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說課稿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1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節日》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節日》說課稿5篇

《傳統節日》說課稿1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傳統節日》是一首介紹祖國傳統節日的童謠,講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的習俗,讓學生從中認識、瞭解祖國的傳統節日,並知道每個節日的具體時間。

2、學情分析

本課的內容貼近生活,淺顯易懂,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主要讓學生根據圖片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是怎樣過這些傳統節日的,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說教學目標:

(1)鞏固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韻味地朗讀課文。

(3)藉助圖片、資料瞭解我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並知道它們的具體時間。

(4)感受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感。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瞭解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風俗等,感受我國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底蘊。

教學難點:

對傳統文化產生熱愛和讚美之情。

二、 說教法學法:

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過程中,我確立了以學定教的思想,先借助圖片,同時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瞭解傳統節日中的風俗,在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通過觀察、談話平等的與學生交流,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 說教學過程:

1、 談話匯入:通過兒歌匯入,營造了節日氛圍,激發了學生興趣,自然的過渡到了課題並讓學生對什麼是傳統節日有了一定了解。

2、課前熱身:

3、 初讀,整體感知,讓學生整體感受了童謠的韻律美。分小組讀課文,標出序號,圈出節日,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4 、深入學習,瞭解傳統節日,練習朗讀、說話

(1)學習我國最隆重、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春節,教學時先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小朋友,圖上畫的小朋友們在幹什麼?再讓學生說一說春節這一天還有哪些風俗呢?春節是幾月幾日呢?最後再交流: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體會應該以一種什麼語氣讀這一個節日。

(2)學習元宵節時和學習春節的方法相似。

(3)學習完這兩個節日後我同學生一起歸納了學習這兩個節日的學習方法:看(想)——說——讀並讓學生分小組照以上方法小組學習其餘五個節日。

(4)全班交流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

5.拓展延伸:

(1)全班一起拍手讀,童謠感受節日的美好。

(2)進行記憶挑戰賽,檢測學生對節日時間的識記情況。

(3)說話練習:再次加深印象,感受節日的美好。

總之,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記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華,積澱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通過本節課學習,學生了解了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並激發民族自豪感。

本節課設計我感到較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師發揮主導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地位。讓學生通過圖片和生活實際或情境進行說話訓練和朗讀訓練。

2、注重了學法指導。揭示課題後,讓學生說說,要想深入、全面地瞭解這些節日,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教師及時梳理學生所提出來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環節。

3、在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大量的圖片,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更加直觀、形象地表現節日的快樂氣氛,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不足的是課前沒有讓學生充分的蒐集資料,對學生的情況估計不夠。

《傳統節日》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傳統節日》。下面我將從研讀文字說教材、依標扣本說目標、立足學情說教法、環環相扣說流程、思路清晰說板書這五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研讀文字說教材

《傳統節日》是語文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識字”中的第2課。本課由一首民謠、兩幅插圖和三道習題構成。

這篇課文依據中國農曆時序先後,依次介紹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以及相應的節日習俗,表達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

二、依標扣本說目標

依據課標要求,結合學段目標和學生特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教學重點)

2.藉助漢之星教學平臺,指導學生正確認讀15個生字,學寫3個生字,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教學難點)

3.藉助圖文閱讀,豐富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

三、立足學情說教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思維活躍,自信心、表現欲強的特點,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遊戲激趣、朗讀體驗、“漢之星”輔助教學等方法,讓學生在玩一玩、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環環相扣說流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大板塊:創設情境,童謠匯入—運用平臺,識字寫字——反覆朗讀,熟讀成誦——拓展延伸,鞏固積累。在第二板塊又具體設計讀文識字——遊戲識字——生字輸入——指導書寫四個環節。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童謠匯入

在教學開始,我首先通過一首《春節童謠》將孩子帶入節日的學習情境中(放音樂),並藉助“節日”這一話題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為了深化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我利用漢之星“查”的功能,出示“節日”一詞的意思,從而讓學生明白傳統節日指的是傳統的慶祝或祭祀的日子,是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從而讓學生把“傳統節日”和“五一勞動節”等紀念日區分開來。

(第二板塊)運用平臺,識字寫字

(第1環節)讀文識字,寓識於讀

在初讀課文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己嘗試朗讀,注意讀正確、讀通順。在學生展示朗讀成果時,我設計了個別讀、同桌互讀、全班齊讀三個梯度。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朗讀熱情。

(第2環節)遊戲識字,趣中識記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遊戲應該是激發興趣最好的方法了。我具體設計了以下兩個內容。

1、首先我設計了藉助拼音小帽和去掉拼音小帽認讀詞語、摘蘋果、開小火車等層層推進的多元識字活動。在遇到不太好理解的詞語,比如“大街小巷”,“乞巧”等,我先讓學生試著結合句子和生活去理解,然後通過漢之星?“查”的功能準確理解詞語的意思,從而掃除字詞障礙,為理解課文做好鋪墊。然後,我出示與節日和習俗有關的詞語,讓學生讀詞語找規律,從而進行分類識記,這既檢驗了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又讓學生對節日和習俗有了初步的感知。

2、接下來,我設計闖迷宮的遊戲,讓學生隨機認讀生字。我利用課件出示這九個生字,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交流識字方法。學生可能會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形聲字等方法認識這些字,為了豐富識字方法,我還會巧用猜字謎的遊戲幫助學生識字,比如“手夾丸子四點湯——熱”。同時,我會激趣引入“漢之星”輔助教學。比如當學生說到“舟”時,我會相機出示漢之星字源演示;對於多音字“轉”,我會藉助“漢之星”讀音和組詞功能指導學生學習;當學生說到“熱”時,我會出示“熱”的偏旁“四點底”的字源演變,讓學生知道它跟火有關,並通過“漢字偏旁”功能出示帶有該偏旁的字,鞏固識字,豐富學生的詞彙量。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對漢字的喜愛之情,又能讓抽象的漢字元號變得靈動有趣。

(第3環節)運用平臺,鞏固生字(舟、轉、熱)

為了遷移到漢之星生字的輸入上,我會讓學生說出這幾個字的結構特點,然後對這幾個字進行拆分並說出它們的編碼。當第一個同學說出“舟”的編碼是“PDZ”時,我會將電腦調到漢之星輸入的介面,帶領學生複習獨體結構生字的輸入方法,接著找生依次說出“轉、熱”的編碼並上臺練習。這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鞏固了所學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第4環節)巧用平臺,指導書寫(舟、轉、熱)

為了落實本節課有關寫字的教學目標,我充分利用漢之星“書寫”以及“閃爍”的功能,指導學生關注易錯點。

1、首先是觀察,我在課件上出示“舟”“轉”“熱”三個生字,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在田字格里的佔位及關鍵筆畫。以“轉”字為例,我會引導學生觀察“轉”左右結構,要寫的左右基本等寬;並利用漢之星教學平臺讓學生跟隨軟體上的筆順對這個字進行書空,(播放漢之星,加速)在學生書空時,提醒學生“轉”的左邊“車”最後一筆為提,右邊“專”的'第二筆寫在橫中線上,第三筆豎折折一筆寫成,這個地方我會使用漢之星“閃爍”的功能,引起學生的重點關注。

2、範寫,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我會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進行範寫,並用兒歌“轉眼又是春來到,轉字寫好有訣竅。先豎後提寫車旁,豎筆切記不能長。專字折筆很重要,一筆寫成是正道。”來幫助學生加強記憶。當然,對於其他兩個字,我也會逐一指導。

3、練習,接著讓學生在田字格里先描紅再練寫。在學生練寫的過程中,我會進行巡視,及時關注學生的習慣養成。對於坐姿端正的同學,給予一顆坐姿星。

4、展示,學生寫完之後,我會通過展臺展示一位同學的作品,從以下四個方面(坐姿端正、書寫正確、佔位準確、乾淨整潔)進行評價,其他學生進行自評,我鼓勵學生再次練習自己不滿意的字。

在此環節裡,我充分利用漢之星的功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生字書寫的筆順和美感,逐步練習寫得一手好字,從而較為紮實的落實了本課有關寫字的教學目標。

(第三板塊)反覆朗讀,熟讀成誦

在這個板塊,我會採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熟讀成誦。我具體設計了節日排序——圖片詞語手拉手——多種形式誦讀幾個內容。

1、首先我引導學生在文中圈畫出七個傳統節日(漢之星“記號筆”功能),並告訴學生“這七個節日大使跟大家玩起了捉迷藏,躲進了圖片裡,讓我們按照時間順序把他們找出來吧!”引導學生給節日排序(按順序擺放圖片)。

2、接著我會出示跟節日習俗有關的詞語,並告訴學生“詞語寶寶化身‘節日大使’也來湊熱鬧,那讓我們來玩一個詞語圖片手拉手的遊戲吧”,配對之後我鼓勵學生結合圖片和詞語說一句話,比如一生說“春節春節我是春節”,一生說“貼窗花貼窗花我是4號”,另一生說“春節裡,貼窗花,放鞭炮,大街小巷真熱鬧”?這樣,通過遊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既鞏固了字詞,又深化了學生對傳統節日習俗的認識,還進行了說話訓練。

3、在說話訓練之後,我會採用師生、男女生拍手讀,“接讀”和“問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熟讀成誦。比如問讀環節,我說什麼節,看花燈?學生回答:“元宵節,看花燈”在一問一答中幫助學生牢記傳統節日。在反覆朗讀之後,我鼓勵學生自由練習,同桌互相背誦。

(第四板塊)拓展延伸,鞏固積累

課後作業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和延伸,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回憶一下自己是怎麼過這些傳統節日的?當時有什麼感受?然後分享給爸爸媽媽或者好朋友。)這既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又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做了鋪墊。

五、思路清晰說板書

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縮影。本課的板書完成之後,呈現出來的是學生在“手拉手”環節完成的詞語和對應圖片,以及我範寫的三個生字。

在這節課上,我力求抓住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將多媒體技術和漢之星教學平臺相結合,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讓學生在輕鬆和愉悅中識字寫字,有效的落實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以上是我說課的內容,感謝大家的聆聽!

《傳統節日》說課稿3

一、說教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鍊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說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於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於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說教法:

1、 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區:放置製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 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 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說學法: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鹹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 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五、說過程:

活動一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著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歎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著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活動二 艾草和菖蒲

目標:

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瞭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幼兒表現:

班上有四個幼兒特地讓家長去市場購買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掛在教室內外。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麼,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對於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他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挺厲害的東西,就象一把劍一樣。關於名稱,有一個幼兒問我:哪一樣是艾草?哪一樣是菖蒲?我當時一下子矇住了,的確課前我沒仔細去查過資料,於是我就請小朋友幫忙去問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小朋友們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下午當大人來接孩子時,他們都急著詢問,但當時家長們也都被問住了。

活動三 粽子香袋

目標:

1、 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 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

3、 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

幼兒表現: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結實了。”

幼:“我們的粽子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啊嗚!咬一口。”

幼:“哇!老師把我們紙做的粽子串起來了,好漂亮啊!”

幼:“這個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幾個呢!”

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麼漂亮。”

家長反映:

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樑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說很漂亮的家長 饒有興趣地湊近摸摸。孩子們也非常積極地拉著大人蔘觀自己的作品,一臉的自豪感。家長們都說班級的環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動四 長命縷

目標:

1、 知道我國有在端午節給兒童戴長命縷的習俗,加深對端午節的瞭解。

2、 學習搓線的技巧。

幼兒反映:

顯然,孩子們非常的喜歡搓長命縷,每天我都要給孩子準備一批製作的毛線。區域活動或課間休息時,都愛到美工區去搓長命縷玩,有些孩子一連搓了好幾條戴在手上、腳上,有的甚至連脖子上也戴了一條。女孩子還戴著跳起了舞。

六、活動效果與反思

首先,幼兒的參與很積極認真,通過談話“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摺紙“粽子香袋”、毛線編制“長命縷”、積塑搭建“龍舟”以及家長們共同參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動手能力,感受了節日的快樂氣氛。

其次,家長們在活動中也非常的配合,紛紛拿來了香袋、菖蒲等端午節特有的物品,還特地請假來參加包粽子的活動,使活動的開展很順利。

《傳統節日》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您們好!

今天,我執教的是一節綜合實踐方案制定課,課題的題目是《探尋傳統節日家鄉面食文化》。下面我來談一下我執教的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課型設計思路:

《禮記中庸》中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它強調了做事之前先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的重要性。事實上,做事有計劃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態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因而,學會制定計劃、提高規劃能力對於學生學會做事,未來走向事業的成功有著重要的意義。讓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制定的過程逐步學會制定計劃、提高規劃能力,並使學生從規劃活動逐漸走向規劃人生,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制定課的價值所在。本節課基於學生已有經驗,教師引導學生由主題生成順利過渡到研究方案制定,通過小組合作、同伴互助、大組交流,使學生對活動的目標更明確、活動的步驟更清晰、活動的過程更科學。周密完善、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將為學生順利、有效地開展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瞭解家鄉傳統節日的來歷、禮儀、風俗習慣和麵食文化。

2、能力目標:

(1)運用上網調查、走訪、拍攝等形式,讓學生知道家鄉的民間風俗習慣,初步學會收集整理家鄉節日的麵食,記錄家鄉特色麵食的製作方法。

(2)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蒐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

(1)發揚家鄉傳統麵食文化,借鑑祖輩們的製作經驗,指導自己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

(2)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兩年的綜合實踐活動經驗,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所以在綜合實踐主題活動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討論,開展哪些活動,如何開展,活動實施過程中如何進行分工與合作,都要讓學生自己作主,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有時教師會從自身認識出發,給學生研究的主題一些建議或提出修改意見,但一定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允許學生進行與指導老師觀點不一致的探索,尊重他們的意見,讓在實踐中學會自我判斷、自主選擇。

四、活動重難點:

1、指導學生科學制定研究方案,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2、讓學生知道家鄉的民間風俗習慣,初步學會收集整理家鄉節日的麵食,記錄家鄉特色麵食的製作方法,提高學生的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五、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開啟話題。(預設5分鐘)

1、教師課件展示圖片——家鄉特色麵食,學生交流。

2、師總結:民以食為天。這些都是我們家鄉的特色麵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麵食已由滿足裹腹的需求,逐漸滲透到飲食文化習俗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傳統節日的家鄉面食文化。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讓學生重溫家鄉面食的形豐味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起他們的共鳴,開啟思維空間,順勢而入對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二)暢談所知,確定子課題(預設8分鐘)

1、交流:探尋家鄉傳統節日的麵食文化,想研究什麼問題?

2、學生交流,教師板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3、師:下面我們把這些問題歸歸類,給他們起個小題目,作為我們研究的子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圍繞主課題提出的問題肯定多、雜,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歸類,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給同類問題取個大家都認可的名稱,產生子課題,這樣既鍛鍊了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也為以後的有效活動打下基礎。】

(三)各擇所需,成立小組:

1、自願結成小組:現在我們就來劃分研究小組,想研究同一個問題的同學站在一起。(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動成組)

2、毛遂自薦,確定一下組長,學生自選或者自薦擔任組長。

3、確定好小組和組長,再給各自的小組起一個有特色的名字,商量一下活動口號!

4、生交流自己小組的名字、活動口號!

【設計意圖: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小組,這樣的分頭行動、對比研究讓每個學生在研究中有章有法,有依有靠,並進一步鍛鍊他們的小組合作與協調能力,凸顯了學生的自主地位。】

(四)制定研究方案(預設25分鐘)

師:現在我們每個小組確立了咱們這一階段的研究性活動主題,要想讓我們的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做好充分的活動準備,制訂好一份詳盡完善的活動方案,怎樣制定呢?三、四年級我們已經制定過研究方案,相信制定研究方案也難不倒你們。眾人拾柴火焰高,讓我們小組合作起來制定研究方案吧!

1、小組方案制定:教師巡視指導

2、品頭論足評方案

多媒體展示小組方案,師生評價:先“亮點”後不足。指出方案的優缺點,互相學習。

3、修改完善本組方案。

五、小結(預設2分鐘)

華夏麵食花樣繁,源遠流長千千年。味美內涵更豐厚,營養體魄保平安。有了研究主題,詳細科學的研究方案,接下來就讓我們行動起來,走出課堂,大顯身手吧!

【設計意圖:適當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設計本身就是創新。指導學生正確把握活動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自主、規範地進行活動設計,再通過交流、合作、論證,進一步完善活動方案;通過小組合作、同伴互助、大組交流,使學生對活動的目標更明確、活動的步驟更清晰、活動的過程更科學。周密完善、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將為學生順利、有效地開展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統節日》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傳統節日課程。下面我將從課程課程開設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法學法四個方面來說。

一、說課程開設背景

傳統節日是最富有文化意味的。如春節,它就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多種文化。從大年三十的吃餃子、吃團圓飯,延伸至正月十五的吃圓宵,體現的是飲食文化;對對子、貼春聯之類,這吟誦的是詩詞文化;還有玩龍燈、舞獅子,這彰顯的便是娛樂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國家課程很少涉及這方面的內容,是教育的空白區。20xx年國務院規定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為法定節假日。休假的出發點並非為了休假,而是為了廣大群眾能利用假期進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回味悠久歷史,享受民俗文化。

民族學者們也指出:我們應該繼承傳統節日中的精華,要不斷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並能夠以創新的精神發展傳統節日文化,讓更多的人蔘與這種文化活動,瞭解文化的源流。為了讓我們的傳統再現其精華,也讓我們的學生更深入地瞭解傳統節日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基於此,我班進行《傳統節日課程》的開發研究,讓學生傳承節日文化,用經典浸潤人生。

二、說課程目標

1、通過學習與實踐,增進社會與文化參與,瞭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陶冶學生愛家、愛鄉、愛國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並學習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過學習與實踐,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學生個體身心發展,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培養文化生活的興趣與理想。

三、說課程內容

根據中國的傳統節日,我確定了本學期要研究的四個傳統節日。

春節(正月七年級)知道春節的具體日期,初步瞭解節日的來歷,瞭解春節的風俗習慣。重點研究餃子文化,並讓學生學著製作餃子。

元宵節(正月十五)知道元宵節的具體日期,初步瞭解元宵節的來歷;瞭解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學會包湯圓和滾湯圓的做法。

清明節(4月4日)知道清明節的具體日期;初步瞭解節日的來歷;瞭解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端午節(五月初五)知道端午節的具體日期;初步瞭解節日的來歷;瞭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並學著包粽子。

四、說學生評價

學生評價採用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教師評價、家長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評價的難度分為:參與積極性;實踐過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組合作協同能力;活動成果的表述;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等五個難度。如果是課外活動,要求讓家長在觀察孩子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對孩子的評價。

熱門標籤