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寫傳統文化的作文錦集九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寫傳統文化的作文9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寫傳統文化的作文錦集九篇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節,又叫做脫軛節。在壯人的意識裡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間的一般牲口。有一個故事說它四月初八誕生於天上,所以這天是牛王誕日,當初因為陸地岩石裸露,黃土望不到邊,塵沙彌漫,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牛王奉命從天上來到人間,播種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種,誰知它弄湖塗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叢生,侵凌田禾。因此被罰留在人間吃草。但天上並沒有忘記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從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因為是給牛過節,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勞動。主人用楓葉水泡糯米蒸飯,然後先捏一團給牛吃。牛欄外安個小矮桌,擺上供品,點香燭,祭奠牛魔王,人們還要唱山歌,唱彩調,歡慶牛的生日。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陶瓷的故鄉”,以陶瓷聞名天下,蜚聲海外。八百多年以前,南宋官窯曾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一筆,在杭州留下了陶瓷文化的歷史足跡。今天我們向日葵假日小隊踏著先人的足跡,追尋歷史的腳步來到了這個神奇的博物館。

走進大廳到處陳列著古代的瓷器,它們各種各樣、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好像在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故事。我們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回到了八百年前,看到了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接著我們來到陶藝中心,親身體驗古代陶瓷工藝的神奇魅力。陶泥在我們的手中經過我們的拉、捏、拍、揉,一下子富有了生命力,一個個與眾不同的作品應運而生。望著我們自己的作品,我們都有一種十分強烈的成就感!

一天的博物館之行非常短暫,但同學們都為我們祖先的心靈手巧,我們祖國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感到驕傲!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今天是六月八日,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說起“端午節”,我還知道它有另外的幾個名字呢!如“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由於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來探望自己的父母親而得名“女兒節”;“詩人節”當然是要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現在知道了吧?

早上,我吃過早飯,媽媽和奶奶帶我出去玩。一路上,我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別提有多開心了。不知怎麼的,我發現今天大街上有好多人,他們都買了樹枝拿在手裡,我很奇怪準備問媽媽,卻發現媽媽和奶奶手裡也各拿著一捆樹枝,就連忙跑過去問:“媽媽你們買樹枝幹啥?啊!真香!”媽媽笑著說:“傻孩子,這是‘艾枝’。艾枝可以驅蚊子和蒼蠅,還可以避邪呢!我們把艾枝掛在自己家的'門上、窗戶上,不是很好嗎?”我點點頭。

中午,我們家的飯菜有豐盛又香甜,除了家常菜外,還有漂亮的三角粽子、雞蛋和鴨蛋,香氣撲鼻。我立刻拿起一個較大的粽子,剝開粽葉,津津有味地吃著白嫩的糯米,好吃極了!

爺爺告訴我,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人格。其實這個我已經知道了,嘻嘻……

端午節真快樂,真有趣!又可以學到知識,增長見識。過端午節,真好!作文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俗稱鬼節。這是壯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從七月初七就已經開始有節日的氣氛了。七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壯族受漢族的影響,也很同情這對難得相會的夫妻。但壯人還另有說法,認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來染布、做醋、煮藥,格外好,所以家家戶戶中午有人趕往河邊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當女兒節,出嫁的女兒不但不像織女那樣渡過鵲橋尋夫,反而離開夫家回到母親的懷抱。

初七過後,人們便為中元節辦貨,忙著趕圩採購香燭和鬼衣紙。節日到,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殺豬,一派節日氣氛。有的地方從初七開始就用鮮筍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開始大祭,供桌上擺滿了豬肉、整雞、整鴨、米粉、發糕、餈粑、糯飯,一直襬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這前,得先把供品熱一下,祭過祖,才能進餐,供桌下撂著一個很大的紙包袱,裡面塞滿了藍、白、紫色紙剪成的鬼衣和紙錢。每次祭奠都燒一些,燒過之後,用芭蕉葉、海芋或荷葉包好灰燼,等到十六日最後一次燒完,一起包成兩大包,由一位老人頭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邊,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還燒紙船、紙馬和紙屋,讓祖先滿載而歸。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近來,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在廣大觀眾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大家在對選手們的出色表現讚歎不已之餘,紛紛對節目的形式及內容表示讚賞。的確,中國傳統文化在現在日新月異的快節奏、多元化的生活中顯得越來越小眾,越來越被邊緣化。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更熱衷於那些外來的快餐化娛樂節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學習越來越少。這種現象與現在的教育體制、社會文化氛圍有著密切的關係。學校教育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涉及只是蜻蜓點水一般,意思一下而已,並沒有真正的讓學生領會到傳統的魅力。應試教育的急功近利與浮躁,也使學生沒有機會、沒有精力去探究傳統的美。同時,社會文化也未能給與相應的引導,充斥著媒體的都是高富帥、白富美的社會價值觀。

這次《中國詩詞大會》所涉及的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即使這樣也能讓人們為之驚呼,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浩瀚和深邃現在越來越不為人所知,長此以往,可能導致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因此,希望這次《中國詩詞大會》的影響不是曇花一現,應該以此為起點,逐步培養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激發大家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使中國文化得以傳承有序、發揚光大。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6

中國是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無數個發明在中國誕生,剪紙便是文化藝術瑰寶之一。我看見一幅幅五彩繽紛 、形象生動的剪紙,情不自禁的展開白色的翅膀,飛向了想象的王國。 從前有個小男孩叫羅卡,他從小喪父喪母,只好在地主家當小童工。地主對他十分刻薄,每天讓他從早到晚為地主的幾頭駱駝洗澡,還要他拉駱駝在草地上吃草,整天伺候那幾頭駱駝,只要有一點沒做好,就不讓他吃飯。 來自:作文大全 有一天,羅卡照例帶駱駝去喝水是遇到了一位仙女,那個仙女看到他衣服又破又爛,而且看起來幾天沒吃飯了,便變成一位老婆婆去探察他的生活情況和他的心靈善不善良。

老婆婆走到羅卡面前,說:“孩子,能給我一點水喝嗎 我太渴了! ” 羅卡晃晃自己的水壺,還有最後一點點水了。羅卡把水遞給老婆婆,說:“ 婆婆,您喝水吧!”老婆婆又說:“孩子,我的肚子好餓啊,有沒有東西吃呢 ”羅卡摸摸自己的口袋,只有最後半塊餅了,羅卡把餅遞給老婆婆說:“婆婆,您吃吧!”

就這樣,經過多次的試探,仙女發現這個小孩十分善良可愛。老婆婆又問:“孩子,如果你有很多的錢,你會做什麼 ”羅卡想了想,說:“我要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仙女非常高興,給了羅卡很多錢,從此羅卡過上了美好的生活,但是他仍然很善良,幫助了很多的人! 中國的剪紙藝術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啊!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7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生活活動之一。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城區都有舞龍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經成為一種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舞龍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古代人們用耍龍燈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舞龍的主要部位是龍頭、龍身兩個部位。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為九節龍、十一陽龍、十三世龍、多者可達二九銀龍。十五節以上的龍比較笨重,不以舞動,主要是用來欣賞,這種舞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危險性很高,用竹子先撐住內部,披上紅紅火火的龍衣,在竹子裡面的縫上頂住蠟燭跳來跳去,欣賞性很高,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舞龍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有:江龍漫遊、龍頭飛舞、頭尾交跳、龍身擺尾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有各種的樣的金龍玩珠、火龍刀蠟、一應俱全、應有盡有的花樣讓大家眼花繚亂,非常好看。

舞龍的習俗在海內外華人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他們就一向會舞起龍、耍起獅,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8

我,一個普普通通的地道中國人,一生只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一個是可親可敬的祖國母親。

我的祖國母親,從古至今“養”成了許多“習慣”。這些習慣說的俗一點,就是她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茶文化歷時悠久,其中“祁紅”算是出名的了。***爺爺曾為它誇讚:“你們祁紅世界有名。”的話,可見祁門紅茶的名、醇、香和地道。飲祁門紅茶的人骨骼強壯,紅茶中的多酚類(綠茶中也有)有抑制破壞骨細胞物質的活力,可見“祁紅”是名不虛傳呀。

食品文化更是繁多,就拿各位最熟悉的粽子說吧。粽子是因為屈原的故事而流傳的。那你們知道粽子為什麼要用艾葉包嗎?告訴你們吧,因為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所以嘛,現在同學們都只能看到媽媽們準備艾葉和肉、米包粽子了。

不同的國家,服裝也不同。中國的服裝文化最早就有清淡平易、寬抱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的特點。

祖國的傳統文化還有許多許多,我寫一天也寫不完。不過,只要我們心中知道它,遵守這種傳統,那我們就是一名的中國人!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9

刀剪劍、傘、扇屬於人類文明的物質文化,是人類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增加行為能力,提高生活質量而發明的。它們不僅具有可供欣賞的物質外觀,也在長期的製造和使用過程中逐漸積累著精神文化的內涵,成為體現歷代人民智慧、情感和審美文化的載體。

x月x日,我和媽媽一起去參觀了刀剪劍博物館。在參觀的過程中,我不由得發出一聲聲驚歎。原來,我們平時用的剪刀中有那麼多學問,如:全手工製作一把剪刀,需要七十多道工序。即使藉助小錘、拋光、砂輪等小型工具進行半機械化製作,也要二三十道。先把洋元放在爐子上加熱,然後不停地錘打,使鋼和鐵融在一起,再做成若干個大小一致的剪刀片。這個工序比較難,如果沒有融合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斷鋼,做成的剪刀片上會有黑痕,用力一敲就斷了。此外,製成的剪刀尖子容易形成純鋼尖,沒有韌性,剪到硬一點的東西就會斷。

在那裡我還見到了奇形怪狀的剪刀,有的只有半邊;有的刀片是正方形的······

參觀完了,我覺得作為一箇中華兒女,真是一種榮幸,我為祖國驕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