,企業自主開發的專利實施比例較高,而通過專利技術許可貿易獲得技術來實施的企業還不多,許可實施的比例還很低。可以說,我國專利流通的市場渠道非常不暢,每年有相當數量的非職務專利,因找不到實施企業,不能夠形成生產力和經濟效益,這種浪費需要加以重視和解決。

在1245家企業中,有專利產品銷售收入的企業706家。以專利產品的銷售收入佔企業銷售收入的比例計算,在10%以下的企業有350家,佔50%;在10%以上的企業有30家,佔4%;20%左右的企業有143家,佔20%;40%以上的企業有183家,佔26%。可見,近一半的企業專利產品銷售收入佔企業全部銷售收入的比例不足一成,大多數企業的專利產品還不是獨佔市場的主導產品。

專利管理的出路與建議

(一)企業專利工作實施建議

為了健全企業的專利制度,特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對企業管理和科技人員的智慧財產權教育和培訓,增強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觀念。

2.制定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智慧財產權內部規章制度,規範企業與發明人、設計人之間的責權利關係,建立智慧財產權要素參與分配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尤其要完善獎酬制度,提高獎勵力度和兌現率,把智慧財產權的質和量作為技術人員晉升職稱及工資的指標。

3.儘快建立專管或兼管智慧財產權的機構,主要領導分管智慧財產權工作,配備專兼職管理人員,加強專利申請、維護和保護工作,研究、規劃和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加強專利產業化實施和轉讓許可貿易工作。

4.企業應積極申請專利,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尤其是商業祕密的保護,將專利保護與保密結合起來,防範仿冒和侵權行為。

5.建設與本企業技術研究與開發相關的專利資訊庫,建立專利資訊查詢系統,並充分利用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的公共專利文獻資料庫,做好專利檢索服務,把專利資訊運用落實到企業專案投資論證、研究開發過程、專利申請決策和專利保護管理等各個環節。

6.增加研究開發投資和智慧財產權管理經費投入,設立專項專利、商標經費,用於繳納申請和應付訴訟等經費開支。

(二)企業對專利管理部門的期望

此次調查,也集中地反映了廣大企業對政府提高專利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強烈呼聲。

1.希望政府加大對智慧財產權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智慧財產權意識。在加強智慧財產權宣傳與普及的基礎上,希望政府加強智慧財產權培訓和交流工作,特別是要增強企業領導的專利意識。政府要從宣傳、教育和培訓入手,指導、幫助和支援企業提高智慧財產權工作的水平,交流和學習國內外成功企業的先進經驗,提高企業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能力。

2.努力扭轉對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的現狀。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有效性較差,專利侵權訴訟時間過長,已經嚴重損害了企業申請專利的信心。一部分企業已經不敢申報專利,而採用技術祕密方式加以封鎖保護。企業迫切要求簡化案件審判程式,縮短審判週期,嚴厲打擊侵權、仿冒、盜用專利行為,把處罰從單一經濟懲罰擴大到經濟與刑事懲罰並重,解決取證難、判決難、索賠難等問題,切實保護專利權人的權益。

3.專利審查部門應加快審查速度,縮短審查時間,提高審查質量。目前專利審批週期過長。有時專利從申請受理到授權發證所需時間長達3-4年,甚至更長。然而,專利審批週期拉長大大降低了申請專利的經濟價值,也降低了企業申請專利的積極性。

4.建議簡化申請手續,減少不必要的填表內容。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審查不夠嚴謹,授權偏鬆偏易,時有重複、類似或相近技術被授予專利的情況發生,也存在不符合專利法的授權專利出現,這些問題往往容易造成企業之間發生糾紛,造成侵權認定困難和查處困難。

5.建議國家深化改革現行的科技成果申報、鑑定和獎勵制度。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成果、輕專利的問題已經制約了企業申請專利的積極性,也嚴重損害了企業競爭力。當前,計劃經濟體制的科技管理模式仍然在沿用,阻礙著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模式的發展。

6.大力培育和發展專利市場。為了解決企業專利流通困難,專利技術開發與實施的資金短缺問題,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應積極促成風險融資市場和智慧財產權交易所的建立;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和國家經貿委需要協調培育專利轉讓的流通組織,為供求雙方牽線搭橋,解決企業專利“賣難買難”的問題;同時在資金和稅收上制定促進專利技術引進、開發和實施的優惠政策,刺激我國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引進和實施的投資力度。

調研組成員:鄧軍王迎新韓秀成夏先良周民薛丹執筆:夏先良韓秀成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作為WTO的新成員,中國企業面臨著來自全球的挑戰,企業智慧財產權工作將衝在全球競爭的最前沿,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對中國企業智慧財產權工作的實際狀況進行全面的調研,從而提出智慧財產權管理新的思路就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企業調查報告7

隨著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強,各地越來越熱衷於建立自己的工業園,以推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據統計,全省目前已經設立縣級工業園102家,工業園的成立,不僅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廣開了稅源,而且解決了當地資源利用以及就業壓力等難題,成為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因此,瞭解掌握園區企業生存狀態、抓好園區企業稅收徵管具有特殊的意義。那麼,在縣級工業園,企業生存狀態如何?企業稅負如何?以及企業納稅情況又如何?我們試著從被稱為“經濟發動機”的工業園的調查中尋求答案。

一、園區企業生存狀態如何

工業園於20xx年經區政府批准成立,園區位於區鎮東南方向三公里處,面積3平方公里,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具有典型的工礦區特徵。現有紅耐金屬材料有限公司在內的36戶企業,絕大多數企業為浙江客商,主要經營金屬回收加工、塑料加工、造紙、製藥、化工等行業。據統計,20xx年園區實現GDP4.6億元,較上年增長21%,佔區GDP的26.4%;園區實現稅收xx71萬元(含增值稅,下同),較上年增長32%,佔全區財政收入的24.3%,因此,說工業園是經濟發動機毫不為過。

(一)據調查,企業規模呈現兩極分化。投資額超過500萬元的有6戶,20xx年實現GDP3.2億元,實現稅收862萬元,佔園區的70%。投資額在100萬元以下的有30戶,20xx年實現GDP為1.4億元,稅收收入為309萬元。

(二)汙染嚴重且耗能高。園區企業藉助螺灘水電站的電力能源優勢,大力發展金屬回收加工、塑料加工、造紙、製藥化工等行業,這些企業都是汙染嚴重及耗能大戶行業,而這些正是國家限制發展的。據調查,園區企業的耗能比是國家標準的3.7倍,園區企業只有藥業一戶通過省級環保檢測,20xx年,附近村莊就發生過因水體汙染引發家畜死亡的事件。

(三)企業受市場影響波動較大、金屬加工利潤薄,效益普遍低下。園區企業經營的塑料加工、製藥行業屬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要求低。20xx年,園區有31家企業實現贏利,利潤327萬元,利潤率僅為7%,低於省測定的平均利潤率3個百分點。

(四)地方政府優惠政策多。由於工業園是地方政府的“金娃娃”,因此,地方政府出臺很多保護性優惠政策。例如,稅收減免返還、未經政府批准執法部門不得入戶檢查、土地低價出讓等等。

二、園區企業納稅透視

20xx年,工業園稅收收入首次突破1000萬元大關(增值稅xx05萬元,地方稅收入66萬元),20xx年上半年累計實現稅收1532萬元,這說明園區企業對區財政的穩定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一)納稅大戶的納稅意識遠遠高出規模小且稅額少的納稅人。在稅收例行檢查中我們發現,園區規模大、納稅多的納稅人財務制度比較健全,少報或漏報稅額相對少,主要涉及印花稅等小稅種,這主要得益於他們在原浙江發展時積累的納稅觀念。而一些小規模納稅人不但財務制度混亂,而且偷稅現象比較普遍。

(二)企業納稅極不均衡。大企業不一定是納稅大戶。據調查,園區投資額在千萬元的企業有四家,佔企業數量的10%,但實際繳納稅款不足一成。在20xx年的納稅中,金屬回收加工企業納稅人佔90%,說明高投入、高耗能的金屬加工行業對稅收增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個別企業納稅貢獻率更是達到了60%以上。如園區某銅加工企業,20xx年1-8月累計實現地方稅收145萬元,佔園區稅收的70.8%。

(三)土地使用稅、房產稅普遍未開徵。由於工業園區的特殊性,一般設在城郊,而且距離城鎮較遠的地方。按照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條例規定,只有城市、縣城、建制鎮和工礦區的企業才是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的納稅人。這樣,園區既不屬於建制鎮範圍,也不屬於條例規定的工礦區,因此不能開徵土地使用稅、房產稅,成為稅收的盲區。

(四)企業所得稅總量偏小,印花稅普遍未按規定申報。大多數工業園區成立時間較晚,按照總局[20xx]8號關於劃分企業所得稅徵管範圍檔案精神,絕大多數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在國稅部門徵收,由於各種原因,企業所得稅一直成為工業園區稅收徵管的軟肋。20xx年,工業園合計徵收企業所得稅21.3萬元,佔稅收總量的2%。從檢查結果來看,園區自行申報印花稅的企業僅有一戶。

(五)土建及固定資產安裝未申報納稅。按照稅法規定,企業在平整土地、廠房建設、固定資產安裝時必須進入在建工程,待專案竣工取得地稅發票後轉入固定資產。在實際工作中,企業一般自購原材料,請當地村民建設廠房,採用白條入帳或不進行專案結算等方式逃避國家稅收。

另外,稅務機關對企業監管手段不夠完善,政府幹預稅務機關正常工作也是導致稅收徵管力度偏軟的重要原因。

三、加強對工業園區的稅收徵管,充分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

稅收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沒有稅收,一切無從談起。國家最近釋出一系列針對工業園的政策,就是要加強對土地、環境、能耗和稅收監管。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稅務機關應該繼續加大徵管力度,充分發揮稅收的經濟槓桿作用。從本地實際來看,我們認為,加強對工業園區稅收的徵管,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有針對地加強稅收政策宣傳力度。長期以來,許多人有一種招商引資的外地客商不須繳納地方稅的思想,還有一些人認為外來企業都可以享受所得稅減二免三的政策,有的還以此作為招商引資的條件,這其中包括一些地方黨政領導。事實上,現在稅收減免權都集中在中央、省政府,設區市以下政府不具備減免稅審批權。稅收宣傳一要強化對納稅人的宣傳,努力提高外來客商的納稅意識,提高稅法的遵從度;二要強化對地方黨政領導的宣傳,一些領導一味強調招商引資環境,忽視依法治稅,時常干預正常的稅收工作,削弱了稅法的剛性和嚴肅性,只有地方黨政領導的依法納稅意識增強了,才能更好地支援稅收工作。

(二)將年納稅額在一定數額以上的納稅人、重點稅源行業納稅人作為被稅務機關鎖定的“重點納稅人”,實行特殊管理和監控,做到“抓住重點、鎖住龍頭”。對於納稅額的界定可採用兩種方法:第一,以省、市局公佈和要求的納稅額作為監控標準;二,按照園區企業數量的10%為依據,換句話說,將當地園區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作為重點納稅人進行監管。

(三)全力推進資訊化建設,與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納稅資訊共享。國稅、地稅要資訊共享,逐步建立工業園區企業納稅資訊庫,實現各稅種聯網查詢。地稅部門還要加強與工商、銀行、土管、房產、海關的協調聯動,構建固定的資訊傳遞渠道,通過資訊共享建立起協查護稅的網路。

(四)抓住大案、典型案件,重拳出擊,保證稅法的剛性和嚴肅性,震懾偷逃稅分子。縣級工業園,情況複雜,企業的納稅意識參差不齊,有的藉口招商引資政策拒不納稅,有的隱蔽收入做假帳大肆偷逃國家稅收,侵蝕國家稅基。因此,必須依靠稅務稽查的力量重拳出擊,依法打擊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維護稅法的剛性和嚴肅性,為其他企業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五)儘快確立各縣級工業園區的工礦區地位,為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的徵收提供法律依據。當前,由於縣級工業園的地理特殊性,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基本上都未開徵。實際情況是,一些工業園已經具備工礦區條件,只是因為未納入規定範圍,才導致目前這種尷尬局面,因此,儘快確立確立各縣級工業園區的工礦區地位勢在必行。

(六)開展日常檢查和納稅評估。利用“一戶式”儲存資訊資料和行為稅負及相關資訊,進行評估分析。全面開展案頭評估分析。對嚴重偏離指標引數的企業,長年微利、零稅負申報的納稅異常企業進行重點納稅評估和檢查。企業年度彙算清繳結束後,應按照《省地方稅務系統納稅評估管理實施辦法》,開展企業所得稅等稅種的納稅評估,通過對同一戶企業歷年縱向對比從和同一行業企業稅負橫向分析,掌握重點管理企業的稅收負擔。

(七)因地制宜,設立行業管理機構,對工業園區稅收進行專項重點管理。對工業園區企業這種特定納稅人的稅收管理,採取設定專門的徵管機構實行行業管理是比較科學合理的。由於園區企業大多來自江浙等發達地區,具有豐富的稅收經驗,財務管理水平相對較高,高素質的管理物件需要高素質的管理者。在傳統的粗放式管理下,一個管理員既負責個體稅收,又要承擔企業管理,難以實現新時期下科學化、精細化和規範化管理。行業管理能發現企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從而有效堵塞徵管上的漏洞,減少偷漏稅現象的發生,達到管深管透的目的。

加強工業園區稅收徵管對於貫徹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落實資源能源利用水平、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要把工業園區稅收徵管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緊抓實抓好,把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企業調查報告8

為貫徹縣黨政聯席會關於手套行業發展問題的有關精神,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我鎮及時組織經貿委人員對全鎮手套生產企業進行調查摸底,摸清了手套生產企業的個數、經營情況、市場情況及發展趨勢。現報告如下:

一、手套生產企業現狀

全鎮手套生產企業可以說只有xx三園工貿有限公司一家,其餘均為作坊式加工,不能稱之為企業,為此,只能以這家公司為例進行分析。

xx三園工貿有限公司位於疃裡鎮前賈村327國道南側。公司成立於20xx年5月,6月正式投產。公司佔地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現有職工150人,主要生產防滑手套等產品。裝置齊全、配套,固定資產475萬元。通過調查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是:

1、思想不夠解放。在全縣上下“解放思想、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下,特別是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給全縣經濟注入了活力,激發了企業內部潛力。作為三園公貿內部,還存在著發展定位不高、怕擔市場風險的錯誤認識,沒能把握住機遇,導致企業發展不快。

2、產品科技含量底。三園公貿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需要的是技術熟練的年輕工人。但是隨著近幾年青島、膠東等地的快速發展,工人報酬高,大部分工人都遠赴外地打工,導致我們當地勞動力市場人員不足,使現有的裝置不能全部正常運轉,影響了企業的高速度發展。

3、缺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現在的私營企業的管理大多還是家族式的粗放管理,企業內高素質、經營理念先進的管理人才較少,加上企業疏於對人才的培訓,導致企業不能形成一支高效的管理人才隊伍,使企業負責人大事小事一肩挑,抽不出較多的時間研究市場、充電學習,管理水平得不到快速提高。

二、下步工作的打算

1、發展思路是:用足用好縣委、縣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促進生產機制的高效運轉,提高產品數量,提升產品質量,擴大市場佔有率,利用自主出口權的優勢,使產品迅速打入國際市場。全力推進外貿出口,擴大出口創匯額,使三園工貿成為疃裡鎮的知名龍頭企業,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

工作目標是:按照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的總體要求,預計年產品數量達到15萬打,產值突破500萬元,實現利稅80萬元,出口創匯突破20萬美元。

2、具體工作措施:

(1)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搶機遇、大發展的意識。縣委、縣政府對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視,對企業制定的政策越來越優惠。各級領導對企業發展越來越關心,為企業出謀劃策,增強了我們幹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給我們企業的發展、招商引資提供了一個較大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們要牢牢把握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經濟的大發展,增強壓力感和緊迫感,堅定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2)加大企業投入,增加企業效益,帶動經濟發展。充分利用我縣全力推動招商引資的優勢,與韓國客商積極洽談、合作,投資150萬元新上一條牛仔褲服裝生產線,把企業發展成集手套加工,服裝生產多個品種共存,互助互補的企業集團。

(3)積極推進外貿出口。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企業實現了外貿出口10萬美元,但是其餘的多為代理出口。明年,將充分利用已有的自主出口權積極向國外市場進軍,打出產品品牌,使代理出口變為自主出口,增加企業效益。

(4)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向發達地區、縣內的先進企業學習,努力探索先進的管理經驗,建立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培訓提高現有人才,引進科技人才,向管理要質量,向先進機制要產量,向科技、人才要效益。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位員工們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潛力,激發他們幹事創業的激情。

企業調查報告9

人工智慧已成為當下全球科技界的新熱點,中外企業競相攀登這座劃時代的科技高峰。作為目前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中國人工智慧公司的發展現狀怎樣?誰才是行業的佼佼者?下面是智慧科學企業調查報告,歡迎參考閱讀!

近日,多位人工智慧界的資深專家和數十名輔助收集處理資料的研究人員,對中外相關新聞曝光資料分析彙總,以中國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領域熱門公司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訊飛、搜狗、滴滴、新美大、今日頭條、京東、商湯科技為樣本,重磅推出《20xx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實力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硬實力、軟實力、媒體評價等多方面打分,繪製出中國人工智慧公司的發展脈絡圖,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BAT領銜中國人工智慧第一梯隊

與網際網路行業中“比大小”的情況常陷入爭議不同,對於中國人工智慧行業來說,百度作為領軍者的地位難以撼動。從報告中打分情況來看幾乎所有子類別中,百度均獲得高於平均水準的高分,領銜國內人工智慧企業。此前美國《財富》雜誌將百度列為全球人工智慧四強,在全球化的人工智慧能力盤點中,百度能常常是唯一可以和谷歌、微軟、亞馬遜等公司並列的中國企業,是中國人工智慧引領世界的代表。

而除了百度之外,阿里、騰訊也在轉變戰略態度,憑藉公司規模優勢試圖奮起直追,雖落後於百度,但BAT第一集團格局凸顯。而像科大訊飛、商湯這樣獨立人工智慧企業,以及網際網路細分領域取得成績的搜狗、滴滴、今日頭條、新美大、京東等垂直優勢不容小覷。

不同於很多公司針對某個垂直領域佈局,百度是唯一一家在AI所有領域均有佈局的企業。且在基礎研究上,像無人駕駛開放平臺阿波羅、深度學習開源平臺paddlepaddle都是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獨一份,在全球科技公司中也屈指可數,是真正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中國人工智慧公司。

新格局 BAT變天只因人工智慧

本次報告在硬實力中,從機器翻譯、語音識別、影象識別、雲端計算、自動駕駛、大資料等人工智慧子類別中分別打分,百度整體優勢明顯。但從國內企業整體情況上看,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態勢。比如阿里在雲端計算和大資料上表現較為突出,依託的是其在電商領域的資料能力;科大訊飛在翻譯和語音識別技術上領先,體現專注力;商湯在影象識別技術上僅次於百度,人工智慧商業化場景明確。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來,有關BAT變天的言論就層出不窮,但事實上在網際網路階段中騰訊獨霸社交、阿里長於電商、百度掌控搜尋的局面異常牢固,只有新一輪技術革命才有可能改變格局。人工智慧正是這樣的機會,百度在無人駕駛、大資料、機器翻譯、影象識別等領域的領先以及突出的綜合實力,與在人工智慧細分領域表現出競爭力的企業,有望一道成就下個時代的新格局。

AI商業佈局 落地場景決定中期“加速度”能力

人工智慧技術的商業化是一個全球性難題,但此前幾十年的困局主要在於“技術拐點”未能降臨,即技術發展程度尚不足以支撐商業化發展。相對而言,搜尋引擎反倒是人工智慧早期技術雛形的成功案例。在這一輪人工智慧浪潮中,無人駕駛、大資料、語音識別、影象識別、自動化工程等多項相關技術迎來爆發式的進步,使得人工智慧商業化前景可期。

目前來看,國內人工智慧企業的商業佈局側重點各有不同。科大訊飛圍繞語音識別技術構築面向企業及使用者的商業生態,阿里主要落點在阿里雲以及其關聯企業螞蟻金服,商湯落點在企業級安防服務,騰訊圍繞社交資料涉獵眾多但模式都較輕。而百度則憑藉自身綜合實力和豐富的產品場景,通過DuerOS、阿波羅、資訊流、百度金融等,等全系產品線基於人工智慧引擎升級換代。

我們將人工智慧的發展階段分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是技術研發的競爭,中期則是商業場景的競爭。誰能更早從人工智慧技術中獲得商業利益,形成經營和研發的良性迴圈,誰就能獲得中期競爭的“加速度”。

人才爭奪戰蔓延全球

現階段,人才與專利仍是人工智慧公司競爭的主要著力點。百度目前在中國和美國有超過1300名員工在開發人工智慧相關技術,且擁有全球人工智慧領域多位泰斗級人物,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遙遙領先。科大訊飛、搜狗、商湯、滴滴這樣垂直領域的人工智慧公司對不同型別人才也具有一定吸引力。

有趣的是,此前《福布斯》雜誌評選出“20位驅動中國人工智慧改革的科技領導者”,目前在百度供職的達7人,加上曾經在百度工作過的則正好10人,中國AI領軍人物半壁江山歸百度毫不誇張。而且有趣的是,這20人中有8人曾為微軟工作過,被稱為“矽谷最有權勢華人”的百度總裁陸奇此前也正是在微軟任職。

人才決定了研發實力,也決定了專利和論文數量。正是因為有著中國最頂尖人工智慧人才的帶領,以及公司文化中尊重技術、尊重技術人才的濃厚氛圍,讓百度在產業佈局中脫穎而出。

投資佈局 金元競爭視窗期已快結束

人工智慧尚在浪潮之上,小公司還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搏出身位,但如果要論投資併購這樣的“金元武器”,則是財力雄厚的大公司專屬。雖然BAT收購新聞不斷,但收購人工智慧公司或與之相關的公司,卻稍顯冷淡。

騰訊在海外低調投資資料公司Diffbot、醫療ai碳雲智慧、健康資料服務商CloudMedx等,同時也是搜狗的單一最大股東,入股滴滴、新美大、京東等公司,藉助資金優勢完成了較為完整的佈局,但也面臨著技術相互融合等問題。

百度本身人工智慧研發能力較強,通過國內外的投資完成了對技術生態的補充,如視覺計算公司xPerception、金融科技公司 ZestFinance、鐳射雷達公司 Velodyne LiDAR、智慧晶片公司上海漢楓、以色列視訊捕捉技術公司Pixellot、紐西蘭的VR公司 8i、日本原生廣告公司popIn等,搶先佔位優質技術資產。而通過對貨車幫、渡鴉、蔚來汽車等投資,逐漸豐富了百度的人工智慧的商業場景。

需要關注的是,如同當年移動網際網路浪潮初起之時,行業巨頭通過大手筆收購迅速將市場格局確定了下來,人工智慧的“金元競爭視窗”同樣短暫。人工智慧領域熱度增長,通貨膨脹只會越來越高,誰搶佔了先機誰就搶佔了未來。

人工智慧正在成為媒體“爆款”

如今一說起人工智慧,百度就會被提及。早在移動網際網路初期,百度就已經開始在人工智慧領域佈局,其決心可見一斑。無論是兩會提案還是行業大會,百度近些年來一直在引領中國人工智慧的話題走向。

意識到“在人工智慧方面與百度有距離“的馬化騰,也在推動騰訊在這個領域迎頭趕上,媒體整體聲量僅次於百度。

其他公司中,商湯、科大訊飛這樣的獨立人工智慧企業,由於面向企業端,聲量較低情有可原。今日頭條、新美大等公司渠道聲量與研發能力基本相符,京東、滴滴更公司在自身垂直領域內的研發實力也不容小覷。這也正說明了人工智慧正在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已經具備媒體“爆款”的突出能力。

綜合而言,當前中國人工智慧發展距離全球頂尖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只有百度一家中國公司進入“全球頂尖人工智慧俱樂部”行列。不過,中國公司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人工智慧的重要性,無論是研發還是投資,都在努力向前。

整體上看,百度綜合實力最強,代表著中國人工智慧的“招牌和臉面”;但科大訊飛、商湯等則在各自領域專注積累,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而騰訊巧借投資、阿里鍾愛資料,也為中國人工智慧增添了百花齊放的繁華姿態。無論低調潛行還是高調前行,只要積極投入人工智慧,都將成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貢獻者,成為開創新時代的英雄!

企業調查報告10

一、經營狀況:

聯合智尚是一家擁有專業實力派設計師、專業攝影師的鹽城廣告設計公司,服務於鹽城及周邊區域, 在鹽城地區已有上百成功案例,一直深受客戶讚譽。專業的設計能力,嚴謹的工作態度,完善的客服服務是他們一貫保持的客戶宗旨。在鹽城廣告設計的領域,他們是最專業最創意的。

聯合智尚品牌設計是一個充滿活力、創造力的專業團隊,以“做適合客戶的設計公司”為宗旨。擁有一個穩定、溝通而智慧的設計服務團隊,致力於構建一個兼具國際視野、本土根基與專業品質的鹽城廣告設計公司,為鹽城客戶營造品牌價值,亦一起營造成就感的精英團隊。

聯合智尚80%的生意是由客戶介紹而來,這更加能證明口碑的力量,這也是此公司將客戶服務看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他們認為維護好一個客戶所產生的效益是比新開發客戶更巨大更有意義。在鹽城廣告公司中,聯合智尚是第一家設定客服專線、第一家提出1+2服務理念的廣告設計公司。客戶的每一個要求都會在第一時間響應並得到解決。這亦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他們。而對於客戶來說,專業優質的服務就意味著企業能得到更高水平的服務,專業的設計能力更能體現出企業存在的價值和企業理念。

二、標誌設計:

企業標誌設計 網站標誌設計 商標設計 個人LOGO設計 畫冊設計:

企業畫冊設計 樣本設計 書籍封面設計 企業年報設計 摺頁設計 封套設計 包裝設計:

食品包裝設計 藥品包裝設計 保健品包裝設計 化妝品包裝設計 酒類包裝設計 日用品包裝設計

茶葉包裝設計 軟體包裝設計 服裝包裝設計 手提袋包裝設計 數碼產品包裝設計 飲料包裝設計 企業VI設計:

VI設計 店面形象設計 環境導視系統設計 辦公環境設計 專賣店設計 廣告設計:

海報設計 POP宣傳設計 DM設計 雜誌廣告設計 報紙廣告設計

三、企業發展規劃:

廣告行業是否蓬勃與一個市場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以美國為例,從1986-2007年期間,每年的廣告量增長與GDP的增長有81%的相關度。那就是說,一個市場的經濟增長與廣告投資的量非常密切。

2011年,除了各種資料,在去年底為各大客戶做今年廣告預算的時候和觀察各主要媒體刊例價的升幅程度,都能對今年的經濟狀況有一些感覺。而且,不同行業品類的廣告投資預算都有不一樣,也能夠對那些行業看好市場的舉動可見一斑。縱使2011年沒有大事件(如世博、奧運、世界盃),實力傳播預估2011年的廣告量升幅為13%(2010年的為14.5%),整個經濟狀況仍然非常向好。廣告量的持續增長主要為三大原因。

1、新品牌新產品的出現,例如汽車行業新的車款的出現;

2、釋放市場的需要,例如越來越多的零售業打進三四線市場,開店發展;

3、主要媒體刊例價的持續增幅,從去年底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投標所產生的熱烈市場需求,和一些新媒體的備受重視,如優酷(視訊類)和微博(社交化媒體)等。從行業上觀察到廣告投入方面,致使日化品為最大廣告量的行業,這意味著市場上消費者的需求所在。 新媒體成為主流媒體基於在廣告業的變化,首推新媒體(特別是網際網路)幾乎已成為主流的媒體,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首先,廣告客戶接觸新媒體的程度已經趨到一個階段,他們會發問一些問題:為何這個活動你們沒有把網際網路放進去?另外一個問題,我們今年對手有什麼搜尋的活動?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是否要用微博?等等,這是由於新媒體普及的速度遠超數年前,而且很多廣告客戶個人也已在用這些新媒體。

其次,移動營銷會真正的起飛。隨著智慧手機的增加增多和普及,移動營銷會有很不一樣而且大幅度的增長。APP的營銷運用也會是個新的嘗試。通過手機上網,互動會真的越來越普遍。

新媒體的資料監測跟衡量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整合傳統媒體的資料一起分析運用也成為很重要的廣告營銷話題。現在新媒體多,在傳統媒體方面也有一個質量的變化,一直備受壓力的紙媒將要面臨一個選擇,一個對平臺的選擇,更多的iPad類平臺出現,內容也在豐富起來,使用者也越來越多,這個情形在中國也越來越普遍。由於這些變化,廣告模式也在改變,互動類的廣告將會越來越多。

四、公司戰略調整

由於以上的改變,聯合智尚也要同步調整:

1、招攬跟培育新技術人才,主要在網際網路不同平臺的專家(如搜尋、電子商務等)和內容提供的高手(如產品植入新的模式)。這需要很快的速度去完成這個轉型。

2、廣告公司的收費模式也要變得更配合投資回報式的效果衡量。因此要加強調研的能力跟資料分析的技巧。這些老技術的加強版。

3、一切營銷的源頭都來自對消費者(就是受眾)的洞察,因此廣告公司要加強對各種技術平臺的技術認知與對內容創新的能力,要以超越常規廣告的態度去迎接新營銷時代。

企業調查報告11

餐飲行業作為民生財產,一貫異國一個勢力鉅子的檢視報告。在繁多業界人士的期盼下,中國飯店協會聯袂北京飲食行業協會、上海餐飲行業協會、天津市飯店協會、重慶市飲食行業協會、廣東省餐飲辦事行業協會、四川飯店與餐飲文娛行業協會、杭州市餐飲旅店行業協會、西安市飯店與餐飲行業協會、南京餐飲商會和新疆飯店協會十大兄弟協會用時半年結束了初次全國餐飲企業策劃環境檢視,並在此根本上編寫結束了首個《20xx中國餐飲企業檢視報告》,盼望此報告能夠成為中國餐飲行業最專業、最細緻、最真實的統計探討資料,分析餐飲企業的成長近況、成長模式,為行業培養品牌、建立標杆和企業上市辦事。

本次報告總計彙總了幾百家餐飲企業的環境,觸及餐館幾千家,餐位數上百萬,涵蓋了特點餐飲、賓館餐飲、火鍋、小吃、快餐、休閒餐飲等多個業態,緊張是海內餐飲行業中各業態、各地區、各種型的代表性企業和領軍企業,範疇覆蓋中國腹地每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應當說是彙總了行業中的優秀企業。本次檢視明顯有兩個特點:一是真正填報資料的企業愈來愈多,行業成長漸漸進入典範成長的軌道。二是企業填報和專家調研相聯合,真實的反應了行業的成長近況。鑑於餐飲行業中企業差距較大,是以本報告中多少指標會略高於行業均勻程度。

本檢視報告緊張結論以下:

1、品牌表現

本報告鑑戒美國Restaurants & Institutions對美國餐飲企業排序的通用方法(見報告附件),對海內民族餐飲品牌和單體餐館兩個序羅列行了排名,根據各企業交易額從高至低別離排擠了前30強和前20強,盼望對這些品牌的真正成長環境做出客觀評判,為行業建立標杆。為包管資料的可參照性,中國餐飲品牌排在前十位的別離是杭州飲服、杏花樓、小肥羊、全聚德、俏江南、廣州酒家、小南國、迪歐咖啡、朝陽漁港、梅隴鎮。中國餐飲單店前十位別離是全聚德(北京安寧門店)、白天鵝賓館、款項豹(上海延安西路店)、金悅(北京航天橋店總店)、亢龍太子酒軒(武漢金融店)、中國大旅店、淨雅(北京五棵松店)、知味觀(總店)、石浦(寧波天一店)、樓外樓(總店)、如果算上單店食物加工交易額,則杏花樓(總店)、知味觀(總店)、新雅粵菜館(總店)排位中國餐飲單店前三名。

檢視結果呈現,我國餐飲企業策劃範圍連續擴大,排名入前三十強品牌交易額總額超出150個億,而前20強餐飲單店年交易額則均勻在一億元以上。

2、企業事蹟

20xx年,全國餐飲企業均勻利潤率、人均勞效、每平方米營收、每餐位營收四項指標均獲得較好事蹟,全國餐飲品牌30強均勻利潤率為8.2%,利潤率排在前三位的企業別離是上海老城隍廟、上海小南國、廈門舒友海鮮;前30強品牌年人均勞效均勻為18.2萬元,排在前三位是上海老城隍廟、上海杏花樓、廣州酒家。

從單店來看,前20 強品牌人均勞效為23.4萬元,排在前三位的是全聚德安寧門店、北京金悅航天橋店、寧波石浦天一廣場店。每天每平方米營收均勻為44.2元,排在前三位的企業是廣州白天鵝賓館、廣州酒家、北京金悅;每天每餐位營收均勻為255.2元,排在前三位的是北京金悅、四川銀杏、北京全聚德。每餐位員工數均勻為0.43。平常覺得,每餐位面積到達5平米,每餐位員工數到達0.5以上的餐飲企業,是一個辦法前提比較好的企業。

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餐飲發財地區三大指標明顯高於全國均勻程度。就利潤率而言,別離為北京11%、上海11.55%、廣東10%、浙江10%;年人均勞效別離為北京22.3萬元、上海22.8萬元、廣東21.2萬元、浙江18.3萬元;企業每天每平方米營收別離為北京39元、上海28.5元、廣東59元、浙江32.8元。

按特點餐飲、快餐、小吃、火鍋四種業態測算,三大指標別離是:就利潤率而言,特點餐飲8.76%、快餐5.2%、小吃10.4%、火鍋9.6%;就年人均勞效而言,特點餐飲202000元、快餐35985元、小吃59940元、火鍋49100元;就企業每平方米營收而言,特點餐飲14437元、快餐13960元、小吃4683元、火鍋3743元。

全國餐飲品牌前30強企業中年利潤超億元的企業有四家,別離為杭州飲服、上海杏花樓、北京全聚德、上海小南國。

3、本錢運作

在30強品牌中,企業對上市融資膨脹富裕決議信念,此中有一半品牌企業在籌劃上市,在檢視的營收中資料清楚。但如今本錢膨脹仍然以自籌資金為主,資金籌集的市場化程度不高。

在接納檢視的餐飲企業中,80%的企業開業年限超出3年,50%以上則是具有十年以上的歷史,74%的企業為民營。特別是老字號企業經過議定這些年的市場鍛鍊,重現成長盼望,在30強品牌中佔10席,老字號跨地區連鎖膨脹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資料呈現,接納檢視的餐飲企業中,已有62%展開了特許策劃,並把其視為品牌膨脹和企業成長的緊張路徑,這是餐飲業成長的必定選擇,另外一方面也遭到了各地物業代價高企的感化,資料呈現,全國各地適適用做餐飲策劃的物業代價均比上年有所增加,而北京上海等地,中高檔餐飲的目標物業均勻房錢已經高於5元/平米/天,成為企業不堪之負。

4、辦理本領

從財務本領來看,企業對人力本錢連續上升表現不安。餐飲企業華夏材料本錢和人力本錢佔有了企業本錢費用的最大部分,別離為37%和12%,且均比上一年度有所高漲。均勻利潤率逐年下降。企業對紅利本領成長決議信念不敷。

從人力資本狀況來看,企業對一線人員緊急和高層次辦理人員貧乏表現不安。企業員工滾動率仍然較高,均勻到達了56%,感化了企業辦事品格和連續成長的本領。而員工佈局以40歲以下、高中學歷以下為主,但大專以上學歷員工比例有所增加。企業對員工培訓的珍視程度也有所加強,有42%的企業年度培訓經費佔薪資總額的比例超出3%,均勻到達3.6%。

從集體化成長來看,餐飲企業更加珍視集結采購、聯合配送,並珍視中間廚房、種養殖基地和餐飲食物加工方面的多元化成長。可是在謀劃機聯網辦理和餐飲資訊化技巧利用方面仍有待進步。

在要求餐飲企業高層辦理人員對企業和單店的核心競爭力要素根據緊張程度進行排序時,最被珍視的核心競爭力要素別離為:企業層面順次是品牌、人才、辦理與辦事三項;單店層面順次是品牌、出品格量和特點。呈現了企業已經對品牌在市場競爭和企業成長中的緊張性有了富裕的認知。

5、營銷與消耗者認知

檢視呈現,餐飲企業把在本地媒體特別是平面媒體上投放告白作為最為緊張的營銷和推行方法,在渠道構築中,兌現與大中型預訂收集互助的比例其實不高,70%的企業僅為10-15%的預定量。

愈來愈多的企業入手下手珍視虔誠客戶構築和客戶干係辦理,緊張經過議定會員卡、優惠卡方法兌現,可是在客戶干係辦理方面,仍有較大的提拔空間。

檢視呈現,消耗者利用名譽卡消耗的人群比例達39%,有預定風俗的消耗者比例其實不高,均勻僅為37%,死板上籤單消耗的消耗者比例已經下降至很低。

6、將來景氣展望

展望將來,企業對餐飲市場長期向好趨勢鞏固,餐飲業將連續急劇健康成長,對大家餐飲、中間廚房、名菜名點成品半成品加工、原輔材料基地構築富裕決議信念;對會所餐飲、健康餐飲、高雅化辦理、六T辦理走勢樂觀;對企業上市、融資膨脹、連鎖策劃熱忱很高;對品牌提拔、餐飲文化成長趨勢表現樂觀。餐飲市場將進入品牌消耗期間,餐飲業將以16%的增速連續對擴大消耗、增進就業闡揚自動效用。

企業調查報告12

為貫徹縣政協有關精神要求,對食品園區內及鎮轄區內企業進行了一次調研活動,具體企業包括濟寧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等。現報告如下:

一、企業目前整體狀況

目前,食品工業開發區內企業有30多家,多數是剛剛建設的新企業,達產的企業很少,有不少還在建設期。我對已投產的幾家企業進行了走訪,做了詳細調研。通過調查發現,現有企業基本上比較有上進心,在各自的領域內都想幹一番事業,部分企業有很長遠的發展規劃,有的企業還想掛大連強,走集團發展模式,比如華光集團、齊盛食品等等。而這些企業的想法和作法都是很好的。總體來看企業基本面很好,但是也存在許多不良因素制約企業發展,具體表現為:

1、思想不夠解放,小農意識制約發展。在全縣上下“解放思想、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下,特別是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給全縣經濟注入了活力,激發了企業內部潛力。但這部分企業主小農意識任然嚴重,“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心態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有的墨守成規,只在小範圍生產經營,眼界底,亦看不清外部世界,侷限於小圈子,失去開拓外部世界的眼光。

2、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區內企業多數是粗加工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多數企業主要集中在生產基礎產品的產業上,這些產業對企業的規模、技術、資金、勞動力素質的要求都不高,而需要的是技術熟練的年輕工人、高精密加工裝置,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企業利潤。

3、缺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些現在的私營企業的管理的粗放式管理,企業內高素質、經營理念先進的管理人才少,有的基本沒有,加上企業疏於對人才的培訓,導致企業不能形成一支高效的管理人才隊伍,使企業負責人大事小事一肩挑,抽不出較多的時間研究市場、充電學習,管理水平得不到快速提高。另外,即使企業有意願聘請高階管理人員和高階技術人員,也很難從我們當地聘請到。我們當地人才急缺,企業為聘到合適的高階技術人才需到經濟發達地區高薪聘請,而且很難聘到,比如濟寧食品有限公司聘一名負責生產的技術廠長,必須從青島聘請,聘用金很高,企業為此很頭疼,一方面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限制了企業升級提檔。

4、資金短缺,籌資成本高。我們區內企業規模不大,流動資金小,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資金非常緊張。籌資難度大,銀行“嫌貧愛富”,達不到銀行要求的標準貸不到款;民間籌資成本太高,企業利潤率達不到貸款利率,大大限制了企業籌資量,嚴重製約企業發展和規模的擴張。

二、幾點建議

1、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發展壯大。用足用好縣委、縣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利用好當地資源優勢,打造特色企業,鼓勵企業走規模化生產的路子,政府應著力培植企業上市,力爭區內企業在三到五年打造出一批上市企業或擬上市企業。

2、加強銀企對接,保障企業資金運轉。政府鼓勵銀行對有潛力的企業放款,給予相應的利息補貼或政策上的優惠。滿足企業發展所需資金。

3、加強技術合作,提高產品附加值。開展企業與高校聯誼對接,設立技術攻關專案,研發高科技產品,同時支援企業自身研發能力,使企業自創品牌,開啟市場,力爭走出國門。拉長產業鏈,走高精尖的路子,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4、培養高階人才,充實人才市場。採取引進與培養並舉,實施人才帶動戰略,讓引進的高階人才帶初級和中級人員。學習先進管理和技術,帶動人才素質向高水平發展。

企業調查報告13

1、主體資格方面:

上市首發管理辦法要求發行人應當是依法設立且合法存續的股份有限公司,且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3年以上(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的業績可連續計算),註冊資本已足額繳納,生產經營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主要資產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3年內(報告期內)主營業務、董監高未發生重大變化等。對照上述標準,我們可以從公司成立及變更檔案(包括不限於行政審批,工商登記、公司章程、驗資報告等)、國家產業政策、歷年財務報告等入手對業務分佈的主體進行挨個摸底和排查,檢查可能存在的重大瑕疵並對資產重組方向和上市主體進行初步選擇和論證。

2、獨立性方面:

即俗稱的五獨立,包括財務獨立、業務獨立、資產獨立、人員獨立及機構獨立等五方面,企業需要從管理控制線、業務運作線、資產使用線、產權線出發對擬上市分佈業務進行檢查,檢查可能存在的獨立性缺陷,獨立性缺陷主要存在於共享業務或資源領域,內部獨立性問題可以通過內部重新分配和調整安排,而業務外部獨立性問題需要企業在外部關係方面進行改進。

3、規範執行方面:

主要包括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和違法違規等方面,規範運營考核的軟因素很多,通常都可以突擊彌補,因此,在調查中主要對一些硬傷,如:董監高任職資格、擔保、重大資金佔用、現金收支、違法違規等事項進行重點檢查。

4、財務會計方面:

上市標準中最明確也是最硬的指標就是財務指標,對於運作規範、核算規範、業務簡單的企業來說,這方面的調查是很好做的,只要把合併報表與同行、與上市標準比較,基本上可以得出結論。但對業務複雜、核算基礎差、運作不規範的企業來講,這是一個非常繁雜的工具,有時候需要藉助外力完成,這是因為會計核算的專業性太強,對於核算基礎差、運作不規範的企業來說,自身報表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水分(如稅的問題,資產合法有效的問題,表外資產負債的問題,對會計政策的理解和使用問題等),很多公司甚至不能提供合併報表。即便是核算水平高、運作規範的企業,如果業務複雜的話,想要提供完整準確的報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擬上市企業需要進行業務剝離重組的時候。

5、持續盈利能力方面:

在實務中最難把握的問題之一就是持續盈利能力問題了,包括髮審委都很難告訴你一個確切的標準,原因在於標準本身,其中發行人的經營模式、產品或服務的品種結構是否發生重大變化、發行人的行業地位或發行人所處行業的經營環境是否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存在客戶重大依賴、重要資產或技術的取得或者使用存在重大不利變化還算可理解,但其他可能對發行人持續盈利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的情形就太不好說了。

這方面存在太多主觀性,但企業可以選取一些行業標杆企業進行對照和把握。據說郭主席上臺後有意淡化了對持續盈利能力的稽核力度,但不管怎樣,在IPO制度非市場化之前這個標準還是必須的,因為,稽核制本身就有發審委背書的義務。

6、募投專案方面:

隨著對新股“三高”(“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資金”)控制力度加大,對募投專案的稽核會趨嚴,需要企業認真對待此方面的檢查。這方面主要涉及到公司未來規劃,需要在資金需求時點、量、投向等方面,在專案可行性、合法合規性、政策導向性、業務獨立性方面進行細緻的審視。

當然企業所做的只能是初步盡職調查,目的是對企業上市的可能性和重大方面進行大致判斷,碰到專業問題還是得交給專業人士去辦,但企業自行先做的好處是可以胸中有數,不至於在重大問題上被專業人士忽悠。

企業調查報告14

一、調查過程

(一)調查目的與意義

1.調查目的

員工培訓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科學手段,促使員工在知識、技能、能力和工作態度等方面得到提升,以保證員工能夠按照預期的標準或水平完成工作任務,員工的素質決定著企業的素質,擁有高素質的人才,才可能談得上持續發展。通過培訓,可以使新員工融入到企業的文化之中,可以使老員工補充新知識新技能,以跟上企業發展的步伐。

2.調查意義

企業要參與市場競爭,就必須擁有高素質的員工隊伍。人才要參與人才市場競爭,就必須時時“充電”,吸收新知識和新技能,以增強自身競爭力。培訓使企業人力資本整體增值的同時,也增加了企業自身的價值。員工培訓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創造價值或贏得競爭優勢,重視員工培訓工作的企業會比他們的競爭對手錶現出更好的經營業績,更有信心迎接競爭性挑戰。培訓不僅通過員工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業產出的效率和價值使企業受益,而且增強員工本人的素質和能力,使員工受益。培訓是管理的前提、培訓是管理的手段。培訓不僅為管理創造了條件,其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的手段,即培訓通過滿足員工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來激發員工的幹勁和熱情。

(二)調查物件概況

1.調查物件全稱

上海百晟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2.調查物件地址

xx橋路898號

3.調查證明人

邵xxx 136xxxxx

(三)調查時間

20xx年8月26日—20xx年11月18日

(四)調查方式

主要採取的是訪談的形式。通過對上海百晟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員進行訪談,深入瞭解了該公司員工培訓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途徑。

二、調查物件現狀

(一)上海百晟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概況

上海百晟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創於20xx年,到20xx年我們公司總人數為96人,其中技術人員佔了65%, 公司轉制前為上海鐘錶工具模具廠,是上海鐘錶公司所屬單位,專業製造精密機械裝置、鐘錶、儀表、儀器等行業配套裝置。裝置先進,技術力量雄厚。主要產

品有C6104多功能精密小車床、各類自動車夾頭,同時承接各類模具及精密零件各類小齒輪加工。特別是多功能精密小車床、自動車夾頭均有三十多年的生產經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出口東南亞及歐美。

(二)上海百晟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員工培訓的特點

培訓與技術不分離。員工在培訓不能只是客體或客戶的角色,而應當完全的融入到培訓的內容和方式中去,唯有如此,才能在培訓中更好的結合實際問題對症下藥。雙向不間斷層進式的培訓模式。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累積遇到的實質問題,有專人歸類總結,在考慮培訓經濟性要求的基礎上,非定時定人組織小範圍講解和解答,這樣不會延誤平時工作的效率。在訪談過程中瞭解到,新進員工的基礎知識及專業知識缺乏,老員工這兩方面欠缺的並不是很多,這樣在安排培訓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側重性的問題。新進員工的能力和技術不及老員工,那在平時就要對新進員工加強培訓的次數和強度,以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最多的技術知識,應對其本職工作

(三)上海百晟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員工培訓的內容

員工技能培訓和員工素質培訓,員工技能培訓是企業針對崗位的需求對員工進行的崗位能力培訓。員工素質培訓是企業針對員工素質方面的要求主要有心理素質,個人工作態度,工作習慣的素質培訓。

三、調查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調查結論

1、對培訓工作不夠重視。隨著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員工的知識技能、創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對員工的素質培訓和技術培訓不能及時進行,大部分現場員工各部分管理人員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訓。缺乏“苦練內功、培養後勁”的意識和行動,長期以往只會導致企業管理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的下降。

2、培訓工作尚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培訓工作仍停留在簡單的技能培訓上,且多以陳舊的培訓方式為主,培訓效果級差,沒有根據企業的整體發展合理地進行佈局規劃,缺乏分專業分層次和循序漸進的培訓。

3、沒有調動員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目前培訓工作被動參加的多,主動學習的少,應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於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企業需求和員工個人發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再加上培訓工作沒有結合企業生存的.些根本性問題,因而難以充分調動員工培訓的積極性。

4、培訓效果反饋不夠健全。由於常常搞突擊式的培訓,人多量大,時間緊,給出題、考核、閱卷帶來許多困難,培訓部門對培訓後的效果不能進行全面、及時的分析和評價,因而無法對後來進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訓安排,從而不能保證培訓效果和質量的提高。

5、培訓方法落後,多數情況下培訓工作採用講授和技術問答的形式,沒有采用互動練習的設施,缺少基礎設施的配置。

(二)對策建議

企業可以結合每個員工的特點去實行培訓,這樣可以使得培訓可以更好的體現出培訓

的效果。企業可以把以往的培訓方式改變下,不要培訓工作仍停留在簡單的技能培訓上,可以重新制定有利於企業發展需要的培訓內容。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讓員工人主動去參加培訓,這樣的培訓意義更大嗎,然後企業可以把企業的需求和員工的發展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樣就可以充分的調動起員工培訓的積極性了。可以把企業原有落後的培訓方式改變下,改變更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培訓方式。

企業調查報告15

今年暑期,在團省委和院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關心下,我院根據上級的指示精神,本著“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的指導思想,以“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和諧社會”為活動主題,以“走進企業、走進行業、走進職業”調研活動為內容,來深入瞭解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標準以及企業家的人才觀,對高校人才培養機制進行研究與分析,促成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接軌,更好地整合學校教學資源,促進學校提高自身服務質量,此我們開展了關於企業人才需求的調查。

從7月6號正式去往溫州到7月10號,我們用了一個星期不到的時間走訪了溫州三十家服裝企業,這些企業大都屬於市級企業,以有限責任制的形式存在的,以私營企業居多,我們採訪的這些企業大多是中型的,大型的我們只採訪到一家,有XX多名員工的莊吉集團。

這次我們調查的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企業的基本情況,二是企業對所聘人才的要求,三是關於企業的招聘情況,四是關於企業已聘畢業生的情況。所有問題的回答都是由企業的部門主管所回答,其準確性是值得信賴的。以下,我從四個方面來分析我們這次的調查結果。

一、企業的基本情況

這個我在以上就有提到,如企業屬於哪種性質,哪種行業,在溫州服裝企業大都是私營的,這跟當地的政策帶有一定的關係。溫州是中國經濟較繁華的城市,溫州是大都以私營性質而致富的,所以這邊的企業大都是私營企業。

二、企業對所聘人才的要求。

一般來說企業需要的大多是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在調查中,結果顯示,不管哪個公司對於人才要求主要還是會看是哪個缺哪種崗位,再篩選人才,也就是不同崗位有不同的需求,現在這些企業最需要的主要是高階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在學歷上,雖然都說看不同的崗位再決定需哪種學歷的人才,但是大多數的企業還是比較偏重於大中專學歷的人才,原因雖詞不同,但大意大同小異,認為本科學歷的學生眼高,容易跳槽,且大多數在技術上也並不是很優異,在薪資與學歷上,掛鉤並不是很大,若是剛入某企業,大多數企業並不會根據學歷的高低來平定薪資的多少。

企業在錄用應屆畢業生時對於其畢業院校聲譽、成績優秀、學歷的高低、或黨員的身份及或是學生幹部並不是很看重,只是做一個參考,並不是一個決定因素,而在社會實踐、專業學習及實踐工作經驗上大多數企業是非常看重的,除專業能力。

在思想素質能力上也非常的重視,在調查的這些企業上,大多數企業認為員工的思想素質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是息息相關的,且相關程度達80%以上,思想素質能力與專業能力對於企業的經濟效益,大多數服裝企業認為是同樣的重要,在企業招聘時,他們是認為能力比專業更重要,會優先考慮能力,這也應證了許多畢業生在畢業後走了以自己專業相關不是太大的路。

還有,現在有很多的大學生在考各種的證書,根據我們這次的調查,對畢業生所持的各種證書及證明,企業單位有以下看法:學歷證書上,企業認為學位證與畢業證稍微重要點,其他的如輔修證,雙學位證只是起一個參考的作用;在國家等級考試證書上,企業單位較重視英語四級或六級的證書或分數及計算機二級證書,對於計算機三級要求不高,只是起參考。

在榮譽證書上,如三好學生、優秀幹部、獎學金等,只是參考;在競賽獲獎證書上,如全國比賽、省市比賽,校級比賽在應聘時大多數企業也只是把它們當做個參考物;在職業證書上,企業就較重視,如管理認證,技術認證,這些就很重視,而對於英語重視不是很高,只做個參考;在他人評價證明上,如實踐單位、老師同學等,他們的評價中是做個參考,不起決定作用;以上這幾條關於證書證明的,在這只是大多數服裝企業對於服裝專業證書的看法。

總的來說,企業看中的是綜合能力,專業能力,思想素質能力,實踐能力,實踐經驗,而對於學歷的或是一些現在大學生特別看重的那些證書的,企業單位並沒將其做為決定因素,只是做為一個證明,一個參考物。所以在校大學生別隻以為拿個學歷證書就可以,重要的還是要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術能力,實踐能力,思想素質能力,交際能力等綜合能力。

三、要是調查關於企業的招聘情況。

服裝企業的服裝專業畢業生主要是來自綜合類性質的學校,服裝專業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專業工作,與其所學專業一點都沒有關係的非專業工作很少。現在,大多數服裝企業很難完成招聘服裝專業畢業生的計劃,而影響其的主要是單位的發展需要。一些大學生畢業後心態未調好,眼界過高,不符合企業的發展需要,這也是導致企業難以完成服裝專業畢業生招收的計劃的原因之一,再者,有很多企業,其發展需要與一些大學生的需求存在著異處,這也是一些大學生跳槽的一因素。

總的來說,在今後的三年裡,對於服裝專業本科畢業生的總體需求將呈上長升趨勢。現在的服裝企業一般是通過該校校友在單位的工作表現,或其他用人單位的反饋或其他途徑來了解畢業生所畢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情況,接下來,我來講講企業在各種招聘渠道的使用頻率及招聘後人才的使用效果及選拔方式的使用頻率與其效果:

1)、在調查的這三十家企業中,經常使用的渠道有“公司現有員工的推薦”但是效果一般。只是有時使用下渠道有“主動來求職的”、“去大專院校招收的”、“在人才交流會上的”、“在職業中介機構的”或是“在internet網上做廣告的”,這些渠道都只是有時用下,效果呈現只是一般,而在另幾種渠道上,雖然只是也只是有時使用下,但是效果不錯,較好,如在報紙上做廣告招收的及在雜誌上做廣告招收的這些人才,最後的使用效果都不錯;

2)關於選拔方法的使用頻率及其效果:現在企業經常用的有求職簡歷、面試、專業知識或技能考試、工作取樣(實際操作),這些常用的方法除了簡歷形式的效果只是一般外,其它幾樣效果都不錯,簡歷只是一個參考,其實也相當一個畢業生的名片一樣,而那些通過評價中心或是推薦資料的方法,只是偶爾用下,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另外如心理測驗的或體檢的方式的很少使用,就算用了效果也只是一般般。在這個方面裡,主要是希望學生懂得調整心態,知道選擇或是瞭解何種應聘方式。

四、關於企業已聘畢業生的情況。

調查的三十家中,對已在該單位工作的各類高校服裝專業的畢業生的整體評價還是不錯,滿高的。敝開來講,在思想道德素質上,如關心集體,遵守紀律,服從崗位分配,自律能力強上;在職業精神上,如上進心,團隊精神,職業道德等:在誠信素養上,如忠誠所屬企業,保守企業祕密,平等競爭等;在勞動技能上,如外語,計算機的運用和動手能力,在這些能力上,企業對這些已畢業的服裝專業的畢業生的評價都非常的高,還有在專業能力上,心理素質上和商務能力上,企業的評價也不錯。這體現了留下來的畢業生在各方面的都不錯,值得企業單位的信賴。

同時,各企業也給我校提了點建議:一在人才培養規格和教學上需做哪些改革:建議加強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加強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及協作精神的培養,加強專業知識的培養,加強人生觀、職業道德和勞動態度方面的培養及加強個人道德和修養;二對在校大學生所提的一些建議:如溫州拜麗德服飾有限公司的一位部門負責人說:實踐加實踐;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切實掌握;調整工作心態,合理規劃個人職業生涯。

還有溫州透秀服飾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也說到了:在學校期間學好理論的同時,暑期可到企業實習,多接觸現代企業工作模式,要調整好心態,要從基層做起。及溫州愛蔓斯服飾有限公司的設計師也說到了: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知識的同時,職業道德與綜合性的思想素質尤其重要,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團隊精神也是關鍵。等等,有很多公司都給了我們很多寶貴的建議,希望我們這些新一代的接班人能緊記這些建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讓自己成為一個能被社會認可的有用人才。

過一個星期的實踐,在這實踐過程中, 我們深深感到:社會實踐活動有利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利於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利於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能力,加深他們對所學課程的理解,增長知識和才幹;更有利於青年知識分子克服自身的弱點,在實踐中砥礪品格、昇華思想,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