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行為習慣調查報告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5W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生行為習慣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生行為習慣調查報告

國小生行為習慣調查報告1

[摘要]

文章以292名不同層次的國小20xx屆學生(尖子生、中等生、後進生)為物件,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了不同層次國小生的自主學習行為習慣,具體就為什麼學、如何學、何時學、學什麼、在哪裡學、與誰一起學等六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與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這六個方面均不能由自己選擇和控制,表明當前中高年級國小生的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尚未養成。

[關鍵詞]

國小生自主學習習慣調查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不聽命、不依賴於別人的獨立自主的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則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具有強烈的求知慾,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具有刻苦鑽研精神,並且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就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而是能用科學的方法主動探求知識、敢於質疑問難、個性充分發展的學習的主人。

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地啟發、點撥、和引導,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這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關,對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在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科學的質量觀的同時,不斷更新知識、研究和探討有關的問題,十分重要。

一、問題的提出

哲人培根曾經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習慣伴隨、影響著每一個人,並在人生道路上顯示出巨大的力量。《數學課積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自主學習習慣的要求。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通過教學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務。因此,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研究數學學習習慣的形成特徵及其培養方法,尤其是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及培養,對於推進數學素質

教育的程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調查方法

(一)調查物件

我們選取遂昌縣實驗國小20xx屆國小生為研究物件。並以20xx學年第一學期期終語、數、常三科總成績前50名為尖子生,後50名為後進生,其他為中等生。針對20xx年寒假我們學校五年級學生沒有佈置書面寒假作業的現狀,我設計了一張問卷瞭解了學生的寒假自主學習行為習慣進行調查研究。共發出問卷295份,回收有效問卷292份。具體見下表。

表1調查取樣分佈表

尖子生中等生後進生總體

男生人數229924143女生人數289326149總體人數5019250292

百分比17.1%65.8%17.1%100%

(二)調查方法

問卷涉及為什麼學、如何學、何時學、學什麼、在哪裡學、與誰一起學等維度,經二輪預測後,確定試題20道。選擇題18道,開放題2道。每個維度根據實際情況均有相應的題目與之對應。

20xx年3月,即寒假過後的第二週,利用一個班隊活動的時間,讓學生填寫問卷。三組問卷回收有效率分別為:100%、98.5%、100%。採用百分比形式進行統計處理。

三、調查結果

1、為什麼學(學習動機)

表2學習動機

專案內容尖子生中等生後進生總體人%人%人%人%

自己想學6.8父母要我學227.59030.83411.614650.0老師要我學186.27826.720.79833.6我不想學00.0155.1134.5289.6

被調查者的學習動機大體來自外部,動機來自內部(“自己想學”)的學生佔了極小的比例,僅為6.8%。但尖子生、中等生、後進生三層次之間的學習動

機有所差異,尖子生學習動機顯著好於其他兩組,主要表現在“自己想學”這一層面上。這一調查結果說明了自主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容樂觀。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都處於被動的他主學習,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2、如何學(學習計劃)

表3學習計劃

專案內容尖子生中等生後進生總體人%人%人%人%

主動制定計內3.8父母制定計劃4214.413345.53411.620971.6沒有制定計劃31.025318.2165.57224.6

從調查中可以發現,主動制定學習計劃的人僅佔了被測人數的3.8%,沒有制定學習計劃的人卻佔了24.6%(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歡教師給他制定計劃,因為這次學校沒有佈置寒假作業,致使這部分人也成了沒有學習計劃的人。)調查結果顯示,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有71.6%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制定了假日學習計劃。從後進生中的資料統計我們發現,那11.6%的學生家長的辛勤付出。這一結果進一步表明,國小生自主學習的行為尚未形成。

3、在哪裡學(控制物質環境)

表4控制物質環境

專案內容尖子生中等生後進生總體人%人%人%人%

在固定的場所學習3411.69231.5217.214750.3沒固定的學習場所165.58529.1196.512041.1我不想學00.0155.1103.4258.6

從控制物質環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們的學生有50.3%的被測都認為學習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假日中,他們也能為自己創造一個相對固定的學習場所。在這一維度的調查中,我們看到了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行為傾向。

4、何時學(時間控制)

表5控制學習時間

專案內容尖子生中等生後進生總體人%人%人%人%自己規定時間4.5父母規定時間227.59231.53512.014951.0高興的時侯學206.87927.141.49331.8我不想學00.0165.5113.8279.

2從調查中可以發現,能主動控制學習時間的人僅佔了被測人數的4.5%。與學習動機的調查結果比較顯示,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能否主動控制學習時間有必然的聯絡,這兩項的調查資料非常接近。這也說明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生主動學習的直接原因。

5、與誰一起學(控制社會環境)

表6控制社會環境

專案內容尖子生中等生後進生總體人%人%人%人%

獨立學3311.313245.251.717058.2和父母一起學20.73311.33411.66923.6和夥伴一起學155.1134.500.0289.6我不想學00.0144.8113.8258.6

從調查中可以發現,獨立學習的人佔了被測人數的58.2%,和父母一起學習的佔23.6%,和小夥伴一起學的僅佔9.6%,不想學的人與其他維度的調查結果無顯著差異。三個層次學生在合作學習上尖子生顯著高於其它兩個層次的學生,這也是他們能成為尖子生原因之一。但從總體來看,學生控制社會環境的能力仍不容樂觀。經事後多方分析,獨立學習的被測中,大多數都是在家長監督下的獨立學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6、學什麼(控制學習結果)

表7控制學習結果

專案內容尖子生中等生後進生總體人%人%人%人%自我檢查父母檢查227.512241.83612.318061.6和夥伴流我不檢查217.26120.9144.89632.9

從調查中可以發現,主動反饋學習結果的人僅佔了被測人數的5.5%(其中自我檢查的3.1%,和夥伴交流的2.4%),不檢查的人卻佔了32.9%,家長檢查的就佔了61.6%。調查結果顯示,家長過多的關注孩子的學習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這一結果進一步表明,國小生自主學習的行為有待我們教育工作者去培養。

四、結論

1、結論分析

根據我們對遂昌縣實驗國小20xx屆292名國小生的調查發現。三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計劃、控制學習時間、控制學習環境(物質環境、社會環境)、控制學習結果等六個方面,尖子生顯著高於中等生,中等生又高於後進生。但從總體看,國小五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尚為養成,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都屬於被動學習。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孩子對家長、教師的依賴性很強。家長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育有了家長的參與是一件喜人的好事。但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在正視家長教育熱情的同時還應引導家長在孩子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給予理論指導,讓家庭也和學校一樣,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場所。從調查資料顯示,國小生自主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已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等待我們去研究。

2、科學認識

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看,國小階段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漢書.賈誼傳》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即習慣須自小培養,才不費多少力而容易成功。從小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不僅對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有著特殊意義,而且對將來的工作、學習、生活都有積極的影響,更是樹立終生學習的重要基礎。

3、策略提示

(1)引導正確歸因,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動機大都來自外部,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大多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培養學生的成就動機,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具體可以引導學生把學習成功歸因於可控因素(如能力、策略等),把學習失敗歸因於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如努力、運氣等),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2)挖掘家庭因素,營造民主型的家教氛圍

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動因。個體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由他律走向自律。戴西和賴恩認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獲得是外部調節的整合和內化的結果。人際環境中對自律的支援、指導、關懷,分別滿足了孩子的三種心理需要: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被關懷的需要。家長採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可以

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3)改變學習方式,發揮學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功能

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都十分關注自主學習能力獲得的途徑問題。國外學者一般認識,自主學習能力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來獲得。一是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二是如果課堂上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訓練,學生也可以通過觀察他人學習來獲得一些自主學習的策略;三是學生自己設計和實施的學習實驗。溫內認為,在這種實驗中,學生通過嘗試——錯誤過程也可以探索出某些有效的自主學習形式。我國學者更多地強調教學的主導作用,他們認為自主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的。我們在實施的過程中要遵循“從扶到放”的原則,可以分三個階段,教讀階段、引讀階段和自讀階段。在自主學習能力獲得的具體過程中,一般分為領會學習、主動學習和學會學習三個過程,這也正符合了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讓我們從教會學生學習出發,改變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後面亦步亦趨的被動學習習慣,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行為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張壽鬆主編.圓你七月夢——大學聯考會考尖子學習策略[M].中國婦女出版社,20xx.172--198.

[2]龐維國主編.自主學習 —— 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國小生行為習慣調查報告2

一、調查情況概述

l、調查物件

本次被調查的物件主要為二年級、四年級、五年級的部分學生

2、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了問卷調查法。問卷以分類抽樣方式進行。

二、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調查得知,絕大部分國小生的習慣良好,在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品德行為、心理素質等方面呈現出正常的、積極向上的發展狀況。同時,調查資料及訪談還顯示,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下述幾方面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

(一)、做人的基本態度缺失。

從對農村國小生的調查中發現,低年級的學生自制力較差,不遵守紀律,行為很隨意。中年級的學生逐漸表現出撒謊的問題,有的孩子不愛護公物,無公德。有些中、高年級的學生出現打人、罵人、欺負比自己弱的學生的傾向。還有些共性問題,如:無愛心,對他人冷漠,無集體榮譽感,不夠勇敢,怕吃苦等等。做人的基本態度你都沒有,哪裡還能進行好習慣的鑑別和養成?國小生在生活中的看似無關痛癢的不良行為習慣,如果長期得不到糾正,就會導致做人的基本態度的缺失,而做人的基本態度缺失了,直接影響的是孩子的健康正常的發展。

(二)、生活方面依賴性強,行為隨意,不合規範。

調查發現,國小生在生活方面也還存在不少問題:不願做、也不太會做家務事,自理能力差,有嚴重的依賴心理。有的學生每天上學都要向父母要錢買零食、買玩具。放學後不回家,到處玩。作息無計劃,生活無規律,迷戀電視、網路。

(三)、學習態度不端正,被動學習,能力較差。

從以上的調查表中得知:接收調查的很多國小生,學習被動:對於老師的提問,有的學生不積極思考,不求甚解,總是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完成學習任務。有的學生做作業不動腦筋,不會抓緊時間,不會審題,總是依賴老師或家長,不願意花時間鑽研。

還有些國小生,在學習方面態度不端正。這部分學生有的不喜歡做作業,實在要做,要麼心不在焉,心裡總想著玩這玩那,作業馬虎、潦草;要麼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有的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吃苦的精神。有些學生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發呆,說話,做小動作……因而,這部分學生大多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學習能力很低。

(四)、情商較低,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係冷淡。

農村國小生中,雖然獨生子女比較城市來說少得多,可是他們的父母親仍然很珍視。很多時候就把他們作為家庭的中心,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呵護、嬌寵,使不少孩子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不願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傾向。在對家長的訪談過程中發現:不少家長們感嘆,現在的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嫌父母“老土";與鄰里之間,見面不肯打招呼,關係冷淡;同學在一起相處,也經常會為一些小問題斤斤計較而鬧不愉快,說話粗俗沒禮貌,做事不懂得謙讓。

(五)、心理脆弱,不會調整不良情緒

從調查表看出,很多國小生心理脆弱,不會正確排解不良情緒,要麼盲目自負,要麼膽小自卑。有的性格內向,不夠活潑開朗;有的則蠻橫霸道,不能和同學友好相處。很多孩子特別經不起挫折,一旦遇上,容易破罐子破摔。

(六)、國小生在情感上,自我認識不清楚。

自我認識是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印象,包括對自己存在的認識,以及對個人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是由一系列態度、信念和價值標準所組成的有組織的認知結構,把一個人的各種特殊習慣:能力、觀念、思想和情感組織聯結在一起,貫穿於經驗和行為的一切方面。一個人若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便會促進他對自己行為的約束。調查資料顯示有近40%的學生不瞭解自己的優、缺點。那麼,這部分國小生就不可能有發揚優點、改正缺點的認識,更談不上有自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態度了。通過調查發現,國小生在情感方面還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關懷品質下降

少年兒童的愛憎情感非常分明,經常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由於缺乏對學校、家庭、老師應有的情感,因此經常不假思索地說不喜歡父母或某某老師。現在的國小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不願值日逃避勞動;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驕橫跋扈,在同學面前互不謙讓,對父母和老師的關愛只知道冷漠地接受,絲毫不知感激與回報。有些國小生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偶像生日、興趣、愛好調查得清清楚楚,卻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不願意為父母減輕一點負擔。如此嚴重的情感缺失,恐怕不是單純講勞動觀、道德觀就能解決的了。正因為關懷別人少了,得到別人的關懷久了,自然就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孤獨冷淡的心理經驗。一切言行就以自我好惡而簡單的實施了。

2、缺乏感恩精神。

現在的少年兒童,自從來到塵世間,一直在父母的呵護中,師長的指導下生活,他們對世界未有一絲貢獻,卻挑三揀四,視恩義為理所當然,而且,有時還對錯不分,相互攀比。就連部分貧困家庭的子女,有時也會強行向家長提出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是“錢花完了再向爸媽要唄”。課題組成員曾經試著和國小生聊過有關勤儉節約的話題,得到最多的回答是“那我豈不是很沒面子?”或“人家都這樣你太小氣會被人家看不起”。當看到有人真的節儉時會不屑一顧“哼,小氣就是小氣,裝什麼高風亮節。”這種現象在國小高年級學生身上很常見。課題組成員對學校接受過資助的貧困家庭學生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你最想對幫助過你的叔叔、阿姨說什麼?大部分學生茫然,不知所措。你給他們寫過感謝信嗎?多數學生回答“沒有”。孩子們把給予當作理所當然,心裡缺乏了感恩的洗禮,就失去了寶貴的自我情感的體驗與昇華,也就自然失去了自我認識的機會。因此,國小生的自我認識模糊不清,也就不足為奇了。

(七)、學校、家庭、社會對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視程度不夠。

調查的資料顯示,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有對《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具體內容不清楚的現象,說明國小生究竟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教育者的大人,心中如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談何重視和培養?從調查中得知,對待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大人們經常採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無法接受,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時,學生身上有了不良行為習慣,學校、家庭也沒有做到及時的溝通。在農村,很多的家長甚至是老師,沒有重視學生的習慣的培養。另外,調查還發現,有近百分之六十的國小生反映,自己生活的地方,從來都沒有開展過有關學生的教育、習慣等內容的活動,從這個調查結果來看,社會這一層面,的確沒有在農村承擔起相應的教育責任。因而,社會、學校、家庭相互脫節,重視不夠,自然導致很多農村孩子,很小時有了壞習慣,卻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矯正,最終發展到問題學生的境地,委實可悲。

從以上結果來看,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不僅讓自己的發展停滯,還會影響周圍的孩子以及整個班集體。這些現實情況充分說明,及時矯正不良行為習慣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國小生行為習慣調查報告3

一、問題的.提出

搜尋“行為習慣”,百度百科中給出的定義是:“行為習慣”是“行為”和“習慣”的總稱,有著如下特點:

1、習慣是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2、習慣是在一定時間內養成的,與人後天條件反射系統的建立有密切關係;

3、習慣不僅僅是自動化了的動作或行為,也可以包括思維和情感的內容;

4、習慣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由此習慣可能起到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指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按照社會公德去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關係的行為,是必須遵守的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是作為一個公民最基本的行為規範。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是一個公民最低的行為準則,更是一個人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國小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和道德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各個學校都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把開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活動作為德育的抓手之一,把研究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方法和途徑作為教育的課題之一。

我校以《“經典誦讀寫”與國小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研究》為課題,旨在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實踐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經典誦讀和書寫活動,體驗中華經典詩文蘊含的美好的情感、立身行事的準則,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為了較準確的瞭解我校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為該課題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援,為學生養成教育尋求合適的途徑和方法,特進行我校學生行為習慣現狀的調查。

二、研究的方法

1、調查的時間、物件與範圍

時間:20xx年10月

物件及範圍:在四至五年級20個班級中隨機抽取兩個班級共134名學生、134名家長。

2、調查的方法

問卷調查:家長問卷、學生問卷

訪談法:家長座談會

3、調查的內容

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懂得感恩的習慣、學習習慣、勤儉節約習慣、誠實守信習慣等因素。

三、調查結果的分析

(一)文明禮儀習慣和意識初步形成

公民的文明守禮是一個國家和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要求和諧文明的精神生活環境。每個公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表現出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正是營造了這種和諧生活環境。

在本次的調查中,75%左右的學生在生活中能使用文明用語,並且主動 和老師打招呼;90%以上的學生能夠遵守交通規則、反感口出髒話等。特別是在文明有禮意識方面,94%的學生認為:勤勞、善良、誠信、知禮、守紀是每個公民應有的品德,99%的家長認為有必要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習慣(具體見附表一)等。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初具文明禮儀習慣、養成文明禮儀習慣的思維和意識也正在建立。當然,還有30%的學生在課間追逐打鬧,35%的學生有時在桌椅上亂寫亂畫,21%的學生有時亂扔垃圾,等等,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和學生當前的身處的社會環境有關:許多獨生子女在家嬌慣、做事隨性。所以,文明禮儀習慣雖然被大多數家長和學生認同,但我們還要看到不少學生行為中的痼疾,以有效的活動改善部分不良行為,以營造更和諧的文明氛圍。

(二)學會感恩應落實在行動上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享用父母給予的一切是那樣的自然、合理,是否想到回報、是否體諒家長的辛苦和困難可能就需要提醒和感悟的過程。懂得感恩、學會感恩不僅是國小生要養成的行為習慣,也應是每個公民該有的品行。

本次問卷調查顯示:60%的學生表示孝敬父母,51%的學生經常向長輩們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56%的學生經常幫爸爸媽媽做事等,98%的家長也認為孩子從沒因某種原因嫌棄父母。這些資料顯示我們的大多數學生傳承了中華民族孝敬父母和長輩的美德,對父母的教養之恩心有體悟。同時我們也要看到:18%的孩子對父母或長輩說的話不冷不熱,44%的孩子認為孝敬父母不夠,15%的孩子不知父母的生日等,這些現象表明學生還有許多學生對父母的教養之恩缺少感激,更少有回贈的行動。如57%孩子只對父母偶爾說過“我愛你”“您辛苦了”之類的話,30%孩子在一家人一起吃飯時,只管自己,不顧別人,等等。所以,要學會感恩,哪怕是一句問候、一時聆聽、一個動作都是對父母的莫大安慰。

另外,本次調查顯示:58%家長認為孩子缺乏感恩意識,最原因是家庭教育,70%學生表示平時有了大家都喜歡吃的東西時,父母都是讓他們先吃,而不是讓長輩,可見家庭教育是學生學會感恩的關鍵。

(三)良好的成績不等於良好的學習習慣

現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都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在為學生創造儘可能好的學習環境。在這種優裕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們的知識面廣闊,文化課成績總體提高。這種較高分數的文化課成績是否表示現在的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調查顯示:36%的學生表示早晨到校後,不能自覺早讀,25%的學生只是有時能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書桌, 22%學生有時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40%學生有時能在課堂上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等等。29%家長認為孩子每天晚上整理書包時,需要父母提醒。這些表明很多學生不僅在生活上依賴父母和長輩,學習上也不能獨立完成學業,更不用說勤學善思的良好學習習慣了。

(四)勤儉節約習慣應注入時代的內涵

物質生活提高可能使許多人忘了勤儉節約的傳統家訓,更不用說國小生了,他們面對琳琅滿目的物品總是難以自持。對現在的國小生來說,勤儉節約習慣的培養從愛惜物品、熱心公益、環保等方面入手可能更符合現實。

調查顯示:94%的家長認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要節約,90%以上的家長支援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支援孩子參加學校打掃衛生;而80%的學生零花錢都用在購買學習用品,95%的學生學習用品壞了才更換,56%學生能夠把平時購物使用的塑料袋留下備用,等等。這些資料顯示我校大多數學生已初具有環保節約的意識和習慣,絕大多數家長也十分注重孩子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教育。而將這種良好習慣推廣乃至昇華,在社會公益方面多多嘗試和涉足可能也是我們必須思考的一個課題

(五)誠實守信教育應樹立成長典範

文明社會的交往越來越關注人們的誠信度,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也為一個人發展搭建進步的階梯。童言無欺,孩子最初都是誠信的模板,能否保持純真,後天的環境非常重要。

調查顯示:我校80%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有較高的誠信度,93%的學生撿到東西會交還失主或交公,91%的學生認為好朋友犯了錯誤,老師調查時會如實說出,等等。這些資料顯示,大多數學生能夠做到誠實守信。但是調查中還發現:30%孩子認為父母答應你的事基本能做到,60%孩子認為父母答應的事大部分能做到, 40%孩子會因做了錯事怕父母責備而有時撒謊,56%的家長有時翻看孩子的日記、書包,等等。這些資料說明父母相信孩子、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是孩子摒棄謊言、言行一致的先決條件,而父母和長輩樹立的誠信模範更是孩子誠信的航標。

四、總結反思

歸納以上分析及調查的實際環境,筆者認為,本次調查是我校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懂得感恩的習慣、學習習慣、勤儉節約習慣、誠實守信習慣等方面較為真實的現狀。因學生問卷在班裡填寫,是否有些學生因其他因素沒有如實填寫也需考慮。作為課題《“經典誦讀寫”與國小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研究》的一個支援,我們還要關注本次調查中一些這樣的資料,如:20%學生在家裡或學校很少或不讀課外書,37%的家長每學期為孩子買0—2本課外書,只有15%的家長為孩子買我國古代經典,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