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報告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9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村振興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村振興報告

鄉村振興報告1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著持續的認同感、自豪感和獲得感,是各族人民群眾的寶貴文化財富。

2021年歲末,文化和旅遊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印發了《關於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今天和未來的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內涵,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新目標。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接受了環球網專訪,介紹非遺工坊的新發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新動向。

非遺參與鄉村振興是應有之義

“十三五”時期,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成效顯著。2018年以來,文化和旅遊部會同原國務院扶貧辦,在原國家級貧困縣設立了近1000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各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共同起草了《通知》,對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進行部署。

《通知》明確,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更名為非遺工坊,名稱的變化顯示的是工坊的功能和定位的拓寬,非遺工坊不僅是鞏固脫貧成果,帶動鄉村地區人群就近、靈活就業的有效載體,還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平臺,是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抓手。

《通知》提出,“把非遺工坊建設工作納入本地區鄉村振興工作體系”。鄉村是非遺生存發展的土壤,鄉村振興工作非遺不能缺席,非遺參與鄉村振興是應有之義。 非遺工坊能夠直接讓民眾實實在在的受益,能夠提升民眾的自信。尤其是鄉村留守的婦女,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收益,切實提升了家庭地位,增強了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傳統工藝類非遺與人民生產生活聯絡緊密,在工作實踐中,鄉村地區的傳承人和相關從業者依託其所持有的技藝,通過生產勞動實現手藝價值,促進非遺融入當代生活、弘揚當代價值。貴州省雷山縣麻料村從昔日一個大部分人都外出務工的“空心村”變成如今的網紅“銀匠村”,這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和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實施推動密不可分。通過政策的利好,讓這些銀匠回村開設自己的工坊,將非遺產品進行網上銷售等等,在保護傳承非遺的同時產生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也帶動了麻料村的鄉風文明建設,良好的風氣吸引了年青人回村,呈現出一派朝氣蓬勃的新農村景象。

鄉村振興需要從產業入手。如果沒有產業,人是留不住的,其他的發展也會缺少支撐。因此,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工作重點是抓特色文化產業,而非遺工坊就是推動此項工作的重要抓手。

責任到縣,打通工坊建設“最後一公里”

《通知》提出非遺工坊建設要以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為重點,以脫貧人口、監測幫扶物件為重點。明確將符合條件的非遺工坊納入縣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專案庫,給予就業幫扶車間各項優惠政策。《通知》明確非遺工坊的認定責任落在縣域,切實打通非遺工坊建設的“最後一公里”。

縣域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地區,與非遺工坊建設的聯絡最直接,也最瞭解工坊建設相關工作的情況,因此將認定的許可權放在縣級能最高效的推動工作。“最後一公里”的打通,會讓更多非遺工坊帶頭人和從業者享受到就業幫扶車間各項優惠政策。同時,也能夠更加有效地調動縣級行政部門的積極性,推動政策落地見效。比如,非遺工坊開展傳統手工類職業技能培訓,符合條件的可以按規定享受相關補貼政策。比如,一些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將可能在職業技能培訓中享受生活費的補貼。比如,符合條件的非遺工坊帶頭人可以按規定享受稅費減免、場地安排、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一次性創業補貼和創業培訓補貼等政策支援。

培養優秀帶頭人,帶動更多鄉村走向振興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非遺是活態傳承的,傳承者是重中之重。《通知》提出,培養優秀帶頭人。推動將優秀非遺工坊帶頭人培育成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鄉村工匠、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早在2015年,非遺司就會同有關部門實施研培計劃,利用高校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援,重點幫助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非遺傳承人“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在研培計劃實施過程中,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甚至零技能的鄉村群眾,特別是農村偏遠地區和革命老區的傳承群體是培訓的重要物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能把一項技能從頭到尾地教給貧困地區的民眾,從而幫助他們通過技能實現就業。

截至2021年底,各地累計舉辦各類研培班近1000期,培訓學員3.8萬餘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訓,共覆蓋傳承人群超過10萬人次,提高了傳承人群的傳承發展活力,也充分調動了脫貧地區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中,湧現出了很多另人印象深刻的優秀傳承人,比如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青海省互助縣土族盤繡傳承人蘇曉莉、貴州省松桃縣苗繡傳承人石麗平、四川省馬邊縣彝族刺繡傳承人喬進雙梅,他們是非遺工坊帶頭人的優秀代表,都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蘇曉莉依託土族盤繡成立了非遺工坊,輻射帶動當地4000餘名農村婦女參與土族盤繡生產。石麗平依託鬆桃苗繡成立的非遺工坊,助力易地搬遷戶在內的4000餘人參與苗繡生產。喬進雙梅依託彝族刺繡成立的合作社累計帶動800餘人通過彝繡生產實現年增收超過8000元。

同時,文化和旅遊部將開展傳承活動作為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估的最重要內容。非遺工坊在發揮帶動就業、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作用的同時,還要體現非遺保護的主責主業。在每年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估中,對於傳承人所開展的傳習工作有明確要求,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看傳承人把所持有的技藝傳授給了多少有需要的民眾。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融在血液裡的,就像樹木有了陽光雨露就能蓬勃生長。王晨陽表示,“我們要相信人民的創造力,非遺工坊帶頭人通過技能培訓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而貧困戶在參與非遺工坊生產的過程中也傳承了傳統的技藝,擴大了非遺專案的傳承群體,這也是非遺工坊所獨具的生命力。”

“十四五”期間,非遺工坊的人才培養工作,是希望能夠培養出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帶頭人,不僅在非遺保護傳承上帶頭,也要在帶動就業生產、管理經營非遺工坊方面帶頭。文化和旅遊部鼓勵各地探索本地區培養人才的新路徑、新方法,激勵這些優秀帶頭人能夠在鄉村振興中的發揮示範引領和骨幹帶動作用,推動在人才培養方面呈現“培訓一個、帶動一片”的良好效果。

“十四五”時期,提升非遺產品的競爭力

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非遺蘊含的文化價值得到廣泛傳播,社會認同感明顯增強,人民群眾欣賞、購買、使用非遺產品的意願日益強烈。《通知》中明確提出“提升產品競爭力”和“拓展銷售渠道”,以及“做好宣傳推廣”。

推動非遺工坊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要讓更多的人民群眾,特別是脫貧地區人民群眾從中受益,而產品銷售是讓傳承人群通過參與生產實現收益的重要環節,所以要讓非遺工坊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併為非遺工坊搭建平臺、拓展穩定的產品銷售渠道。

在產品設計上,各地通過與院校、企業和行業協會開展廣泛的合作,為非遺工坊引入優質設計資源,在尊重優秀傳統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點、尊重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幫助非遺工坊提升產品品質和設計水平。“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遊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通過制訂非遺工坊產品目錄、支援各地開展線下銷售活動、支電商平臺舉辦“非遺購物節”等方式,多措並舉幫助非遺工坊帶頭人、相關企業和單位拓展銷售渠道,讓廣大傳承人群的手藝價值得以實現,讓脫貧地區人民群眾從中受益,讓更多非遺產品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2022年“非遺購物節”將以“連線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舉辦,各參與單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以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為目標,以非遺工坊、老字號為重點開展活動,讓人民群眾在購買、使用非遺產品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記者瞭解到,文化和旅遊部還將會同有關部門啟動非遺工坊建設優秀案例評選和釋出工作,挖掘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先進事蹟,講好非遺傳承人和產品背後的故事,充分挖掘、闡釋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工匠精神,進一步提升非遺工坊的社會可見度和影響力,推動全社會廣泛關注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

非遺工坊,為人類減貧目標貢獻中國經驗

通過一個個非遺工坊的建設,實際上是推動了更多人蔘與到保護傳承的隊伍當中來,這一方面擴大了非遺的傳承群體,激發了他們傳承的熱情和創造的活力。另一方面,也通過非遺工坊促進了鄉村地區文化與產業的雙促進。這樣的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總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發起了“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生計”的試點活動,探索以文化為切入點助力世界遺產地當地社群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的路徑。因此,在充分論證和調研的基礎上,非遺司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選取了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和赤水市作為試點地區,充分運用鬆桃苗繡和赤水竹編等傳統技藝,幫助當地利用傳統手工藝為貧困群眾,特別是婦女和殘障人士提供靈活的就業機會,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助力脫貧攻堅、促進性別平等。經過3年的積極工作,鬆桃、赤水等世界文化遺產地已有數千名相關從業者從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中獲益,不僅增強了可持續生計能力,也提升了對本地區、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欣賞,部分優秀實踐和案例也被列入多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報告和國別報告中,為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減貧計劃的作用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目前,加入《公約》的一百八十個國家中有很多是發展中國家,他們也希望能夠學習借鑑中國在非遺助力脫貧攻堅中的經驗和做法。中國願意分享非遺助力脫貧攻堅的做法和方案,為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鑑和幫助。

鄉村振興報告2

20xx年暑假,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以“走進革命老區,發揚太行精神——以火熱青春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組建“聲臨其境”推普社會實踐隊,在山西省呂梁市開展“推廣普通話”——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走進革命老區,發揚青年力量

在國家鄉村戰略的背景之下,普通話作為全國通用性語言,在經濟發展程序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對於普通話覆蓋率偏低的農村地區而言,加強推廣普通話效果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振興鄉村的必要舉措。

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有近10%來自山西省呂梁市,作為普通話技能專業對口的大學生而言,本次三下鄉“聲臨其境”推普社會實踐隊將山西省呂梁市定為具體實踐物件,開展普通話宣傳,建立教學實踐基地,以點蓋面,輻射周邊地區,為普通話全面發展和推廣貢獻青年力量。

紮根群眾基礎,瞭解民生國情

“聲臨其境”推普社會實踐隊經過當地尋訪調查,通過問卷形式收集並瞭解當地人的普遍語音面貌問題。例如:平聲不分陰陽“詩時”、“魂昏”不分。“期待”和“磁帶”,“私人”和“詩人”不分。文水話多有文白異讀,白讀往往失落鼻音韻尾。簡而言之,“s”“sh”不分,以及前後鼻音問題。通過資料收集,也為實踐隊的推普行動打好了前期基礎。

通過推普活動,反饋尤為明顯,學員的普通話發音有了明顯的改善。總體上,當地居民中不會說和說不好普通話的人所佔的比例超過60%。1—20歲處於學生階段的人群相對較好,由於在校學習、上課或在外打工進行交流,會說的佔到80%;經常說的。僅佔約40%。20—40歲居於兩者之間,會說的'佔55%,常說的佔20%。原因是受到傳統方言和現代各種電視、網路、通訊等衝擊,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40歲以上與上一層次有明顯差別,會說的僅佔40%,常說的佔到15%;原因總結為受傳統方言和生活習慣影響大。

當地積極配合實踐活動,組織職工認真學習“一法一規”,懸掛宣傳標語、口號,利用廣播、板報、櫥窗專欄宣傳等相關知識,暢談語言文字成績,宣傳媒體滾動播出宣傳口號,宣傳語言文字法。市廣電中心充分利用電臺、電視臺每天向全區滾動播出宣傳口號,向全市人民進行語言文字法及相關知識的宣傳。

活力課堂建設,推普實踐進課堂

“聲臨其境”推普社會實踐隊攜手呂梁傳媒藝術培訓學校為兒童進行普通話授課。從認知、情感和能力三個方面全面系統地訓練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家長重視度。

在課堂上,實踐隊開展了語音訓練、繞口令練習、朗讀練習等各項豐富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遊戲活動中學到有關普通話的知識。在繞口令練習中,採用圖片匯入的方式設定問題引起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的探究力,並採用整句領讀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朗讀中找到問題答案。在語音發聲正確的基礎上,訓練語速,通過個別兒童示範朗讀、互相聽讀,找出各自存在的問題發現並解決。經過認真教學後,孩子們在語音正確、吐字清晰方面有很大的進步。在語音訓練中,實踐隊員們設定了接字遊戲,將所教授知識融入到遊戲裡,在練習過程中對出現的不規範發音進行糾正和講解,使孩子們的印象更加深刻。在經過教學後,孩子們語音面貌有所改善,對普通話也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

本次“聲臨其境”推普社會實踐隊依託山西省重點勞務品牌呂梁市重點扶持專案“呂梁山護工”,與培訓中心針對農村再就業人員普通話普及情況,開展普通話以及語言表達的培訓,對具體語音進行發音糾正,讓呂梁山護工培訓專案在走向全國的同時,更專業更細緻。團隊先後到達呂梁山護工學校、呂梁高階技工學校,對農村貧困戶護工以及家政服務人員專業技能和普通話能力開展專題培訓。呂梁高階技工學校學員們積極配合,糾正自己的方言發音。其中呂梁廣播電視臺對此次實踐活動進行了“離石:大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推廣普通話”宣傳報道。

為引導和幫助大學生上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大思政課”,讓廣大青年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社會、瞭解社會。7月27日,共青團呂梁市委攜手西安培華學院“聲臨其境”推普社會實踐隊召開“三下鄉”座談會。

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普通話的普及與提高,對於加強生態文化宣傳,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培育鄉村生態文化,推動生態文明成為全民共識,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三下鄉”期間,志願者團隊先後前往呂梁市離石區、汾陽市、孝義市等地,針對學齡前兒童、基層幹部以及農村再就業人員開展普通話調研和推廣,分析當地普通話使用學習需求,依託播音樂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設計互動環節、寓教於樂,開展形式多元的普通話推廣活動。

在系列活動中,團隊與當地政府、相關企事業單位緊密合作,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進一步推廣了普通話,為地方發展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助力,也以實際行動譜寫了新時代“三下鄉”學子的精彩篇章。

鄉村振興報告3

根據區委確定的“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國土分局立足自身職能,根據區委《20xx年xx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計劃》的安排部署,立即行動,落實責任和研究制定措施,大力開展了鄉村振興工作。

一、鄉村振興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規劃引領,超前安排。按照調整完善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重點圍繞土地整治和特色農業,加強了對農村建設用地規模、佈局和時序的管控。

二是實施“土地整治+”惠農工程。發揮土地整治的平臺性、綜合性作用,規劃實施土地整治專案,改善專案區道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打造田園綜合體,讓農民在土地整治中受益。

(1)黃旗堡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施工完成,新打機井37眼、輸水管道22246米、出水口509個、排氣閥門井36個、洩水井36個、排水溝22670米、過路管涵15座、橋涵2座、閘房36座、變配電室1座、低壓電纜14213米、塔杆組立架線300米、變壓器1臺、過路頂管69米、修建硬化路18961米、標誌牌2座。該專案已完成區級初驗,正準備市級評審。

(2)去年已完成的12個土地整治專案共新增耕地1077。05畝,其中4個專案新增佔補平衡指標500。6565畝,已完成省廳內業報備入庫,正在進行外業核查。8個專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576。39畝,正進行報備入庫。(主要用於北斗科技園、老齡產業園、中基食品產業園、軍民融合產業園、帥天科技等園區用地)

(3)20xx年度共實施16個土地整治專案,擬新增耕地1434畝,涉及5個街道及發展區。其中11個小專案已經區政府批覆,7個專案開始施工,1個專案完成施工,1個專案需重新招標,2個專案正安排前期工作;1個專案已完成規劃設計與預算;4個專案已論證通過。

三是科學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市國土資源局下達20xx年土地利用計劃後,根據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在安排時積極向農村傾斜,主要用於農村社群和農村產業園區,根據坊子實際科學安排確定了擬徵收的相關地塊,其中用於九龍街道下房社群8。2畝、坊安街道葫蘆埠社群6。93畝、辛冬棚戶區安置用地56。56畝、坊安西曹莊機械加工專案15。8畝。

四是加快推進徵地供地力度,做好鄉村產業興旺和農村生態宜居的土地保障。按照棚戶區改造進度要求,加快棚戶區改造的徵地和供地。召開專門會議予以安排部署,突擊決戰,確保了鳳凰辛冬片區、柳溝棚改片區等18個拆舊村莊土地徵收報批進度,棚戶區改造安置供地5宗,面積444。6915畝,成交價款6。6803億元,確保了村民安置的順利落地。在供地政策上打破工業用地低於15畝的不予供地的限制。今年在智慧裝備園供應低於15畝的地塊3宗,坊安街道供地2宗。

五是積極推進農村不動產統一登記。在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基礎上,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從人員、裝置、資金上全力支援不動產登記網點向基層延伸,目前九龍街道已經具備受理登記條件。其他鎮街正在積極籌備中。

六是紮實推進第三次國土調查。開展第三次國土調查查清街道、村莊內部商服、工業、倉儲、住宅等地類的'土地利用狀況。彙總形成各類自然資源資料,開展綜合分析,為農村規劃、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基礎資料支撐。今年區政府出臺了《關於開展坊子區第三次國土調查的通知》、成立了區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開展了第三次土地調查宣傳月活動,適時開展坊子區第三次國土調查作業隊伍招標工作。

二、下步工作打算

在振興鄉村戰略方面,下步我們擬有效運用以下政策措施:

1、因地制宜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對具有資源優勢和突出特色的村莊,統籌城鄉規模,因地制宜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與住建部門村莊規劃銜接,優化村莊佈局,強化用途管制,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適時啟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預留5%的建設用地規模,擴大鄉村振興用地空間。

2、加強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支援。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利用計劃指標,支援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和產業融合發展,優先安排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鼓勵利用村莊集體存量建設用地,對急需落地的重點專案,實行評估認定製度,納入優先預支計劃指標範圍,給予重點保障。

3、深入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專案,優先保障農民權益。按照比例探索建立新增計劃指標、增減掛鉤節餘指標配比使用制度。積極引導國有大中型企業、社會資本參與增減掛鉤,加快專案實施進度,提升專案質量。

鄉村振興報告4

20xx年,我區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在省市科技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援下,在區委區政府的有力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戰略,以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為抓手,加速農業創新平臺建設,強化科技專案實施管理,充分發揮鄉村振興科技支撐作用。現將工作進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政策制度落實情況(自評20分)

(一)政策制定。

及時調整了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將科技主管部門納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研究出臺了《六安市葉集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六安市葉集區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等檔案,明確了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認真落實《安徽省推進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五年行動計劃(20xx-2025年)》、《安徽省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安徽省科技廳等七部門關於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檔案精神,結合葉集區實際,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方案》等。

(二)工作機制。

葉集區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建立了責任落實機制、排程約談機制、工作報告機制、資訊報送機制、督查考核機制、溝通協通機制、調研指導機制等七項機制,將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納入其中,同部署、同考核。區科技部門每月對照全區鄉村振興擂臺賽評分細則對各鄉鎮街打分,鄉鎮街也對包括科技部門在內的區直部門打分,評分結果都作為年度考核重要依據。

(三)經費投入。

根據《六安市葉集區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關於進一步推進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方案》等檔案,明確包括區級配套資金在內的各級科技創新資金都對農業平臺建立、科技人才培養與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扶持。全年已兌現“三區”人才工作經費及服務已脫貧貧困村科技特派員補助經費34.84萬元、省級工作站補助經費9.6萬元、優秀科技特派員等獎補資金27.1萬元,其中區配套資金16.26萬元。

二、重點工作完成情況(自評70分)

(一)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自評40分)。

一是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根據個人自願、單位推薦、鄉鎮街初審、主管部門稽核,擇優選拔推薦市級科技特派員30人,調整13人,目前我區擁有市級科技特派員136人。積極與皖西學院、安徽省農科院、安徽大學等高校院所對接,聘請15位“三區”人才專家對接行政村,為村級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援。

二是完成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全覆蓋。按照市科技局《關於進一步推進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有關工作通知》檔案要求,積極選派科技特派員對接行政村,幫扶村主導產業發展。已實現63個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70個行政村全覆蓋。

三是加強對科技特派員考核考評。制訂並印發了《葉集區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方案》,方案明確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經費標準,經費使用與服務行政村實績相掛鉤。科技特派員按要求不定期走訪指導企業及農戶,每月不低於4次, “三區”人才專家每年入企指導不少於4次。嚴格按資金申報流程補助經費,20xx-2021年服務貧困村的科技特派員憑走訪記錄、培訓計劃、資料及活動照片、工作總結等材料申報相關經費補助。

四是幫扶績效。“三區”人才專家服務6個鄉鎮街30個行政村,引進新品種12個,推廣新技術23 個,舉辦培訓33場次,培養基層技術骨幹144人,培訓農民1172人次。科技特派員在開展創業行動中,已幫扶59戶產業大戶,輻射帶動3000餘戶農戶,實現農戶年均增收4500元左右。

皖西學院夏倫斌教授在種養結合發展生態迴圈農業方面頗有研究,指導葉集區姚李鎮龍鳳村的新型農民陳柏文以“公司+合作社+科研機構+基地+農戶”的融合創新發展模式,著力發展有機稻蝦米、地方黑毛豬、皖西白鵝等種養產業,走“黑毛豬-糞肥-有機稻蝦米”生態迴圈農業發展之路,目前建立有機水稻基地1200多畝、年出欄150多頭黑毛豬和20xx多隻皖西白鵝,註冊了“徽農情”商標,帶動周邊4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戶均增收6000多元,實現生態保護和農民增收雙豐收。

(二)推進創新型縣市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農業領域創新平臺載體管理(自評15分)

1.六安市葉集區不屬於創新型縣市建設考核範圍。

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管理。

一是指導鄉鎮街農業經濟實體,加速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精準對接引導有基礎建設好、產業有優勢、有科技創新的企業,爭創省市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20xx年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18家,3家企業申報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目前,全區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3個,市級農業科技專家大院21家,市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工作站7家,市級農業科技園區5家。

二是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管理。組織人員每季度走訪調研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運營和創新情況。指導平臺開展技術培訓、新品種培育與引進、技術研發與創新、專案申報和平臺提升等工作。每年對平臺進行實績考核,優秀等次逐級推薦,對名存實亡的'平臺進行摘牌取締,不再享有政策支援。

(三)加強鄉村振興科技專案實施與管理(自評15分)。

專案計劃下達後,均按企業(經營主體)申報、鄉鎮街推薦、區科技主管部門初審、市科技局審批。專案在實施期間,市區科技部門定期走訪企業,調研專案進展情況,協調解決專案問題,確保專案正常實施。20xx年,我區申報實施鄉村振興科技專案3個,省支援資金75萬元,企業配套資金 735萬元。

其中,安徽華雋羽絨製品有限公司與安徽工程大學研發專案《新型超低浴比浸淋式羽絨智慧水洗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省支援資金2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460萬元。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與葉集區堰灣果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的鄉村振興專案《油桃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整合應用與示範推廣》,專案總投資50萬元,省財政支援金額15萬元,以上兩專案均已進入實施環節;安徽中至信家居有限公司在研專案《現代木材傢俱高效一體化綠色生產裝備研發與產業化》,已完成安徽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專案備案工作。

專案總投資280萬元,省支援資金40萬元。成功驗收六安市葉集區源鑫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承擔的科技扶貧專案《羅氏沼蝦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應用與推廣》。

三、日常工作評價(10分)

交辦工作落實情況。嚴格按照省市科技部門工作部署,認真完成日常科技服務工作,做好科技特派員培育遴選、調整、走訪調研科技特派員對接行政村及創業行動、績效評價及先進事蹟推報工作;做好專案申報與實施驗收、平臺建立與管理、評估選優、淘汰取締等工作;做好產學研合作、技術研究與推廣、科技培訓與宣傳等工作。整個檢測調研未發現相關問題,無需提供相關整改材料。

四、加減分項(自評5分)

葉集區高度重視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宣傳工作,在省市區網站及省內主流媒體共發表20餘篇專題報道。

其中《凝聚科技力量,匯聚鄉村振興新動能》、《六安市葉集區農業科技發展呈良好態勢》、《安徽省農業專家赴葉集區指導果樹示範基地建設》等4篇報道,在安徽經濟網、中安線上、安徽科技報等省級主流官方媒體上轉載分享。

鄉村振興報告5

根據《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評激勵辦法(試行)》和《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市、區)、先進鄉鎮、示範村考評標準》,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將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關於宜居鄉村建設。

(一)以“水清、岸綠、景美”為目標,大力推進白魚河綜合治理工作

“水清”。一是從嚴從實落實“河長制”。將白魚河按堰口管理分為四段,每段按照“一段一策”原則,安排專人進行日常管理維護,並定期對河段長及巡護員工作進行督查。二是河道清淤。對白魚河淤泥及河內垃圾進行機械化清理,目前已完成清淤800餘米,並配合相關部門對白魚河河道進行整治,三是水體管理。汛期來臨前對白魚河6處防洪險工險段進行檢查,安排專人對險工險段進行日常巡邏維護,同時,全面排查清理河內阻礙洩洪的廢渣、懸浮物等。

“岸綠”。一是政府主導。堅持政府主導作用,按照生態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及地質災害防治相結合,建設沿岸生態屏障。二是引入資本。採取“柔性治水”的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引入1個社會資本,在河岸種植樹木,目前已完成河岸綠化種植200餘米。三是群眾參與。在植樹節、五四青年節等重要節日,鼓勵帶動當地村民、志願者等100餘人參與植樹活動,目前已種植樹木300餘棵。

“景美”。採取“1+3+N”的模式(1即白魚河生態屏障綠化帶,3即3個節點,N即多鐘模式、多種資金參與,並帶動群眾共同參與),依託白魚河生態景觀綠化帶,建立以蔬菜、青花椒等農作物種植為主的生態農業核心區,以農耕文化、觀光農業為主的農家生活體驗區,以親水娛樂、餐飲休閒、康養為主的農旅結合產業區。目前,通過引進社會資本的方式,第一個節點已經啟動,並正在積極對接康養專案。紮實貫徹落實“河長制”,對白魚河按堰口管理分為4段落實專人進行日常管護,並籌集資金人力對白魚河麥黃堰至菠蘿堰段進行河道清淤和生態河提整治。完成白魚河左岸800米綠道建設,流轉土地100畝,引入專案,以專案帶動鄉村經濟。

(二)採用生態分級淨化處理措施,實現農村生活汙水無害化處理

在啟動院落改造工作前,鄉組織黨員幹部、群眾代表、院落改造承接公司經過調研及宣傳,特別是本地如何推進“廁所革命”,進行意見徵求及情況摸底。當地農戶每人每天平均產生的生活汙水大約是250升,每戶按3個人算,每戶每天產生約750升生活汙水,26戶每天大約產生19.5立方的生活汙水,由於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生活汙水直排、雨汙不分流且汙水管網(池)無法覆蓋或建設成本過高等現狀,該院落改造中一個重點就是要解決生活汙水處理問題。

為有效解決生活汙水處理難題,鄉因地制宜,結合菠蘿堰院落改造,按照“溼地模式、集中處理、生態降解、分級淨化”的總體思路,增設汙水處理管網,完成院落26戶“沖水式”廁所改造,將生活汙水集中引入生態分級淨化池,通過沉澱、過濾、氧化、水生植物淨化等方式,進行淨化處理,經處理後的水質可直接用於周邊綠化林灌溉。同時,對院邊原有溝渠進行改造,將雨水引入院落周邊溝渠,並引入流動水源,實現雨水及溝渠水的外部迴圈,確保院落周邊溝渠水質清澈。

二、關於生活水平提高

改造老舊院落外貌,實現老院子穿新衣

通過村民自籌,鄉財政補足的方式,耗資40餘萬對菠蘿堰老院子進行風貌改造,全面完成了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升級,配套建設了停車場、景觀臺等,並通過翻新村民圍牆、更換老舊大門、硬化院落內部道路的方式,使院落整體形象煥然一新,形成一幅山水畫的新面貌。

三、關於鄉風文明善治

(一)增添休閒娛樂設施裝置,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增添各類健身器材,石桌石凳等豐富村民生活,繪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牆體畫,提升院落整體文化氣息。

(二)成立議“是”小組,創新院落自治機制

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參與性,經過廣泛徵集村民意見,最終在菠蘿堰成立議“是”小組,由白魚村黨支部及村委指導,在26戶村民中推舉5名代表成為議“是”小組成員,設定組長1名,組員4民,負責院落日常管理及院落公約執行監督工作。同時,在議“是”小組領導下,經過院落村民會議的討論,確定了八項通俗易懂的院落公約以及眾籌共享的院落保潔機制。

四、關於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示範點的打造為鄉推進“廁所革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幹部群眾、群眾基礎,在總結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鄉將進一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彩鋼棚整治等工作,目前已著手啟動周邊院落風貌改造、農村汙水及生活垃圾處理、彩鋼棚整治、白魚河南岸綠島建設等工作。同時,逐步推廣完善院落自治公約、眾籌共享保潔機制等基層治理的機制及辦法,培育蔬菜、水果種植產業,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再進一步。

鄉村振興報告6

為進一步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助力鄉村振興,8月26日,老城區金融工作局、洛浦街道辦事處聯合洛陽農商銀行老城支行在燒溝社群召開整村授信啟動大會。老城區副區長田維剛,區金融工作局、洛浦街道、洛陽農商銀行老城支行、社群代表參加會議。

會議指出,各相關單位要將整村授信工作作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地方信用環境和金融生態環境的有力舉措,進一步提振精神、堅定信心、克難攻堅、強力推進,確保“整村授信”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為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一要統一思想,提高站位,充分認識“整村授信”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洛陽農商銀行要切實發揮好地方金融排頭兵和主力軍作用,進一步下沉服務力量、服務重心,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精準性、有效性。

二要理清思路,明晰目標,準確把握“整村授信”工作新要求,讓每一個符合要求的“三農”主體和小微企業主獲得相應的金融支援。

三要精心組織,強化落實,不斷提升“整村授信”工作新成效。通過“辦事處黨委政府+農商銀行+社群(村)兩委”三級聯動的方式來共同發力,讓百姓更好享受到農商銀行的優質服務,真正達到“引金融活水、澆產業良田、助鄉村振興”的效果。

會議現場,洛陽農商銀行老城支行和洛浦辦事處燒溝社群、後洞社群、前李社群、徐村社群、井溝社群、嶽村社群、葛家嶺社群、翠雲社群8個社群簽署了“整村授信”合作協議,為在場的商戶代表採集資訊並進行現場授信。

鄉村振興報告7

一、推進情況

1、農村文化創意

以舉辦夏季雅克音樂季為契機,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樂文化產業公園,讓音樂產業成為優化經濟結構、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成為促進群眾增收、壯大縣域經濟的有力抓手,成為厚植髮展優勢、提升形象的核心舉措,有力促進了文化、旅遊產業大招商、大發展、大跨越。

2、加快建立鄉村優秀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

縣是長江、黃河的發源地,是兩水的分水嶺,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在傳統遊牧文化中有著天然的自然生態保護意識,這種意識植根於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特有的“犛牛、遊牧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單純追求利益的獲取,造成了現有牧場的退化、沙化,犛牛超載的問題,經濟的發展在旅遊之外,急需另闢蹊徑;因此,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植根於非遺的創意農業成為了必然的選擇;在縣委、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整合各界力量與資源,以科學的態度面對非遺創意農業,以期解決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根本問題,發揚長征精神開創文化扶貧新局面。

二、現狀問題

長期以來,農業和農村扮演著食物供給、要素貢獻的角色,生產功能、增產導向占主導地位。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結構性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發展對資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賴程度下降,這需要農業從增產轉向提質,農村從要素供給向生態空間、文化傳承、新消費載體等轉變。

三、舉措經驗

建設“美麗草原、和諧家園”;繼承紅軍長征精神,團結力量,共謀發展;以奮鬥者為中心,構建農村文化創意園,展示草原文化魅力,開創新時代;以大生態建設為指導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發展、文化承載執行規律,以科學的發展觀,開放的胸懷構建平臺,共謀發展。

1、搭建科技、資訊、資源整合平臺,建設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旅遊生態體驗園,建立農民增收新產業新業態。盤活現有牧場,恢復草原自然生態,利於環境保護,利於牧區進一步發展;激發牧民參與意識,在平臺學會先進技術及經營理念,利於草、畜的高技術轉化,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服務意識,增加牧民個體素質;傳承保護傳統民族文化,充分認識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增加民族自豪感。

2、暢通國內研究機構、專家、學者解決問題渠道,充分利用當前先進的科技、資訊科技手段(優質草畜種,改良,草、畜種產品加工銷售)(種、養、加、銷一條龍),集中資源建立集恢復生態、傳承文化(紅色、生態種植、養殖、藏飲食),旅遊觀光,草畜產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公司加牧民專業合作社,公司發展、生態恢復、牧民致富的“和諧家園”。

3、拓展非遺文化發展空間,優選非遺專案進行產業化發展,以傳統文化為特色建設文化市場,構建非遺文化生態圈,以產業融合催生新業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建立農民增收新產業新業態。

四、需求建議

開發民族特色創意民俗文化產品,做好牧民、牧場現狀調查,充分考慮牧民現實需求與文化承載土壤生態結合點,做足了專業合作社與渠道平臺建設的融合,規劃切實可行落地的`實施方案,加強和現有專業合作社的溝通,尋求最佳切入點。

1、在、縣城和日干喬溼地建設紅軍長征文化產業體系,建成長征精神培訓學院分院和以長征文化為主線的歷史文脈展示長廊;在鎮依託賽馬場建設高原馬背文化產業園,包括馬術培訓基地、馬術表演場地及隊伍建設,格薩爾營地建設;在鎮建設犛牛文化博物館,開展犛牛文化節;在鄉依託寺廟發展宗教文化產業;在鎮、鎮適度規模發展唐卡、地毯、帳篷編制、犛牛絨手工製作等傳統手工藝品加工示範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產業化發展工作已經開展。

2、依託鎮賽馬場,建設高原馬背文化產業園,提供馬術培訓、馬術表演、馬背文化產品銷售;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馬合一、剛健不息的奔騰和豪邁。

3、舉行大草原犛牛文化節,開展了文體活動、經貿活動、論壇活動。包括舉行千人大型鍋莊盛會,服飾、藏戲、草地山歌、面具、民間彈唱等表演等現代體育大賽。

4、加強長征文化與當地歷史文脈的整合,與茶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軍南下的路線的整合,與雪山草地景觀的整合。通過長征主體文化演藝、餐飲、特色酒店等產業實現與其他形式的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在縣建設以長征文化為主線的歷史文脈展示長廊和“長征精神培訓學院分院”。

5、依託、經幡等人文資源資源和寧靜草原絕美的自然景觀資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內涵,提供優質禪修體驗場所,展現了藏文化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靈魂與肉體關係的精髓內涵。

6、規劃建設生態景觀公路、半山及山巔觀景平臺,將如同“藍月河谷”般的“水韻草原”開發建設成高階文化旅遊生態體驗產品。盤活農村資源、增加就業、帶動創業、助農增收、助推脫貧。

五、規劃總結

(一)技術

以非遺傳承人為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意見為指導,充分考慮旅遊市場專業導師意見,復原草原牧場遊牧設施建設,傳統中包含現代旅遊人理念。

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結合實際,規劃和尋求適合發展的產業專案及未來發展方向。

(二)銷售

整合專家、企業家們現有資源和銷售渠道,保證穩定的`收益,為非遺後續專案的產業化發展,農村文化創意新產業新業態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奮鬥者為核心的運作模式,激發奮鬥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遊客營銷機制,吸引客人成為合夥人。

有趣,生動的體驗專案,精心生產的非遺作品及產品,是體驗、休閒、購買的不二選擇。

(三)處理關係

參與式方式處理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極大激發參與者對企業自身的價值認同,對企業的發展,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有力前進動力。

犛牛文化博物館為進行非遺傳承學習創業的人們提供了有得的場所,勾勒了美好的未來前景,每個進入平臺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光發熱的位置。

讓傳統農業文化遺產產業化成為優化經濟結構、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成為促進群眾增收、壯大縣域經濟的有力抓手,成為厚植髮展優勢、提升形象的核心舉措,有力促進文化、旅遊產業大發展、大跨越,實現農村文化創意新產業新業態,建設具有區域特徵、草原遊牧文化的活態體驗保護區。探索發展立體化高科技農業和訂製農業、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鄉村振興報告8

1.文化館(站)在提高廣大群眾文化自信過程中充當組織者、參入者。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人民群眾的高度文化自信,是要通過組織、宣傳、啟發才能將其凝聚和激發起來,只有廣大農民群眾對自身文化有了堅定的信心,才能在困難面前自力自重,鼓起奮發進取的信心與勇氣,煥發出創新的活力,才能把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因此文化館(站)要以館(站)場所為基地,積極開展各類文化科技、文化藝術等培訓和輔導,引領群眾文化骨幹到鄉村群眾中開展文化活動。同時,要緊緊依靠鄉鎮政府,村級(社群)組織,充分利用農村的農家書屋、村中閱報欄、文化長廊、文化牆、文化廣場等陣地廣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在群眾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使群眾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群眾的.精神風貌得到提升,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等鄉村社會文明得到提高。

2.在鄉村振興中為滿足群眾對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館(站)帶領群眾開展“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努力提高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任務之一。

當今社會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價值取向日益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樣,道德滑坡帶來了精神中價值觀的危機,賭博、玩麻將成風,紅白喜事攀比盛行,使鄉村文化受到影響,不利於良好的民風民俗的弘揚。因此,作為一種精神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文化館(站)利用自身獨特性,依靠鄉鎮政府和村級(社群)組織,帶領群眾開展內容豐富,健康、積極向上,形式多樣的文娛活動,進而凝聚人心,煥發出熱情,提高了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如文化館(站)在文化振興中利用廣場文化月組織廣大群眾尤其是鄉村群眾登臺表演,用身邊的人和事,十分接地氣,大力宣傳鄉鎮振興戰略。同時,充分利用城市公園、社群、村文化廣場組織群眾開展各式各樣的鄉村主題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這些文化活動不僅極大的豐富了鄉村群眾的文化生活,充實了精神世界。一些商家從中看到了商機,也參與活動當中,一個個鄉村文化夜市、鄉村節慶等活動應運而生。所以說,文化的振興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文化館(站)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領頭羊,功不可沒。

3.鄉村振興,文化館要從多視角、多渠道來努力提高鄉村群眾的文化水平,提高其文化素養,啟用不同文化需求的社會群眾、文化志願者參與鄉村振興中。

如喜歡書法、攝影、唱歌、跳舞、旅遊等文化愛好者,如何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將這些不同文化需求的人組織起來,使之積極參入到鄉村文化振興中來,用自身的文化愛好、技能專長來著力開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活動,文化館(站)在這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鄉鎮文化站在進行綠水青山的鄉村生態振興、指導群眾科技振興鄉村等活動中,積極發揮優勢作用,組織、引領不同文化志願者、文藝愛好者進行實地繪畫、寫生、攝影。並將他們的作品舉辦展覽,如各種書畫展、美術展、攝影展等活動。不僅向廣大群眾普及科學及藝術文化知識,同時也宣傳了鄉村振興中的鄉村成就,不但進一步激發了不同文化群體參入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性,而且也拓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視野,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另外,文化館(站)對村級(社群)的老年人文化生活、少年兒童的文化活動進行指導,並適當舉辦輔導班;同時針對鄉村群眾開展如鄉村廣場舞、秧歌節等鄉村主題特色的群眾性文藝表演活動,組織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直接深入到鄉村活動現場進行業務指導。通過文化館(站)的親力親為深入基層農村,進一步促進和激發鄉村群眾參與文化生活、文化藝術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這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文化館(站)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廣闊天地裡是大有作為的。文化館(站)只有利用好自身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職能平臺,發揮自身的獨特性作用,在鄉鎮文化振興中就能成為鄉村群眾所向往和喜愛的場所,就能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就能在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鄉村振興報告9

一、村居集體經濟的基本情況

街道共有25個村(居)、3個純城市社群,另外有齊魯石化2個社群在轄區範圍內。25個村居中,有3個村居(西夏、車站、山王)集體收入比較好,年均收入在100萬以上。收入來源,西夏主要是齊魯石化、華能電廠等大企業佔地,從用電用水等給予部分政策支援,和租佔地費用;車站、山王是兩個城中村,主要靠房屋租賃費用。有19個村居集體收入在10萬至100萬之間,收入的主要來源為村居周邊工業企業租地費。有1個村居(安樂店)集體收入在10萬以下,3萬以上,僅為7.82萬元,主要來源為承包地租金。另外,有2個村居(陳家、矮槐)在3萬以下,收入來源全部是上級補助資金,為經濟薄弱村,經濟薄弱的主要原因是集體合同不規範(期限長、沒經民主議事程式)個別人長期佔用集體資產等問題、租賃承包費用低等原因,集體資產價值流失

比較嚴重,集體收入不高甚至沒有收入。

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

(一)產權制度改革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XX街道自2016年開始,以安裡村為試點探索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逐步在25個村居全面鋪開,截至目前,除車站社群以外,其餘24個村居已完成改革工作。共核實村居集體總資產約20.19億元、集體土地約2471萬平方米(折畝數約37065畝),經過身份認定,共確定享受集體經濟股份的村居民24141名,經過股權量化,共有約16.37億元的集體經營性淨資產(能夠用於經營產生經濟收益)被以股份的形式確權到人。已有安裡、渠村、楊家、仉行、窩託5個村居完成工商註冊登記,其餘村居正在積極辦理中。經過清產核資,摸清了家底,解決集體資產產權不明晰的問題,村(居)民對集體資產有多少、分別是什麼非常清楚,堵住了被侵佔、被挪用、流失的漏洞。最主要的.一點,提高了集體資產的預期收益。

(二)拆違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2017年,我們通過拆違,拆除了75萬平,為各村居拆除騰空大量可用建設土地。同時在拆違過程中,一併進行了經濟承包合同的理順,對那些明顯不合理,遠低於市場價格的土地和院

落收歸村集體或重新發包。比如楊家社群,分別對拆違拆出的3個地塊規劃了農貿市場、鄰里中心、沿街商鋪等專案,進行對外租賃經營,預計大幅提升集體收入500~600萬元。

(三)積極策劃新業態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

今年以來,XX街道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成立重點專案辦公室,組建村居集體資產運營中心,加強村居集體資產管理,不斷協助村居股份合作社規劃產業,統籌規劃養老產業、現代農業、娛樂中心等建設,發展壯大村居集體經濟,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今年重點推進的村集體專案主要有6個,具體情況如下:

一是在渠村違建騰空區,結合生態防護林專案建設,規劃建設城南市民休閒中心,集室內休閒、體育運動等於一身,村集體收入預計年增收40萬元左右。

二是在矮槐村,利用交通優勢,規劃建設智慧倉儲專案,利用拆違治亂騰空的土地約130畝,初步規劃建設倉儲面積約40000平米,分兩期建設,預計投資6000萬元,引進社會資本,建成後可疏導齊園農貿市場的副食產品等物資的儲存,為齊園農貿市場重點專案建設做好配套。

同時,矮槐村藉助烏河整治的機會,發揮烏河生態資源的優勢,遠期規劃鄉村旅遊景點。集體收入預

計年增收90萬元。

三是對華能XX電廠西側窩託社群的山體進行復墾利用,與企業開展合作開發利用,規劃建設標準化停車場。

四是以安裡村生態園為輻射點,北至南外環、東至淄江路、南至安裡生態園南路、西至辛朱路,包括安裡、王朱、仉行等村,涵蓋森林公園、特色農業、文體特色產業以及蚯蚓養殖等,打造集生產、生活、生態、服務、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生態迴圈田園綜合體。

綜合體內建設聯動棚,將安裡村各戶初具規模的葡萄種植引入綜合體內,實現村民致富、品種優化、統一管理,綠色生態。待綜合體發展成熟後,將範圍擴大至王朱村,同時引入渠村煎餅等食品加工業。帶動城南村居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五是在山王社群違建騰空區,規劃建設智慧立體停車場專案,預計建設260個車位的智慧立體停車場,預計投資900萬元。

服務周邊餐飲、小區居民停車,極大緩解牛山路及周邊小區停車難、亂停車的問題。投入使用後山王集體收入年增收5萬元,20年後固定資產全部移交山王社群。規劃建設城市休閒娛樂綜合體專案,位於牛山路與山王路交叉口,預計投資2000萬元,由股東和集體集資,規劃建設特色餐飲、酒吧等休閒娛樂專案。

投入使用後,集體收入預計年增收300萬元。

六是在楊家社群拆違騰空區,加快推進農貿市場、鄰里中心建設,其中楊家農貿市場專案位於一諾路以西、牛山路以南,佔地面積約20畝。

通過股東集資1.5萬元/人,共集資1000萬元進行開發。現已開工建設,預計7月份交付使用。集體收入預計年增收200萬元。楊家社群鄰里中心專案位於牛山路以北,佔地面積約12畝,預計投資1300萬元,由集體和股東集資建設,現已開始施工,預計年底交付使用。集體收入預計年增收300萬元。兩個專案,集資分紅回報率保守估計不低於15%,平均每位股民增收1萬元。

三、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面臨的問題

一是村居可用土地資源較少。

土地是實現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大多數村居可用建設土地資源並不豐富。

二是在建專案的手續問題。

由於XX街道整個轄區位於大武地下水富集區上,必須在保護好水源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方能開展建設專案,專案規劃、立項問題較難解決。

三是發展思路不明。

部分村居受困各類因素影響,發展思路不明確,沒有好的發展專案。

四是政策扶持方面。

一方面,上級資金扶持力度不夠,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缺乏流動性資金,靠自身建設集體專案難度較大,需上級出臺資金方面的扶持。另一方面,土地資源利用存在政策障礙。對於利用村集體建設用地出讓給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用於建設壯大村集體經濟專案,目前土地利用方面缺乏政策依據和支撐。

四、關於加快農村產業振興的幾點建議

一是在完善組織功能方面。

應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發揮好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功能作用,確保集體經濟組織對集體資產的有效管理運營。在經營模式創新上,借鑑江浙一帶“股改+小微產業園“模式等成型經驗,利用好資金、資產和資源,以入般、合作、租賃、專業承包等形式,與承包大戶、技術能人、企業等聯合與合作,實現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

二是工商註冊登記方面。

一方面,工商註冊程式繁瑣,目前,經濟股份合作社仍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進行註冊登記,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工商註冊登記後稅費負擔過重。登記註冊後,合作社取得法人資格,面臨稅費的問題。合作社辦理工商登記後共需繳納房產稅、租賃營業稅、土地使用稅、紅利稅等十餘項稅費,XX街道目前集體資產20.19億元,如果沒有優

惠政策支援,將面臨繳納超過1個億的稅費。另外,村居委會還負擔著社群治安、衛生、教育等公共職能,其運轉經費仍由合作社列支,應當制定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對集體經濟組織收入中用於村居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建設的部分,實行稅前列支。

三是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方面。

構建統一性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為集體資產資源的發包、出租和集體資產變賣處置、集體工程專案購建等,提供正規的公共交易平臺。

四是政策扶持層面。

一方面,加大上級資金扶持力度,對於利用村居集體建設用地發展壯大村集體的專案給予資金扶持。另一方面,對於利用村集體建設用地出讓給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用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建設專案,需加快解決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存在的政策瓶頸問題。

鄉村振興報告10

一、基本情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胡陳鄉農業比重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勢在必行、至關重要。為此,特圍繞胡陳鄉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以來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開展專題調研。

二、存在問題和不足

(一)資金問題成鄉村振興“攔路虎”

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龐大資金,而胡陳鄉財政薄弱,難以長期支撐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出於物流等因素的考慮,好專案、大企業一般優先落戶開發區、城鄉結合部和交通樞紐地帶,胡陳鄉由於先天的地理劣勢,在招商引資上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二)創新不足制約鄉村振興推進

目前,胡陳鄉由於創新不足,發展模式僵化,導致原有優勢不顯、發展後勁不足,最終拖慢鄉村振興進度。以旅遊工作為例,胡陳旅遊具有“點多、面廣、環境好”的特點,並且擁有農事節慶、休閒農業、戶外運動等三大資源要素,優勢突出。但是,由於創新不足,胡陳綠水青山等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且隨著周邊鄉鎮對鄉村旅遊的日漸重視,胡陳旅遊的優勢日益減弱。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今年胡陳桃花節外來遊客人數和去年相比,下降幅度在60%以上,其中流失的大部分遊客前往其他鄉鎮街道參加模式更新的'櫻花節、油菜花節。

(三)群眾觀念有待提升

一方面,受傳統“小農思維”影響,大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抱地養老”、“抱房養老”的程度,農村一些閒置土地、房產難以通過集中流轉、整村入股等形式得到合理利用,最終導致花卉經濟、民宿經濟、觀光經濟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遭遇土地瓶頸。另一方面,一些相對比較成熟的農家樂、鄉村民宿經營業主因現代經營理念欠缺,產品服務比較單一,難以吸引中高收入人群用餐入住,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綜合價值相對有限。

三、下步打算

(一)加強資金管理,強化招商引資

一方面,加強鄉村振興資金監管,做到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定期稽核,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加快提升全鄉道路交通建設網路,完善全域綠道功能,實現盛寧線力洋至胡陳段建成通車,爭取沿海高速互通連線線立項動工,推進鄉客運場站規劃建設,扭轉地理劣勢,強化招商引資競爭力。

(二)拓寬工作思路,增強發展後勁

一方面,積極組織鄉工作人員、村幹部、黨員、婦女代表等人員前往鄉村振興工作先進鄉鎮進行考察學習,開拓視野,拓展思路。另一方面,充分把握胡陳鄉現有優勢,通過改革試點等方式,“老瓶裝新酒”,積極探索胡陳鄉村振興新模式。

(三)改善群眾觀念,推進全民共建

一方面,通過村民說事、聊天長廊等平臺進行宣傳,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群眾觀念,啟用群眾主人翁意識,鼓勵群眾主動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另一方面,藉助光點小聚等活動,加強農家樂、鄉村民宿經營者之間的交流,並安排相應的經營技能培訓,提高經營者經營水準,努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鄉村振興報告11

近年來,xx縣認真落實上級系列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特色產業、生態建設、城鄉一體、民生保障等工作,全縣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告別“貧瘠甲天下”,踏上鄉村振興路。

一、xx縣實施鄉村振興情況

經過不懈努力,xx縣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民幸福感增強,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得益於上級的堅強領導,得益於xx的正確決策部署,得益於xx幹部群眾埋頭苦幹、務實勤幹、創新巧幹、團結齊幹。

(一)堅持產業強縣不動搖,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鄉村振興戰略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制定出臺鄉村振興系列方案和產業扶持政策,印發《xxxx年xx縣農業產業脫貧富民實施方案》,支援草畜產業和特色種養,對草畜產業、蔬菜產業、旱作農業、綠色產業、中藥材產業進行經濟補貼,推進產業融合,加大資金支援力度,創新農業發展方式,開拓產品市場等。舉全縣之力補短板,確保一個不落全面步入小康社會。

(二)堅持擴量提質不放鬆,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加強“xx辣椒”、“紅梅杏”、“朝那雞”等品牌建立,建設藥畜蔬糧等特色優勢產研基地,發展鄉村觀光農業和生態旅遊業,融合農村三大產業發展體系,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三)堅持共建共享不偏倚,樹立城鄉融合新理念。城鄉融合是實現全面小康和農業現代化重要前提,從xx縣地域廣闊、地形複雜、村莊分散實際出發,建設x鎮、x鎮、x鎮等特色小鎮,佈局建設一二三產融合、基礎設施配套、產業發展與城鄉規劃相銜接的農業種植示範園區和農業綜合體,促進城鄉要素融合互動。

(四)堅持深化改革不停滯,激發鄉村內在新活力。全面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持續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全面激發啟用農村發展內在動力。推動三權分置,完善監督體系,推進重點改革,落實責任清單,堅持問題導向,協同推進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政務環境。

(五)堅持勇於創新不退縮,開創鄉村建設新局面。大膽吸收和借鑑先進經驗,在創新理念中完善思路,在改革創新中破解難題,以理念引導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新藍圖。比如實施“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行動,培育鄉村旅遊綜合體,實現文化興村,夯實農村設施基礎等。

二、xx縣實施鄉村振興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xx縣在鄉村振興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

(一)特色產業水平較低,現代農業質量不高。以草畜、蔬菜、中藥材、小雜糧為主的特色產業鏈條發展不夠充分,農產品加工以初級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價值低,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深,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農業功能拓展不足,農民增收渠道依然狹窄。

(二)鄉村振興人才缺乏,發展動力不足。農村勞動力主體為中老年人,年輕人普遍不願意從事農業,青壯年勞動力流失明顯,農業專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較為突出。

(三)鄉村文化投入不足,移風易俗力度不夠。鄉村文化較為薄弱、精品不多,對現有的民間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弘揚創作不夠,沒有引進現代文化與鄉土文化相結合。

(四)經濟發展與環境矛盾突出。自然生態環境脆弱,面源汙染依然存在,農村人居環境衛生還有欠缺,全縣小城鎮建設乏力,基礎設施不夠健全。

(五)部分村級組織建設乏力。高知識人才流失,農村部分農村支部書記年齡及知識結構老化,在家老百姓知識接受能力普遍較低,法律意識不強。

三、xx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與建議

圍繞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在推動鄉村五大振興上下硬功,在制度機制建設上用實力,不斷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發展主導肉牛產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堅持市場導向,構建產業結構優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大力發展“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生態迴圈農業,延長產業鏈條,堅持以專案、資金、政策、產業為支撐,以養殖示範村、家庭牧場和養殖專業戶培育為重點,以鞏固提升百萬畝紫花苜蓿基地建設和養殖示範村建設為總抓手,以優質青貯飼料為保障,以優質高檔肉牛、肉羊養殖關鍵技術推廣為抓手,全力打造飼養、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做大“xx肉牛”品牌。

(二)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夯實鄉村人才振興。面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開展農業技術、經營能力等技能培養培訓。繼續實施農村“兩個帶頭人”工程,注重培養帶富的“排頭兵”,把本地懂經營、會管理、能帶富的“土專家”“田秀才”、種養大戶、返鄉青年、合作社負責人、復員退伍軍人等納入培養物件,造就一批職業農民領軍人才。加強“三農”幹部隊伍的培訓、配備、管理和使用,從機關推薦選拔作風紮實的優秀幹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注重從實績優秀的人員中選拔幹部,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

(三)繁榮興盛鄉村文化,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和文化裝置配送工程,引導文化資源向鄉鎮和農村傾斜,加強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培養。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支援“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鼓勵文藝工作者不斷創作更多富有西海固特色、謳歌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培育延伸產業鏈條,培育做靚文化產業。持續深入開展“講文明、除陋習、倡新風”等移風易俗行動,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發揮鄉村“一約四會”的積極作用,引導農民群眾自覺抵制農村婚喪大操大辦、“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廣泛開展文明評選活動,評選表彰一批民風建設示範村、移風易俗示範戶、民族團結示範戶,以“榜樣的力量”示範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立。

(四)實施美麗鄉村行動,凸顯鄉村生態振興。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實施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建立、畜禽養殖治汙、農藥化肥“零增長”、農業節水增效等工程,積極推廣“種、養、加”立體迴圈農業發展模式,著力構建“減量、清潔、迴圈”綠色發展的新格局。圍繞農村私搭亂建、亂堆亂放、無序管理等“髒亂差”突出問題,集中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探索和推廣政府購買服務、企業化運營的鄉村環衛模式,持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實現舊莊點整治“全覆蓋”。注重“水旱”結合,因地制宜推進廁所革命,提升鄉村居民生活品質。突出產業融合、產村融合、產城融合、產旅融合,按照“中心縣城提升、重點城鎮示範、特色村鎮聯動”的思路,積極培育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大力建設美麗鄉村,推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五)加強基層組織體系建設,強化鄉村組織振興。深入開展學習教育,從嚴抓好農村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村組織帶頭人,全面整頓農村軟弱渙散組織,選優配強駐村幫扶“第一書記”。堅持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建在專業合作社、建在扶貧車間,建立“支部引領+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深入開展農村組織“三大三強”促脫貧富民行動,以建立星級基層組織為抓手,建立基層組織評星定級正向激勵、反向監督機制,推動基層組織向農村各類社會組織和新型經營主體延伸覆蓋。發揮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積極培育鄉村振興促進會、鄉賢參事會、老年協會、文體協會、環保協會、志願者隊伍等社會組織。

鄉村振興報告1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早在唐代,《茶經》就有“廬州六安(茶)”之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裡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明代李東陽、蕭顯、李士實三名士在《詠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風自六安”“陸羽舊經遺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評價。、

關注到紅色文化是文化資源中的一抹亮色,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六安市作為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在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方面優勢突出。近年來,六安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決策精神,紮實做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挖掘、傳承,有序推進紅色文化和旅遊產業的開發、融合、利用。我運用自身的旅遊管理專業人、校園媒體人、六安市裕安區人的'身份優勢,提出一個“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創業計劃專案、安徽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案——“茶振三農—基於綠茶製作技藝(六安瓜片)及相關農旅產品推廣平臺的設計”,專案貼合政策,發揮六安市自身資源優勢,做活做大紅色文化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文章,制定總體規劃,達到因地制宜與合理利用。推動紅色旅遊與鄉村旅遊、生態旅遊發展,延展紅色旅遊產業輻射寬度和資源聚集深度,放大紅色文化旅遊產業綜合效益,激發紅色文旅經濟新活力,更好助力鄉村振興,更好的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綠茶製作技藝(六安瓜片)的“老鄉”,我深刻意識到六安瓜片的傳承與宣傳對於當地的意義,是大別山紅色文化、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我們這些當地人精神文明寄託的重要載體;作為一名校園媒體人,我堅信宣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依靠強而有力的宣傳工作,不斷提高知名度,增強影響力,把宣傳工作搞好,傳承與保護成功了一大半,於是我建立起專屬的抖音、微博、嗶哩嗶哩等多個自媒體平臺的賬號(賬號名均為茶濃),各個平臺均有千餘粉絲。作為一名有創新意識的青年,我始終以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去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組建起非遺保護小隊,主張以賽促宣,提出“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創業計劃專案、安徽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案——“茶振三農—基於綠茶製作技藝(六安瓜片)及相關農旅產品推廣平臺的設計”,從創新的領域致力於非遺保護。堅持做到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鄉村振興報告13

村民家裡都有乾淨的廁所,垃圾日產日清,休閒廣場、便民服務中心等便民服務場所一應俱全。昔日塵土飛揚的農村,如今變成了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的'好地方。今年以來,xx縣xx鎮推動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堅持外修環境和產業,內鑄文化和鄉風,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使鄉村建設由內而外全面發力、整體提升,打造環境美、產業強、文化興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生態振興——提升美麗鄉村“顏值”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農村美不美,環境好不好,直接關係到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為進一步完善農村人居環境,研究制定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集中攻堅行動方案》,實行農村環境衛生網格化管理,劃定保潔責任區,嚴格落實鎮、片區、村三級包靠責任制,形成人人有責、人人出力的良好局面。

今年以來,在各行政村充分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以點帶面、逐步推廣,形成城鄉環衛一體化長效機制。在此基礎上,推行以綠治亂、以綠擠亂,形成了綠意盎然、乾淨整潔的靚麗風景。

產業振興——注入鄉村致富“活水”

鄉村振興需要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既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好美麗鄉村,又要盤活資源要素,增強鄉村“造血”功能。

近年來,xx縣xx鎮圍繞現代農業,探索農業+旅遊、農業+文化等新的生產模式,打造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發展集休閒娛樂、養生度假、文化藝術、農業技術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

文化振興——繪就鄉村文明“畫卷”

xx縣xx鎮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緊抓住“鄉村文明”這個關鍵點,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以改善環境為基礎,統籌抓好村容村貌、文化惠民等工作,不斷推動傳統文化向農村覆蓋,文明鄉風向農村傳播。

xx縣xx鎮不斷改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高標準升級xx個農村文化書屋,配備各類圖書、影像資料x萬份,為村民提供了“學習充電站”;進檔升級文化廣場,高標準配備健身器材,為村民提供了休閒娛樂好去處;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善行義舉四德榜,對孝德敬老等好人好事進行公示,廣泛組織開展“好媳婦”“好婆婆”等表彰活動,累計推選各類先進典型xxx餘人,使文明和諧的道德風尚融入到千家萬戶。把儒學文化與家風建設結合起來,將孝德文化納入到村規民約之中,並定期開展“傳承家風,銘記家訓”“鄉村儒學”等文化活動,使優秀家風與文明鄉風深入結合,助推鄉風文明浸潤鄉土,鄉風文化滋養鄉情,使文明厚度不斷累積,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鄉村振興報告14

11月25日,福州市農業農村局與農業銀行福州分行在福州舉行“深化金融服務 助力鄉村振興”簽約儀式,雙方簽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並將充分發揮福州市農業農村局職能部門作用和農業銀行服務“三農”國家隊作用,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水平,推動福州市農業農村全面發展和繁榮。

今後五年,農業銀行福州分行將為福州市鄉村振興重點領域新增貸款投放500億元以上,其中鄉村建設專案和重點產業貸款300億元以上,特色農業產業貸款200億元以上,全力滿足福州市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的資金需求。

一、政銀合作,共促鄉村振興

近年來,福州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2020年,福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1千億元大關,全市七大特色產業全產業鏈年總產值超2000億元,327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做大做強,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含交易額)918億元。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支援,也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農業銀行福州分行提出了“要有更高遠的政治站位、更深厚的三農情懷、更有效的頂層設計、更精細的行動計劃、更接地氣的金融助力、更先進的資料賦能”六項遵循,並出臺了《福州分行關於2021年全面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加快“三農”和縣域業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和《縣域支行營業網點服務“鄉村振興”行動計劃》,進一步深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工作。

金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福州市農業農村局與農業銀行福州分行深化合作,探索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新機制,既是農業農村部門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服務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農業銀行實現業務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據瞭解,雙方將積極整合全市農業農村系統資源和農行系統金融資源,緊密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持續優化產品產業結構,加快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重點支援納入省市級以上政府規劃、具有穩定經營現金流、還款和擔保有保障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圍繞福州市鄉村振興試點村鎮,加大對數字鄉村、特色村鎮、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等方面的`金融支援力度。

二、5年500億元,金融“活水”潤鄉村

今年10月,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與農業銀行福州分行兩級行聯動,制定出臺了《關於支援福州市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全力支援福州實施強省會戰略。

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長、福州分行行長王城英表示,農業銀行福州分行將把貫徹落實強省會戰略與貫徹落實農總行提出的服務鄉村振興的領軍銀行和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銀行“兩大發展定位”相結合,以本次簽約合作為契機,著力、全力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工作。

聚焦重點領域,加大信貸投放。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等方式,重點在農村普惠金融、特色現代農業、鄉村振興省市級重點專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脫貧成果鞏固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重點領域提供全方位支援,今後五年向福州市鄉村振興重點領域新增貸款投放500億元以上,其中鄉村建設專案和重點產業貸款300億元以上,特色農業產業貸款200億元以上。對符合條件的專案、客戶全部納入支援範圍,確保做到應貸盡貸。

傾斜政策資源,創新產品服務。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確保縣域貸款、涉農貸款和普惠小微貸款增速均高於全行貸款平均水平。圍繞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創新推出好產品、好服務。

加強科技賦能,助力數字鄉村建設。全面推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積極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農村資產資源管理、農村資金核算等服務,助力“智慧鄉村”建設。

三、“農”字當頭,服務延伸“海角天涯”

位於福州“海角天涯”的連江縣苔菉鎮茭南村,從昔日的小漁村搖身變成今日的網紅村。

2015年之前,靠海吃海的茭南村村民大多從事漁業捕撈和相關產業,如今茭南村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憑藉自然“顏值”和生態“氣質”出眾的平流尾地質公園,吸引了眾多遊客,還入選福建首批海岸公園,去年成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

近年來,農業銀行連江支行充分發揮金融資源優勢,支援茭南村實現農民富、產業興、鄉村美,截至今年10月末,該行向110戶漁民提供了1757萬元信貸資金,為泰源船業、恆盛實業等企業提供流動資金支援,近期還支援平流尾地質公園旅遊智慧停車場建設,以提升當地旅遊服務水平。

現場,農業銀行連江支行與茭南村簽訂了銀村共建合作協議。農業銀行將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援,助力當地漁業特色產業、蝦米加工業、觀光旅遊產業實現快速發展。

服務不止步,從田間地頭到“海角天涯”。支援茭南村這座小村莊實現大發展,只是農業銀行福州分行深耕“三農”、服務“三農”的一個剪影。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長、福州分行行長王城英介紹,農業銀行福州分行近55%的營業網點和近1300名員工分佈在縣及縣以下,在服務“三農”和實體經濟方面具有紮實的基礎和優勢,有利於紮根農村、服務農業、貼近農民。

服務“三農”,是農業銀行與生俱來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作為“農”字當頭的國有大行,農業銀行福州分行始終把服務鄉村振興作為全行經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服務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主線,全面做好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截至今年10月末,農行福州分行涉農貸款餘額達440.01億元,比年初增加27.87億元。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貸款餘額16.61億元,比年初增加7.95億元;“惠農e貸”業務共覆蓋全市9個縣(市、區)和22個特色農業產業,共發放“惠農e貸”資金97.4億元,比年初增加31.91億元,服務農戶超過1.8萬戶,覆蓋全市131個鄉鎮和89%的行政村。

下一步,農業銀行福州分行與福州市農業農村局將以本次銀政合作為起點,共同深化金融服務,聚焦重點領域,全力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為福州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出力添彩。

鄉村振興報告15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黨“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xx村駐村第一書記何xx到崗後,秉持鄉村振興試點先行、先建先試的原則,以“黨建+”為引擎,依託xx村毗鄰交通幹線區位優勢,建立“特色產業+環境治理+鄉村旅遊”鄉村綜合發展模式,助力xx村早日實現鄉村振興總目標。

一、抓黨建促鄉村產業振興方面

駐村第一書記何xx到崗後,積極探索“黨建+”模式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一是助力集體經濟“牛”起來。xx村在縣委、縣政府以及鎮黨委的幫助下,獲取財政投資450萬元購買了154頭品種優良的西門塔爾肉奶皆用基礎母牛,通過三戶聯保、個人租養的方式,在xx村試行規模化養殖,以此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二是盤活村集體經濟資產。針對村集體經濟所有大棚無人承種的問題,現由村黨支部統領,村集體經濟牽頭,駐村工作隊配合,對無人承包的大棚進行包種,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引入新品種進行種植試驗。三是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新業態。xx村駐村第一書記、村支部書記等赴xx鎮xx羊駝養殖基地調研羊駝養殖產業,該基地採取“企業+嘎查集體+牧戶”模式,並引導有意願牧戶積極發展羊駝產業,帶動牧民群眾穩定增收。下一步將繼續開展在xx村發展羊駝養殖的可行性研究。

二、狠抓全域環境治理方面

立足xx村現實情況,第一書記到崗後強力提升村容村貌、整治環境衛生、打造美麗鄉村。一是打造“花海新世界、多彩xx村”。充分利用村內閒置土地,駐村第一書記推動村黨支部,採取分期分步實施的方式,立足20xx年春季美好時節和xx村地域特點,劃定試驗區,通過種植耐寒、耐旱、花期長、造價低的.花卉品種以及經濟類農作物,形成沿路有花帶、村內有花海的局面。二是圍繞美麗鄉村建設目標,改善人居環境。以村黨支部為引領,組建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衛生評比小分隊及保潔員隊伍三支力量,結合村情實際制定獎罰機制,促進村民自覺維護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三是完善村內基礎設施。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爭取村級公益事業專案和美麗鄉村專案獎助資金,在年內開展村組道路進行升級改造、實施亮化工程、修建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補齊民生短板。

三、包聯幫扶單位工作開展方面

自治區財政廳派駐第一書記到崗後,聯合市、縣級財政部門,紮紮實實開展包聯幫扶活動。一是自治區財政廳主動向xx村愛心公益超市捐贈的米麵40袋、防寒大衣10件等物品,為村民生產生活提供了幫助。二是駐村第一書記協調xx市財政部門和xx縣民政部門為村委會建設玻璃門樓,現工程已經完工,加強了村委會的陣地建設。三是針對村內文化娛樂設施不足的問題,駐村第一書記及時與上級有關部門反映,縣財政局為xx村捐贈了包括報刊架、檔案櫃、圖書、音響等總價值約一萬五千元的辦公、文化用品,健全了村文化活動室的設施裝置。四是針對駐村工作隊、村兩委辦公裝置缺少的情況,xx縣財政局為村黨支部捐贈電腦兩臺以及印表機一臺,有效解決了辦公效率低下的問題。

四、駐村幹部工作方面

xx村駐村工作隊到崗後,做到認真履職,紮根基層,團結村兩委,推動xx村工作有序開展。一是走村入戶開展調查。駐村第一書記對xx村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和老黨員戶等進行入戶走訪,與村民面對面進行交流,進一步瞭解村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期望。二是健全村兩委組織。駐村第一書記推動xx村重新選舉了xx村、昌海村、郭三牛村三個自然村村長,設立了村黨支部委員兩名。三是嚴肅政治生活。村黨支部成員一同嚴格落實“三會一課”要求,組織生活會等按要求定期開展。四是完善制度規範。駐村第一書記起草制定了《20xx年xx村黨支部工作計劃暨鄉村振興工作年度計劃》《xx村文化活動室管理使用制度》《xx村村規民約》等一系列制度性規範,使xx村工作更加制度化、規範化,經濟發展趨向常態化、長效化。五是加強宣傳教育。運營“xx縣xx鎮xx村村民委員會”微信公眾號,宣傳xx村黨建、村規民約等資訊。六是加強檔案管理規範化建設。為保障鄉村社會治理各項工作規範執行,駐村第一書記推動xx村實現檔案收集齊全、整理規範、保管安全、利用方便總體要求,進一步加強檔案管理科學化、規範化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