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彙編十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3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的作文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彙編十篇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傳統的民俗文化,但是最傳統,最民俗的那就是--過年。

在我們中國,過年是我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獸,它非常凶猛,吃人、毀壞房屋、禍害莊稼,人們都害怕它。有一天,在外打獵的人要點火,不小心燃燒到了竹筒。"啪"的一聲把年嚇跑了,漸漸的人們發現"年"有三怕:怕響、怕火、怕紅色,所以每當"年"來時,人們都點爆竹、貼對聯、穿紅衣服,又稱過年為"過年"。

現在,過年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每當過年時,街上分外熱鬧,有賣年貨的、賣年畫的`、賣衣服的,各個五花八門。街上的人們個個精神飽滿、喜氣洋洋。這時候家裡的婦女可要忙嘍!她們要趕做年夜飯、包餃子。各家都傳來酒菜的香氣,其餘的人都在忙著貼對聯、貼"福"字、年畫,"福"字有正著貼的,倒著貼的,裝飾的家裡別具一格,特有過年氣息。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一家人快樂地吃著年夜飯,在外打工的人們除非萬不得已,都會趕到家裡吃團圓飯。

大年三十的早晨,大人們、孩子們都很早就起來,送走今年的最後一天,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小孩子們跑到爸爸、媽媽的房間,說一些吉祥的話,爸爸、媽媽就會拿出紅包給孩子們,這也是孩子們最快樂的一天,孩子們就會拿著紅包去買最喜歡的玩具和零食。大人們在那天會至親戚家去拜年或是在家做飯迎接客人。到晚上,大家都坐在一起看過年聯歡晚會等待新年鐘聲的敲響,迎接新年的到來。

過年過去,不久就要迎接元宵節。

這就是我身邊的民俗文化--過年。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來到了。在牛郎織女悽美而浪漫愛情故事的渲染下,七夕節越來越得到俊男靚女們的恩寵,那麼,如何才能度過一個浪漫的七夕節?在筆者看來,傳承傳統文化的七夕更加浪漫。

七夕節,既來源於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成為情人節,也因傳說中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多情的典型女性形象,是令人尊敬的勞動巧手,所以歷代的婦女都要在農曆七月初七這天,去向織女乞求勞動技巧和婚姻匹配的`巧,又名乞巧節。其實,不論是七夕節還是乞巧節,若能在表達愛情中增添些許乞巧的味道,七夕自然會與眾不同且浪漫十足。

在古代的乞巧節當天,姑娘們乞巧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願景美好,趣味十足。乞巧,之於古代,就是勞動技巧和俘獲愛情的巧,之於當前,雖然方式可以不同,但內涵卻保持一致,就是生活的技巧和愛情的保鮮劑,而這正是傳統七夕節留給後人的文化精髓,即只有辛勤勞動、熱愛生活,才能體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的浪漫愛情。

可如今,在商品經濟時代,浪漫似乎變得很奢侈,姑娘們,在網上網下,吃飯、看電影、買衣服、鞋子、包包,收男朋友送的各種禮物,一天下來,心情美麗了,可錢包卻空了,而且這種心情上的愉悅往往是來自消費的快感,跟浪漫愛情似乎沒太大關聯,姑娘們自然也體會不到愛情的甜蜜。所以,要想過個浪漫七夕,不妨多一些文化韻味,少一些消費氣息,傳承乞巧文化精神,晒一晒辛勤勞動、熱愛生活的精神狀態,正當其時。

趁著七夕節這一天,做一頓豐盛的浪漫晚飯、拌一碗新鮮的水果沙拉、烘焙一份可愛的餅乾甜點、獻上一蝶可口的壽司料理,晒一晒養花的成果,聊一聊讀書的心得等等,無數種乞巧、獻巧、得巧的方式,都值得試一試。如果不會做,可以網上學習,如果不熟練,可以多練習幾回,因為姑娘們的任何一次努力和成長,戀人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慢慢滋養出愛情的甜蜜。

七夕節既是情人節,也是傳統節日。作為情人節,獲取和經營愛情的能力與智慧是浪漫愛情不可或缺的養分,無關時代;而作為傳統節日,七夕節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新時期更值得被回味、被傳承。在這個七夕,期待姑娘們能多些乞巧的活動,在傳統文化精髓中找尋到浪漫、甜蜜的愛情。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從禮紀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就是確證。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式。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侷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捨棄那些為階級統治服務的.禮儀規範,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價值。

“禮”顯於制度,“儀”重於形式。“禮儀座度,笑語座獲。”其解釋為:古之祭祀禮儀盡合乎法度,笑語盡得其節制。在現代,我們根據禮儀發展的規律和其本身的作用、特質,將其定義為:人類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範與準則,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禮品器物等。

禮貌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為規範。禮貌屬於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側重於內在修養。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要求尊重對方、承認肯定對方並尊重對方的人格。基本要求是誠懇、謙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誠於中而形於外”。主要內容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敬老尊賢、待人和氣、講究衛生。

禮節是在交際場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頌、問候、致意、哀悼、慰問以及給予必要協助和照料的慣用形式。禮節是禮儀的具體的、外在的表現形式,是內在美的一種外化。是交往中一切行為、舉止、儀表、語言的規範。

儀表是禮儀在個人外在形象方面的體現,包括舉止儀容、服飾、姿態等方面。它與人的道德修養、文化水平、審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密切相關。對人們的形象起到自我標識、修飾彌補、包裝外表形象的作用。

儀式是交際活動中,按禮賓要求,用特定的程式、方式等表達的禮儀的過程。多數以組織的形式出現在較為大型的交際活動中。如:迎送、開業、升旗、剪綵、簽字等。是公關活動的重要內容,是禮儀比較外在,比較轟動的表現形式。

禮品器物是指為表達敬意,寄託情意的一些物品。例如過去的禮器、少數民族的哈達、錦旗、獎盃、紀念勳章,以及一些具有特定意義的物品。

毫無疑問,傳統文化文明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一般說來,社會上講文明禮貌的人越多,這個社會便越和諧、安定。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教養有素,禮貌待人,處事有節,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多一些愉悅,而國家、社會更多一些有序與文明。從這一點講,禮儀對社會起著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長期以來,由於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於滲融並存的狀態,又由於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的消極作用。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不夠重視,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亦有增無減。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於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建起一片屬於自己的文明天空。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裡,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裡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裡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大家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大家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大家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裡,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大家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大家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大家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裡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大家愜意地坐在院子裡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大家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裡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二胡的悠揚踩著三月斜雨的韻腳,沁過薄霧和窗紗,微微的還有些許暖意。冉冉檀香瀰漫著空氣,讓我不覺神遊於五千年的古國文化長河中。

天地初開,萬物終歸混沌。祖先們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道德理論無一不體現著祖先們的智慧,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爭鳴,如一聲春雷驚雨,給華夏大地一片潤澤。道家,法家,儒家諸如雨後春筍紛湧而出。其文學思想,道德學說更是沿用至今,令我們受益匪淺。自春秋《詩經》開始,先秦散文,魏晉文學,後唐詩宋詞元曲,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學的博大精深。從孔子的“詩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給人們打上了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談笑可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這種憂患意識逐步上升到愛國情懷,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崇高天倫。“天行健,則君子自強不息”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的高尚道德。

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功業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閒桂花落,月靜春山空”的天人共鳴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塵莫及的。當世界文化的鐵蹄滾襲而來時,總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抵擋的。在這個物質利益至上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者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慾望、拜金、權利等都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蝕著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洋節”,昔日的傳統文化正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這些情況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歡的,是沒錯。可這又何嘗不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漠視?那些我們都曾引以為傲的民族文化都去哪兒了?

我記得魯迅曾說:“唯有民魂是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有進步。”a巴m也曾說:“當中國忘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時就是我們攻打這個民族的時候。”覺醒吧!我希望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來構造我們祖國的輝煌。我們是龍的傳人,頭頂著祖國的藍天,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血管裡流著的是祖國的熱血,生命力延續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6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有味的,一種傳承於冥冥的心靈深處、承載著厚重文化底韻的“味道”。伴隨著明媚的陽光,我們雛鷹假日小隊的夥伴們結伴來到塘棲古鎮,尋訪身邊的優秀傳統文化。

塘西古鎮座落於京杭大運河的南端。如果把江南古鎮比作璀璨的明珠,那塘棲便是鑲嵌在古運河畔分外奪目而耀眼的那一顆。那裡風景如畫,特別在春節前後,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其中。

來到塘棲古鎮,雄偉的廣濟映入眼簾。它橫跨在京杭大運河上,供人們在上面順利地通行和觀賞風景。廣濟橋非常堅固,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巍然屹立。它連線著橋兩岸的傳統文化,使其在上千年的傳承中,未被淘汰。站在廣濟橋上往下望,到處張燈結綵,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

迎著著撲鼻的香味,我們尋找到了粽子鋪。只見鋪前坐著一位老奶奶,正有條不紊地包著匯昌粽子。粽子我們時常吃,但包還是第一次見,夥伴們帶著好奇心一起圍了上去。看著奶奶的示範,我們個個都在一旁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們手拿兩片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忙活開了。疊好粽葉,先放上一點小米,再在中間放一塊肉,最後在肉上蓋一層米,這樣肉就被夾在了中間,最後要將粽子裹起來。看著容易做起來難,我們一個個都被最後的工序難住了,只能求救於奶奶。奶奶熟練地裹緊粽子,並快速地用線繞起來,繫緊,打了一個小結。奶奶笑呵呵的說:“熟能生巧,你們第一次包,做的都很好。”臨走時,我們還品嚐了奶奶包的匯昌粽子,親手包裹粽子後,感覺特別好吃。小小的粽葉內,包裹著大大的傳統的文化。

走出粽子店,穿過小巷,“砰、砰、砰”,大木棰敲擊石臼的聲音,像打雷一樣震耳欲聾。夥伴們好奇地四下張望,只見街盡頭,兩個爺爺在打年糕。一個掄起大木錘有規律的敲打石臼中的年糕,一個蹲在石臼邊來回翻揉年糕。跟隨著爺爺的`節奏,我們也情不自禁興奮起來。看著我們期待的眼神,爺爺決定讓我們自己試一試。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原來木錘那麼重,一個人根本沒有辦法抬起它來。小個子的我們,只好三人一起出場,齊心協力抬起木錘,重重地砸下去。年糕在石臼裡被砸開了花,熱氣騰騰的,好看極了。

在塘棲古鎮,我們見識了寓意五穀豐登的大糧倉,抱了象徵著好運的金元寶,品嚐了甜甜的棉花糖、香香的刺毛肉圓,包了味道鮮美的大肉粽,還親自捶打了年年高升的年糕……傳統文化其實就存在於人山人海間。

優秀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此次在塘棲古鎮,我們尋訪到了無處不在的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7

新時代發展的洪流正向我們湧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時過境遷,我們迎來了車水馬龍的繁華。共築盛世林樓,不僅需要“工匠們”辛勤籌建,還需要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為其注入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人類逐步發展的程序中如泥沙中淘金般積澱下來的,能延至今日,剩下的多為其精華,具有不竭的生命活力。諸如“田園牧歌式”生活的網紅代表李子柒,她釋出的視訊取材於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時令節氣、傳統節日、民風民俗等,播放量竟超過30億,這個難以估量的資料背後足以見得傳統文化煥發出的活力令人震撼。

在快節奏的發展中,再難有過“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體驗了。浮躁、急於求成的作風如雨後竹筍般湧起,在人們物質富裕的同時,精神世界的空乏令人堪憂。因此,讓傳統文化的精魄熔鑄到世人的靈魂中,令其思想有所轉變,進而由內而外,朝氣盡顯。如此,眾人才不至於成為一幅空殼,築造華夏大廈的美夢才有可能成真。

欲要完成對時代林樓的建造,需要讓人們精神富裕,付諸行動便是關鍵了。無需像孔子那樣周遊列國,訪名師交益友;也不必像學士宋濂那般飽讀詩書,手自筆錄,行深山巨谷中覓良師。我們暫且虛心客觀地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加以創新,令其獲新生,煥發光彩,得以一直延續,不被歲月的長河沖蝕。我想:每日盡一己之力,力雖小,但總能如溶洞滴水般塑造一個人,影響整個社會,傳統文化的功用在此得以體現。

然而,現實中仍有少數人摒棄本國文化,“嘔心瀝血”地研學西學,最終少有人問津。什麼“出國留學才能升為教授”,什麼“清北名校再次派遣芸芸學子出國留學”,都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自信。這不容小覷,若對本國文化都沒有信心,又談何取其精華以築盛世林樓了呢?

千百年來,我們不知舉著火把在幽暗昏惑的隧道中踽踽獨行了多久,那顫動的火焰正是相隨已久的傳統文化,它為我們指明方向,燒穿黑暗,驅散陰霾,於平地中,一座座如茂林般合聚的大樓得以拔起,直衝蒼穹。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8

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

——題記

生命是一種幸運,生命是一種奇蹟。生命在茫茫宇宙中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但卻是父母贈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父母從孩子的生命誕生起,就期盼著他一生的精彩,為他忙碌,為他操勞。那是一種樂意的奉獻,那是一種偉大的自覺,那是千萬條愛河匯成的恩情之海。

“可憐天下父母心。”有誰能感受到,胎兒躁動時父親倖福的撫摸?有誰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時母親忍受的痛苦?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時候,父母是滿懷激動的歡笑;當襁褓中的嬰兒不停地啼哭,父母表現最多的是耐心;當我們咿呀學語,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的'時候,父母回贈我們的是無數的親吻;當我們受到挫折或充滿委屈時,父母的寬慰會及時撫平我們心靈的創傷,賦予我們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可以說,父母的關懷帶給我們無盡的快樂,父母的慈愛伴隨我們健康成長,父母是庇佑我們一生的“神”。

“百善孝為先。”父母無私的愛並不希圖什麼回報,但做子女的卻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顆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願和行動。當父母步入中年、逐漸衰老時,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支援。當你把第一次親手煎的雞蛋端給父母品嚐的時候,父母感覺是很香很香的;當你把一杯熱茶端給下班歸來疲憊不堪的父母時,父母喝起來是很甜很甜的;當你學會洗衣服、起床疊被、整理屋子時,父母會感覺到你長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種親情,是一種愛,是一種美德,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應遵循的道德規範。

“孝為德之本。”由孝敬父母衍生開去,就是博愛,就是學會愛他人,愛人民,愛祖國,愛人類。每個人出生在家鄉故土,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成長,他都應該飲水思源、知恩圖報,都應具有桑梓之情、赤子之心,長大後要報效家鄉、報效祖國和人民。由孝道推衍開去,一個正直的人,還應該明白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扶貧濟困,除惡揚善,讓世界充滿愛,讓社會充滿真誠、善良和美好,讓人們都生活在溫馨和諧的環境之中。這就是大忠大孝,這就是孝行天下,這就是“天下為公”。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9

“民安國泰逢盛世,風調雨順頌華年”道出了新年的期盼;“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點明瞭天下學子的抱負;“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描出了甜美愛情的模樣。

一字一句,一聯一對,上下相應,平仄相和,妙趣橫生,雅俗共賞。中華傳統文化瑰寶——對聯已經走過了數千年,從最早的桃符“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到如今形式多樣的春聯、壽聯、輓聯,無一不體現著漢語言的博大精深,彰顯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國土茫茫,萬里無疆;中華之魂,傳揚四方。新春是每個中國人心中最溫柔的記憶,如今,張貼對聯仍是家家戶戶喜迎新春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儘管各種列印的華麗春聯橫行於市,可在街頭巷尾,依舊可見,一套掉色的舊桌椅,一硯墨,一支筆,一沓大紅正丹紙,寫成的春聯整齊地掛滿一牆,似鮮血明亮,如紅旗飄揚。寫字的大多是已退休的老人,兩鬢斑白,銀絲摻雜,字寫得端端正正,行雲流水,如群鴻戲海,似舞鶴遊天,這種簡單又傳統的春聯,是許多人熟悉又溫暖的春節回憶。

此去經年,良辰好景應猶在,卻道物是人非事事休。算起來,爺爺去世約莫有七年了,那時,還有許多自家寫春聯的,也還容易買到印有龍鳳呈祥金紋的正丹紙。每當過年,爺爺就會鋪上紙,表情認真嚴肅。施之以墨,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寫“五湖四海皆春色”,書“萬水千山盡得輝”。橫平豎直,如中國人的脊樑,;剛勁有力,如中國人的筋骨。然而如今,家裡也用上了列印春聯,不再有紙墨幽香,奶奶也不再認真看著揮墨如雲煙的春聯,儘管她一向不識字。

“書必有神、骨、血、肉,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我曾自以為字寫得不錯,也曾試探著寫過春聯,但我發現,寫在紙上,大小不一,或歪或斜,不夠方正,不夠大氣。寫字,寫聯,真的是靠長期的積澱和修養。

紅色中華,浩浩然正氣於身;書墨憶古,句句聯筋骨育人。之前的書法老師,六十多歲,很是和藹,夏天的時候穿一件純白的短袖,天天執筆,卻從不染墨。他說他退休前,在學校裡除了體育什麼都能教,卻認為書法是每一個學生首先必須要學的。記憶猶深,在書法課上教的`第一個完整的字就是“人”,簡單兩筆,卻很不容易寫好。“這個字的慢慢練,一直練,有些人啊,一輩子都寫不好這個字。”寫字如做人,橫平豎直,端端正正。

紅色的春聯是對往昔的感慨和明朝的期盼,剛勁的筆畫是不屈不撓的堅韌和堂堂正正的大氣。

對聯之下,中華之根;書法之上,民族之魂。無論你身處何地,是居住港澳臺的同胞,亦或是漂泊異國的華僑,中國人,就是我們共同的身份。鑄造我們的,是中國精神。連線我們的,是中華文化。

遲遲鐘鼓,中華文化從歷史長河中流淌而來,源遠流長,綿延不絕;耿耿星河,中華文化亮之於今世,永耀於後人!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0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許許多多,但我更喜歡的`是剪紙。

首先剪的是一隻黃蝴蝶和綠蝴蝶,它們約好一起去紅色的玫瑰花園裡玩,它們來到花園裡。

“瞧,多麼美麗的花呀!”黃蝴蝶說。綠蜻蜓接著說:“是呀,是呀,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美的玫瑰花。”

黃蝴蝶一邊看花一邊聞花香,綠蜻蜓就看風景。

瞧,它們多開心啊!

這就是我的剪紙作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